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青年

我国高校的现状分析

2021-11-20 15:23:50  来源: 很无名少年   作者:很无名少年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我当初没有读博,选择离开高校进入社会,就是因为高校的各种问题,带给我的惨痛记忆。

  不过在我进入社会后,我在社会上经过了又一轮毒打,这让我对社会的理解又前进了一层,并驱使我花时间思考,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生存的世界。

  所以我就说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个人对于我国高校现状的理解,后续随着时间的推进和个人的思考,我的理解也会有所更新。

  虽然说,我国高校整体的问题很大,我在喜欢科研的情况下,因为高校的各种现状,最终放弃了科研,甚至最后完全放弃了技术路线,把科学和我之前废寝忘食所学所研的东西当做了彻彻底底的爱好(所以想听我科普的可以小期待下(滑稽))

  但是在我进入社会,被社会各种毒打以后,我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我国高校出现的种种问题,背后折射的实际上是我国的社会问题,高校现如今的各种功利表现,不过是社会问题在高校上,具体而又表面的体现而已。

  换句话说,我国高校的种种问题,原因不出在学校上,而是出在高校所处的大环境上,只有改变我国高校背后的大的社会环境,才有可能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无论是基础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所以这次,我不直接讲述我国高校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我尝试从我国社会的发展背景讲起,探寻我国高校问题背后的原因所在。

  本文较长,看完需要点耐心。

  我国有一个非常宏观的发展背景,那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全部的社会资源由整个国家分配,那么自然,资源分配的话语权由政府决定,政府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给想要宣传的风向套上物质支持。

  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宣传正能量,鼓励科技报国,鼓励基层奉献,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点,政府自然就会把社会资源向诸如军人,科学家,大学老师,工程师等职业上倾斜。

  所以很自然的,这些职业就会有一个良性发展的通道,而在没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方式,就是想办法往这些行业努力,成为这些行业的一员即可。

  所以,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的目标相对来说是比较纯粹的,只需要遵循国家规划的既定路线,就可以获得国家分配到的优厚社会资源奖励。

  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规划的既定路线,一般与集体利益相关,比如保家卫国,扩大生产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科技发展等等,而科研活动,正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规划的,可以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路线之一。

  此外,在集体资源合理分配,大家物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荣誉奖励就会同样凸现其重要地位。

  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以科研为代表的大学教授,研究所工作人员等职业,是大家公认的香饽饽,而这个时期的科研,相对来说也较为纯粹,以提高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主,体现在为国家发展提供服务上。

  那么自然,整个大学也都会遵从这一道理,大学教育也将为社会提供人才进行服务,自然要保证教学质量,所以计划经济时代,大学老师们是要竭尽全力讲授课程的,科研也是手把手带的,如果你所在的学校,有一些八九十岁高龄的老先生们,你会对那个时代的氛围有一丝丝的体验。

  而那个时期,我国教育资源和学生数量的有限,实际上给老师们好好授课,学生们好好听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而可以让学生从老师授课和言传身教中所学颇多,试想一下,一个院系只有十几个人,一票文学和科学大师亲自教授,对这些人成才负责,为他们能进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而殚精竭虑,这种情况下的教学质量能不好吗?

  通过前面的讲述,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计划经济时代,尽管物质条件落后,但是那个时期,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和活力,因为无论你出身如何,你按照既定路线发展,为国家做贡献,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好的优待,于公于私,劳动者都有动力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而在集体意识的推动下,前辈们也会尽其所能教授学生,从而促成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尽管这种高质量是相对的。

  至于影响因子等偏向于物质的东西,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没有把这些因素跟社会资源或者荣誉挂钩,另一方面,这些偏向于虚的东西,于国家发展无明显意义,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来说,自然没有追逐的必要。

  但是,我国早期的计划经济,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是最受推崇的职业,分配到的社会资源的绝对量依然不多。

  这和秦始皇没有空调只能让宫女扇扇子是一个道理,由于计划经济暂时不适配我国的落后生产力,我国唯有先想办法借用资本主义世界的高效生产方式,快速实现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是逐渐丰富,再想办法回归到公有制的本质,实际上,这也是实现理想的共产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

  于是,为了我国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快速发展,我国引入了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配合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盘,共同形成了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当我国步入市场经济后,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社会资源的私有化。

  由于每个人社会资源的所得,不再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分配,而是依靠个人争取,这就意味着,个人将不再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既定路线进行发展,而是根据市场规律,去那些市场经济下能够获得大量社会资源的行业,包括金钱。

  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础却是仍然存在的,这使得国家和政府,仍然会用宣传等方式,引导大家从事进行对国家有推动作用的工作,但是市场经济下,曾经的这些职业是有公有制带来的社会资源分配保障的,而现在却没有了。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家在鼓励大家进入某些行业时,这些行业却没有良好的待遇保障,因为进入市场经济后,国家失去了给这些行业提供保障的能力,市场经济下,行业占据社会资源多少,从业者待遇高低,由市场决定,而非政府调动,除非政府加强监管,以政策的强制性来调动资源。

  所以,市场经济下,我们需要用资本主义世界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在交代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后,我们正式把目光聚焦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上,并来进一步探讨我国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个人的影响,和对我国社会的影响,都是显著且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里我先讲述个人的部分,再讲述社会的部分。

  对于计划经济来说,计划经济的社会资源,大致遵循着公平分配的原则,那么自然,对于一个社会主义生产制度,或者说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每个公民最在乎的,是社会资源的总量,也就是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因为总量的提高,在合理分配的保障下,代表着个人资源量的提高。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会极其在乎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因所在,因为以制造业为首的实体经济才能扩大社会资源总量,而社会主义发展到极高生产力水平下,即为理想的共产主义,由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科技自动化完全解放人类,社会资源总量可以看作极高甚至无限高,因而平均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社会资源都极其丰富,使人们无需再关注贫富差距,失业等话题。

  而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社会资源私有化,每个人既有争取社会资源的自由,也失去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分配带来的保障,在社会不能保障每个人都过上足够富足无后顾之忧的生活之前,市场经济下的每个人必然都要为了社会资源而奋斗。

  那么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来说,个人可就不那么在乎社会资源总量的提高了,他们最在乎的,只是个人占有的社会资源数量,用政治经济学的话讲,叫个人资本的总量以及资本增殖的速度。

  所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下,个人普遍都在为自己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奋斗,而这种社会资源的具体表现,则是金钱,权利,人际关系等各种占据的社会资源本身,或者支配社会资源的话语权。

  那么很自然,为了最大化个人占据的社会资源量,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形成心浮气躁,人人向钱向权看的社会,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趋势。

  我们这里不谈论社会上的其他影响,我们这里只谈高校本身。

  具体到高校上,学校里的个人也是不例外的,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学校的授课老师和高级领导,他们都会被这一背景所影响,极尽自己所能去寻找扩大个人占有社会资源的方式。

  所以自然,学生和老师们会向着多赚钱,揽权利,营造名声,扩大人际网等方向进行发展,为了多赚钱,学生会把重心放在找工作和搞教职上,无心科研,只关注大厂的招录门槛,公务员或者选调考试的要求和报录比,论文影响因子,教职招录标准等信息,因为达到这些要求,可以实现个人获取社会资源上质的飞跃。

  同样的,学校里拿到教职的老师们,也只关心自己实验室的运营状况,个人职称和title的进展,论文产出,横向课题,企业合作等内容;学校的领导们,同样最在意个人职务和职级的提升,权利大小等,因为这些,也是老师和领导们在获取社会资源上实现提升的要素。

  那么,那些对个人社会资源积累无明显意义的事情呢?

  自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得过且过,勉强应付,而因为和社会资源积累或者个人仕途无关,领导们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这些事情被轻视甚至忽略。

  而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学的课程教育。

  无论是企业的需求,还是学校对大学老师入职的需求,亦或者是大学本身对大学老师们的考核要求,课程都处于被轻视的地位。

  那么自然,因为对个人社会资源增加无益,课程将会处在学生,老师,学校多方的轻视下。

  具体的,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无心听讲,只求达到基本的不挂科或者毕业要求,学生真正看中的,是那个能够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实现社会资源增加的文凭。

  对于老师来说,老师也无心讲课,只求把课程的基本内容讲授完,把考试考完即可,大学老师们在乎的,只是学校对大学老师课程教育最基本和底线的要求,还有诸如论文指标,基金申请,横向课题,合作办企业等能够赚取社会资源的路径。

  对于学校来说,课程教的好,对学校的经费拉取和领导的升迁无益,所以在课程教育上,学校自然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学生和老师对课程教育的轻视。

  到这里,个人的部分我就介绍完了,其实学校里的种种怪相,从个人的角度理解的话,大都可以从社会资源赚取这一点出发来解释,如果总结成一句话的话,那就是: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变得物质至上了,这使得每个人只去追求物质最大化的发展路径,并漠视其他任何对个人资本积累无意义的事情。

  不过,这里却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1.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即使个人向着物质至上的道路发展,但是国家总体上却需要社会资源总量的增加,而课程教育是对我国资源做大有利的,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教育应该会被社会极力重视,不过好像现状并非如此。

  2.正常来说,课程的良好学习,对学生找到好工作应该是有利的,但是现实当中,好像两者并不相关,甚至在很多非热门专业上,学习越深入,找到的工作反而越差劲,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上认真学习课程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回报呢?

  3.欧美发达国家同样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者说市场经济,为什么他们现在的教育相对来说没有出现我国的这些问题?

  当我讲述完市场经济下社会受到的影响后,上面这些问题,包括其他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说到我国社会的现状,我们就要了解一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了。

  我国通过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融入到了世界发展大潮当中,在长期改革开放下,我国最终形成了这样的模式:

  1.世界工厂。依托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我国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产品加工大工厂,为全世界源源不断的生产各种加工产品,从早期的服装玩具,到中期的家电汽车,再到现在的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我国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逐渐向着产品高附加值的方向前进。

  2.出口贸易。从国外进口相对廉价的原材料,然后在本国进行产品加工,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成品,再通过外贸进行出口,赚取外汇。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抬高市场经济的地位,目的在于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并通过以GDP等指标衡量,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参考。

  如果看过上面的介绍的话,大家就会发现,我国有点类似于一台世界机器,全世界都可以把原材料往机器里放,机器吐出现成的商品,全世界再把商品拿走,并支付一定的报酬。

  然而,一些细节值得我们注意:

  1.尽管我国进口相对低价的原材料,但是我国却在生产和服务上,从国外购置昂贵的设备和软件服务,以此维系我国的出口贸易。

  2.尽管我国的产品一直在提高附加值,但是没有跳脱出进口原材料--加工--出口贸易的模式,在上游的技术壁垒布局,以及成品的设备软件服务上,我国非常缺乏而且缺少驱动力。

  3.过分重视经济发展中的某些指标,导致企业的话语权比重越来越大,有些企业甚至开始尝试脱离监管。

  4.经济发展缺少良好引导,开始出现无序扩张的趋势。

  起初,这些细节并不构成什么威胁,对于一个最开始的时候,生产力低下,积贫积弱的国家来说,能够用别人现成的设备软件与配套技术,进行加工生产,把产品卖出去,就足以获得当时非常令人羡慕的利润了,这也是我国早期经济高速发展的蜜月期。

  但是随着我国进一步的发展,上面这些细节所导致的问题开始逐渐放大,越来越成为我国今后的发展阻碍,并体现在我国的方方面面上,而教育正是其中之一:

  ①购买别人现成的设备软件和配套服务,进口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外贸出口,在这个过程中,设备软件占据了成本大头,而且这个成本耗费,远远不是靠增加产品附加值就能追的回来的,在这个流程中,利润大头都被占据设备软件,以及相关专利技术的欧美发达国家吃掉了。

  然而,从国内看上去,既得利益者并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因为在欧美发达国家吃大头的同时,国内的资本家等既得利益者可以吃小头,通过雇佣劳动,生产产品,开展进出口贸易,赚取差价,让自己过上锦衣玉食甚至灯红酒绿的生活。

  实际上,这个模式高度依赖人口红利的实现,牺牲的是这个国家的劳动人民。大头被欧美掐尖,小头被国内资本家赚走,劳动人民只能在辛勤劳作的同时,获得相对来说少的多的收入。

  而从教育层面来说,这个模式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其实并不高。

  在这个模式中,需要高素质或者较高专业知识的,主要在于精密的仪器和软件本身,而我国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这些东西是直接从国外高价购置的。

  而在其他流程,比如产品加工,外贸出口等方面,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有足够高中文化教育的人就能胜任,即使是半导体行业的那些极其精密的设备,以及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编程语言,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学生,在经过合理的入职培训后,也足以胜任。

  所以在我国长期的外贸出口经济下,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量毕业生,并没有用武之地,出现了严重的教育过度情况。

  而在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这些高校培养的硕士博士们,也只能同样被送到这些负责产品加工,看守仪器,编写代码的岗位上去了,这就是我国人口红利变成工程师红利的现状。

  从这个角度说,我国高等教育,根本没有良性发展的驱动力,即使一个大学生想方设法混毕业,什么也没学到,他也是基本能完美融入我国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做一颗听话工作的螺丝钉。

  相反,如果一个大学生认真学习,有着优秀的研发能力,这个人反而在我国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所在,因为我国的发展模式,注定没有多少合适的岗位提供给这样的人。

  于是,混毕业的大学生和认真学习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都被送到了螺丝钉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无数小粉红还为着我国庞大供应链体系有这么多优秀人才而欢呼雀跃,殊不知,这些人才本来不应该在这些地方。

  看似琳琅满目的高大上研发岗位,无外乎就是看仪器,写代码,画版图,用现成的软件仿真等工作,不客气的说,这些工作,更适合那些上职校的学生。

  然而在招聘中,这些职位都是硕士起步,博士加分的门槛!!!

  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浪费现象有多严重,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不想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我国绝大部分工作,根本用不上本科教育,就更不要说硕士博士教育了,没有需求,自然供给端的学校就会心不在焉。

  ②世界工厂的模式,随着产品附加值的升高,机器软件的大规模使用,劳动力过剩将会成为必然。

  我国本身就存在吃人口红利的现象,劳动力相对于工作岗位来说,有过剩的趋势,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国家大事。

  而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产品开始向着高附加值方向前进,使用的设备软件越来越多,几十年前,我国的玩具和服装可能是纯手工制作的,而现在,手机屏幕,芯片等产品基本上已经普及自动化设备,人的因素在越来越淡化。

  在政治经济学中,机器软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应用,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会排挤劳动者本身。

  通俗的说,机器进入生产后,原来十个人才能制造十件商品,现在一个人就能制造一百件商品,而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资料和商品利润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不给资本家打工,就什么也得不到。

  结果就是,随着机器的引入,一个以产品加工,外贸出口为主导的国家,机器会排挤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让给资本家打工的岗位变得越来越少,劳动者为了谋生,被迫竞争上岗,形成内卷。

  我国现如今有三亿人体量的灵活就业和个体户就业人群,占据了我国七亿人才市场四成多的人数,由此可见上述所说的危害性,同时也可以得见马克思的深远洞察力。

  与此同时,资本家会利用资本主义的特性,自发吸取社会资源,让劳动者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少,并最终为了为数不多可以赚社会资源的工作岗位而激烈竞争。

  在本就呈现劳动红利的我国,生产力发展下的市场经济,劳动力的内卷进一步加剧,促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那么,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同时兼顾竞争的公平性和企业的人才选拔,国家最终采取了一个对所有人的影响深远的决定:

  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的各级教育,从教育作用,改变为筛选作用,通过从小开始的层层选拔,公平竞争,为了越来越少的机会而卷破头。

  因为上述影响,我国的大学教育,最终不再担任教育人才的作用,而是起到筛选人才的作用。

  如果你在大学,你就会发现,尽管每个人对课程不上心,但是每个人在探索自己出路,比如外出实习,刷高GPA,自学编程,考研考公,四六级托福雅思等方面,可以说是拼尽全力,甚至比高三还废寝忘食。

  这就是因为在高校承担筛选作用的情况下,高校要给筛选人才提供舞台,而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不管不问,任凭学生自由探索,寻找自己认为合适的出路。

  而学生在学校要做的,就是在相对还算世外桃源的时间里,做好大致的人生规划,并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积攒足够的敲门砖和筹码,而随着内卷的加剧,需要的筹码也水涨船高,为了专注于积累筹码,学生们自然无心听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光是为了积累筹码,学生们就已经筋疲力竭了。

  那么,在高校完全沦为筛选人才的集散地的情况下,课程教育质量自然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事情,因为课程教育本身,没办法成为学生更好谋生的筹码和敲门砖。

  甚至,连学校自己,都把筛选人才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层层加码的毕业要求,以及导师的各种剥削压榨,来筛选出最适合学校的科研民工,为学校所用,进入非升即走的进一步竞争当中继续卷。

  ③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排头兵,自然会被抬到非常高的高度,这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会让企业掌握过度的话语权。

  在第二点中,我们提到了,高校现在沦为了彻彻底底的筛选作用,学生们在学校也是为积累筹码而努力,那么,这些筹码是否有用,是谁说了算呢?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当然是企业,因为学生们要去企业工作,自然要适配企业要求的筹码和门槛。

  由于市场经济下,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市场经济下的绝大部分劳动者得以谋生的岗位,自然大多是由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提供的。

  那么自然,一方面,作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企业会受到政府的优待,在服务型政府的导向下,政府会极尽所能为企业最大化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让企业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当中去;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工作岗位的提供者,企业的招聘标准,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们积累筹码的标准。

  其实到这里,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全世界的市场经济都是这个模式,劳动者打工赚钱,供给个人和家庭的日常生活,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问题在于,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在经济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下,话语权越发强大,并最终完全主导了就业市场,让学校近乎处在被架空的地位。

  如果大家是正在校招的学生,或者是已经进入社会的打工人,大家应该就会想起一件不起眼的事情,在制作简历时,大家所想的都是极尽所能突出企业关心的部分,比如实习经历,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获得奖项等等,而在简历当中,学校留下的痕迹,基本上只剩下学历和学位证书上的学校名称了,学校本身,完全成了学生获得工作岗位的敲门砖,而即使是敲门砖,也是因为这是企业看中的,现如今的学生,已经基本不会因为身为某名校的学生而骄傲了,它们只会因为这个名校的学历方便它们找工作而骄傲。

  试问,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可能好好听课呢?

  ④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高校的尴尬地位。

  除了市场经济外,我国在制度本体上,仍然保留了社会主义体制。

  而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下,高校的地位非常尴尬。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高校承担起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国家输送人才的责任,是国家人才的摇篮,发展的基础。

  那么自然,高校会为了保证学生的质量,在教学上用尽全力,这一点在一些八九十岁的老教授身上会有所体现。

  而对于完全的资本主义国家,或者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而言,高校可以只专注于自身,做好自己的科研就好,无需关注科研以外的事情。

  那么自然,这种情况下的高校可以专注科研,不用被功利化的各种指标过分困扰,从而可以在科研上有时间挖掘一些真正值得关心的东西。

  然而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高校的定位较为尴尬。

  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必然要求高校在培养输送人才上承担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企业主导下的人才选拔,学校却说了不算。

  结果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根本不被企业所重视,而企业需要的所谓人才,更像是资本社会下的螺丝钉和干电池,学校对于培养螺丝钉和干电池,也是无从下手。

  这种情况下,学校自然就只能完全放权,把培养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了。

  除了高校的定位外,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的高校,在运营模式上也非常奇怪。

  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要求来说,高校的运营方向,自然是要向着重视课程教育,壮大人才输送的方向发展的。

  由于社会主义分配下的高校不用操心经费的问题,在这个方向下,高校最在乎的,是人才培养质量。

  而在市场经济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各司其职,高校的任务是做好科研,充当社会科技的孵化器,以及基础研究的开拓者。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下,高校无需在人才输送上太过于上心,完全可以和欧美一样,由学生自由探索,这时高校最在乎的,是科研能力和成果,以及争取社会各界经费的能力,维持自身生存。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这种同时兼顾的情况,会让高校左右为难,并最终作出一些两头都顾,却又都没顾上的做法。

  比如,高校会把经费争取和人才输送任务合二为一,直接以论文作为量化指标,以此作为高校评价人才的标准,而论文产出本身,也可以为高校争取到大量的经费支持。

  再比如,高校会让在校的学生大规模的参与各种横向课题和校企合作项目,以此显示高校在为社会输送人才上的有效衔接,同时又可以从校企合作中赚取大量收入。

  不过,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得到。

  当论文作为产出指标时,高校成为了论文制造机,但是这些论文影响因子再高,实际的科研贡献却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与此同时,在论文体系下成长的高校学生,是否适配于社会需要可想而知。

  在参加各种横向课题和校企合作项目的过程中,往往这些课题和项目本身的价值非常有限,充当着企业外包或者合作骗补贴的角色,学生从中自然学习不到什么东西,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自身的科研活动也被耽误了,没有尽到市场经济下的科研义务。

  在这种举棋不定,两头都要顾的情况下,课程质量,就成了没时间,顾不上的那个。

  ⑤市场经济下,脱实向虚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经济下,由于个人最在乎个人社会资源的占有,这会导致每个人都更物质和功利化。

  而即使是赚取社会资源,不同的方式,赚取社会资源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在市场经济下,金融等非实体手段,在赚取社会资源的速度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反,实体经济由于厂房,实体设备,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导致实体经济在赚取社会资源的速度上远不如金融,互联网等偏虚拟的行业。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市场经济下,大量社会资源向非实体行业聚集积累,社会呈现自发脱实向虚的趋势。

  而在缺乏良好引导的情况下,这会造成大量资本的空转,让金融等行业通过金融手段凭空套利,导致实体行业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少。

  而随着金融手段的引入,以及市场经济下产能过剩的日益严重,为了消化过量商品,上层社会会想办法,在不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情况下,拥有消化大量商品的消费能力。

  所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上会出现琳琅满目的贷款和金融衍生品,为劳动者负债提供便利条件,让劳动者在没办法多赚取收入的情况下,通过向未来的自己借钱,消费上层社会创造的过剩商品。

  同样的,上层社会为了最大化资本增殖速度,也会加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榨,加班文化就是这么来的。

  至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相信我,当你满脑子都是996,高房价,消费主义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焦虑到爆炸,根本没心情关心教育质量,这一点不只体现在学生上,也体现学校的老师身上。

  到此为止,我目前的思考就讲述完毕了,其实梳理的有点乱,大家凑活着看吧,以后如果我有新的思考,我也会第一时间讲给大家听。

  最后,我说一下我个人对我国教育的见解。

  ①对于高校来说,我国的高校需要找到自己明确的定位,要么回归社会主义本质,为输送人才服务,学校的课程和所有活动都向就业倾斜,让学生可以得到最佳的助力;要么,高校回归市场经济下承担科学研究的场所,专注于科学研究的质量,而非论文的质量,并在课程设置,学生教育中,注重科学研究和学术教育的培养,让培养的学生更适配于科学家的角色,成为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②我国需要给予中下层无产阶级足够的社会资源,确保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分配上的公平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确保无产阶级内部的竞争公平,却不阻止有产阶级源源不断的从无产阶级手里抢夺社会资源。

  ③经济发展再重要,也不能任由企业无序发展,只有在反垄断,劳动权益保障,降低劳动者负债率上做出强有力的措施,我国的打工人们,才有心思关系更高级的话题,也更有心情静下心来好好听讲。

  ④我国急需产业升级,摆脱我国目前生产模式所导致的种种弊端,然而我国现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却又与我国的市场经济高度绑定,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唯有从市场经济本身下手,尝试探索更加合理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这就需要政府做好规划和政策引导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