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第二阶段共产主义(五十九)

2020-03-25 11:07:38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杨德宇
点击:    评论: (查看)

  为了便于学生们更好地参观了解纪念馆,村城文化局特地从村城博物馆抽调了工作人员前来,为学生们讲解纪念馆各种收藏等情况。

  同学们来到一家老房子门前,推开关着的大门,走了进去。由于长时间无人来过,屋里挂满了许多的蜘蛛网,同学们找来树枝或笤帚,打下了那些大大小小的蛛网。在堂屋(客厅)中央,同学们见到了那种四围雕有花纹的老式方桌,以及那种四方的太师椅,堂屋上方有供奉祖先等用的神柜,神柜旁边,是一个存放谷物的谷仓,在客厅的一边,还摆放着一部织布机,织布机上,还放置着一个用牛角制成的织布用的梭子。

  在厢房里,他们看到了一种老式的木床,在床的上部,安装有用花梨木等硬木雕刻的非常精美的花鸟走兽、双龙戏珠、麒麟鸳鸯等各种镂空图案装饰的床架,无论是床两头用于支撑的木架还是床上方的双层横木板,都雕刻有各种非常精美镂空图案。这木床虽说已经经历了几百年了,床架上的各种颜色已经有些褪色,但各种色彩依然清晰可见。木床用于装饰的这种床架子,不仅美观,而且便于挂蚊帐。因为床太高的缘故吧,在床的前面,还放有一供主人上床方便的,几十厘米高一尺来宽差不多与床同长的一种叫做达板的长条木板踏板。

  在房间的两边,分别摆放着有各种雕花图案或者镶嵌有骨板的衣柜和木箱,在房间的进门口,则摆放着一架放线车和一种用于倒线的风机。

  同学们注意到,这些老房子是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微弱的光线,主要来自屋面上的一种叫做亮瓦的玻璃瓦。周峰问道:“讲解员大姐,这些老房子为什么都没有窗户呢,这样空气多不好。”

  “这位同学观察力不错,这些老房子基本上都是没有窗户的。为什么不装窗户呢,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人们可能认为这样更安全吧。”

  在一家老房子的天井旁,同学们还见到了用于车水(提水)的水车,这种水车又分为使用臂力的手车和用脚踩的脚车,脚车又分为三人脚车和五人脚车。见到了一种耕田用的木犁和铁铧犁,一种给木犁和铁犁配套的,用硬藤木做成的,用于套在牛肩上的犁盘。见到了牛拉的用于把土块弄碎的耙子和用于把水田整平的耖子。除了这些大农具,还有许多的小农具,如,用于挖土的挖锄,用于开沟切起湿泥土的铁锹,当然,这两样小农具在今天是仍然具有实用价值的。用于锄地的前面带有一种几字弯的薅锄。一种可以在秧田里坐着扯秧用的,底部是一块约一两公分厚的木板,木板的一头向上翘起,以便于在秧田中滑行,木板上安装有四根支柱用于支撑凳面,支柱之间可用于放置捆扎秧苗的秧草,扯秧时人可以坐着在水田里滑行的叫做秧马的凳子。用于旱地播种小麦等庄稼以后,把犁耕开排水沟后的堆积土散开的,一种约一尺来宽十多公分高硬木板做成的,在木板两头分别穿有铁环,系上绳子,木板上面安装有两三尺长的木把,操作的时候,一人拉着绳子,一人扶着木把,扯一下,走一步的扯步。还有用于收割庄稼的镰刀。有用于砍草,比镰刀宽但比镰刀短的矛镰。有用竹子或梨木等硬木做成的扁担。有用梨木等硬木做成的形状类似扁担比扁担略窄两头装有铁质尖头,使用时用尖头冲向稻田里捆扎好的草头(稻谷)并担挑之回家的冲担。有农家种菜时整理菜地使用的,在一种一尺多长七八公分见方的硬木上面穿有两头暴露的铁钉,铁钉的一头粗短一头尖细长,在硬木中间有一小方孔,在上面安装上一个一两米长的木把,既可用于耙土,也可用于把大些的土块打碎的打耙。

  在水车旁,谢芳彬问道:“讲解员大姐,用这些水车提水一定很辛苦吧。”

  “这些水车我也没有用过,但据老人们讲,用水车车(提)水可是一件非常辛苦劳累的事情。比方说,当遇上长时间天旱,人们需要把河里的水提升到岸上的庄稼地里的时候,由于河岸高度的原因,一部两部水车是远远不够的,那个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使用五六部脚车或者手车接力,才能把河水提到岸上的庄稼地里,即便使用了这么多水车,水车也是安装的很陡的。可是一个生产队大多是没有那么多的水车和壮劳力的,而且因为旱情严重的缘故,这个时候也是需要人们夜以继日的劳作的,所以,车河水的时候,是需要有两套班子的人员进行换班的。所以,象这样车河水的时候,往往是两个生产队联合起来进行,男人妇女一齐上阵,而且往往一车就是几天几夜的时间。人们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新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在抽水机和电动机还没有普及到农村的时候,中国农民抗旱的现实。当然,辛苦自然辛苦,但人们也会在辛苦中寻找快乐,在车河水的时候,农民们往往会敲起锣鼓,这一方面是为了提振士气,每当要换班的时候,人们会使尽全部力气,把水车踩的飞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驱除疲劳。农民们这么辛苦,除了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为了能够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讲解员说。

  祝克家说:“讲解员大姐,您刚才说,在车水抗旱的时候,是需要人们夜以继日的劳作的,那人们晚上吃不吃饭,或者说人们晚上有饭吃吗?”

  “有。当然有了。”讲解员说,“车河水抗旱人们的劳动量和体力消耗都是非常大的,不吃饭怎么能行。据老人们讲,农民在车河水抗旱的时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饭菜都是由生产队集体制作的,而且还会有肉菜的,都是做好以后送到劳动工地供人们食用的。”

  听了讲解员的讲解,同学们欣慰地点点头。

  周峰说:“讲解员大姐,您刚才说,车河水的时候水车安装的很陡的,这样安装陡了,是不是人们劳作起来就更加吃力啊。”

  “那是肯定的。”讲解员大姐说,“这样车河水的情况,直到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柴油抽水机电动机生产出来了,送到了乡下,这种情况才告结束。”

  “那时候的农民真辛苦啊。”苏一凡说。

  在另一家老房子里,同学们看到了一种在打谷场(本地称稻场)上使用的,用于碾压稻谷和麦穗的石磙。有用于打场用的连场,它是一种用非常结实耐用的牛筋捆扎竹篾编成一种约一尺多长,五六寸宽,两三公分厚的竹排,竹排上部连接在一个一头有圆孔的硬木上,圆孔中再安装上一同样较硬的短圆木,短圆木与一根约一米六七长的木把相连,这样竹排便可以成360度转动,专门用于拍打晾晒在打谷场上的麦子等的工具。有打谷场上用的,用前面长有几十公分长的分叉的约两米来长的树枝做成的,用于翻场的扬叉。有用几十公分长宽的木板或五合板做成的,用于扬场的锨蓬。有用于收拢谷物,在一尺来宽十多公分高的木板中间打一孔,在上面按上一柄一两米长的木把的耥步。有用约两尺多宽一尺来高的木板做成,在木板两端装上铁环,在铁环上系上绳子,在木板上装上门字形扶手,用于收拢谷物的刨子。有用于挑运和盛装谷物的用竹篾制成的箩筐。有用于担水的带有梁的水桶。有用于风开(分开)谷物中的秕谷等杂质的风斗。有用木头制作的,口为正方形,底部比口部为窄,用于量取谷物的容器斗。

  有用于磨小麦的石磨。有用梨木片和黄泥筑成,咬合面象石磨一样呈锯齿状,轧谷(使用)时用来把稻谷的米和壳分开的一种叫离子的磨子。有用于照明的,一种把带有玻璃灯罩的灯具套在一个金属环里,上面还装有一个用于反光的类似于草帽的玻璃质环片,可用滑轮和绳子把它吊在堂屋中间屋梁上的俗称草帽灯的灯具。有用于户外照明,能够抗风的马灯汽灯等等等等。

  祝克家说:“讲解员大姐,这连场怎么使用啊?为什么叫它连场呢?您能告诉我们吗?”

  讲解员说:“怎么使用,我也没有用过。不过,听老人们讲,在打谷场上晾晒的麦子等晒干以后,人们就需要打场,也就是给麦子脱粒。打场也有使用石磙进行碾压的。如果用连场打场,打场时,社员们面对面排成两排,轮流高高地扬起连场——这连场是可以成360度转动的,然后使劲向下拍打场上的麦子,使麦粒从麦穗上脱落,这样边打边走,有时人们还要边打边“嗨,嗨”地喊着号子,以鼓舞士气,打过几遍以后,人们还需要翻场,然后再打,直至把麦穗上的麦粒全部拍打干净。有的时候,为了不耽误白天在收割完麦子的田间里抢插早稻等工作,社员们还不得不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打场。打场显然是一件非常吃力的活儿。人们给它取名叫连场,可能是需要反复地连着打场,才能完成脱粒的意思吧。”

  “我们的前辈们可真辛苦啊。”周峰说。同学们赞同地点点头。

  黄智达说:“讲解员大姐,我们保留这些过时的家具用具农具,究竟有多大意义,会不会有保留落后的嫌疑。”

  “这位同学可不能这样说,保存它们,就是为后人保留了一部活的历史。它能让我们了解,我们的先辈们是怎么工作生活的。”讲解员同志说,“这些家具农具用具,现在看是有些落后,但在当时,它们却是不可或缺的。它方便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提高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也构成了一幅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壮丽画卷,它们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啊。”

  “讲解员老师说的好。你们看,扯一下,走一步,扯步。打一下,耙一下,打耙。还有冲一下就担起来的冲担。这些小农具名字多么的生动形象啊。”贺思雅说。

  讲解员说:“这位同学说的对,不仅这些小农具的产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就连它们的名字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周峰问道:“讲解员同志,这些家具用具农具能够永久保存吗,或者说,它们能够保存多长时间。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些家具用具农具等不能够永续保存就实在太可惜了。”

  讲解员说:“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当年,枫霞湾百姓能够收集起这些家具农具用具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想办法将它们很好地永续保存下去。现在我们文保所已经在着手研究这个问题。相信,人们终究能够找到永久保存它们的方法的。”

  贺思雅说:“讲解员同志,我想问一下,这些农具用具直到什么时候,农村还在使用?”

  “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讲解员说,“这些农具工具用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农民还在使用。”

  “那国家为什么不生产一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农具用具呢?”祝克家说。

  “你问的也非常好。”讲解员说,“为什么不生产?因为旧中国底子太薄,太穷太落后,国家没有能力生产啊。当然,中国的这种贫穷和落后,是和从1840年开始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1894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分不开的。这其中,对中国侵略时间最长,伤害最大,造成中国死伤人数最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破坏和影响最大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最深重的,当数日本帝国主义。尤其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在中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坏事做尽!仅南京城破,一次就残杀30多万中国军民。正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的侵略掠夺,打断了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加重了中国的贫穷落后,使旧中国长期处于一种一穷二白的贫穷落后状态,偌大个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制造业,绝大多数工业门类完全是一片空白。中国甚至连个火柴和铁钉等等都不能生产。只能依靠进口,使用外国的洋货,于是,洋布(机织布),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汽油等),洋钉(铁钉),洋铁,洋线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洋货充斥中国市场。就是说,旧中国连一个小小的铁钉都是不能生产的。”

  同学们都沉默了,谁也不说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的落后面貌,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尤其在建国之初,在苏联的支援下,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但工业化现代化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需要时间,需要全体人民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更需要中国人民省吃俭用。经过十多年二十多年的努力,到六零年代至七零年代国家生产的加米机(加工大米的机械),磨面机(磨面粉的机械),抽水机,柴油机,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还有铁铧犁等等等等才逐步走进农村。与此同时,国家的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等也逐步建立了起来,如机织的棉布,尼龙布,大量的服装鞋帽等也走进了农村。这些变化,尤其是粮食加工机械和布匹服装鞋帽进入农村,才真正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生活重负和劳动强度,尤其是女同志的劳动强度,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巨大变化。”讲解员说,“刚才那位同学问,这些农具工具用具等农村到什么时候还在使用,我告诉同学们,直到国家生产的各种农用机械和工业品进到农村之前,农村仍在使用。比如说,在六零年代中后期国家生产的加米机,磨面机进入农村以前,农民吃米吃面,就只能靠你们刚才看到的石磨和离子等来进行加工。这可是一项既繁琐又繁重的劳动。比方说稻谷加工,农民要通过离子把大米同谷壳分开,然后再用风斗或者一种叫做簸箕的工具把谷壳和大米分离,但是这时候的大米里面是有许多还没有分离的稻谷的,人们还需要再用一种叫做米筛的筛子把大米和谷子分离,分离后的谷子再用离子磨。用离子分离得出的糙米也可以吃,但口感不好,所以人们还需要用砥臼舂米。磨面也一样,麦子通过石磨磨碎以后,再用一种孔眼很细的箩筛,把面粉和麸皮分开,筛过以后的麸皮再磨,这样需要循环往复多次,加工才算完成。当时,农民们白天要出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兴修水利,甚至离家外出十几里几十里上百里,去参与国家修建的水库灌渠河道等建设,所以农民要吃粮,只能利用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或晚上来加工粮食。那些半边户,就是丈夫在城里上班的家庭,这些粮食加工就只能靠妇女起早贪黑来完成。要命的是,这样辛辛苦苦加工出来的粮食,往往吃不了几天,所以,要不了几天,农民又得去加工。农民穿衣穿鞋也一样,在六七十年代国家工业化生产的布匹服装鞋帽等进入农村以前,农民的床上铺盖穿衣穿鞋,都得靠农村妇女包括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她们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有的甚至在月光下,熬上大半个夜晚,纺线织布,纳鞋缝衣。我爷爷就曾经听他爷爷,也就是我太祖爷爷说过,他小时候经常一觉醒来,他的母亲和奶奶仍然在地下纺线纳鞋织布。农民的辛苦由此可见一斑。所以说,六七十年代的加米机磨面机,以及布匹服装鞋帽,进入农村对农民的意义有多大,是不言而喻的。到七十年代,由于国家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开始逐步输往农村,农村照明逐步开始使用电灯,抽水灌溉粮食加工等也开始由柴油机改用电动机。这时候,广大的农民才真正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又是一阵沉默。

  “同学们怎么不做声啊,没事了,这一页的历史早已经翻过去了。”李露老师说。

  “没想到,我们的先辈们,他们的生活会这么艰难。”周峰说。有同学忍不住留下了心酸的泪水。

  李露说:“所以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百倍地珍惜热爱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们会的,一定会的。”同学们齐声说。

  “讲解员大姐,您怎么知道的这么多啊。”贺思雅说。

  “这就是农村的历史呀,这也是这个纪念馆要告诉我们的。”讲解员说。

  同学们来到了一处两片老房子之间的巷子里。这巷子是带有顶盖的。在巷子口,有一外方内圆的石臼,俗称砥臼,砥臼里,坐着一同样石质的下园上方,中间有一方形孔的石器砥头,一根大约二十公分宽,两米来长的木头的一头穿进石孔里,木头中间靠前位置,楔进了一根几十公分宽的短木头,短木的两端,搁在凿有石槽的两块石头上,木头另一端下方,是一个空槽,上方安装有一用作扶手的横木。

  “同学们,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舂米的砥臼。砥臼的作用,就是把用离子分离的大米放进里面舂。糙米放进砥臼以后,人们在另一端用脚踩木头,利用杠杆原理,使砥头抬起,人们抬起脚,砥头便向下舂米,这也是一项非常费力的活儿。”讲解员介绍说,“砥臼除了舂米,人们还用它来舂炒熟了的大麦,把大麦皮舂掉以后,再用石磨磨成粉,这种大麦粉放上糖以后用开水冲泡,就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吃的炸麦粉。”

  祝克家走了过去,双手扶住扶手,用一只脚踩了下去。

  “不能踩。”讲解员制止道。还好,由于事先作了防范,人们在砥臼里放上了塑料泡沫,才没有给这文物造成伤害。

  贺思雅说:“要是在这底下放上一些砖头,这样就不能踩了。”

  “贺思雅说的对。”周峰四下里看了看,不远处墙角,堆放着一些砖头,周峰跑了过去,搬了几块砖头过来。祝克家见状,跑过去帮忙把它垫在了木头踏板下方的槽子里。“这样,人们就不能踩了。”

  讲解员笑了,说:“这样好,还是同学们聪明。这样就等于给它上了一个双保险。”

  蔡菲菲说:“苏一凡,你们家呢,在哪里呀,带我们去看看吧。”

  “纠正一下啊,不是我家,是我以前的家。”苏一凡说。

  “你这不是咬文嚼字吗。”

  “好好好,我带你们去。”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