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从电影《芳华》看当下影视作品推销的套路

2017-12-11 15:59:05  来源: 产业人网   作者:吴小白
点击:    评论: (查看)

  一、“选秀”套路

  与“谋女郎”、“星女郎”是一个路数。星女郎已经落伍,因为还停留在传统的选美时代。相比较,谋女郎的运作,更加多元化。冯导这次“整过容的免谈”,还专门开了一个发布会。

  

1512971196711272.png

  这次选秀很“清流”:一是尚不存在“冯女郎”的通称,有几个铁打的“御用”面孔撑着。二来选秀的主体设定比较“小清新”。近一年半载以来,各路媒体都在炮轰整容脸,小鲜肉,有颜值无演技,甚至抠图……“不整容”这个选题真是顺势而上。

  但无论如何,即使反转过来,专门挑选整过容的,甚至变过性的,其本质都是选秀。选,是次要的,秀,才是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秀演员,而是为了秀自己的作品,秀自己的一举一动。造势,作秀,从选演员开始。

  二、“文艺”路线

  所谓的“文艺”,就是“大院”+“文工团”。

  电影的原著作者是严歌苓,据说和冯导一样都是大院子弟。由于种种原因,“大院”一直是观众的兴趣点所在,“大院”的文艺中心,自然就是文工团了。

  最开始放出的海报是这种文艺的:

  

ͼƬ2.png

  

ͼƬ3.png

  马上被专业的网友指出,实际当中只能是这样的:

  

ͼƬ4.png

  对此,冯导似曾以“海报业务系外包制作”为由挡了一下。海报中的演员,为正名,纷纷在微博中秀出各自的“腿功照”,以图还原海报。可惜,仍然有一位无法还原。对此,其以“许久未练功”为由解释了一下。

  

ͼƬ5.png

  可能假姿势已经被挖到底了,没什么可继续被深挖的,也就没什么矛盾、焦点可以制造的,此事似乎就此打住。

  然后再推出新的海报:

  

ͼƬ6.png

  又被指抄袭

  

ͼƬ7.png

  对于海报姿势能否还原,抄袭有与否,都已不再受到关注。

  而借这些机会,又巧妙地把演员和电影再炒热一把。请看:

  

1512971471623358.png

  三、“敏感”题材

  我觉得本片的“敏感性”是被人为炒作出来的。

  请看这些媒体报道中如何“制造”敏感的:

  

1512971491117519.png

  

1512971524127524.png

  

1512971319116388.png

  

1512971331411728.png

  

1512971347427951.png

  

1512971363796862.png

  

1512971378136755.png

  

1512971394101976.png

  我本人倒是从来不认为,文革、军队文工团、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些题材是“不可触及”的。但时至今日,这些词一被提及,仍然能激醒很多人的神经。并非这些因素本身是敏感的,而是听故事的人太敏感。可能因为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充斥着一股“解密”的味道,真假莫辨。这种“解密”,根本不是为了追寻真相,而只是为了迎合一种低俗的窥视心态。

  正如上面一些媒体报道中使用的“政治敏感”、“掩埋”、“遗忘”、“触及”、“触碰”、“挑战”之类的词,其目的和效果等同于“解密”这样的词。

  一直强调题材禁忌,越看越像一个噱头。

  什么“三十年无人敢拍”?本身就是虚假的。

  这些优秀的影片,一直没有被遗忘:

  

ͼƬ16.png

  

1512971555136238.png

  

1512971568485871.png

  

1512971580128931.png

  

ͼƬ20.png

  

1512971600742771.png

  而且,更多可能是资本原因。

  

1512971615955305.png

  四、“时尚”概念

  这次用了一个很时尚的概念:对赌协议。英文是(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VAM)

  直接翻译过来是:估值调整协议。

  可以意译为:附条件的投资/盈利分配协议。

  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显得生硬,教条,不够朗朗上口,不够时尚,总之,不足以引起关注。然而,“对赌”二字,透着商战、巨额资金、豪赌的气息,商业感,刺激感十足。

  所以,媒体不断提及对赌协议,以及对赌的金额。其实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赚眼球。

  

1512971639589621.png

  

1512971660619915.png

  不过,这一概念被炒作,倒也提醒了观众:资本运作才是幕后强有力的手。

  

1512971676366329.png

  五、“多媒体”公关

  前期的公关,像选秀、海报等等,就不再赘述了。

  影片撤档之后,各路媒体涌现出一大批吹捧冯导及其作品的文章。下面这个是代表:

  

1512971697890542.png

  我的态度很鲜明,拍过几期贺岁档喜剧电影之后,冯导没有再出过大片。既很难脱离喜剧的类型,又难出新高度。当然,一辈子都在走上坡路,也是不可能的。

  我就是觉得奇怪,难道之前的“垃圾观众”都被遗忘了?还是垃圾观众被优秀的文艺作品逆向淘汰掉了?

  

ͼƬ27.png

  在人们对影片撤档一事议论纷纷时,又一批炒作开始了。炒导演情怀,炒影片被审查被禁,炒华谊兄弟……

  

1512971720277985.png

  

1512971736287710.png

  

1512971755484107.png

  

1512971771951819.png

  炒作自己,打压别人

  批战狼二,批万达,批广电总局……

  

1512971786210683.png

  

1512971803125071.png

  

1512971821470638.png

  我没有看过严歌苓的原著,也没来得及看到电影《芳华》,只看到了关于影片《芳华》一次又一次的报道。

  我还没来得及闻到那个年代的芳华,只嗅到浓烈的公关气息。

  情怀,可以不局限于爱国。清新的,文艺的,都可以谈。但不能把情怀当挡箭牌,凡是反对的、否定的声音,都斥之为“不懂情怀”。

  题材,本就不应该停留在插科打诨,风花雪月。但不能为了拔高自己,就把常规选材包装成特立独行的。

  政治,并非不能触碰。文艺工作者,更应该讲政治。但不能把政治当做炒作的工具和牟利的手段。讲政治,应该有政治观,要有政治纪律,而不能为了票房而不顾政治大局,不能为了票房而寻找“政治禁忌”、“破禁忌”。更不能随即又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受“排挤”、“打压”的形象,再博取观众的同情。

  其实,看下来,很多“挺”冯导的留言中,多是“边境战争”、“中越战争”这一类混淆视听的用语,更出现了“越南自卫反击战”这种荒唐的字眼。难道连支持冯导的人多是一些没有政治觉悟的?

  说那些拍“手撕鬼子”抗战剧的人“极其不负责任”。而把政治、历史事实当做噱头,同样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1512971845161799.png

  《芳华》已在北京首映,网上开始了热情地吹捧。我不会否认影片很感人,虽然我没看过。我也不反对大家积极地去观看这部影片,毕竟,给冯导的影片捧场,说明自己不是“垃圾观众”,或者说从垃圾观众逆袭成为“金牌观众”了。“金牌”都显得很俗气,换一个词,“情怀”。如果不加分辨地吹捧这一类的影片,而无视这本质上是资本的游戏,那么,资方会把观众从“垃圾”吹捧为“皇帝”。

  但是,如果影片的立场是错误的,价值观是偏离的,那么“感人”就只是华丽的外观,“共鸣”是巧妙的假象,把观众本应该正确认识和深刻思考历史的思维能力,用一层眼泪隔断。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