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周伯通:鲁迅为何怕死?

2022-10-06 09:59:49  来源: 周伯通公众号   作者:周伯通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光复会让鲁迅回国刺杀清朝的官员,鲁迅一开始答应,第二天又反悔了,他问:“我死了,我母亲怎么办呢?” 最终鲁迅的这个任务被取消,领导安排了别人去执行这一特殊任务。

  后来有些人说鲁迅怕死,这件事情对于鲁迅来说也是个心结。光复会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1903年冬季,在以龚宝铨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为基础上成立的,鲁迅也是其中的一员。

  当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被派往回国,任务是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结果刺杀失败,徐锡麟被恩铭的亲兵剖腹挖心。消息传到日本,在日本的鲁迅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当组织找到他时,让他回去刺杀时,他脑海中闪现过他母亲的身影,“如果我被抓住,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负责赡养她呢?”

  鲁迅并不是怕死,他的母亲在他的心目中实在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山,他的父亲死得早,家庭的重担就全压在了母亲鲁瑞瘦弱的肩上。

  在世人的冷眼里,在族人的倾轧下,母亲遭了大罪了,含辛茹苦地抚养着5个孩子(有一弟一妹在幼时夭折,养活了三兄弟),勉强支撑着日趋败落的周家。作为周家的长子,鲁迅充分感受了母爱的圣洁伟大。晚年的他还多次对青年作家萧军说:“我的母亲是很爱我的。”母爱是鲁迅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对于母亲的回报也成了他永世难偿的道德债务。

  鲁迅在有了收入之后,听从了母亲安排的婚姻,还把母亲接过来养,然后挣的大部分钱又给了两个弟弟,对待弟弟们,完全承担了一种父亲的角色。若是用现在女人的评判标准,鲁迅就是个典型的“凤凰男”,把自己的一生都捆绑在了原生家庭中。

  一个人有了牵绊之后,往往想的事情很多,有不由自主的苦衷,当年陈西滢和鲁迅论战,陈西滢说道:“你鲁迅号称有傲骨,总是说当局这也做的不对,那也做的不对,但你从民国元年便做了教育部的官,从没脱离过。所以袁世凯称帝,你在教育部,曹锟贿选,你在教育部,如今你的薪水还是当局给发的.....”

  这确实戳中了鲁迅的痛处,不过我认为这不仅仅是鲁迅的痛处,是所有无产阶级的痛处,失去了生产资料的人们,总要有吃饭的地方啊!更何况鲁迅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他母亲要赡养,他弟弟们还要扶持一把。还有他看到风雨飘摇的中国,他对麻木不仁的人性看的愈发清楚,他内心就愈发难过。

  在1925年一封致青年朋友的信中透露了他的苦衷,他说自己“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做的去做,而在北京寻一点糊口的小生计,度自己灰色的生涯。因为感谢别人,就不能不慰安别人,也往往牺牲了自己。”这里所说的别人,主要是指他的家庭。在那个年代,民国文人纷纷追求爱情自由、搞各种艳遇的时候,鲁迅从不想这事,后来他的爱情还是许广平主动追的他。

  开口说话的鲁迅是空虚的,真实的鲁迅是沉默的鲁迅, 鲁迅大部分的内心都没有用笔写出来,我读他的文章经常感觉到他好像说了,又好像又没说,如果不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你不能体会到他文章的力度,以为他只不过是个愤青而已。

  其实鲁迅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人,他要骂的不仅仅是社会奸诈的商人、腐败的官僚、卑鄙的小人,他更戳中了很多卑微人的病灶,底层的人如蝼蚁一样,在泥潭里,一只蝼蚁爬出泥潭,却去嘲笑泥潭里的其他蝼蚁命运不好,或许是老婆克夫,儿子克母,这种人间惨剧每200多年就来一次,看得透彻的人,却无力去改变,眼睁睁地大家一起沉沦。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也许只有许广平能了解鲁迅的内心吧,她在一封信中直率地对鲁迅说:“你的苦痛,是在为旧社会而牺牲自己。旧社会留给你苦痛的遗产,你一面反对这遗产,一面又不敢舍弃这遗产……于是只好甘心做一世农奴,死守这遗产。”

  鲁迅不敢去刺杀清廷官员,有人评价这是他的瑕疵。我觉得有待商榷吧,他刺杀了一个具体的人,有什么价值呢?安徽巡抚恩铭在清廷里也只是个无足轻重之人,他的生或死,改变不了当时破烂不堪的局面,像恩铭这样的人,当时有数十万之多,也不过是在清廷混口饭吃。

  当时的光复会没有明确的救国纲领的,口号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目标对付的都是清廷官员,但是这样又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呢,这也不是当时主要矛盾啊,因为清廷里的很多官员,他们也不想干了,比你还想造反呢!

  后来的革命事实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两党的有识之士都提出了,现在要推翻的是王朝的体制,而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后来清廷的官员们也反了,彻底结束了中国的皇室,不过当时仍然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最后又陷于军阀混战之中。

  鲁迅到了晚年,愈发的孤寂和失望,他帮助了一些进步青年,和他们探讨人性和国家的未来,然而过些日子,他帮助的青年又组团围攻他,“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淌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

  尤其是秋瑾的死,让他感触更大,“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他感觉到这个民族被上了魔咒似的,民众恨欺压百姓的人,但哪一天他自己上去了之后,他又带头欺压民众,有人站出来要打欺负他的主子,然而他却和主人一起去打要解放他的人。于是鲁迅一声长叹:“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争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只要饿不死,大家安安心心地做奴隶,从不想我们要怎样活着,如果有人要呐喊一声,奴隶就会大叫,你吵着我家老爷睡觉了。而到了五胡乱华、日军侵华以来,想做奴隶而又不可得了。

  鲁迅的一生是抱恨而死的,他并不怕死,他希望看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是却没有等来。很多时候,为了讨好大众,社会的乱象,我们一般都归罪于皇上、归罪于士大夫,而鲁迅直截了当地说,“这届百姓有问题,弱者,欺负更弱的人!底层人作的恶,往往败了一方风气”。

  鲁迅说的很多事情至今未绝,比如现在的家长群里,老师从不索要礼物,但偏偏有家长要强行送礼物给老师;你不给医生送礼物,难道医生开刀会杀了你?但偏偏有人要带头去做!国人到了外国过海关,只有中国人在护照里夹钞票;在民企车间里,车间组长比老板还要恶毒的多......,鲁迅说,你即使唤醒了麻木的他,过一段时间,他又麻木了,他还要去麻木别人。

  毛主席一生对鲁迅评价很高,因为鲁迅发现了问题,而他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鲁迅发声,才能打倒旧社会文化的糟粕,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表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临终之前的那段时间里,身边放的书是《鲁迅全集》和《二十四史》,之前读鲁迅的书时,他常常会说出自己的见解,说从他身上汲取到力量,甚至谦虚地说,我是他的学生。

  然而临终的那一年,他再次翻开鲁迅的书,久久无言。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