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一个人民:人类命运的列车驶向何方——评电影《雪国列车》

2016-11-09 15:27:4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一个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电影《雪国列车》早已上映过了,不过要掏几十块钱买票进电影院观看,对于我这样搬砖的人来说,还是挺肉痛的。所以一直等到网络上有了,才看了一遍。有些感想,在这里说说。

  如果不是对这个电影事先有所了解,光看它的画面、故事,会以为是好莱坞的电影,而不像是韩棒的电影。棒子们的影视,最为国人熟悉的,就是韩剧了。那干净唯美的画面、美梦成真的故事,让人感觉韩国社会,韩剧反映的现实世界简直就是天堂。然而,电影《雪国列车》是个例外。

  我的语文老师曾经告诉我们,文艺作品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雪国列车》的这位导演,并不是一个“赤化分子”,而是一个深受“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文化喂养的资产阶级艺术家。但是,在文艺创作的规律支配下,他执导的《雪国列车》却讲述了一个暴力革命的故事。

  苏联解体以后,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也在“改革开放”的旗号下实质上融入了资本主义体系。而朝鲜、古巴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太弱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被孤立甚至妖魔化。因此,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陶醉在对社会主义的胜利之中。美籍日裔学者福山忍不住大叫:“历史终结了”(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西方世界对自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充满自信,满世界推销“自由”“民主”“宪政”“市场经济”等所谓的普世价值。中国的学术界文化界也鹦鹉学舌,如台湾的李泽厚写作了《告别革命》一书,许多国人的头脑被其俘虏,整个社会对革命产生了一种排斥、厌憎的情绪。革命被说成是极少数野心家为实现个人政治野心煽动的,革命是野蛮、残忍、反人性、反人类的。只要有了民主、自由、市场经济的“现代文明”,社会就会繁荣安定,产生庞大的中产阶级,形成稳定的橄榄形社会,也就自然不会有革命了。

  然而,世界没有按照他们一厢情愿的方向发展,拥抱西方的苏联阵营的国家并没有过上他们当初想象的富裕生活,反而经济大幅下滑,政局长期动荡,贫富两极分化。广大亚非拉国家更不用提了,拉美国家按照“华盛顿”共识,进行私有化、自由化、去国家干预、去社会福利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经历了短暂的表面繁荣之后,已经陷入了“百年孤独”。就连资本主义的中心国家,美国、欧洲等经历了几轮金融风暴、次贷危机之后,也是铅华洗尽,露出了资本主义衰老、丑陋的本来面目。经济长期增长缓慢,劳动就业严重不足,政府财政债台高筑,社会两极分化愈演愈烈,中产阶级大幅萎缩,政府只会选举作秀,无力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美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打出了“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99%对1%”“我们厌倦了资本的贪婪与腐败”等革命口号,影响席卷全美,蔓延全球。法国发生了“黑夜站立”运动,显示了欧洲国家深刻无解的社会矛盾,更别提面临破产的希腊等“欧猪四国”。美国大选之年,华盛顿又爆发了“民主之春”运动,抗议“金钱政治”。美国大选最后对决,在一个油条政客与一个大嘴小丑之间展开,让人们对美国的政治瞠目结舌。英国脱欧,欧盟举步维艰。日本经济低迷,正准备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

  这些都给了“告别革命”的论调一个响亮的耳光。福山见机赶紧修正自己过去的观点。但中国却还有很多的鹦鹉学者继续做着普世价值的迷梦,把危机重重的资本主义当成万古长青的制度,不知疲倦地歌颂,把革命当成洪水猛兽,恶毒万分地诅咒。但是,这位韩国导演却把革命的故事搬进了他执导的电影《雪国列车》的荧屏。到底是那些还在为资本主义唱赞歌的人,还是这位韩国导演抓住了时代的脉博?

  韩国社会并非像我们所看到的韩剧那样光鲜亮丽,灰姑娘都能嫁入豪门,小人物总会得到总裁垂青。2015年5月12日,韩国发生全国范围的工人大罢工,17地26万工人走上街头。2015年11月14日,韩国首尔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逾7万人参加游行,要求朴槿惠下台。2016年9月26日,韩国现代工会发生全面罢工……有报道称,韩国一半老人以捡垃圾为生(而我们看到的主流媒体只热衷于抹黑朝鲜,贫穷、饥饿、脱北)。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这位韩国导演为什么会离经叛道,拍摄出这么一个电影来了。

  我的语文老师还曾告诉我们,文艺作品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的高度提炼,具有普遍性典型性。《雪国列车》就是这样的,一方面,采用科幻的套子讲述革命的故事,可能有助于回避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这样的形式更使得戏剧冲突更加集中尖锐。

  电影假设未来的某一年,由于人类欲望没有止境,对大自然无限索取,肆意破坏,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资本主义的法则决定了,发财致富是人生的根本价值,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生本能。这样就要求人们不断地购物、消费,消耗地球资源,为资本提供利润,让资本不断增殖。消费主义的盛行,是资本需要的,也是得到其积极推动。不明白这一点,大力呼吁环保主义,只能是扬汤止沸。影片中描述的人类的惨状,究其罪恶是要记在资本主义头上的。这个电影似乎是对人类未来悲剧命运的预言。),于是向天空施放了一种叫做CW7的冷却剂。结果弄巧成拙,冷却剂遮蔽了阳光热量,地球气候转寒,进入冰川时期。地球表面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幸存的人上了一列用永动机驱动的火车。

  这列火车上集中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部门,有能源部门(永动机,处于首节车厢,是整个列车的核心部门)、供水系统、食品生产(把蟑螂制成蛋白质块,作为末节车厢乘客的食物)政府机构(如梅森部长)、军警、监狱、学校、植物园、海族馆、酒吧、桑拿浴室等。在电影里,寒冷死寂的地球表面好比就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茫茫宇宙,列车好比就是渺小的地球,列车每年绕地一圈好比就是地球亘古不变地绕日公转,脆弱的永动机好比就是能源、空气、阳光、水。整列火车就是一个微缩的人类社会。一节节车厢就是人类社会的阶级的形象化体现。越是靠前的车厢,代表越高的阶级地位,末节车厢则代表社会底层。末节车厢是个黑暗、狭窄、污浊的世界,几百人拥挤地生活在这里。吃的是蟑螂制成的灰褐色果冻状的蛋白质块(直到柯蒂斯等发动革命,冲进前面的车厢后才发现)。十七年间,他们只能在一些“老人”的描述中了解以前的地球生活,在头脑中想象前面的车厢里的奢华、尊贵的生活。当他们攻克一道关卡,来到一节有窗户的车厢时,仿佛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早对黑暗习以为常的眼睛贪婪地欣赏窗外的景物。后来进了植物园、海族馆,简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也像上等人一样品尝了一回寿司。随着革命队伍的不断胜利,往前面的车厢前进,影片的色彩也由最初的幽暗变得明亮、鲜艳起来。酒吧、温泉、桑拿这些纸醉金迷的场所,更是与原来的末节车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社会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也不可能会是和谐稳定的。所以,“雪国列车”上的革命不是谁煽动起来的,而是忍无可忍下的选择。革命当然伴随着惨烈的流血和巨大的破坏,但也不能因此否定革命的正义性。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然而,电影中的火车头也像现实中的上层社会一样,他们极力地维护现有的社会结构,认为革命有罪,造反无理。列车的统治派梅森部长来到末节车厢视察,遭末节车厢乘客扔鞋。军警脱去这名乘客的上衣,让他把胳膊从一个圆洞伸出车厢外,不一会儿就冻成了“冰棍”,用斧子一敲就碎了。在施刑的这一分钟里,梅森部长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乘客们,这不只是一只鞋,这是一场骚乱。

  这趟列车是我们的家园,而在这里,人性与严寒之间只隔着一样东西,是衣服吗?裤子吗?不是秩序。

  秩序是道屏障,抵御寒冷和死亡。

  在这趟列车上,我们必须待在我们该在的车厢里,我们每个人都要待在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鞋放在受刑人头上)你们会把鞋戴在头上吗?鞋不应该放在头上,鞋应该穿在脚上。帽子才该戴在头上。我是“帽子”,你们是“鞋”。我在头上,你们该在脚下。好吗?就是这样。

  从一开始,秩序就由你们的车票决定了,头等厢、经济厢,还有你们这些蹭车的。永恒的秩序由神圣的永动机所决定。

  所有的东西都来自神圣的永动机,所有的东西都各有所属,所有的乘客都在各自的车厢里,所有的水流,所有的热量,都归功于神圣的永动机。

  每个人都该在他们注定的那个位置,就是这样。

  现在和开始一样,我属于“车头”,你们属于“车尾”。当“脚”想当“头”时,就越界了。记住你们的位置!待在你们的位置!当你们的“脚”!

  在这个演说中,资产阶级撕下了他们标榜的平等、自由的虚伪面具,露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真实面目。现代社会宣扬,每个人都可自由选择,机会平等,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成功。但是影片借梅森之口,揭穿了这种欺骗性的宣传。在现实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阶层的固化,底层上升的通道越来越狭窄,穷人愈穷,富人愈富。所以当看到电影中的这一桥段,我们自然感同身受,五味杂陈了。

  这些年来一直有着“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的”的争论。富人们豢养的主流经济学家、文人、公知、大V等鹰犬不遗余力地证明、宣传“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很是迷惑了一大批人。电影中的梅森部长说:“从一开始,秩序就由你们的车票决定了,头等厢、经济厢,还有你们这些蹭车的。”站在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来看,似乎无可厚非。但是,我一开始说过,电影中这趟列车的设定,寓意的是地球。而地球是自然造物的结果,不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那么,世界上的穷人怎么就成了“蹭车”的呢?再说,即使按照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作,穷人们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形成的,资本家是通过市场手段不断壮大,赢得整个地球(相当于电影中的整个列车)的,难道就是合法合理的吗?按照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市场经济会自动均衡,不会出现垄断。但这个电影却用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界,显然这才是我们对现实的真实感受。资本主义发展的极致其实是通向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诞生之初鼓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价值,最后变成了“资本家的恩赐”“我属于车头,你们属于车尾”“记住你们的位置!待在你们的位置!当你们的脚”,完全的封建伦理。

  经过几场残酷的血战之后,仅存的几个革命者押着俘虏的梅森部长走进那节充当教学的车厢。在课堂教学的那段戏里,电影对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暴露。当梅森部长向师生们介绍完这几个人来自末节车厢后,一个小女孩站起来卖弄地说:“我听过尾车的乘客,他们都是懒猪,吃自己的屎。”这体现了上层社会对底层的歧视性认识。我们现实中也可以经常听到这种对底层的解读,“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惰”“穷人的处境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没有眼光,没有想象力造成的”“农民素质差,取消他们的生育权利”。主流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农民之所以不能致富,是因为把钱花在盖新房子上的陋习。这种对底层的解读,让上层社会对自己的剥削获得了一种道德上的心安理得,打击了底层不平而鸣的反抗情绪,为维护现有的社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蔑视底层相对应的,是对“成功”人士的顶礼膜拜。电影中,女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维尔福先生的视频,视频介绍:“在孩童时代,维尔福就极其迷恋火车,他建立了一个运输帝国来实现他孩童时的梦想,这就是维尔福工业集团。但他最大的梦想是建造一条火车线路,把全世界连在一起……维尔福的列车自给自足,融合了最复杂的设计,最先进的科技。”老师补充说:“说来难以置信,旧世界的人们嘲笑维尔福先生,维尔福先生却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看来这样的问答进行过无数次了)地答道:“旧世界的人都是蠢货,被冻成了冰棍。”(不见了资产阶级标榜的人权、同情等价值)老师再问:“维尔福先生知道CW7会把世界冰封,于是有远见地发明了什么,来保护他选中的人不受难?”孩子们训练有素且又兴奋异常地答道:“永动机!轰隆轰隆——”一边回答,一边熟练整齐地做着夸张、卖萌的动作。然后老师弹琴伴奏,与孩子们一问一答地唱歌:

  师:永动机停了会怎么样?

  生:大家都冻得死光光。

  师:可是会停吗会停吗?

  生:不会不会永不会。

  师:那是为什么为什么?

  生:永动机永在,永不灭。(唱到这里,好像是唱基督教堂礼赞上帝的诗)

  合:轰隆轰隆……

  师:这一切都亏了谁?

  生:维尔福,维尔福,维尔福,万岁万岁……

  这种狂热亚于古代对封建帝王的山呼万岁。维尔福的事迹成了这列火车上的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堪比鲁迅批判的“二十四史其实就是那些帝王的家史”。这些情节并不荒诞,是对现实的夸张描绘。我们许多人批评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的崇拜,其实他们何尝不搞个人崇拜呢?将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柳传志等奉为神一样的存在。马云一句话,一挥手,多少做着成功梦的男女为之疯狂。与他们共进一次晚餐,该是怎样的无上荣光。汗牛充栋的成功学连篇累椟地把他们的创业伟绩当作经典案例,随处可见的心灵鸡汤无不把他们的讲话当作不朽语录。有些故事连他们的少年时代也神话起来,就像电影中的介绍维尔福的童年一样。什么在图书馆打工勤奋异常,自小就会批发东西卖给同学,让人感觉像是在讲中国古代真命天子自小就显露出帝王之兆的神迹。资本主义不是不搞个人崇拜,而是更加需要个人崇拜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转。制造这种对成功者的崇拜,可以让底层觉得他们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让底层觉得只要自己也掌握了他们的成功“秘诀”,足够努力,也能跻身上层社会,丧失对既有社会结构的反抗,从而达到资产阶级稳固统治的目的。

  虽然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革命的合理性、正义性,顺应了人民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呼声,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是,到了后半部分,影片主旨又从“造反有理”悄悄地转换为“造反无理”了 。这反映了编剧、导演们的资产阶级思想,终究还是要为资产阶级说话。经过一场场惨烈的战斗,最后只剩下柯蒂斯一人活着(还有一对韩棒父女),孤身来到了头节车厢,直接与维尔福对话。

  维:你是第一个走遍整列火车的人,从尾车到永动机……尾车的人从没到过永动机,我也没去过尾车。

  柯(敌视地):怎么?太脏了吗?不想跟尾车的人渣混在一起吗?

  维(诉苦地):你以为头车就没有问题吗?太吵,也太孤单了。

  柯:好吧,有牛排,空间充裕,要什么有什么。

  维:柯蒂斯,每个人都有自己注定的位置,大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但除了你——

  这种封建的等级制、宿命论,显然没有说服柯蒂斯。没有永远的贵族,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些本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鼓吹的观念,柯蒂斯挑衅地说:“处境最好的人就是这样说处境最坏的人的。车上的人都想和你换个位置。”维尔福见这套说辞不行,又换了一套说辞,打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号:“柯蒂斯,孩子,我们都困在这破火车晨,是这堆金属的囚犯,这趟列车是个封闭的生态系统,我们要力保平衡。空气、水、食物、人口,必须保持平衡。为了达到最佳状态,我不惜采取些极端的手段,让人口急剧减少。”并指出曾经发生的“七人叛乱”“麦克格雷戈暴动”(电影中的设定),以及这次的柯蒂斯大革命,都是他一手策划的削减人口的手段。还说尾车的精神领袖吉连姆其实是他的合作伙伴,他们共同联手导演了各种革命,意在保持列车脆弱的生态平衡。最后,维尔福表示,自己已经老了,愿意把车头位置交给柯蒂斯接管,郑重交待他:“照顾好永动机,别让它停转。看,柯蒂斯,门那边一节又一节的车厢,严守自己的位置,永远不变,合起来是什么?——列车。而人们在各自的位置,保持最佳的人口数量。合起来是什么?——人类。这列车就是世界,我们就是人类。领导人类的重任就交给你了。”听到这里,柯蒂斯没有欣喜若狂,他发现他一直为之奋斗的革命在这里失去了合理性、正当性,他的信念被击垮了。这峰回路转的剧情,让许多观众不由地赞叹导演的天才。

  但是,这与其说是导演的天才,不如说是导演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局限性作用。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同情底层,但却总是要为资产阶级统治千方百计辩护,只能有限度地“开明”。把革命说成是极少数人类命运主宰者苦心孤诣策划的,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体现。今天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言论:“革命与战争是大自然在进行优胜劣汰,保持生态平衡”“列宁是德国间谍,发动十月革命,是为了让俄国退出协约国,减轻德国的东面压力”……底层的人民要革命,要造反,不是谁煽动就能煽动起来的,不是谁策划就能策划出来的,而是要生存,要尊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内在要求。那些把马、恩、列、斯等革命导师,说成是吉连姆那样,是十分可笑的。

  前面分析过,地球资源日益紧张,是资本主义固有逻辑制造出来的恶果。维尔福这种的把人类命运担负在自己肩上的人物形象,在现实中也找不到对应的人群。是资本家吗?是美国吗?是华尔街吗?是共济会吗?共济会倒是有个把全球人口控制在5亿以内的计划,要把黄种人、黑种人等“垃圾人口”从世界上抹去,只留下盎格撒克逊人、犹太人等少数白种人精英。但这样的计划是出于对人类命运、地球生态的考虑吗?不是,而是为了当今世界统治精英的利益,由他们来独享全球的资源。我们前面讲过,这个电影用一列火车象征整个地球,有其深刻的地方,但也有不完全恰当之处。地球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种族,每一个阶级的地球,大家都应平等地享有地球上的阳光、空气、水、资源、食物。没有什么头等厢、经济厢、“蹭车的”之分。没有哪个人、种族、阶级、国家理所当然占领“车头”,也没有谁就只能待在“车尾”。地球不是维尔福们的一列火车,地球上的空间、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不能由某个人、某个阶级、集团按自己的意志来分配。

  阳光、空气、水等不应该成为一种商品,不能成为市场经济中资本家牟利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把大自然免费提供给全人类的资源污染了,变成了稀缺的商品,让人不得不从市场中购买,人类公有的生存空间变成私人的领地,结果就会造成少部分人变成维尔福,地球成了他私有的一列火车,而多数人变成“蹭车的”,只配挤在“尾车”吃“蟑螂”。这不是危言耸听。当你租住着蜗居地下室,少部分人拥有大片私人庄园;大自然不再有清洁的水,要喝水必须付费;大自然不再清新的空气,要呼吸必然购卖空气净化机;你要通信、购物、看新闻,无论做什么,都得通过资本控制的各种“平台”……这一切都在向全人类预示着《雪国列车》那样的前景。

  人类命运的列车轰隆向前,来到今天的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想让它往哪边行驶呢?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