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2020-05-22 09:50:30  来源: 察网   作者:笑志狂谈
点击:    评论: (查看)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歌曲是几十年来大部分中国人的“童年金曲”。今天要讲的电影《护士日记》,插曲正是这首《小燕子》。但这首歌曲之所以能风靡全国,可不单只因为它是一首儿歌那么简单,这要从这部电影、那个时代说起。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护士日记》海报。摄自《中国电影经典海报典藏》第74页。

  片名:护士日记

  上映年份:1957年

  种类:黑白故事片

  出品:江南电影制片厂

  监制:上海电影制片公司

  原著、编剧:艾明之(原著小说《浮沉》)

  导演:陶金

  副导演:贺路

  导演助理:方伯

  制片:韦布

  摄影:陈震祥

  美术设计:卢景光

  造型设计、化妆:蒋幼安

  录音:林秉生

  剪辑:陈曦

  演奏:上海电影乐团

  作曲、指挥:王云阶

  插曲:《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红灯下结成亲密的友情》《小燕子》

  主演:王丹凤、汤化达、李纬、蒋天流、傅伯棠、黄宛苏、张莺、林彬

  电影《护士日记》根据艾明之的长篇小说《浮沉》改编,讲述了在上海生活多年、并从护士学校提前毕业的女青年简素华志愿到边疆接受艰苦锻炼,经过工作、生活的磨练和爱情波折成为优秀的医护人才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在看具体的剧情介绍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一)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

  1951年春,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着手开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小组,陈云任组长,开始全面编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中央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同年6月,中央对“一五”草案作了适当修改,建议由国务院通过并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1955年7月30日,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后,举国上下出现了更加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除在家乡参与建设外,各省大量有志青年响应号召,离开家乡、远赴其他更艰苦落后的地区建设社会主义。这时,一个年轻的作家和编剧,和大多数文艺工作者一样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随即深入到东北一个边远城市的工业区去考察体验。

  这位年轻编剧就是日后《护士日记》的原著小说作者和电影编剧——艾明之。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艾明之

  艾明之(1925~2017),原名黄志堃,原籍广东,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电影编剧界和文学界的著名元老。从抗战时期开始文学创作。1949年7月以军事助理员、代理副厂长身份参加上海第三钢铁厂接管工作,此后整整三年与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等同甘共苦,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思想与创作题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久,他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的短篇小说集《竞赛》、长篇小说《不疲倦的斗争》和话剧《钢铁的力量》等作品。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调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任专业编剧,创作了剧本《伟大的起点》并很快投入拍摄,该片是解放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反映工人生活的影片。

  如前所述,在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后、举国奋勇建设社会主义的背景下,艾明之也随即赶赴东北某边城的工业区。在那里,他每天都接触到许多不怕艰苦、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青春热血的建设者和他们的感人事迹。后来他回顾说:

  【“我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在招待所的食堂里,在工地的火堆旁,在会议室外的走廊上,听到了他们许多生动的叙述。这些叙述本身往往就是一首壮丽的诗,一支动人的歌。他们为祖国献身的光辉理想,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所作的单纯而真挚的追求,他们的欢乐和痛苦,胜利和挫折,爱和憎,都深深感动了我,教育了我。”】

  在那些真挚热情的建设者中,就有不少来自上海的工人、职员、护士等,给他留下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回到上海,艾明之根据这些见闻创作出了长篇小说《浮沉》,首刊于1957年第2期《收获》杂志。小说立即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他们认为这是一部“同时代的节拍谐和的作品”。小说迅速出版了单行本,后又多次重印,并被译成多种外文;许多读者还纷纷寄来了自己的日记和信件,要求转交给书中的主人公。

  面对如此热烈的反响,艾明之深受感染,在朋友的鼓励下想要趁热打铁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上影厂也决定将其搬上银幕。艾明之在改编成电影剧本上下了不少工夫,使得电影剧本在人物塑造、冲突设置、情节展开、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有提高与丰富。

  陶金在接到执导《护士日记》的任务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拍摄工作中。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本片导演:陶金

  陶金(1916~1986)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电影导演。早在1936年他就主演了个人首部电影《黄浦江边》;1947年,和白杨等人主演了蔡楚生、郑君里执导的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同年出演史东山执导的剧情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建国后他执导了多部剧情电影和戏曲电影。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之际,陶金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

  陶金曾表示对《护士日记》“有着强烈的喜爱和旺盛的创作欲望”,因为“我喜欢我们这部戏中坚强、勇敢的女主人公的全部性格,我更由衷地热爱现实生活中以简素华为代表的成千成万的英雄的人们。”

  在片中饰演女主角简素华的王丹凤也非常喜爱这部电影,她明显从这部电影和角色里找到了自己从来没有过的兴奋和自豪。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本片女主演:王丹凤

  王丹凤(1924~2018)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代表作有1941年《新渔光曲》、1947年《青青河边草》、1956年《家》、1957年《护士日记》《海魂》、1958年《你追我赶》、1959年《春满人间》、1960年《风流人物数今朝》、1961年《向阳花开》、1962年《女理发师》、1963年《桃花扇》、1980年《玉色蝴蝶》等。

  1962年,入选文化部评定的“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1975年和1984年两度获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年8月,获第五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12月,获“中华影星”电影表演艺术成就奖。1996年,获得广电部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影“世纪奖”。2005年,成为国家广电总局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表彰的50名“优秀电影艺术家”之一;同年,获得中国电影表演学会评选出的“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称号。2013年,获第1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王丹凤在40年代的上海就已经成为有名的女演员。1949年,王丹凤接受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邀请,赴香港发展。1949年,在香港拍摄《瑶池鸳鸯》《锦绣天堂》等影片。

  1950年,王丹凤与陶金、刘琼、韩非 等人作为香港电影剧团的成员,前往广州进行慰问解放军的演出。在广州这座被誉为“祖国的南大门”的新生城市里,王丹凤看到了解放了的人们无比喜庆的崭新精神风貌,感觉不同以往。他们一行又参观了驻地的军营,人民解放军的艰苦朴素和良好的军容军纪,使年仅25岁的王丹凤感到很震撼。紧接着,王丹凤又留在广州参加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通过几天来的学习,她看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光辉前景,体会到作为一个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自豪。

  回到香港之后,她参加了进步电影工作者司马文森、洪遒、齐闻韶等人组织的读书会,学习《社会发展史》等政治书籍,接受进步思想。

  1950年11月,王丹凤和丈夫柳和清、电影演员刘琼、韩非等从香港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投入了新中国的怀抱,不久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演员。

  1956年王丹凤参演了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电影《家》,扮演的角色是封建大家族府中的一个地位低下的婢女鸣凤;在故事的中间,因被高老爷逼迫嫁给另一个封建教头冯乐山,鸣凤求助无路、投湖而死。这又是一个被旧社会迫害的悲剧角色。

  直到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拆分出来的江南电影制片厂要拍摄《护士日记》,导演陶金一开始考虑让自己的女儿陶白莉扮演女主人公简素华,因为她的气质外形与角色很接近。但是在听说曾共事过的王丹凤有意担任这一角色后,陶金决定约请她来扮演。王丹凤对此感到既感激兴奋,又有些担忧:之前在影片中多扮演旧社会受压迫受侮辱的悲剧人物,对于塑造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女性形象没有太多信心。

  但随着去护士学校学习,以及同剧组一起奔赴包头钢铁厂的建设工地体验生活,事情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通过在护士学校和工地接触许多普通的医护工作者和工人、特别是那些朝气蓬勃、不远万里建设边远地区的一线青年工作者,王丹凤汲取了许多知识经验和精神力量,更为这些建设者们的无私精神所振奋,对如何演绎角色有了很大信心。

  在一篇创作心得文章中,她写道:

  【“接受了这个任务,我的心情特别兴奋,我从事电影工作以来也有十五年了,扮演的角色大多数是旧社会里被压迫,受欺凌的牺牲者,或者是一个弱小的可怜虫,今天我扮演这样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在我还是第一次,因此特别感到兴奋。”】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电影开拍前,导演陶金带着主创人员到先后到鞍山、包钢、武钢等钢铁基地选外景。陶金认为,鞍山作为钢铁之城虽然雄伟,但剧本设计的背景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工业基地,所以鞍山并不符合要求。他中意的是包钢,因为当时包钢正在兴建中,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与剧情相近。

  到了包钢,大家开始体验生活。饰演工人的演员们分头到电焊、水泥搅拌等不同岗位拜师学艺,饰演工地主任高昌平的汤化达也赶紧学习驾驶技术,为拍摄驾车指挥迎战风暴的戏作准备。营造大风暴戏的逼真氛围需要强大风力,摄制组特地从北京运来一架飞机。到了火车站后,才发现飞机机身庞大,用十轮大卡车也无法装上,只好动用十多个人力从火车站推到工地,一推就是二十多公里,沿途不断引发行人围观,“陆地推飞机”成为拍摄中一大趣闻。

  在包钢近两个月的外景拍摄中,尽管遇到雨雪、风沙,以及生活、拍摄条件简陋等各种困难,但在当地领导和建设工程部门及有关方面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援下,依靠全组人员无比旺盛的热情和融洽无间的合作,拍摄进展十分顺利。特别是在与包钢工人朝夕相处中,他们一心一意献身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精神境界,使导演陶金和其他剧组人员深为感动。在工厂的“五一”节联欢会上,陶金满怀激情地即席赋诗《尽情地欢乐歌唱吧,包头的青年们》,盛赞当地的巨大变化以及为之作出贡献的建设者,赢得雷鸣掌声。

  那么,这火一般炽热的激情会创作出怎样的电影呢?

  (二)剧情

  时间是上世纪50年代,简素华(王丹凤 饰)是上海一家护士学校的学生。由于国家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该学校决定让学生们提前毕业,去为各地的工业建设提供医疗服务。熄灯的钟声已经响过了很久,学校宿舍里的讨论还是热闹非凡。学校的许多女学生都表示愿意去其他边远省份锻炼,小简和好友唐小芳(黄宛苏 饰)也在其列。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小简把事情告知了男友沈浩如(李纬 饰)——他是一名很有能力、颇得赏识的年轻见习医师。沈不同意,他反映到小简的学校领导那里去,坚决要求留下小简,不然就投诉学校是强迫命令。但小简向校长(林彬 饰)表达了坚定的决心,在办公室里坐着的某工地主任高昌平(汤化达 饰)听了,十分赞赏,马上邀请她去他们那儿(东北某边远地区)工作。就这样,小简和闺蜜小唐非常愉快地答应去高昌平负责的边远工地了,她们兴奋地等待出发。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但沈早做好了在上海生活和发展的准备,他不愿离开设备和待遇等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的大城市。他尤其做好了和小简结婚生活的准备,新房子都布置好了。但小简不愿贪图安逸,希望先工作几年再结婚;她特别希望到艰苦的边区去,因为那里最需要人。经过劝说,沈只好同意了小简的意向,但他还是不死心。小简告别母亲和男友,和闺蜜唐小芳等一伙支援边疆的青年坐上驶向远方的火车。沈心想小简一定吃不了苦,很快就会哭着回来。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在火车上,小简小唐和青年们一路欢歌。到了目的地,才发现只有冰雪覆盖的荒地——原来这里只确定了建厂的规划,尚未施工。高昌平鼓励说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有了你们大家,一切都会很快建起来的。看到这副情景,她们都笑了起来。

  小简和小唐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医务站,都是只有两三个人工作值班的小站点。这里的条件都很简陋,小简的宿舍离工作的医务站有八里远。小简被分到的站点里只有三个同事:色眯眯的站长莫家彬(傅伯棠 饰),和主任有一腿的护士顾惠英(蒋天流 饰),任劳任怨的老同志张阿六(茂路 饰)。看着简陋的工作站里丢了一地的纱布,小简并不嫌弃,而是高兴地忙起了工作。做完一天的工作,小简经常在夜灯下提笔写信给上海的男友,可她不知道远在上海的那个他已经逐渐要暴露真面目了。

  莫站长和护士顾惠英成天只顾谈情说爱,对工作毫无热情,对工人的诉求非常敷衍。工人们因此对医务站的评价很低。莫站长贪图个人安逸、工作不负责任,对年轻漂亮的小简心怀鬼胎,总是搞小动作,小简躲避不及;为此和他关系不一般的护士顾惠英十分不满,在工作上也排挤小简。小简十分伤心,和小唐商量着换个站点。当她们收拾行李要走时,当初带着她们来的工地主任高昌平做了一番开导。小简决定克服困难,继续留在这个站点工作。高昌平为了让她们放松心情,带着她们去了公司新成立的工人俱乐部,在那里吹拉弹唱、跳舞的全都是参与建设钢铁厂的工人、干部和他们的家属。

  ▲联欢晚会和小简下工地

  小简在给工人们治病时了解到工地离医务站点太远、看病不方便,工人们都说站点的医生护士应该下工地去服务。懒惰的莫站长对此敷衍了事,小简决定自己先去一趟工地。她在工地上不怕困难和危险,获得了工人们的一致好评和爱戴;同时小简也深深被工人们不怕困难、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工业建设奉献青春的这样朴实而伟大的精神感动。每一天的工作都使她越来越坚强,她爱上了这些性格各异、任劳任怨的工人,也对男友的自私感到痛苦,不知如何解决。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在工作中,顾惠英对小简的误解也解开了,原来小简对莫站长并无心思,只是莫站长太渣了,于是她俩互相配合、打击莫站长的歪心思。在小简的带动下,顾惠英和莫站长改变了工作态度,大家每天下一次工地给工人看病,医务站的工作开始蒸蒸日上。工地主任高昌平在全力支持小简工作的同时也渐渐爱上了这个工作认真、不怕吃苦、关心工人的年轻姑娘。小简一次夜里去拜访高昌平时,无意间听到他的女儿小路(方可可 饰)道破高对她的爱意。不知所措的小简决定通过少见面来淡化高对她的感情。小简对男友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了。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工地主任高昌平(汤化达 饰)

  但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沈浩如却移情别恋,和医院里的另一个年轻女护士马菲霞(张莺 饰)好上了。有一天,医院里要抽调一批医生去支援新疆的工业建设,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享受的沈浩如不愿去,于是编造借口说自己很快要结婚了。他赶忙坐火车来到小简的医务站,想让小简与他一起返回上海,马上结婚,这样就可以逃避去新疆。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片中的沈浩如(李纬 饰)和马菲霞(张莺 饰)。

  小简久别男友,惊喜不已,却不知道他的来意。沈浩如一开始表现得很温和,与小简一起下了工地,但他对简陋恶劣的条件非常不满,对待工人的态度很差。小简耐心劝说沈浩如,说自己这段时间看到工人们热火朝天地为祖国工业建设奉献了这么多,很受感动,对此应该多加学习。但沈不为所动,依旧不愿意让她留在这种地方,并告诉了小简他的真实想法:让她回上海马上结婚,这样他就可以逃避被分配到新疆了。看到沈浩如这样自私自利、顽固不化,小简终于发现他爱的不是她,而是他自己,于是忍痛与他分手,跑回了宿舍。沈浩如的图谋没有得逞,望着小简坚决离去的背影,他在风中愤怒地撕毁了小简以前寄给他的信。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正当小简在宿舍伤心痛哭时,忽然发现天气不对,于是赶忙跑去工地。不久暴雨倾盆,小简和工人们在雨中一起堵住存放水泥的仓库的大门,刚刚遭遇的感情重击和繁重的劳作使小简昏倒过去。在大家的关怀下,她逐渐恢复了起来,继续投入工作中去。小简在工作中看到高昌平是一个工作负责、敢担重任、不怕吃苦的积极青年,逐渐打心里接受了他的爱情。

  经过大家的辛勤工作,工厂区的厂房终于全部建成了。高昌平和他的工友们又快要离开这里、到新的地方去建设了。高询问小简愿不愿意一起去,小简神秘地说还不知道。最后,高昌平和工友们坐着卡车要走了,在众人欢送下,车队开始发动。这时,因为给工人看病而差点赶不上的小简急忙跑来叫停卡车,给了高一张纸条,表明了心迹,二人决心一起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继续奉献青春。

  ▲告别和新生活

  (三)基调

  通过以上的时代背景和剧情介绍,该影片的基调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了,那就是歌颂工人阶级、人民当家做主的崭新气象和伟大局面,歌颂万众一心、奋勇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高贵品质,张扬社会主义青年建设者们的青春活力、歌颂他们朴实而伟大的生活,谴责自私自利的个人享乐主义同时给予一定的教育帮助。

  我们回顾历史,会看到影片的这一基调正是来源于当时气壮山河的建设伟业,所以这部电影才显得如此振奋人心、迫人追忆。

  (四)点染群像

  本片施展了平实的生活的风格,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的朴实无华和伟大。他们不是刻板的宣传模子,而是一个个生动可爱、性格各异的人儿。

  小简的闺蜜小唐是个“小胖子”,她特别在意饮食对体重的影响,这在片中多有体现。如在宿舍中夜谈志愿时,她说担心会被分配去蒙古、新疆,因为听说那里吃的都是牛羊马的肉和奶,这会长胖,而她这个月已经胖了三斤;到工业区饭堂里她又拼命在自己汤里加盐,因为“我又重了四磅”“别人告诉我,多吃盐人就会瘦”。另外,去到工厂后的一天夜里她去小简值班室里,因为在小简说心事的时候睡着了,小简捏了一下她的鼻子,说:“你会胖到两百磅的。”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而除了“减肥”的烦恼,她对自己的医务站站长也很不放心,因为站里仅有的两个人平时这样看来看去指不定会出什么事。这些生活化的情节让观众感到亲切而忍俊不禁。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再比如片中一个角色叫陆豪(赵磊 饰),这个干活利索的年轻工人在工人俱乐部的联欢晚会上拍得一手好手鼓。在他见到小简打针又快又好,以及小简为了给他打针而冒着高空坠落的危险、爬上尚未完工的厂楼时,他对小简的口头禅就蹦出来了:“哎呀,你可真是个天才!”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除了上面所述的两位可爱的建设者,还有一些负面角色也显得生动。如那位工作懈怠的莫站长,一开始对小简有歪心思,经常被顾惠英吃醋闹别扭,他的口头禅是“何必呢?何必呢?”充分表现了他鬼心思落空后、又想极力挽回旧好时的可讽。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而从全片来看,女主角的男友 沈浩如是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的青年形象出现的。这个角色算是没有什么有趣的特点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善于盘算和虚伪。他反对小简去支援边远地区的工业建设,无奈小简坚决要走,只好先答应下来;但他幻想着小简不久就会吃不了苦而哭着回来,可这没有发生,于是他走上了脚踏两条船的路子;最后为了逃避被分配到新疆,不惜威胁小简马上回上海结婚。小简的耐心劝说始终未改变他的自私固执。

  而他的“新对象”马菲霞,是和女主角同校的年轻女护士,这个角色在影片开头谈到报志愿的时候,说自己三个志愿全写“上海”,不愿意去其他地方,遭到了旁边女同学的嘲讽。不得不说这个角色设计得好,和沈浩如的形象组成了一对典型。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前有以小简、小唐、高昌平、陆豪等不辞艰苦、为社会主义奉献青春的正面人物,后有沈浩如、马菲霞这两个自私自利、靠关系把自己留在大城市的反面教材。这一正一反的设置可以看出在热火朝天建设祖国的背景下,编剧对这样贪图享乐、自私自利者的嘲讽,不乏深意地警示观众“不要做这样的人”。也正是在这样的反衬中,以简素华、唐小芳、高昌平等为象征的广大支援边远地区工业建设的工人群众和社会主义新知识分子的形象显得更光辉伟大。

  (五)如假包换的包钢

  前面第一部分提到,这部电影是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工地拍的外景。这一选择对增加本片的真实性助益不少。

  正是因为这样的选择,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包钢建设的许多画面。如,简素华和高昌平在工人俱乐部阳台上时,从他们的视角向外望去,正是包钢建设的夜景:运输车和搬运材料的工人仍然忙碌着,电焊的火花在楼体上不时闪烁着。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再后来,小简拜访高昌平宿舍和给小路唱《小燕子》时,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宿舍窗户看到远处包钢的厂房大楼上不时闪烁着电焊火花。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六)音乐

  《护士日记》共有四首插曲,这在非音乐题材的故事片里可不常见。这四首插曲分别是《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红灯下结成亲密的友情》《歌唱领袖毛泽东》,还有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小燕子》。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是贯穿全片的主题曲。从片头以翻日记本的方式展示演职人员名单时就响起了这首歌曲,正片开头的场景也是上海护士学校的学生们在宿舍轻声唱着这首歌。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后来,小简、小唐、高昌平和一起奔赴工地的青年们在火车上即兴合唱的仍是这首歌曲。已经足够积极高昂的曲调,在这段情景中借火车极速飞驰、不时发出阵阵轰鸣声来再次拔高情绪,这画音分明是在催促大家:快去建设祖国、社会主义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到了结尾,小简向高昌平表明心迹后,目送他们的车队沿着横贯荒野的新公路驶向远方时,这首音乐再次响起,伴着小简由不舍转为兴奋和充满向往的神情,以高昂的情绪留给观众更积极的印象。可以说,《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就是对当时支援边远地区工业建设的青年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最佳写照。

  而第二首插曲《红灯下结成亲密的友情》,则是对那些一起为祖国工业建设服务的青年之间的友谊的歌颂,以及对男女情愫的隐喻。音乐响起于工地新开的工人俱乐部的联欢晚会上,画面里尽是工人、干部、知识青年和家属的吹拉弹唱跳的欢乐喜庆场面。而高昌平和简素华在俱乐部的阳台上各扶栏杆,距离有点远;当歌词唱到“拉紧手,亲爱的人”时,俩人谁也没有看着对方,可手却悄悄地往中间移了一些。让人立刻心领神会。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第三首是《歌唱领袖毛泽东》,响起于小简第一次下工地的情景。望着各种工程机械在荒山中忙碌,这片荒凉土地的潜力正在被建设者们迅速开发出来。有了领袖引领人民,有了建设者们忘我地工作,社会主义祖国会越来越强盛、人民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当跳上汽车、眺望远处时,小简的神情充满了喜悦和憧憬。

  最后是我们最熟悉的《小燕子》。看完了前面对电影的介绍,读者应该明白《小燕子》为什么会有“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词了。这一段并非《小燕子》的原作者王路所作,而是负责给《护士日记》作曲的王云阶增加的,大工厂、新机器正是当时一五建设的时代象征。

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评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

  1955年5月,王路因眼疾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的他,忽见窗外燕子飞过,想起“六一”儿童节马上要到了,就很快写出了《好菜园》《花婶婶儿》《小黑孩儿》《小老鼠儿》《小燕子》等5首儿童诗。这组诗最早刊登在当时王路任教的大冶师范的墙报上,后经人推荐,发表在1956年6月号的《长江文艺》上。

  王路发表《小燕子》不久,电影《护士日记》开拍,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王云阶接到了为该片谱写插曲的任务。王云阶翻阅了当时全国很多报刊杂志,最后相中了《小燕子》,当即写信给王路,希望双方合作把这首儿童诗修改为电影插曲。经过王云阶删减、润色、谱曲后,《小燕子》成了《护士日记》的插曲之一。

  导演陶金鼓励王丹凤亲自演唱插曲《小燕子》,因为在片中演唱这首歌曲的简素华是护士而不是专业歌唱家,由演员用未经过专门声乐训练的本色嗓音来演唱更符合生活真实。经过王丹凤在片中的深情一唱,这只“小燕子”经过王路、王云阶、王丹凤“三王”的接力完善,飞入到千家万户。王路生前常说,荣誉不是自己的,这首歌词不过是平平常常几句话,要不是王云阶和王丹凤,它怎么能飞得起来?

  ▲小简给小路唱《小燕子》。

  这首歌曲借儿童视角和小燕子对话,问黑白花衣的小燕子为什么来这里?因为这里春天最美丽。我可告诉你,今年春天会更美丽,因为我们盖起了大工厂、有了新机器,在这里建设工业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中将有许多人在这里定居,居住区会越来越多。这里因为工业建设而日新月异、迅速繁荣,你一定会更喜欢这里的。

  为什么今年这里更美丽?不是因为千年古城,不是因为奢华的空中花园,也不是大自然的意外馈赠。这里的美丽是由这群无私忘我的工人、干部、知识青年、医生护士和家属们一锤一钉、一诊一问、一步步建起来的。他们是社会主义祖国大地上最美丽最可爱的人!

  同时,“穿花衣的小燕子”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象征简素华这样的有志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青年护士,她们不辞艰辛“飞”到这里,为这里更美丽的明天奉献力量。

  四首音乐中,一首积极昂然地歌颂为祖国建设艰苦付出和工业建设的日新月异,一首歌颂建设者的革命友谊和爱情,一首歌颂领袖引领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改天换地,一首以儿童视角赞美工业建设给大地带来的旧貌换新颜。四曲汇集,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正合本片编剧和原著小说作者艾明之的自述:

  【“我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在招待所的食堂里,在工地的火堆旁,在会议室外的走廊上,听到了他们许多生动的叙述。这些叙述本身往往就是一首壮丽的诗,一支动人的歌。他们为祖国献身的光辉理想,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所作的单纯而真挚的追求,他们的欢乐和痛苦,胜利和挫折,爱和憎,都深深感动了我,教育了我。”】

  (七)回响

  《护士日记》公映后,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格拉西莫夫(1906~1985,《静静的顿河》导演)曾专门撰文称赞该片的导演手法清新明快、活泼而有诗意,冲破了一般的戏剧方法,特别是打破了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用暗示性的处理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观众反应同样非常热烈。电影的原著小说《浮沉》本来就赢得了广大青年读者们的喜爱,随着电影的公映,漂亮阳光的女护士、丰富生活化的角色、轻快活泼的手法、质朴出色的表演、动听的歌曲、对建设者的歌颂……这一切都造就了这部电影的魅力,引起了更加强烈的反响。许多还留在大城市的青年观众纷纷加入支援边远地区建设的大军中,很多青年把自己的理想职业定为医护,一时间内女护士被不少男青年视为理想的婚恋对象。

  《护士日记》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明快的电影,魅力根本在于影片是从一五计划的轰轰烈烈建设中汲取素材、营养和力量的。让我们回归时代现实,看看一五计划的后续:

  经过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艰苦奋斗,一五计划中的多数指标超额完成。到1957年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初步改善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极大地增强了基础工业实力。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1.6372亿匹,比1952年增长147%。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亿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等建设条件极其恶劣危险的重要公路也相继通车。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1957年人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朴实无华的《护士日记》,却有如此振奋人心的力量,这和当年无数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电影主创们的艰苦付出是分不开的。《护士日记》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文艺工作者献给一个工人阶级的伟大祖国和她可爱的革命人民的一首昂然赞歌。我们今天回味这部电影,对思考今后的道路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启发作用。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