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我丈夫是侵华老兵,他如果看到《爱国者》一定会痛哭流涕

2018-07-08 14:24:51  来源: 微信“百里荷塘”   作者:元山里子
点击:    评论: (查看)

  我旅居日本30多年很少追国内影视剧,这次被朋友圈的康丁老师文字打动看了《爱国者》,还真加入了追剧粉团。

  如果用两个字来表达观后感,我的脑中爆出“震撼”这两个字。

  其中最“震撼”的是第40集汉奸邵熠辉发疯这段,居然看着看着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我知道这眼泪是有理由的,是看到这个人,在灵魂没有归宿时万念俱灰的悲哀和绝望。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找不到“自我认同感(identity)”。

  邵熠辉以为凭他受到的日本“正统”教育,凭他日本人式的操纵日语,凭他杀中国人不眨眼,与日本侵略军理所当然是一家人而一厢情愿地认为岸谷与他“身份认同”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在岸谷这边和中国人那边,都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身份认同”。他崩溃了。

  邵熠辉不论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当他在日本侵略军群体里,没有自我认同感时,他也就没有归属感,他不属于中国人,也不属于日本人,所以他陷入一种灵魂没有归宿的茫然境地,这个戏把这种灵魂没有归宿的茫然演得淋漓尽致。每句对话都刻骨铭心,邵熠辉的表情既有自命不凡、又有玩世不恭、更有万念俱灰的绝望感,太逼真了。对我来说他是这部电影最棒的演员,评分五个星!

  我觉得与这段情节相呼应的是耿老乡这段戏。一个双眼只盯着自家小母鸡和小白兔的纯朴的农民,何以在一夜之间,变成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也就是他与汉奸邵熠辉正相反的地方。耿老乡在抗联里找到了“身份认同”,找到了归属感,这种精神支柱令他知道什么最值得。如果没有前面邵熠辉的万念俱灰的剧情,耿老乡的戏剧化惊变也许显得唐突,但是,因为有了前面的那出戏,耿老乡的戏,就令人信服与感动。

  “自我认同感”的重要,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很少抗战片开启这个哲学和心理学命题,这里《爱国者》是一个先锋。也是战争片中开启思想、哲学领域的先锋。

  我丈夫是一个侵华老兵,不满20岁时被强征到哈尔滨,作为日本铁道兵参加那场战争,他曾经说过,他们这些士兵每天都盼望回家,因为这块土地不属于他们的,为什么让他们在别人的土地上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当我看到尾声,对岸谷哭喊着想回家的年轻士兵时,就想起我丈夫的话。

  《爱国者》真实地反映了那些异国士兵,非常难得。这种真实才是对侵略罪行的最痛彻的声讨。可惜我丈夫已经不在,不然,他一定痛哭流涕地看。

  我写了一本我丈夫在中国5年战争岁月的回忆录,已经交给花城出版社了。因为我是侵华战争老兵遗孀,也是书写那场战争的写作者,这两重身份使我怀着与别人不一样的角度来观看《爱国者》,感谢《爱国者》给我的震撼!

  另一个令我震撼的当然是男主颜红光。有这样几个地方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国抗日剧的设想,不禁拍案叫绝。

  其一:宋烟桥以延续一个抗日英雄的英名颜红光,发射出对敌人的无比威慑力。我不知道编剧们是否事先有研究过日本人,编剧们还真的是抓住了日本人的心理要素。

  日本人对下层人员是不在乎的,他们在乎的是精锐的权威精英,颜红光的英名给了岸谷一个强悍的威慑,岸谷以自己的生命想拿下这个目标,非常符合历史境况,这是一个贯穿全剧情的成功的链条。

  其二:作为一个战地的军事指挥官,颜红光非常人性化。他不是盲目地指挥人海战术,而是根据形式,尽量保护年轻战士,做出几次撤退命令,非常感人。只有珍惜生命,才是好的指挥官。这样的编剧反而留给我们观众对和平无比的想象和憧憬,这其实是战争片最难达到的,《爱国者》做到了。

  其三:最后一集,我相信所有观众都跟我一样,知道严红光已经快与我们永别了,但是自己设想了好几个临终镜头,都远远不及《爱国者》编剧们的境界——竟然《爱国者》颜红光的临终镜头是“站着死”。而且与随之而来的叛徒程斌失神猝然跪倒在颜红光面前的镜头,成了史诗般的壮丽图景。没有口号,没有杀声连天,然,此处无声却胜有声:中国人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活!

  最后岸谷面对颜红光的站着的威武遗体,情不自禁仰天流泪,更是一种鬼泣精魄的设计!日本人骨子里头对他们的对手,一直是视真正的英雄为神的,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岸谷会哭?我答:因为岸谷在肉体上貌似战胜了颜红光,其实岸谷比谁都清楚,颜红光在道义、魂魄、精神上都远远战胜了他。这一镜头,在今天七七事变81周年之际,显示出他永不褪色的光芒。

  周末即兴谈一点感想,再次感谢《爱国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