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提到苏修,怎么能少了赫鲁晓夫?

2022-09-05 15:08:19  来源: 八角楼上公众号   作者:小庄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一、

  说起戈尔巴乔夫,其实他不过是在苏修大厦即将倾倒之际,再临门踏上一脚的那个人,真正的苏修大厦却不是他建立起来的。

  苏联修正主义应该从谁的时期开始算起?有人说斯大林时期就有,有人说是赫鲁晓夫时期才开始的,甚至有人说赫鲁晓夫也不是修正主义,说他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只不过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改好,结果改出了一个修正主义。

  其实到底是谁在搞修正主义,这不是一个主观问题,修正主义这词也不是为赫鲁晓夫量身定做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赫鲁晓夫搞了一套改革,然后我们把它这一套改革扣上一个修正主义的帽子。而是修正主义这事本身就有标准,只要你按那一套标准去做了,那么你就是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可不是斯大林时期就有了,早在十月革命很久之前就有,它的意思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篡改、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潮,以及在这种思潮指导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做了些啥,才算是篡改、修正、否定马克思主义呢?

  这事我们的革命导师列宁是系统论述过的。

  修正主义有一套自己的体系,这套体系可以从思想、政治、政策三个方面去加以判断。

  在思想方面,列宁说:

  他们的毛病就是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势必号召农民或推动农民去接受业主的观点(即资产阶级的观点),而不是推动他们去接受革命无产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列宁全集》

  在政治方面,列宁说:

  在政治方面,修正主义确实想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即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列宁全集》

  在政策方面,列宁说:

  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进的基本特点,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列宁全集》

  这三个方面的核心点在哪里?核心点就在于修正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阶级斗争,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实际就是只要你否定阶级斗争,那么政策就自然而然地随着对阶级斗争的否定而衍生和发展出来,这一点我们稍后从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来。

  所以我说斯大林不是搞修正主义的,是因为从列宁到斯大林,都是以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去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包括革命。

  注意,我不是说斯大林不犯错,而是说他不搞修正主义。

  也就是说,斯大林的错误,始终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而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则完全不同,他的改革是赤裸裸的修正主义改革。

  这话怎么说?我们可以从赫鲁晓夫的改革路线去看一看就明白了。

  二、

  赫鲁晓夫的改革路线起点,要从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说起。

  这件事我们可以称为他改革的第一件事,叫“去斯大林化”。

  1956年2月25日,苏共二十大最后一天的凌晨,代表大会的代表们突然被紧急召集到会议大厅,然后赫鲁晓夫就作了一个长达四小时、轰动世界的“秘密报告”,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这个报告在批判个人迷信的旗号下,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极度丑化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丑化苏联自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这么一批判,不仅仅是造成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和意识混乱,而且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严重的反共反苏浪潮。

  这种批判一经发起,温度就很难降下来,原因也很简单,既然斯大林错了,而且是全盘错,那么以前在斯大林阶级斗争路线下被“冤枉”的人自然就都是对的。

  既然他们都是对的,那么就必须给他们翻案,这批人一旦翻案,那么他们就会更进一步的疯狂攻击和否定斯大林。

  因此,尽管赫鲁晓夫等人已经发现了全盘否定斯大林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只要他们否定了斯大林时期的阶级斗争路线,那么就根本压制不住这种批判斯大林的热潮持续发展下去。

  这种批判高潮发展到1961年的苏共二十二大时已不可收拾,大会直接作出搬尸焚尸的决议,把斯大林的灵柩从列宁墓中迁出并予以火化。

  这场“去斯大林化”的运动高潮一直持续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为止,此时斯大林已经是被彻底批倒批臭了。

  斯大林有错误,当然可以批,但是把这种错误说得过了头,同时又拒绝肯定斯大林的成绩,这实际上就是给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抹黑,为否定社会主义和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思潮打开了阀门。

  后来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批苏联最后的“掘墓人”,就是在批判斯大林的大浪潮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伴随着“去斯大林化”的运动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是文学界的“解冻”,也叫解冻文学。

  这是啥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要大家解放思想,不要被斯大林时期的阶级斗争叙事所捆绑,应该大胆的“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有没有错?当然没啥错,可是问题是当时的百花齐放是在批判斯大林的热潮下进行的,这就必然出现大量以斯大林时期的所谓社会“阴暗面”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实际造成的结果就是只许资产阶级百花齐放,不许无产阶级百花齐放。这就有点像以前我们搞过的那一套伤痕文学。

  这样一套伤痕文学一搞,整个民间舆论就进一步形成了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自由化思潮。

  这一套操作下来,舆论实际上就造好了,有了社会舆论的支持,下一步就是用理论的形式把去阶级斗争化给明确下来。

  所以同样是在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了著名的“两全”理论。

  有人说赫鲁晓夫搞修正主义是从三和理论就开始的了,这话也没说错,但是他那个三和理论跟两全理论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什么是两全理论?

  非常简单,就是指的“全民国家”和“全民党”。

  所谓“全民国家”,指的是:“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必要了,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产生的国家,在新的阶段即现在阶段已经变成了全民的国家。”

  所谓“全民党”,指的是:“社会主义完全地和最终地胜利了。共产党,工人阶级的党,现在成了全体苏联人民的党。”

  这个理论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大家都是人民了,没有阶级,也没有斗争了,国家是全民的国家,党代表苏联所有人民的利益。

  这个理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国家一定是某个阶级专政的国家,不可能有所谓的超阶级的国家,不是官僚资产阶级在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在专政。

  除非阶级完全消失了,那时候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的国家,才会自行地逐步的消亡下去。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最基本的原理学说,本质就是阶级斗争学说。

  同样地,一个政党它不是代表这个阶级的利益,就是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怎么可能代表所有人的利益?

  你能既代表地主、买办,同时又代表工人和农民吗?你能既代表要私有化的一伙人,又代表要公有制的一伙人吗?

  所以,当时苏联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就那么被莫名其妙的代表了。

  两全理论的实质,就是全面地取消阶级斗争。

  有了理论的支撑,那么苏联所有的社会改革阻力,自然就大为减少了,因为没有阶级斗争了嘛,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三、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伴随着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而逐步展开的。

  今天有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赫鲁晓夫不是修正主义,说他也是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而奋斗的奋斗者。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没看清赫鲁晓夫改革的实质。

  当时赫鲁晓夫改革火力的集中点,主要是围绕着农业和工业展开的。

  他在农业上的改革最为著名,如果要总结的话,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搞开荒运动,大力开垦哈萨克斯坦北部、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的西部地区的荒地,可是这项开荒运动事先没做调查,那些地方的地理条件根本不适合开荒,开荒的结果是造成土地植被被破坏,很快又变成无法种植的荒原之地。同时,在垦荒的过程中,他还大力推广玉米种植,还因此得了一个玉米帝的称号。

  虽然这项改革成果有限吧,但总算也是一种尝试,哪怕是失败的尝试也算不得什么。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致命点是农业制度的改革,他这个农业制度改革主要有两点:一点是搞物质刺激,一点是推广国营农场。

  大家一看,这多好呀?多给农民以实惠,多给农民以眼下看得见的利益,这是大大的好事嘛。

  同样的,把以前苏联的集体农庄,改造成大型的国营农场,这更是大大的社会主义啊。

  因为集体农庄是带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把集体所有制推向全民所有制,不正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路线吗?只有把集体所有制解散成个体所有,搞小农经济,那才是修正主义路线嘛。

  如果那么看,那就把这事想简单了,当时苏联的集体农庄发展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想要回到包产到户的小农经济是根本不现实的了。

  直线走不了,那就走曲线。

  所以赫鲁晓夫在改造集体农庄的时候,同时干了这样一件事,那就是把当时代表机械化生产的拖拉机站打包出售,直接卖给了集体农庄。

  原本这个拖拉机站,是国家专门搞的一个农业服务站,因为是国家性质的,它在服务的时候不会嫌贫爱富,不会以利润为导向,也就是说,它不仅服务于那些富裕的集体农庄,它同时也服务于那些产量不高,贫困落后的集体农庄。

  这里面就有政策的区别,对于因为自然等种种条件而落后的农庄,在享受机械化成果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倾向和照顾。

  可是你把拖拉机站一卖,这问题就来了。

  表面拖拉机站是公开拍卖,谁都可以买,但是实际上呢?

  实际上是只有富裕的集体农庄才可以买,贫穷的那些集体农庄是根本买不起的。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两个问题:

  一方面,那些贫困买不起机械化设备的农庄,会因为失去了机械化的扶植和帮助,很快地继续贫困下去。如果失去了机械化,实际上集体农庄本身的意义就不大了,搞不好还不如包产到户,这样一来,这一批农庄自然就解体了,根本都不用政策去解体。解体后的农民开始转变成另外一个身份——农民工,然后逐步涌入城市。

  另一方面,将以拖拉机站为代表的机械化设备卖给集体农庄的后果,实质是把全民所有制的拖拉机站,转换成了集体所有制。其结果是在富裕的集体农庄中培育出了一批以机械化、技术化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专政势力。

  不仅如此,国家因为失去了这个全民所有制的拖拉机站,失去了机械化的领导,实际上对于集体农庄的控制就进一步减弱。

  这些富裕的集体农庄,在物质刺激的政策下,农民逐步开始更加关注个人利益,而失去了对集体,对权力的重视。加之以去阶级斗争化以后,这些集体农庄在向更大规模的国营农场转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国营农场里形成了一个农场主阶级。

  这种改革,在物质利益的幌子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照顾农民的个人利益,同时又通过发展轻工业,来满足农民的生活水平。

  虽然也是照顾农民利益,但是其实本质上是拿短暂的物质利益交换农民手里的权力,使农民逐渐由统治阶级沦为被统治阶级。

  一旦沦为被统治阶级,失去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力,那么此前农民拿到的那么一些好处,就会立刻被收回去。

  大量破产农民变成农民工,就是这种利益被收回去的体现和证据。

  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实质,也没有脱离这样一套逻辑,这套逻辑是什么呢?根本不需要我们总结,就是列宁同志已经总结好了的那一套政策逻辑,即:

  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进的基本特点,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列宁全集》

  这里列宁所说的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就是物质刺激的利益,而无产阶级失去的根本利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利益。

  所以,提到苏修,怎么能少得了赫鲁晓夫?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