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欧洲金靴:人教版“毒教材”和清华“眯眯眼”的背后

2022-06-01 15:29:3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欧洲金靴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中小学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主要学习材料,教材的内容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现阶段中小学生的所有教材也都是经过严格审批的,但就是这样“严谨”的教材,如今却被家长嫌弃“太丑”,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两天“人教版”的数学教材火了,原因无他,只因为教材上的插画人物都“太丑”了。

  正常来说,像这类中小学课本里面的插画都应该是卡通为主,就算再丑能丑到哪里呢?是不是因为大家的审美有差异呢?

  对此,家长们苦涩一笑,如果是画风的问题就算了,可是人教版的数学教材,插图人物明显不正常。

  这些小孩长相非常奇怪,大饼脸、宽眼距、眯眯眼,像是生病了一样,最奇怪的是这些小孩的表情和行为也非常诡异。

  教材中的人物经常做出“吐舌头”、“翻白眼”,这样的奇怪表情,甚至有些“猥琐”,与教学内容丝毫不沾边。

  如果所有教材都是这样还好,可是只有人教版的数学教材,是这样的“诡异”画风,其他版本的教材都是很正常可爱的小孩。

  有人仔细了解了一下教材插画的作者,结果发现作者并不是什么无名之辈,而是中国知名平面设计师。

  教材的设计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清华美院。除此之外,他现在还担任清华美院和央美的客座教授。

  作者还是清华美院的?按理来说,这样一个履历漂亮的知名设计师,不说画得有多好吧,但最起码审美肯定是有的。

  可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级别的美术设计师,最后设计出如此“独特”的教材插画。清华美院毕业的画家,怎么可能没有基本的“审美”,他是画风迥异,还是故意为之?

  家长吐槽教材不是正常审美,80、90后儿时课本更好看。

  过去的课本插画以“水墨画”为主,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我们熟悉的杜甫、李白等画像也都是出自水墨画大师之手。

  还有鲁迅闰土插猹的插画,也给很多80、90后留下来很深的印象,画风极具中国风。

  这些课本上的人物也并不是大眼睛、长睫毛,但却依然有一种真实美,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加上课改所以将原先的教材换掉了。

  现在的插画人物的衣服倒是时髦了,可五官却变“奇怪”了,难道在作者眼中我们的孩子就长成这样吗?

  小学到初中,这是学生形成审美的重要时期,这样“丑化”过的插画,很可能对于学生们的审美造成影响,更何况教材中还有一些意味不明的动作,怎么看怎么奇怪。

  中小学教材插画可以多种多样,但却还是要以大众审美为基础来设计插画,不能以设计师个人的“喜好”来决定,成千上万的学生使用什么课本。

  希望以后有关部门在审核教材时,加强审核力度,选取一些审美“正常”的教材课本,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美育环境。

  去年6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眯眯眼”事件持续发酵,参战双方在社交平台上“对线”多日后,依然没有作罢停止的意思。

  事件起因是,清华美院在YouTube网站上传了一条其学生毕业走秀的视频。

  这条视频中,走秀模特采用了西方丑化中国人延长眼尾拉长眼型的形象,这种眼睛在西方很受欢迎,在我国却不怎么受推崇。

  这种眼型就是大众所俗称的“眯眯眼”,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按理说艺术的事儿大众不解,很多人也就看个乐不会过多评价,但是“眯眯眼”为何单单能引发众怒?

  这其中主要还是涉及到了民族自豪感。

  有网友评价:“清华大学是我国顶级学府,你们艺术我们本应该不做评价,但是你们忘记了东方人的审美,一味的照搬西方人审美,我想这就是很多人不能容忍的地方。”

  还有网友评价:“不知道用这么多眯眯眼的模特,为了追求高级脸吗?我有时候真不懂清美的学生是怎么想的,生怕刻板印象不够严重一样,也不是说歧视眯眯眼,就普普通通展示中国人的美怎么了,国内怎么也搞外国那一套呢?”

  事情的两面性让人们站队两边,一场网络“战争”就此拉开,而清美学生的一篇文章把事件带到了新的高度。

  该学生表示:“没有人要求你们能看懂,但是看不懂的话,就别来发表评论好吗!”

  其实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矛盾点,我国亿万万人口,有双眼皮大眼睛,固然也有眯眯眼,网友一方强调的重点是中国人对外的形象,而非歧视国人面貌。

  抛开这层矛盾,我们平心而论中国人的形象不应该就是“黄皮肤,黑头发,大眼睛”吗?

  所谓的高颧骨,眯眯眼只是外国人喜欢中国人的形象,或者说刻意丑化我们的形象。

  艺术不是小部分人的自娱自乐,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没有荒唐到脱离生活。

  普通群众就没有权利欣赏艺术吗?中国人口基数大,我们的普遍认知如果和这些所谓的“艺术家”出现断层,那也只能说明他们脱离了生活。

  无根之浮萍,安能成参天大树?

  “眯眯眼”事件折射出了一部分学生的崇洋媚外,而说到崇洋媚外清华似乎也难逃其咎。

  近两年清华北大频频占据热搜,和往年的风光形象不同,他们是因为严重的人才流失被推上了热搜。

  2007年开始我国的留学生人数逐步攀升,但是有一个让人非常痛心的问题:

  “出去的多,回来的少”!

  以清华北大为例,在美国公布的一批数据中,两所学校留学生有百分之八十六决定留在美国发展,仅仅有百分之十四的人愿意回国。

  眉山剑客陈平说过,大概从1978年到2015年,光是美国加州硅谷一个地方,吸纳了将近两万中国清华大学毕业生,相当于六七年清华毕业学生人数。

  如果这些人才能尽数回国,对社会贡献也是极大的。

  清华北大是我国最顶尖的学府,二者齐名是我国学子心中“朝圣”的地方,这两所学校招揽了我国每年高考金字塔最顶部的人才。

  这样的学校普通人一般是不会妄加评论的,而今遭到众数点评,看来是真的出问题了。

  群众讨论得最激烈的三个问题就是,清华北大的国际招生太过简单,清华北大的科研经费过多以及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很严重。

  国际招生我们暂不讨论,单说后两个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清华北大消耗这么多经费培养的人才,最终都流失到了国外。”

  以2019年为例,清华本科出国率15.3%,北大出国率30.01%。

  可能大家觉得清华北大的整体出国留学率没有超过50%,也不是很多,但是这些人很多都是我们民族真正的人才,出去了又能回来几个。

  人才流失不是小问题,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顶级人才辛辛苦苦培育出来最后效忠别国,还有部分学生进入航空或者是军工领域,研制出来的技术,还有可能威胁到我国的安全。

  比如2015年那位破解北斗密码的斯坦福博士高杏欣,本科以及博士都是就读于清华大学。

  再比如14岁以满分750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直接赴美留学不归的何碧玉。

  之前,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出一份“制裁”,其中上面限制了13所高校,国内多所高校都榜上有名,而作为国内最高学府的清华大学却“置身事外”,因为,清华大学被称为“M国大学预科班”。

  一边是民族大义,一边是名利财富,很多人最终选择了后者。

  清华北大人才流失一事不只是一些专业人士和网友站出来说,很多企业也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

  一说起华为,很多国人都是要竖大拇指的,哪怕是环境如此恶劣,美国一再的打压之下,华为依然可以做到屹立不倒。

  华为的鸿蒙系统最近非常火热,这是华为致力于自主研发的成果,在鸿蒙项目上,华为曾经和清华大学有长期的合作,华为为清华提供过很多资金用于开放。

  但是最近,华为却突然宣布终止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反而在西北工业大学设立鸿蒙精英班。

  这并不是说,在这一领域西工大要比清华强,而是华为有意抵触清华。

  对于此事任正非曾经这样说到:

  我们中国很多企业,要经常花费大价钱,从国外引进技术。但是当我买下它后,我发现它是中国鸡下的蛋,我们还必须支付关税,还要付出巨额的资金代价,那么为什么不让中国的鸡回到中国来下蛋呢?

  话糙理不糙,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最后成为了外国企业的工程师设计师等,这些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给外国企业带来了更高新的技术。

  而中国企业需要这样的技术时只能高价从外国企业手中购买,可这些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啊!

  有一份叫“大国工匠”的名单在社交网络上很火爆,这张大学校友之“大国工匠”的表中,一共有35位科学技术大家入榜,每一位大家都带有国家大型的科研攻关课题。

  这份名单让西工大和哈工大等学校抛头露面,但是细看之下你会发现顶尖学府清华北大并没有在名单上占据半壁江山,恰恰相反清华上榜一人,北大一个没有。

  我并不想“一踩一捧”,但是事实就是这样,高等学府比拼的难道不应该是成绩而是出国留学率吗?

  难道不是比拼为国家贡献了多少有用之才吗?

  有人说清华北大这些学府的氛围就出现了问题,学校只育人没有育德,学生没有强烈的爱国之心。

  学生的价值观受到老师的影响,清华与北大学生选择去美国,最本质的原因是高校教师出现问题。

  北大教授孔庆东曾经就说:美国是一个很适合旅游的国家,地大物博、气象万千。特别是你戴不戴罩罩,都没有那么多卑鄙无耻的道德闲汉,伸长了鸭脖子来管!

  国外的空气都是自由的?

  我们确实和发达国家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无数人的呕心沥血正在让差距慢慢的缩小。

  民众并不反对高等学子出国,大家反对的是他们出去之后不回来,放弃中国国籍,甚至给国家“帮倒忙”。

  再说一个功利性的问题,现在学校的教育已经慢慢的偏离了主旨,有志青年应该是一个“热爱国家,热爱家乡,打抱不平”的形象,现在的学校更多的会向学生传递如何赚钱,如何盈利的思想。

  我们通过人物来聊一聊事情的两面性。

  在现代战争的武器史上,美国的民兵-3洲际导弹赫赫有名,人们不知道的是其实它的总设计师是“中国人”,名字叫林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各方面还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为了学习先进技术,公费组织大批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于清华大学、成绩相当优异的林桦,就是其中之一。

  林桦是当时出国人才中最顶级的一批,国家对他给予了厚望,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其他留学生陆续归国时,比如他的好友梁思礼,林桦却选择留在美国。

  当时美国开出了三十万美元的年薪,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他放弃了抵抗。

  他选择了留在美国,用自己的知识,研究出对付自己国家的武器,背叛自己的国家。

  以林烨的智商他会不知道留在美国的利弊?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利益选择了豪车别墅和高薪。

  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尺虽张扬,枯叶落地未归根”,晚年的林烨也想回来,但是......

  和林烨人生经历恰恰相反的就是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学森钱老,他堪称中国知识分子中留学人员的楷模、海归派的杰出代表。

  钱学森青年时代因为“庚子赔款奖学金”获得了留洋海外的机会,不过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他的心中始终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在美国工作期间,钱学森时刻准备回国,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

  他在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时,选取的数据就是参照祖国的自然条件。

  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后,钱学森并不为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所动,当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他即先后辞去各种要职,毅然决定回国。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

  今天的话题非常的沉重,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具有道德绑架的话题。

  人才流失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它发生在昨天,也在今天,或许明天还会发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百分之百避免人才流失。

  不过一些好的处理方法可以相对减少流失。

  社会方面,我们应该聚拢人才加大福利制度,加大科研经费,对知识分子的温和政策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的高收入总比“一天208万”要好。

  学校方面,教育应该平衡就行,育才很重要,育德也很重要,我们应该用所学的知识回馈贫瘠的家乡,而不是逃离家乡。

  和平年代爱国教育应该更加重视!

  家庭方面,或许父母应该传递正确的人生三观,面对国外的高收入高学历,很多父母的心声是“尽量留在国外吧”“你看某某某带着他父母出国了”......

  上面这些都是客观因素,个人方面或许更能主导这件事情,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能说人各有志吧!

  网友评判高校人才流失事件,有人说这是道德绑架,有人说你行你上。

  姑且这算是一种道德绑架吧,在顶级人才眼中,网友就是一般人,普通人,俗人,庸人,这些人战争年代或许会毅然决然的保家卫国,但是和平年代他们只能碌碌无为,他们将希望给予最顶级的人才,希望有能力的人能为祖国多出一份力。

  话虽如此,如果角色转换你成为了留学人才,你能顶住豪车别墅的诱惑吗?

  也别斩钉截铁的说你能,事情没砸到你头上都是未知数。

  说到底还是爱国之心的问题!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种东西强求不来,因人而异吧。

  “祖国”二字的分量在有的人心中或许真的没有那么重。

  【文/欧洲金靴,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金靴Plus”,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