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化

何新:佛教的起源圣地尼泊尔

2017-06-11 15:54:37  来源: 作者博客   作者:何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尼泊尔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自古有山国之称。古代尼泊尔的范围,仅指尼泊尔溪谷一带,谷地以外,是许多各自独立的小王国。

  佛经及《大唐西域记》中都记述了尼泊尔,当时称之为泥波罗国。《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说泥波罗国多为山地,“地多硗确,如骆驼背。”

  

  今日尼泊尔:佛教之起源地

  尼泊尔是佛教真正的起源地。可悲的是,中国佛教徒那么多,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以至于许多佛教徒把佛教母国当做印度。近代以来似是而非的伪学之流行,可悲可叹,无过于此!

  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尼泊尔迦毗罗卫的蓝毗尼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附近的洛明达。

  

  神圣的佛陀山国:尼泊尔

  迦毗罗卫国,是佛陀时代(公元前6-前4世纪)尼泊尔地区的一个小城邦,是佛经所述古代巴基斯坦以信德河(即印度河)为中心的五河流域的16佛国之一。迦毗罗卫城邦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的故国,神的国度。

  迦毗罗卫为梵文的汉地音译,其它译名包括:迦维罗卫国(《佛国记》)、劫比罗伐窣堵国(《大唐西域记》)、迦毗罗蟠窣都、迦毗罗婆苏都、迦毗罗、迦毗梨等;意译为:苍城、黄赤城、妙德城等。巴利佛经又作舍夷国,意为“证得圣位者”之国。

  根据佛典记录和西方佛学界的考证,这个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释迦部族是来自克什米尔高原地区的黑头族人,以马为图腾的游牧民族,可能在公元前7世纪(?),来到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的平原地带定居。

  这个部落的王就是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称为净饭王,释迦族。王后叫摩诃摩耶,是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净饭王

  据汉传佛教推算,佛陀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中国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佛诞节”,也称“浴佛节”。

  【佛经上说: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一时间宇宙大放光明,万物欣欣向荣。天降法雨,有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佛陀沐浴(这也是佛教定为浴佛节的典故)。佛陀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连行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于是佛陀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宣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陀的降生

  迦毗罗卫城邦是一个小邦。当时的克什米尔、信德河五河流域有16个城邦,包括末罗、迦尸、拘萨罗、摩揭陀、般阇罗和跋耆等。

  迦毗罗卫城方圆约十公里。释迦族人血统纯正,具尚武精神,不与其他城邦通婚,释迦族颇受邻邦尊敬。由于周围强国林立,随时有被他国吞并的危险,所以此邦奉拘萨罗为宗主国。

  佛陀之号释迦牟尼是一个尊号,意思即释迦族的圣人。佛陀的俗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他在迦毗罗卫城出生。

  佛陀的祖父为狮子颊王,祖母名喀扎娜(Kaccānā)。父亲净饭王有三位弟兄:白饭王,斛饭王和甘露饭王。兄弟四人均以饭命名,所谓饭的原义为“牛乳粥”,因释迦族原是游牧族,认为用牛乳煮粥,是味道甜美的食物。

  据佛经:净饭王与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觉大王的胞妹大摩呵摩耶 (Mahāmāyā) 结为夫妻。当摩耶夫人去世后,又娶其妹大爱道 (Mahāprajapati) ,佛陀即由姨母养大。净饭王曾百般努力,想使王子悉达多继承他的王位,并曾试图阻止太子出家,但都被佛陀拒绝。29岁时,佛陀离开故乡,在克什米尔地区修行学道。

  可能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佛陀在克什米尔地区东南的摩揭陀国王舍城修行成道。

  这时佛陀的父亲净饭王重病,思念佛陀。于是佛陀回到迦毗罗卫看望父亲。净饭王见到佛陀后皈依佛教。

  当净饭王临终躺在病床上时,佛陀最后一次为他传布佛法,证阿罗汉果,自我验证了解脱之乐。七天后净饭王圆寂,据推算当年佛陀40岁。

  此后佛陀率领弟子在迦毗罗卫、尼泊尔、克什米尔、以及五河流域诸国等地巡游说法。

  而佛教最早的皈依者,就是佛陀自己的家族释迦族人。在尼泊尔的中央溪谷地带,佛陀建立寺院教化了释迦族人一千多人。

  至今尼泊尔还流传着佛陀回归后,受到净饭王尊奉的故事,这也就是佛教的起源,佛教史的开始。

  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以东20英里有一所叫做“那牟啰”的寺庙,据说此寺庙是为纪念佛陀在此说《虎本生经》(南传)而建立的。释迦牟尼最早的大弟子阿难陀的故乡,也在尼泊尔。

  此后,佛教以尼泊尔为中心,逐渐传布开来。

  

  佛陀诞生地:蓝毗尼位置

  在佛陀身后二百多年,佛教最大的护法摩揭陀国的孔雀王——阿育王来到尼泊尔朝圣。

  此时已是阿育王即位后之二十年。他在优波笈多长老陪同下,带着女儿恰鲁摩蒂到尼泊尔的蓝毗尼园朝拜,在此地树立了“尼加里瓦”石柱纪念佛陀,并在帕坦城修建了“毕波罗瓦”佛塔。

  

  阿育王石柱·佛陀涅盘200多年后,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为弘扬佛法,雕刻法敕,在各地敕建了30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被称为“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把女儿嫁给了尼泊尔的王子提婆波罗。阿育王为公主恰鲁摩蒂在尼泊尔修建了一座以她名字命名的寺院。(在今加德满都郊区,有一座恰巴希寺,就是以恰鲁摩蒂而命名的。)

  孔雀王朝时代,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法,尼泊尔是佛教徒朝圣的中心。大乘佛教兴起后,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世亲也到过尼泊尔并在那里传播佛法。

  根据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迦毗罗卫城的王宫遗址在今日尼泊尔国中西部的迦毗罗伐斯堵(Kapilvastu)县的提劳拉柯特(Tilaurakot)村,地理坐标:北纬27.5739916度,东经83.0520061度。(日本考古学者曾经在这里发掘出了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陶器碎片。)

  公元404、405年,中国的高僧法显曾经到达迦毗罗卫城。但是,当时这个佛陀故国已经“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师子,不可妄行。”法显详细记述了城内外有关佛陀的各处圣迹,特别是关于蓝毗尼园,据《佛国记》,此园在城东五十里。

  在法显同时代,尼泊尔一位出身于释迦族的僧人佛陀跋陀罗应中国僧人智严的邀请,于东晋义熙二年(406)到达中国长安传布禅学。他译出《华严经》、《摩诃僧祗律》等15部,l17卷。从佛陀跋陀罗的译经中,可知道当时大乘佛教的菩萨行在尼泊尔流行。

  中国的隋唐时期,即六世纪至七世纪初,栗呫婆族统治尼泊尔,建立了塔克利王朝。

  尼泊尔佛教在梨车毗王朝盎输伐摩王时代继续兴建一些巨大的佛教建筑,唐朝时出使尼泊尔的中国使节王玄策曾来到此地拜谒,留下记录。

  盎输伐摩王把他的女儿尺尊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公主赴藏时携去释迦牟尼八岁时画像和佛教文物,从此沟通了从印度经加德满都、拉萨到长安的通道。

  从这个时候起,藏地开始了翻译梵文佛经的工作,参与翻译的有尼泊尔僧人尸罗曼殊、香达等。

  唐贞观七年(633),中国高僧玄奘来到尼泊尔,瞻拜了迦毗罗卫和腊伐尼林。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

  “尼波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攻综习”。

  迦毗罗卫城的东门遗址,“空荒久远,人里稀旷,无大君长,城各立主。土地良沃,稼穑时播。气序无愆,风俗和畅。伽蓝故基,千有余所,而宫城之侧有一伽蓝,僧徒三十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教。天祠两所,异道杂居。”

  “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攻综习,外道异学,其教不详。王刹帝利栗呫婆种也,志学清亮,纯信佛法。近代有王,号鸯输伐摩(唐言光胄),硕学聪敏,自制声明论,重学敬德,迩遐著闻。”

  碑铭中还提到当时的其他著名寺院如曼纳提婆寺、仰罗啒哩伽寺、阎摩寺等。这些寺院是尼泊尔佛教活动的中心并与中国藏地和其他北传佛教国家有着宗教上的联系。

  在隋唐时期,许多中国僧人玄照、道希、道方、道生、末底僧诃、玄会、悟空,新罗僧人玄太、玄恪等都路前往尼泊尔朝圣。道生、末底僧诃和玄会则死于尼泊尔。

  在玄奘访尼泊尔九十年后,新罗僧人慧超曾经到过迦毗罗卫。此时的尼泊尔王是湿婆提婆二世。他建立了两座塔碑。据725和749年所立的碑铭中记载,湿婆提婆曾兴建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佛寺——湿婆提婆寺,并在寺中创立了比丘僧伽。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