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巴金的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原型

2021-10-29 19:36:01  来源: 豆瓣   作者:忠诚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是其中一个虚构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过虽然很简洁,但却耐人寻味:“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那么,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那个部队、什么时候的故事?这两个“王成”有没有原型呢?王成原型是某一个人呢?还是是众多志愿军英雄呢?

  根据巴金在为赵先有烈士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和其表态,“王成”原型就是赵先有烈士和许多英雄形象。

  根据电影《英雄儿女》中的那首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和编剧毛烽的表态:“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电影里王成那样的英雄战士成千上万”。因此,电影中的“王成”原型就是众多的志愿军英雄形象。

  由于作家巴金为赵先友烈士的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赵先友烈士受到了大家的爱戴和尊敬,在众人眼中就是“王成”原型之一,名不虚传、受之无愧。但这个“王成”原型却受到了怀有不同目的人的贬低、攻击,更有甚者有两位作者为否认赵先有烈士是王成原型,竟说出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中,作家巴金曾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是假的,这种谬论让人匪夷所思!

  下面,我们先简介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再分析那两位作者的文章、然后看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以及作家、记者和作者们是如何说的:

  1、 张振川(后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目睹了赵先有壮烈牺牲的经过。

  …战斗到仅剩下赵先友这位多处受伤的指挥员,手下仅剩通信员刘顺武,面对蜂涌而来的敌人,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要求炮兵向自己阵地射击。

  当时,团指挥所内气氛紧张极啦,赵先友、刘顺武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气概,使团长张振川和其他首长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震撼。我们的同志还在阵地上,我怎能下令大炮射向自己的同志?

  最后,赵先友和刘顺武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直至五处负伤的副指导员赵先友双目失明,通讯员刘顺武也多处负伤,刘顺武代替他的眼睛和腿,向他汇报敌情,连搀带背使他能运动。在情况万分危急时,张振川听到步话机里传来赵先友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团长能隐约看到赵先友和刘顺武在一片火海中与敌人拼杀的身影。

  就在这时六连隐蔽部方向手榴弹和冲锋枪响作一团。不久,阵地沉静了。我们小分队反击夺回阵地后,发现赵先友同志和刘顺武同志已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他们面前倒着20多具敌人的尸体。

  部队还将赵先友烈士的遗体运送回国,与著名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十位烈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个墓区内。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1991年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赵先友。

  赵先有烈士的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将军在有关报刊、回忆录中写了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英雄“王成”的最后时刻》、《一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纪念赵先友同志牺牲50周年》、《怀念抗美援朝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英雄儿女”真正多》、《朝鲜战场逢巴金》、《谁是“王成”原型》等文章。在以上文章中都提到:“赵先有烈士战斗到最后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著名作家巴金在志愿军65军保卫开城反击作战全面胜利后,到开城前线我582团驻地釆访了赵先友烈士的事迹;1991年巴金为赵先有烈士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1992年65集团军为赵先有烈士塑像”。

  ①巴金(右)和驻守开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军长兼政委王道邦(左)在一起

  ②1952年巴金(左)与黄谷柳在开城来凤庄门口合影。

  ③张振川将军(中)时任582团团长兼政委在朝鲜前线。

  ④作家巴金(右)在志愿军65军前沿阵地进行采访。

  赵先有烈士塑像

  2、《巴金与“王成式英雄”赵先友史实考证》此文顾此失彼。

  有两位“郑州大学文学院和图书馆”的作者写了《巴金与“王成式英雄”赵先友史实考证》,【下文称《考证》从第46页开始至第50页结束】和《巴金赴朝有关史实正误——四、巴金没有采访过赵先友烈士》,这两篇文章内容相同。这位“文学院”的作者还发表了《巴金在朝鲜战地活动事略(上、下)》,【下文称《事略(上、下)》】,

  《考证》就是一篇顾头不顾尾、捕风捉影的产物。他只考虑到了作家巴金第一次赴朝采访时,“巴金没有机会釆访赵先友烈士的事迹,…”,但却没有考虑到作家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时,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下面以《考证》为证,看其正误:

  《考证》文章中说:“张将军(张振川将军)关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回忆,似乎很难得到资料的证明,…(见《考证》第46页)”

  “似乎”虽然不是很确定的意思,但在他文章最后写出了肯定的意思,他在文中说:“巴金没有机会釆访赵先友烈士的事迹,…”,(见《考证》第50页)“正因为巴金当时没有机会釆访赵先友的事迹,…几年后在上海创作的《团圆》,并不是以赵先友烈士为原型。(见《考证》第48页)”

  作家巴金赴朝采访,是否采访过赵先有烈士,是关系到《考证》正误的问题。张振川将军和他的战友们说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而这两位作者在《考证》中却说巴金没有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事实真相是:

  一是,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并与特功6连同吃、住在一处21天(1953年8月20日——9月9日)。

  巴金两次赴朝采访都来到过65军的194师,特别是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基本上都在第十九兵团,他采访直至65军即将回国才离开,去46军采访。

  赵先有烈士和他的六连获得如此殊荣,是志愿军65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的,就是在第十九兵团也是少见的,巴金这次从19兵团到65军来,就是为采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

  按他写的《事略(下)》文章中“1953年8月18日巴金与王道邦(军长兼政委)去194师,见到师长齐景武、师政治部乔主任,后回65军军部。”还写了“1953年8月20日——9月9日(巴金去)开城、停战代表团(见《事略》下第2页)”(注:此段《事略》有错记,应为:“见到师长齐景武、师政治部齐主任”,即齐振华主任,见194师师史第328页)。

  首先,让人怀疑的是,巴金1953年8月18日到194师目的就是为见见师领导?实际上194师的师长齐景武、政委刘绍先、主任齐振华对赵先有烈士事迹也更清楚,因为,赵先有烈士牺牲时齐景武任代师长、刘绍先任政治部主任(1953年已任194师政委),赵先有烈士牺牲后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墓碑碑文就是他俩以师长、政委名义写的。假如巴金这次来该师就是不提采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齐景武师长和齐振华主任也会提出来。让人大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事略(下)》不写8月18日和19日巴金去194师干什么?就连我方停战谈判代表团团长李克农都亲自来张振川所在的团看望于以表彰,并要求去6连看看,李克农和乔冠华对582团特功6连的重视,巴金是清楚地。

  其实巴金来65军采访,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赵先有烈士牺牲时的师政委),向巴金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巴金这次来194师的目的就是先到师里了解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准备前去582团6连采访赵先有烈士和他生前所在的连队,这逐级采访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的。

  当194师领导告知巴金582团特功6连在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时,巴金随即决定去我停战谈判代表团处采访。在《事略(下)》中,这位姓贾的作者也写了“1953年8月20日——9月9日,巴金去开城、停战代表团”。张振川将军曾这样写的:“老作家巴金同志在朝鲜开城前线,他那时曾到我们团采访过“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特功第六连和特等功臣赵先友副指导员的英雄事迹。…”(见上文)从张振川将军回忆录看,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在时间、地点上完全吻合。

  《考证》两位作者是否知道当时582团各营都在干什么?1953年8月3日582团2营到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担负看管战俘与警戒任务,582团(欠2营)到土城里、山里地区担负修筑飞机场任务(见194师师史第192页、193页)。可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在他写的《事略(下)》中查不到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的记载,但是在《事略(下)》中第2至3页》从8月24日至9月9日,可查到就有9天没写巴金在停战代表团处的活动记录,为什么?这也是他发的《事略》让人质疑的地方。(见下文)

  另外,巴金第二次来朝鲜采访,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进一步补充素材,收集更多的英雄事迹,为将来的创作奠定基础。他在第一次赴朝采访回国前,就应听说过582团的“三打红山包和攻防67高地战斗”,因回国前时间紧没有采访到赵先有烈士事迹。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到65军,其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将军(原赵先有烈士牺牲时的师政委)又向巴金介绍了赵先有和刘顺武两位烈士的事迹。这次巴金到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除采访我方归俘、了解我方对外俘的管理等情况外,他能放弃对赵先有烈士和其6连事迹的采访吗?

  巴金曾在1952年65军庆功会上听过陈超、俆申2位英雄的报告(见《事略-上》第13页),在1953年9月4日,利用机场竣工大会这一机会,还要见一见陈超、俆申2位英雄(见《事略-下》第6页)。那么,他与582团的大功2营、特功6连同吃同住在停战代表团处,这么长时间,这么近距离接触,巴金即有机会又有时间采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巴金不去采访这可能吗?

  特功6连一等功臣关景春曾几次被请回自己的老连队讲传统,他都提到“1953年我在负伤住院后,著名作家巴金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和我,并与我连吃、住在一处很长时间…”关景春1952年10月5日负伤住院,关景春负伤出院后见到巴金,这只能是巴金1953年第二次赴朝采访,因巴金1952年10月11日第一次赴朝采访回国。

  张振川将军在《文武双全的老政委》中写道:“陈亚夫政委在我们反击作战后确实和电影王文清政委一样,到军里当了政治部主任,…巴金同志和我们陈政委很熟。(见“鏖战疆场”第319页)”

  在《父亲的至交陈亚夫将军》中这样写的: 因将军介绍烈士事迹才有了电影《英雄儿女》。抗美援朝期间,陈亚夫伯伯任65军194师政委、…陈伯伯后调任65军政治部主任。也就是在此任上,陈伯伯在有一次接待作家巴金讲述了一个65军战士赵先有的事迹,后来巴金就根据陈伯伯和赵先有烈士所在团团长张振川讲述和他采访到的其他英雄人物事迹写了一个小说《团圆》,…根据小说《团圆》改编摄制了电影《英雄儿女》(见网页)。巴金在他第二次赴朝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确是因为有陈亚夫将军的介绍,但也是巴金他第二次赴朝采访到65军的目的。

  因582团三打红山包和攻防67高地反击作战胜利后不久,巴金第一次赴朝采访回国时,65军政治部主任是陈宜贵将军,还不是陈亚夫将军。所以陈亚夫将军在任65军政治部主任时见到作家巴金,只能是1953年巴金在第二次赴朝采访时。张振川将军“回忆录”写道:“当时,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同志正在我军采访,正赶上我师陈亚夫政委调到军里当主任…我向他介绍了赵先友同志的英雄事迹。”(见“鏖战疆场余墨”第60页)。从这段回忆录看,也证实了张振川将军曾说“攻防67高地战斗胜利结束后,巴金来我团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是指巴金在1953年第二次赴朝采访的。

  志愿军46军参谋梁新如(后任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写的《三八线上遇巴金》。在该文写到:1953年我曾在一次“战评会上”与巴金交谈。“巴金还谈到自入朝后,一直在西线兵团部队中活动,访问了194师坚守67高地的特等功臣赵先友等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详见下文)”这更加证实了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所说“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是无可置辩、众目昭彰的。 因此,《考证》就是一篇谬误百出、信口开河的文章,令人质疑!

  二是,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被《事略》错写、错记或漏写、漏记的问题,是显而易见、昭然若揭的。

  我认为无论是小说、文章、笔记以及回忆录,都可能有错写、错记,漏写、漏记的问题。如,在张振川将军回忆录中:193师通信连通信员赵树森被授予“断臂英雄”批准机关是“19兵团”,在下一页则是“志愿军总部”(见《鏖战疆场》358页、359页);再如,《鏖战疆场余墨》第140页图,图注中,右一应为攻防67高地的营长王守忠,而不是三打红山包的营长王守忠(王守忠时任赵先有烈士的营长,后任65军副军长至离休)。

  那么,这两位作者所写的《考证》和其中一人写的《事略》只是参考有些作者所写的文章、笔记等,更可能出现一些错写、错记,漏写、漏记的问题。

  比如《考证》文章第48页,“10 月2日晚8时,582团在前线开始‘二打’战斗,”就应为“10 月2日晚8时,582团在前线开始‘三打’战斗,”和《事略(下)》第二页“师政治部乔主任”,应为:“师政治部齐主任”,即齐振华主任,这应为错写吧。

  又如《考证》说“…张将军曾先后任581团、582 团长,…巴金曾在65军194师包括581 团与张振川将军接触很多”,而张振川将军根本没有在581团任过团长,而是1951年就到582团任代团长,1952年任582团团长兼政委(见上文)。巴金是1952年赴朝采访,《考证》说“巴金曾在581 团与张振川将军接触很多”这都属空穴来风、捕风捉影错写、错记吧!

  再如,在《考证》文章中写道:“巴金曾在65军194师包括581 团、582团体验生活,与指战员接触很多。”为什么在《事略(上、下)》中找不到“接触很多”的记载呢?只能查出巴金只有一次来582团?即“9月19日晚上“二打红山包”时,巴金已经在65军军部,王道邦约巴金到前线582团指挥所一起观战。”,《考证》还说:“…张将军曾先后任581团、582 团长,在这过程中,与巴金可能会不止一次接触,”怎么在《事略(上、下)》中查不到他俩多次接触的记载呢?这“接触很多”没有写出来的,是否属于漏写、漏记呢?

  另外,断臂英雄赵树森和其他英雄按《考证》的说法应属“是绝不可能漏而不记的”,而在《事略(上、下)》中查不到他们,是否属于正常呢?

  还有,在他写的《事略(下)》第2页、第3页中,1953年8月24日、26日、27日、29日,以及9月2日、5日、7日、8日、9日,共9天都没写巴金活动记录,这些天巴金与赵先有烈士生前所在的特功6连都在停战代表团处,是把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给抹去了呢?还是出现了漏写、漏记的问题呢?

  其漏写、漏记不只这些,还有作家黄谷柳在他的《虾球传》中记载,张振川将军曾在朝鲜接待过巴金和他,但在他发的《事略(上、下)》中同样也找不到。

  以上的事实足够证实了《考证》胡编乱造、《事略》东遮西掩,也说明张振川将军说的“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在他写的《事略》中没有记载“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这藏头漏影的做法是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

  由上,《考证》中写的:“张将军关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回忆,似乎很难得到资料的证明,”百孔千疮、妄下断语。《考证》中说“正因为巴金当时没有机会釆访赵先友的事迹,…几年后在上海创作的《团圆》,并不是以赵先友烈士为原型。(见《考证》第48页)”结论荒谬、顾此失彼、信口雌黄。

  《考证》这篇文章,从开头的盲目否认、中间的所谓原因、至尾部不切合实际分析,充满了想入非非、舐皮论骨,致使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让人疑窦丛生。这两位作者发的《考证》是极度的不负责任,它不仅是对赵先有烈士的不公,更是对一些老将军们和一些老兵们的伤害和中伤,因为,他俩无意中毁坏了他们的形象,败坏了他们的名誉,望这两位作者三思。

  我们说对于巴金创作《团圆》是否以赵先有等烈士为原型和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宣扬王成,记住了无数个英雄,缅怀英雄的业绩,发扬英雄的传统,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出现更多“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3、多位志愿军首长、战友及作家们讲述和写的文章都证实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是“王成”的原型之一。

  邓静农:在《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巴金笔下的〈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著名作家巴金曾赴朝鲜采访,听取了团长和同志们的介绍,根据赵先友和众多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构思了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片《英雄儿女》,正如谈判代表乔冠华说:“…这一仗打得好,大长了我军的士气,大灭了敌人威风,有利地配合了我代表团的谈判,你们打得越好,我们骂得就更有劲。”团长李克农曾先后两次来我部看望于以表彰,并鼓励部队多打胜仗。

  “ 65集团军为宣传英雄事迹,决定在194师582团营区办公楼前立一个“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的英雄塑像,并请我国老作家巴金同志题字。近90高龄的巴老身体不好,正在医院治疗。见到张振川将军的信后,他欣然题笔写下:“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巴金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巴老想的很细,他写了一份横的,又写了一份竖的,供塑像时选用。

  1992年8月,在为赵先友烈士塑像落成大会揭幕当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塑像落成大会实况,河北电视台、张家口电视台以及《河北日报》、《张家口日报》都发表了消息。《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12月5日刊登了汤小微写的向巴金老人汇报英雄塑像落成的文章《浑身闪闪披彩虹》,《解放军报》也刊登了张保平等写的文章《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祖孙三代同在一个特功连里》…… ”【邓静农,原廊坊军分区副司令员,时任赵先有所在师作战科长,与志愿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共同印证了作家巴金来该师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

  关景春: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最可爱的人”节目中他与时任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共同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关景春主要讲述了:“67高地战斗时情况,在屯兵洞内,不仅亲耳听到了报话机中赵先有呼叫炮火向自己阵地射击,而且还亲眼看到赵先有、刘顺武两位烈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关景春曾被请回老连队讲传统时讲述了:当年67高地战斗情况,及本人在负伤住院后,著名作家巴金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也采访了他和其他战士,…”。【关景春,入朝参战时在19兵团司令部当警卫员,后经个人反复请求,到了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当战士。曾在赵先有烈士的指挥下一起守卫67高地,也是67高地战斗一等功荣立者之一。因负伤被替换下阵地,在赵先友牺牲后带伤还参加了反击分队。也被誉为电影《英雄儿女》通讯员小刘的原型。】

  王志才:曾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的“王成的原型赵先有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代在同一个连队战斗过的故事中”,与他的团长张振川共同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他曾写了《“英雄儿女”——“王成”和他的家人》、《65军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在他的文章中也写了“作家巴金曾来我部队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并与特功6连吃、住在一处一个来月…。作家巴金在我部队采访直至我65军即将回国”,志愿军65军于1953年10月9日胜利回国(见《鏖战疆场》第266页)。这也证实巴金在1953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王志才时任志愿军582团5连副连长,曾参加攻打67高地战斗,该连荣获一等功,被授予“能攻善守痛歼顽敌”奖旗。王志才与赵先有烈士是同村人、同时入伍、同一个营的战友。晚年安排在唐山常记功臣幸福院】

  何焕宇介绍,由记者:趙春卉、胡楊、安希民写的:《英雄回首60年--访志愿军老战士何焕宇》。何焕宇在这篇文章中讲:“一直在我们部队进行战地采访的巴金先生,得知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激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何煥宇同赵先友是一个军的战友,是唐山老乡,抗美援朝时在65军政治部工作,后調到滦县武裝部任政委,1985年离休。】

  洪泗一写的《我与“王成”一同战斗在抗美援朝的一线》。在他的文章中写道:“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在朝闻讯后,亲赴五八二团,用近一星期时间,接触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写成了战地通迅《团圆》。”【洪四一是原志愿军65军参谋】

  卡应海:讲述的《誓与阵地共存亡》。卡应海在此文中讲:“巴金在志愿军65军作战地采访时了解到:一次582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战友们坚守67高地,…被志愿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经过一年多战地采访的亲身经历与多年的沉淀之后,他在1961年8月《上海文艺》上发表了小说《团圆》。”【卡应海是志愿军65军战友】

  梁新如写的《三八线上遇巴金》。在该文写到:1953年我志愿军46军在三八线上召开的“双夹山战评会”上我见到作家巴金,经人介绍我是46军司令部任参谋,并与其交谈。…“巴金还谈到自入朝后,一直在西线兵团部队中活动,访问了78师212高地战斗模范、一级人民英雄秦建彬,194师坚守67高地的特等功臣赵先友等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特别是九连副指导员于占和带领一个班坚守阵地,在人员伤亡殆尽、他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直到肠子外溢,壮烈牺牲。…”【梁新如:1952年9月在志愿军46军司令部任参谋,后任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

  作者:张小石、张勇写的《把最深处的爱献给父亲母亲》中提到:“战后父亲向正在194师体验生活的巴金先生介绍了战斗经过及赵先友的先进事迹,巴金先生非常感动,亲临六连采访,积累了大量素材后,于1961年写出著名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烈士赵先友成了英雄王成原型之一,我父亲张振川也被公认为电影中团长张振华的原型之一。” 【张小石为张振川将军之女、张勇为张振川将军之子】

  覃业程写的:《开国将军779:陈亚夫少将》文中提到:“巴金来到朝鲜前线,到第65军采访,恰好陈亚夫升任军政治部主任,巴金就在他的介绍下,多次到张振川团采访。张振川除介绍全团指战员英勇杀敌的战况外,还把赵先友烈士视死如归的情景说给巴金。作家激动不已,随后又赴赵先友生前所在的6连进行采访,写出小说《团圆》。”

  作者:李秀春写的《一对“红色恋人”的爱情故事》“张莹珊,1935年出生,丰润县人,10岁入伍后,成为八路军冀东部队一名宣传员,…16岁的张莹珊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1年2月,随志愿军65军194师文工队又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在朝鲜战场上,她是真正的“战地百灵”,创下了在战地一连演出9场的最高记录,是戴着半胸的军功章回到祖国的。著名作家巴金曾在她所在的部队采访,并根据一些真人真事写成了小说《团圆》,后来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的原型是她们部队著名的战斗英雄赵先友烈士,剧中一位团长的原型是曾任省军区司令员的张振川将军。电影里王芳的形象、气质、个性都与当时的张莹珊很像,于是有许多战友包括后来的新闻媒体都盛传张莹珊就是王芳的原型。”…可是张莹珊在接受采访时却这样说:“…说王芳就是我,实在不敢领受,一是巴金先生在我们部队采访过赵先友烈士事迹并没有直接采访过我本人,二是王芳本来就是无数志愿军文工团员群体形象的代表,并不专属于哪一个人。”

  作家:胡新民写的《巴金的抗美援朝情结 》、《巴金两次奔赴朝鲜前线》中写道:“最令他(巴金)难以忘怀的还是第二次赴朝期间了解到的志愿军某团六连的事迹。…副指导员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大声向上级报告:“敌人已经冲上来了,不要管我们,快向我们开炮!快向我们开炮!…”

  著名作家、史学家:窦应泰在《巴金最后23个春秋》中这样写的:想起《团圆》这部小说,巴金就不能不想起与电影中英雄群像相关的生活。那一年他到朝鲜开城采访,在志愿军某团六连体验生活的时候,他本身就接触到电影和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六连战友们向巴金讲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让他难忘的,就是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整个阵地最后只剩余两个人,他们就是副指导员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尽管数倍于他们的敌人已经挺着刀枪从山坡下冲了上来,可是赵副指导员和小通讯员仍然拼命抵抗,直到打得弹尽粮绝,仍然没有一丝惧色。突然,刘顺武发现敌人已经从他们身边冲上来了,赵先友急中生智,当即举起手里的步话机,大声向团长报告:“敌人已经冲上来了,不要管我们,快向我们开炮!快向我们开炮!.........”

  这一壮烈的场面巴金虽然没有亲历,然而六连战士的讲述,曾让巴金为之心动。当他从团长事后的回忆中听说赵先友和刘顺武壮烈牺牲的经过时,眼前始终闪现两个英雄的身影。也许就是从那时起,一个尽快用小说形式把英雄六连死守开城前沿的经历写成文艺作品的念头,十分强烈地在作家心中涌动了。 …… 长影对巴金的《团圆》格外重视。他们马上组成以著名导演武兆堤为首的创作班子。开始着手对小说《团圆》的改编,武兆堤和编剧毛烽来上海拜见巴金,他们很快就对未来的影片达成了一致共识。 剧本初稿写成后,巴金非常满意,因为电影剧本中加强了许多原小说中不曾出现的情节与人物。特别是对王成形象的塑造,更加具体和突出了,毛烽和武兆堤听到巴金的介绍,他们都对那位牺牲在阵地上的赵先友,死前对报话机大声呼叫:“向我开炮!”并与阵地共存亡这一壮举大为欣赏。所以,王成的形象在电影中得到了更加鲜明的体现。演员阵容也让巴金十分满意。

  巴金身边工作人员、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上海市作家协会陆正伟写的:《巴金与〈英雄儿女〉》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朝鲜,巴金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所在的部队生活的两个多月…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战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在这部只有两万多字的小说《团圆》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娓娓地叙述着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陆正伟在《巴金:这二十年》中这样写的“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作家:夯石写的《永不消失的王成》。提到:“1953年9月,作家巴金采访了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烈士事迹”…。

  作家:王作东写的《王成原型来源于多人》。写道:“1953年9月,作家巴金又一次亲临朝鲜的开城前线,对志愿军第582团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烈士事迹进行采访。…”

  笔者搜集到有关其他作家、记者、作者的报道百余篇内容略:

  以上这些文章(见网页及张振川回忆录)在有关媒体的报道都证实了:赵先有烈士是在战斗中,喊出“向我开炮”并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王成”原型之一。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志愿军某团特功六连赵先有勇敢在山头牺牲的事迹…。这些文章都写了:不仅是巴金在朝鲜战场上采访了赵先有等众多英雄后,才激起其创作小说《团圆》的欲望,而且还足以说明对电影中“王成”的塑造,是与巴金分不开的。

  在以上这些文章中,有的作者写的是:“作家巴金1952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很可能是赵先有烈士1952年牺牲,且作家巴金还在该部队采访的原因;但是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及多数作家、记者、作者证实了作家巴金1953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

  赵先有烈士用他的功迹,和他的首长、战友、知情作家、记者写的文章及巴金的亲笔题词和表态,证实了一切。这就是巴金认可的和“王成一样的英雄”,巴金即为他题字,就是认可赵先有烈士是他小说《团圆》中“王成”原型之一,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编剧毛烽1994年在报纸上刊登公开信澄清,“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说到王成孤胆坚守阵地的事迹,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根据这段话的并没有指定谁是“王成、王芳”原型。但可以肯定的说,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喊向我阵地开炮的;孤胆坚守阵地的以及在阵地上勇敢牺牲的众多志愿军战士都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原型或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因为 在电影《英雄儿女》中有一首令人感动的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可以清楚地说明“王成、王芳”不是专指 某某人 !

  注:①赵先有,实际姓名;赵先友,张振川将军和巴金用名。②发文者配图。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