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纪录片《春去冬来》获贝尔格莱德民族电影节大奖
近日,第28届贝尔格莱德国际民族电影节落下帷幕。作为电影节中国地区的合作伙伴,我们很高兴地从组委会得知,中国导演刘飞芳执导的纪录片《春去冬来》获得本届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贝尔格莱德国际民族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每年10月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办,为期10天。该电影节已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民族电影节之一。电影节大奖为Dragoslav Antonijevi,颁发给国际最佳影片。另外还有国内最佳影片、最佳学生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等奖项。
本届电影节将国际最佳影片大奖及奖金颁发给中国影片,足见组委会对这部影片的由衷喜爱。电影节负责人表示,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影片。
电影节评委对《春去冬来》的评价
这部人类学纪录片致力于表现山村的人口剧减,以及留守老人等着日子到头的无望生活。影片记录了山西西北部一个小村庄一年里发生的故事。由于山村凋敝,传统的牧羊产业愈加难做,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庄去大城市生活,老年人则留在村庄,继续传统的生活模式。电影显示出对留守老人生活的同情。山村的人口剧减和逐渐消失,正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发生,包括在我们塞尔维亚。尤其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乡村地区人口的流动,乡村的被忽视,深刻影响了村庄的社会-经济结构,一直到今天,最终导致了村庄的消失。
剧情介绍:
在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城市化已深深影响和改变了农村。黑水圪妥村是逐渐凋零的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偏远山村,目前仅有15人居住,山村保留了山西晋西北地区原始农村风貌。
侯军礼是村里唯一的年轻人,他和父亲养着500多只羊。82岁的刘三龙是老一代农民,靠种地为生。刘国平是村里最早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之一,他们一家人都在太原打工,辛苦辗转的生活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随着四季的更替老人相继去世,留守老人们只能等着日子到头,对于侯军礼来说,内心的孤独和对城里生活的向往,他在无奈之下选择了离开,于是他60多岁的父亲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牧羊的生活。
影片通过对村里民生、民俗、农事的呈现,讲述农民个人命运的变化和山村面貌变迁的故事。
导演阐述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大量农村衰落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农民个人的命运和农村面貌也发生了改变,老一代农民还坚守着土地,而年轻人则从土地上逃离。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他们却是不被人关注的一个群体。作为社会底层的他们,生活的不易写在了每个人脸上,侯军礼卖羊绒和小贩的斤斤计较,刘国平母亲在打工之余会捡塑料瓶,82岁的刘三龙老人为了日常生活要独自负重背柴、挑水。
他们每个人的生活又是孤独的,无法突破的现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挣扎是他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呼声。时代不一样了,村民们的传统生活也面临着与时代发展的冲突,年轻人的离开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然而离开更是一种无奈。
春去冬来The Fading Village
主创名单:
出品人:顾逸菁 刘关明
制片人:刘飞芳(刘关明)
导演:刘飞芳
编剧:刘飞芳、苗如文
摄影:刘飞芳、郑嘉明
剪辑:郭恒奇
音乐:阿鲲
录音:曾立凡、王乐奇
主要演员名单
侯军礼
刘三龙
刘国平
「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屠呦呦又获奖了!BBC称她为“史上最伟大科学家之一”
- 江一燕获奖引热议 跨界“翻车”人设崩塌
- 纪录片《重生》首度披露开国珍贵镜头
- 看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对农业来说这条大路应是合作化!
- 大型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四集 起宏图(视频)
- 大型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三集 大业奠基(视频)
- 大型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二集 敢教日月换新天(视频)
- 俄播出纪录片《中国的重生》 凸显中国70年蜕变创造发展奇迹
- 大型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一集 新中国诞生(视频)
- 俄罗斯首次播放新中国成立彩色纪录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