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秦始皇三大功绩一:挥剑东向 天下一统

2014-10-23 16:45:24  来源: 《寻找原来的秦始皇》   作者:张广亮
点击:    评论: (查看)

 

 

  挥剑东向  天下归一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社会,从三皇五帝时期起,至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为止,长期处于部落与部落之间、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之间、诸侯封(方)国与诸侯封(方)国之间的割据混战、四分五裂、“天下散乱”而“莫之能一”的混乱状态中。先是,五帝三皇时期的部落与部落之间、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间的四分五裂,割据混战,“天下散乱”,而“莫之能一”。后是夏、商、周三代诸侯封(方)国之间的割据混战,四分五裂,“天下散乱”,而“莫之能一”。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是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与部落联盟时期。那时的中国社会还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愚昧和野蛮时期,尚未步入人类文明的门槛,决非是什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8)的理想天国。野蛮的仇杀,充满了那时的中国社会——黄帝与蚩尤之间,在涿鹿的战争;黄帝与炎帝之间,在阪泉的战争;舜放驩兜、流共工、窜三苗,以及关于穷奇、浑敦、饕餮、檮杌等的传说故事,描绘出了一幅又一幅,部落与部落、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之间 ,为争夺生存空间而斗争的弱肉强食、胜长败寇的历史图像,根本没有统一可言。当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组织,还是相当的简单、质朴和原始,统一也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夏王朝建立后,曾经有“禹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之说(9)。它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其封国及方国之多;另一方则反映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已开始有了一个名义上的统一。但夏王朝的有效控制范围,却非常狭小,只是局限于现在的豫西和晋南的部分地区。同时,当时的社会组织,仍然相当松弛。大禹死后,先后发生了夏启与伯益之间,为王位继承问题的矛盾冲突;夏启与有扈氏之间的战争;后羿谋篡,太康失政;少康同寒浞之间的战争,以及历史上所谓“自孔甲以来,诸侯多畔夏”(10)等的历史情况。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夏王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的情况。至商汤革夏,“放桀鸣条”(11),践祚而自帝,虽然赢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过是各诸侯之间新的割据混战发生前的一种短暂间歇。商王朝的有效控制范围,虽然比较夏王朝稍有扩大,但为时不久,便发生了伊尹放太甲和其后的九世之乱,迫使盘庚迁殷,统一仍然徒有虚名。西周的有效控制范围,虽有进一步扩大,但其扩大的前提,却是血与火的洗礼。所谓“血与火的洗礼”,是说文武周公的兴周灭商是建筑在“灭国九十九”(12),以及周公东征“灭国五十”(13)和“血流漂杵”(14)基础之上的。其后,周天子虽然采用了“封建诸侯,屏藩周室”的方式,强化对于原大邦殷及其属国和四国、多方之民的种族统治,但由于封国林立,周制微弱,在公侯伯子男之间,在卿大夫士之间,在大宗小宗之间,彼此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火拼的现象,总是屡屡发生。周天子名为天下共主,实际上,不过是姬姓宗法贵族及其血缘姻亲之间的血统领袖和精神领袖,其制约属国的能力,还非常低下。随着宗法贵族族口的增加,血缘关系的疏远,血缘纽带的松弛,分封制的瓦解,以及礼乐制度的崩坏,真心实意维护周天子权威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少得可怜。最多只能说,周天子同其属下的各诸侯封国之间、各诸侯封国与封国之间,为了有效实施对原大邦殷及其属国遗民和四国、多方之民的种族统治,尚能彼此相安无事。及至东周列国,王室卑微,王令不行于天下,各诸侯封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根本不理会周天子的一套。于是在各诸侯国之间,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大压小、以智欺愚等现象,屡禁不止。于是,各弱小诸侯国,反对各强大诸侯国兼并其国家的斗争;各诸侯大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民所行的战争等,不断发生。于是干戈四起,逐日而争,世无宁日。不仅各诸侯国封国之间,相互侵伐,而且一些邻近的诸侯国,还在不断蚕食王畿。及至春秋后期,又出现了大国争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及至战国,更是无国不“战”,战火连绵,战旗猎猎。于是,权谋之士大出风头,或为合从,或为连横,战争逐步升级,很快出现了七个最大诸侯王国之间的强雄并峙、竞相兼吞的政治格局。于是,当时的整个中国社会,再次陷入了金瓯残碎、四分五裂中,给当时的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把当时的广大人民,推向了无穷无尽和无休无止的变乱或战乱的深渊。虽然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在某些方面也多少有一些发展,但其发展,、却因受到战乱的制约,而举步维艰。于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向人们提出了结束诸侯割据混战、实现国家统一的重大政治议题。于是,一些思想界的代表人物相继发出了“定于一”(15)、“一则治,二则乱”(16)的强烈呼声。

 

  然而,在先秦社会的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战火纷飞、兵连祸结背后,却正在孕育着中国先秦社会日益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随着各诸侯封国之间兼并战争的加剧,逐渐出现了一种看似奇怪而其实并不奇怪的社会历史现象,那就是国家的数目在一天天减少,幸存国家的疆域却在一天天扩大。先是禹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后是周武王“千八百国”;后是春秋百四十余国;后是“并而为七国”。于是战国七雄区域性的统一,已经出现。区域性统一的出现,显然是“兼并战争”的功劳。因为,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王国的王公贵族,会自觉自愿臣服于其他诸侯王国。于是“以战去战”,便成为当时实现国家统一的唯一可能的选择。西周史氏讲了一句看似真实其实又半真半假的话,他说,姬周之所以能够“以服方夏”,原因就是“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17)。其实,“畏其力”是真,“服其德”是假。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作后盾,任何君主帝王的所谓“德并万国”,都只能是黄粱一梦。这就是说,战国七雄区域性的统一,正是数百年“春秋无义战”和战国无国不战的结果。历史的发展,竟然如此捉弄世人,最令人讨厌的战争,最终竟然变成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神”。战国时期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战”,“战”的最终结果是,山东六国日渐底气不足,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而山西的秦国,则如雨后春笋,挺拔有力,挥剑东向,先声夺人,逐步形成了“乘胜而役诸侯”之势。及至秦始皇,继承其五世先人未竟之业,“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18),通过数年的内部调整和十年的征战,终于把周秦之际统一的发展趋势,转化为现实。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又经过七年的“与民生息”(按从始皇二十六年平定天下至三十二年七年间,内无重大兴作,外无重大兵事),秦帝国出现了“诸产得宜”、“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的大好政治、经济形势。同时,出于解除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断率骑南下侵扰威胁的需要,从其三十三(公元前214年)年起,秦始皇又举兵北伐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并修筑了以长城为主体的三条防线,详见本书《内“毁长城”除险阻  北“筑长城”御强胡》。出于阻遏南方越人北扩的需要,秦始皇又南取百越,置桂林、南海、象郡,缔造了一个空前强大而又庞大的秦帝国。它的强大和庞大,即使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屈指可数。诚如博士仆射周青臣所颂扬:“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就当时中国人的地理视野而言,周青臣的这种颂扬,都是实情,并非“佞谀”。

 

  由秦始皇所第一次完成的中国的统一大业,影响极为深远。它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真正统一的先河;而且还在于,它使统一成为其后中国人的众望所归。不管秦朝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又出现过多少次分裂,也不管由哪个民族入主中原,最终总还是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而且每次新的统一,都意味着中国疆域的进一步扩大,都意味着加入这个统一国家的民族更多。然而这种统一,却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其政治举措和军事举措,虽然有可能出现某些失当、失误或失节,但这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完美无缺之事。连被孔子视为万世楷模的文武周公,在其兴周灭商和巩固其姬周政治统治的历史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某些失当、失误或失节,独责秦始皇的失当、失误、失节,是不公平的。

 

  对于秦始皇一生所有的政治举措,作为旁观者或后来者,虽然尽可以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说长道短,无拘无束,用不着承担任何历史责任,但,历史事实却告诉我们,作为当事者的秦始皇,却必须当机立断,而不能左顾右盼,犹疑不决,只做说空话、唱高调的“雄才”。否则,就极可能丧失历史为他所提供的统一六国的机遇。

 

  历史事实证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并不在于秦始皇发明和创造了统一,而在于秦始皇不失时机的将周秦之际用统一取代分裂的历史发展趋势,转化成为现实。古人有云:“圣人不可为时,时至而毋失”(19)。意谓圣人虽然不能够创造时机,但时机一旦到来,却可紧紧抓住它,不让它跑掉,以成就历史大业。是的,历史的发展,确实会给予各种不同的历史人物,提供各种不同的历史机遇,但却不是所有历史人物,都能抓住这些历史机遇,而将之转化为社会现实的。固然是秦始皇的五世(孝、惠、武、昭、孝文、庄襄)先人通过百余年的努力,为秦始皇的平定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使秦始皇平定天下,成为可能,但是,秦始皇究竟能否将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那则另当别论了。秦始皇即位不久,李斯就曾对他所说:“今诸侯(臣)服秦,譬若(如)郡县之君,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犹(像)灶上扫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贻误)而不急就(完成),诸侯复(又)强,相约合从,虽有黄帝之贤(能),不能(兼)并也。”(20)秦始皇九年,尉缭子又对秦始皇说:“夫以秦之强,诸侯譬若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骤然)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缗王之所以亡也。”(21)意谓,机遇不是现实,机遇不等于现实,机遇未必能够变成现实;机遇只有通过历史人物的个人努力,才能转化为现实。秦始皇无负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无负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为他提供的机遇。他“守时而毋失”,站在周秦之际历史发展的潮头,呼风唤雨,鼓浪而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终灭掉了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秦始皇用自己的历史行为证明,他不愧是中国周秦之际的时代骄子,并且并非自封的时代骄子。

 

  秦始皇对于六国的统一 ,使我想起了以毛泽东为灵魂的老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数十年的浴血奋战,把一个被西方列强和中国封建军阀撕裂成碎片的中华大地,又统一在一份统一的国家之内。并把从明朝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土匪问题,予以彻底解决。为其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最为广阔的天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应首先收归功于这种统一。

 

  ——节录自拙著《寻找原来的秦始皇》片断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