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刘同尘:如何写黄炎培不是黄家的家事

2017-06-30 11:59:18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刘同尘
点击:    评论: (查看)

  2009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文化观察栏目刊载该报记者的文章:《电视剧〈黄炎培〉引后人抗议风波——名人传记片,为啥总惹祸?》文章开篇介绍:黄老小儿子黄方毅公开声明:“批评电视剧主创人员对黄炎培历史形象进行歪曲,质疑该剧迎合低俗趣味,粗制滥造。”“人不像、事不像、话不像,史实疏漏、虚构失实、态度不严谨。”黄老“明明是上海人,却满口天津腔;他一生品行端正,剧中却与一林姓女士有婚外恋……”。黄老四子黄大能等8位黄家后人,则发表声明支持《黄炎培》剧组……

  笔者认为,如何写黄炎培,不是黄家的家事,而是国事。黄老一生革命,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他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中,黄老作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黄老是国家领导人之一,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黄老的生命历程,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历程。宋任穷同志说: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历史。写黄炎培,就是通过写黄炎培,写中国现代史。写中国现代史中的革命人物,这是国事,黄家后人的不同意见,代表的是如何写黄老的不同观点。

  黄老一生革命,电视剧必须以黄老参加的历次革命活动为主线来写,必须写的人像,事像。如果写的“人不像,事不像”,既歪曲了黄老,也歪曲了历史。史实更不能疏漏,疏漏了史实,黄老的形象必然残缺不全。

  话也必须写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又是在一定的空间活动,让剧中人物说什么话,操什么地方的口音,也是表达人物形象。黄老“明明是上海人,却满口天津腔”,不仅人走样了,也难以表达老人家参加的革命活动。影视剧中人物的语音,只能用两种语音:一是方言,二是普通话。不能让上海人说天津话,不能让东北人说两广话。

  记者的文章引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一句话:“名人传记片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条“原则”,在报刊上,常常见到。笔者愚见:问题就出在“小事不拘”上。要说“惹祸”,就是“小事不拘”惹的祸!由于“小事不拘”,编导们就可以尽发灵感,随意编造。作家笔下的大事、小事写的都是人,人的形象,小事烘托大事,小事不拘就破坏大事,大事、小事是不能分离的,它们是塑造人物的整体。“小事不拘”是粗制滥造、是名人传记片常出类似纠纷的祸根。小事不小,以小见大。辽沈战役正值苹果成熟的季节,打锦州露宿苹果园子的解放军,一个苹果不吃。不吃苹果表现的是人民军队自觉的纪律,自觉的纪律,表现的是人民军队的政治素质。国民党的部队所到之处,鸡鸭鹅豕一扫光,结果是兵败如山倒!婚外恋这个小事,表现的是人的品德,搞婚外恋的人,是那些品德败坏的分子。黄老一生品行端正,编导却异想天开的让他搞婚外恋!这让黄老蒙冤,侮辱了黄老的人格!“小事不拘”这条“原则”不破除,写名人的电视剧,纠纷没完。中国人民是经过革命锤炼的人民,有政治觉悟,他们绝不能宽容用“小事不拘”来糟蹋历史名人。

  黄方毅先生的声明告诉我们,电视剧《黄炎培》歪曲了黄老的形象;黄方毅先生的批评,表达了关注革命历史,敬重黄老的广大电视观众的意见。

  黄老是中国共产党最亲密的朋友,是毛泽东主席的挚友,他从1945年7月访问延安起,到他1965年去世与中国共产党共事20年。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在共产党领导下风雨同舟共同建国的60周年。黄老在世时是与共产党共事的典范,他想的深,看的远。1945年他向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周期率问题,一直响在共产党人的耳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黄老的这耿耿诤言,将继续激励共产党人,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电视剧绝不可粗制滥造。这部电视剧写好了,可以成为国庆60周年献礼片。

  如何写黄炎培是中国的国事,不是黄家的家事。希望《黄炎培》剧组的主创人员,站在为国家负责、为历史负责的高度,把黄老塑造好。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