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孔庆东:托尔斯泰——《孔曰》俄苏文学之旅(五)

2017-05-20 18:46:46  来源: 微信“孔和尚”   作者:孔庆东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在俄苏文学之旅快要压轴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一个文学圣地。这里才是真正朝圣的地方。尽管这两天我们去了一些王宫,什么叶卡捷琳娜宫,这个宫那个宫,其实跟这儿比,那些地方显得真正的土鳖。为什么说土鳖呢?它是靠一种权力,把那地方弄得整整齐齐,不是往上糊钱,就是炫耀暴力。但这里为什么是圣地?这里你看不见钱,其实特有钱,真正的有钱是让你看不着钱;这里特别有力量,但是你看不到力量;这里人和大自然是这么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所以我们一来到这儿,就觉得特别舒服。

  这里的主人叫托尔斯泰。从俄罗斯到苏联,叫托尔斯泰的作家很多,著名的就有三个。我们要记住,这个托尔斯泰叫列夫·托尔斯泰,或者简单地说,叫老托尔斯泰。另外,还有阿·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也是重量级的作家。

  说到托尔斯泰,也和普希金一样,他们的名气都大于俄罗斯。也就是说,前边有普希金开路,后边有托尔斯泰垫底,这一头一尾,不到一百年的工夫,就把一个伟大的俄罗斯给烘托出来了。

  托尔斯泰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非常熟悉。许许多多中国人都知道《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小时候也没有去读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我是从收音机里听的小说连播。那时候有一些小说被改编成了话剧、电影、广播剧。我第一次接触《复活》是从广播剧里。广播剧里的声音特别有魅力,当聂赫留朵夫去呼唤玛丝洛娃——小名叫喀秋莎,那个演员进行了一个再创造。由于这种魅力的影响,才使得我长大以后去读托尔斯泰的作品。

  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角度来看,好像都没有人否认,托尔斯泰是一流的大作家,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有的作家,可能你们国家说他牛,别的国家不一定承认;这个时代说他最牛,过50年可能不一定承认。而托尔斯泰,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圣人般的荣耀。

  当年,他在离这儿不远的车站病倒的时候——那个时候信息还不发达——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发来慰问的信电,还有好多人涌到这里来,很多大学生、知识分子、农民自发地到这里来看望他,最后是吊唁他。活着的时候,他就获得了圣人般的荣耀。那我们想:为什么?他的魅力从哪儿来?

  “良心发现”

  今天到这里,我觉得一般的人都会产生羡慕之感:“这么大的庄园,要是我家的该多好。我在这儿住着多好啊!”人都愿意过一种富足的、舒服的物质生活,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假如你从小就生长在这里,有千百个农奴任你驱使,你让他们活就活,你让他们死就死。你觉得好像很快乐很自由,但这往往就把人毁了。我们今天经常要警惕什么“富二代”、“富三代”。假如让你选“当富二代还是穷二代”,一般人都说我愿意当“富二代”。可是,“富二代”不单纯是好事,多少人就这么毁掉了。

  有这样庄园的人,在俄罗斯是成千上万的。沙皇可以随便把一个地方封给一个人,他们的制度是很落后的,像我们秦始皇以前的“分封制”:把一块地方封给一个人,他对沙皇效忠;这个地方的人民归他管,但是只有他一个人是精英。可是,千万个里边,能出几个普希金,几个托尔斯泰呢?大多数人就醉生梦死地过去了。托尔斯泰也并不例外,他年轻的时候,就是在吃喝嫖赌中度过的。他完全有可能像其他那些农奴主一样。如果这个国家所有的农奴主都这么生活的话,这个国家就要垮台了。

  我们现在说,托尔斯泰“良心发现”,某某“良心发现”。为什么“良心发现”呢?他还是有一个外在的压力——这样一个国家,是打不过其他国家的。两极分化的国家,尽管上层过得很好,但是千千万万的人穷困潦倒,这个国家是没有力量的。这个国家在战争中是会失败的,它的经济会越来越差。前边讲普希金的时候说到,俄国曾有伟大的“普加乔夫起义”。普希金最早认识到:普加乔夫不是一个简单的土匪盗贼,他代表着某种正义;人民起义是代表正义的。只有身在上层的贵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才能最后良心发现。而托尔斯泰不过是这一小撮良心发现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到了中年之后,认识到自己以前那样做是不对的。大家都是平等的人,只不过你生来是这个庄园的主人,人家生来是给你们家干活儿的,你竟然就可以随便欺负人家,随便强暴你的女农奴。他长大之后,只要一想,或者读一些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就知道自己原来过的是一种什么生活。如果一个人就那样过一辈子,又有什么意思呢?那样就没有意思。人总是要追求更高境界的生活。托尔斯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自己觉悟了。

  觉悟了之后,人可以有各种选择,可以去当兵,可以去当科学家,可以去当政治家等等,那么他,选择了做文学家。但是托尔斯泰的伟大,还不是一般文学家能比的。除了是文学家,他更重要的是什么家呢?大家学过鲁迅,知道我们对鲁迅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不仅仅是文学家,还是思想家、革命家。托尔斯泰也同样是思想家、革命家。革命家不是说非得去领导人民起义,革命是一种思想——要改革这个制度,改革不合理的人间秩序。

  托尔斯泰的一系列作品,包括大家提到的三部最伟大的杰作,其实都渗透了他很深刻的思想。也许单纯比思想的话,有人会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能更深刻,但是呢,文学是比全面的,光单项不行。托尔斯泰的语言、文学技巧、他所描绘的那种辽阔的俄罗斯的生活——从伟大的宏观到细腻的微观,是让一切文学家都要折服的。比如说,全世界的人提到最伟大的文学家,一般都会说莎士比亚,但是托尔斯泰看不起莎士比亚。敢看不起莎士比亚的人没有几个。当然他看不起莎士比亚的时候莎士比亚已经死了。可能在某些方面,莎士比亚真的比不上托尔斯泰。所以托尔斯泰在全世界文学界,都被认为是一个圣人。

  来到这个地方,大家都带着朝圣的感觉,尽管这个屋子里面很闷热,房间很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不过就是挂了一些他的画像,告诉大家他在这里写了哪部作品而已。比如在一个房子里写了《安娜·卡列尼娜》。很小的时候,我就读到一则托尔斯泰的轶事,有一天他的家人推开房门,看到他泪流满面,家人问:“老头子你怎么了?”他说:“安娜死了”。家人很奇怪,说:“不就是你给写死的吗?”这说明他写得非常投入,他自己的命运和人物的命运合在一起了。

  刚才小涂同志说了,她老怀疑托尔斯泰作品里的谁就是托尔斯泰自己。我说她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但是,不等于说她这样讲是对的。文学创作可以代入,可以写得非常逼真,但是那并不一定就是作家本人的经历。他一定融入了作家本人的想象,可以想象得跟人物一样。比如一个作家写一个小偷,写得活灵活现,但不见得他要亲自上街偷东西——那他就被警察逮去了。所以有些事情是靠想象完成的。要有非常优秀的想象,首先你要能贴近别人的心。而作为一个老爷,能去贴近别人的心,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托尔斯泰,他就做到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

  研究托尔斯泰的书,千千万万,太多了;关于托尔斯泰的故事,讲不完。我简单地讲这么几点。

  托尔斯泰的伟大,有一点是值得提的,就是他的爱国和爱人民是一致的。我们听这句话,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但是你要反着想:有些人爱国,不一定爱人民;有些人爱人民,不一定爱国。托尔斯泰伟大,在于他的爱国和爱人民统一起来了。就像孔老师多年前就讲过的一句话——现在很多人都会讲了——“爱国不等于爱政府”。因为政府会犯错误啊,政府里万一有坏人呢?政府里万一有欺压老百姓的人呢?所以,批评政府里这些坏人,不等于不爱国。为了这个国家更好,我们才要批评那些政府里的坏人。爱国最后是爱谁呢?应该爱这个国家的人民。人民是一个复数集合名词,不等于每一个人。你别说“我也是人民,你得爱我”,这样就不讲理了,就是抬杠了。爱人民,是爱大多数民族的主体。托尔斯泰,就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爱国和爱人民是结合的。他的爱国,不是体现在对政府溜须拍马,相反他要经常批评沙皇的暴政,他要求政府为人民谋利益,这才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爱国。

  在《战争与和平》这个杰作里,就表现了这样的精神。其实《战争与和平》,战争写得并不怎么样。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但跟中国比还是比不了,金庸随便一个小说就超过了他,还不用说《三国演义》。但是,它的精华不在这里,我们不能要求他写战争写到像中国那么高的境界,精华在于他对战争的思考。当安德烈公爵在奥斯特里茨战场上躺下之后,仰望星空,那个时候,他想到很多终极问题。他的人生有一个飞跃,有一个顿悟:战争是为了什么? 同样在《战争与和平》里,他把拿破仑当成一个普通的人来写。写拿破仑在战场上洗澡的时候,专门写他那一双肥白的小手。他通过很多细节,把人物写活。在这个时候他心里边大人物和小人物是一致的。当然这个模式是来源于普希金,也影响到以后的整个的苏联文学。以后的苏联文学、电影,总是司令部和战壕结合在一起:既有司令部的真实,又有战壕的真实,大人物和小人物结合在一起。后来中国当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这个影响。

  再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他探讨人的幸福与自由的关系。《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在扉页上有一句题词: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被好多人抄下来,好多中学生都抄小本上记下来。幸福大概是比较接近的。谁家很幸福,一定是父母、子女,几代人关系很好,在很多方面上其乐融融。但是不幸的家庭就千奇百怪了,有各种各样的不幸。托尔斯泰就要探讨人,怎么样去追求幸福。

  比如说,安娜这样一个秀外慧中的杰出女性,要追求自己的爱情,追求自己的自由,可是结局怎么样?结局是她失败了。她遇到的两个男人都是有问题的男人。尽管她那么热烈地爱渥伦斯基,但是渥伦斯基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帅,好像拥有一切男人优点的一个男人,可是恰恰,他是自私的,他是冷酷的。安娜的结局,为什么能够使托尔斯泰流泪?安娜最后是卧轨自杀!这本来是一则新闻,但小说的情节恰恰是这么设计的。安娜的自杀在作家托尔斯泰心里,留下一个深深的阴影。最后,非常巧,托尔斯泰自己死在车站里。他当然不是卧轨自杀,但是他的死,恰好是对安娜的死的呼应。我们搞文学研究的,主要就研究这些东西,研究文字背后的种种奥秘。当意识到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往火车站去了。他可能自己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去了,其实是回应着那个他所塑造出来的安娜的呼唤,是走到安娜那里去了。

  刚才还提到《复活》。托尔斯泰晚年,突然对自己的人生有忏悔——检讨自己的罪恶。比如,他跟妻子说,他年轻的时候荒唐,干了很多坏事,把这些坏事还写到《复活》里了。他妻子索菲亚也非常了不起,十几岁就嫁给他,给他生了十三个子女。她用很复杂的口气说:“你这个老东西,还好意思写到小说里呢!”其实他们是相濡以沫的,但是晚年又产生了很多观念上的矛盾,因为托尔斯泰要否定自己的以前。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思想家”托尔斯泰,超过了“文学家”托尔斯泰。他在思考很多人类的终极问题,道德与上帝的问题。

  我们不讲上帝,我们不信基督教,但是我们中国人也讲“天理良心”。“天理”跟“欲望”到底是什么关系?大家都知道宋明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被现代人歪曲了,以为它特别没有人情味。其实不是那个意思。它说的是要控制横流的人欲,去接近宇宙的客观规律。托尔斯泰讲的也无非就是这个意思。他看到这个世界种种的痛苦,怎么办呢?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是同情革命的,但是他自己不参加革命。列宁对他有一个非常高的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痛恨很多很多的社会黑暗,但是自己又没有力量去改变,所以最后他就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托尔斯泰主义”的观点。

  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第一,强调道德自我完善。这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很接近。每个人修养自己,都把自己修养好了,社会不就好了吗?

  第二,不要用暴力去抗恶。昨天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他就想:这个事儿应该不应该。其实在托尔斯泰这里,这个事不用想,答案就是“不应该”。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不管多坏,你都不应该用暴力结束她的生命。托尔斯泰主张的“非暴力不合作”影响了全世界。这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有一种新的抗议方式叫“静坐”:没有任何举动,在那儿坐着,表达某种诉求;还有我们更熟知的印度甘地的“不抵抗主义”,其实都是从托尔斯泰这里来的。

  最后一点,是宽恕博爱。对一切事情,即便你认为不对的、不好的、恶的,都要宽恕。世界各国对这个思想有很大争论,但其实中国人理解起来很简单。这些话儒家早都提倡过了:“人不知而不愠”,《论语》一开始就有这句话。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孔子说:我的思想很简单,就“忠恕”两个字。别人不知道你,不生气,一切以修养自己为基础为核心。

  托尔斯泰晚年悟到了这个道理,通过自己的道德完善和修养,就能找到上帝。上帝不在教会里。大家可能熟悉孔老师的一句话:佛不在庙里,去庙里是找不着佛的。去庙里烧香拜佛,拿个猪头,这都等于贿赂佛。佛不会保佑这样的人的。自己修养好了,佛就来了。跟托尔斯泰说的“上帝”一个意思。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托尔斯泰是真正的满怀虔诚之心寻找上帝的人。可是他这样做得罪了谁呢?恰恰得罪了教会。“大家都自己心里寻找上帝,谁都不来做礼拜了,那我们干嘛啊?”所以,他跟教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个过程就不讲了,反正最后在20世纪初的时候,俄罗斯总教会最高常委会宣布开除托尔斯泰的教籍。

  这事儿好像不可思议。其实可以用中国的政治来比喻一下:比如共产党员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但是不是每个共产党员都这样?共产党里边是不是有坏人?肯定有坏人。不是说共产党员就等于好人了,非共产党员可能做得比党员还好。可能有一些非共产党员更信仰马列主义,更为人民服务。可能还有一些共产党员,他的上级不好,因为他为人民服务,还受到了上级的迫害,还把他开除了。这完全有可能。就是说,真诚的人经常会受到冤枉。

  托尔斯泰也是这样的。现在基督教评价此事,认为是一个大冤案,说:“托尔斯泰才是真正信上帝的。这么好的一个人,你们竟然把他给开了。”但是托尔斯泰的脾气也很大,“你们开除我,我宣布跟你们断绝关系”。托尔斯泰真正地自成一家。但是托尔斯泰这种思想,在西方确实引起了很大震动,因为西方人不能理解:怎么上帝在你心里边呢?而中国有儒释道,有过儒释道文化训练的人都知道:神不能外求,神要内求。

  “安娜”的呼唤

  托尔斯泰在这种情况下,准备把财产都散给农奴。因为这个,跟家人发生了激烈矛盾。大家可以想,比如说你爹特别有钱,本来你等着继承遗产呢,你爹突然有一天说这钱咱不要了,都送给大家,全都做慈善。你说“爹给我留点吧”,他说“不留”。那你听了心里也不是滋味,是吧。托尔斯泰这个做法,家里都反对。那么多孩子,就一个女儿支持。特别是妻子索菲亚不支持,到处查他把财产藏哪儿了,送给谁了,遗嘱怎么写的。他也怕索菲亚不执行他的遗嘱,因为索菲亚比他年轻很多。有一天,他躲到一个树林里边,偷偷写了一份遗嘱,又被索菲亚知道了。他俩曾经有一个约定:每天都写日记,然后互相朗诵。这就没什么隐私了。晚年,这老头和老太太是作对的。但是托尔斯泰还是脾气很大,虽然他宣布平和主义,但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个人离群索居。

  刚才我们还提到“穷人树”,它是怎么来的呢?有的农奴家里特别穷,就来跟托尔斯泰申请,能不能砍一棵树,他可怜这些农奴,就允许他们砍一棵树卖了或者家里用。这些做法都是其他农奴主不能同意的。

  不同意他的人,其实在当时还是占着多数。只有列宁,事后站在一个高度能看到,托尔斯泰的这个举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了托尔斯泰才有了俄国革命的正义性。尽管托尔斯泰不是革命作家,可是到苏联时期给了他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比高尔基还要重要。高尔基本来就是无产阶级作家,可以形容为“苏联时期的普希金”,而托尔斯泰是苏联时期也最尊崇的、俄罗斯时代的这样一个大文豪。

  托尔斯泰在晚年这种矛盾的、痛苦的心情折磨之下,没有出路。我昨天说“伟大的作家都是一个矛盾体”,托尔斯泰也是一个矛盾体,他解决不了这个矛盾。所以,他就迎着遥远的安娜的呼唤,跟着一个好朋友,早晨坐着马车,凌晨的时候炊烟袅袅,他们就往南走。他本来想到南高加索去,但是到了那个车站,就病倒了。好像冥冥中有天意,使他走不远。到了那儿就病倒了,之后,这个消息就传播开了。于是,虽然他还活着,大家就像举办葬礼一样地都来看望他了。这一看望,就等于有这么多人把他护送到天堂去了。

  不死的“俄罗斯”之魂

  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文学性,充满戏剧性,又充满了可挖掘的深刻的思想性。比如早期对鲁迅有一个评价,说鲁迅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其中“托”就是托尔斯泰,“尼”是尼采。也就是说,鲁迅深受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尼采思想的影响。除了思想之外,托尔斯泰这种大规模描写社会的文学手段,这种气魄,也对中国作家有深刻的影响。能够写到你想象的最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又可以描绘得精雕细刻。我们国家最高文学奖,叫“茅盾文学奖”。茅盾的小说就开辟了这样一条道路,其实茅盾的写法,也是从欧洲学来的。当然,后边的作家能够比前面的在某些地方有突破。如果说全世界哪个小说写得规模最宏大、最了不起,那是金庸的《天龙八部》。金庸的《天龙八部》可以说涵盖了《战争与和平》加《罪与罚》。大家可以去找我讲金庸的视频看。

  可以说:托尔斯泰百年以来,照耀着全人类的文学家向前走,而且支撑着今天的俄罗斯。今天俄罗斯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我们看这里络绎不绝的来朝拜的人,从这里,能够感到一种叫作“俄罗斯”的东西,它仍然活着。它不是复活,它就没死过,这种东西仍然绵绵不绝着,支撑着俄罗斯,当然也支撑着全世界的人类的思想。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感到多少有几分嫉妒,因为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的,这么厚重的作家,人家产生了一串。我们同样拿出一串来跟人家比,我们这是一小串,人家那是一大串。看看能不能够在21世纪到22世纪,这一百年中,我们也整出几大串来,串起中华民族新的梦想。

  (本期视频由“博物派”摄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