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工农家园 > 农民关注

贾登荣:农民进城与返乡的思考——读贺雪峰著《大均衡》

2022-03-12 10:59:36  来源: 新乡土   作者:贾登荣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中国当前正处在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已进城务工经商。当进城青壮年年龄越来越大,却缺少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的条件,或者面临进城失败的可能时,他们还能不能返回农村?”这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贺雪峰教授在所著的《大均衡: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一书中提出的疑问。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作者走出书斋,走进农村,深入到农民之中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出一篇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其中不乏极具参考价值的意见与建议。作者希望此书能够引起所有关注“三农”问题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有识之士的共鸣,更多人为破解“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而奋斗,为破解农民进城与返乡难问题而努力,进而为农民营造能进能退的大环境,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大均衡: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一书由“进城还是返乡”“农村区域差异”“农业用地制度”“建设用地制度”“‘三农’政策对话”等五个部分组成,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撰写的调查随笔、政策解读等共43篇。这些调查随笔、政策解读,紧紧围绕当代农民是否愿意返乡、能否返乡以及如何返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历史判断和制度性思考。作者认为,当前农民有两代:第一代农民往往在农村长大,有务农经历,父母和子女皆留在农村。目前,第一代农民年龄都已渐长,他们或已返乡,或不得不考虑返乡。而第二代农民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他们往往没有务农经历,回到农村不会农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示不会返乡。不过,作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进城定居失败的农民将会越来越多。这部分农民还会选择返回农村。也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改革中,我们一定要为进城失败的中老年农民提供返回农村的退路。

  作者认为,农村仍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今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金融危机、重大疫情等让人们防不胜防的灾难。保证农民畅通无阻地进城与返乡、自由进退,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保持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所以,应该保留进城农民的退路,警惕激进的城市化。同时,作者在《农民为什么愿意回村居住》一文中指出,人是从自然中孕育出来的,天生喜欢自然,天生喜欢土地。很多人倾向于年轻时在城市里快节奏工作,老年时在乡村慢节奏生活。当我们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强富美”的农村也就理所当然会成为农民理想的养老居所。所以,作者提醒决策者:“村庄是中国人的乡愁,是中国人的宗教、归宿,当然,也是中国农民的基本保障与最后退路。”这些真知灼见,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这也启示我们,必须解决好农民进城与返乡这个问题,让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此外,《大均衡: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一书,还针对当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研讨,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制定提供启示,为关心“三农”问题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读者提供崭新的视角。作者在《未来15年乡村建设重点在于保底》一文中,从城镇化率说起,并进一步指出,对于缺少城市就业机会的弱势农民、进城失败的农民、需要留在农村养老的老年人来说,农村具有保底功能。在未来15年时间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保底。我们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能为绝大多数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与保底的农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要研究农民进城、土地制度变革和乡村振兴,制定相当的政策措施,必须将农民返乡的后路纳入考量,不能激进地把他们的土地和住宅收走。即使是同样的问题,在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境况,千万不能一刀切。从这点看,《大均衡: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一书的作者不是坐在书斋里的人,而是踏遍神州大地寻真知的学者。从书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为了解农民生存现状,掌握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农民养老、留守儿童、集体经济、合村并居等诸多第一手信息,作者多年来不仅去了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也走访过地处中部的山西、河南、湖北等省份,深入到贵州、云南、甘肃等欠发达地区。作者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对一个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踏破铁鞋”得出的判断与结论,无疑是严谨的、科学的、有理有据的,而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照抄照搬别人观点的,更不是人云亦云的。所以,作者的主张与建议是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作者最后充满深情地写道:“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农村仍然十分重要。农村是农民的基本保障,是将来可能进城失败的农民的最后退路。”作者认为,农民正在想方设法进城。而在农民进城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振兴政策不应过于理想化。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应建设一个可以为农民保底、为进城失败的农民提供退路、维持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乡村。但愿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唤,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2022年3月8日《西安日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