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资讯中心 > 时事财经

立足“五要”,为推进“教育创新”出成绩

2015-11-05 16:47:40  来源: 新华网   作者:记者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 国务院日前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笔者认为:

 

  要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加快推进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模式。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创新,一切创新都要依靠人。要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必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但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忽略了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奠基作用。如果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落后于别国,就意味着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意味着我们无法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步伐,意味着难以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只能跟在世界强国后面被动模仿,意味着我们难以实现全面的超越。努力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人才,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首先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只有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的重视,才有政策的支持与鼓励,才有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学校才形成科研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才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科研才会真真正正地取得实效。因为,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在科研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反思、积累,这样一个长期过程形成的。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没有这种大环境和氛围,学校也就无所谓谈教育科研了,当然,教师们也就没有什么科研实践,能力何从谈起。由此可见,一个学校科研氛围浓不浓厚,与领导的重视程度紧密关联。

 

  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重视道德人格的修养,特别是官德官品官风的修养,对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和约束。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做人为官干事的基本标准和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既充分吸收借鉴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赋予了新的内涵;既融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又准确把握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时代脉搏。

 

  要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要着力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创新驱动。我们看到,尽管不同时代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其共性,都在于办学思想、理念与机制体制的创新。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也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成为世界高教改革发展的引领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