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广州会成为另一个上海吗

2022-11-17 17:00:48  来源: 纸上建筑公众号   作者:纸上建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二十条”的主题是“优化”和“精准”,而公众解读为放松管控,其实也没毛病,因为具体条款确实如此。就拿隔离期缩短来说,有一份漏检率的统计表,确实对应着几个点的漏检率增加,意味着风险外溢率的上升。所谓优化,就是在寻求一个性价比的平衡,5天能到90%,可以了,不追求再到95%或99%。承受5%的风险增加,却可减少30%的隔离成本,划算。

  过去我们的策略就是不计代价,尽可能清零。如果只有一场疫情,我们能赢。但现在不行了,疫情一波接一波。新冠不是非典,它已经打穿七大洲五大洋和八十亿人口,在地球上成功落户成为常驻病毒了,人类不灭,它也不会灭,它将随着人类共同进化、变异。

  这种情况下,清零无意义,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与世隔绝。甚至进一步,动态清零意义也不大,因为源头活水不断流,你只是假装把它劈成一个一个断续水流而已。

  但真正促使二十条出台的不是科学,而是经济。与清零战略配套的全员核酸、全城静默、大范围集中隔离等高昂成本正在变得难以承受。世上没有真正免费的核酸,自从国家要求不得动用医保之外,很多地方财政立马就捉襟见肘了。

  总的原则就是缩小管控范围来降低成本,而这个节点并非在疫情相对平稳的时间段,而是恰逢奥密克戎气势汹汹攻陷全国,甚至有几个城市已进入数据上冲的前夜。在基数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几个点的风险提升能否承受,是个疑问。这可能将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探索。这几天河北石家庄、北京朝阳区等地的社会面核酸点一会撤、一会开,心中没底一览无余。一边要求以快制快,而一边又要求缩减最主要的武器,这确实是一道难题。

  广州是第一时间落实二十条的城市之一,当日即解除了所有的次密接管控。随后,当地疫情数据开始快速上升。昨日新增8486例,破万在即。这个阵势,已经直逼5月份的上海疫情。

  而上海之前就是精准防控的模范,可以视为二十条的预演,始终没有搞过全员核酸和全城封控。这一套成功的顶过了2020和2021,但没能顶住奥密克戎。最后不得不回到传统的方式,用两个多月的静默阻断了病毒肆虐,并留下了累计数十万的感染总数。为此经济也付出较大代价,上缴国家的先锋无力再继续做出贡献。

  那么新版精准之下的广州能否抵挡?会否重走上海的曲折?还是因势利导走另外一条路?全国公众也很想知道。作为仅次于上海的珠三角经济圈龙头,其经济分量在全国版图也占比极重,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再承受一次?

  而且之后不只一个广州,重庆、郑州等中心城市也正在不断地刷新数据,令人胆战心惊。除了排名第一、第二的经济圈之外,我们的中部、西部经济圈也都面临大考。广州怎么走,代表了整个中国经济接下来的走向。

  精准防控的前面是科学,也只有科学才能真正解开两难之题。之前大众对病毒的认识,只有一小半基于科学,一大半基于宣传导向。需要配合静默时,我们就听到超额死亡和后遗症,公众对素未谋面的病毒充满了恐惧。尤其是大学校园,一有情况,学生们就会上“在宿舍等死”和“死亡列车”的小作文——年轻力壮的怎么会死?大学生都尚且如此,大众的认知又会如何?

  今天我们欣慰地看到,一些曾经滞后的数据开始实时跟进。譬如广州通报:广州超3万感染者无一重型危重型患者,而其他疫情较重的郑州、重庆等地,也都通报了本轮疫情中的重症比例,要么为零,要么仅个位数。如果我们一直拥有这样的数据,大众对病毒可能不会有那么大恐慌。

  没有科学就没有精准。希望从此,科学能够接棒指引。这几年,共存派清零派争论不休,它本不该是理念之争、或者政治之争,而应该是基于科学的讨论。在承受不起代价之后,我们才开始谈性价比,而之前都是在饱和攻击。

  新冠不一定有后遗症,但挤开科学的态度一定会有后遗症。国际庄首批二十条落地,复工复学,家长却犹豫了,纷纷给孩子请假,爆买连花清瘟。核酸点撤掉没几天,又应群众呼声而恢复……很显然,公众不能及时接触到科学认知,是构成这些慌乱的基础之一。

  有人把当下类比为改革初期。确实,三年来,疫情防控已经成为主掌我们发展命运的最主要课题。当下转折之点,对国家,对民众都是一个考验。正如当年最终把经济的指挥棒交给了市场规律,从此活力重生。防疫,也只有在科学重新执掌决策之后,才能找到平衡的正轨。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