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览自己以前的一些小文章 ,又看到了《屈原与板砖大爷》。思考了一下,感觉因其内容存在一些问题,大致如下:
一对屈原形象的不当解读
文章中对屈原的解读存在片面和错误之处,将屈原的爱国精神简单归结为其贵族身份和维护楚王家族统治的需要,忽视了屈原对国家命运、民族文化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以及他在困境中坚守正义、追求理想的高尚品质,这种解读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
二不恰当的类比
将屈原所处的时代和情境与 “板砖大爷” 的事件进行不恰当的类比,两者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相似性。屈原的爱国精神与 “板砖大爷” 的行为属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事件性质,强行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显得牵强附会。
三潜在的价值导向问题
文中可能传达出一些错误或负面的价值导向,如对 “体制内的人” 存在偏见和误解,对执法人员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进行片面解读和不当渲染,而没有客观公正地分析事件的本质和各方的责任,。
四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部分观点还有点历史虚无主义的色彩,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进行随意否定,这种态度不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可能会引起对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尊重。
总之缺乏认真思考,不太严肃。以后我在下笔的时候,应该认真再认真,谨慎再谨慎。控制情绪化,说话要想到得负责任。
现在再发一篇我搜索了有关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资料以后,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的小文章,做一下弥补。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缅怀伟大的人物 —— 屈原。
屈原,生于楚国的乱世风云之中,那是一个诸侯纷争、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可他却似一颗璀璨而坚毅的星辰,在楚国的天空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出身贵族,身负着不凡的才华与满腔的热忱,本可安享荣华富贵,在那峨冠博带的贵族生活里顺遂一生。然而,他的目光却从未局限于个人的安逸与享乐,而是心系着楚国的山河大地,牵挂着楚国百姓的悲喜疾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心怀 “美政” 的理想,渴望举贤授能,让有才能的人得以在朝堂之上施展抱负,为楚国的兴盛贡献力量;他期盼修明法度,让国家的治理能有公正的准则,不再被奸佞小人肆意扰乱朝纲。他一心想要引领楚国走向繁荣富强。
可叹的是,奸邪当道,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屈原的一片赤诚之心,换来的却是被放逐的命运,远离了他心心念念的朝堂,告别了那可以为楚国大展拳脚的舞台。但即便身处江湖之远,他对楚国的忧虑丝毫未减,对理想的执着也从未动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在江畔徘徊,望着那滔滔江水,眼中满是对百姓艰难生活的悲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用如此坚定的言辞,向世人宣告着自己对美好品德和理想政治的坚守,哪怕要历经无数次的磨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绝不后悔。
当郢都被秦军攻破,楚国的山河破碎,那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大厦轰然倒塌,屈原的世界也随之崩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那举世皆浊的世道里,他不愿同流合污,坚守着内心的高洁与清醒。怀着无尽的悲愤与绝望,怀抱着对楚国深沉的爱,他毅然决然地投身汨罗江,以死明志,让那滚滚江水承载着他的爱国情怀,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永不消逝。
屈原虽逝,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一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供后世子孙不断瞻仰、汲取力量。他的爱国精神,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国家的荣辱兴衰时,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尊严,奉献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在抵御外敌入侵的烽火岁月,还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都能看到无数像屈原一样的仁人志士,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事业中去。
他的诗歌更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离骚》等诗篇,以其瑰丽的想象、优美的辞藻、深刻的内涵,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浪漫主义的笔触,让我们得以领略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和精神气质;而其中蕴含的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思索,又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不断去探索、去追问、去创作。
在端午佳节,包粽子、赛龙舟,不仅仅是为了沿袭一种传统习俗,更是在以这样的方式纪念屈原,传承他的精神。
铭记屈原,在生活的点滴中践行他的精神,让爱国的火焰在心中永远燃烧。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