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电影《我是古巴》:曾获金棕梠大奖 讲述古巴如何走向革命

2016-12-01 09:40:07  来源: 观察者网   作者:黎娜
点击:    评论: (查看)

  卡斯特罗的去世,让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这个拉丁美洲的国家,谈到古巴,除了排球、美女和沙滩,还能想到什么?或许还有一部长诗般的电影——《我是古巴》。

  《我是古巴》于1962年由苏联和古巴联合制作,拍摄于古巴革命胜利以后,讲述古巴由一个宁静的小岛过渡到后革命社会(post-revolutionary society)的过程。导演是曾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

  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教科书般的存在,在影片中,卡拉托佐夫所坚持的“诗电影”与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的“情绪摄影”完美结合,使得镜头语言浪漫又充满张力,流畅而不失力度,在豆瓣上获得了9分的高分。

  除片头外,整个电影由四段故事组成,互不相连,但串联的顺序又有一定的层递性。

  开篇:

  导演卡拉托佐夫的角度从一开始就很特别,开片的长镜头述说古巴的美好河山,就像一个美丽贤惠的母亲。

  古巴少年撑着小船穿过村庄,旁白吟唱诗歌诗歌,那是古巴的自白。

  故事一:卖水果的小伙子跟他的妓女女朋友

  高楼大厦,露天泳池,选美大赛,在纸醉金迷的大城市里,两名普通人出场了。

  街道上,小伙子Ren与女友Maria哟呵叫卖着新鲜水果。

  两人路过教堂,钟声响起,Ren期待有一天能为她披上洁白的婚纱,在教堂举办婚礼。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Maria还有一个小伙子不知道身份——妓女。在与男友分开之后,她换了一身打扮,来到奢华的club,在这里,她叫做Betty。

  第二天,嫖客准备离开的时候,Ren无意闯了进来。

  外国嫖客,淡定地走出破旧的小屋。西装革履的他穿过低矮的棚屋,穿过乞讨的儿童,穿过双眼无神的老人。

  而他走过的这一路,有着古巴另一幅模样:贫穷,潦倒与绝望。

  故事二:老人与燃烧的甘蔗林

  天刚刚亮,蔗农Pedro骑马离开了居住的棚屋,来到一望无垠的甘蔗田。

  他租下的这片土地,是全家经济的来源,是两个孩子的希望。他每天祈祷甘蔗快点长大。

  镜头拉远,一望无垠的天空下,是一片成熟的甘蔗林,Pedro与儿女在收割着甘蔗,一家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这时噩耗突然传来,地主Acosta先生已经把这片农田卖给了美国联邦水果公司,地上成熟的甘蔗,以及搭建在这片土地上的房子都不再属于Pedro一家人。

  赖以生存的土地就这么被收了回去,Pedro表面上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但行动却暴露了他的内心,他疯狂地砍伐着自己的心血。

  最后,他支开了儿女,一把火点燃了甘蔗林。

  也点燃了甘蔗林中的家,倒在了燃烧的家门前。

  另一边,蔗农孩子用爸爸给的最后一个比索,买了两瓶可口可乐,伴随着音乐,幻想着到卖掉甘蔗以后,到大城市去,到哈瓦那去……

  故事三:游行反抗的学生

  爱情和面包的故事讲完,画面从农村回到城市。

  局势日益紧张,无数地下工作同志被杀害,反抗运动在酝酿。

  一群青年学生在印刷革命宣传资料,这时候一群大兵冲了进来,在学生的房间里搜出了“禁书”。

  随即,学生反抗起来,与警察发生冲突。

  一名学生趁乱冲出阳台,朝空中撒着宣传资料。

  突然背后两声枪响,学生倒下阳台,尸体却像一个卍字型。

  古巴人民的反抗意识在这一刻似乎觉醒了。

  青年学生领袖带领一群人团结起来反抗独裁统治。

  最终也倒在了枪口下。

  哈瓦那沸腾了,众人为牺牲学生送行,道路旁,阳台上都挤满了送行的人。

  故事四:绝地反击的农民。

  在偏远的大山里,农民一家子过着平静的生活。

  但这份平静很快就被打破,这天,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躲避追兵的革命者。

  农民拿出食物招待了他。

  但是拒绝了跟他一同参加革命。

  革命者离开后不久,飞机对该地区进行了轰炸,农民农田与屋子在炮火中毁于一旦,其中一个儿子被炮弹炸死。

  这个时候,农民不得不拿起武器,参与到革命中。

  在这四个故事中,每段结尾都会吟诵的这样诗句:我是古巴……这既是每个人物的自述,也是这个国家的自述。

  在1898年美西战争后,古巴名义上是个独立的国家,实际上却沦为美国的从属国、半殖民地,经济与政治上都被美国严格控制。当19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背景下,古巴受到严重影响,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中。

  在这期间,古巴出现财富严重集中的现象,政府官员与美国黑手党内外勾结,造成民众的愤怒情绪。1953年7月26日,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少数革命军在圣地亚哥蒙卡达兵营打响了古巴革命的第一枪。革命份子以“建立古巴人的古巴”为口号开始了革命。

  整部影片反映的就是古巴人民从被压迫到反抗再到赢得胜利的革命过程。四个互不相连又相互承接的故事中,第一与第三故事为城市的压迫与革命,第二与第四故事为农村的压迫与革命。电影结构在压迫与革命、城市与农村这两个维度间搭建起来,并通过内部人物的行动连接在一起。

  优雅、壮观、炫目,有人说,《我是古巴》是电影也像是一首诗歌。在革命刚刚取得胜利的年代,这部电影表达了导演对于古巴现实的批判和美好明天的憧憬,这对当时百废待兴的社会有进步意义。而在今天看来,这部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仍然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尽管是60年代的作品,但《我是古巴》现在依然有着可圈可点的空间语言。无论是流畅自然的长镜头,亦或是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想展现的“情绪摄影”,都是电影界宝贵的财富。

  一晃眼半个世纪过去了,自1959年领导起义军取得了古巴革命胜利以来,卡斯特罗带领古巴人民在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挺过最艰难的岁月。如今,古巴面临的国际环境明显好转,与美国的关系逐渐回温,国内经济和社会改革稳步推进,这样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古巴,也许是对卡斯特罗最好的告慰。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