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刘同尘:方方们给我们揭开了软埋的谜底

2018-02-26 10:33:58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刘同尘
点击:    评论: (查看)

方方们给我们揭开了软埋的谜底

——评方方答澎湃新闻专访之一

  我在评《方方的〈软埋〉:如何面对历史上的难言之隐》的第一篇文章中,提出:

  “请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派出记者到方方女士所写的《软埋》的县、乡、村作个实际调查,在土地改革中,是否发生过‘软埋’这样的事件?”

  在《对川东土地改革中陆家集体自杀必须调查——评方方的〈软埋〉:如何面对历史上的难言之隐》之十四》中提出:

  “按照人‘软埋之后是不能转世的’说法,陆子樵全家不想转世吗?被软埋的人‘不能转世’的说法,饱含着迷信,由此可以断定:被软埋的人,不是自愿的。方方用这两个字作小说标题是何用意?应该弄清楚。”

  在《关于“软埋”的书名及故事的来历——评新华网记者关于《软埋》出版的报道之九》一文中指出:

  “方方用‘软埋’两个字作书名,是精心设计的,绝不是‘源自朋友母亲的经历’”。

  “请记者问问方方,她这位朋友姓什么?叫什么名字?现居何处?请记者调查调查,她朋友的母亲在哪个火葬场火化的?问问火葬场,有没有火化过一口上好的棺材?”

  有位9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指出:

  “方方软埋的要害是立场问题。作者方方借丁子桃这个女人之口,把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描写的惨无人道,编造成十八层地狱的遭遇,地主们的集体自杀,是对土地革命的对抗,作者歌颂地主阶级家中的知识分子,‘是有骨气的,士可杀不可辱’,因此集体‘软埋’,可见地主阶级对伟大的土地革命是极端仇视的。

  老人一语中的。”

  我一直觉得方方用“软埋”大做文章,一定有其阴险恶毒的目的。在我脑袋里一直是个谜。在网上不断的搜索、寻找,终于找到了。方方和方方的同类,把谜底告诉我们了——

  2016年8月25日方方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澎湃新闻:“软埋”这两个字怎么理解?

  方方:软埋本身有几种含义,一种是用土来埋葬肉身,是很潦草的埋葬方式。中国老传统讲究厚葬,这样死后轮回能投胎到好人家。一个人死后被席子卷着埋葬,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卖身葬父”之类的故事。但一些被软埋的人,更多是被动的。而《软埋》中陆家人是主动选择了软埋,虽然知道这样死是对一个人最残忍的,可是我宁可死,也不要活在这里受屈辱。这是一种非常绝决的态度。还有一种含义就是用时间来软埋历史。对于一个社会,这样的埋葬同样十分残酷。

  ——以上就是方方用“软埋”两个字大做文章,及其阴险恶毒的目的给出的谜底。

  方方从丧葬谈起:“中国老传统讲究厚葬,这样死后轮回能投胎到好人家。”

  说的不错。但是,方方没说,这“中国老传统讲究厚葬”,是什么传统呢?

  这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传统,即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传统,在封建社会也只有地主,有钱有势才能厚葬。地主厚葬的目的,是为了来世投胎到好人家,求得富有生生不熄。

  “一个人死后被席子卷着埋葬,是一件很残酷的事”。

  说的不错。但是,方方没说,什么人家死了人用席子卷着埋葬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旧中国,这是个司空见惯的事情,都出在农民和穷苦家庭!他们家贫如洗,买不起棺材!

  “中国有很多关于“卖身葬父”之类的故事”。

  说的不错。确实有这样的故事,但是,方方没说,为什么有“卖身葬父”这样的故事?

  这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和贫苦人家的故事。他们不但无力厚葬,连口棺材都买不起!家中没有可卖的东西,只能卖身!

  “厚葬”,“人死后被席子卷着埋葬”,“卖身葬父”,正是旧中国两千多年贫富悬殊的写照!

  方方说:“软埋本身有几种含义,一种是用土来埋葬肉身,是很潦草的埋葬方式。……但一些被软埋的人,更多是被动的。而《软埋》中陆家人是主动选择了软埋,虽然知道这样死是对一个人最残忍的,可是我宁可死,也不要活在这里受屈辱。这是一种非常绝决的态度。还有一种含义就是用时间来软埋历史。对于一个社会,这样的埋葬同样十分残酷。”

  让我们对方方给出的软埋谜底作点具体分析。

  第一,“软埋本身有几种含义”。

  “软埋本身”的“含义”,没有“几种”,只是用土来埋葬肉身,没有棺材。

  第二,“一些被软埋的人,更多是被动的”。

  方方没说“一些被软埋的人”,是什么人?从“更多是被动的”来判断,这是受迫害的人,受压迫的人。在封建社会受迫害的人,受压迫人是广大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

  被动软埋的人,绝对没有地主。

  第三,说软埋这两个字“有几种含义”,确切的说,是方方对“软埋” 这两个字,有“几种”用意。

  一、“《软埋》中陆家人是主动选择了软埋,虽然知道这样死是对一个人最残忍的,可是我宁可死,也不要活在这里受屈辱。”

  这正是新四军老战士指出的:作者歌颂地主阶级家中的知识分子,‘是有骨气的,士可杀不可辱’”!

  二、“这是一种非常绝决的态度”。

  赞颂地主与共产党势不两立!不仅以死对抗土地改革,死后也不再转世投胎!

  三、“还有一种含义就是用时间来软埋历史。对于一个社会,这样的埋葬同样十分残酷。”

  这是方方写《软埋》的阴险恶毒的用意,她大肆渲染!对此,下文专作评论。

  对方方的用意,她的同类心领神会。对方方用“软埋”大做文章及其阴险恶毒的目的谜底,作了“深刻”地阐发。

  请看:《文学教育》2017年第1期,发表的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汉语言专业学生谭复、武汉轻工大学教授李奇志的文章:《软埋与救赎:评方方长篇新作<软埋>》中的三段文字——

  软埋首先牵涉到的是身体软埋与尊严救赎的意义追问。小说中一切故事的起源都来自于一桩家族集体自杀事件:在“土改”过程中态度良好,甚至获得了上级批文和村民联名具保书的陆家,因为与新来的“土改”工作组长王金点之间的私人恩怨,最终仍然逃不过要被批斗的命运。在目睹了其他地主家庭被批斗的惨状之后,名门望族三知堂的家长陆子樵无奈地选择了软埋自杀:“我们陆家人,在这里光宗耀祖了几辈子,我陆子樵摆不下这身骨架子,也丢不起这个脸,更是吃不起这份儿打,我不如我自己死。”[1]陆子樵的选择实质上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脸面观,“面子是个人拥有或达到社会成就以及遵守日常行为习惯的结果的函数,脸是个人履行文化道德规范以及保护自身做人尊严的结果的函数。”[2]对脸面的重视也就意味着对社会声望和个人道德的追求,而这两者都直指向中国伦理文化中人存在的尊严和名誉。在伦理中心的家族关系下,拥有家长权威的陆子樵实际上支配了整个家族的意志,他的个人选择也代表着整个家族的选择。在这个宗族大家长的心目中,生活的“质”明显要高于“量”,整个家族的尊严名誉也比自身性命更为重要。

  除去家族成员之外,以小茶为代表的家仆同样选择了身体软埋,她们明知以自己的“成分”在新的伦理秩序中仍然可以生存,但不满于自身像物品一样被村里强行塞给泼皮无赖做老婆的命运安排,毅然选择了慨然赴死,这也同样显示出传统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在当地的文化语境中,软埋还意味一个人含冤带怒而死,不想有来世。这种决绝地对死的拥抱就已经超越了对被迫害的恐惧,实质上是对生命尊严的救赎,对灵魂的一次献祭,也是对宗族文化的一种捍卫。无论是作为宗族家长的陆子樵还是作为家族成员的众人或是家仆,在面对身体被软埋时都不存在强迫与被迫的关系,而陆子樵更是把唯一可能逃生的机会留给了外姓儿媳丁子桃,孙子和自己的小女儿慧媛。因此这些选择软埋的人们不是简单地不敢承受苦难,对生命苦难进行逃避或是生命力枯萎,他们将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全盘托付给了后代,自己的软埋更像是给金点和世人看的,显示出对家族荣耀文化的坚守和对现实荒诞秩序的拒绝,并由此实现了对生命尊严的救赎。

  ——以上三段文字,是方方的同类谭复、李奇志对方方用“软埋”大做文章及其阴险恶毒的目的谜底所作的“深刻”地阐发。

  从这三段文字中,我们看到这两个人对土地改革的仇恨,对共产党的仇恨,比方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居然把土地改革、革命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说成“荒诞秩序”!称地主是“被迫害”者!说陆子樵自杀是“含冤带怒而死”!是“对家族荣耀文化的坚守”!这两个人崇拜地主,赞颂地主,赞颂封建伦理,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谭复、李奇志评《软埋》文章,分几层含义,这三段文字,是第一层含义。

  第一段第一句话“软埋首先牵涉到的是身体软埋与尊严救赎的意义追问。”

  这是对第一层含义的概括。“救赎”一词,在我手头的词典、辞海中没有查到,是他们拼凑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救和赎的解释是:

  救——(1)采取措施,使灾难或危急情况终止△救火、救灾、救亡、救急。(2)援助,使脱离危险或免遭灾难△救死扶伤、挽救、营救、拯救。

  赎——(1)用财物换回人身自由或抵押品△赎当、赎身、赎金。(2)用钱财或功绩抵销(罪过)△将功赎罪。

  他们拼凑“救赎”这个词,赞颂地主以死“救”地主的“尊严”! 以死“赎”地主的“尊严”!

  第一段中有两个“注”。第一个“注”,是抄录《软埋》中描写陆子樵决定自杀的自白。

  陆子樵的自白、与“王金点之间的私人恩怨”和“目睹了其他地主家庭被批斗的惨状”,都是方方编造的谎言!制造的谣言!

  方方是谎言的编造者!谣言的制造者!方方的同类,《软埋》的吹捧者,则是谎言、谣言的渲染者!

  第二个“注”,谭复、李奇志交待:是抄自佐斌《中国人的脸与面子》。谭、李抄来,赞颂地主“生活”的“质”与“量”!赞颂地主的“尊严名誉”重于“性命”!

  第二段,说丫环小茶的死是“显示出传统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这是方方编造的仆人忠于主人的谎言!用传统文化中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方方的谎言遮丑,是对传统文化的侮辱!

  丫环,是旧社会受苦受难的人们中的最底层。地主家的丫环,一是被卖给地主的少女,二是抵债被送到、被抢到地主家的少女。她们终身为奴。

  《白毛女》中的喜儿,就是被黄世仁以抵债为名,抢到黄家的。

  他们说:“不满于自身像物品一样被村里强行塞给泼皮无赖做老婆的命运安排”。

  这是对土地改革,对农民,对共产党的侮蔑!

  这个谣言来源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谣言。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败逃台湾之前,一直造谣“共产党共产共妻”!方方把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谣言捡来,改为在土地改革中,共产党领导农民不仅分地主的土地、财产,还“分人”!——“分地主家的女人”!

  由此可见,方方和方方的同类,对共产党的仇恨,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的仇恨一脉相承!他们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一个鼻孔出气!

  第三段,第一句话说:

  “软埋还意味一个人含冤带怒而死,不想有来世。这种决绝地对死的拥抱就已经超越了对被迫害的恐惧,实质上是对生命尊严的救赎,对灵魂的一次献祭,也是对宗族文化的一种捍卫。”

  谭复、李奇志把方方编造的地主自杀,称为“含冤带怒而死”!说地主是“被迫害”者!

  这“冤”,这“迫害”是谁制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

  谭复、李奇志为地主喊冤叫屈,对共产党进行控诉!

  谭复、李奇志把方方编造的地主自杀,吹上了天——

  “对生命尊严的救赎”!

  “对灵魂的一次献祭”!

  “对宗族文化的一种捍卫”!

  什么叫“宗族文化”?就是地主家庭的家长制,他们给贴上了“宗族文化”的标签!他们对封建地主的家长制,崇拜的五体投地!

  第三段,第二句话说:

  “无论是作为宗族家长的陆子樵还是作为家族成员的众人或是家仆,在面对身体被软埋时都不存在强迫与被迫的关系,而陆子樵更是把唯一可能逃生的机会留给了外姓儿媳丁子桃,孙子和自己的小女儿慧媛。”

  这句话是两层意思。

  第一层,此地无银三百两,他们明明知道丫环、长工跟随陆家一起去死,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情节,是方方精心设计的。实际生活中绝无此事!方方明确地说“家法大于国法”。强迫与否,陆子樵是陆家的主宰!

  ,  第二层,陆子樵把“希望和梦想全盘托付给了后代”。

  这“希望和梦想”就是让他的后代,记住仇恨,有朝一日,报仇雪恨!

  第三句话.的要害是:“软埋更像是给金点和世人看的,显示出对家族荣耀文化的坚守和对现实荒诞秩序的拒绝,并由此实现了对生命尊严的救赎。”

  这句话有几层意思。

  第一,“软埋更像是给金点和世人看的”。

  金点,是小说中具体领导土地改革的负责人。世人,是参加土地改革的农民和广大人民群众,这表现的是对土地改革的对抗。

  这世人中也包括正在被斗争的地主,陆子樵以死对抗土地改革,给地主们做了榜样!

  第二,“显示出对家族荣耀文化的坚守”。

  这里的“家族”,是地主阶级。

  这里的“荣耀文化”,是地主在农村的横行霸道,横征暴敛,剥削、压迫农民,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第三,“对现实荒诞秩序的拒绝”。

  什么叫“现实荒诞秩序”?

  《软埋》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2年的土地改革,这“现实荒诞秩序”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地改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这对师生,竟然如此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地改革!

  这种言论竟然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校的学生和教授之口!令人难以想象!这值得深思啊!

  第四,“由此实现了对生命尊严的救赎”。

  这里的“生命尊严”,是地主陆子樵的“生命尊严”!这是对地主陆子樵最高的赞誉!

  看了方方对澎湃新闻的回答,看了方方的同类、谭复、李奇志的文章,不能不想起方方在《软埋·后记》中的交代:

  “我突然被‘软埋’两个字击中了。心里顿时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燃烧。那一整天,我都在想这两个字。我仿佛看到一个黑洞,深不透底。永远有人想要探究,却也永远无法探究清楚。甚至,人们连基本的轮廓都看不到。时间何止无言,它还无色无声无形,它把人间无数都消解一尽。那就是软埋呀,我想。……我要写一部小说,这小说的名字就叫《软埋》。”

  软埋这两个字方方从何处得到的,没必要细问了,但是,从她的《软埋·后记》中,我们却看到方方如获至宝!从她的《软埋·后记》中,我们更看到她写这段交待时,她要对共产党报仇的心态,是咬牙切齿的!

  这两个字让她的心燃烧!一整天,都在想这两个字!

  她把土地改革,革命历史,看作“黑洞”!“深不透底”!

  “永远有人想要探究,却也永远无法探究清楚。甚至,人们连基本的轮廓都看不到。”

  什么人“想要探究”?

  是一些“作家”。他们不是“想要探究”,而是用小说已经进行了“探究”,只是没有达到方方“探究”的程度。

  这些用小说“探究”“黑洞”的是哪些作家呢?就是赵可铭将军指出的:写《活着》、《生死疲劳》、《白鹿原》、《古船》等等的作家。

  在方方看来,写这些小说的人,他们“永远无法探究清楚”土地改革,革命历史的“黑洞”!他们“连基本的轮廓都看不到”!方方要担起“探究”土地改革,革命历史“黑洞”的“重任”!

  “时间何止无言,它还无色无声无形,它把人间无数都消解一尽”。

  时间把什么“人间无数都消解一尽”?

  方方在《软埋·后记》中告诉我们:

  “我小说里写到的土改部分,正是她母亲经历过的一段历史。非但她家,我自己的父母家、我诸多的朋友家,以及我四周很多邻居的家人,无数无数,也都共同经历过。他们的人生各不相同,但他们背后家人的不幸却几近雷同。而株连到的子女们,亦都如前生打着烙印一般,活在卑贱的深渊之中。这些人数,延展放大开来,难以计算。当一个人成为“地富反坏右”分子,或成为“地富反坏右”的子女,那就意味着你的人生充满屈辱。这种屈辱,从肉身到心灵,全部浸透,一直深刻至骨。盖因为此,当一切平复之后,当“成分”(年轻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两个字,但它曾经是我们成长中最重要的参数)不再成为区分好人和坏人的标识之后,当他们从幽暗的深渊走出来之后,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更愿意选择把那些没有尊严的日子,把那些伤痕累累的私人经历深藏于心。不再提及,不再回想,也无意让后代知道。仿佛说出这些,便是把自己已经结痂的创伤撕开来让自己重新痛。而这痛,就是那种痛不欲生的痛。”

  时间是1952年土地改革到方方写《软埋》的2014年,这62年的时间,把方方“父母家”、她的“诸多的朋友家”、她的“四周很多邻居的家”,“无数无数”的地主家,“痛不欲生的痛”,“消解一尽”!

  以上就是方方们给我们揭开的软埋的谜底。这个谜底告诉我们:

  第一,颂扬地主的“功德”! 赞颂地主的所谓“宗族文化”!

  第二,赞颂地主以死抗拒土地改革,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第三,地主阶级与共产党势不两立,死后不再轮回投胎,因为中国已是共产党的天下,投胎,投不到“好人家”!

  第四,从方方的回答中、《软埋·后记》中、方方同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他们与共产党的仇恨,不共戴天!

  2018年2月4日星期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