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纽约论金庸(中)


  我们上面说了侠,下面稍微说点武。

  现代武侠小说里,产生了系统的现代纸上武学,为什么称之为“纸上武学”呢?因为它不能真的学了之后去打架,它不是实际的搏斗功夫,它不是那个“武术”,这个武学和武术不一样。很多人说小孩子读了武侠小说盲目模仿,媒体会夸张这样的事实,其实这样的事儿很少,可能万分之一都没有。一个小孩读了武侠小说就跑到山上去了,这多少万人里可能才有一个,他不读武侠小说也是乱跑的。(笑)武侠小说里的武功描写,不是让我们学打架的。我昨天在联合国专门讲了这个武学的问题,这是一种人生的象征,你看那武侠人物的练功,和我们日常的学习是一样的,和我们为人处世是一样的,你从里面悟到的,是一种普遍的人性之道。

  现代武侠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是侠情结合。古代武侠小说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有一个缺点,就是侠客大多是男的,女的太少,好不容易出几个女的,又都有问题。我刚才说了最伟大的武侠小说《水浒传》,水浒一百单八将,一百零五个男的,三个女的,有不法书商为了吸引人,曾经篡改这个书名叫《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你买回去一看——《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之外也写了几个女的,基本没什么好人,什么潘金莲啊、潘巧云啊,也不知作者跟姓潘的有什么仇,把坏女人都写成姓潘。当时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可是我们现代人一看,看出毛病来了,所以现代武侠小说有一个特点,里面都有女侠。一开始这女侠好像还是跟在男的后面,是个附庸,后来这女侠越来越厉害,最后就是男女双侠并行江湖。到了现在呢,好像谁再写武侠小说不写女的都不行了,这女的不厉害都不行。所以看武侠小说不能轻视女侠,就好像那个喝酒的场合,最可怕的就是什么红脸蛋儿的、吃药片儿的、梳小辫儿的,这都是最厉害的。看上去不能打架的,往往是功夫最高的。所以说现代武侠,从各个角度都有了现代的品格。

  这个现代武侠才属于我的专业范围,我是搞现代文学的。现代文学研究的就是1917年到1949年这段文学,金庸不属于这一块儿,金庸属于当代文学。那我为什么研究金庸呢?说明研究当代文学那个领域出了问题。我本来是北京铁路局的,为什么管广州铁路局的事儿呢?因为广东铁路局出事儿了呗,所以北京的来管一管。我很奇怪,这么多华人都喜欢的文艺作品竟然没有人研究。研究什么不等于就喜欢它,学术研究跟喜欢不喜欢没关系,要排除个人感情,你再不喜欢,这是一个重大的现象,这个现象必须面对。就像我们不喜欢原子弹,但我们必须研究原子弹一样。所以金庸的问题是我研究现代武侠的一个延伸。

  我们把1949年以前的武侠叫旧派武侠,旧派武侠我把它大概分了十大家,十大家再分前后各五家。前五家就是刚才我说的南向北赵——向恺然、赵焕亭,加上姚民哀,还有个顾明道,顾明道最早写男女双侠并行江湖,金庸小时候就读过顾明道的《荒江女侠》,影响很大。再加上一个文公直,是写历史武侠的,写那个于谦的,于公传的于谦。后五家可能更有名,一个是还珠楼主,还珠楼主几十年间粉丝特别特别多,我二十年前研究武侠的时候还遇见过他的老粉丝,是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再一个是白羽,宫白羽,白羽的影响也非常大。白羽本来是鲁迅的学生,因为生活所迫,所以写了武侠小说。大家知道新派武侠小说的第一人,我把他叫做“挂印先锋”——梁羽生。梁羽生为什么取这么个笔名呢?他自认是白羽的学生。再有一个郑振因,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叫王度庐,因为李安拍了《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大奖,所以王度庐的名字重新被人知道。最后一家是朱贞木,也有人说朱贞木可以算新派了,但是一般的学术界还是把他算作旧派武侠作家。

  旧派武侠介绍完了,下面就是新武侠。新武侠是何时诞生的呢?今年正好六十年,是1954年。那个时候海峡两岸的对峙格局已经形成,今天叫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很有意思,海峡两岸一度都没有武侠小说的市场。大陆倒没有行政命令说不准看武侠,它有一个文化批判,认为武侠小说是封建糟粕,是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劳动人民受压迫,你不反抗,老幻想着有个刀光剑影的侠客来救你,这是不对的,是反动的。其实劳动人民幻想的武侠已经来了,就是共产党嘛,你就没有必要读那些飞檐走壁的故事了。所以大陆这边是看不起武侠小说的。台湾呢,是查禁武侠小说。台湾那边很有意思,它认为武侠小说是共党的统战作品,它那理由比较奇怪,它“阶级斗争”这弦儿绷得很紧。它说武侠不好,武侠是中共授意写的。因为武侠小说里一般都要写反侵略,一般都要写地主欺负人,侠客来给他报仇,所以国民党很忌讳这个。金庸的小说很长时间被台湾查禁,台湾多次查禁武侠,重点就是金庸的小说。台湾那个中宣部不知怎么想的,他们甚至怀疑金庸是中共特务——中共专门派一文化特务在香港写小说,颠覆国民党政权。特别是金庸最有名的小说叫《射雕英雄传》,在台湾呢,是第一禁书。国民党领导宣传的干部还有点文化,读过毛泽东的诗词,他一看“射雕英雄传”,马上想到毛泽东写的“只识弯弓射大雕。”一眼就看出来了:共党!共党统战作品!然后就查禁这个《射雕英雄传》。有一天夜里台北全城戒严,警察突击各家书店,搜查《射雕英雄传》。但这个书太受欢迎了,这书商要谋利啊,马克思说过,商人为了谋利,命搭上都干啊,只要有百分之百利润。所以书商把《射雕英雄传》改名叫“大漠英雄传”,继续畅销。到七十年代,金庸本人访问台湾,见了台湾领导人蒋经国、严家淦,他俩也都是金粉儿,大家才知道金庸不是共产党。所以到那个时候,金庸的书可以随便卖。

  就在海峡两岸都不喜欢武侠的时候,老天爷给中华民族留下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留得很好,就是港澳。港澳这地方也很有意思,其实是毛泽东故意不收回来的。1949年的时候随时可以收回来,毛泽东说了“宜将剩勇追穷寇”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嘛,全中国包括港澳台嘛,是吧?台湾是因为金门战役失利,接着朝鲜战争出了事,没打。那港澳随便一脚就跨过去了,而且当时已经有不遵守纪律的解放军战士过去了。后来上级批评他们,谁让你们过去的?回来。毛泽东说这两个地方我们不收回来,要留着。伟人做事都目光太长远了,留着有什么用?不知道留着有什么用,反正没必要收回来,随时可以收。你那水你那菜你什么什么都是内地供应的,想收明天就收回来了,一句话的事儿。一年之后就知道有大用了,一年之后抗美援朝爆发,美国和西方封锁中国,我们的武器装备、弹药、医药从哪来?很多从香港来。用香港的资本家去给我们买这些东西,所以香港的很多大亨为什么跟共产党那么好啊,他的第一桶金是共产党给他的订单啊,他是这么崛起的。所以上天留下这么一个地方,得天独厚。

  1954年香港有两个武术门派发生矛盾,开始是口水战。一个叫太极门,一个叫白鹤门,都说自己功夫好,这是中国武术界的毛病,就跟那个文人相轻一样。口水战最后也要用实战解决啊,就打擂台,两边掌门人打擂台。可是香港法律不许比武,于是他们跑到澳门去。澳门这个黑社会统治得比较好,可以打擂台,于是媒体就纷纷宣传这个擂台赛。可是擂台赛的实战过程,非常不过瘾,不像那些武侠影视剧,两个人咣咣咣打十来分钟还打不死,你看着打死了,一会又站起来了——哪有那事儿啊?没有。我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打过架,真正打死架一般超不过一分钟,因为在那种性命相搏的打架中,人的体力只能支持二十来秒,也就是你倾尽全力打一个人的时候,二十来秒你就没劲儿了。武术也是这样。这个太极门和白鹤门的比武,不到一分钟结束战斗。太极门的掌门人,一拳打在对方的鼻子上,鼻子马上出血了,裁判马上喊停,比武结束。

  可是媒体已经铺天盖地做了那么多宣传,媒体不会让自己的钱白花呀,它要乘勇追击、趁热打铁。我昨天还在联合国遇到那个《大公报》的记者,也是我的老乡。当年《大公报》就非常聪明,马上就推出广告,就趁着大家这个热乎劲还在:本报明天推出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

  这是老板决定的,可是这小说根本就八字没一撇呢,这小说谁写啊?他心里有数,因为报社里有两个年轻人,是武侠爱好者,平时没事儿在一块儿谈武侠,一个叫陈文统,一个叫查良镛。这两人一个爱好是下棋,成天在一块研究棋,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武侠。老板就找到其中一个叫陈文统的,说咱们报社明天要推出一部武侠小说,叫《龙虎斗京华》。陈文统说好啊,咱们也写武侠小说,好啊,这谁写啊?谁写?就你写!(笑)他说我行吗?老板说不行也得行啊,广告都推出去了,必须得写!所以历史上有些事是偶然发生的,就这一个擂台赛,催生了新武侠。这个叫陈文统的人,就写了《龙虎斗京华》,用的笔名叫“梁羽生”,这就是新派武侠的诞生。

  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一炮打响,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呢,水平还是很平庸的,只不过因为它是第一个,所以历史地位重要。可是不等于艺术水平高,他写得还是很混乱的,很多武功招数都是旧的,观念也是比较保守的,写的是义和团的事。老板一看这个成功了,他说我的手里还有一张好牌呢。然后又动员另一个年轻人:你看人家陈文统都写得这么好,都出名了,你也试一试呗。这个叫查良镛的人,比较稳健,一般什么事不先出头。他一看陈文统都能写成名,那我更有把握了,于是他也写了一部小说,叫《书剑江山》,后来出版的时候叫《书剑恩仇录》。查良镛的“镛”左边是个金字旁,右边是个中庸之道的庸,他把这个字一分为二,叫“金庸”。新武侠就这样在梁羽生金庸手中诞生了。我们可以把他俩看成左右光明二使,光明左使光明右使,这个诞生的过程是挺有意思的。

  刚才我讲了金庸九十周年诞辰。六十年来,金庸小说长盛不衰,成了文学史上一个罕见的现象。大众文学很像流行歌曲,一拨歌星热个三五年就过去了。经典首先要有一个流行的过程,多数都要半个世纪以上才能看出它是经典。比如大家可能同时喜欢十来个歌星,过二十年再看看还剩下几个。我们今天证明邓丽君是艺术家,邓丽君留下来了,别的人能不能留下来还不知道。罗大佑留下来了,证明他是经典,在他刚出道的时候谁也看不出来。所谓大学者就是眼光独到,能够在流行的时候看出将来是经典,那就叫“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在座的也许有很多人对金庸了解得比我更深,我简单介绍一下金庸的生平,用介绍生平的方式顺便加以评价。

  我们一般从小说中获得的那个叫金庸的人的形象,是非常正面的,一般人读了小说之后,会觉得这人非常侠义、深情、渊博、儒雅、大气、幽默、爱国、悲悯等等,这个形象跟其它作者比,是要更丰满更高,甚至可以……我估计再过一百年二百年,他的形象很可能跟鲁迅、李白、曹雪芹是差不多的,这是叙事者给人生成的形象。可是人们一般不容易崇拜还活着的作者,因为有太多的人认识他本人。认识他本人的人就会去批评他,会根据自己生活中的接触,觉得他不是那么侠义、不是那么幽默、不是那么爱国,会找到他很多的缺点。还有金庸不光写小说,他有多重身份,他的另外的身份和写小说这个身份可能还有冲突,所以金庸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比如说李敖先生,我也很喜欢李敖,李敖就特别看不起金庸,多次批判金庸,李敖也是一个“毒嘴”“毒舌”。后来我发现他批评金庸的话,跟批评三毛的话是一样的,他就说他们虚伪。他说三毛你对撒哈拉的人那么同情,我发现你有财产,你有房子,你怎么不把这些财产捐出去呢?所以你是个虚伪的人。同样的话他用在金庸身上,他说金庸表现得那么侠义,我发现金庸很有钱,你怎么不把你的钱给穷人呢,所以你很虚伪。我发现这是李敖惯用的一个逻辑,我也就不把这个当回事了。这个叙事者金庸和生活中的查良镛,我们把它分开,就可以了。

  说到金庸的家族,很了不起。他姓查,这是个多音字,写出来就是检查的查。这个姓出自姬姓,跟黄帝是一个姓的,我这个孔姓也是出自这个姬姓。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的家谱》,我们家的祖先也是从黄帝那里开始,后来是商汤和商纣王的后代,一点点沦落,沦落到孔子。用那个“批林批孔”的话说,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后代,这是“批林批孔”时用的贬义词,我说用褒义词,就叫“家道中落”,跟鲁迅是一样的,家道中落往往能出圣贤。那么这个查家呢,历史也很久远,现在他们家最厉害的郡望,在安徽泾县查济村。我前不久去安徽太平湖,从这个查济村附近路过。查家古代出的名人并不多,我们可以从唐朝开始查到一些人,因为大家不研究历史,我就不举这些人的名字了。跟金庸直接有关系的,是从明清之际算起。查伊璜,就是査继佐,《鹿鼎记》中写过,这是清代的大文豪,也是有争议的人。査士标,清代书画大家,查升、查慎行,多了。现代还有很多人,比如查光佛,是1930年汉口市国民党的宣传部长。查一平,1949年组织国民党两个航空公司起义,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一个奠基人。査济民,首届国务院香港事务顾问,2007年去世的。金庸现在被看成是一流的小说家,他还有一个远亲堂兄,很了不起,叫查良铮。查良铮写诗的笔名叫“穆旦”,说穆旦很多人可能就知道了。现代文学谁是第一流的诗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郭沫若是最伟大的现代诗人,有人说艾青,有人说冯至,现在可能很多人更倾向于穆旦。也就是说现代文学史上最了不起的诗人、最了不起的小说家,都被他们家占了。姓查的还有一个安徽的了不起的人,也是诗人,说他的本名很多人不知道,说他的笔名谁都知道——他叫海子,海子本名叫査海生。这个家族是了不起的,他们家的直接的谱系我就不仔细展开了。康熙就很重视他们家,给他们家题的匾有好几个,其中有一幅对联写的是“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还有关于他们家和曹雪芹家的关系,有很多好事者去考证,反正他们家在江南的地位很重,还有人说他们家是“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当然这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现象嘛,全家都担任了重要的职位。现代什么查人伟、查猛继、查济民,查良钊——台湾师大的校长,查良鉴,这都不讲了。

  金庸在《鹿鼎记》里写了他们家涉及的那个明史案,关于这个也有人攻击金庸,说金庸家那个祖先是首先告发的人,本来这是他们家不光彩的一段历史,金庸把这历史涂脂抹粉,把自己家人写得挺好。不管怎么样吧,他们家在历史上很重要。还有人给金庸戴帽子,说他是为满清统治者张目,我觉得这个批判可能有点过分了。我们看金庸的各种文字,他对清朝的认识还是很客观的,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从康熙到乾嘉时代,这一百多年中,中国整体是经济发达,人口高速增长,社会稳定,疆域达到中国历史上最大,这是事实,这个要承认。文化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但不是以推出思想家为主,而是文化整理工作。当然这背后有不好的东西,比如说文字狱等等,这些金庸也是批判的。另外金庸很可贵的是,他有民族立场。金庸的祖父叫查文清,是查家最后一个进士,曾经当过丹阳的知县。我们学历史知道有一个重要的丹阳教案。老百姓杀了传教士,那个时候基督教天主教跟中国老百姓发生矛盾,当然中国的政府都是崇洋媚外的,命令他镇压老百姓。他不肯这么做,就辞职回去了。金庸说祖父对他有两个重要影响,一个是使他知道,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第二个是人要好好读书,要多读书。他在《连城诀》的后记说,“我祖父查沧珊公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无理压迫,不肯为了自己的官位利禄而杀害百姓,他伟大的人格令我们故乡、整个家族都引以为荣。”

  所以我们看,金庸在坚持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是没有问题的。他在中华民族内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但他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是反帝的。金庸这个人,还有梁羽生也一样,他们并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国民党,他是有一个朴素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如果你是一个有党派的人,是国民党或者共产党,有些立场可能是你这个党所需要的,金庸并不是这样。

  我讲金庸的时候还特别强调了一个事实,金庸父亲的问题。到金庸父亲这一代,他们家还是当地的大地主豪绅,一个镇上有半个镇都是他们家的,他们家还有三千六百多亩地。大家想想在江南那个地方,有三千六百多亩地是什么阵势。在我们东北都算大地主,东北是地广人稀,有三千多亩地仍然算大地主。在江南土地那么紧张的地方,他家有三千多亩地,他家有佃户上百,还有钱庄、米行、酱园店等。他自己家里有九十多间房。他们家住在袁花镇,袁花镇有一句话叫“袁花镇,查半边。”他们家占半边。金庸四十年代去了香港,他父亲留在当地。1951年4月26日,海宁县人民法庭第134号刑事判决,认定他父亲在解放后抗粮不交、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藏匿枪支等罪行属实,以不法地主罪判处死刑。也就是说他的父亲是被共产党枪毙的,但不是随便枪毙的,是有审判,有记录,有明确罪行,有事实认定。这个事情我觉得挺重要的。以后是怎么演变的呢?挺有意思。1981年7月18号,邓小平会见查良镛,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要收回香港,需要用金庸,金庸是香港最有影响的人。邓小平跟他说,以前的事儿咱就不算了,团结起来向前看。因为有了邓小平这句话,几年后,1985年7月23日,海宁县法院撤销原判决,宣告他父亲无罪。这事挺值得研究的,他父亲到底有罪没罪?是原来的判决错误,还是这个撤销判决错误?当地政府显然是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为了讨好金庸,做了这么一个决定。

  那金庸是怎么回复的呢?金庸致信海宁县委,说“大时代中变乱激烈,情况复杂,多承各位善意,审查三十余年旧案,判决家父无罪,存殁俱感,谨此奉书,着重致谢。”金庸这个信写得非常得体,是吧?人家是善意,要感谢,但他没有说对不对,他把是非含糊过去了,而又巧妙地用了春秋笔法,“大时代中变乱激烈,情况复杂。”是这么评价的,没说你们这个撤销就是对的,但是承认你们对我好,我感谢。这是金庸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后来金庸在2000年,写了自传体的散文叫《月云》,回忆自己家里一个丫鬟,生活痛苦。他自己家是大家族,但是金庸说在他们家干活的这个丫鬟——其实是以他的后母为原型,面黄肌瘦,过年的时候吃一块年糕就感到非常高兴。金庸觉得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生活差距,我们家可以随便吃什么都很正常,在我们家干活的丫鬟吃一块年糕,都这么痛苦。然后文章里提到了他父亲的事,他说“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金庸小名叫宜官),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全中国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乱。在宜官心底,他常常想到全嫂与月云在井栏边分别的那晚情景,全中国的地主几千年来不断迫得穷人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千千万万的月云偶然吃到一条糖年糕就感激不尽,她常常吃不饱饭,挨饿挨得面黄肌瘦,在地主家里战战兢兢,经常担惊受怕,那时她还只十岁不到,她说宁可不吃饭,也要睡在爸爸妈妈脚边,然而没有可能。宜官想到时常常会掉眼泪,这样的生活必须改变。他爸爸的田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爸爸、妈妈自己没有做坏事,没有欺压旁人,然而不自觉的依照祖上传下来的制度和方式做事,自己过得很舒服,忍令别人挨饿吃苦,而无动于衷。”(2000年《收获》第1期)

  我在北大课堂上念金庸的这段文字,我说我们看看金庸的境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阶级出身,人按照自己的阶级出身感受事物,这是正常的,是合理的,多数人都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辩护。但是圣贤的可贵之处,能够超越自己的阶级立场,不仅仅为自己的阶级着想,而是站在全人类全历史的视角,看待具体的事物。金庸的父亲被共产党枪毙了,他做儿子的应该伤心,应该难过,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在2000年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自己都要否定自己的时候,金庸不这么看,他不恨那个军队。他从大的历史角度讲,他说我爸爸妈妈可能没有做过坏事,但是他们同样维护了这个吃人的制度,他理解大的历史变乱中这样的悲剧难免。

  我们看看金庸这个态度,我们再想想海宁县委当初撤销那个判决,哪个是对历史的客观的态度?那不就是为了讨金庸的好吗?金庸还不接受你这个好。金庸可不是共产党啊,但我觉得他说的这番话,绝对是标准的共产党员的境界。只有修养极其高深的伟大的共产党员,才有这番境界。自己的家人受了委屈,可能是冤枉的,也可能不是冤枉的,但能跳出这个立场看问题。有多少共产党员,因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在文革中受了委屈,就痛恨共产党,就痛恨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去管你父亲为什么受的委屈。所以不是说共产党员一定就有高的境界,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

  金庸的祖上很了不起,在他的这个时代,也是出了很多的名人,下面说点他的家人。

  他的一个小姑母,从小就喜欢舞剑打架,是秋瑾的崇拜者,这个小姑母对金庸有很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这个小姑母就是黄蓉的原型之一,聪明活泼喜欢打架,曾经跑去为秋瑾守墓半个月,这个不展开了。金庸对他的兄弟姐妹是非常有侠义之情的,今天他的家人回忆起他来,有什么事就找金庸,他一定会帮忙。比如他的一个小弟弟叫查良钰,五十年代在抚顺读书,1956年考上了北京矿业学院,五十年代的时候好像上大学很随便,他读了六年大学,期间一连生了六个孩子,五十年代怎么这样啊?我都感到很奇怪。所以他生活有点困难,金庸就给他寄钱。弟弟妹妹得到金庸很多的帮助,现在金庸的这些亲戚,不管是同父异母的还是堂兄,在中国各地基本上都能当一个政协委员。

  他的亲戚中有很多名人,我介绍几个。他的一个远房姑姑,嫁给了同乡蒋百里。蒋百里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我们讲文学研究会,他是创始人之一。蒋百里的表姐叫蒋英,蒋英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享誉世界的女高音。但蒋英还不算最厉害的,蒋英嫁了一个丈夫——这个男人叫钱学森。名人都跑他们家去了。他们家也有大众文化领域的人,金庸有一个堂弟叫查文良,本名叫查良燮,是北京德云社的演员,跟何云伟是搭档,但是十年前去世了。别的我就再挑个重要的讲啊,他的表哥蒋复璁,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现在他们家最小的有个侄孙女,是著名的流行歌手叫查查,开那个百度群英会的时候也来了。这个女孩子,现在唱歌很好,也参加中国一些电视台的好歌手评选节目,很有实力的。

  另一位著名的大众小说作家,大家都知道叫琼瑶,琼瑶跟金庸也是亲戚。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给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这个关系老外也搞不清楚,只有我们中国人能推算出来,中国人一推就知道,金庸是琼瑶的表舅(众笑)。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都不知道这些关系了,我在北大课堂问:你们知道什么叫妯娌?没一个说对的,妯娌都说不对啊。我说你们知道什么叫大伯子吗?不懂,都是独生子女,以后这些词都消失了。什么叫表舅这很难翻译了,简单的说,他跟琼瑶也是亲戚。

  再介绍一个,金庸小说里总有一个很讨厌的“表哥”。他的小说里多次塑造一个气质俊朗、武功超群的表哥,但是最后金庸一定把他写成负心薄幸、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比如说慕容复、汪啸风、卫璧等等。金庸不但不喜欢表哥,还不喜欢帅哥(众笑)。他的小说里都有误入歧途的高富帅,金庸小说里,高富帅基本上没什么好下场,一般都是家世不错,长相俊俏,还有情趣还有幽默等等,但最后都比较倒霉,最差的就变成了林平之。那有人就奇怪了,金庸怎么这么恨表哥?这表哥到底是谁呢?

  经过考证,查良镛先生的生母,是徐志摩父亲最小的堂妹,也就是说,金庸的表哥是徐志摩!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徐志摩写诗,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笔名,叫云中鹤。云中鹤是《天龙八部》中的淫贼,“四大恶人”最末那个穷凶极恶的,就叫云中鹤。金庸明知道他的表哥笔名叫云中鹤,却塑造了这么一个恶的形象,这说明他特别讨厌徐志摩。徐志摩遇难之后,两家是亲戚嘛,他们家送的一副挽联,竟然是充满讽刺内容的。当然用的是很深的典故,“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表面看像是赞美,那隐含意思是,你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烧都烧不完,到天上继续忏悔去吧。而且他们家大人没去吊孝,派的是小孩金庸一个人去吊孝的。徐志摩家非常有钱,给这个小孩一个人开了一桌子席。他们家是不原谅徐志摩的人品的,和梁启超恰恰是一样的。梁启超在徐志摩的婚礼上当场就痛斥他们两个新人,说你们不道德。尽管金庸年纪大了之后,要回避这个事情,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到,他们家是看不上徐志摩的。有人说金庸和小说大家茅盾也是亲戚,这个咱就不去考证了,反正这个中国精神贵族圈太厉害了。(待续)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