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郭松民|点评《我和我的祖国》:酣畅淋漓与恰到好处

2019-10-04 12:37:47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郭松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01

  —

  看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有点出乎意料。

  大时代和小人物,普通国民和祖国,或热烈,或深沉,或隽永的情感,都表现得既酣畅淋漓,也恰到好处。

  最好的国民和最好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吧?

  看过之后有一点感想,用罗列的方式给大家分享,同时默认本文读者都是看过电影的,所以就不再详细复述剧情。

1.webp.jpg

  02

  —

  先说片名和主题曲。

  据报道,本片的原名是《我的祖国》,在陈凯歌总导演的坚持下改为现名。现在看来,陈凯歌显然是对的,因为影片表现的正是“我”和“祖国”的关系。

  但选择王菲演唱主题曲《我和我的祖国》却不够理想。不知道为什么,她把这首歌演绎得慵懒、迷朦、冷漠,与全片热烈、执着的基调有点搭不上。

  另外,片名用《我和我的祖国》比较好,但主题曲用《我的祖国》更好。

  为什么呢?《我和我的祖国》,旋律是优美的,但歌词比较空洞,完全排除了祖国的政治、文化含义,只是强调对祖国的情感依赖。《我的祖国》则不同,不仅旋律更加优美,而且祖国的意象是清晰的,那就是全体人民正在“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毛主席 语)的社会主义祖国。

  03

  —

  第一个故事《前夜》。

  这个单元由管虎执导,讲述的是开国大典前夜,负责电动升旗的林治远(黄渤 饰)的不眠之夜。

  《前夜》令人联想起10年前叶大鹰执导的国庆60周年献礼片《天安门》,这部影片讲述了为迎接开国大典,华北军区抗敌剧社舞美队紧急受命,对当时还是一座破败荒凉,满是杂草和鸟粪的旧城楼子的天安门城楼进行全面翻新整修的故事。

  1949年9月,已经感受到了母腹中的新中国在躁动,一切都充满希望。《天安门》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感觉。

  《前夜》也是如此。这个单元长达30分钟,导演管虎动用了《八佰》的全班人马。

  但也许正是受了《八佰》的影响,前半部分不够好,过于肃杀、压抑,似乎开国大典准备工作的动力完全是自上而下的。后半部分则渐入佳境,人民对新中国的热情与期待,以“背景”的方式被浓烈地表现出来了,新中国成立前夜的气氛被渲染得非常好。

  患有恐高症的林治远最后爬上旗杆焊接“阻断球”,这一幕拍得惊心动魄,但如果再加一个细节可能更好:林焊接成功后松了一口气,向下一看,大惊失色,几乎晕倒,差点从旗杆上掉下来。

  这样,故事就更真实、更有起伏,林就更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否则,“恐高症”这个梗就被浪费了。

2.webp.jpg

  04

  —

  第二个故事《相遇》。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由于原子弹试验需要高度保密,科研人员高原(张译 饰)与恋人不告而别,三年没有音讯。在原子弹试验成功这一天,他与恋人在公交车上重逢了,但他已经遭受了致命辐射,来日无多了。

  这一单元最令人动容的是,当恋人与他倾诉别情的时候,街道上渐渐出现了红旗、游行的人群、锣鼓队、漫天飞扬的号外,国家公布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举国上下,欣喜若狂,但他却一无所知。

3.webp.jpg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境界,很难达到,但《相遇》达到了。

  这一单元的问题是,张译的眼睛还不够有戏。偶遇恋人,这时他的心情应该是翻江倒海——惊讶、喜悦、伤感、遗憾、欣慰等各种情愫都有。一生能有这样不同凡响的感受足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由于戴着口罩,只能靠眼睛表演,但张译的眼睛还不能把这种极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

  05

  —

  第三个故事《夺冠》。

  故事以上海弄堂的小男孩冬冬(韩昊霖 饰)的少年心事切入,1984年女排奥运会决赛那天,电视信号特别不争气,必须要有人一直扶着天线才能保证电视信号正常,而只有冬冬可以爬上天台去捣鼓天线。

  但对于冬冬来说,那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他喜欢的女孩小美就要跟着妈妈出国了,冬冬决定送她一盒磁带做为告别礼物。

  送小美和扶天线两者不可兼得,冬冬的心被撕裂了,最后他做出英雄般的选择,放弃了送小美。

  这个单元,拍得亲切明亮,令人心中暖暖的。

  记得那一年,我是在飞行大队教室里看的实况转播,因为人多,只好站在课桌上,因为太兴奋,飞行靴把课桌跺出了一个洞。

  八十年代的前几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美好”年份。

  一方面,政治运动停止了,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大大减轻;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还只是出现在社会边缘地带,公有制提供的保障和安全感还没有消失,贫富分化刚有一些端倪。

  冬冬父亲做为国营工厂的“八级电工”,在弄堂里享有广泛的尊重,显然也拥有“最高”生活水平——因为他拥有弄堂里唯一的电视机。

  徐峥准确地抓住了这种感觉,并生动地传递出来了。

  显然,当时的人们认为内部问题已经解决,今后的问题主要是外部——弄堂里的居民都在看中国女排大战美国女排,冬冬准备送给小美的磁带是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小美送给冬冬的乒乓球拍上印的是国旗图案。

  当然,后面的历史证明一切并非如此顺利,尤其是对国营工厂的“电工”们而言,等待他们的是类似《钢的琴》中陈桂林式的命运。

  这一点我们在第四单元的《北京你好》中就能隐隐感觉到。

  也许,正是因为对此信心不足吧,徐峥无法让冬冬和小美继续做普通人,而是让他们都变成了成功人士:冬冬成了功成名就的乒乓球教练(吴京 饰),小美成了海归物理学家(马伊琍 饰),他们在电视台的节目现场重逢了。

  顺便说一句,吴京和马伊琍的表演,毁了这个美好故事的结局——一段青梅竹马,刻骨铭心三十多年不能忘怀的感情,重逢之后只是面带尬笑地相互看了看,然后就若无其事的看电视了。

  感觉好像他们先前的讲述,都是在编瞎话。

  少年冬冬(韩昊霖 饰)终于等到了父亲回家。他又高兴,又委屈,又伤感(知道再也见不到小美了),百感交集,哇哇大哭。

  他让我们感到好笑,也为他落泪。韩昊霖的表演在天上,吴京的表演在地下。

4.webp.jpg

  06

  —

  今天太晚了,明天再聊后面四个故事:《北京你好》《回归》《白昼流星》《护航》。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