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抗美援朝电视剧为什么只拍第五次战役之前?

2021-07-08 14:57:39  来源: 熏烟字篓   作者:萧武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今天市面上流传最广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书,应该就是王树增的《朝鲜战争》了,而这本书浓墨重彩的描写的部分,实际上就是从朝鲜战争的爆发,到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的这段时间。这之后很快全书就完了。

  同样,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朝鲜战争的电视剧,大多数战役的描写都集中在前五次战役,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的部分交代得很少,几乎都吃粗粗的一带而过,比如2020年大火的《跨过鸭绿江》,也是这样的布局。

  实际上,整个朝鲜战争持续了三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二年多,而到第五次战役结束的时候,朝鲜战争只过去了一年,战线也基本上回到了战争爆发之前的状态,距离整个战争结束还有两年时间,距离入朝作战只过去了八个月。

  当然,并不是说战争就此结束了,战争仍然在持续。但在这之后,我们有印象的就是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这种局部地区发生的攻防战了,而像之前前五次战役那种全线进攻、全线后退和全线防御的大兵团运动攻防战,再没有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也很简单,第五次战役之后,就没有继续打这种大规模的运动战了,也就没有第六次战役了。而要反映这种大兵团作战,没有这种大规模的部队运动、防御和进攻,战争场面就小了很多,也不太可能一次消灭对手几万人了。

  因为在第五次战役之后,志愿军总司令部和国内的最高统帅部痛定思痛,发现之前每次战役全线出动,以消灭敌人三到五个师的目标,以目前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水平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再这么大,会损失更大。

  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实际上就是两次败仗。第五次战役是筹备了很长时间才发起的新一轮攻势,投入了三个兵团,五六十万人,目标是一次消灭敌人三到五个师,结果是被对手的穿插撕裂了战线,如果不是六十三军在铁原死守,志愿军会遭遇更大的损失。

  所以,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志愿军始终处在被动防御的状态,也就是美军进攻,志愿军进行阵地防御,没有能力主动发起进攻。这不仅是武器装备水平和对手差距太大,而且也和后勤保障能力不足有关系。

  作战部队一下子从二十多万增加到了六十多万,而后勤补给能力并没有太大的提升,等于后勤系统承受的压力猛增三倍,但以此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而言,仍然没有能力应付敌人对后勤补给线的袭扰和破坏,自然只能以防守为主。

  也就是说,在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志愿军实际上是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攻势的,尤其是像之前那种动辄投入二三十万人,以消灭敌人三到五个师为目标的大战役,志愿军做不到。在美军已经完全发现了志愿军的短板之后,这段时间的狂轰滥炸也发扬到了最高程度,志愿军能顶住,保持战线不被对手撕开缺口,已经难能可贵。

  但美军同样也很悲哀地发现,在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已经形成完整防御战线的情况下,美军虽然装备优势很大,但毕竟在朝鲜半岛满打满算,也就二十来万人的军队,也不可能突破志愿军的战线,取得更大的战果。

  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两边其实都打不动了,所以只能在战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对峙,虽然在局部战场可能会做一点小动作,发动攻势,但也都是小规模的战斗。即使上甘岭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与前五次战役也不可同日而语。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志愿军改变战略战术,放弃了继续打大规模运动战的战略,而改成在局部战线上进行攻防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作战,这也就是当时毛主席所说的,我们今天熟知的零敲牛皮糖的战法,志愿军则发起了冷枪冷炮运动,零敲碎打。

  战争的第二年,对志愿军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时期,从苏联采购的武器装备正在逐步换装和补充,部队也需要熟悉和训练,敌人则发扬起火力和空中优势,不断在局部战场发动进攻,企图撕开志愿军战线,从而出现了围绕着一个小小的山头上甘岭,双方投入几万人进行的攻防战。

  到第三年之后,其实战争的天平已经开始向志愿军这边倾斜,不仅可以在局部战场上进行营连级别的拔点作战,可以说志愿军已经到了指哪儿打哪儿的程度,并且在金城战役的时候展示了进行更大规模作战的能力,但这时候双方都不想继续打了,只想赶紧结束战争。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