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热闹的群众游戏是网上斗地主,每天都有五六十万人参与,节假日更多。虽然参与的人多,水平却是参差不齐,多数是重在参与,真正高水平的不多。
应该说,每个人得牌的好坏是机会均等,所谓的高手之所以积分高,关键在于掌握出牌的时机,不该出手的时候决不出手,静如处子;该出手的时候决不手软,动如脱兔。
在改革初期,当大家对姓社姓资的争论兴趣正浓时,老人家一声令下:先不争论,立刻扬汤止沸,万马齐喑。这时的不争论,可谓恰到好处。如果继续争论下去,就会耽误大好时机。我们也就看不到今天的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也进入不了基本小康。虽然这个小康还有很多的黄赌毒,虽然这个小康还有很多的煤黑子冤死,虽然有民谣说“教改是把二老逼疯,医改是提前送终,房改是把口袋掏空。”虽然有太多的尴尬与无奈,然而虽然终究只是虽然,毕竟不是必然。
东施效颦,2005年10月,我们医疗界的一位高官,在面临“全国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大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医疗。中国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住院而不住院”的现状,在遭到“通过央视资讯ePanel会员调查系统,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这项共有来自全国733名30岁以上公众参与的调查显示,90.0%的人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感到不满意。”的指责,在面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的研究报告中“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的结论,居然也大言不惭地打出了“卫生部在医疗改革问题上的态度就是不争论”这张牌。虽说是不争论,但此公还是要喋喋不休地发表指示:卫生部从未表态说过医疗改革不成功,也不同意医疗改革不成功的说法。
我不知道医疗改革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因此也就没有争论权。我只知道通过“保先”教育,明白了共产党是要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卫生部应该是属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部门吧?如果这个部门把医疗改革搞成90.0%的人的利益(生老病死大概可以算是根本利益了吧)都得不到保障,或者说不满意,那么这个医疗改革还能说是成功的?除了地球人,大概只有天晓得!
出牌要讲究火候和时机,在绝大多数人都对医疗体制的所谓改革不满意的时候,在出现了一些典型个案如齐齐哈尔无钱农民工死在北京同仁医院事件,哈医大二院天价医药费事件,宿州市立医院9人的单眼眼球被摘除事件等易激众怒之事,众目睽睽之下,主管部门不思悔改和反省,既不感内疚,也不想道歉,自贬三级乃至引咎辞职那就更不用说了(此君还没有这么高的水平和觉悟),反而用一句“不争论”来堵众人的口,胡诌什么“不同意医疗改革不成功的说法”,不说此公无耻,至少也是无知。当然,这位官人的出牌水平也确实叫人不敢恭维,虽然这是很“重要的讲话”。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影响较深的国家,讲究官阶和官体。一个人说话有没有分量,压不压得住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位的大小。官太小甚或是平民,即使意见正确,也没人听你的,甚至没有话语权;官做到一定位置,就有或是重要讲话或是一言九鼎甚至是一句顶一万句之效,那时候就是不对也可能对。不知道卫生部的官员在封建王朝算几品?是江湖郎中的头,还是御医?拟或是四不像,本人无法得知。但如果比推下来,可能也是三至四品,算高官了。但即使是高官,头上还有一品、二品等压着,还达不到一言九鼎之效,更别说还有血写的事实在不断地冲刷着墨写的谎言。所以医改失败不争论这张牌,出得既不是时机,更没有分量,不断发生的医疗事件连自己都无法不敷衍几句公立医院失位之类,更何况国人乎?
如今,又有医保局的官员在绝大多数老百姓、特别是他们认为最能受益的老年人群体的反对下隆重推出了门诊共济的所谓改革。并且是在老百姓不知情、当然更是“不争论”的前提下进行了70多天的强推,使得社会的底层民众怨气冲天,欲哭无泪!毕竟就是这么一点养老金,现在看病可是要真金白银的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可权力在握的官们却仍是百般辩解,什么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什么照顾多病的老年弱势群体......总之好话说尽,就是持错不改。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在为谁服务?
【文/楚江,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