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十年下滑之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与平均数比值的警示

2025-01-23 11:53:06  来源: 人境网   作者:LF搜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众所周知,媒体报道的有关民生关键数据中,经常采用“平均、人均、户均”等指标,比如人均财富、人均存款、家庭存款等。据东方财富的报道,2024年住户存款增加了14.26万亿元,人均存款首次超过10万元,达到10.7万元。

  这类指标表面上来看很振奋人心,但这种做法其实有很大的欺骗性,难以体现统计数据细节,这些恰恰是老百姓更关心的方面。很多“人均”指标(尤其是事关劳动收入、存款余额、家庭财富等正能量指标)公布后,很多网友立即表示“拖后腿”了,这反映了老百姓对类似统计数据的反感,希望能获得更具体详细的统计数据。

  众所周知,统计数据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各项政策的基本依据,统计学不仅是门“技术”活,更是门“技巧”活,在咱们国家更是如此,因此国家统计局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有点基本数理统计概念的朋友都明白,大样本数据经过“平均化”处理后将会有效消除数据差异(尤其是所谓的异常值,在国计民生领域,这个异常值恰恰能说明关键问题,不能简单地采用“剔除”或“平均”处理),仅能从整体上看出基本情况或趋势,具体细节就被掩盖了,难以觉察。

  数据样本值越大,平均效果越明显,越容易掩盖数据本身内含的规律。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经过庞大人口基数的平均化处理,很多数据的本质特征就被弱化了。

  其实,统计数据除了最常用的“平均化”处理外,还有很多统计量可用来体现数据特征,比如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统计方差等,其中比较有效也是国际上通行做法较多的是采用的“中位数”、方差和分区统计,基本可以反映某项指标数据的典型特征。比如人均年收入的中位数是多少,这个基本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收入情况,方差则体现偏离正常值的程度。

  此外,更能反映具体细节的指标是采用分区统计,即将某项指标数据的跨度区间分成多个不同的小区域,分别统计落在各自区域的数值。比如针对居民月收入情况可以分成:月收入3000以下、3000~5000、5000~8000、8000~12000、1.2万~2万、2万~5万、5万~10万、10万~50万、50万~100万、100万以上等,分别统计落在各自区域的人群数量。居民财富也应该做类似的统计,比如统计存款1万以下、1万~5万,5万~10万、10万~50万、50万~100万、100万~1000万、1000万~1亿、1亿元以上等不同区间的人数数量,这样的统计数据更能反映居民存款阶梯结构,以及居民拥有财富的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中位数通常比平均数要合理,统计数据越是处于非正常分布状态(比如两极分化),两者的差异越明显。

  下面我们以更有实际参考意义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统计2013年至2024年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通报“2024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人均工资性收入23327元+人均经营净收入6908元+人均财产净收入3435元+人均转移净收入764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4707元,增长5.1%,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4.01%。

  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中位数33036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4.24%。

  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中位数31370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05%。

  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中位数29975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33%。

  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中位数27540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56%。

  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中位数26523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3%。

  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中位数24336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21%。

  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中位数22408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27%。

  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中位数20883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7.67%。

  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中位数19281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7.78%。

  201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中位数为26635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中位数为9497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0.5%。

  2013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中位数为24200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9.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中位数为7907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8.9%。

  在过去的12年时间(2013-2024)内,虽然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但贫富差距出现了进一步拉大的隐患。除了数据显得很特别的2014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比值均超过90%,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比值几乎一路下滑,从2013年的89%+下滑至2024年的84.0%。

  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比值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的现象背后,直观地反映出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意味着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可能超过了低收入群体,导致贫富差距有扩大之势。

  某种程度上,是不是说明国内贫富差距更大了?

  从宏观角度看,这一现象背后,是我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影响。过去十年,我国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高技能、高学历人才成为产业升级的受益者,他们的收入随着行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收入增长机会。而传统制造业的从业者,尤其是那些技能单一、学历较低的工人,面临着就业压力和收入增长瓶颈。例如,一些沿海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工厂,随着订单的减少和产业的转移,工人的工资增长缓慢,甚至部分工人面临失业再就业的困境。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如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吸引了大量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他们的收入增长迅速,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

  城镇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趋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虽然他们的收入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城市原有的高收入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城市的生活成本、教育成本、住房成本等,使得这些新进城的居民在收入增长的同时,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而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他们的收入增长不仅得益于行业的繁荣,还在于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城市资源,实现财富的增值。这种城乡收入差距在城镇化进程中被进一步放大,影响了中位数与人均数比值的变化。

  另外,也不能忽视政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政府在促进就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时滞,且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落实程度也存在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政策能够迅速落地,惠及广大民众;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则大打折扣,这可能导致部分群体未能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进而影响了收入的均衡增长。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也存在差异,这使得低收入群体在面对生活风险时,缺乏足够的保障,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收入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面对这一趋势,我们不能忽视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降低社会的消费能力和内需动力

  从根本上来说,居民收入牵涉到收入分配机制。

  公平与效率,长期以来是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随着我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向高收入国家进军之际,更需要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一方面,继续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收入待遇;另一方面,完善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缩小收入差距,让全体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有理由相信统计部门应该都掌握这些具体数据,但大概率会以“国家秘密”或“不适宜公开”为理由,仅公开基本/最少的统计数据,不会公布详细统计数据,或者以隐晦不起眼方式公布,这其中的原因大家自然都明白。利用“人均、平均”统计手段,有意弱化极有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

  对于此类事关国计民生、老百姓切身感受的统计数据,我们期待权威部门能主动公布更为详实的数据统计结果,而不仅仅是隐藏数据细节的“人均/平均”结果,让老百姓不仅能看到统计数据,还能看得懂数据背后体现的事实和规律,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政府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来源:转自“搜救学习小站”公众号】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