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流浪地球》引发的“战争”

2019-02-11 09:12:33  来源: 政道人心   作者:刘晨光
点击:    评论: (查看)

  

“战争”不可避免

 

  春节期间,公众舆论对一部电影的热情完全盖过了春晚。这似乎有些意外,细思却又必然。到来中的“中产社会”(简言之,就是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及家庭占社会人口主体的社会),一定是精神需求愈加多元、也愈加挑剔的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自然包括了对于新型优质精神产品的需要。

  我在关于春晚的评论(点击阅读《春晚的“新秩序”》)中说,今年春晚没有用力太猛,其实心怀善意,不知道人家听懂没有。说实在的,而今和未来,春晚即便用力再猛,也已不太可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春晚只能沦于寡淡无味,中不溜秋。出路是有的,我在评论中已有提示,现在给出一条具体建议,那就是好好学习这部电影好榜样。没错,我说的就是《流浪地球》。它仿佛横空出世一般,一下子就成了一部现象级的影片,上座率和热评度均甚为可观。至少从有效传播和商业获益角度,没有人能够否认它是成功的吧?

  除了影片好看外,影片引发的舆论“战争”也很好看。春晚有意无意规避掉的东西,却由《流浪地球》引发了。这大概也是影片始料未及之事。由此也反证了我在春晚评论中的有关论断:“中产社会”本是注重追求实际利益而非意识形态论争的,但由于中国的“中产社会”还在形成之中,因此关于其未来取向的论争非但仍有必要,同时也不可避免。

  通过《流浪地球》引发的舆论“战争”,我们可以进一步谈谈这个问题。

  

《流浪地球》引发的“战争”

  

《流浪地球》为什么那样火?

 

  一个事物存在,总有它存在的道理。《流浪地球》之所以火,也总有它火的原因。即便你去影院看完之后很不鸟它,客观上也助长了它的火。更有甚者,哪怕异议者写评论骂它,也可能会让好奇者想去亲自验证一下它究竟如何不堪——有人不就是这样黑转粉的吗?

  喜欢《流浪地球》的原因可以很单纯。有人说,拯救地球这个事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难道美国人能够救得,中国人就救不得吗?中国人在电影里带头救了一回地球,很令人高兴。

  有人很喜欢科幻,但不喜欢中国科幻,正如有人很喜欢足球,但不喜欢中国足球,这很正常。然而,中国出了个刘慈欣,刘慈欣出了个《三体》,《三体》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喜欢的不要不要的,因此中国科幻瞬间有了尊严,喜欢中国科幻的人也逐渐多了些,这也很正常。《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名作,拍成电影成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世纪”,难道这不足够令人激动吗?

  何况还有吴京的加入。你可能不知道吴京是谁,但不可能不知道《战狼2》,因为连政治局常委和小镇青年在内都知道了。吴京因为《战狼2》火了,虽然不喜欢他的人很多,但喜欢他的人也很多,他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流浪地球》的火,没有错吧?事实上,吴京带资义演这件事,加上他娶了个超级科幻迷的老婆,已为这部影片赋予了些许“传奇”(八卦)色彩,而“传奇”当然会促进影片的传播的。

  导演是位80后。魂斗罗游戏,中二少年人设,硬工业风,都显示了他的趣味。当然,他在一个访谈中谈的主要是电影中的工业景观和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则透露了他的抱负。导演拿出了影片中拯救地球的人们所拿出的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部科幻电影,难道不知道可能会成王败寇吗?然而,没有一股刚毅木讷舍我其谁的心气,又怎么可能有大的成就?

  把小说与影片对比研究一下就可发现,导演连同编剧在内,都是颇具创造力的。他们很清楚电影和小说的区别,也很懂得怎么把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性融入冷硬的科幻电影中去。拍的虽是“未来”,但是给现在的人看的,所以现在的人才可能喜欢。况且,如果科技并不能根本改变人的“天性”,那么科幻电影中的人世也总会有“习性”的痕迹。

  中国人在过春节,这部关于“守护家园”、“回家团圆”的影片,也可谓火得应景。鉴于“家庭情感”“家国情怀”以及“薪火相传”“不绝如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有人更进一步把《流浪地球》上升到守护中华文化的高度。还有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自由联合与万众一心,也被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虽然这些“阐释”不一定都很精到,也足以供有心者思考这部影片能火的深层原因。

  

《流浪地球》引发的“战争”

  

意识形态论争为什么那样燃?

 

  一部贺岁片,被赋予了很丰富的含义,不仅支持赞美者热衷这么做,质疑异议者更是如此。这是因为人类有“文化”,而且有些人太有“文化”了。当然,这也至少说明了中国社会尚未沦入“等待戈多”“娱乐至死”的境地,没有成为那种颓废的“中产社会”。愿意进行争论(撕逼)的人们,大概多少还心怀影片中所说的那无比珍贵的“希望”。

  这自然是好的。在小说原著中,也有地球派和飞船派的分歧与斗争。和为贵,因为和不易。而“争”,或许本寓于人性之中。有时是为生存而争,有时是为发展而争,有时是为意气而争,有时是为真理而争,有时也可以为争而争,或者不为什么而争。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当下中国,有人在毫无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不排除吃饱撑的)用键盘放放嘴炮,打打嘴仗,发挥一下“争”的天性,不也很正常吗?

  问题在于,这场关于《流浪地球》的论争在很短时间内越燃越旺,显现为具有较强烈度、甚至极化对立的意识形态论争。这样的论争在中国社会自然已持续相当时日,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思想和阶层的分化。进而言之,这样的论争绝大多数是发生在知识分子群体内,而同一个群体本应具有相似的利益、属于相近的阶层的,为什么在思想意识方面却势同水火呢?

  我想最简单地提供我的考虑:这是因为那些不同的思想意识自觉不自觉地代表的利益不同。知识分子看似是同一个阶层,但实际上是分化最厉害的:这种分化直接表现为思想意识的分化,实际生活中自然也会有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分化,但归根结底是其思想意识背后所代表的利益的分化。

  那些对《流浪地球》的质疑和批评,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有的不乏恶意,有的心怀善意,有的意图明确,有的纯属发泄,有的使用科学理论,有的针对电影技术,有的指向演员演技,有的注重情节内容,有的对比国外大片,有的比较小说原著,有的是学界操刀,有的是媒体笔伐,有的是明枪,有的是暗箭……对此,我不想多说什么,同时我也并不认为所有的论争都与利益直接相关。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出于所谓“最纯粹的”思想偏好的意见,也是夹杂着不那么纯粹的利益指向的。

  因此,关于《流浪地球》的意识形态论争,以及关于当下中国改革发展的广泛思想论争,所有的观念和原则都应该经过检验,以探明其背后的利益指向。鉴于此,评判论争各方孰是孰非的基本标准应该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就当下中国而言,也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如果论争各方能够就此达成一致,那么应该争论的问题就比较清楚了,大家需要继续讨论的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谁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如果关于这些问题难以取得进一步的共识,那么最好把任何意识形态都还原到它所指向的具体利益。如果执拗于特定的思想意识而罔顾实际利益,或者把仅仅代表局部利益的思想意识视为代表全体利益,论争自然在所难免。而意识形态论争的极化对立,自然意味着其背后的利益较量相当激烈。

  这里的论说好像有些抽象,但实际上,您一旦去仔细思考那些论争,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流浪地球》引发的“战争”

  

舆论“战争”几时消停?

 

  在关于一些基本问题尚难以达成共识之前,舆论“战争”显然是不会消停的。期待有些论争者主动放弃自己的偏见、抑制自己的激情,似乎不大可能。人毕竟是人,正如《流浪地球》影片中的智能机器人所言,“让人类保持理智,确实是种奢求”。

  然而,超级理智的智能机器人不是要放弃地球和人类吗?即便保留了文明的种子,也并不一定能孕育出文明,试想,没有人类的文明又何谈文明呢。所以,问题根本不在于人类是否能够摆脱激情,而在于人类把激情投向何处。

  古希腊神话中,那被关在潘多拉魔盒中的唯一美好之物就叫“希望”。但丁告诉我们,地狱之门刻着字:“入此门者,必当放弃一切希望。”据说马克思很喜欢这句话。而在小说中,刘慈欣写道:“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

  在潘多拉魔盒释放的苦难灾厄面前,那些怯于抗争乃至放弃希望的人,无异于堕入地狱,自然也就成不了“高贵的人”。

  请比较: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刘慈欣《流浪地球》)

  刘慈欣笔下的“地球派”,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却和青年马克思一样怀有美好而崇高的“希望”,虽蹈死而无悔。在影片中,这一希望就化为中国人带头拯救地球并不惜英勇献身的超凡激情。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备受近代以来苦难磨砺的中华民族,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先锋队政党的带领下,找到了那美好而崇高的“希望”,并为之而不懈奋斗。

  有人说,《流浪地球》不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尤其近代以来不屈抗争史的隐喻吗?是,但又岂止于此。它是为人类之为人类的尊严所唱颂的歌。总之,“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基于此,中华民族才能超越自己的苦难,并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才能不仅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还能担负起全人类的共同未来(命运)。

  只有把这一层想透,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构建什么样的“中产社会”,比如打造什么样的科幻电影,比如搞什么样的春晚,比如怎样实现科技与人文、商业与艺术、理性与激情的平衡,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 政道人心”,授权察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