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心态是怎么练成的?

2025-05-13 10:20:2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赵曾贻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心态与健康已经受到普遍关心重视,这里结合长久的认知和DS豆包一些帮助全面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健康及寿命长短的因素分析

  人类一直十分关心和研究寿命长短。现代医学等学科研究认为健康与寿命由多维度因素共同决定,可归纳为以下五类:

  1、遗传因素

  基因基础,家族中若存在长寿基因,可能通过增强细胞修复能力、提高疾病抵抗力等方式延长寿命。反之,遗传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相关基因)会增加早逝风险。遗传体质,先天体质影响免疫力和器官功能,间接决定对疾病的易感性。

  2、生活方式

  饮食与运动

  合理膳食:减少高糖、高脂、高盐摄入,增加维生素、膳食纤维的摄取,维持器官正常功能。

  适度运动:增强心肺功能,降低慢性病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步态与速度:走路快且日均步数较多的人群,寿命普遍更长,反映心肺和骨骼肌肉健康。

  不良习惯,长期吸烟、酗酒、熬夜会直接损伤肺、肝、心脏等器官,增加癌症等疾病风险。

  3、环境与社会因素

  自然环境

  空气污染、水质差、噪音等环境问题会损害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甚至加速细胞老化。

  经济水平影响医疗资源获取能力,良好的营养、教育及医疗保障可显著延长寿命。

  4、医疗条件

  疾病防控

  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如癌症筛查、慢性病管理)可大幅降低死亡率。

  技术发展

  先进的医疗技术(如支架手术、靶向药物)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5、心理与行为因素

  心理健康

  长期焦虑、抑郁会降低免疫力,而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减少疾病发生。

  意外与疾病

  突发事故(如交通事故)及严重慢性病(如心衰、肺阻塞)可能直接缩短寿命。

  五个方面中医疗条件也属于环境与社会因素,但由于特别重要许多人关心就单独列出。心理与行为实际与遗传和生活方式相关,或者说是遗传和生活方式养成的,但也是因为相当重要而单独列出!

  对这五方面主要因素权重分布一直有权威机构进行研究,有一种是如下认识的:

  1)生活方式(约60%)

  核心构成:包括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睡眠质量、烟酒控制等。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使预期寿命延长3.2年。

  2)遗传因素(15%-30%)

  基因影响范围:基因通过调控细胞修复能力、疾病易感性(如心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症)发挥作用。

  3)社会因素(10%-25%)环境因素(7%-15%)

  涵盖领域:经济水平、教育程度、职业环境、社会关系等。

  数据关联:人均GDP每增长1倍,预期寿命提升3-5年;高等教育人群平均多活6.1年。

  直接影响:PM2.5每升高10μg/m³减寿0.98年,清洁水源减少传染病风险

  4)医疗条件(8%-15%)

  核心作用‌:早期筛查(如癌症)、慢性病管理(如心血管介入治疗)显著降低死亡率。

  5)心理因素(5%-10%)

  机制关联:长期压力导致慢性炎症和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积极心态可延缓衰老。

  上述分类比例只是一种说法,有许多不同观点。但是把遗传原来看成30%,现在一般认为15%,因为有许多认为的遗传因素,实际是家属生活习惯的影响。比如注重幼时“常带三分饥和寒”,幼时食物品种丰富,含有含腌制品和发酵食品等。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合在一起也可以,环境就也包括社会环境,包括教育水平与认知能力有关,而认知能力又影响着医疗,心理等。所以真正要分死也较困难。

  二、心态之如何看待寿命与生命

  现在对高龄的因素多数又认为与心态关系最大,长寿老人最共同的特点是心态特别好!那么我绝对认为心态是与认知紧密相关的!

  首先,就是如何看待生命意义与寿命。

  生命就是一场体验加作为。

  现在很多人对生命的意义看作是一场享受、一场索取、一场争夺、一场交易。其实人只是生命世界的一类。所有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有一个周期性的体验和作为!人也是如此。能否认识、认知到这点,人的心态是会不同的。人需要体验这个世界的一切,但也不可能体验到所有!当你真正体验到了自然界的风霜雨雪、秀丽宏伟、绚丽多彩时,当你已经或深刻或浅显体验了社会家庭的喜怒哀乐、真善假恶时,当你已经体验到生活工作的酸甜苦辣时,你就应该感到人生的满足和快乐!你还做了你喜欢的工作和事务,体验了组家庭、育子女的艰辛和幸福时,你更应该庆幸上苍的眷恋慈悲,宽释心怀!

  生命影响周期远大于寿命长短。

  人类生命的意义远超过一般动物的根本是生命的影响远超过其寿命的周期!

  人的作品和思想是可以长期延存下去的。你所写、所画、所设计、所建造的作品,你倡导的思想都会传存下去。这都是社会客观真实,而不是虚妄。金字塔设计建造者逝去几千年,留下的建筑物还被人们观赏着、研究着;孔孟早就过世而《论语》《孟子》还被多少人阅读背诵;莎士比亚的几个剧现在还在演出;马列毛导师的思想揭示了世界真理,指导着社会的改革发展。老师和导师们的弟子代代传承着独特的智慧、风格和思想。我们每个人都为民族家风的传承发挥着超越寿命的作用影响!

  所以,人类是有文明文化的,人类生命的意义是超越寿命长短的。

  三、心态之认知,对立统一该放下还是进取?

  为什么我们认知世界要强调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呢?就是因为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对立统一的。离开了对立统一的分析认识方法就必然走向孤立地、静止地、主观地、绝对地看法,形而上学地只承认事物的一面,否认矛盾的普遍存在,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对于西方资产阶级“人性自私论”,已经有不少学者和群众从人的社会性的方面进行了深入、有力、结合历史和现实的批判。但是资产阶级还在坚持“人自然属性是动物的为私的本性”的理论来推销“人本性是自私的”私有制论说,并进而推销生命和人的进步发展是由于“竞争”的原动力的邪说。所以,必须直面批判这些歪理邪说,还生命世界和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特性和动因的本来面目!

  任何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群落为核心主体的,不是以单体排它地进行的。

  资产阶级宣扬人的自然特性只是“为私,为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市场教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经济人”假设,也即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生下来就是自私的”。这种理论把所有生命世界的生命体都说成是“以单体排它而存在和发展的”。这是完全不符合所有生命世界的客观实际的,不符合人类迄今为止所认知的生命世界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我们所认识的生命世界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到植物、动物乃至人类,都不是以单体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而是以群落、群体多层次相依相联为生态而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所以,人的自然属性的仅一切为私的一点法不符合客观世界实际。

  我们所处的世界尽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万事万物都处于对立统一体中。万事万物都有对立的两极,都有正反两面:有南极就有北极,同一物种和个体有阳性就有阴性,有正粒子就有负粒子,有宏观就有微观,有密度极高的白矮星就有密度低的巨红星。

  在生命世界中,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为生命体的生态性原则。各生命体不仅是为了个体生存而运动,更是为了群落和群落间的生态平衡而运动发展的。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是生态的,每个个体都从属于某个群落而存在,每个群落又都与其他群落相互依存,共生共长。在植物世界,当一个植物在恶劣环境下成为单体时,就会快速发育成熟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后代结籽撒籽以让这些籽长出形成群落!比如,一颗小草孤立长于地面,则难以覆盖周边地面,地表的温度变化大,湿度水分也很快流失,孤草难以生存,所以孤草碰到这种情况就会很快开花,结籽,结很多籽洒落周围,以求长成群落,群落长出的草群来保持共同良好环境,大家活得更好。细菌和病毒进入新环境会加快分裂繁殖,以形成菌落适存。在自然环境中要找到单个独立生存的病毒和细菌几乎是不可能的!

  生命单体的为本体与为群体、为群落、为生态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方式。

  1)生命界不仅同种是以群落形式存在与发展的,而且还与不同类、不同种的群落形成互利生态链而存在与发展。比如现在研究很热门的“共生体”就有病毒与细菌的,细菌与真菌的,病毒与细菌、真菌、植物的等等。人们都知道豆科的根瘤菌、寄生的菟丝子、冬虫夏草等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往往互相依存,分泌物互为利用链。工蜂采蜜,不仅牺牲自己没有了后代,一世辛勤劳动,还要养活不劳动的雄蜂和蜂王;并同时为各种草花树传粉,延续后代!这种动物界一生为它而牺牲己的例子是很多的。

  2)生物“为己”的特性不是一个基因决定的,同样生物都有“为它”的特性,也不是一个基因决定的。生物“为己”和“为它”都是天性,都是进化链在基因的记录,所以基因本身并不是只有简单的结构信息的记录,各个基因间还有着复杂的关系。“为己”天性使得生物能够保护自己,比如遇到伤害会自动反应躲避,这是为了保护延续个体的生命;而“为它”天性,使得个体可以在群落和生态环境中代代相传,维护群落群体的生存才能最终维护自身的生存。

  3)在雌雄异体后的生物,异体双方都有为它方和后代奉献的本性!例如,一个鸡妈妈会孵育鸭蛋、鸽蛋和小鸭小鸽子,一个母狼也会喂养小狗甚至小孩子。螳螂交配后,往往雄螳螂立时任凭雌螳螂一口口将自己吃掉,为了增加雌螳螂繁育几千后代的营养,供抚养后代用。这都是天性所使;更不要说猫狗、驴马牛对主人的付出和保护。所以,人不是生下来就只有自私的。所以,每个生命体的本性并不是只为自己的,而是有两面性,既有为了自身的生命延续的“为己”方面,还有为了群落和群体生存发展的“为它为公”的方面。这就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生命世界不是在竞争中发展的,而是在互融合作中发展的。所谓排它、攻击它、害它的丛林法则根本不是生命世界客观的生存法则。真是由于生命世界是互容互利合作融合发展的,各生物种间是互为代谢链、生态链而存在和发展的,同一物种间也是维护生态群落群体生存环境为大,分工协作发展的。

  所以,所谓的丛林法则,所谓狼性生存等都是忽悠劳动者的,歪曲生命世界客观实际的。如果一味害它、排它,对同类和异类都是凶猛侵害剥夺攻击是生存之道,是基本规律法则的话,那么今天的丛林,今天的生命世界应该都只剩下狮虎狼豹统治,弱小的兔子、松鼠、小鸟、小虫和更小的微生物就该灭绝了!而客观事实恰恰相反!狮虎狼豹已经几乎绝迹,成为最主要保护物种,而小鼠小兔和小鸟却生生不息,繁衍发展。

  所有生命体的发展,不仅有着和生命世界各群体的融合发展之本性,还有着和自然界环境友好发展之本性,适者生存主要指的就是与环境、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所融合友好,而不是“逆天而行”!

  在人类社会中凶恶的霸权帝国主义尽管到处掠夺奴役,不可一世,但其实其生存的基本资源链也是寸寸断裂,衰落灭亡之时不会远了。这才是世界的基本规律所定。

  人类社会的成功交易是为他思维的结果,不是唯己思维的成果。

  西方新老自由主义都宣扬“一切价值的实现要经过交换”,而一切交换的实现原因是“各人为自己私利博弈的结果”。所以,“只为私利”是市场教的道德基础,是他们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石。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块基石能否经得起敲击?

  1)如果“人人只为己”,人类延续不到今天。

  类人猿掌握了应用物质材料制作工具,思维能力很快发展,大脑开始发达,从动物进化成为人。但在人类初期,抵御各种外部不利因素的能力很弱,不管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其他凶猛的野兽、毒虫等,都给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所以,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类总是团结一致,以维护集体利益为最高原则,才在种种危机中不断安全胜出,越来越壮大。在进入私有社会后,尽管私有观念在许多人意识形态中不断发展蔓延,战争和奴役成为常态。但由于人类总体与自然界比还是十分柔弱的,人类本性中“为他”的方面,“为集体”的方面始终保持和发展,反对战争、反对奴役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所以,从来就有为了保卫民族、保卫国家、保卫集体利益、保卫人类利益的大量的仁人志士,并留下了他们的高尚文化和思想。

  2)假如人类之间的交易真的是处于平等自由基础之上的,那么什么样的交易最后才实现呢?肯定不是那些只是考虑己方、私自方利益之上的之间的交易会实现的!而是那些能更多为对方、他方考虑的交易才能最后实现!这就是所谓的“客户是上帝”,“一切为客户着想”现代服务型交易思想的来由!

  现代交易有着极强的社会性,一般都不是在仅固定的两方间进行的,而是有多个提供方和接受方进行博弈,信息透明度也相对较高,这就是大量进博会、交博会举办的原因。谁能够更多地为被服务对象的利益进行考虑,而不是只想自己赚更多利益,这方才能够胜出,这样的交易才能够可靠长期地实现。

  5、宿命论有害。

  任何片面化、绝对化、庸俗化的认知都可能破坏你的免疫系统,引起心理疾患。西方对老年人流行的“宿命论”也是如此。由于人的寿命有限,而且相对不长,所以就宣扬老年人就只有保命宿命一个目标任务和生活模式。好像是对老人心理的疏导,但实质是对人们心理的潜压力,潜折磨。人的寿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生命意义是长远的。人都是这个社会历史中文化和道德的传承者、继承者、发展者。老人积极向上、勇于生活、融入社会才能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更何况人的作品和思想是可以长期延存下去的。你所写、所画、所设计、所建造的作品,你倡导的思想都会传存下去。这都是社会客观真实,而不是虚妄。

  四、心态(情绪)与生理

  心态与生理的关系也可以称为心理与生理的关系。现在仍然是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两条线,心理研究在单独的学科门类里,有自己的种种学说和检测治理方案方法。生理方面的病科则在神经医学有所发展,也有精神疾病科!但其实心理(情绪)与生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这就是植物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活动感测情绪心理活动而直接影响生理过程!这是心态影响健康的实质轨迹!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神经系统)的两大分支,共同调节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等功能,两者在功能上既相互拮抗又协同,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1、. **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段(T1-T12)和腰段(L1-L3)的侧角,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神经节**:靠近脊髓,形成交感神经链(椎旁神经节)或腹腔内的椎前神经节 **分布范围**:“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紧张、运动、危险)时激活,主要作用是:- **心血管**: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皮肤/内脏血管收缩(保证心脑供血),血压升高。- **呼吸**:支气管扩张(增加通气量),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 **代谢**: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脂肪分解,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消化与泌尿**: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括约肌收缩(减少排便);肾血管收缩(减少尿量),膀胱逼尿肌松弛。 **其他**:瞳孔扩大(视物清晰),竖毛肌收缩(毛发竖立),汗腺分泌增加(散热)。**交感神经** 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节后神经元的烟碱型受体,N受体)。多数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效应器的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仅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M胆碱能受体)。

  2、 **副交感神经** - **节前神经元**:位于脑干(动眼神经核、上/下唾液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骶段(S2-S4),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神经节**:靠近或位于效应器官内(如器官壁内的终末神经节),如胃肠道壁内的神经节。 **分布范围**:较局限, “休息与消化”(Rest and Digest)** 机体处于安静、放松状态时激活,主要作用是: **心血管**: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节约能量),血压稍降。- **呼吸**:支气管收缩(减少通气消耗),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 **代谢**: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增强肝糖原合成。- **消化与泌尿**:增强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利于吸收),括约肌松弛(促进排便);膀胱逼尿肌收缩(促进排尿)。均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纤维作用于效应器的M胆碱能受体(如心脏的M2受体、胃肠的M3受体)。 **拮抗作用**:多数器官受两者共同支配,作用相反(如心率、支气管管径、胃肠蠕动),通过动态平衡维持功能稳定。

  3、 **平衡失调**:若两者功能紊乱(如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高血压、焦虑,或副交感异常引发心动过缓、消化功能紊乱),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所谓的气伤心、怒伤肝、食无味、相思病、失眠等都是源于这类过程。

  五、体质与情绪(心态)

  体质与情绪是人体健康的两个重要维度,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塑造着我们的身心状态。以下从科学和传统医学角度解析两者的关系,并提供调节建议:

  1. **体质对情绪的影响**

  - **生理基础决定情绪易感性**:

  体质反映了人体器官功能、神经内分泌系统(如多巴胺、血清素水平)及免疫系统的状态。例如:气虚体质**(常表现为疲劳、易感冒)者,因能量代谢较低,易出现情绪低落、动力不足;湿热体质**(易口苦、长痘、烦躁)者,可能因体内湿热蕴结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易怒、焦虑;阳虚体质**(畏寒、手脚凉)者,因血液循环较慢,易伴随情绪抑郁、消极。

  中医将体质分为九种,认为体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如“肝郁体质”者易情绪压抑,“心火亢盛”者易急躁失眠,体现了体质对情绪偏向的影响。

  2.情绪对体质的反作用**

  1)负面情绪损伤体质**:长期焦虑、愤怒、悲伤等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皮质醇(压力激素)持续升高,进而:

  -抑制免疫系统(易感冒、过敏);

  -扰乱内分泌(如甲状腺功能紊乱、女性月经不调);

  -影响消化系统(胃痛、腹泻、食欲异常)。

  2)积极情绪增强体质: 愉悦、平和的情绪可促进内啡肽、催产素等“快乐激素”分泌,提升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形成“身心良性循环”。

  - 饮食:多吃山药、莲子、鸡肉等健脾补气食物,避免生冷寒凉(如冰饮、西瓜);

  - 运动:选择温和的锻炼(如八段锦、散步),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 情绪:通过正念冥想、轻音乐缓解压力,避免过度思虑(耗气)。

  3)湿热/气郁体质:疏解烦躁与压抑**

  - **核心问题**:易怒、焦虑、情绪压抑。

  - **调节方法**:

  - 饮食:清淡饮食,多吃绿豆、冬瓜、芹菜等清热利湿食物,减少辛辣油腻;

  - 运动:选择高强度运动(如跑步、打球)促进排汗,宣泄情绪;

  - 情绪:通过写日记、正念呼吸释放压力,或尝试疏肝解郁的茶饮(如玫瑰花茶、陈皮茶)。

  4)平和体质:维持身心平衡**

  - **核心优势**:体质均衡,情绪稳定性较强。

  - **注意事项**:避免长期熬夜、暴饮暴食等打破平衡,通过规律作息和适度兴趣爱好(如阅读、冥想)维持情绪稳定。

  认知调整: 用“成长型思维”看待挑战(如将“压力”视为“成长机会”),降低负面情绪触发频率。

  总结:

  体质是情绪的“土壤”,情绪是体质的“镜子”。若长期被同一类情绪困扰(如持续焦虑、低落),可结合自身身体特征(如是否易疲劳、怕冷、上火等),从调整体质和情绪双管齐下:

  - **短期**:通过呼吸练习、运动快速调节情绪;

  - **长期**:通过饮食、作息改善体质,减少情绪问题的生理基础。

  最终目标是建立“体质强健-情绪稳定”的良性循环,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六、生命在于运动,心态在于认知。

  世界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世界所有事物是处于运动发展之中的,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最主要的规律是两条:对立统一和周期性上升发展。生命是周期性的一类典型事物,所以生命本身就是运动。

  重视生命在于运动的本质认识。健康是描述生命的存在生态的,生命不在了无从谈健康,所以,机体健康与运动密切相关。说“通则不痛”,通就是还在正常运动之中,不通则是运动不起来了。我们可能重视年老的运动器官类的保持运动,但可能忽视人体内脏也需要的运动。内脏运动与一定的神经系统有关,与机体带动的运动―――按摩有关!年轻时往往运动多,内脏也不缺按摩,年龄老时就会缺乏,各类内脏缺乏按摩都会带来不健康。比如消化器官缺少按摩蠕动不足,消化液、消化酶分泌不足引起消化吸收问题,排泄问题等。就是脑部也是需要按摩的,年老往往牙口损坏,咀嚼减少不带动对脑部按摩,更是高龄人极少开口说话,脑子内外没有活动锻炼,退化会极快!还有一类运动器官关节病,不少医生劝老人不要使用关节,说关节间质退化减少,会引起损害骨折等。其实,就骨关节间质来说,除了一定营养需要外,最主要是在运动刺激下分泌产生的!越是不运动,就越缺乏不产生了!当然就保护不了关节了。我看到每天爬山的老人高龄依然步态年轻。而我们不少电梯上下的人,平时几乎台阶也难得走,要你突然爬山就危险了!看所有的保健操类,都是以活动各关节完成动作,因为许多关节有多个自由度,其中某些平时不用了,而这些自由度运动是生命整体生态所需要的。所以生命在于运动一定要对立统一看待,不能孤立静止看待。

  心态在于认知。认知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结果,心态是人对于自身认知的过程。所以心态总是动态发展变化,会改变的。或者说思维也是需要运动的,思维绝对不运动,生命也失去原本的意义了.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方式、方法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和宣传的很大影响。造成好的心态不仅要学习正确的方法论,也要有好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你内心自我要求说心态好其实不是就能真正好的.你内心还是认知生命是一场交易,认为自己没有获得满意所得,甚至还在攀比不平.那你潜心理还是受堵不通,好不起来。

  愿大家都有越来越好的心态!

  赵曾贻

2025.5.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