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重庆卫视纪录片《千秋红岩》:一部真实的红岩历史、红岩精神的教科书

2011-12-12 10:02:11  来源: 重庆日报   作者:记者
点击:    评论: (查看)
一部真实的红岩历史、红岩精神的教科书 
电视文献纪录片《千秋红岩》首播座谈会昨日召开
 
  
    本报讯 (记者 兰世秋 实习生 王甜)“《千秋红岩》为我们呈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千秋红岩》阐明了‘红岩精神’的起源。”“历史的细节平易但又十分感人。”……昨日,电视文献纪录片《千秋红岩》首播座谈会召开。

    南方局老同志、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同志题写片名,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央文献研究室宣传办公室以及南方局老同志分别发来贺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致电主创人员表示祝贺,要求精心打磨,深入宣传推广这一力作。老同志赵海渔出席会议并讲话。我市党史专家、文史专家、电视评论家、高校学者及部分观众济济一堂,畅谈《千秋红岩》观感,探讨其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

    《千秋红岩》由南方局历史资料研究编写工作小组于2004年立项,重庆广电集团承担拍摄任务,从立项到拍摄完成历时8年。

    11月28日,该片在重庆卫视《记忆》栏目进行了首播。《千秋红岩》共分8集,以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全景式展现南方局的伟大历程和不朽功绩,在纪录片领域第一次全面挖掘南方局历史和红岩精神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千秋红岩》播出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好评,并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红旗飘飘九十年”红色经典纪录片精品作品奖,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一等奖。同时,被中国国家档案馆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收藏,成为红岩历史走向世界的第一个作品。

    不少观众称,该片以丰富的历史文献、珍贵的影像资料、生动的人物故事,讴歌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颂扬了伟大的红岩精神,非常真实感人。

    座谈会上,与会同志就如何坚持真实原则,秉持科学精神,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提升党史宣传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认为,主创班子以八年抗战精神和红岩精神,把历史文献的真实面貌加以现代时尚的全新表达,拍摄了一部真实的红岩历史、科学的红岩精神的教科书,这是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探索,也是电视摆脱“三俗”的新路。《千秋红岩》从立项到制作,再到现在的热播,这既是对以周恩来、董必武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的深切缅怀,是党史和电视工作者奉献的一部红岩艺术品,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的又一力作,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成果。不少专家建议《千秋红岩》制作不同的版本,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纪录片,了解那段光辉的历史。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周勇在座谈会上表示,我市党史和电视工作者用八年抗战的精神和红岩精神拍摄了这部《千秋红岩》,前5年的时间,我们深入、系统地研究挖掘历史;后3年的时间,摄制组行走2万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采访了200多个人物,素材时长80小时。正是这种坚守精神,这种责任感、使命感,才有了今天这部《千秋红岩》。他认为,《千秋红岩》始终坚持真实的原则和科学的精神。真实是文献片的基础,科学是文献片的生命。在科学严谨精神指引下,我们找到很好的表达形式,成就了真实的南方局历史和红岩精神的教科书。我们既要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又要追求历史文献的时尚表达,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千秋红岩》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局限,大胆采用电影、电视剧等媒介的业务技术手法,使历史文献纪录片更具可视性和艺术性,《千秋红岩》是我市党史研究与电视艺术相结合的一座里程碑。
 
 
王川平
电视文献纪录片《千秋红岩》首播座谈会发言选登 
本报记者 兰世秋 实习生 王甜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

    《千秋红岩》告诉人们,抗战8年中,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红岩村领导大后方党的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范提炼出来就是红岩精神。它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这部片子体现了我们重庆在红岩精神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重庆的党史工作者,包括文博工作者、历史工作者和我们电视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千秋红岩》也抢救了这段珍贵的党史资料。

    文献片不容易做,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但《千秋红岩》用纪录片的手法来做文献片,我觉得这样的方式非常好。从技术上看,《千秋红岩》比我们过去的几个纪录片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我们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富矿,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抗战文化这一部分。《千秋红岩》不仅在重庆这座历史富矿中挖掘得好,而且展示得很好。 

    潘舰萍

    第三军医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作为一名军校老师,看了重庆卫视播出的《千秋红岩》以后,我确实深受鼓舞,也深受启迪。该片深度挖掘了红岩精神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生动地诠释红岩精神底蕴,使红岩精神包含了刚柔相济的政治智慧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品格。使我们对红岩精神有了全面系统、客观理性的认识和理解。

    《千秋红岩》叙述清晰流畅,每集一个主题,八集脉络连贯,如同珍珠链环环紧扣,通过之前鲜为人知的许多影像文献和历史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南方局历史的真实和生动。电视画面非常鲜活、形象,片头片尾运用了一些三维动画的技术,给人一种重返历史的现场感和凝重感。

    尤其让我感到非常激动的是片尾主题曲《红岩回想》,这首歌曲旋律歌词非常昂扬大气,激动人心,形象地呼应了全片的中心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引人入胜的良好效果。

    虽然我们现在时代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红岩精神没有过时,它为我们开创事业新局面、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

    陈洪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看了《千秋红岩》之后,加深了我对南方局历史以及整个抗战时期历史的了解程度。资料的来源非常丰富而且很广,说明专家学者和剧组同志真是下了很多工夫。历史的照片、资料,当年拍摄的影像、文献资料,利用得很巧妙,也很得当。解说词和资料呈现也很合适。

    该片从第二集到第八集,每集都围绕一个重点展开叙述,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把握。如“南国烽烟”,讲述的就是被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香港大营救,看后让人一目了然,印象很深刻。

    画面很鲜活,生动感人。这部片子运用了大量丰富的资料照片、老同志解读、后人回忆,解说词也很精到,与画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赵中颉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千秋红岩》不仅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革命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重庆民主斗争史。红岩,是红岩嘴(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驻地)、曾家岩50号(周公馆)和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红色三岩”的代称。它们犹如铁三角,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在重庆立地生根。在陪都重庆的茫茫雾海之中,竖起一盏为大后方人民指示抗战前途的明灯。

    在《千秋红岩·风雨同舟》一集中,强调“重庆是中国政治民主的摇篮”。这并不为过。因为在这里诞生过“三个半”民主党派。重庆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和平建国所作的不懈努力。

    虞吉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

    《千秋红岩》用了很多常态的文献纪录片手法,比如现场的采访,文献资料的使用,但同时也用了很多国际、国内新的电视手段。比如借用崔永元的《我的抗战》的表现形式,用动画来演绎。

    这种新的手段带来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的语汇的现代感。让小孩子来看文献片,不是内容上的问题,而是语感上的问题。我觉得崔永元《我的抗战》之所以这么好,原因是发现或者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纪录片的语汇,这种语汇是这代人愿意接受的。《千秋红岩》也使用了这些手段方法,我觉得语感上跟以前的文献纪录片有很大不同,看起来很轻松,也很亲切。

    《千秋红岩》的作用,我个人要更多强调的是,它在重庆打造自己的渝派纪录片方面,具有一种强烈的建构性的作用。渝派纪录片在几年前提出来以后,在全国电视学界,在纪录片学界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我们重庆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但是从品牌看,我们确实还很贫弱。

    重庆这座城市是中国第一座纪录片之城,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制品厂和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量纪录片,那是有纪录片历史以后形成的第一个高点。

    张扬和彰显渝派纪录片,形成中国纪录片的第二次高点,我觉得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目标。

    张永才

    重庆晨报总编辑

    重庆这座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媒体,我们真的有责任为这个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传播尽我们的一份责任。

    严肃、优秀的文化作品一定能够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千秋红岩》充分地证明了这点。我们不要误读了“80”后、“90”后。像《千秋红岩》这样主流的荧幕作品,我们的年轻人一样也喜欢看,优秀的东西是能够唤起我们年轻一代的崇高感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传媒给他们提供了什么?我们给他们看什么东西,我们是不是给他们提供了真正鼓舞他们成长,激励、吸引他们的主流价值观的作品。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