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与白求恩齐名的印度援华医生,年仅32岁长眠在中国大地上,毛泽东痛悼全军失一臂助

2021-10-28 16:27:21  来源: 党史博采   作者:彭苏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942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32岁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在河北抗日前线逝世。延安军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朱德亲临会场并讲了话,毛泽东送了亲笔挽词。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习近平向他的遗属颁发了纪念章,他的墓地和纪念馆至今仍在中国河北的大地上,他也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投身中国抗战的恒河之子

  1910年10月9日,柯棣华出生在印度孟买省,他有八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5岁时父亲就把他送进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都很好。1931年,21岁的柯棣华考入了孟买的戈瓦德达斯·桑达·达斯医学院。此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柯棣华深受民族独立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游行和罢课,因而被学校开除。但他又考入了孟买著名的格兰特医学院,并在1936年获得了外科学士学位,次年又考上了这所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外科医生职位。

  ◆印度友人柯棣华医生。

  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深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也掀起了援助中国抗战的热潮。在印度民族独立斗士、印度最大的政党国大党主席尼赫鲁的倡议下,1938年8月,印度组建了援华医疗队。柯棣华决然放弃良好的生活和工作前景,报名参加了这支援华医疗队。

  印度援华医疗队由五人组成,队长爱德华是印度著名的外科专家,也是尼赫鲁妻子的哥哥,曾参加过西班牙国际纵队。副队长卓克华是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俩人都年近60岁,其他三人都是年轻医生,援华医疗队在离开印度前,中国驻孟买总领事和印度国大党孟买委员会,都为医疗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援华医疗队到达了广州后,受到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等人的热烈欢迎。柯棣华在日记中写道,“孙中山夫人也来欢迎我们,她还很年轻,风度迷人,讲一口漂亮的英语,她衣着朴素,丝毫没有中华民国国家夫人的架子。”随后,医疗队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地工作。五位医疗队员都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爱德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

  ◆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全体队员。左起第二为柯棣华。

  到中国后不久,柯棣华他们目睹了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政治腐败,渴望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去。柯棣华说道,“延安是我心中的革命的耶路撒冷,是革命者向往的圣地。”1939年1月,就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不幸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强忍悲痛,继续随医疗队前往延安。延安军民为印度援华医疗队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参加了联欢会。毛泽东还亲自请医疗队吃了饭,并让柯棣华坐在自己身边,向他询问了他家中的许多情况。随后,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华到延安郊区正在建设中的拐峁模范医院工作,爱德华为外科主任,柯棣华为外科医生,巴苏华为五官科医生。卓克华和木克华被分配到医院担任医务教学工作。

  1939年5月24日,57岁的卓克华因不适应中国北方的气候,不得以返回印度。1957年曾应邀访华,1962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

  ◆柯棣华、巴苏华即将奔赴前线。

  就在卓克华离开中国的这一天,毛泽东亲自写信给尼赫鲁,对印度援华医疗队到八路军中工作表示由衷地感谢,“我们借此机会,谨向伟大的印度人民和印度国大党表示感谢……希望印度国大党和印度人民今后将继续帮助和支援我们,以便一起把日本帝国主义都赶出去。”尼赫鲁也给毛泽东回了信。1939年7月,周恩来从马上摔了下来,爱德华、柯棣华亲自为周恩来治疗。

  1939年8月,身患肾病的木克华返回印度,他在印度为我军募捐的医疗用品,在运经缅甸时被英国殖民政府查封没收。后曾因反对英国对印殖民统治被捕,多年后任印度医学会副主席,1957年和1979年两次访问中国。1981年病逝,终年69岁。

  1939年11月3日,在医疗队多次要求下,上级终于批准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华前往太行山前线。

  在抗战的最前线

  1939年12月21日,柯棣华他们到达了太行山深处的武乡王家峪的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亲切会见了他们并陪同吃饭,他们还参加了刚逝世的白求恩追悼会。

  不久,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因病返回印度治疗,柯棣华和巴苏华继续留了下来。1940年初,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柯棣华和巴苏华上了前线,他们把医疗所安排在最前沿,以便及时地抢救伤员。战斗激烈时,敌人的炮弹甚至打塌了救护所的墙角。但柯棣华和巴苏华坚决不下火线,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两天多,柯棣华也连续手术了四十多个小时,在其他中国医护人员的协助下,为80多名伤员进行了救治。

  ◆1939年12月21日,朱德(右三)在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会见医疗队成员。右二为柯棣华。

  1940年3月中旬,柯棣华他们奉命转移到晋察冀根据地,朱总司令亲自为他们送行。当月,他们到达了129师所在地辽县,受到了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的热情欢迎。在师部的两个多星期中,他们热情地为战士和当地老百姓看病,还参加我军袭击日军军列的战斗。5月,他们在两个骑兵连的护送下穿越了太行山脉,到达了冀中根据地,吕正操司令员热情地会见了他们,在激烈的反“扫荡”还在进行时,竟然为他们举行了一次万人参加的欢迎大会,这使得柯棣华他们感动不已。

  1940年9月,著名的百团大战爆发,柯棣华带领一支医疗队奔赴前线。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一连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抓紧时间抢救伤员。几十年后,柯棣华的妻子郭庆兰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连续13天的战斗中,柯棣华同他的两名助手和护士,为800多名伤员进行了治疗,还对其中的558人做了手术。”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我军发起了著名的东团堡战斗。巴苏华率领的医疗队归属主攻东团堡的我军主力团,柯棣华则率领另一支医疗队,在离东团堡仅三里地的地方,与巴苏华一南一北抢救伤员,为我军全歼守敌立下了功劳。

  百团大战结束后,毛泽东从延安发来要他们俩返回印度的电报,巴苏华决定回延安,回延安后被留在延安工作。至此,只有柯棣华一人还在八路军抗日前线工作。

  1941年初,八路军白求恩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扩建,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亲自提名下,柯棣华出任扩建后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第一任院长。

  柯棣华出任院长后,在管理上和医疗专业上下了大功夫,医院规模达到了两百张病床,外科全年完成了四百多次手术,很快使医院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医疗中心。当时在白求恩卫生学校任教的柯棣华妻子郭庆兰在几十年后回忆道,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42年上半年即做了各种手术一百五十次,有胃空肠切除、上下肢交感神经吻合、卵巢切除、急腹症手术,以及截肢等。”较大的手术,柯棣华都要上台。一般的手术,他也亲自指导高年级的同学进行。

  ◆柯棣华和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江一真、教务长殷希彭、教员傅莱在一起。

  由于态度和蔼、医术高明,柯棣华在当地老乡心目中口碑极佳。柯棣华的房东家有一小姑娘患了寄生虫病,营养不良,柯棣华把自己的一份口粮长期留给孩子,孩子终于恢复了健康。1976年,柯棣华的妹妹来到哥哥当年的这位房东家,当年的这位小女孩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谈起柯棣华时泪水长流。有一次在紧张的反“扫荡”中,柯棣华在一个转移一空的村中发现了一位产妇,他不顾敌军随时可能到来的危险,和几位游击队员一起,把产妇抬到医院,坚持为产妇做了剖腹产手术,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在中国的爱情和入党

  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期间,柯棣华还承担了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外科教学任务,时间一长,他认识了在学校当护理学教员的中国姑娘郭庆兰。

  郭庆兰1915年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县(今汾阳市)城关的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郭庆兰从教会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升高中,考进了美国人办的汾阳医院附属护士学校。1937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1940年6月21日,郭庆兰毅然放弃了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的良好条件,离开北平来到了晋察冀根据地,成为白求恩卫生学校护理学的一名教员。

  俩人都在白求恩卫生学校任教,在工作接触中,郭庆兰发现柯棣华虽然是印度人,但工作认真负责,废寝忘食,一丝不苟,还很风趣幽默,对同志们非常和善。几十年后,郭庆兰在回忆录中写道,“有时我到医院看到他在外科做手术,就给他当助手,给他传递手术器械,进行消毒等护理工作,双方进一步增加了了解。”

  ◆郭庆兰

  有一次,卫生学校领导组织青年医护人员在野外的草地上联欢,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的郭庆兰用英文唱了一首著名的美国民歌《黑奴歌》,坐在一旁的柯棣华听后大为惊讶,也情不自禁用英文和声唱了起来。郭庆兰回忆道,歌唱完后,“柯棣华三步并作两步走过来,眼睛睁得大大的,惊奇地问我:‘你怎么会唱这支歌?你在哪里学的?’我也诧异地以同样的语气反问他:‘你怎么也会唱这支歌?你在哪里学的?’他回答道:‘我在学校学的。’我说:‘我也是在学校学的。’‘哈哈……’说完,我们两个人都大笑起来。歌声划破了山村的宁静,向远方飘去……歌声把我们这对异国青年的心联结在一起了。”

  1941年11月25日这天,经上级特别批准后,柯棣华和郭庆兰这一对中印情侣,终于喜结良缘。柯棣华的中国好朋友、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曾参加过长征的江一真(建国后曾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卫生部部长)亲自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身为医院院长,柯棣华时时以一个普通医生和八路军战士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放弃组织上给他的特殊照顾,“我来是为了革命,不是为了享受……我热爱着中国,热爱着正以无穷的威力摧毁法西斯暴行的英勇抗战的军民!”1941年5月,晋察冀根据地开始整风学习运动,柯棣华虽然是一个外国人,但也积极参与其中,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经过学习,他的政治思想觉悟得到极大地提高,1942年7月7日,经上级批准,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郭庆兰和儿子柯印华。

  1942年8月23日,郭庆兰生了一个儿子,柯棣华亲自为妻子接生。这个中印混血孩子的出生,为柯棣华和郭庆兰这对跨国夫妇带来了巨大的欢乐。柯棣华给他的中国好友、八路军卫生处军医李得奇写信:“郭庆兰生了一个男孩。今天是第三天,他睁了睁眼睛观察周围。这孩子白皮肤,大眼睛,高鼻子,长睫毛,黑黑的两道眉,长的样子像我,但皮肤像郭庆兰。取了我们两人的优点,未取缺点。”聂荣臻司令员得知柯棣华和郭庆兰的孩子出生后,更是高兴,他亲自为孩子起名为“柯印华”。一个“印”字表示印度,一个“华”字表示中国,寓意中印两国在抗战中结下的友谊万古长青。

  在郭庆兰的回忆录中还清楚地记录了一件事:这期间,鉴于柯棣华的政治表现和业务能力,聂荣臻司令员还计划把柯棣华送到延安,脱产系统学习两年的马列主义的理论,不料却因意外事件而终止。

  魂留中国

  早在1941年6月,柯棣华就被发现患了癫痫病。1942年中,柯棣华的病时常发作,聂荣臻司令员对他病情非常关心,除了组织医生会诊治疗外,还准备送他回延安、或附近的大城市医院、或到印度治疗,但都被柯棣华拒绝。

  1942年12月8日这天,柯棣华给卫校的学生上完课后,又为二十多名学生做了一台示范手术,之后他还召集了一次医院干部会。晚上回到家后,又开始一百多页的《外科各论》讲义的编写工作。半夜时分,妻子发现他剧烈地抽搐,江一真校长闻讯后,带着正在此地的奥地利医生傅莱赶来抢救,但已无力回天。

  1942年12月9日凌晨,柯棣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32岁。

  柯棣华病逝后,八路军和老百姓都把柯棣华称为“第二个白求恩”。人们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内的树上挂满了白纱,卫校全校停课,附近的老百姓成群结队地到医院,人们对这位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国际友人表示最深切的哀悼。12月17日上午,晋察冀边区政府为他举行了上万人参加的追悼大会,聂荣臻司令员的代表和吕正操、程子华等领导亲临大会会场。几十年后,郭庆兰回忆当时的情景:“四邻的乡亲们一路哭着走入会场,乡亲们带着孩子呼唤着哭,有的乡亲们用鞋底打着地哭,人们从未见过一位普通大夫的去世,有如此多的人群自发地、真情实意地如丧考妣地嚎啕大哭。有的人悲伤地哭昏死过去,有的人还因悲伤过度而泣血。如此发自内心的深切哀悼,这在唐县历史上乃至华北大地都是绝无仅有的。”

  ◆图上是柯棣华最后的遗容,守护在柯棣华身边的有:左起夫人郭庆兰、儿子印华、傅莱、殷希彭、陈淇园、江一真。

  12月18日,朱德、彭德怀致电柯棣华的家属,对他的病逝表示沉痛的哀悼,朱德还写下了《悼国际友人柯棣华大夫》的文章。12月30日,在延安各界举行的追悼会上,朱德亲临会场并讲了话,毛主席送了亲笔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周恩来、宋庆龄等都来电表示沉痛的哀悼。

  晋察冀边区政府在白求恩陵墓的南侧修建了“柯棣华之墓”,1953年,又将白求恩和柯棣华的灵柩迁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76年和1986年,中国政府分别在石家庄和柯棣华战斗过的河北唐县城北的钟鸣山下,分别修建了柯棣华纪念馆。

  ◆柯棣华纪念馆。

  柯棣华病逝后,为了让他的儿子安全健康地成长,中共中央把郭庆兰调到延安,后任延安国际和平医院护理部主任,建国后任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护士学校校长,后到大连工作。1958年她带着儿子柯印华首次访印,见到了柯棣华70多岁的母亲和他的众多兄妹。几十年中,郭庆兰长期与柯棣华的故国印度保持友好来往,她曾先后五次访印,印度历届领导人尼赫鲁、甘地夫人、拉奥总理、纳拉亚南总统、瓦杰帕依总理等都曾会见她,印度历届领导人访华,都要与她会面,她被誉为中印友好的“民间大使”。

  1967年6月,柯棣华唯一的儿子柯印华因过敏反应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25岁。2012年6月28日,郭庆兰在大连病逝,享年96岁。

  2017年元月4日,毛泽东当年手书悼念柯棣华的挽词原作,在柯棣华家乡马哈拉施特拉邦索拉普尔由中印两国专家修复完成。

  今天,柯棣华静静地躺在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陵墓一侧,伴随着他的,还有当年和他一起援华的同伴爱德华、巴苏华的纪念碑和他们一半的骨灰……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