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硅谷银行恢复开门,能够取款了。
这是因为美联储、美国财政部联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为硅谷银行“兜底”。
硅谷银行储户们还是去排队取款,好歹钱还取得出来。
可以松一口气了吗?
这个时候,欧洲又突降惊雷。
当地时间3月14日,瑞士信贷银行(以下简称瑞信)披露的年报中提到,2022年业绩净亏损近80亿美元,而且2022年和2021年财报程序存在“重大缺陷”,主要与风险评估流程等内部控制等的缺陷有关。
而审计机构普华永道对瑞信内控的有效性出具了“否定意见”。
近年来瑞信深陷各种危机传言,与其爆的雷有关系。2021年3月,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破产,导致瑞信关闭了其持有的供应链金融基金。随后瑞信又牵扯进了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爆仓事件,损失超过50亿元。
这之后瑞信破产一直都是“狼来了”,瑞信一直磕磕绊绊走到今天,这次又是“狼来了”,瑞信15日盘中一度暴跌30%,还连带不少其他欧洲银行股下跌。
以至于有人编段子说“瑞幸要超过瑞信了”。
这次“狼来了”有啥不一样?
这次的时间点更加敏感。
现在正是美联储加息周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而美联储加息会引发风险。比如这次硅谷银行出现的危机,就是因为硅谷银行购买了很多会随利率上升而贬值的长期政府债券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长期政府债券风险真的很低了,可硅谷银行还是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内出了问题。那么,持有风险更高的资产的银行,就没问题吗?
这不能不让人对银行的资产质量产生怀疑。这种怀疑,到了“能不能取出钱来”的程度——毕竟硅谷银行里的钱可就差点取不出来。
这个时候瑞信跳出来了,直接在年报里说有巨额亏损,财报程序存在“重大缺陷”,这不就正好撞在枪口上嘛。
更何况,吃瓜群众都记得呢,“狼来了”次数太多,瑞信基本上就是“每次扫黄都有你”。
雪上加霜的是,3月15日,瑞信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主席Ammar Al Khudairy被问到愿不愿意在瑞信需要流动性时增资,他表示在监管限制下,不想超过10%的股权,不愿意增资。
这在外界看来,就是最大金主撒手不救。这更加剧了对瑞信的怀疑。
大金主不救,好歹还有妈来疼。
瑞信国际官网发布消息称,瑞信通过行使其选择权,从瑞士国家银行,也就是瑞士央妈借到高达500亿瑞士法郎的担保贷款工具和短期流动性工具,这是完全由优质资产担保的。
注入流动性后,瑞信就安全了吗?
还是得看会不会出现挤兑。这关乎人心。
然而最近人心浮动。
截至15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72美元,收于每桶67.61美元,跌幅为5.22%;5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76美元,收于每桶73.69美元,跌幅为4.85%。
银行出事,原油期货价格大跌,出事的仅仅是银行吗?市场在交易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预期。大衰退了,哪还需要那么多原油?
这个时间点的微妙之处还在于,欧洲央行的决策者将于16日召开会议,原本准备在16日再加息50个基点。
如今银行业出现动荡,欧洲央行还会坚持再加息50个基点吗?
欧元区今年2月的通胀率为8.5%,远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目标点位,如果不坚持加息到位,通胀压不下去,甚至可能反弹。
如果加到位,欧洲银行也还会出什么幺蛾子,谁都难以预料。
那边厢,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将在3月21日举行两天的议息会议。
交易员原本预计美联储此次会议有近70%的概率会宣布加息50个基点。
硅谷银行倒闭后,多数交易员把预测下调至25个基点,一些人甚至预计会暂停加息。
市场在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加息的决心。
按理说,全球经济衰退也没那么容易。
但事情到这一步了,还能按理说吗?
是否会坚持加息,加息会不会进一步引爆危机,都是在未来一周内需要关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