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52岁上大学是浪费吗?

2022-09-16 16:17:34  来源: 纸上建筑   作者:纸上建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大学新生报到时,每年都有一些关于高考钉子户和高龄大学生的新闻,从来都是充满争议,但它们争议的点仅仅关乎年龄吗?

  新闻之一:#52岁新生回应被质疑浪费资源# 一位52岁退休大叔鲁新林来到位于武汉的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报到,学校工作人员第一次见“孩子送老爸上大学”,难以置信,三度检查他的录取通知书。

  新闻之二:#高考最牛钉子户梁实许愿考上川大#从1983年开始年复一年死磕高考而成名的55岁的梁实,在第26次尝试中改考文科,终于成功上岸梦想中的川大。

  两位大叔都引发了一些关于“浪费教育资源,应该把机会留给年轻人”的争议,但评论版上画风有所区别。鲁大叔得到鼓励比较多,譬如“活到老、学到老”等,而梁大叔得到的揶揄就多一些,甚至有网友评价“这就是当代范进,不是励志故事”。

  两位大叔年龄相仿,区别在于一个考上的是高职,一个是名校。正如鲁大叔对舆论的回应: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很多大专高职院校招不满生是现状,不存在“浪费”。第二,国家倡导学习型社会,高龄大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没错,浪费不浪费,首先要明确浪费的定义。过剩资源充分利用不叫浪费,稀缺资源没能发挥最大作用,才叫浪费。如果鲁大叔上岸的是武大,可能质疑浪费的声音就会更多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就是总体过剩,结构性稀缺。对于大部分大专高职来说,甚至一部分民办二本三本,是常年招不满生的。这些层次的高校是教育产业化的代表,大部分需要自负盈亏,没有或很少国家补贴,主要靠学费生存,招录高龄学生是不存在浪费的,反而是重新进入良性循环的一个路径。

  虽然这些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并不顶尖,但相对于只会教教唱歌吹号的社区老年大学来说要正规多了,专业选择面也更大了,在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能为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求学意愿的中老年朋友提供更多元的教育“硬货”。中老年人结合自己的背景和兴趣,学学计算机、室内设计等专业技术,不仅满足了求知欲,还能在老年生活中学以致用。

  而对于985/211、双一流公立本科名校来说,资源还是相当稀缺的。它们学费相对较低,科研和教学质量较高,国家每年给予大量补贴,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综合性人才的重任。家里四代清华的高晓松也认为,顶尖学府就是培养“国之重器”的地方。

  清华过去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也充分说明,像这样集合了大量国家投资和顶尖师资人才设备的名牌高校,培养成本是巨大的,对社会效益也是有要求的。花同样的培养成本,一个18岁的青年和一个50岁的中年,未来服务社会的收益差别显而易见。在资源稀缺的时候,就连打HPV疫苗都得优先青少年,更何况成本巨大的高等教育。

  高考是一种筛选,对考生要公正,对社会也要公正。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允许年复一年的复读生以同样分数线竞技,显然对应届考生是不公平的。高考是筛选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本身不产生价值。从社会角度,一年能完成的筛选工作花费两年、三年甚至几十年去完成,也是一种浪费。个人年复一年追求梦想无可厚非,但从社会利益出发,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培养人才,年龄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因此,分两方面。建议接受国家补贴的公立名校,继续以社会效益为主要导向,严格执行高考统招录取,对复读生做出一定限制,譬如提高分数线录取,每一年增加10分等。既要给复读生机会,也要给应届生公平,多学一年提高10分,不算过分。至于年龄太大的考生,则不鼓励其占用宝贵的培养名额。

  另一方面,很多资源过剩、招生不足的大专高职和民办二本三本,则鼓励其放开年龄限制,吸引更大范围的人士接受高等教育,成为适应老龄化阶段、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产业化转型的多赢之举。在招生思路上不一定都走高考统招,甚至可以降低门槛,专门举办面向中老年人的班型。就像国外大量的社区大学,收费低,学制短,专业实用,有高中基础即可入学,从二三十岁到五六十岁的学员同堂上课,满足了多元化的求学需求,提高了全年龄段国民文化素质,成为知识型社会的重要一环。

  浪费不浪费,关键在于各得其所。从制度上科学的引导,从资源上高效的配置。对于想圆大学梦的中老年朋友,无需再浪费光阴死磕高考。不同层次的高校,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门槛,对考生公正,对社会最优。各得其所,民间也就不会再有这么多高考钉子户和对高龄大学生的争议了。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