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资讯中心 > 时事财经

北斗导航+无人机+...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接地气的用法了

2019-04-17 08:31:06  来源: 中国之声   作者:杜金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地点 | 新疆石河子

  采访者 | 杜金明

  春种时节,如果你在新疆的棉花地里看见一台拖拉机驾驶室里没人,但“这家伙”却自己跑起来了,方向盘自己在调整方向,走直线比模特走“猫步”还直呢,别害怕,相信你的眼睛,这是真的!

  看!这就是安装了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超级播种机”!它一天差不多能播种150亩棉花。

  

  作业中的“北斗导航”播种机
  
 
  装有北斗自动驾驶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在进行棉花播种 无人机航拍郭雪伟摄

  “超级棉花播种机”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怎么保证这台播种机走直线的呢?原来,这套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安装在拖拉机上,另一部分安置在卫星数据服务站,还有一部分则是太空中游走的卫星。系统利用卫星定位、机械控制、惯性导航技术,在作业时,使农机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自动调整行进方向。酷不酷!

  

  机车驾驶室内的导航调试触摸屏
  
 
  播种后种植户在测量行距

  在地头和地尾分别选择A、B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把播种机从地头开到地尾,导航系统就记住了这个数据,自动生成若干条直线。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导航就会指挥机车,按照设定好的直线走,误差在2厘米之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50团棉花种植户马东海说,用了北斗导航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机车走直线,棉花的行距和株距基本控制在66公分和10公分,相比以前传统的播种方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解放了人力。“以前要插标杆,坐在车里,既要握紧方向盘尽量走直线,又要关注后边播种机铺膜打眼儿的情况。”马东海说,现在的效率也很高,一天能播种130亩左右。由于作业精度提高,避免了重复作业或者漏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率3%——5%,作业量提高30%——50%。

  是不是很划算?好多种植户都入手了!

  

  先进的精量播种机

  “只要耕犁及时节,裹茶买饼去租牛。”还以为像陆游诗中所写,宋代就有的耕犁还留在这片土地上?一想到新疆棉花,眼前就浮现出每年乘坐“专列”进疆的“采棉大军”?醒醒吧!人家的“黑科技”可不止“超级棉花播种机”,还有棉花田“大管家”——飞防无人机。

  

  150团春播会战现场的飞防无人机
  
  
 
  石河子现代农业的“中国合伙人”

  28岁的王鹏、姜金玉和29岁的麻俊辉是石河子人,三个人是发小,都是兵团三代。大学毕业在外面打拼几年后,他们看到了兵团现代农业的大发展,于是一拍即合决定创业。小哥儿仨凑了20万块钱,买了三台可进行飞防作业的植保无人机。姜金玉说,拥抱科技是时代发展的主流,他们必须跟上时代的节奏。

  这种无人机能带着30斤的农药持续飞行20分钟,喷洒20亩地,在棉花的日常管护当中优势非常明显。

  去年八师石河子棉花耕种面积接近380万亩,其中300万亩是用北斗导航完成播种的。不仅如此,秋天采收的机械化率也接近8成。一台机器干一天活相当于2000个劳动力干一天活,这样看来,多年前的“采棉大军“,如今再难见到了。

  在春播会战现场,让我大开眼界的“黑科技”实际上还很多,比如现在石河子普遍用的是由新疆一家本土企业多年研发的“膜下滴灌节水灌溉”技术,使以色列的“贵族农业”节水技术平民化,从温室走向了农田。

  记者手记:年轻的城,可爱的人

  记者:杜金明

  接到赴新疆石河子蹲点调研的通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兴奋的。我不曾去过那里,但我早就听说它诞生在戈壁荒滩,有着被人羡慕的绿色;它是兵团人建起来的城市,有着无比光荣的历史。

  2019年4月4日,我从浙江宁波出发,用了5个多小时跨越4000公里飞抵乌鲁木齐,又乘车继续西行150公里,终于到达了这次我要蹲点调研的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当我真的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这个天山脚下、玛纳斯河畔的“年轻城市“让我肃然起敬。

  即使我来的时候还是早春,还见不到大片的绿色,但我看到那些或排成直线或错落生长的榆树和沙枣树,我仍能感受生命的力量。这个城市的绿,比我想象的还要多。无论我身处何地,都能看到公园和绿地,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石河子建成区不足68平方公里,市区里竟然有230万棵大树,绿化率达到42%。从三维地图上看,这个城市是网格状的,是绿色的格子,有路的地方就有树,“以树定城“名不虚传。

  我看到这里的人对绿色的敬畏。在这里没人会砍树,即使树木跟一些规划项目发生了冲突,但政府也会选择小心翼翼地把树木挖起来移开。我听说即使是这样,也有一些老军垦人有意见,那是他们用血汗换来的绿色,他们不想让人轻易动它。

  除了公园绿地多,石河子的广场也多。从白天到黑夜,我都能见到在广场上跳着欢快的维吾尔族舞蹈“麦西来甫“的市民。这里95%是汉族人,他们会主动跟我打招呼,向我介绍新疆,推介石河子。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一如当年他们的祖辈对这片土地的付出。

  我想嗅到这个光荣之城的气息,感受它的脉动。我去农场,下车间,我在城市中穿梭,在沙漠边上过夜。我想起曾在石河子居住了15年的诗人艾青给石河子留下那篇《年轻的城》中的文字: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一年三百六十天/看它三万六千遍/因为它永远在前进/时时刻刻改变模样/因为我透过这个城市/看见了新中国的成长。

  采访接近尾声,我即将回到我熟悉的城市,但是我不会忘记那些我遇到的人:坚守在沙漠腹地24年只为守护万亩防护林的马晓华,因技术援助与石河子结缘而毅然决定留在第二故乡的大连小伙儿吴昊,打着快板向游客介绍兵团历史的军垦二代王淑军……还有很多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石河子蓬勃发展的今天,和值得期待的明天。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从今天开始,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