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粟裕生前已遭蒙冤 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2018-05-15 17:53:4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周方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应复原他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

  周方

36dc03756492510cd154cacfe69ae735.jpg

  大纲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二、题外的话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一、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二、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三、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托依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四、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敌强大援军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八、涟水(二保)南临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战役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及平反难探源浅析

  一、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探蒙冤的冰山一角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毛泽东要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中央军委绝对领导权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谈粟裕蒙冤及辩诬

  结束语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大约自去年下半年起,当今中外著名学者何新先生在新浪博客连续转刊关于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研究评价文章,认为多年来的一股“造神”风是针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点,凭他的敏锐嗅觉,不无道理。

  但是,在何先生的系列考证研究中,却再次将粟裕定性为一个既无多少独立军事指挥大权且凡独立指挥几乎必败无疑,更揽功诿过甚至谎报战功以至阳奉阴违的不堪现代中国革命军界人物,以至言辞多有贬损讥诮。而且,一切不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来自哪方面的,几全部采信;一切有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如他所宣称信奉的多么权威文史资料,几一概不予采信。对此,山民深感心痛,不唯痛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亦痛何先生,深以为过矣!如果是别人写此类研考文章,山民或不屑一看。山民以为,一切还是以实事求是为归吧。

  只可叹,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献全身于革命,命运却如此多舛!生前蒙冤漫漫26载,死后又冷藏10年,而终于被第三代核心军委主席签发,由其时两军委副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署名发表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为他平反,恢复他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崇高历史地位,高度评价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尤其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高度赞扬他相忍为党为国为军的崇高胸怀品格。然而世事难料,竞然就在正式平反后23年的今天,他又一次被政治斗争推向风口浪尖!

  从何先生发表第一篇关于粟裕研究评价的文章起,就引起山民的关注,遂逐一复制几无遗漏,并另外搜索相关研究文章复制,共达30余万字,打印成8个分册。随后又尽可能仔细地研读相关文献典籍的相关内容,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下文简称《毛谱》)、《毛泽东传》、《邓小平文选》(下文简称《邓选》)、《邓小平谱》(下文简称《邓谱》)、《中国战争通鉴》(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戚本禹回忆录》(香港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下文均略上书出版社名),并两次细看由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历史文献性巨制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而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央军委平反定性评价结论基本相同。所以,本篇文字,就是山民将整个“粟裕问题”综合归纳为两大方面简要谈谈个人愚见,并同时供方家批判。

  二、题外的话

  为什么又扯到题外?其实也还是题内,就是山民此前对何先生的认知。

  山民生性愚顽,知识浅薄,不通世故,不懂权变,一根筋,一条道儿走到黑,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者。故命运多舛九死一生几致失忆,且屡遭贬谪流离而死不悔改,明知眼前是烂泥潭又一脚踏了进去,一生誓言“为文不为媚时语”,最终被体改为特色工人——新无产者。山民能苟活至今,全赖苍天眷怜!

  何先生最初引起山民极大兴趣和关注的,是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他同一个日本学者的访谈录,并随即收藏。后来他的网易博客在山民有了微机就成为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山民窝居偏远小城,无幸买到何先生大作,但其博客文章被复制者,足以打印成好几本书。故对何先生在全面内外私有化改革开放狂潮中苏世独立出淤泥而不染析疑纠谬秉笔直言肃然起敬,且在解析经济疑难杂症、外国文化历史诸方面认为是自己的导师,并不顾愚陋上书党中央领袖举荐重用他和黄奇帆、江涌、戴旭、杜文龙四位先生。故在他宣告世人罹患不治顽症将不久于人世时,山民就破例向他的邮箱发了一封近乎悼词的信,说如果他先我这个伤病缠身的老山民而去是会哭的!但恶性难改,同向他申明:不认同他的若干观点!其实,山民的哭他,更多的是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和被改革开放的新生“草根阶层”!

  本年3月23日,在何博上又看到何先生住院手术并在康复中,唯愿他早日痊愈继续关注国计民生和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局势。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一、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一)以德报冤品格高尚实例

  1、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年10月16日)载:“B老说:陈粟两家1958年后再无私下往来。《粟裕传》传记组采访楚青,问:‘1958年后,陈老总到您家来过吗?’楚青摇摇头,说:‘人家是领导,怎么会到我家里来?’

  “C老说: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主动参加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没工作,处境也不好,粟裕将她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并时常照顾,一直到1975年去世。陈毅次子陈小鲁正关在监狱,罪名是‘现行反革命’。粟裕设法将其弄出,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张茜去世后,粟裕干脆将陈小鲁接到家里,包吃包住,以后还做主,将孤儿的他招为上门女婿。为此,小鲁与大哥昊苏关系很不好。

  “类似以德报冤的还有扶养刘锡荣。刘锡荣父亲刘英,浙南游击时期准备杀掉粟裕。两人互相防备,各带人马分开后,粟裕才知道身边一部下为刘英的暗探,奉命可随时干掉粟裕。刘1942年牺牲后,此人成为粟裕手下将领,又成长为高级干部,但粟裕待之如初,从无穿小鞋之事。后来《粟裕传》传记组到家采访此人,了解刘英派他紧盯粟裕一事。此人几小时默默独坐,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始终不发一言,因不能证实,《粟裕传》传记组只得屏弃这一细节。刘英之子刘锡荣被粟裕派人从要饭路上找回,收为养子,精心培养,成为中纪委副书记。”

  2、张雄文《庐山会议刘少奇提醒粟裕:58年彭整你的事说说》(2013-07-17)载:“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找到粟裕,关切地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不过,粟裕只是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愿意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坚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自己的清白。”

  另据金汕陈义凤文(凤凰网历史2012-05-31)《上将陈士榘晚年揭秘粟裕挨整真实原因》(转摘引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金汕陈义凤著,陈人康口述,人民出版社)载:

  “父亲故去后,我仍然关注粟裕之迷。我听北京一些差不多大的高干子弟讲,彭总1959年在庐山为民请命挨整,有人做粟裕工作,让揭发彭总,因为粟裕被批是彭总主持的。但是粟裕拒绝了,他不愿意干落井下石的事情。一直到文革,粟裕一直处于似倒非倒的状态,他的谨慎低调让他没有成为‘敌人’。”

  这一段回忆,从另一个侧面有力证实上引张文所言非虚。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党军内政治斗争中蒙冤而相忍为党国军队,不对彭德怀落井下石,尤显高凤亮节。伟哉,粟裕!

  (二)长期蒙冤遭打压仍然以国家民族人民安危为重,呕心沥血调研御敌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中外共知,自中央军委1958年“整风”扩大会议开始,粟裕长期蒙冤遭打压直到死后10年!

  而在打倒“四人帮”彻底否定“极左”并全面改革开放初期,一切毛泽东时代的“冤假错案”几乎都“一风吹”,就连轰动全国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都被平反。但是,粟裕蒙冤非但没有被平反,更遭政治冷冻,以至被清出中央军委常委,而末年仅送一个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虚衔。

  此时粟裕老将军的心情,即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亦不难推测。

  然而他却相忍为国家民族安危,以带病之驱踏遍边疆关内战略要地,呕心沥血调查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进而为新世纪政治经济尤其军事形势下中国国防战略方针修改制定做出了其他开国元勋所不及的杰出贡献。

  据《湘潮》2012年第3期李戈瑞《粟裕晚年对未来战争的研究》载:

  “由于粟裕的不懈努力,在1980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粟裕说:‘未来战争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多死多少人,多付出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1977年8月,粟裕在参加完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军委座谈会后,即赴新疆考察,先后到乌鲁木齐、伊宁、独山子、石河子等地察看地形。考察结束后,他就新疆战略战备工作问题,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和军委战备委员会提出许多关于新疆地区战备建设的建议。此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又多次抱病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湖北、广东等地勘察地形、视察部队,深入作战部队和边防海防前哨,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敌我双方的情况,广收资料,精心研究,并与当地驻军和地方党政领导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粟裕外出调研,总是轻车简从,从不讲究吃住,也不参加宴请。有些单位的领导利用晚上或是星期天来看望,他都是先表示谢意,再劝他们不要再来了,免得影响工作。他向身边工作人员交待,绝对不能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任何礼品。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思考,粟裕感到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全过程作具体分析,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战争初期,因为战争初期对整个战争发展进程关系重大。1978年1月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这是他多年来就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思考的结晶。......1997年1月11日和13日,粟裕先后在军事科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对未来战争初期作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山民注:具体研究成果从略)

  “粟裕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边疆海防,为探索未来的反侵略战争,躬身实践,竭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不过,在这里,山民还要说的一点愚见是: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全面入侵的“诱敌深入战略”绝不应一风吹!

  粟裕老将军晚年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大规模入侵战略的研究结果,最终导致改革开放后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对此,山民感到深深的忧虑,基本道理是:既然是我国遭受全面入侵,那就除了美苏两霸再无第三国敢这么做。这也就是说,我国是处在一个相当弱势的战略地位。而在这种极其严峻的不利态势下,全面设防处处抗击,就必然遭致全局被动处处挨打,一如蒋介石的国军抗日。而为要最终战胜强大的入侵者,就必须既有计划地坚守若干战略支撑点,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放弃一部分据点,造成强大敌军的分散占领守备,并在这种战略态势逐步变得有利于我的情况下,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在具有关节点意义的局部地域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装备,歼敌或者至少打残一路,就绝对是我国我军必须使用的正确战略战术。而这里还必须说到的是:尤其是在毛泽东刚刚辞世,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极左”,“一风吹”刮遍全党全军全民即全国的极不正常历史时期中,中央军委的这个决定有多大的正确性成分是值得今人严肃全面深入研究的!

  (三)“两让司令”并非“神话”

  1、“一让司令”的最权威文献证据

  《毛谱》载:194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承、刘晓五人为常委,(十一月二十六日增补曾山为常委),邓子恢任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谭震林任副书记兼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二十九日,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以后又任命谭震林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也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要让粟裕当司令,而张鼎承只当副司令?道理最简单明了:因为粟裕善于用兵!眼前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夺取天下的最关键时期,来不得丝毫犹疑甚至感情用事,甚至论资排辈!

  这不,二十九日中央毛泽东就又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野战军是什么?是决战决胜的最主要战略工具。可见中央毛泽东对粟裕的信任和依重是多么坚定不移!

  难道不是吗?是中央毛泽东下错了棋用错了人吗?铁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不愧古今中外第一兵圣!

  2、“二让司令”的历史知情人权威证词

  第三代核心签发由其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署名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明确说:“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时中央曾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野部队传为美谈。”

  山民认为;

  一、《毛谱》没有记载此事,可能是当时没有现场记录入档,而中央会议讨论仅记要事未提粟裕的个人请求。

  二、无论《毛谱》《邓谱》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文件,并不代表它就不是客观存在。

  仅举两个具体例证:

  一是,第二代核心文化大革命期间写给毛泽东的“永不翻案”的检讨并表忠心信,两谱都没有记载。

  二是,第二代核心在打倒“四人帮”后中央召开的最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发言,《邓谱》亦无记载。

  如果说张震副主席可能因为曾任华野三野参谋长参与粟裕决策指挥淮海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而企冀借助抬高粟裕从而抬高自己的话,那么刘华清副主席则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他都不知道曾有此事,还能在他们合署的文章中写这么一段只会给张震副主席带来荣誉却给自己带来莫大政治耻辱以至麻烦的话吗?

  更何况他们代表中央军委发表此文,完全是为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洗雪沉冤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为人民英勇机智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战线辉煌的历史功勋,还他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也同时代表了粟裕蒙冤后长期压抑的广大华野三野指挥员、许多其他野战军高级指挥员以及众多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3、粟裕在扩大的军委“批粟整风”会上的辩白证词

  据《期刊文萃》被山民截剪保留的文章《粟裕大将蒙冤始末》(可惜出版单位不知道了,年月期数亦无从知道了)载:

  “关于‘一贯反领导’和‘向党要权’。粟裕申辩说:他不仅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也从不争权力。他举例说,1945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为副司令员。他认为张是党内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时张就是司令员,他是副司令员,因此华中军区司令员也应该由张担任才好。因此他压下了中央的这个任命,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中央因此修改了任命。1947年军委要他带王必成纵队到鲁西南,同陈士榘、唐亮的部队汇合统一指挥这六个在外线的纵队,他当即复电军委,强调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自指挥。1948年他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当即明确主张派陈毅到中原去,把华野交给他负责。他当即表态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在毛泽东强调陈毅必须到中原去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

  在此军委扩大会议原始档案没有公开并证实此传闻不实之前,山民只能认为是可信的:这可是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当着众批判官公开说的!他敢撒谎?

  (四)淮海战役临战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再现高风亮节

  本来淮海战役就是在济南战役迅速大胜后,毛泽东中央军委根据华野粟裕“双代”的提议进行的。而且此时的华野已经成为整个战役中最大战略集团亦即决定性力量,整个战役的战场指挥全权从任何角度说,都应该由粟裕总指挥,而且他也完全有此能力。但是,粟裕又一次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

  虽然也同样得到毛泽东中央军委的认可,但事实证明,在整个战役中偏师中野及总前委并未能“统一指挥”,是军委主席毛泽东统一指挥协调,而粟裕独立指挥的华野则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五)“辞元帅”一说的三个有力旁证人证词

  1、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证词

  “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以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                                                                                                                                                                                                                                                                                                                                                                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                                                                                                                                                                                                                                                                                                                                                                  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同志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大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级总编导石征先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的一些情况。”(转引自中国新闻网2017-08-29鞠开《史海勾沉: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授衔大将的真相》)

  李银桥平生与粟裕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到,毫不相干,他的回忆如果无确证是他人后来造谣,那么应当是可信的,尤其是他不会也不屑于凭空为粟裕造什么“神”。而粟裕的原秘书鞠开会丧失人格凭空造李银桥的谣?而且其时还有石征先在场呢!

  2、开国上将陈士榘的回忆证词

  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说:‘现在说话比十年前宽松多了,我前不久听说,解放后陈赓曾对粟裕说过:‘古往今来,有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粟裕打仗好,战场上的事必须尽快敢于做决断,容不得层层请示。可是解放后就不一样了,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一级一级地按规钜办事,按战争年代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做法让一批干部吃了大亏。我刚刚进城也有这种感觉。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当上了总参谋长。他办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不唯上,不唯权。到了1955年评军衔问题时,粟裕很有可能当元帅,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要求不当元帅。主席决定让他当第一大将。’”

  这里需要作一点说明的是:在何先生的研究中,陈士榘被认定为对粟裕军事指挥不服从而关系不睦的华野高级将领之一,还“当了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即进入中央军委。可见他的回忆一是毫无“造神”的意思表达,二是有的极大的可信性。

  3、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证词

  据《戚本禹回忆录》载:“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

  这句简短的回忆,虽然没有提到粟裕辞帅,但是明确说到“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这就是说,至少最初中央评元帅的人选中,粟裕是进入其视野的重要一员。而后来的终于没有被最终确定,中间肯定有中央与粟裕的交际,而“粟裕却从不争功”。

  二、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文献证据:

  《毛谱》(下文略)1946年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来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1948年(下文略)5月5日“在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同陈毅粟裕等商讨渡江问题后,毛泽东于本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电,......为组织协同作战,电报还指出:粟裕兵团‘约于本月底渡河作战。陈、唐所率三、八两纵应回到豫皖苏区,调换一纵西去,以便该兵团有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等六个纵队集结打大仗’。‘本月内请刘、邓命一纵十一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待粟裕命令”,而不是陈毅命令!

  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六)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邓子恢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

  5月21日,“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并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尽可能迅速地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邓会面,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示:粟裕受权指挥华野全军!

  5月29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此电注“[1] 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6月3日,“本日午时,又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中原局、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及四十七军’。本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

  9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电:‘完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总署。’”

  9月11日,“关于济南战役的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起草复许世友并告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华东局、中原局电。“又指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由于华东野战军打援力量的强大和迅速达到攻济目的,徐州之敌未敢北援。”

  上引后两电明白无误确证:粟裕为整个攻济打援战略制定决策指挥者!

  三、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依托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史实表明毛泽东中共中央对粟裕建议高度重视立召陈毅粟裕赴中央汇报,并决定调陈毅立去中原任副职由粟裕“双代”率华野(西兵团)暂不过江而在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改变中原战局

  (一)虽然随后一段时间毛泽东中央军委仍电粟裕重申坚持原定渡江南下战略方针,但随着粟裕兵团在江北歼敌越来越多,胜仗越打越大,战局越来越有利,也就没有继续坚持原方针,而是与粟裕上下协调直接策划指挥了豫东、济南战役直至淮海大决战并大获全胜一举定江北

  这是举世皆知的历史事实。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粟裕按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下江南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调动中原敌军主力若干追逐南下,那就没有豫东歼敌9万、济南歼敌10万淮海大决战歼敌55万一举定江北的历史怍伟大胜利;那么现代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人能够想象得到?

  (二)文献证据

  1、《邓谱》1948年4月18日“和刘伯承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陈毅粟裕,对中央军委决定粟裕率部过长江问题提出建议。“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此电措词委婉,但侧面支持了粟电建议。

  3、邓小平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准备会议的发言:“第二,在外线作战,军委应考虑到外线作战是否能完全自给。外线作战,如稍稍陷入被动就有很大减员,即在平时大兵团一次行动即可减员千人以上。还有,在外线作战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强调自己解决,但军委在计算全盘问题时应加上这些条件。”此意见亦在侧面反映了粟裕建议暂不过江南下的担忧的现实性,从而又变相支持了他暂留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的正确建议。

  3、《邓选》(第三卷)1989年11月20日《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过黄泛区,真困难啊,重装备带不走,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要不要消灭敌人?要消灭,要争取打几个歼灭仗。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成得并不好,消灭的敌人不多,除地方保安部队外,一共只消灭了几个旅。但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经过大别山斗争,二野受到削弱。只有秦基伟的九纵,你们那一坨,保持兴盛的旺气。主体四个纵队就削弱了,更新也困难啊,有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仅两个旅,只有一个纵队是三个旅,就这样迎接淮海战役。”

  由此可见,所谓“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毛泽东统帅的中共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在兵力装备严重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强敌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前提下的军事民主,将帅之间坦诚相见,实事求是取长补短,唯战胜敌人是从。

  句公道话:粟裕一生打过多少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恶仗大仗,蛇吞象的黄桥战役,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以至兵少装劣而最终以华野39万歼强敌40余万的淮海大决战,他是个畏敌退缩的人吗?又是个抗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而不遵的的人吗?

  (三)最重要的直接史实证据

  粟裕为什么强调依托解放区更有利于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且看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巨型历史文献性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及何新解放战争研究《淮海战役的粮食供应》提供的有力数据:江苏、山东、河南、安徽解放区发动男女民工达543万多人,太平车独轮车88万多辆,黄牛毛驴76万多头,船8500多只,担架29万多付,扁担30多万根,筹送军粮9.6亿多斤实用4300多万斤,弹药1400多万斤,转运伤员113万余人;参战兵力与民工比例为1:9。所以,这才有了陈毅那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野10万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拖走大量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大大减轻了对陝北、山东解放区的巨大压力,并创造了新根据地,但是自身同样遭遇严重困难遭受巨大损失,部队过黄泛区丢掉全部重装备,以至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遇到极大了的困难。如果不是华野及时地前后抽调5个纵队包括炮纵驰援,要歼灭黄维兵团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也才有了总前委书记兼中野政委邓小平那句慷慨激昂的决死誓言:那怕是中野全部打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什么是解放区?

  这就是解放区——获得解放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战争伟力!

  什么是人民战争?

  这就是人民战争!而且是人民战争的最光辉典范!!

  四、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一)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

  1、《毛谱》“粟裕致中央军委电”要点(《毛谱》注[2] ):“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电报说:攻济战斗日内可结束,如敌停止北援,我们下步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够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蒲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

  2、9月25日7时,军委毛泽东致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电要点: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粟,甚为必要。

  (一)......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二)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

  3、两电异同及战略眼光长短

  (1)相同点

  A、毛电首先肯定了粟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B、将粟电提出的战役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改为“第二个”和“第三个作战”。由此可见,何来“彻底否定”?!

  (2)相异点

  A、毛电举棋就落在更长远战略棋眼上,由此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点:首先歼灭敌之重兵集团之一黄百韬兵团10万之众,拉开了淮海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B、粟裕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战略眼光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高远,战役决心从而魄力也就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雄壮宏大。

  (3)当时军界说是粟裕的“小淮海战役”引发了毛泽东的“大淮海战役”绝非夸大之词,事实如此,无所谓“造神”。

  当时的军界,不是现在的网界,他们有必要“造神”?须知粟裕其时在全军解放全中国的激烈战争中,而解放后的粟裕又遭贬谪打压!

  (二)刘伯承陈毅李达致中央军委并粟裕电表证了他们与粟裕“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有“原则不同”

  电报要点:

  “军委并粟:

  (一)粟前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以下为二野作战设想,略。

  上述电文,战略意图清楚明确一致:“我们同意“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而没有原则不同。

  (三)刘、陈、邓首先提出围歼黄维兵团改变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攻歼邱、李兵团计划,证明毛泽东也不是神而是从谏如流的英明最高统帅

  1、《邓谱》1948年11月19日“和刘伯承、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提出先打黄维、李延年部的主张。......”

  24日下午3时“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2、刘、陈、邓也不是神,原先预计很快歼灭黄维兵团但轻敌碰上硬钉子,最终华野先后投入5个纵队尤其是炮纵历时19天才最终得以实现。

  3、刘、陈、邓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准战略机遇,敢于在兵力不足装备更落后的情况下决心围歼强敌。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一)到底谁指挥了淮海战役

  1、总指挥:中央军委主席、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

  2、战区主要指挥员:前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总前委陈毅、邓小平;后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

  3、整个战役此5人的战区分合:

  第一阶段:(大体)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并阻援;刘伯承指挥中野部分纵队,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部分纵队及华野少数纵队,主要负责牵制阻援配合。

  第二阶段:刘、陈邓汇合率中野全部及华野5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粟裕率华野主力围堵杜聿明集团并阻援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

  第三阶段:华野全部围歼杜聿明集团;敌刘、李兵团退出战场;中野全体休整。

  4、主要文献证据(只引证第一阶段)

  一、(循上体例)10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相机攻占开封。粟裕则令......与陈、邓协力作战。“陈毅、邓小平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

  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华野全军”、“粟裕则令”,而不是别的任何什么人!

  二、《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0月18日“和刘伯承、陈毅、邓子恢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华北军区:......(二)陈毅、邓小平今日赴郑州前线指挥作战,使用陈、谢电台。请军委与之联络。”

  三、《邓谱》10月24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转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提出关于中原野战军主力转至商丘西南地区后之机动方案。电报说:一、......(一)东线战斗发起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兵团又较远时,我集一、三、四、九纵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而歼击之。......六、如敌北进,则建议刘伯承、李达令六纵紧尾该敌。七、请军委考虑指示。”

  (二)整个战役并未形成统一的陈、邓尤其邓总指挥,而是三、二、一个战场同时受中央军委毛泽东总指挥;华野先绝大部分后全部受粟裕指挥,中野全部及华野少数纵队(一时)受刘陈邓指挥

  主要文献证据

  一、(循上体例)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二、《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1月2日中午,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裕方面多直接指挥。四、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勾通。”

  三、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电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完全同意”粟裕战役部署并授权“机断专行不要请示”!

  四、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二)陈、邓直接指挥包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

  五、11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王建安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然后以韦吉、谭王两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人,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这里明确指出“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六、11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你们似以......。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裕考虑......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妥善,请粟酌办。”

  (三)淮海战役的华野分合兵指挥权辩证:始终的整个战役指挥权属粟裕

  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再分合,完全是因为它所面对的主要敌手是淮海战场最强大的徐蚌集团的多路兵团分进合击和救援造成。初中期的华野全军最主要任务有三:一围歼黄百韬兵团,二抗击多路强大援黄兵团并力求歼灭其一路至少一部分,三直接援助(包括打歼援敌)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围阻杜聿明战略集团;此时的华野,不得不——也完全必要分出谭、王集团(5个纵队)及后来的陈士榘援中野集团(3-5个纵队),此外还有执行机动作战的韦、吉集团,而“双代”粟裕就只能——也完全必要时而指挥全华野时而指挥主力(8个纵队)阻援集团(历史文献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明确说:打了整个淮海战役中最大最惨烈的一场阻击战!而且随即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但狡猾的邱、李兵团没有跟进,围歼计划没能实现。)并居中调度指挥全局,而将围歼黄百韬兵团具体交给谭王集团,将援助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具体交给陈士榘集团。而在最后围歼残存的敌最强大杜聿明之邱李(孙兵团突围时已被歼灭)战略集团时,粟裕又集中华野全军统一指挥。而此时,即使如何先生考证的因病交陈士榘具体指挥,那也证明不了粟裕无决断权。

  须知,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将陈毅调中原任副职,华野由粟裕“双代”绝非儿戏。这是决定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最关键性战场战役,指挥权岂可轻易授人?决战中的华野多次分兵则是根据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的一时权变,而绝非对粟裕的不信任而分权,总指挥权一直在粟裕手里。上文已引毛电即是明证。

  所以,“粟裕在多年后和家人围坐闲话谈到淮海战役时说:‘打了大半辈子仗,最让他紧张的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因为多次任务转移,兵力使用到极限。这时候杜聿明率30万之众从徐州南下,如果稍有失误,让杜聿明跑掉或与黄维兵团汇兵一起,给整个战役的不利影响是难以估计的。而仅靠北线原部署的7个纵队,要承担追击合围杜聿明兵团是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引自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

  再看谭震林是什么人?华野主管政工的副政委。陈士榘是什么人?华野司令部的参谋长后任兵团司令。粟裕代司令兼代政委指挥不了他俩?!

  所以,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的取胜归功于各分战场指挥员,而且断定这个分战场那个分战场都不是最高指挥员统一谋划指挥的逻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再引文献证据:

  一、(循上体例)9月28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饶漱石电,指出:你们召集全军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开一次大会,很有必要。为使你们的会议开得好一些,时间可以有五至十天,而将执行淮海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十月五日以后。”此电首先单指粟裕;次“并告”饶漱石;三指“全军师以上干部”,能不包括许、谭、陈(士榘)?

  同日“关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及改造吴化文部的政策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华东局电,指出:‘......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为顾到攻济兵团的休整,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到酉哿左右。”

  此两电之前电,意旨明确无误:粟裕负责淮海战役部署指挥,饶漱石做全局政治组织后勤保障工作。之后电,则明确将华野两兵团合一指挥,故直接指示粟、谭,而粟此时则是华野代司令代政委,谭是第一副政委。

  二、10月11日“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及淮海战役后的作战计划,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电报题目清楚明确:淮海战役(此为毛泽东中央军委初期战略构想)作战方针及战役后新的作战计划,直接指示饶粟谭,而粟是军事负责人!

  三、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出: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改变,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

  四、10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指出:‘......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下午一时,又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中原局电,指出:完全同意你们马午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

  五、10月2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电,指出:对于淮海战役‘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可能的变化,......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文电列举了以下六种情况:......(五)......华野的计划应放在自己直接有效地钳制邱清泉上面,如此才是最可靠的。(六)济南大捷后干部中可能发生轻敌心理,如不克服此种心理,则可能影响此次作战”。

  注意:关于淮海战役研究部署,此电首先提到饶粟谭,表明战役计划主要由他们尤其是军事主官粟裕提出。因为他们是主力,建议也是粟裕提出的。

  六、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如果粟裕对华野全军无指挥权,他又有什么资格提议整个战役由陈邓指挥?!

  七、《邓谱》(循上体例,下略)11月2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提出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新方案。电报说:......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注意:是提请军委,而不是直接指令粟裕。

  八、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此电直称粟裕等战役部署计划,而且授权其“机断专行,不要请示”,当然包括对谭王集团的指挥。

  九、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注意:此电明示“粟、陈、张应令谭、王”及“运东主力”!

  十、11月1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指出:‘粟、谭、陈、张灰日十时第一步完成对黄兵团之包围,第二步歼灭黄兵团之部署甚好。我们前电有部署不相符者,应照此部署办理。’”

  十一、11月14日“关于歼灭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兵团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电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二十五军、四十四军、一百军,留下黄之兵团部及六十四军吸引邱、李东进,然后以韦吉、谭王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上之敌’。”

  注意:此电明确单指粟裕计划和华野全部!

  十二、11月16日“关于组织淮海战役总前委,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考虑,韦吉各纵及三纵于明日向南撤退一步,正面七纵、十纵、苏十一纵亦同时于明晚向东撤退一大步,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稳妥,请粟酌办。”

  需要说明的是:“粟裕到韦吉处指挥”绝非单独指挥韦吉集团,而是统筹指挥整个打援集团!

  十三、11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并转各纵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电,‘(一)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注意:此电将粟、陈、张列在谭、王之前,是因为前者是野司指挥员,后者是分兵围歼黄兵团的有功主攻集团指挥员。

  同日再电刘陈邓、粟陈张并告谭王、韦吉:“为实现长期隔断徐、蚌围困徐敌,华野应在徐、蚌之间以宿县为枢纽,构筑坚固的阻隔阵地。”注意:此电明指华野,而不是其中那个分兵集团。谁有权对华野具体部署指挥?粟“双代”!

  十四、11月2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批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指出:‘......(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华东野战军奉命将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归还中野建制,并以第七纵队、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部队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之作战。同时以五个纵队担负正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北援的任务。”

  注意:此电表明华野是奉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遵刘、陈、邓部署派兵参加打黄兵团的。

  十五、11月3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一)粟、陈、张,谭、王、李二十九日各电均悉。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三)......,其余两个纵队是否即可照谭、王、李提议开至双沟、大王庄之线,以便配合一纵阻止邱、李主力向两淮逃跑之可能。请刘、陈、邓,粟、陈、张按情况决定。’(二十一日)凌晨,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向西南逃跑。......十二月四日拂晓,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

  注意:不但此电明示谭王李提议由“粟、陈、张按情况决定”,而且华野全军除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阻援敌部队外,原各分兵集团遂再次统一于粟裕野司指挥。

  十六、12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张震电:......“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六日晚孙元良兵团突围被歼。十日晨,粟裕、陈士榘、张震向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建议,再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华东野战军中抽调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经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同意,当晚再抽调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炮兵一部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的作战。”

  注意:此电是向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建议,而不是向刘、陈、邓请示。

  十七、12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请刘伯承来中央商谈战略方针。‘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

  此电为什么单调刘伯承而不调邓小平或陈毅或粟裕?

  原因极简单:刘伯承是杰出军事战略家,而中野已无仗可打,必须全体休整。为什么不调陈、邓?如果陈毅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那就绝不会发生淮海战役前的临陣换将且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他的原职务。至于邓小平,则是中原中野的一个政治定盘星,否则就用不着刘伯承当中原的“双司令”了!而粟裕眼前还堵着杜聿明集团二十多万人马准备随时围歼,根本就抽不出来。

  十八、12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注意:此电单独指名粟裕,连谭震林也不提,更别说什么陈士榘。至此,总算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吧:华东野战军的战役部署指挥大权到底在谁手里!

  十九、12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你们可集中华野全军并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然后一举歼灭杜聿明’。”

  注意:此电更明确无误地对粟裕说“集中华野全军”!至于提到邓小平,那是让他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该干嘛还干嘛!如果说粟裕此时因病不能指挥,那毛泽东指令他“集中华野全军”“一举歼灭杜聿明”岂不是糊涂?!

  二十、《毛谱》注:“邓小平12月30日致中央军委并告粟裕、谭震林电:中野各部必须休整,并争取补充时间,依我看,江淮之间或江汉之间恐无大仗可打,故仍以准备充分再行动似较稳妥。如何请军委核示。”

  此电是对粟、陈、张28日电军委和邓、张(际春)建议中野全部乘江淮敌大撤退部署未定错乱之际发起江淮战役向军委和粟、陈、张的请示和回复,而不是对华野粟、陈、张的指令。

  二十一、1949年1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同意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来电所提关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的建议。......至十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

  看来,粟裕还是没有大病,更没有交出指挥权!

  二十二、(循上体例,下略)4月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总前委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纲要中决定:“由粟裕、张震指挥三野的东线第8第10两兵团为东集团,在张黄港至三江营段渡江作战;谭震林指挥三野的西线第7第9两兵团为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作战。以上两路归粟、张统一指挥”。

  毛泽东中央军委及“纲要”都明确无误地指示华野全军东中两大集团“归粟、张统一指挥”。

  (四)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华野粟裕“双代”是对他杰出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绩的充分肯定,是在事关全国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而又敌强我弱严重情势下决心半、全依托解放区大量以至基本歼灭敌中原有生力量,进而向江南大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关键时刻对他的高度军事信任和重托

  铁的事实证明,粟裕完全没有辜负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厚望:最终在淮海大决战中以39万劣势装备之众力歼强敌重装甲集团40万之众,为辉煌全胜立了头功,同时也创造了古今中外经典例战例中的奇迹!

  1、粟裕“双代”是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任命的间接证据

  (1)(循上体例,“1948年”以下引文略)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三)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徐向前、腾代远、萧克依次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决定”明确无误:没有提华野副司令员为谁。而原先是粟裕。如果此任命中,粟裕仍为副司令员,那么不可能不写明。而新华北军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都一一写明!

  (2)5月12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粟裕电,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确表明,原华野东西两兵团由“粟裕全权指挥”!

  (3)5月29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而此电“注[1]”明确记载:“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陈毅政治委员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2、粟裕“双代”绝非邓小平一中原局地区书记职权所能所敢任命,因为华野为全国全军四大野战军之一

  (1)《邓谱》与《毛谱》明显矛盾之处:5月9日,前者载:“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治委员。”当日中央及军委如有同样明确的任命,后者绝不可能遗漏,即如上文(1)所论证,怎么可能单独遗漏对粟裕的任命?

  (2)一支野战军乃是我党我军同国民党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最精锐主力部队,是最重要的战略战役机动阻击歼击力量,直接关乎我党我军也就是整个革命事业的胜败。它从诞生起,就归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统领指挥,自然而然,这支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也就由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任命。上文引《毛谱》电文就是明证。而邓小平仅为一地区性中原局第一书记,以他的职权,岂能岂敢任命一野战军主要指挥员,尤其还是华东战略区的华东野战军?!

  (3)进一步的更有力旁证

  A、 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在党中央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立碑的庄严奠基典礼上,粟裕成为毛泽东朱德之后第3个执锨铲土的开国元勋!

  而此举岂能儿戏?

  全党核心领袖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是党军国缔造者,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绝非儿戏之人。

  毛泽东岂能不知道谁人才能高低功劳大小:

  战区实际战役策划具体指挥者粟裕三场最精彩的战役活剧:黄桥决战、孟良崮决战、淮海更大决战,横渡长江指挥东中两大集团,上演得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B、全国大陆平定解放台湾提到主要议事日程,而军事上具体负责研究战役战术者是粟裕。

  C、朝战暴发,美军可能入侵朝鲜进而严重威胁新中国首先是东北地区安全,迫使毛泽东中央军委筹划组建东北边防军战略预备集团,首先想到的还是粟裕。

  D、最严重的朝鲜边患解除,新中国急需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粟裕先是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训练和海空军、陆军特种兵建设,继而升任总参谋长,更是毛泽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粟裕的既往卓越军事才能和骄人战绩的高度赏识和充分信任。

  世所共知,至少进入现代社会,世界各国全军统帅机构几乎一无例外,就是国防部、总参谋部,除中国还有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以,这两个部绝非虚设,其部长、总参谋长既绝非虚职,更绝非等闲之辈。

  如果说粟裕是个既无实权又败多胜少更揽功诿过而又混上了总参谋长高位,那么最大最严重的悖论就是:这证明了毛泽东是个名列古今中外的大“昏君”!

  毛泽东是吗?全世界都知道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立党立军立国战无不胜而堪称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的毛泽东,就绝不可能在用人选将上一反慧眼常态,独独对粟裕一闇到底一错再错。尤其是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淮海大决战前,竟对华东中原最大战略集团的近40万人马的华东野战军主帅临阵换将交给粟裕,而将陈毅调到中原去任副职!

  再退一步说,如果粟裕在如此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中表现不佳,那么也就绝不会有先委解放台湾重任,再委东北边防战略军司令重任,更无随后总参谋长重任。纵然毛泽东一再为粟裕昏昏然,那么也必然引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的争议!那么实际发生过吗?没有!

  (五)再简要总结贬损粟裕结论的最重要事实悖证

  1、首先当然就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在华中以及后来的华东将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军事策划以至指挥权交给粟裕

  最主要证据当然首先就是上文的《毛谱》电文。

  2、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署名为粟裕蒙冤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认定:

  一、“粟裕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搏击战场,雄才大略,战功显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巩固国防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党性坚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二、“(三)党和人民对粟裕同志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同志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三、“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四、“他是我军军事科学战线上的开拓者之一。“他运用毛泽东思想,着眼于新形势、新特点,深思我军现代条件下的建设和作战问题,既十分重视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又密切注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注视先进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他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针对反侵略战争面临的问题,对我军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国防建设、战场建设,进行了艰苦而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他以极大的精力指导加强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的建设,加强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加强合成训练和民兵建设,为使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而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建树了重大业绩。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同志当时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的党性和高风亮节。

  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忠诚党的事业,不埋怨,不消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一以贯之地竭尽全力为党为革命努力工作,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3、再引开国元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军事专家对粟裕的卓越战功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地位的评价

  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4日吴跃军文《哪位将领被开国将帅们公认为“中国的战略家”》载:

  “人民日报1984年2月13日发表了中顾委党委萧劲光大将《悼念粟裕同志》文章,指出: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个征战沙场、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是第二个公开称赞粟裕同志为战略家的人。

  1991年2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发表了著名军事教育家郭化若《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一文,称:‘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4年2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迟浩田同志的文章《粟裕大将雄风长在指挥艺术历久长青》,称:‘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2000年9月1人民日报报道《粟裕传》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并讲话:‘他善于洞察战争全局,富有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上述这些开国元勋将军和中央军委重要领导人,有的与粟裕华野三华沾点边儿,有的根本就不沾边儿,而众口一词地认定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恐怕谁也不能说他们也是要“造神”。那么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就是要还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就是要为我党我军保留一份极宝贵的军事遗产!这里尤其有必要重点说到郭化若中将: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解放战争中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华野6纵副司令、4纵政委、三野9兵团政委、(上海解放)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兼政委、(新中国)8兵团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军科院副院长。可以说,他对山、华、三野了如指掌。如果说粟裕真是既无指挥实权又败军失地之将一个,更揽功诿过,而他一个军事理论家却还要说粟裕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那不是犯傻吗?而他又何以教育解放军众高级将领?

  此外,就是前文引述的陈毅1947年3月9日就莱芜战役胜利对记者高度赞扬粟裕的那大段精彩语言,也总不能是自己谦虚而又要造粟裕的什么“神”吧?!

  这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4、至于“让元帅”一说,现虽无正式历史文献明证,但已有上引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等重要知情人的可信披露。

  而“粟裕根本不够评元帅的基本资格”的结论并不能成立:

  何先生2017年8月10日文章《真正的无冕元帅张云逸大将》引证:“查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从上文的大量征引论析中,无可驳辩地证明:粟裕完全有资格依照上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对“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明确规定,授予元帅军衔。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资历和卓越功勋,是他那个时代从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到战区统帅以至全国解放后军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中的大多数人所一致公认的。这一点上文已有引证,尤其是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署名为其平反文章的定性中即明确无误地证明!

  当然,对于军史研究界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定粟裕战绩卓著从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地位,何先生则认为与粟裕曾担任军科院领导人且领导战略战术研究有关。但是,他这个被严厉贬谪的所谓领导人,先是副职,后仅为政委,且被长期层层打压重重封锁。所以,完全不难想象,倒是应该跟风者众,而敢于仗义执言是需要政治勇气的!正如张震副主席后来坦言:他在总参和军科的处境都不好。

  所以,何先生此论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个悖论就是:此时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非但不避讳政治牵连,竟至于顶风而上,偏偏要研究以至颂扬粟裕的什么战绩卓著从而杰出战略战术思想,山民愚以为,这实实是出以公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从而客观公正,决心为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国家民族,亦为这个执政党这支军队留下一个笔值得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他们的高尚品格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的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强大援敌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也就是说,既不能否定整个全战役攻点打援歼敌9万余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也不能否定睢杞战役打援歼敌5万余而遇敌强大援军迫近主动撤出战场的胜利。尤其是将后者的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主要是帝丘店攻坚战)遇敌强固坚守,严密组织指挥不力自损亦严重(“打残了三兄弟”即3个纵队,而粟裕兵团是5个纵队外加中野11纵队!),而敌强大援军又迫近有被被围危险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看成是严重失败而逃亡,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首先是我围攻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包括攻歼黄兵团3个多团)共计5万多人这个大胜利,其次才是自己3个纵队在攻歼中“打残”,又遇到敌强大援军兵团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并未敢追击!

  (一)开封战役胜利是粟裕攻点打援战略部署的序幕

  证据:

  一、《毛谱》1948年(循上体例,下略)5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陈毅不参加此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队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

  二、5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邓小平,并告陈毅、粟裕电:‘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裕、张震歼灭五军。’”

  三、6月3日“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四、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告中原、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军及四十军。’”

  注意,此电明示:是粟裕“攻占开封的部署”,并且“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说“不是粟裕指挥的”能成立吗?

  (二)睢杞战役是按攻点打援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局战略部署展开的又一个大战役,取得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5万余人胜利改善中原战略局势,但自损亦严重且敌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

  1、首先是又一战役胜利并为改善中原战略局势起到重大作用

  《华东军事观察家评论我军开封豫东之捷》“[新华社豫东前线17日电]华东人民解放军军事观察家评论开封豫东大捷。指出解放军攻克开封,歼敌3.9万人及在豫东睢杞地区歼灭蒋军区寿年、黄百韬、邱清泉三兵团各一部共5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的伟大胜利,对于今后继续在中原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中原战局及进一步巩固中原解放区的建设将起重大作用。”

  2、帝丘店消耗战是粟裕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军事原则下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未敢追

  一、(循上体例)6月26日“关于发起睢杞战役,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指出:......‘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二、7月6日“本日,国民党军多路逼近睢杞战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三个多团后主动收兵撤出战斗。八日,毛泽东为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电:‘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历时九天的睢杞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包括开封、睢杞战役在内的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配合下,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六个旅,共九万余人。十一日,中共中央发出祝贺睢杞战役胜利的电报。”

  3、攻歼黄百韬兵团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1)先围歼区兵团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的主要原因

  《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在华东野战军突击集团围攻区兵团时,敌邱兵团在蒋介石严令督促和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东援,被华东野战军阻援集团阻于桃林岗、过庄一线。由上蔡北援之胡琏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一部阻滞于周家口、商水地区。原拟增援兖州之整编第25师,在进至腾县后,因豫东告急,又折返商丘,会同第3快速纵队(即伞兵总队)、交警第2总队组成黄百韬兵团,增援区兵团,于7日进至帝丘店附近,并继续西进中。据此,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心转用兵力,首先歼灭黄兵团,然后再回师歼灭整编第72师,并调整了部署”。

  (2)围歼失利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A、首先是敌强大援军逐渐形成夹击之势

  《毛谱》8日电注“[3]: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1948年7月7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胡琏及张轸部继续北上,至昨日午时,18军先头部队已到淮阳西南之李集,刘汝明部12个团到陈留,邱清泉部经兰封东进袭我侧背,商丘又有由津浦线运到大批敌人,拟东西夹击我军。据此情况,加上我军作战近月,已很疲劳,为应付敌可能乘我疲劳之际的进攻,故决定放弃对25师之作战,北撤至民权、考城、荷泽、曹县等地区休整。”

  B、《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主力则迅速向黄兵团全线出击,但由于敌迅速向帝丘店周围收缩,未能将其分割,故战至6日晨,仅歼敌3个多团。此时,全歼该敌至少尚须两昼夜;而西线援敌邱清泉兵团主力已经绕过华东野战军阻援兵团右翼进至龙王店以北地区;东线援敌整编第74师已进至宁陵以西地区;南线援敌胡琏、吴绍周兵团正倾全力北进,其先头部队正向商水地区前进。华东野战军为为保持主动,遂于6日晚撤出战斗。至此,包括开封、睢杞两役在内的豫东战役胜利结束。”

  (3)是我军撤出攻歼黄兵团战场而敌强大援军集团及黄兵团未敢追击,所以既扯不上“败退”更不是“遁回山东”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第十二章《改大戏攻开封狂飙卷豫东》载:“睢杞战役的最后一仗,华野不仅把黄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清泉不寒而栗,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我军与敌脱离后,黄百韬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孙两兵团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地区休整。”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泽东建军之初就确立的最基本战略战术原则之一。既然部队连战近月已十分疲劳,且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急切难下,各路指挥员思想轻敌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碰了硬钉子打成消耗战,而敌多路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夹击危险,那么主动撤出战场就是顺理成章的的必然决定。

  所以,要说华野粟裕西兵团“败退”甚至“遁回山东”,不唯粟裕大将在天之灵会冷笑,那些参与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取得重大胜利的英勇华野的英烈们也绝不会答应!

  而且,从最高统帅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到各军事专家学者,没有哪一个说睢杞战役是失败的!

  (4)帝丘店围攻战歼强敌3个多团相当于一个整师,我军亦“打残了”3个纵队,但整个豫东战役我军总共才伤亡3万余人,这3个纵队又能怎么个“残”法?

  且看大体分析:

  A、整个豫东战役我伤亡3万余人,与歼敌9万余人是1:3,具体分解这3万余人到3个战场,如果攻克开封约1万余人,歼区兵团等部不足1万人,那么围攻黄兵团最多也就是1万多人。

  而往后的淮海大决战,我军则以伤亡18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5万余人,大体比例也是1:3。

  B、最严重的悖论:如果真像何先生说的那样,粟裕“率十多万人”,而最终“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么就以最少5-6万人算,这里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这到底是“中共军”在歼灭“国军”,还是“国军”在歼灭“中共军”?

  而史实是:“中共军”稳操主动权在围攻“国军”,而且是主动撤离战场,而不是相反!

  如果真是要“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粟裕就真不心痛自己的指战员——广大指战员会心甘情愿同他出生入死?那毛泽东中央军委就不处分他——还让他继续指挥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

  由此,“中共军”的这段战史可就真要重新改写了!

  那么,华野西兵团广大指战员能答应吗?

  C、粟裕率部休整补充1月即向毛泽东提出攻济打援建议并组成强大阻援打援集团而不存在“无法再战”的问题。

  证据:

  a、(循上体例)《毛谱》7月16日粟、陈、张致电中央军委:“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一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

  7月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许、谭并粟、陈、唐、张电,同意两部同时休整一月,韦、吉部照粟、陈、唐、张令休整;“(二)休整完毕,或配合粟、陈、唐、张各纵在陇海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同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如果粟裕是一个严重败军失地之将,兵圣最高统帅毛泽东能——敢授权他“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再战包括“攻济南并同时打援”?

  b、“粟裕等8月10日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提雨季华东野战军作战行动的6个方案”。其中“第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

  c、为攻济打援部署,8月2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陈、唐、张电,指出:“......在你们将全军区分为攻城集团和阻援打援集团之后,两个集团均应留出必要的预备兵力,特别是阻援打援集团应留出强大预备兵力,准备在第三种情况下,你们手里有足够多力量歼灭援敌。”

  d、9月12日粟裕致电攻济集团“十纵、三纵、广纵和山东兵团首长:如吴部昨晚确起义,则我应乘机向商埠及城区猛攻,以扩张战果。着令两广纵队(包括野特团),即向北开加入对济南之作战,等待使用,由宋(时轮)、刘(培善)统一指挥之。但附属该纵野政特营,则应南开归建。直到现在,南面援敌尚无动作。因此,决令调叶飞纵队加入济南作战。”

  e、据《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华东野战军依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即以44%弱的兵力,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以56%强的兵力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

  如果照何先生论证其时粟裕西兵团衰弱至不堪再战,那么依照毛泽东中央军委指令组织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岂不就如同儿戏?

  再进一步推论,假如敌军在蒋委员长严令下组成多路强大救援兵团不顾死活地攻击救援,那么粟裕打援兵团又无力再战,就只能再“败退”“逃遁”?须知攻济打援可是粟裕向毛泽东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并被批准的!粟裕毫无底气而竟敢向毛泽东中央军委开如此天大的玩笑?!

  再退一步推论,如果真像何先生所论证,只是由于攻济兵团的速战速决前后只用8天,敌军才未来得及组织强大的救援兵团迅速东进,那么假如华野没有组成由粟裕直接指挥的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敌军也只是坐视王耀武集团被消灭而不迅速坚决救援?而粟裕在向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建议中就曾说:“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1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助。”似此建议,作为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敢代表中央军委委严重败军失地之将粟裕以野战军和战区主将重任,岂不更是天大的儿戏?!

  而《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由徐州北援之敌,虽经蒋介石严令督促,但因察知华东打援兵团严阵以待,惧怕被歼,因而行动迟缓,至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时,国民党军第2兵团方进至曹县地区,第7、第13兵团尚在集结中。”

  所以,何先生之论过矣!

  (5)“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责任辩证:主要责任不在华野西兵团粟裕,战区敌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并整体保持强劲进攻势头是最主要原因,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A、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自伤亡3万余人,敌我损伤比例3:1,与孟良崮血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大体相当,而且基本达到战略预期目的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略局势,华野西兵团粟裕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并获得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B、华野西兵团打攻击围歼顺手仗多,思想轻敌,于急促转兵中围攻已退缩固守的黄兵团帝丘店火力密集配制恰当的坚固阵地,各路指挥员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以至打成消耗战自损严重,是有深刻教训应该认真反省总结的,但这不是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的主要原因,而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a、山东兵团并没有拖住敌整编25师回援(但同时也造成敌山东兵力的相对薄弱,给许谭以可乘之机!),同样中野也未能阻挡住敌强大救援兵团,使其快速直逼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

  b、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9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豫皖苏新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C、敌虽损兵折将9万余人,但在整个豫东战场仍保持着强大的攻击救援兵团,并最终又对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由此造成华野西兵团撤退后豫皖苏新区的兵力空虚而失陷。

  这类似于先前的苏中七战七捷和丢失了苏中解放区,帐要算给粟裕,公正吗?

  所以,这才有1958年军委批粟扩大会议上林彪的那尖锐讽刺:“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何先生研究结论判定:粟裕虽然“七战七捷”,但同时丢失华中解放区而不得不败逃山东解放区避难。山民认为此论亦难成立。

  (一)“七战七捷”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

  《中国战争通鉴·苏中战役》载:“苏中战役从1946年7月13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历时1个半月,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5.3万余人,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摸索了战争初期规律,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走熟路开轻车七战七捷》载: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三个胜利(山民注:中原突围、定陶战役、苏中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线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毛泽东亲拟电文,向各野战军通报苏中作战的经验,接着又把此次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通报全军部队。

  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战士喜爱的歌曲,在部队中流传了很久,很久!”

  (二)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1、首先的两问

  (1)国民党军对苏中解放区及华中野一是占领,二是消灭至少驱逐,而且兵力对比高达4:1,装备更优良无可比,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粟裕华中野不战而退守解放区首府,或“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不会丢?

  (2)面对如此强势敌军,粟裕华中野主动攻击,而且七战七捷,消灭敌人生力军将近自己部队总数的2倍,但因总体力量对比悬殊而而且山野陈毅部未能有力钳制敌军,从而未能根本扭转全局不利局面,以至苏中解放区丢失,反倒成了罪责?

  2、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原因——责任简析

  (1)粟裕的依靠苏中根据地打歼灭战保卫解放区的作战思想和战役方针符合毛泽东中央军委战略方针,并在其直接批准和指挥之下

  A、(循上体例)1946年7月1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云逸、黎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山东、苏北的作战部署,指出:‘对桂顽进攻淮北,应有反击准备,但鲁南大军(山民注:集结鲁南之山野)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电报告知周恩来十二日南京来电内容: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电报提示‘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动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B、7月15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转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电,指出:‘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作战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为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胜仗,方能解决问题。’”

  C、7月1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电:‘徐州附近之作战关系全局,如打得好,歼灭蒋军东进主力,则我军可以南打九十九及五十八等军,可以切断徐蚌路,配合刘邓大军发展新局面,......;如打得不好,则苏中、淮北将处于困难地位。因此,你们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师,得手后再歼第二个师。此两师解决,则全局胜利。’次日,山东野战军自鲁南秘密进入淮北地区。”

  D、7月2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一)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山民注:歼敌3个旅俘师长王铁汉);(二)敌情尚严重,......’”

  E、7月30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粟裕电,指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人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裕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可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

  同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庆祝你们歼灭九十二旅之胜利。’”

  F、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G、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又是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本日,......粟裕电告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已到’,并希望调淮南第五旅去苏中参战。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

  H、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习,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I、8月15日“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认为他们留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很对,指出:‘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二十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J、8月28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电”,通报粟裕、谭震林部的作战经验,指出:‘......;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希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K、8月3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张鼎承、邓子恢,刘伯承、邓小平电,认为粟、谭二十九日来电提出的争取七至十天休息,一面休整一面包围海安的建议‘所见甚是’。......本日华中野战军第五旅攻占黄桥。至此苏中七战七捷结束,共歼敌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俘国民党将军十三名。”

  L、9月9日“关于粟裕、谭震林八日提出的撤围海安北上泗阳、稳定两淮局势的建议,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指出:‘同意放弃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此电改变了中央军委本月四日关于华中野战军攻取杨泰线和西进淮南的决定。”

  (2)面对敌强大重兵集团的多路全面攻势,毛泽东中央军委还没有形成决心将粟裕部北调与陈毅部汇合从而没有形成强有力大机动兵团寻机歼敌以保两淮而各自为战,是内战初期尚无经验的不得已之举,结果最终华中解放区丢失;根本原因是我军严重弱势且被动,各解放区只能各自为战以迎敌并逐步取得有力歼敌经验,失地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 到一九四六年年底的时候,全国各解放区在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下大片失守:长江以南的苏中解放区和豫皖解放区已全部沦为敌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丢失四十六座县城;而张家口和承德地区一系列县城的丢失,不但使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被完全截断,而且令共产党人的中枢——陕甘边区的侧后出现了巨大的威胁。”(摘自:中国青年网2011-04-22,《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和平已经死了”)但更严重的还是:解放区的首府延安不得不放弃——尽管是主动放弃,而党中央也不得不人分两路,由毛泽东率领书记处多数和中央军委转战陕北一年,并且创造了古今中外唯一最经典战例——最经典战争奇迹:最高统帅率领最高统帅部千余人在极其艰险困苦的转战中直接充当了陕北战场调动敌军的最有力诱饵,从而将自己和最高统帅部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而且更不断胜利地指挥了全国五大战场:陕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原!

  山民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古今中外第一兵圣,这就是最有力最重要证据之一!!

  A、(循上体例)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由你率领主力与陈毅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个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遂放弃上述第一方案。

  B、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从而否定陈宋建议。

  C、8月20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3)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而粟裕部远在南部海安远水不解近渴,遂致两淮失陷丢失苏中解放区

  A、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

  先看《毛谱》记载:

  a、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b、8月2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指出:‘现在敌人逐步向东企图打通陇海线,并威胁淮阴、临沂,我军必须寻找机会歼敌。我军休整一个月之计划事实上不可能,将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休整若干天又打,打后又休整若干天,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真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然陈毅“尚能饭否”?

  c、“十二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你们务必在泗阳、淮阴之间歼敌一个至二个旅,顿挫敌锋,以待粟、谭主力到达,歼灭余敌。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十九日,两淮被国民党军占领。“注[2]1946年8月上旬,山东野战军进攻泗县失利,撤至泗阳。9月10日起国民党军沿运河两岸南下,进犯两淮(淮阴、淮安)。”

  B、粟裕主力远在淮安“远水不解近渴”,且单靠中野并不能确保两淮。

  且看《毛谱》记载;9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2],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个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华中野战军主力随即由海安兼程北上淮阴。但两地相距五百华里,一路经水网地带,又缺少船只,天雨不断。本日,谭震林于淮安电告中共中央和陈毅、宋时轮:‘华中主力最快要二十号才能赶到两淮。’......”

  再看上引文《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的有关章节:

  “苏中战役无疑是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的杰作之一。只是,苏中战役并没有缓解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局面,苏中解放区的重要城镇不断丢失,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就在苏中战役进行中,集结于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五个军十五个师十五万人,在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的指挥下,向山东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虽然山东野战军叶飞部、胶东军区许世友部进行了顽强阻击,但因国民党军队最终打通了胶济铁路,山东解放区的军事要点相继丢失,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计划大军南下淮北,在徐州附近寻找战机打几个胜仗,以延缓国民党军对山东的全面攻击。

  但是,接下来的泗县战斗却以陈毅部的严重失利而告终。

  ......

  对泗县的攻击令山东野战军遭受很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在苏中、山东和淮北三个方向上同时并进。身在淮北地区的陈毅对去苏中还是回山东难以抉择,就在他与粟裕电报商讨未果之时,坏消息再次传来:国民党军向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开始了大规模进攻。淮阴无论如何不能失守,陈毅和粟裕立即部署保卫淮阴的作战。但是,陈毅部主力的正面有国民党军的阻拦,部队被缠在战场无法迅速脱身;粟裕部主力远在海安,......。

  向淮阴进攻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此时,整编七十四师攻势迅猛凌厉,华中野战军的‘皮旅’和九纵奉命阻击,尽管官兵不惜生命,英勇作战,依旧无法阻挡整编七十四师对淮阴的一再逼近。‘皮旅’甚至把淮阴城边大运河的堤岸扒开,将整个整编七十四师的攻击路线淹成一片汪洋,但是整编七十四师的进攻还是没有停止。九月十七日拂晓,整编七十四师以两个连的兵力轻装突进,捉到一个共产党士兵并获取了口令后,国民党军冒充共产党骗过淮阴城的岗哨潜入城内。紧接着,整编七十四师的大规模进攻再次开始。内外夹击、里应外合的作战使淮阴城内瞬间陷入混乱的巷战。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攻占淮阴后,继续南进,于二十二日占领淮南。

  两淮相继失守,使共产党人在整个苏中和苏北地区失去了立足之地,大片的解放区由此变成了敌后游击区。......事实证明,面对强敌的进攻,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勇于舍弃一些地盘,集中兵力击敌弱处,才有可能扭转被动局面。......

  整编七十四师从刚刚占领的淮阴出发向涟水发动攻击。此时,连续的作战失利让华中野战军官兵憋了一肚子的火,于是,他们在迎敌的时刻表现出鱼死网破的决绝。守卫涟水城的部队顽强阻击,粟裕调集主力星夜增援。交战双方官兵在黄河大堤上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最终的巨大伤亡迫使整编七十四师放弃攻击退回淮阴。涟水一战,华中野战军也伤亡六千多人。

  在涟水战斗进行的时候,除粟裕因指挥战斗未到之外,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局领导人连续召开会议总结教训。陈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干部的责备。他们因解放区的连续丢失而十分痛苦。陈毅诚恳地承担了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批评,真心实意地维护团结。”

  由此就发生了《毛谱》明确记载的毛泽东9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同意他们的建议,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局面。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次日为中央起草致陈毅等电,指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二十五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并告张云逸、黎玉、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指出以陈士榘任合并后指挥部参谋长为适宜。”

  并进一步发生了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合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而《毛谱》此系列记载所明确反映出来的信息就是:

  一、内战初期,敌强我弱且全面进攻一时难扼制态势明显,而我各解放区只能分兵迎敌,结果则往往难免人损地失,从根本上说,这不是陈、粟的过失,而是从毛泽东中央军委到各解放区及野战军主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

  二、由于山野作战陈毅以及宋时轮指挥明显不给力,所以才最终促使毛泽东党中央下决心作出重大决定:“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党中央对粟裕自抗战以来尤其是苏中战役中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依重。

  “战役指挥”指什么?就是战役目标、计划、部署和具体的前线总指挥!这就是说,这既不是毛泽东党中央的临时性决定,也是在当时陈毅老资名望地位高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最终就是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进行淮海大决战!

  而这一点更有陈毅的自我介绍作为明证:“我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政治工作上,依靠的是谭震林同志;在军事组织指挥上,依靠的是粟裕同志。’我自己则是‘点头’和‘摇头’的关系,也就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要由我来定夺。

  “陈毅对粟裕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陈毅在《关于增强纪律性,反对不良倾向,加强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报告中说:‘这次战斗布置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司令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我们都同意他的意见,他对于战役胜利贡献最大。’1947年3月9日陈毅就莱芜战役对记者谈话量说:‘......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摘自何新博客2017-10-03转风卷战旗《谈谈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

  3、败军之将李默庵关于苏中战役的回忆文章,其他国民党贪腐政要败军之将回忆录,共同的最大特点是粉饰失败揽功诿过:自己党国忠臣良将正人君子;如果都要当成确凿史实,那么整个现代中国革命、党史、军史就要推翻重写,而蒋委员长就更成为“亚圣”要供起来了!

  尤其这个败军之将李默庵,早不写晚不写,惨遭蒙冤贬谪打压的开国大将粟裕逝世了,他又受到第二代核心的高调接见身价倍增,于是就来了这么一套。其实,无非是趁此机会向大陆国人表示他曾经的多么高明,虽败犹荣:虽然损兵折将但不值得心痛,而将整个淮海地区强势国民党军的合力进攻下占领两淮苏中解放区的功劳都要算在他的名下,且一句轻描淡写的“我部上报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就将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贬损成虚报战功的伪君子,一下子打到几乎18层地狱,并且从此成为一些人贬损粟裕的又一新口实!

  所以,还是那两问:

  七战七捷后,苏中解放区丢失了,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5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死守苏中解放区首府甚至处处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八、涟水(二保)南临金门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这里尤其有必要简说金门登陆战役的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这有陈毅1954年“在批判饶漱石问题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录)为证(转引自何新解放战争研究史料《陈毅1954年对饶漱石的批判发言》):

  “有一件事报纸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本来是军事秘密,不该讲到此地,我忍不住讲出来,因为在座各位是民主党派的领导同志,想来也不会对外传出去。

  就在解放上海那年秋天,为了给解放台湾打下基础,党中央决定首先解放金门。这是台湾的门户。三野受命担任这个伟大的任务。可是,当时我作为三野司令员,和饶漱石对如何执行解放金门的任务,发生了分歧意见。

  一向失败主义思想的饶漱石,当时又产生了轻敌思想。......饶漱石认为蒋介石已经完了,只要我军一登陆,金门就会不战而降,派一、二师人进攻金门就能解决问题。

  ......我的意见是蒋介石必定会不惜一切牺牲,坚守金门顽抗,我军必须以全力进攻金门,并且在万一战局不利时,作最坏的准备。饶漱石不同意我的意见,......

  结果,那次战役,我军失败了,损失了一万多人。主要责任落在饶漱石的头上,但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及时反映给党中央,我还是犯了错误。对此,我也作了检讨。”

  另外,记得山民在多年前看的一份资料中,具体指挥战役的是一位副军长,军长不在,他负有直接责任:情报不准,海况不明,未作周密方案,仓促投入作战,且严重违背粟裕关于必须充分准备包括五倍于敌的兵力方能进行作战的指示。

  所以,将此战失败的责任都算给粟裕是不符合史实的。

  而且,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仅以山民所陋知为例:

  兵圣毛泽东:

  一是为打破敌大军对井冈山的大规模“围剿”而与彭德怀分兵,他与朱德向赣南出击,结果连续两次遭到敌军在大余城、寻乌圳下村猛烈袭击几乎被俘而部队折损大半。同时彭德怀也丢了井冈山这个党和红军的唯一根据地——连家都没了!

  二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再次出山并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役,由于情报错误,湘军非但未被围歼反而打成消耗战,几乎顶不住湘军反攻,连红军的宝贝疙瘩陈赓的干部团都拉了上去,并急令红一军团紧急救援,最终不得不撤退。

  而毛泽东品格崇高,从不讳言曾经打过败仗。

  再如周恩来、贺龙、叶挺南昌起义后的进军广州失败;林彪的四平失利;彭德怀的丢井冈山和榆林失利;聂荣臻的大同、集宁失利;陈毅的泗县失利,等等。

  总之,共产党的开国元勋们,既非神仙亦非完人,包括被山民颂为古今第一兵圣的共产党人民军队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而况粟裕呼!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探源浅析

  一、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视蒙冤的冰山一角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批判刘伯承粟裕萧克的文件至今没有解密,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重要说法,多传自当年一些知情人之口。所以,山民这里引用的只能是一些转道而来的认为有其可信性的信息。

  (一)“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及“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1、“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

  A、杨尚昆的“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

  转引自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10-10):“楚(青,粟裕夫人。山民注)老《慰英灵》一书披露:杨尚昆说粟裕1958年蒙冤,不过是因为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德怀)、聂(荣臻),半个是陈毅。”

  B、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披露:“彭德怀斗粟裕的时候,聂荣臻、徐向前也都很积极。当时说是得罪了三个半元帅,那半个是叶剑英。粟裕只听毛主席的,其他人怎么说,他都不管。“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

  2、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主要证据就是强加给粟裕的那些罪名。

  (二)粟裕的罪名及后来透露出来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粟裕的罪名总括起来主要是:

  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和几位元帅关系都搞不好、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

  具体说来主要有:

  1、“三次擅权”: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

  这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恐怕这是当时引起毛泽东震怒恶评从而导致解除其总参谋长职务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次擅权说”的主要根据(据彭德怀全传编写组《粟裕三次“擅权”:“背着”毛泽东调志愿军回国》,老年生活报2013-04-13载):

  “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1955年6月20日深夜,彭德怀接到南京军区急电,说皮定钧(福建军区副司令、中将)从北京回来传达粟裕总参谋长6月18日指示‘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彭德怀看完电报后感到惊异。便把主管作战的副总长陈赓召来询问。陈说,18日那天粟总长召集皮定钧和作战部王尚荣等研究了福建前线作战问题,认为可准备攻打马祖列岛,并应立即准备。能三个岛同时攻击有利于速战速决,但应由南京军区许世友等研究后再定。彭说,毛泽东批准的1954年8月13日军委关于东南沿海作战方针,你们也参与了制定。明确规定每次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求得战则必胜。打一江山岛就是按这个方针选定的。我曾经告诉张爱萍要用牛刀杀鸡。现在仍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看来总参、南京军区对这一方针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现可先告南京军区打马祖准备工作暂停,听候新的指示。

  6月23日彭德怀就此电报事向毛汇报。毛说,目前台海局势以平静为好。彭说,现在看粟裕、陈赓、许世友等对军委8月13日的方针还缺乏深刻认识。为此提议请叶飞、许世友来北京开一次会,有利于军委方针的掌握和贯彻。毛表示同意。

  7月18日彭德怀主持召开福建沿海会议。粟裕说,6月18日开会时只是告皮定钧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三个岛要同时攻击,皮定钧可能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但根据那天的会议记录,皮定钧同志未传达错误,此事应由粟裕自己负责。

  事后彭德怀把审定的记录打印出来呈毛泽东。毛于7月13日在记录上批示:‘6月18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忽略外事纪律

  195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除毛泽东率高规格代表团出席外,中国还派了规格最高的军事代表团。按预定日程,中苏两军领导人对口会见,但仅限于礼仪性质,不谈实质性问题。

  粟裕总参谋长同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会面时说:‘今天向索元帅还有一个请求,就是不知道苏军有没有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的材料,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份。因我们那儿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职责不太明确,我们总参谋部不是不管,而是管的东西太多了。管得太多就可能忽略大的问题,现在总军械部也由总参管了,这样发展下去,总参的工作越来越多了,国防部只剩下办公厅,也就是萧向荣他们了。我们不知道哪些工作应由国防部来管,哪些应由总参来管。’

  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提出,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粟裕已经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材料,是有违外事纪律的。陈毅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

  调兵问题

  粟裕是在1951年11月12月被军委任命为副总参谋长的。1951年12月28日总参曾发文重申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调动的命令,要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才能发出。

  1957年11月,粟裕鉴于撤军事已准备了两三个月,回国后的驻地及分批撤离和单位都已有安排,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此事都知道,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大概是于2月26日,粟用总参名义下达了第一批回国部队3月8日回国的调动命令。彭德怀、毛泽东看到后诧异,这明明违反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规定。彭德怀询问粟裕,粟说只看了电报首页,未看末尾的署名。此事,粟在军委扩大会议5月28日小型会议上作自我批评说:‘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

  粟裕在打马祖、向苏联要材料越权后,又第三次涉及毛泽东的调兵权,这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粟裕的原因。据《彭德怀全传》”。

  (2)“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而且“阴”及被透露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这又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山民,就是一介社民,不可能查阅党国档案资料,而且尤其是“粟裕事件”档案至今仍被冰封,故只能从报刊网络中透露的蛛丝马迹一窥当年的冰山一角。

  张雄文2016-10-10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披露:

  “2007年5月前后,我有幸拜会了诸多粟裕大将的知情者,他们都有粟总善良的一面,待我十分友好。当我向他们打听书本以外的粟裕大将事迹时,他们或谨慎,或爽快,到底叫我知道了许多外人无法了解的事情,现整理出来发布,以备遗忘。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若是脏水桶林彪干的,多好!)我不能一一标明出处,只能以字母代替,并请大家记住李商隐的诗:‘武皇内传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

  “A老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国防部与总参之间的矛盾早被反映到毛泽东那里。粟裕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请求谈工作意见,毛未答应,只交待陈毅了解情况。期间,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人参加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毛泽东叫大家谈谈对粟裕的看法。全场默然。半晌,毛泽东只得点名陈毅:‘你跟他在一起时间最久,你说说!’陈毅面无表情地回答:‘只有一个字,阴!’然后再无别话,全场震惊。这个评价给毛、彭、邓、聂印象极深。几天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总说要加温: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26日、28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粟裕解释自己曾经谦让陈毅当华野司令,陈毅不做声,彭德怀冲口而出:‘这正说明你阴!’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个人主义,就是大盗,大盗盗国!’1948年豫东战役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司令部不同意打(可见《粟裕年谱》),在毛泽东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此时,其中一人(邓小平?)说:‘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要求公开讨论粟裕‘阴’的问题,陈毅做了专题发言,彭大加赞赏:‘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对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8月,毛泽东继续受影响,称粟裕为军队的‘坏人’。

  此后数十年,邓防备粟裕的‘阴’,尽管粟裕1975年示好,总不给他平反,也不重用。不止对越反击作战时弃置一边,中顾委成立,还让粟裕的部下许世友做副主任,粟却为常委。”

  另据上引刊物《期刊文萃》刊《粟裕大将蒙冤始末》中的更明确记载: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奇怪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问题也列入其中。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但是,粟裕越解释,会场上的火药味就越浓。当他说明自己的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和主动不就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一职时,彭德怀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

  “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告洋状’进一步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促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转变,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晚年彭德怀身陷囹圄时,曾多次对58年错整了刘伯承与粟裕表示了发自内心的忏悔。”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代二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毛泽东要通过“大呜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绝对领导权

  (一)“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

  1、粟裕与彭德怀的主要矛盾

  之所以将彭德怀放在第一位,因为他是“倒粟”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推手。

  《彭德怀主管军队信不过粟裕常对其出言不逊》(来源:武汉文史资料,作者梁丞,2013-03-08)载:

  “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山民注: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主要助手。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做了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正式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彭德怀信不过粟裕,另一方面粟裕为人又一向坚持原则,不事迎合,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是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就任总参谋长之后,很快就提出抽出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于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的建议。

  对此,彭德怀认为没有必要,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暴发,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个军区临时抽调部队组织战略预备队。粟裕则坚持认为,等战争暴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一旦暴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阴,将会失去战机。(山民注:在粟倒后,中央军委最终还是组建了战略预备队)

  成立国防部后,各总部仍直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参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于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年,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

  19571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却被军委领导认为粟裕是‘告洋状’。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隔阂与意见分歧,性情比较爆燥的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甚至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都会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在工作中很难得到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的支持,他对军队建设和日常工作提出的许多重要建议和意见,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批复,这不免要影响到总参工作的正常运行,包括他主持下拟定的全军的作战计划,竟也长期得不到批复。而越是这样,粟裕就越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958年9月参加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时,他还当面向毛泽东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跟毛泽东谈谈自己对军队工作和总参工作的意见。......1958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举行第一次小型会议,参加会议者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和军队的中央委员。彭德怀在会议上宣布这次扩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整风、整编两大问题,要采取大呜大放、大争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令粟裕深感意外的是,一天之后,即5月26日,当他接到通知赶去中南海居仁堂参加有军委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时,发现会议竟是冲着他来的。与会者就粟裕在所谓‘总参与国防部关系’上的‘错误’进行批判。批判中给粟裕扣的帽子有‘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还向总参二级部的领导作了专门的传达,明显是为在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定调子。

  “......28日,粟裕就被迫在有5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第二次小型会议上作检讨。但这时会议的气氛还比较缓和。对此,毛泽东很不满意。他认为会议的温度不够,因此要求元帅们和与会者以整风的精神大呜大放,通过会议与小字报相结合的办法,一周之内使空气紧起来。”

  2、粟裕与聂荣臻的主要矛盾

  上引《期刊文萃》载:“由于从建国初期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的,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要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过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必要上报。没想到毛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年夏提出了批评。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作了批示,而且把粟裕与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并借机对聂又作了批评。这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3、粟裕与陈毅的主要矛盾

  他们战区正副主帅之间的主要矛盾,除上文所引陈毅揭批粟裕“阴”的发言中的只言片语外,无从找到更多的资料依据。但是从另外若干回忆性文章的披露中,山民推测可能主要与以下事件有关。

  (1)华野及中间分出的内、西兵团,主帅是陈毅,而毛泽东中央军委却明确指示“军事指挥交粟负责”;而粟裕又是一向对军事有独到深刻见解且敢于坚持己见的副帅,陈毅难免有被架空的感觉:打了胜仗,主要功劳是粟裕的;打了败仗,自己还要首先检讨!

  陈毅是人,不是弥勒佛,再大的肚量,心里能不产生冤恨?

  (2)为改善中原战局,淮海大决战前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华野临阵换将,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仅由于粟裕的极力谦让和挽留,陈毅才得以兼了个虚名的司令兼政委而仍须去中原,粟裕虽是暂取陈毅职权而“双代”,但实际统帅全军。

  这是陈毅从思想感情上极难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尴尬处境。他无法公开冤恨毛泽东和中央,而只能更冤恨粟裕。

  据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文载:

  “A老说:为写《粟裕传》,他采访过东南野战军组建时期的东南局副书记J老。J老亲口说了个真实故事:1948年5月,陈毅被调离华东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任管后勤的副职,心情比较沉闷,但外表还看不出。未上路前,J老陪陈毅下棋,因两人平素较熟,那时等级也不很森严,J老便笑到:‘陈老总,中央原来叫粟司令管打仗,现在又将你调走,看来你打仗不行啊。’陈毅一听,脸色顿时十分难看,忽然起身,一把掀翻桌子,说:‘谁说我打仗不行?’满屋人惊呆了。J老自知造次,忙道谦不迭。”

  (3)陈毅与饶漱石矛盾死结粟裕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饶漱石又十分依重支持粟裕,这可能是陈毅暗恨粟裕的更深层原因。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华中局,军政(党)主官陈饶矛盾分歧激化不能相容,毛泽东和中央不得已调陈去延安参加七大,同时协调二人关系。(详情请参阅陈晋2017-08-21《毛泽东给陈毅回信:“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炼习忍耐”》)但深层死结并未解开。终于在饶被打成“反党集团”主要人物之一时,陈大批揭饶“罪行”才出了一口恶气。

  而由此产生的系列恶果之一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专司军事                                                             且擅长作战计划、部署、指挥的副主官粟却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偏偏他的擅长打仗,又使占据党政主导地位的饶必然要依重支持他。如此一来,一向为人处事低调希望远离人事斗争漩涡的粟就完全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漩涡中间:他该支持哪个?一边是军长、司令员,一边是政委、中央局书记!而尤其他还是一个对军事战略战术善于独立思考又敢于坚持己见的军事副帅,军事主帅陈能不忌恨?

  在陈毅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痛揭粟裕“阴”的发言原稿没有公示于前,民间社会,我这个愚陋山民就只能作此推测:这就是粟裕的所谓“阴”!此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什么“阴”的新证据。相反,“阳”的证据倒是一大堆!

  4、粟裕与后来的第二代核心的主要矛盾

  这只能从并不明确的后来的第二代核心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粟裕的那句尖锐严重揭批发言“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中窥探他内心的愤恨。此外暂无别的明显踪迹可寻。

  但是,在成为第二代核心主导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而为世界瞩目的时候,就明确宣布“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待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引自《邓选》第三卷《对二野历史的回顾》1989年11月20日)——我才是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真正指挥官!

  所以,晚年的粟裕 “(我听他夫人楚青同志对我说,粟裕首长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为什么他不写、不读、不看呢?我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对此有想法。”(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鞠开,2018-03-29,原题:《史海钩沉:粟裕淮海战役大胜斯大林连赞“奇迹”》)

  而在“后来杨德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给58年扩大会议受批评的人平反,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张震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到此为止了。”(摘自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粟裕秘闻》第十四节)

  (二)军委扩大会议批粟走向极端被毛泽东觉察已经偏离他预想的效果时,他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但粟裕终于未能解脱及其根源。

  1、毛泽东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

  “会议期间,毛泽东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毛点头赞同。此后毛说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因此,陈毅听了7月14日粟裕第三次大会检讨之后,主动走上前去握粟裕的手说:‘讲得很好。’并且带头鼓掌,表示通过。......

  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引自上引文)

  2、对批刘撤粟萧毛泽东的处理过程动机,山民推测至少有以下重要之点:

  (1)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见《毛谱》批示)批刘撤粟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加强以他为核心和主导的中央军委在全军的绝对领导权。

  (2)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强化对军队背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教条主义”和“分散主义”批判斗争,从而使军队思想作风回归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且同时也给彭德怀敲了警钟!

  (3)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进一步揭露军队高层的深刻矛盾,从而看清“水”到底有多深,并寻求妥善处理办法。

  (4)通过严批刘粟萧解除粟萧职务以儆效尤,尤其是粟的“违纪”“告洋状”。

  (5)让“三个半元帅”以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批刘倒粟萧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从而基本达到维护他和他们的团结亦即毛泽东的集中统一目的。

  所以,终毛泽东之世,粟裕就不可能得到平反。

  3、尽管对刘粟萧严批粟萧解职,但毛泽东还是严格把握着分寸

  (1)刘被保护过关。

  (2)粟萧被解职但没有严重政治定性,尤其对粟没有定性“反党夺权”“阴谋家”。

  从《戚本禹回忆录》看,毛泽东内心还是喜爱并准备一旦发生大战还要重用粟裕的:“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在此书此节注释中,戚本禹记载:“毛主席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是想重用粟裕的,粟裕是唯一一个主席亲自指定参加中央文革碰头会的。1967年春,毛主席还在一次会议上表扬粟裕,说‘粟裕是我们的大树将军’。这无疑是肯定了粟裕的历史功劳和他对于新中国的无人可替代的贡献。”总之,粟裕与朱老总刘帅一样,而与彭德怀林彪不同:有大才而与世无争,不参与政治斗争,让毛泽东放心!

  这里,山民认为还应该为毛泽东再说句公道话:他组织和推动1958年军委扩大整风会,并没有全错,今人更不应该跟着瞎起哄“一风吹”,其根本道理在于:

  一、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残酷艰危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整套成功的战略战术思想亦即毛泽东军事思想,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它是马列主义中国化即在中国——中华民族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科学产物。它是我党我军战胜一切敌人尤其是外国侵略者的无价法宝,是我党我军治军的灵魂。它完全可以而且完全应该依据新的国内外军事动态发展创新,但是,绝不能放在次要地位,更绝不能抛弃;而且于当今尤甚!

  二、苏联苏军在同强大凶狂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残酷激烈战争中是最终胜利者,主要根源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即在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条件下的空前大规模重兵集团、机械化尤其装甲化航空兵化的立体化的残酷激烈而胜利的战争中的正确战略战术,它无疑不仅是世界战争史宝库中的无价珍宝,同时也是我党我军进行反强大侵略者全面现代化立体化战争预习中必须认真深入学习研究的最可宝贵借鉴之一。但是,借鉴就是借鉴,既不能照搬更不能宣宾夺主,取代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根本治军从而教育方针。

  尤其必须看到的是:苏联苏军的最终胜利是在付出了十分惨重惨痛的多次失败并深刻地吸取了严重教训后才取得的。也就是说,它在战争前期的一系列严重战略战术错误也必须同时为我党我军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借鉴。而这一点,我军当时的最高学府亦即刘伯承元帅可能是做得不够的。

  三、从《毛谱》的一系列记载(本文从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1958年的军委扩大整风会议,毛泽东更关注的是反对和批判教条主义问题,因为它事关我党我军治军之本,而不是被所谓“大鸣大放”“火烧”向斜路的大批特整粟裕一系列“严重错误”问题。而且,从他的原秘书戚本禹披露的信息看,他对此是心中另有看法打算的。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为粟裕蒙冤辩诬

  除了上文已引证的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在第三代核心授权以中央军委名义发表纪念粟裕丰功伟绩文章为他平反外,这里再引证一些当年知情老部下的辩诬文章看粟裕有多冤。

  (一)《老部下为粟裕大将辩诬:他没从国外私自调兵回国》(新民晚报2013-02-08 作者乐时呜等)

  “...... 近些年有人不顾事实,写了所谓‘粟裕因三次擅权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评’的文章,造成不良影响。作为粟裕同志的老部下和关心那段历史的人,认为有责任维护中央军委对粟裕同志已做的正确结论,维护党史军史的严肃性,把历史的真相说出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同志以清白。

  1、所谓‘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解放金门、马祖是中央军委的决策。195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1957年底解放金门的作战任务。......1955年2月底到3月初,粟裕邀集各总部、海空军领导同志一起,听取南京军区领导同志关于视察福建的情况汇报,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打马祖作战规模较小,补给容易,战斗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建议‘以解放马祖为下一步军事斗争目标’,争取于1955年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3月5日,粟裕将讨论结果报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并军委。彭德怀于3月9日批示:‘同意先打马祖部署。’

  1955年4月15日,南京军区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全面的进行准备,实施时采取逐岛攻击的作战手段,并准备先攻高登或同时攻占高登和北竿塘,而后再攻占南竿塘’,具体组织指挥工作交由福建军区负责。南京军区将这一部署,同时上报中央军委与总参谋部。

  粟裕看到上述报告后,认为福建军区机构不健全,难以担负此种复杂艰巨的任务,建议南京军区派员加强。......时过两个月,总参谋部一直没有得到福建军区执行情况的报告。6月中旬,粟裕从在北京参加集训的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那里了解到,攻击马祖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不充分,预定参战部队仍在执行一年一度的训练计划,......,他们计划在8月份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两栖作战演习,后即投入战斗。粟裕认为,‘对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确实很差,                       亟须认真执行’。

  6月18日,粟裕与陈赓副总长一起,约见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指出:解放马祖的准备工作应从困难处着想,战斗与战役实施过程中力求速决,以显示我军力最强大,减少美帝干涉的机会。按照南京军区4月15日所作的全面准备逐岛攻击的部署,充分准备,确实进行。粟裕当时将三个茶杯摆成梯阶队形说:......。请他们详细研究,具体计算,将研究结果报告军委最后研定。这次会见谈话,工作人员没有作记录,结果造成与会者记忆误差,引来一场风波。

  彭德怀于7月8日召开福建沿海作战方针问题会议。......可是会议纪要不顾粟、陈二人的说明,仍然在注释中写上:‘粟总长确曾指示,要全面准备,同时攻击。’这个会议纪要,经彭德怀审定后报请毛泽东批示。7月13日,毛泽东在这个会议纪要上批示:‘六月十八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1955年8月31日,粟裕写出《关于六月十八日约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谈攻击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的检讨》,报彭德怀副主席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如实报告了处理马祖战备问题的经过,同时说明会议纪要中的‘注释与上述情况是有出入的。’彭德怀阅后批注:‘已阅。’毛泽东阅后批示:‘已阅,退粟裕同志。’同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阅后‘还毛’。一场风波,终于了结。

  上述事实表明,在对金门马祖战备问题上,粟裕完全是执行中央军委的决定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指示,根本谈不上‘擅权’的。

  2、所谓‘忽视外事纪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后,......总参谋部等各总部仍然直接受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但是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当时国防部没有专门设办公机构,军委办公厅同时也是总参办公厅、国防部办公厅,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此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同志又是国防部长,为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要求有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但是,究竟哪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哪些文电用中央军委或总参谋部名义发出,没有明确规定。总参谋部起草的文电,常常因为署名问题受到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批评。总部机关部门感到难以适从,纷纷要求有明确规定。因此,中央军委1955年3月16日会议决定,责成总参谋部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条例。从1955年到1957 年下半年,总参谋部先后5次拿出条例草案送审,都一次次被打了回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并多次对粟裕说:‘你们问问人家是怎么分工的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以苏军为榜样,这个‘人家’不言自明,就是指苏联军队。

  不久这个机会来了,......索科洛夫斯基说没有现成材料,简要介绍了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和关系,说他们的总参谋部隶属于国防部,没有什么分工问题。几个月后,1958年3月,苏军向我军提供了有关的书面材料。据随行翻译说:‘这是一场礼节性的拜会,谈话时间很短,时间不长,前后加上翻译时间在内,大约二十来分钟,双方主要谈友谊、友好。’

  这件事,......后来又被无限上纲为‘里通外国’。这些大帽子如今早已被掀掉了。

  3、所谓‘越权调兵’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粟裕是十分清楚的。1951年12月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就是以总参谋部名义发出的。

  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回。1958年2月,粟裕提出志愿军撤回国内后具体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军委第143次会议讨论,基本同意第二方案。根据军委会议的决议,总参谋部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总参谋部作战部先是起草了以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没获同意,又改用国防部名义,仍被打回,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说这个命令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总参作战部只好重新起草了以总参名义下达的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送给粟裕。粟裕认为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妥,但是已经几次反复,就在电报稿上写上‘请彭总阅后发’,意在给彭德怀思考审定的空间。彭德怀接到电报稿后直接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结果被否定了。最后志愿军回国的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的。就是说,这个以总参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电报,是根据军委领导指示起草的,这个电报既未上报中央,也未下达部队,是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草稿。这样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怎能成为粟裕‘越权调兵’的证据呢?

  粟裕同志在总参谋部

  1954年12月,军委任命粟裕同志为总参谋长。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向他宣布中央的这个决定时,他很吃惊。他说:‘主席,我不能胜任!’毛主席说:‘你可以胜任。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吧!’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他对中央军委首长和元帅们非常尊重,处理重大问题都事先请示,事后报告。对上级的每一个指示,他都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他对陈赓、黄克诚、张宗逊、张爱萍、李克农等几位副总长都很尊重,遇事总是在一起商量。为了加强集体领导,他建议成立总参谋部党委。他光明磊落,不隐瞒自己观点,从不吹吹拍拍。他不善于交际,全部精力都考虑作战和军队建设问题。他交待我们在办公室搞活动图版,在宿舍也挂了地图。他一不下棋,二不打扑克,像战争年代一样,一有空闲,就手拿几份文电资料,对着地图聚精会神,伫立思考。他一口气可以说出几十个军的部署和任务,思考问题缜密锐敏而有条理。他实事求是,处理问题总是从实际出发,防止主观片面,不说空话和大话,更不看风使舵,或者苟且迎合。他坚持真理,坚守原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决不轻易放弃,总是诚恳地提出来,不顾个人得失。更令我们钦佩的是,粟裕同志能经受住委曲和误解。他说:我相信自己的几十年革命实践是足够说明自己的。”

  (二)战友陈士榘上将谈粟裕蒙冤

  据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那天和我透露过一件事情,就是五十年代在一次小范围的军事会议上,主席曾经流露出对粟裕的不满,而且还使用了激烈的语言。我追问父亲,主席为什么这样?父亲说:主席为什么这样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解放战争跨越长江的时候,主席让粟裕尽快渡江。但是粟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认为需要等待时机,晚了几天。

  “父亲说:‘......但是粟裕1958年还是受了批判,还是有两位老帅对他有看法。‘谁工作中都会有缺点,一上纲上线就没边了。‘由于主席那个时候听了倒粟的汇报,也对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评价。’“

  (三)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罗瑞卿大将谈粟裕蒙冤

  《1958年罗瑞卿评粟裕遭批判一事:有人硬往死里整》(凤凰历史2012-07-21作者张雄文)载:“一个老部下问粟裕到底怎么回事时,罗瑞卿说:‘粟裕也是人,难免有缺点错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常的,但这一回不对了,是有人容不得他,硬往死里整啊!’

  “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也不幸突然落马,被人拿出他整粟裕的方式开始不断地整肃。

  这年的9月15日夜,毛泽东出席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扩大会议时,许多高级将领粉粉揭发彭德怀曾多方面排挤和打击原总参谋长粟裕。

  众人发言后,毛泽东明确表态说:‘去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彭德怀提出来要搞的,批判粟裕彭德怀不能说没有责任。’

  他还用手指一指在座的罗瑞卿:‘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

  罗瑞卿当然为粟裕高兴,当即欠了一下身子,点头表示:‘是!’随后,他找到粟裕,转达了毛泽东的话。

  几个月后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虽然没有公开平反,但待遇明显好于以前。”

  (四)东北战场军事统帅且已擢升中央副主席而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林彪谈粟裕蒙冤

  《华野高层内幕大曝光粟裕竟然敢干这事》(铁血军魂的立方时空《随笔·军事杂谈》2014-04-10)载: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还有若干回忆资料显示,林彪生前最欣赏的高级指挥员就是粟裕。在粟裕蒙冤后,林彪不避嫌疑多次变相安抚。连毛泽东的原秘书戚本禹都知道“林彪后来说过,那个仗(山民注:消灭74师)他不敢打。”(引自《戚本禹回忆录》)

  (五)重要的知情者同样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谈粟裕蒙冤

  为什么要引用戚本禹的话?他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文革中曾被毛泽东批准关进秦城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又被第二代核心坚主判18年徒刑,出狱后对毛泽东无一句冤言,品格高尚令人尊敬!所以,他的回忆可信。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载:

  “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江青对谁都看不上眼,但就是佩服粟裕,《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赞美粟裕的,就是江青去亲自作指导的。毛泽东也是偏爱粟裕的,见了粟裕一天都高兴,听到粟裕来,马上出来迎接。

  “彭德怀整刘伯承、整粟裕,在政治上是犯了大错。刘伯承、粟裕底下有多少人啊!他们对彭德怀能满意吗?事实上当时不但是这些人对彭德怀不满,而且是党内普遍对彭德怀有怨气。

  粟裕有了不起的战功,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毛主席都说粟裕是‘大树将军’,对这样一个人搞残酷斗争,彭德怀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甚至是犯了众怒。这也为他后来在庐山会议上‘墙倒众人推’埋下了伏笔。”

  (六)《粟裕夫人:对粟裕的打击都是来革命阵营内部》(凤凰历史2013-01-19摘自《慰英灵》作者徐充、刘顺安)载:

  “他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征战一生,业绩辉煌;蒙冤半世,压抑坎坷。对他的打击都是来自革命阵营内部。我曾说:粟裕同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位领导说:不,他是伟大人物。我看合起来应该说是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历来名将鲜有善终,古今中外皆然,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于幸免。何况粟裕同志出身于一名普通士兵,为人朴实无华,不事迎合。所以他的悲剧反映着历史、社会、人际以至人性等诸多方面。粟裕同志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难道不是吗?

  常言道,‘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后人何从评说?《粟裕传》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但他之所以蒙冤和平反之所以障碍重重却尚是朦胧和空白。从粟裕同志本人申诉起,到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两位副主席发表文章代表中央军委为他正式平反的十五年间,我随时记下了有关情况。从这仅仅限于我亲身的经历,可略见冰山之一角。

  在希望与失望交替的岁月里,我的泪干了,我的心冷了,在极度痛苦时我曾经激愤,但现在我已经超脱了个人感情冷静地看待这一切,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待了!”

  这就是大彻大悟!

  这就是凤凰涅槃!

  结束语

  该说的愚见,山民以为已经表达清楚。

  末了,谨引粟裕同志生前的晚年悲壮诗句作为结束语,同时谨以此拙文致祭这位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人民英雄英灵:

  《七律·抒情》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壮哉,粟裕大将!

  伟哉,粟裕大将!

  哀哉,粟裕大将!

  二0一八年四月十九日至五月九日晨校改

  于陋屋   晴,无风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应复原他杰出无产阶级革

  命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

  周方

  大纲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二、题外的话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五、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六、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七、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托依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八、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敌强大援军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八、涟水(二保)南临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战役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及平反难探源浅析

  一、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探蒙冤的冰山一角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毛泽东要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中央军委绝对领导权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谈粟裕蒙冤及辩诬

  结束语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大约自去年下半年起,当今中外著名学者何新先生在新浪博客连续转刊关于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研究评价文章,认为多年来的一股“造神”风是针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点,凭他的敏锐嗅觉,不无道理。

  但是,在何先生的系列考证研究中,却再次将粟裕定性为一个既无多少独立军事指挥大权且凡独立指挥几乎必败无疑,更揽功诿过甚至谎报战功以至阳奉阴违的不堪现代中国革命军界人物,以至言辞多有贬损讥诮。而且,一切不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来自哪方面的,几全部采信;一切有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如他所宣称信奉的多么权威文史资料,几一概不予采信。对此,山民深感心痛,不唯痛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亦痛何先生,深以为过矣!如果是别人写此类研考文章,山民或不屑一看。山民以为,一切还是以实事求是为归吧。

  只可叹,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献全身于革命,命运却如此多舛!生前蒙冤漫漫26载,死后又冷藏10年,而终于被第三代核心军委主席签发,由其时两军委副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署名发表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为他平反,恢复他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崇高历史地位,高度评价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尤其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高度赞扬他相忍为党为国为军的崇高胸怀品格。然而世事难料,竞然就在正式平反后23年的今天,他又一次被政治斗争推向风口浪尖!

  从何先生发表第一篇关于粟裕研究评价的文章起,就引起山民的关注,遂逐一复制几无遗漏,并另外搜索相关研究文章复制,共达30余万字,打印成8个分册。随后又尽可能仔细地研读相关文献典籍的相关内容,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下文简称《毛谱》)、《毛泽东传》、《邓小平文选》(下文简称《邓选》)、《邓小平谱》(下文简称《邓谱》)、《中国战争通鉴》(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戚本禹回忆录》(香港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下文均略上书出版社名),并两次细看由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历史文献性巨制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而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央军委平反定性评价结论基本相同。所以,本篇文字,就是山民将整个“粟裕问题”综合归纳为两大方面简要谈谈个人愚见,并同时供方家批判。

  二、题外的话

  为什么又扯到题外?其实也还是题内,就是山民此前对何先生的认知。

  山民生性愚顽,知识浅薄,不通世故,不懂权变,一根筋,一条道儿走到黑,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者。故命运多舛九死一生几致失忆,且屡遭贬谪流离而死不悔改,明知眼前是烂泥潭又一脚踏了进去,一生誓言“为文不为媚时语”,最终被体改为特色工人——新无产者。山民能苟活至今,全赖苍天眷怜!

  何先生最初引起山民极大兴趣和关注的,是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他同一个日本学者的访谈录,并随即收藏。后来他的网易博客在山民有了微机就成为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山民窝居偏远小城,无幸买到何先生大作,但其博客文章被复制者,足以打印成好几本书。故对何先生在全面内外私有化改革开放狂潮中苏世独立出淤泥而不染析疑纠谬秉笔直言肃然起敬,且在解析经济疑难杂症、外国文化历史诸方面认为是自己的导师,并不顾愚陋上书党中央领袖举荐重用他和黄奇帆、江涌、戴旭、杜文龙四位先生。故在他宣告世人罹患不治顽症将不久于人世时,山民就破例向他的邮箱发了一封近乎悼词的信,说如果他先我这个伤病缠身的老山民而去是会哭的!但恶性难改,同向他申明:不认同他的若干观点!其实,山民的哭他,更多的是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和被改革开放的新生“草根阶层”!

  本年3月23日,在何博上又看到何先生住院手术并在康复中,唯愿他早日痊愈继续关注国计民生和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局势。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二、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一)以德报冤品格高尚实例

  1、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年10月16日)载:“B老说:陈粟两家1958年后再无私下往来。《粟裕传》传记组采访楚青,问:‘1958年后,陈老总到您家来过吗?’楚青摇摇头,说:‘人家是领导,怎么会到我家里来?’

  “C老说: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主动参加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没工作,处境也不好,粟裕将她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并时常照顾,一直到1975年去世。陈毅次子陈小鲁正关在监狱,罪名是‘现行反革命’。粟裕设法将其弄出,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张茜去世后,粟裕干脆将陈小鲁接到家里,包吃包住,以后还做主,将孤儿的他招为上门女婿。为此,小鲁与大哥昊苏关系很不好。

  “类似以德报冤的还有扶养刘锡荣。刘锡荣父亲刘英,浙南游击时期准备杀掉粟裕。两人互相防备,各带人马分开后,粟裕才知道身边一部下为刘英的暗探,奉命可随时干掉粟裕。刘1942年牺牲后,此人成为粟裕手下将领,又成长为高级干部,但粟裕待之如初,从无穿小鞋之事。后来《粟裕传》传记组到家采访此人,了解刘英派他紧盯粟裕一事。此人几小时默默独坐,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始终不发一言,因不能证实,《粟裕传》传记组只得屏弃这一细节。刘英之子刘锡荣被粟裕派人从要饭路上找回,收为养子,精心培养,成为中纪委副书记。”

  2、张雄文《庐山会议刘少奇提醒粟裕:58年彭整你的事说说》(2013-07-17)载:“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找到粟裕,关切地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不过,粟裕只是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愿意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坚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自己的清白。”

  另据金汕陈义凤文(凤凰网历史2012-05-31)《上将陈士榘晚年揭秘粟裕挨整真实原因》(转摘引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金汕陈义凤著,陈人康口述,人民出版社)载:

  “父亲故去后,我仍然关注粟裕之迷。我听北京一些差不多大的高干子弟讲,彭总1959年在庐山为民请命挨整,有人做粟裕工作,让揭发彭总,因为粟裕被批是彭总主持的。但是粟裕拒绝了,他不愿意干落井下石的事情。一直到文革,粟裕一直处于似倒非倒的状态,他的谨慎低调让他没有成为‘敌人’。”

  这一段回忆,从另一个侧面有力证实上引张文所言非虚。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党军内政治斗争中蒙冤而相忍为党国军队,不对彭德怀落井下石,尤显高凤亮节。伟哉,粟裕!

  (二)长期蒙冤遭打压仍然以国家民族人民安危为重,呕心沥血调研御敌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中外共知,自中央军委1958年“整风”扩大会议开始,粟裕长期蒙冤遭打压直到死后10年!

  而在打倒“四人帮”彻底否定“极左”并全面改革开放初期,一切毛泽东时代的“冤假错案”几乎都“一风吹”,就连轰动全国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都被平反。但是,粟裕蒙冤非但没有被平反,更遭政治冷冻,以至被清出中央军委常委,而末年仅送一个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虚衔。

  此时粟裕老将军的心情,即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亦不难推测。

  然而他却相忍为国家民族安危,以带病之驱踏遍边疆关内战略要地,呕心沥血调查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进而为新世纪政治经济尤其军事形势下中国国防战略方针修改制定做出了其他开国元勋所不及的杰出贡献。

  据《湘潮》2012年第3期李戈瑞《粟裕晚年对未来战争的研究》载:

  “由于粟裕的不懈努力,在1980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粟裕说:‘未来战争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多死多少人,多付出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1977年8月,粟裕在参加完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军委座谈会后,即赴新疆考察,先后到乌鲁木齐、伊宁、独山子、石河子等地察看地形。考察结束后,他就新疆战略战备工作问题,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和军委战备委员会提出许多关于新疆地区战备建设的建议。此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又多次抱病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湖北、广东等地勘察地形、视察部队,深入作战部队和边防海防前哨,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敌我双方的情况,广收资料,精心研究,并与当地驻军和地方党政领导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粟裕外出调研,总是轻车简从,从不讲究吃住,也不参加宴请。有些单位的领导利用晚上或是星期天来看望,他都是先表示谢意,再劝他们不要再来了,免得影响工作。他向身边工作人员交待,绝对不能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任何礼品。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思考,粟裕感到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全过程作具体分析,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战争初期,因为战争初期对整个战争发展进程关系重大。1978年1月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这是他多年来就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思考的结晶。......1997年1月11日和13日,粟裕先后在军事科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对未来战争初期作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山民注:具体研究成果从略)

  “粟裕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边疆海防,为探索未来的反侵略战争,躬身实践,竭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不过,在这里,山民还要说的一点愚见是: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全面入侵的“诱敌深入战略”绝不应一风吹!

  粟裕老将军晚年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大规模入侵战略的研究结果,最终导致改革开放后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对此,山民感到深深的忧虑,基本道理是:既然是我国遭受全面入侵,那就除了美苏两霸再无第三国敢这么做。这也就是说,我国是处在一个相当弱势的战略地位。而在这种极其严峻的不利态势下,全面设防处处抗击,就必然遭致全局被动处处挨打,一如蒋介石的国军抗日。而为要最终战胜强大的入侵者,就必须既有计划地坚守若干战略支撑点,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放弃一部分据点,造成强大敌军的分散占领守备,并在这种战略态势逐步变得有利于我的情况下,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在具有关节点意义的局部地域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装备,歼敌或者至少打残一路,就绝对是我国我军必须使用的正确战略战术。而这里还必须说到的是:尤其是在毛泽东刚刚辞世,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极左”,“一风吹”刮遍全党全军全民即全国的极不正常历史时期中,中央军委的这个决定有多大的正确性成分是值得今人严肃全面深入研究的!

  (三)“两让司令”并非“神话”

  1、“一让司令”的最权威文献证据

  《毛谱》载:194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承、刘晓五人为常委,(十一月二十六日增补曾山为常委),邓子恢任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谭震林任副书记兼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二十九日,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以后又任命谭震林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也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要让粟裕当司令,而张鼎承只当副司令?道理最简单明了:因为粟裕善于用兵!眼前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夺取天下的最关键时期,来不得丝毫犹疑甚至感情用事,甚至论资排辈!

  这不,二十九日中央毛泽东就又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野战军是什么?是决战决胜的最主要战略工具。可见中央毛泽东对粟裕的信任和依重是多么坚定不移!

  难道不是吗?是中央毛泽东下错了棋用错了人吗?铁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不愧古今中外第一兵圣!

  4、“二让司令”的历史知情人权威证词

  第三代核心签发由其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署名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明确说:“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时中央曾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野部队传为美谈。”

  山民认为;

  三、《毛谱》没有记载此事,可能是当时没有现场记录入档,而中央会议讨论仅记要事未提粟裕的个人请求。

  四、无论《毛谱》《邓谱》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文件,并不代表它就不是客观存在。

  仅举两个具体例证:

  一是,第二代核心文化大革命期间写给毛泽东的“永不翻案”的检讨并表忠心信,两谱都没有记载。

  二是,第二代核心在打倒“四人帮”后中央召开的最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发言,《邓谱》亦无记载。

  如果说张震副主席可能因为曾任华野三野参谋长参与粟裕决策指挥淮海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而企冀借助抬高粟裕从而抬高自己的话,那么刘华清副主席则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他都不知道曾有此事,还能在他们合署的文章中写这么一段只会给张震副主席带来荣誉却给自己带来莫大政治耻辱以至麻烦的话吗?

  更何况他们代表中央军委发表此文,完全是为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洗雪沉冤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为人民英勇机智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战线辉煌的历史功勋,还他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也同时代表了粟裕蒙冤后长期压抑的广大华野三野指挥员、许多其他野战军高级指挥员以及众多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4、粟裕在扩大的军委“批粟整风”会上的辩白证词

  据《期刊文萃》被山民截剪保留的文章《粟裕大将蒙冤始末》(可惜出版单位不知道了,年月期数亦无从知道了)载:

  “关于‘一贯反领导’和‘向党要权’。粟裕申辩说:他不仅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也从不争权力。他举例说,1945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为副司令员。他认为张是党内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时张就是司令员,他是副司令员,因此华中军区司令员也应该由张担任才好。因此他压下了中央的这个任命,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中央因此修改了任命。1947年军委要他带王必成纵队到鲁西南,同陈士榘、唐亮的部队汇合统一指挥这六个在外线的纵队,他当即复电军委,强调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自指挥。1948年他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当即明确主张派陈毅到中原去,把华野交给他负责。他当即表态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在毛泽东强调陈毅必须到中原去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

  在此军委扩大会议原始档案没有公开并证实此传闻不实之前,山民只能认为是可信的:这可是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当着众批判官公开说的!他敢撒谎?

  (四)淮海战役临战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再现高风亮节

  本来淮海战役就是在济南战役迅速大胜后,毛泽东中央军委根据华野粟裕“双代”的提议进行的。而且此时的华野已经成为整个战役中最大战略集团亦即决定性力量,整个战役的战场指挥全权从任何角度说,都应该由粟裕总指挥,而且他也完全有此能力。但是,粟裕又一次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

  虽然也同样得到毛泽东中央军委的认可,但事实证明,在整个战役中偏师中野及总前委并未能“统一指挥”,是军委主席毛泽东统一指挥协调,而粟裕独立指挥的华野则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五)“辞元帅”一说的三个有力旁证人证词

  1、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证词

  “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以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                                                                                                                                                                                                                                                                                                                                                                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                                                                                                                                                                                                                                                                                                                                                                  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同志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大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级总编导石征先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的一些情况。”(转引自中国新闻网2017-08-29鞠开《史海勾沉: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授衔大将的真相》)

  李银桥平生与粟裕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到,毫不相干,他的回忆如果无确证是他人后来造谣,那么应当是可信的,尤其是他不会也不屑于凭空为粟裕造什么“神”。而粟裕的原秘书鞠开会丧失人格凭空造李银桥的谣?而且其时还有石征先在场呢!

  2、开国上将陈士榘的回忆证词

  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说:‘现在说话比十年前宽松多了,我前不久听说,解放后陈赓曾对粟裕说过:‘古往今来,有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粟裕打仗好,战场上的事必须尽快敢于做决断,容不得层层请示。可是解放后就不一样了,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一级一级地按规钜办事,按战争年代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做法让一批干部吃了大亏。我刚刚进城也有这种感觉。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当上了总参谋长。他办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不唯上,不唯权。到了1955年评军衔问题时,粟裕很有可能当元帅,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要求不当元帅。主席决定让他当第一大将。’”

  这里需要作一点说明的是:在何先生的研究中,陈士榘被认定为对粟裕军事指挥不服从而关系不睦的华野高级将领之一,还“当了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即进入中央军委。可见他的回忆一是毫无“造神”的意思表达,二是有的极大的可信性。

  4、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证词

  据《戚本禹回忆录》载:“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

  这句简短的回忆,虽然没有提到粟裕辞帅,但是明确说到“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这就是说,至少最初中央评元帅的人选中,粟裕是进入其视野的重要一员。而后来的终于没有被最终确定,中间肯定有中央与粟裕的交际,而“粟裕却从不争功”。

  二、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文献证据:

  《毛谱》(下文略)1946年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来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1948年(下文略)5月5日“在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同陈毅粟裕等商讨渡江问题后,毛泽东于本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电,......为组织协同作战,电报还指出:粟裕兵团‘约于本月底渡河作战。陈、唐所率三、八两纵应回到豫皖苏区,调换一纵西去,以便该兵团有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等六个纵队集结打大仗’。‘本月内请刘、邓命一纵十一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待粟裕命令”,而不是陈毅命令!

  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六)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邓子恢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

  5月21日,“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并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尽可能迅速地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邓会面,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示:粟裕受权指挥华野全军!

  5月29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此电注“[1] 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6月3日,“本日午时,又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中原局、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及四十七军’。本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

  9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电:‘完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总署。’”

  9月11日,“关于济南战役的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起草复许世友并告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华东局、中原局电。“又指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由于华东野战军打援力量的强大和迅速达到攻济目的,徐州之敌未敢北援。”

  上引后两电明白无误确证:粟裕为整个攻济打援战略制定决策指挥者!

  三、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依托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史实表明毛泽东中共中央对粟裕建议高度重视立召陈毅粟裕赴中央汇报,并决定调陈毅立去中原任副职由粟裕“双代”率华野(西兵团)暂不过江而在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改变中原战局

  (一)虽然随后一段时间毛泽东中央军委仍电粟裕重申坚持原定渡江南下战略方针,但随着粟裕兵团在江北歼敌越来越多,胜仗越打越大,战局越来越有利,也就没有继续坚持原方针,而是与粟裕上下协调直接策划指挥了豫东、济南战役直至淮海大决战并大获全胜一举定江北

  这是举世皆知的历史事实。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粟裕按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下江南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调动中原敌军主力若干追逐南下,那就没有豫东歼敌9万、济南歼敌10万淮海大决战歼敌55万一举定江北的历史怍伟大胜利;那么现代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人能够想象得到?

  (二)文献证据

  1、《邓谱》1948年4月18日“和刘伯承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陈毅粟裕,对中央军委决定粟裕率部过长江问题提出建议。“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此电措词委婉,但侧面支持了粟电建议。

  5、邓小平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准备会议的发言:“第二,在外线作战,军委应考虑到外线作战是否能完全自给。外线作战,如稍稍陷入被动就有很大减员,即在平时大兵团一次行动即可减员千人以上。还有,在外线作战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强调自己解决,但军委在计算全盘问题时应加上这些条件。”此意见亦在侧面反映了粟裕建议暂不过江南下的担忧的现实性,从而又变相支持了他暂留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的正确建议。

  3、《邓选》(第三卷)1989年11月20日《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过黄泛区,真困难啊,重装备带不走,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要不要消灭敌人?要消灭,要争取打几个歼灭仗。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成得并不好,消灭的敌人不多,除地方保安部队外,一共只消灭了几个旅。但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经过大别山斗争,二野受到削弱。只有秦基伟的九纵,你们那一坨,保持兴盛的旺气。主体四个纵队就削弱了,更新也困难啊,有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仅两个旅,只有一个纵队是三个旅,就这样迎接淮海战役。”

  由此可见,所谓“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毛泽东统帅的中共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在兵力装备严重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强敌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前提下的军事民主,将帅之间坦诚相见,实事求是取长补短,唯战胜敌人是从。

  句公道话:粟裕一生打过多少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恶仗大仗,蛇吞象的黄桥战役,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以至兵少装劣而最终以华野39万歼强敌40余万的淮海大决战,他是个畏敌退缩的人吗?又是个抗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而不遵的的人吗?

  (三)最重要的直接史实证据

  粟裕为什么强调依托解放区更有利于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且看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巨型历史文献性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及何新解放战争研究《淮海战役的粮食供应》提供的有力数据:江苏、山东、河南、安徽解放区发动男女民工达543万多人,太平车独轮车88万多辆,黄牛毛驴76万多头,船8500多只,担架29万多付,扁担30多万根,筹送军粮9.6亿多斤实用4300多万斤,弹药1400多万斤,转运伤员113万余人;参战兵力与民工比例为1:9。所以,这才有了陈毅那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野10万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拖走大量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大大减轻了对陝北、山东解放区的巨大压力,并创造了新根据地,但是自身同样遭遇严重困难遭受巨大损失,部队过黄泛区丢掉全部重装备,以至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遇到极大了的困难。如果不是华野及时地前后抽调5个纵队包括炮纵驰援,要歼灭黄维兵团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也才有了总前委书记兼中野政委邓小平那句慷慨激昂的决死誓言:那怕是中野全部打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什么是解放区?

  这就是解放区——获得解放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战争伟力!

  什么是人民战争?

  这就是人民战争!而且是人民战争的最光辉典范!!

  四、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一)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

  1、《毛谱》“粟裕致中央军委电”要点(《毛谱》注[2] ):“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电报说:攻济战斗日内可结束,如敌停止北援,我们下步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够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蒲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

  2、9月25日7时,军委毛泽东致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电要点: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粟,甚为必要。

  (四)......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五)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六)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

  4、两电异同及战略眼光长短

  (1)相同点

  A、毛电首先肯定了粟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B、将粟电提出的战役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改为“第二个”和“第三个作战”。由此可见,何来“彻底否定”?!

  (4)相异点

  A、毛电举棋就落在更长远战略棋眼上,由此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点:首先歼灭敌之重兵集团之一黄百韬兵团10万之众,拉开了淮海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B、粟裕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战略眼光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高远,战役决心从而魄力也就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雄壮宏大。

  (5)当时军界说是粟裕的“小淮海战役”引发了毛泽东的“大淮海战役”绝非夸大之词,事实如此,无所谓“造神”。

  当时的军界,不是现在的网界,他们有必要“造神”?须知粟裕其时在全军解放全中国的激烈战争中,而解放后的粟裕又遭贬谪打压!

  (二)刘伯承陈毅李达致中央军委并粟裕电表证了他们与粟裕“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有“原则不同”

  电报要点:

  “军委并粟:

  (二)粟前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以下为二野作战设想,略。

  上述电文,战略意图清楚明确一致:“我们同意“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而没有原则不同。

  (三)刘、陈、邓首先提出围歼黄维兵团改变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攻歼邱、李兵团计划,证明毛泽东也不是神而是从谏如流的英明最高统帅

  1、《邓谱》1948年11月19日“和刘伯承、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提出先打黄维、李延年部的主张。......”

  24日下午3时“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4、刘、陈、邓也不是神,原先预计很快歼灭黄维兵团但轻敌碰上硬钉子,最终华野先后投入5个纵队尤其是炮纵历时19天才最终得以实现。

  5、刘、陈、邓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准战略机遇,敢于在兵力不足装备更落后的情况下决心围歼强敌。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一)到底谁指挥了淮海战役

  1、总指挥:中央军委主席、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

  2、战区主要指挥员:前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总前委陈毅、邓小平;后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

  3、整个战役此5人的战区分合:

  第一阶段:(大体)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并阻援;刘伯承指挥中野部分纵队,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部分纵队及华野少数纵队,主要负责牵制阻援配合。

  第二阶段:刘、陈邓汇合率中野全部及华野5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粟裕率华野主力围堵杜聿明集团并阻援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

  第三阶段:华野全部围歼杜聿明集团;敌刘、李兵团退出战场;中野全体休整。

  4、主要文献证据(只引证第一阶段)

  三、(循上体例)10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相机攻占开封。粟裕则令......与陈、邓协力作战。“陈毅、邓小平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

  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华野全军”、“粟裕则令”,而不是别的任何什么人!

  四、《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0月18日“和刘伯承、陈毅、邓子恢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华北军区:......(二)陈毅、邓小平今日赴郑州前线指挥作战,使用陈、谢电台。请军委与之联络。”

  三、《邓谱》10月24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转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提出关于中原野战军主力转至商丘西南地区后之机动方案。电报说:一、......(一)东线战斗发起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兵团又较远时,我集一、三、四、九纵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而歼击之。......六、如敌北进,则建议刘伯承、李达令六纵紧尾该敌。七、请军委考虑指示。”

  (二)整个战役并未形成统一的陈、邓尤其邓总指挥,而是三、二、一个战场同时受中央军委毛泽东总指挥;华野先绝大部分后全部受粟裕指挥,中野全部及华野少数纵队(一时)受刘陈邓指挥

  主要文献证据

  一、(循上体例)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二、《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1月2日中午,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裕方面多直接指挥。四、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勾通。”

  三、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电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完全同意”粟裕战役部署并授权“机断专行不要请示”!

  四、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二)陈、邓直接指挥包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

  五、11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王建安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然后以韦吉、谭王两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人,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这里明确指出“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六、11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你们似以......。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裕考虑......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妥善,请粟酌办。”

  (三)淮海战役的华野分合兵指挥权辩证:始终的整个战役指挥权属粟裕

  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再分合,完全是因为它所面对的主要敌手是淮海战场最强大的徐蚌集团的多路兵团分进合击和救援造成。初中期的华野全军最主要任务有三:一围歼黄百韬兵团,二抗击多路强大援黄兵团并力求歼灭其一路至少一部分,三直接援助(包括打歼援敌)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围阻杜聿明战略集团;此时的华野,不得不——也完全必要分出谭、王集团(5个纵队)及后来的陈士榘援中野集团(3-5个纵队),此外还有执行机动作战的韦、吉集团,而“双代”粟裕就只能——也完全必要时而指挥全华野时而指挥主力(8个纵队)阻援集团(历史文献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明确说:打了整个淮海战役中最大最惨烈的一场阻击战!而且随即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但狡猾的邱、李兵团没有跟进,围歼计划没能实现。)并居中调度指挥全局,而将围歼黄百韬兵团具体交给谭王集团,将援助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具体交给陈士榘集团。而在最后围歼残存的敌最强大杜聿明之邱李(孙兵团突围时已被歼灭)战略集团时,粟裕又集中华野全军统一指挥。而此时,即使如何先生考证的因病交陈士榘具体指挥,那也证明不了粟裕无决断权。

  须知,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将陈毅调中原任副职,华野由粟裕“双代”绝非儿戏。这是决定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最关键性战场战役,指挥权岂可轻易授人?决战中的华野多次分兵则是根据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的一时权变,而绝非对粟裕的不信任而分权,总指挥权一直在粟裕手里。上文已引毛电即是明证。

  所以,“粟裕在多年后和家人围坐闲话谈到淮海战役时说:‘打了大半辈子仗,最让他紧张的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因为多次任务转移,兵力使用到极限。这时候杜聿明率30万之众从徐州南下,如果稍有失误,让杜聿明跑掉或与黄维兵团汇兵一起,给整个战役的不利影响是难以估计的。而仅靠北线原部署的7个纵队,要承担追击合围杜聿明兵团是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引自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

  再看谭震林是什么人?华野主管政工的副政委。陈士榘是什么人?华野司令部的参谋长后任兵团司令。粟裕代司令兼代政委指挥不了他俩?!

  所以,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的取胜归功于各分战场指挥员,而且断定这个分战场那个分战场都不是最高指挥员统一谋划指挥的逻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再引文献证据:

  二、(循上体例)9月28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饶漱石电,指出:你们召集全军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开一次大会,很有必要。为使你们的会议开得好一些,时间可以有五至十天,而将执行淮海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十月五日以后。”此电首先单指粟裕;次“并告”饶漱石;三指“全军师以上干部”,能不包括许、谭、陈(士榘)?

  同日“关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及改造吴化文部的政策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华东局电,指出:‘......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为顾到攻济兵团的休整,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到酉哿左右。”

  此两电之前电,意旨明确无误:粟裕负责淮海战役部署指挥,饶漱石做全局政治组织后勤保障工作。之后电,则明确将华野两兵团合一指挥,故直接指示粟、谭,而粟此时则是华野代司令代政委,谭是第一副政委。

  二、10月11日“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及淮海战役后的作战计划,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电报题目清楚明确:淮海战役(此为毛泽东中央军委初期战略构想)作战方针及战役后新的作战计划,直接指示饶粟谭,而粟是军事负责人!

  三、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出: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改变,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

  四、10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指出:‘......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下午一时,又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中原局电,指出:完全同意你们马午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

  五、10月2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电,指出:对于淮海战役‘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可能的变化,......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文电列举了以下六种情况:......(五)......华野的计划应放在自己直接有效地钳制邱清泉上面,如此才是最可靠的。(六)济南大捷后干部中可能发生轻敌心理,如不克服此种心理,则可能影响此次作战”。

  注意:关于淮海战役研究部署,此电首先提到饶粟谭,表明战役计划主要由他们尤其是军事主官粟裕提出。因为他们是主力,建议也是粟裕提出的。

  六、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如果粟裕对华野全军无指挥权,他又有什么资格提议整个战役由陈邓指挥?!

  八、《邓谱》(循上体例,下略)11月2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提出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新方案。电报说:......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注意:是提请军委,而不是直接指令粟裕。

  八、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此电直称粟裕等战役部署计划,而且授权其“机断专行,不要请示”,当然包括对谭王集团的指挥。

  九、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注意:此电明示“粟、陈、张应令谭、王”及“运东主力”!

  十、11月1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指出:‘粟、谭、陈、张灰日十时第一步完成对黄兵团之包围,第二步歼灭黄兵团之部署甚好。我们前电有部署不相符者,应照此部署办理。’”

  十一、11月14日“关于歼灭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兵团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电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二十五军、四十四军、一百军,留下黄之兵团部及六十四军吸引邱、李东进,然后以韦吉、谭王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上之敌’。”

  注意:此电明确单指粟裕计划和华野全部!

  十二、11月16日“关于组织淮海战役总前委,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考虑,韦吉各纵及三纵于明日向南撤退一步,正面七纵、十纵、苏十一纵亦同时于明晚向东撤退一大步,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稳妥,请粟酌办。”

  需要说明的是:“粟裕到韦吉处指挥”绝非单独指挥韦吉集团,而是统筹指挥整个打援集团!

  十三、11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并转各纵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电,‘(一)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注意:此电将粟、陈、张列在谭、王之前,是因为前者是野司指挥员,后者是分兵围歼黄兵团的有功主攻集团指挥员。

  同日再电刘陈邓、粟陈张并告谭王、韦吉:“为实现长期隔断徐、蚌围困徐敌,华野应在徐、蚌之间以宿县为枢纽,构筑坚固的阻隔阵地。”注意:此电明指华野,而不是其中那个分兵集团。谁有权对华野具体部署指挥?粟“双代”!

  十四、11月2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批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指出:‘......(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华东野战军奉命将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归还中野建制,并以第七纵队、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部队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之作战。同时以五个纵队担负正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北援的任务。”

  注意:此电表明华野是奉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遵刘、陈、邓部署派兵参加打黄兵团的。

  十五、11月3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一)粟、陈、张,谭、王、李二十九日各电均悉。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三)......,其余两个纵队是否即可照谭、王、李提议开至双沟、大王庄之线,以便配合一纵阻止邱、李主力向两淮逃跑之可能。请刘、陈、邓,粟、陈、张按情况决定。’(二十一日)凌晨,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向西南逃跑。......十二月四日拂晓,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

  注意:不但此电明示谭王李提议由“粟、陈、张按情况决定”,而且华野全军除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阻援敌部队外,原各分兵集团遂再次统一于粟裕野司指挥。

  十六、12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张震电:......“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六日晚孙元良兵团突围被歼。十日晨,粟裕、陈士榘、张震向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建议,再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华东野战军中抽调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经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同意,当晚再抽调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炮兵一部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的作战。”

  注意:此电是向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建议,而不是向刘、陈、邓请示。

  十七、12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请刘伯承来中央商谈战略方针。‘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

  此电为什么单调刘伯承而不调邓小平或陈毅或粟裕?

  原因极简单:刘伯承是杰出军事战略家,而中野已无仗可打,必须全体休整。为什么不调陈、邓?如果陈毅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那就绝不会发生淮海战役前的临陣换将且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他的原职务。至于邓小平,则是中原中野的一个政治定盘星,否则就用不着刘伯承当中原的“双司令”了!而粟裕眼前还堵着杜聿明集团二十多万人马准备随时围歼,根本就抽不出来。

  十八、12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注意:此电单独指名粟裕,连谭震林也不提,更别说什么陈士榘。至此,总算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吧:华东野战军的战役部署指挥大权到底在谁手里!

  十九、12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你们可集中华野全军并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然后一举歼灭杜聿明’。”

  注意:此电更明确无误地对粟裕说“集中华野全军”!至于提到邓小平,那是让他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该干嘛还干嘛!如果说粟裕此时因病不能指挥,那毛泽东指令他“集中华野全军”“一举歼灭杜聿明”岂不是糊涂?!

  二十、《毛谱》注:“邓小平12月30日致中央军委并告粟裕、谭震林电:中野各部必须休整,并争取补充时间,依我看,江淮之间或江汉之间恐无大仗可打,故仍以准备充分再行动似较稳妥。如何请军委核示。”

  此电是对粟、陈、张28日电军委和邓、张(际春)建议中野全部乘江淮敌大撤退部署未定错乱之际发起江淮战役向军委和粟、陈、张的请示和回复,而不是对华野粟、陈、张的指令。

  二十一、1949年1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同意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来电所提关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的建议。......至十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

  看来,粟裕还是没有大病,更没有交出指挥权!

  二十二、(循上体例,下略)4月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总前委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纲要中决定:“由粟裕、张震指挥三野的东线第8第10两兵团为东集团,在张黄港至三江营段渡江作战;谭震林指挥三野的西线第7第9两兵团为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作战。以上两路归粟、张统一指挥”。

  毛泽东中央军委及“纲要”都明确无误地指示华野全军东中两大集团“归粟、张统一指挥”。

  (四)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华野粟裕“双代”是对他杰出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绩的充分肯定,是在事关全国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而又敌强我弱严重情势下决心半、全依托解放区大量以至基本歼灭敌中原有生力量,进而向江南大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关键时刻对他的高度军事信任和重托

  铁的事实证明,粟裕完全没有辜负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厚望:最终在淮海大决战中以39万劣势装备之众力歼强敌重装甲集团40万之众,为辉煌全胜立了头功,同时也创造了古今中外经典例战例中的奇迹!

  1、粟裕“双代”是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任命的间接证据

  (1)(循上体例,“1948年”以下引文略)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三)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徐向前、腾代远、萧克依次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决定”明确无误:没有提华野副司令员为谁。而原先是粟裕。如果此任命中,粟裕仍为副司令员,那么不可能不写明。而新华北军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都一一写明!

  (2)5月12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粟裕电,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确表明,原华野东西两兵团由“粟裕全权指挥”!

  (3)5月29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而此电“注[1]”明确记载:“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陈毅政治委员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2、粟裕“双代”绝非邓小平一中原局地区书记职权所能所敢任命,因为华野为全国全军四大野战军之一

  (1)《邓谱》与《毛谱》明显矛盾之处:5月9日,前者载:“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治委员。”当日中央及军委如有同样明确的任命,后者绝不可能遗漏,即如上文(1)所论证,怎么可能单独遗漏对粟裕的任命?

  (2)一支野战军乃是我党我军同国民党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最精锐主力部队,是最重要的战略战役机动阻击歼击力量,直接关乎我党我军也就是整个革命事业的胜败。它从诞生起,就归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统领指挥,自然而然,这支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也就由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任命。上文引《毛谱》电文就是明证。而邓小平仅为一地区性中原局第一书记,以他的职权,岂能岂敢任命一野战军主要指挥员,尤其还是华东战略区的华东野战军?!

  (3)进一步的更有力旁证

  A、 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在党中央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立碑的庄严奠基典礼上,粟裕成为毛泽东朱德之后第3个执锨铲土的开国元勋!

  而此举岂能儿戏?

  全党核心领袖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是党军国缔造者,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绝非儿戏之人。

  毛泽东岂能不知道谁人才能高低功劳大小:

  战区实际战役策划具体指挥者粟裕三场最精彩的战役活剧:黄桥决战、孟良崮决战、淮海更大决战,横渡长江指挥东中两大集团,上演得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B、全国大陆平定解放台湾提到主要议事日程,而军事上具体负责研究战役战术者是粟裕。

  C、朝战暴发,美军可能入侵朝鲜进而严重威胁新中国首先是东北地区安全,迫使毛泽东中央军委筹划组建东北边防军战略预备集团,首先想到的还是粟裕。

  D、最严重的朝鲜边患解除,新中国急需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粟裕先是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训练和海空军、陆军特种兵建设,继而升任总参谋长,更是毛泽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粟裕的既往卓越军事才能和骄人战绩的高度赏识和充分信任。

  世所共知,至少进入现代社会,世界各国全军统帅机构几乎一无例外,就是国防部、总参谋部,除中国还有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以,这两个部绝非虚设,其部长、总参谋长既绝非虚职,更绝非等闲之辈。

  如果说粟裕是个既无实权又败多胜少更揽功诿过而又混上了总参谋长高位,那么最大最严重的悖论就是:这证明了毛泽东是个名列古今中外的大“昏君”!

  毛泽东是吗?全世界都知道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立党立军立国战无不胜而堪称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的毛泽东,就绝不可能在用人选将上一反慧眼常态,独独对粟裕一闇到底一错再错。尤其是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淮海大决战前,竟对华东中原最大战略集团的近40万人马的华东野战军主帅临阵换将交给粟裕,而将陈毅调到中原去任副职!

  再退一步说,如果粟裕在如此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中表现不佳,那么也就绝不会有先委解放台湾重任,再委东北边防战略军司令重任,更无随后总参谋长重任。纵然毛泽东一再为粟裕昏昏然,那么也必然引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的争议!那么实际发生过吗?没有!

  (五)再简要总结贬损粟裕结论的最重要事实悖证

  1、首先当然就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在华中以及后来的华东将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军事策划以至指挥权交给粟裕

  最主要证据当然首先就是上文的《毛谱》电文。

  2、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署名为粟裕蒙冤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认定:

  一、“粟裕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搏击战场,雄才大略,战功显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巩固国防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党性坚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二、“(三)党和人民对粟裕同志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同志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三、“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四、“他是我军军事科学战线上的开拓者之一。“他运用毛泽东思想,着眼于新形势、新特点,深思我军现代条件下的建设和作战问题,既十分重视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又密切注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注视先进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他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针对反侵略战争面临的问题,对我军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国防建设、战场建设,进行了艰苦而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他以极大的精力指导加强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的建设,加强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加强合成训练和民兵建设,为使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而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建树了重大业绩。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同志当时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的党性和高风亮节。

  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忠诚党的事业,不埋怨,不消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一以贯之地竭尽全力为党为革命努力工作,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3、再引开国元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军事专家对粟裕的卓越战功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地位的评价

  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4日吴跃军文《哪位将领被开国将帅们公认为“中国的战略家”》载:

  “人民日报1984年2月13日发表了中顾委党委萧劲光大将《悼念粟裕同志》文章,指出: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个征战沙场、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是第二个公开称赞粟裕同志为战略家的人。

  1991年2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发表了著名军事教育家郭化若《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一文,称:‘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4年2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迟浩田同志的文章《粟裕大将雄风长在指挥艺术历久长青》,称:‘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2000年9月1人民日报报道《粟裕传》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并讲话:‘他善于洞察战争全局,富有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上述这些开国元勋将军和中央军委重要领导人,有的与粟裕华野三华沾点边儿,有的根本就不沾边儿,而众口一词地认定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恐怕谁也不能说他们也是要“造神”。那么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就是要还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就是要为我党我军保留一份极宝贵的军事遗产!这里尤其有必要重点说到郭化若中将: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解放战争中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华野6纵副司令、4纵政委、三野9兵团政委、(上海解放)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兼政委、(新中国)8兵团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军科院副院长。可以说,他对山、华、三野了如指掌。如果说粟裕真是既无指挥实权又败军失地之将一个,更揽功诿过,而他一个军事理论家却还要说粟裕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那不是犯傻吗?而他又何以教育解放军众高级将领?

  此外,就是前文引述的陈毅1947年3月9日就莱芜战役胜利对记者高度赞扬粟裕的那大段精彩语言,也总不能是自己谦虚而又要造粟裕的什么“神”吧?!

  这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4、至于“让元帅”一说,现虽无正式历史文献明证,但已有上引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等重要知情人的可信披露。

  而“粟裕根本不够评元帅的基本资格”的结论并不能成立:

  何先生2017年8月10日文章《真正的无冕元帅张云逸大将》引证:“查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从上文的大量征引论析中,无可驳辩地证明:粟裕完全有资格依照上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对“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明确规定,授予元帅军衔。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资历和卓越功勋,是他那个时代从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到战区统帅以至全国解放后军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中的大多数人所一致公认的。这一点上文已有引证,尤其是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署名为其平反文章的定性中即明确无误地证明!

  当然,对于军史研究界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定粟裕战绩卓著从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地位,何先生则认为与粟裕曾担任军科院领导人且领导战略战术研究有关。但是,他这个被严厉贬谪的所谓领导人,先是副职,后仅为政委,且被长期层层打压重重封锁。所以,完全不难想象,倒是应该跟风者众,而敢于仗义执言是需要政治勇气的!正如张震副主席后来坦言:他在总参和军科的处境都不好。

  所以,何先生此论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个悖论就是:此时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非但不避讳政治牵连,竟至于顶风而上,偏偏要研究以至颂扬粟裕的什么战绩卓著从而杰出战略战术思想,山民愚以为,这实实是出以公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从而客观公正,决心为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国家民族,亦为这个执政党这支军队留下一个笔值得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他们的高尚品格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的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强大援敌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也就是说,既不能否定整个全战役攻点打援歼敌9万余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也不能否定睢杞战役打援歼敌5万余而遇敌强大援军迫近主动撤出战场的胜利。尤其是将后者的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主要是帝丘店攻坚战)遇敌强固坚守,严密组织指挥不力自损亦严重(“打残了三兄弟”即3个纵队,而粟裕兵团是5个纵队外加中野11纵队!),而敌强大援军又迫近有被被围危险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看成是严重失败而逃亡,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首先是我围攻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包括攻歼黄兵团3个多团)共计5万多人这个大胜利,其次才是自己3个纵队在攻歼中“打残”,又遇到敌强大援军兵团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并未敢追击!

  (二)开封战役胜利是粟裕攻点打援战略部署的序幕

  证据:

  五、《毛谱》1948年(循上体例,下略)5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陈毅不参加此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队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

  六、5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邓小平,并告陈毅、粟裕电:‘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裕、张震歼灭五军。’”

  七、6月3日“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八、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告中原、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军及四十军。’”

  注意,此电明示:是粟裕“攻占开封的部署”,并且“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说“不是粟裕指挥的”能成立吗?

  (二)睢杞战役是按攻点打援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局战略部署展开的又一个大战役,取得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5万余人胜利改善中原战略局势,但自损亦严重且敌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

  1、首先是又一战役胜利并为改善中原战略局势起到重大作用

  《华东军事观察家评论我军开封豫东之捷》“[新华社豫东前线17日电]华东人民解放军军事观察家评论开封豫东大捷。指出解放军攻克开封,歼敌3.9万人及在豫东睢杞地区歼灭蒋军区寿年、黄百韬、邱清泉三兵团各一部共5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的伟大胜利,对于今后继续在中原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中原战局及进一步巩固中原解放区的建设将起重大作用。”

  4、帝丘店消耗战是粟裕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军事原则下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未敢追

  一、(循上体例)6月26日“关于发起睢杞战役,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指出:......‘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二、7月6日“本日,国民党军多路逼近睢杞战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三个多团后主动收兵撤出战斗。八日,毛泽东为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电:‘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历时九天的睢杞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包括开封、睢杞战役在内的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配合下,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六个旅,共九万余人。十一日,中共中央发出祝贺睢杞战役胜利的电报。”

  5、攻歼黄百韬兵团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1)先围歼区兵团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的主要原因

  《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在华东野战军突击集团围攻区兵团时,敌邱兵团在蒋介石严令督促和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东援,被华东野战军阻援集团阻于桃林岗、过庄一线。由上蔡北援之胡琏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一部阻滞于周家口、商水地区。原拟增援兖州之整编第25师,在进至腾县后,因豫东告急,又折返商丘,会同第3快速纵队(即伞兵总队)、交警第2总队组成黄百韬兵团,增援区兵团,于7日进至帝丘店附近,并继续西进中。据此,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心转用兵力,首先歼灭黄兵团,然后再回师歼灭整编第72师,并调整了部署”。

  (4)围歼失利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A、首先是敌强大援军逐渐形成夹击之势

  《毛谱》8日电注“[3]: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1948年7月7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胡琏及张轸部继续北上,至昨日午时,18军先头部队已到淮阳西南之李集,刘汝明部12个团到陈留,邱清泉部经兰封东进袭我侧背,商丘又有由津浦线运到大批敌人,拟东西夹击我军。据此情况,加上我军作战近月,已很疲劳,为应付敌可能乘我疲劳之际的进攻,故决定放弃对25师之作战,北撤至民权、考城、荷泽、曹县等地区休整。”

  B、《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主力则迅速向黄兵团全线出击,但由于敌迅速向帝丘店周围收缩,未能将其分割,故战至6日晨,仅歼敌3个多团。此时,全歼该敌至少尚须两昼夜;而西线援敌邱清泉兵团主力已经绕过华东野战军阻援兵团右翼进至龙王店以北地区;东线援敌整编第74师已进至宁陵以西地区;南线援敌胡琏、吴绍周兵团正倾全力北进,其先头部队正向商水地区前进。华东野战军为为保持主动,遂于6日晚撤出战斗。至此,包括开封、睢杞两役在内的豫东战役胜利结束。”

  (5)是我军撤出攻歼黄兵团战场而敌强大援军集团及黄兵团未敢追击,所以既扯不上“败退”更不是“遁回山东”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第十二章《改大戏攻开封狂飙卷豫东》载:“睢杞战役的最后一仗,华野不仅把黄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清泉不寒而栗,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我军与敌脱离后,黄百韬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孙两兵团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地区休整。”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泽东建军之初就确立的最基本战略战术原则之一。既然部队连战近月已十分疲劳,且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急切难下,各路指挥员思想轻敌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碰了硬钉子打成消耗战,而敌多路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夹击危险,那么主动撤出战场就是顺理成章的的必然决定。

  所以,要说华野粟裕西兵团“败退”甚至“遁回山东”,不唯粟裕大将在天之灵会冷笑,那些参与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取得重大胜利的英勇华野的英烈们也绝不会答应!

  而且,从最高统帅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到各军事专家学者,没有哪一个说睢杞战役是失败的!

  (4)帝丘店围攻战歼强敌3个多团相当于一个整师,我军亦“打残了”3个纵队,但整个豫东战役我军总共才伤亡3万余人,这3个纵队又能怎么个“残”法?

  且看大体分析:

  A、整个豫东战役我伤亡3万余人,与歼敌9万余人是1:3,具体分解这3万余人到3个战场,如果攻克开封约1万余人,歼区兵团等部不足1万人,那么围攻黄兵团最多也就是1万多人。

  而往后的淮海大决战,我军则以伤亡18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5万余人,大体比例也是1:3。

  B、最严重的悖论:如果真像何先生说的那样,粟裕“率十多万人”,而最终“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么就以最少5-6万人算,这里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这到底是“中共军”在歼灭“国军”,还是“国军”在歼灭“中共军”?

  而史实是:“中共军”稳操主动权在围攻“国军”,而且是主动撤离战场,而不是相反!

  如果真是要“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粟裕就真不心痛自己的指战员——广大指战员会心甘情愿同他出生入死?那毛泽东中央军委就不处分他——还让他继续指挥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

  由此,“中共军”的这段战史可就真要重新改写了!

  那么,华野西兵团广大指战员能答应吗?

  C、粟裕率部休整补充1月即向毛泽东提出攻济打援建议并组成强大阻援打援集团而不存在“无法再战”的问题。

  证据:

  f、(循上体例)《毛谱》7月16日粟、陈、张致电中央军委:“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一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

  7月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许、谭并粟、陈、唐、张电,同意两部同时休整一月,韦、吉部照粟、陈、唐、张令休整;“(二)休整完毕,或配合粟、陈、唐、张各纵在陇海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同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如果粟裕是一个严重败军失地之将,兵圣最高统帅毛泽东能——敢授权他“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再战包括“攻济南并同时打援”?

  g、“粟裕等8月10日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提雨季华东野战军作战行动的6个方案”。其中“第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

  h、为攻济打援部署,8月2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陈、唐、张电,指出:“......在你们将全军区分为攻城集团和阻援打援集团之后,两个集团均应留出必要的预备兵力,特别是阻援打援集团应留出强大预备兵力,准备在第三种情况下,你们手里有足够多力量歼灭援敌。”

  i、9月12日粟裕致电攻济集团“十纵、三纵、广纵和山东兵团首长:如吴部昨晚确起义,则我应乘机向商埠及城区猛攻,以扩张战果。着令两广纵队(包括野特团),即向北开加入对济南之作战,等待使用,由宋(时轮)、刘(培善)统一指挥之。但附属该纵野政特营,则应南开归建。直到现在,南面援敌尚无动作。因此,决令调叶飞纵队加入济南作战。”

  j、据《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华东野战军依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即以44%弱的兵力,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以56%强的兵力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

  如果照何先生论证其时粟裕西兵团衰弱至不堪再战,那么依照毛泽东中央军委指令组织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岂不就如同儿戏?

  再进一步推论,假如敌军在蒋委员长严令下组成多路强大救援兵团不顾死活地攻击救援,那么粟裕打援兵团又无力再战,就只能再“败退”“逃遁”?须知攻济打援可是粟裕向毛泽东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并被批准的!粟裕毫无底气而竟敢向毛泽东中央军委开如此天大的玩笑?!

  再退一步推论,如果真像何先生所论证,只是由于攻济兵团的速战速决前后只用8天,敌军才未来得及组织强大的救援兵团迅速东进,那么假如华野没有组成由粟裕直接指挥的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敌军也只是坐视王耀武集团被消灭而不迅速坚决救援?而粟裕在向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建议中就曾说:“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1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助。”似此建议,作为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敢代表中央军委委严重败军失地之将粟裕以野战军和战区主将重任,岂不更是天大的儿戏?!

  而《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由徐州北援之敌,虽经蒋介石严令督促,但因察知华东打援兵团严阵以待,惧怕被歼,因而行动迟缓,至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时,国民党军第2兵团方进至曹县地区,第7、第13兵团尚在集结中。”

  所以,何先生之论过矣!

  (5)“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责任辩证:主要责任不在华野西兵团粟裕,战区敌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并整体保持强劲进攻势头是最主要原因,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A、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自伤亡3万余人,敌我损伤比例3:1,与孟良崮血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大体相当,而且基本达到战略预期目的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略局势,华野西兵团粟裕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并获得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B、华野西兵团打攻击围歼顺手仗多,思想轻敌,于急促转兵中围攻已退缩固守的黄兵团帝丘店火力密集配制恰当的坚固阵地,各路指挥员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以至打成消耗战自损严重,是有深刻教训应该认真反省总结的,但这不是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的主要原因,而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c、山东兵团并没有拖住敌整编25师回援(但同时也造成敌山东兵力的相对薄弱,给许谭以可乘之机!),同样中野也未能阻挡住敌强大救援兵团,使其快速直逼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

  d、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9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豫皖苏新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D、敌虽损兵折将9万余人,但在整个豫东战场仍保持着强大的攻击救援兵团,并最终又对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由此造成华野西兵团撤退后豫皖苏新区的兵力空虚而失陷。

  这类似于先前的苏中七战七捷和丢失了苏中解放区,帐要算给粟裕,公正吗?

  所以,这才有1958年军委批粟扩大会议上林彪的那尖锐讽刺:“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何先生研究结论判定:粟裕虽然“七战七捷”,但同时丢失华中解放区而不得不败逃山东解放区避难。山民认为此论亦难成立。

  (二)“七战七捷”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

  《中国战争通鉴·苏中战役》载:“苏中战役从1946年7月13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历时1个半月,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5.3万余人,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摸索了战争初期规律,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走熟路开轻车七战七捷》载: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三个胜利(山民注:中原突围、定陶战役、苏中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线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毛泽东亲拟电文,向各野战军通报苏中作战的经验,接着又把此次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通报全军部队。

  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战士喜爱的歌曲,在部队中流传了很久,很久!”

  (二)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1、首先的两问

  (1)国民党军对苏中解放区及华中野一是占领,二是消灭至少驱逐,而且兵力对比高达4:1,装备更优良无可比,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粟裕华中野不战而退守解放区首府,或“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不会丢?

  (2)面对如此强势敌军,粟裕华中野主动攻击,而且七战七捷,消灭敌人生力军将近自己部队总数的2倍,但因总体力量对比悬殊而而且山野陈毅部未能有力钳制敌军,从而未能根本扭转全局不利局面,以至苏中解放区丢失,反倒成了罪责?

  2、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原因——责任简析

  (1)粟裕的依靠苏中根据地打歼灭战保卫解放区的作战思想和战役方针符合毛泽东中央军委战略方针,并在其直接批准和指挥之下

  A、(循上体例)1946年7月1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云逸、黎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山东、苏北的作战部署,指出:‘对桂顽进攻淮北,应有反击准备,但鲁南大军(山民注:集结鲁南之山野)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电报告知周恩来十二日南京来电内容: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电报提示‘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动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B、7月15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转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电,指出:‘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作战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为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胜仗,方能解决问题。’”

  C、7月1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电:‘徐州附近之作战关系全局,如打得好,歼灭蒋军东进主力,则我军可以南打九十九及五十八等军,可以切断徐蚌路,配合刘邓大军发展新局面,......;如打得不好,则苏中、淮北将处于困难地位。因此,你们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师,得手后再歼第二个师。此两师解决,则全局胜利。’次日,山东野战军自鲁南秘密进入淮北地区。”

  D、7月2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一)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山民注:歼敌3个旅俘师长王铁汉);(二)敌情尚严重,......’”

  E、7月30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粟裕电,指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人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裕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可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

  同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庆祝你们歼灭九十二旅之胜利。’”

  F、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G、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又是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本日,......粟裕电告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已到’,并希望调淮南第五旅去苏中参战。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

  H、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习,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I、8月15日“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认为他们留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很对,指出:‘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二十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J、8月28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电”,通报粟裕、谭震林部的作战经验,指出:‘......;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希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K、8月3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张鼎承、邓子恢,刘伯承、邓小平电,认为粟、谭二十九日来电提出的争取七至十天休息,一面休整一面包围海安的建议‘所见甚是’。......本日华中野战军第五旅攻占黄桥。至此苏中七战七捷结束,共歼敌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俘国民党将军十三名。”

  L、9月9日“关于粟裕、谭震林八日提出的撤围海安北上泗阳、稳定两淮局势的建议,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指出:‘同意放弃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此电改变了中央军委本月四日关于华中野战军攻取杨泰线和西进淮南的决定。”

  (2)面对敌强大重兵集团的多路全面攻势,毛泽东中央军委还没有形成决心将粟裕部北调与陈毅部汇合从而没有形成强有力大机动兵团寻机歼敌以保两淮而各自为战,是内战初期尚无经验的不得已之举,结果最终华中解放区丢失;根本原因是我军严重弱势且被动,各解放区只能各自为战以迎敌并逐步取得有力歼敌经验,失地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 到一九四六年年底的时候,全国各解放区在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下大片失守:长江以南的苏中解放区和豫皖解放区已全部沦为敌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丢失四十六座县城;而张家口和承德地区一系列县城的丢失,不但使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被完全截断,而且令共产党人的中枢——陕甘边区的侧后出现了巨大的威胁。”(摘自:中国青年网2011-04-22,《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和平已经死了”)但更严重的还是:解放区的首府延安不得不放弃——尽管是主动放弃,而党中央也不得不人分两路,由毛泽东率领书记处多数和中央军委转战陕北一年,并且创造了古今中外唯一最经典战例——最经典战争奇迹:最高统帅率领最高统帅部千余人在极其艰险困苦的转战中直接充当了陕北战场调动敌军的最有力诱饵,从而将自己和最高统帅部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而且更不断胜利地指挥了全国五大战场:陕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原!

  山民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古今中外第一兵圣,这就是最有力最重要证据之一!!

  A、(循上体例)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由你率领主力与陈毅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个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遂放弃上述第一方案。

  B、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从而否定陈宋建议。

  C、8月20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3)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而粟裕部远在南部海安远水不解近渴,遂致两淮失陷丢失苏中解放区

  A、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

  先看《毛谱》记载:

  a、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b、8月2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指出:‘现在敌人逐步向东企图打通陇海线,并威胁淮阴、临沂,我军必须寻找机会歼敌。我军休整一个月之计划事实上不可能,将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休整若干天又打,打后又休整若干天,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真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然陈毅“尚能饭否”?

  c、“十二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你们务必在泗阳、淮阴之间歼敌一个至二个旅,顿挫敌锋,以待粟、谭主力到达,歼灭余敌。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十九日,两淮被国民党军占领。“注[2]1946年8月上旬,山东野战军进攻泗县失利,撤至泗阳。9月10日起国民党军沿运河两岸南下,进犯两淮(淮阴、淮安)。”

  B、粟裕主力远在淮安“远水不解近渴”,且单靠中野并不能确保两淮。

  且看《毛谱》记载;9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2],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个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华中野战军主力随即由海安兼程北上淮阴。但两地相距五百华里,一路经水网地带,又缺少船只,天雨不断。本日,谭震林于淮安电告中共中央和陈毅、宋时轮:‘华中主力最快要二十号才能赶到两淮。’......”

  再看上引文《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的有关章节:

  “苏中战役无疑是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的杰作之一。只是,苏中战役并没有缓解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局面,苏中解放区的重要城镇不断丢失,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就在苏中战役进行中,集结于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五个军十五个师十五万人,在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的指挥下,向山东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虽然山东野战军叶飞部、胶东军区许世友部进行了顽强阻击,但因国民党军队最终打通了胶济铁路,山东解放区的军事要点相继丢失,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计划大军南下淮北,在徐州附近寻找战机打几个胜仗,以延缓国民党军对山东的全面攻击。

  但是,接下来的泗县战斗却以陈毅部的严重失利而告终。

  ......

  对泗县的攻击令山东野战军遭受很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在苏中、山东和淮北三个方向上同时并进。身在淮北地区的陈毅对去苏中还是回山东难以抉择,就在他与粟裕电报商讨未果之时,坏消息再次传来:国民党军向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开始了大规模进攻。淮阴无论如何不能失守,陈毅和粟裕立即部署保卫淮阴的作战。但是,陈毅部主力的正面有国民党军的阻拦,部队被缠在战场无法迅速脱身;粟裕部主力远在海安,......。

  向淮阴进攻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此时,整编七十四师攻势迅猛凌厉,华中野战军的‘皮旅’和九纵奉命阻击,尽管官兵不惜生命,英勇作战,依旧无法阻挡整编七十四师对淮阴的一再逼近。‘皮旅’甚至把淮阴城边大运河的堤岸扒开,将整个整编七十四师的攻击路线淹成一片汪洋,但是整编七十四师的进攻还是没有停止。九月十七日拂晓,整编七十四师以两个连的兵力轻装突进,捉到一个共产党士兵并获取了口令后,国民党军冒充共产党骗过淮阴城的岗哨潜入城内。紧接着,整编七十四师的大规模进攻再次开始。内外夹击、里应外合的作战使淮阴城内瞬间陷入混乱的巷战。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攻占淮阴后,继续南进,于二十二日占领淮南。

  两淮相继失守,使共产党人在整个苏中和苏北地区失去了立足之地,大片的解放区由此变成了敌后游击区。......事实证明,面对强敌的进攻,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勇于舍弃一些地盘,集中兵力击敌弱处,才有可能扭转被动局面。......

  整编七十四师从刚刚占领的淮阴出发向涟水发动攻击。此时,连续的作战失利让华中野战军官兵憋了一肚子的火,于是,他们在迎敌的时刻表现出鱼死网破的决绝。守卫涟水城的部队顽强阻击,粟裕调集主力星夜增援。交战双方官兵在黄河大堤上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最终的巨大伤亡迫使整编七十四师放弃攻击退回淮阴。涟水一战,华中野战军也伤亡六千多人。

  在涟水战斗进行的时候,除粟裕因指挥战斗未到之外,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局领导人连续召开会议总结教训。陈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干部的责备。他们因解放区的连续丢失而十分痛苦。陈毅诚恳地承担了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批评,真心实意地维护团结。”

  由此就发生了《毛谱》明确记载的毛泽东9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同意他们的建议,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局面。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次日为中央起草致陈毅等电,指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二十五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并告张云逸、黎玉、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指出以陈士榘任合并后指挥部参谋长为适宜。”

  并进一步发生了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合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而《毛谱》此系列记载所明确反映出来的信息就是:

  三、内战初期,敌强我弱且全面进攻一时难扼制态势明显,而我各解放区只能分兵迎敌,结果则往往难免人损地失,从根本上说,这不是陈、粟的过失,而是从毛泽东中央军委到各解放区及野战军主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

  四、由于山野作战陈毅以及宋时轮指挥明显不给力,所以才最终促使毛泽东党中央下决心作出重大决定:“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党中央对粟裕自抗战以来尤其是苏中战役中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依重。

  “战役指挥”指什么?就是战役目标、计划、部署和具体的前线总指挥!这就是说,这既不是毛泽东党中央的临时性决定,也是在当时陈毅老资名望地位高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最终就是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进行淮海大决战!

  而这一点更有陈毅的自我介绍作为明证:“我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政治工作上,依靠的是谭震林同志;在军事组织指挥上,依靠的是粟裕同志。’我自己则是‘点头’和‘摇头’的关系,也就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要由我来定夺。

  “陈毅对粟裕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陈毅在《关于增强纪律性,反对不良倾向,加强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报告中说:‘这次战斗布置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司令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我们都同意他的意见,他对于战役胜利贡献最大。’1947年3月9日陈毅就莱芜战役对记者谈话量说:‘......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摘自何新博客2017-10-03转风卷战旗《谈谈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

  3、败军之将李默庵关于苏中战役的回忆文章,其他国民党贪腐政要败军之将回忆录,共同的最大特点是粉饰失败揽功诿过:自己党国忠臣良将正人君子;如果都要当成确凿史实,那么整个现代中国革命、党史、军史就要推翻重写,而蒋委员长就更成为“亚圣”要供起来了!

  尤其这个败军之将李默庵,早不写晚不写,惨遭蒙冤贬谪打压的开国大将粟裕逝世了,他又受到第二代核心的高调接见身价倍增,于是就来了这么一套。其实,无非是趁此机会向大陆国人表示他曾经的多么高明,虽败犹荣:虽然损兵折将但不值得心痛,而将整个淮海地区强势国民党军的合力进攻下占领两淮苏中解放区的功劳都要算在他的名下,且一句轻描淡写的“我部上报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就将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贬损成虚报战功的伪君子,一下子打到几乎18层地狱,并且从此成为一些人贬损粟裕的又一新口实!

  所以,还是那两问:

  七战七捷后,苏中解放区丢失了,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5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死守苏中解放区首府甚至处处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八、涟水(二保)南临金门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这里尤其有必要简说金门登陆战役的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这有陈毅1954年“在批判饶漱石问题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录)为证(转引自何新解放战争研究史料《陈毅1954年对饶漱石的批判发言》):

  “有一件事报纸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本来是军事秘密,不该讲到此地,我忍不住讲出来,因为在座各位是民主党派的领导同志,想来也不会对外传出去。

  就在解放上海那年秋天,为了给解放台湾打下基础,党中央决定首先解放金门。这是台湾的门户。三野受命担任这个伟大的任务。可是,当时我作为三野司令员,和饶漱石对如何执行解放金门的任务,发生了分歧意见。

  一向失败主义思想的饶漱石,当时又产生了轻敌思想。......饶漱石认为蒋介石已经完了,只要我军一登陆,金门就会不战而降,派一、二师人进攻金门就能解决问题。

  ......我的意见是蒋介石必定会不惜一切牺牲,坚守金门顽抗,我军必须以全力进攻金门,并且在万一战局不利时,作最坏的准备。饶漱石不同意我的意见,......

  结果,那次战役,我军失败了,损失了一万多人。主要责任落在饶漱石的头上,但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及时反映给党中央,我还是犯了错误。对此,我也作了检讨。”

  另外,记得山民在多年前看的一份资料中,具体指挥战役的是一位副军长,军长不在,他负有直接责任:情报不准,海况不明,未作周密方案,仓促投入作战,且严重违背粟裕关于必须充分准备包括五倍于敌的兵力方能进行作战的指示。

  所以,将此战失败的责任都算给粟裕是不符合史实的。

  而且,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仅以山民所陋知为例:

  兵圣毛泽东:

  一是为打破敌大军对井冈山的大规模“围剿”而与彭德怀分兵,他与朱德向赣南出击,结果连续两次遭到敌军在大余城、寻乌圳下村猛烈袭击几乎被俘而部队折损大半。同时彭德怀也丢了井冈山这个党和红军的唯一根据地——连家都没了!

  二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再次出山并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役,由于情报错误,湘军非但未被围歼反而打成消耗战,几乎顶不住湘军反攻,连红军的宝贝疙瘩陈赓的干部团都拉了上去,并急令红一军团紧急救援,最终不得不撤退。

  而毛泽东品格崇高,从不讳言曾经打过败仗。

  再如周恩来、贺龙、叶挺南昌起义后的进军广州失败;林彪的四平失利;彭德怀的丢井冈山和榆林失利;聂荣臻的大同、集宁失利;陈毅的泗县失利,等等。

  总之,共产党的开国元勋们,既非神仙亦非完人,包括被山民颂为古今第一兵圣的共产党人民军队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而况粟裕呼!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探源浅析

  二、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视蒙冤的冰山一角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批判刘伯承粟裕萧克的文件至今没有解密,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重要说法,多传自当年一些知情人之口。所以,山民这里引用的只能是一些转道而来的认为有其可信性的信息。

  (二)“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及“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1、“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

  A、杨尚昆的“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

  转引自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10-10):“楚(青,粟裕夫人。山民注)老《慰英灵》一书披露:杨尚昆说粟裕1958年蒙冤,不过是因为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德怀)、聂(荣臻),半个是陈毅。”

  B、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披露:“彭德怀斗粟裕的时候,聂荣臻、徐向前也都很积极。当时说是得罪了三个半元帅,那半个是叶剑英。粟裕只听毛主席的,其他人怎么说,他都不管。“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

  3、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主要证据就是强加给粟裕的那些罪名。

  (三)粟裕的罪名及后来透露出来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粟裕的罪名总括起来主要是:

  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和几位元帅关系都搞不好、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

  具体说来主要有:

  1、“三次擅权”: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

  这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恐怕这是当时引起毛泽东震怒恶评从而导致解除其总参谋长职务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次擅权说”的主要根据(据彭德怀全传编写组《粟裕三次“擅权”:“背着”毛泽东调志愿军回国》,老年生活报2013-04-13载):

  “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1955年6月20日深夜,彭德怀接到南京军区急电,说皮定钧(福建军区副司令、中将)从北京回来传达粟裕总参谋长6月18日指示‘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彭德怀看完电报后感到惊异。便把主管作战的副总长陈赓召来询问。陈说,18日那天粟总长召集皮定钧和作战部王尚荣等研究了福建前线作战问题,认为可准备攻打马祖列岛,并应立即准备。能三个岛同时攻击有利于速战速决,但应由南京军区许世友等研究后再定。彭说,毛泽东批准的1954年8月13日军委关于东南沿海作战方针,你们也参与了制定。明确规定每次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求得战则必胜。打一江山岛就是按这个方针选定的。我曾经告诉张爱萍要用牛刀杀鸡。现在仍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看来总参、南京军区对这一方针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现可先告南京军区打马祖准备工作暂停,听候新的指示。

  6月23日彭德怀就此电报事向毛汇报。毛说,目前台海局势以平静为好。彭说,现在看粟裕、陈赓、许世友等对军委8月13日的方针还缺乏深刻认识。为此提议请叶飞、许世友来北京开一次会,有利于军委方针的掌握和贯彻。毛表示同意。

  7月18日彭德怀主持召开福建沿海会议。粟裕说,6月18日开会时只是告皮定钧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三个岛要同时攻击,皮定钧可能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但根据那天的会议记录,皮定钧同志未传达错误,此事应由粟裕自己负责。

  事后彭德怀把审定的记录打印出来呈毛泽东。毛于7月13日在记录上批示:‘6月18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忽略外事纪律

  195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除毛泽东率高规格代表团出席外,中国还派了规格最高的军事代表团。按预定日程,中苏两军领导人对口会见,但仅限于礼仪性质,不谈实质性问题。

  粟裕总参谋长同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会面时说:‘今天向索元帅还有一个请求,就是不知道苏军有没有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的材料,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份。因我们那儿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职责不太明确,我们总参谋部不是不管,而是管的东西太多了。管得太多就可能忽略大的问题,现在总军械部也由总参管了,这样发展下去,总参的工作越来越多了,国防部只剩下办公厅,也就是萧向荣他们了。我们不知道哪些工作应由国防部来管,哪些应由总参来管。’

  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提出,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粟裕已经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材料,是有违外事纪律的。陈毅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

  调兵问题

  粟裕是在1951年11月12月被军委任命为副总参谋长的。1951年12月28日总参曾发文重申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调动的命令,要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才能发出。

  1957年11月,粟裕鉴于撤军事已准备了两三个月,回国后的驻地及分批撤离和单位都已有安排,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此事都知道,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大概是于2月26日,粟用总参名义下达了第一批回国部队3月8日回国的调动命令。彭德怀、毛泽东看到后诧异,这明明违反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规定。彭德怀询问粟裕,粟说只看了电报首页,未看末尾的署名。此事,粟在军委扩大会议5月28日小型会议上作自我批评说:‘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

  粟裕在打马祖、向苏联要材料越权后,又第三次涉及毛泽东的调兵权,这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粟裕的原因。据《彭德怀全传》”。

  (2)“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而且“阴”及被透露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这又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山民,就是一介社民,不可能查阅党国档案资料,而且尤其是“粟裕事件”档案至今仍被冰封,故只能从报刊网络中透露的蛛丝马迹一窥当年的冰山一角。

  张雄文2016-10-10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披露:

  “2007年5月前后,我有幸拜会了诸多粟裕大将的知情者,他们都有粟总善良的一面,待我十分友好。当我向他们打听书本以外的粟裕大将事迹时,他们或谨慎,或爽快,到底叫我知道了许多外人无法了解的事情,现整理出来发布,以备遗忘。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若是脏水桶林彪干的,多好!)我不能一一标明出处,只能以字母代替,并请大家记住李商隐的诗:‘武皇内传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

  “A老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国防部与总参之间的矛盾早被反映到毛泽东那里。粟裕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请求谈工作意见,毛未答应,只交待陈毅了解情况。期间,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人参加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毛泽东叫大家谈谈对粟裕的看法。全场默然。半晌,毛泽东只得点名陈毅:‘你跟他在一起时间最久,你说说!’陈毅面无表情地回答:‘只有一个字,阴!’然后再无别话,全场震惊。这个评价给毛、彭、邓、聂印象极深。几天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总说要加温: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26日、28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粟裕解释自己曾经谦让陈毅当华野司令,陈毅不做声,彭德怀冲口而出:‘这正说明你阴!’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个人主义,就是大盗,大盗盗国!’1948年豫东战役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司令部不同意打(可见《粟裕年谱》),在毛泽东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此时,其中一人(邓小平?)说:‘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要求公开讨论粟裕‘阴’的问题,陈毅做了专题发言,彭大加赞赏:‘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对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8月,毛泽东继续受影响,称粟裕为军队的‘坏人’。

  此后数十年,邓防备粟裕的‘阴’,尽管粟裕1975年示好,总不给他平反,也不重用。不止对越反击作战时弃置一边,中顾委成立,还让粟裕的部下许世友做副主任,粟却为常委。”

  另据上引刊物《期刊文萃》刊《粟裕大将蒙冤始末》中的更明确记载: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奇怪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问题也列入其中。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但是,粟裕越解释,会场上的火药味就越浓。当他说明自己的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和主动不就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一职时,彭德怀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

  “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告洋状’进一步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促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转变,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晚年彭德怀身陷囹圄时,曾多次对58年错整了刘伯承与粟裕表示了发自内心的忏悔。”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代二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毛泽东要通过“大呜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绝对领导权

  (一)“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

  1、粟裕与彭德怀的主要矛盾

  之所以将彭德怀放在第一位,因为他是“倒粟”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推手。

  《彭德怀主管军队信不过粟裕常对其出言不逊》(来源:武汉文史资料,作者梁丞,2013-03-08)载:

  “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山民注: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主要助手。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做了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正式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彭德怀信不过粟裕,另一方面粟裕为人又一向坚持原则,不事迎合,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是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就任总参谋长之后,很快就提出抽出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于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的建议。

  对此,彭德怀认为没有必要,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暴发,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个军区临时抽调部队组织战略预备队。粟裕则坚持认为,等战争暴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一旦暴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阴,将会失去战机。(山民注:在粟倒后,中央军委最终还是组建了战略预备队)

  成立国防部后,各总部仍直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参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于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年,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

  19571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却被军委领导认为粟裕是‘告洋状’。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隔阂与意见分歧,性情比较爆燥的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甚至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都会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在工作中很难得到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的支持,他对军队建设和日常工作提出的许多重要建议和意见,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批复,这不免要影响到总参工作的正常运行,包括他主持下拟定的全军的作战计划,竟也长期得不到批复。而越是这样,粟裕就越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958年9月参加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时,他还当面向毛泽东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跟毛泽东谈谈自己对军队工作和总参工作的意见。......1958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举行第一次小型会议,参加会议者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和军队的中央委员。彭德怀在会议上宣布这次扩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整风、整编两大问题,要采取大呜大放、大争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令粟裕深感意外的是,一天之后,即5月26日,当他接到通知赶去中南海居仁堂参加有军委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时,发现会议竟是冲着他来的。与会者就粟裕在所谓‘总参与国防部关系’上的‘错误’进行批判。批判中给粟裕扣的帽子有‘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还向总参二级部的领导作了专门的传达,明显是为在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定调子。

  “......28日,粟裕就被迫在有5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第二次小型会议上作检讨。但这时会议的气氛还比较缓和。对此,毛泽东很不满意。他认为会议的温度不够,因此要求元帅们和与会者以整风的精神大呜大放,通过会议与小字报相结合的办法,一周之内使空气紧起来。”

  2、粟裕与聂荣臻的主要矛盾

  上引《期刊文萃》载:“由于从建国初期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的,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要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过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必要上报。没想到毛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年夏提出了批评。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作了批示,而且把粟裕与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并借机对聂又作了批评。这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3、粟裕与陈毅的主要矛盾

  他们战区正副主帅之间的主要矛盾,除上文所引陈毅揭批粟裕“阴”的发言中的只言片语外,无从找到更多的资料依据。但是从另外若干回忆性文章的披露中,山民推测可能主要与以下事件有关。

  (1)华野及中间分出的内、西兵团,主帅是陈毅,而毛泽东中央军委却明确指示“军事指挥交粟负责”;而粟裕又是一向对军事有独到深刻见解且敢于坚持己见的副帅,陈毅难免有被架空的感觉:打了胜仗,主要功劳是粟裕的;打了败仗,自己还要首先检讨!

  陈毅是人,不是弥勒佛,再大的肚量,心里能不产生冤恨?

  (2)为改善中原战局,淮海大决战前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华野临阵换将,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仅由于粟裕的极力谦让和挽留,陈毅才得以兼了个虚名的司令兼政委而仍须去中原,粟裕虽是暂取陈毅职权而“双代”,但实际统帅全军。

  这是陈毅从思想感情上极难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尴尬处境。他无法公开冤恨毛泽东和中央,而只能更冤恨粟裕。

  据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文载:

  “A老说:为写《粟裕传》,他采访过东南野战军组建时期的东南局副书记J老。J老亲口说了个真实故事:1948年5月,陈毅被调离华东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任管后勤的副职,心情比较沉闷,但外表还看不出。未上路前,J老陪陈毅下棋,因两人平素较熟,那时等级也不很森严,J老便笑到:‘陈老总,中央原来叫粟司令管打仗,现在又将你调走,看来你打仗不行啊。’陈毅一听,脸色顿时十分难看,忽然起身,一把掀翻桌子,说:‘谁说我打仗不行?’满屋人惊呆了。J老自知造次,忙道谦不迭。”

  (3)陈毅与饶漱石矛盾死结粟裕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饶漱石又十分依重支持粟裕,这可能是陈毅暗恨粟裕的更深层原因。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华中局,军政(党)主官陈饶矛盾分歧激化不能相容,毛泽东和中央不得已调陈去延安参加七大,同时协调二人关系。(详情请参阅陈晋2017-08-21《毛泽东给陈毅回信:“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炼习忍耐”》)但深层死结并未解开。终于在饶被打成“反党集团”主要人物之一时,陈大批揭饶“罪行”才出了一口恶气。

  而由此产生的系列恶果之一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专司军事                                                             且擅长作战计划、部署、指挥的副主官粟却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偏偏他的擅长打仗,又使占据党政主导地位的饶必然要依重支持他。如此一来,一向为人处事低调希望远离人事斗争漩涡的粟就完全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漩涡中间:他该支持哪个?一边是军长、司令员,一边是政委、中央局书记!而尤其他还是一个对军事战略战术善于独立思考又敢于坚持己见的军事副帅,军事主帅陈能不忌恨?

  在陈毅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痛揭粟裕“阴”的发言原稿没有公示于前,民间社会,我这个愚陋山民就只能作此推测:这就是粟裕的所谓“阴”!此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什么“阴”的新证据。相反,“阳”的证据倒是一大堆!

  4、粟裕与后来的第二代核心的主要矛盾

  这只能从并不明确的后来的第二代核心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粟裕的那句尖锐严重揭批发言“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中窥探他内心的愤恨。此外暂无别的明显踪迹可寻。

  但是,在成为第二代核心主导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而为世界瞩目的时候,就明确宣布“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待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引自《邓选》第三卷《对二野历史的回顾》1989年11月20日)——我才是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真正指挥官!

  所以,晚年的粟裕 “(我听他夫人楚青同志对我说,粟裕首长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为什么他不写、不读、不看呢?我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对此有想法。”(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鞠开,2018-03-29,原题:《史海钩沉:粟裕淮海战役大胜斯大林连赞“奇迹”》)

  而在“后来杨德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给58年扩大会议受批评的人平反,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张震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到此为止了。”(摘自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粟裕秘闻》第十四节)

  (二)军委扩大会议批粟走向极端被毛泽东觉察已经偏离他预想的效果时,他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但粟裕终于未能解脱及其根源。

  1、毛泽东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

  “会议期间,毛泽东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毛点头赞同。此后毛说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因此,陈毅听了7月14日粟裕第三次大会检讨之后,主动走上前去握粟裕的手说:‘讲得很好。’并且带头鼓掌,表示通过。......

  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引自上引文)

  2、对批刘撤粟萧毛泽东的处理过程动机,山民推测至少有以下重要之点:

  (1)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见《毛谱》批示)批刘撤粟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加强以他为核心和主导的中央军委在全军的绝对领导权。

  (2)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强化对军队背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教条主义”和“分散主义”批判斗争,从而使军队思想作风回归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且同时也给彭德怀敲了警钟!

  (3)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进一步揭露军队高层的深刻矛盾,从而看清“水”到底有多深,并寻求妥善处理办法。

  (4)通过严批刘粟萧解除粟萧职务以儆效尤,尤其是粟的“违纪”“告洋状”。

  (5)让“三个半元帅”以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批刘倒粟萧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从而基本达到维护他和他们的团结亦即毛泽东的集中统一目的。

  所以,终毛泽东之世,粟裕就不可能得到平反。

  3、尽管对刘粟萧严批粟萧解职,但毛泽东还是严格把握着分寸

  (1)刘被保护过关。

  (2)粟萧被解职但没有严重政治定性,尤其对粟没有定性“反党夺权”“阴谋家”。

  从《戚本禹回忆录》看,毛泽东内心还是喜爱并准备一旦发生大战还要重用粟裕的:“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在此书此节注释中,戚本禹记载:“毛主席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是想重用粟裕的,粟裕是唯一一个主席亲自指定参加中央文革碰头会的。1967年春,毛主席还在一次会议上表扬粟裕,说‘粟裕是我们的大树将军’。这无疑是肯定了粟裕的历史功劳和他对于新中国的无人可替代的贡献。”总之,粟裕与朱老总刘帅一样,而与彭德怀林彪不同:有大才而与世无争,不参与政治斗争,让毛泽东放心!

  这里,山民认为还应该为毛泽东再说句公道话:他组织和推动1958年军委扩大整风会,并没有全错,今人更不应该跟着瞎起哄“一风吹”,其根本道理在于:

  四、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残酷艰危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整套成功的战略战术思想亦即毛泽东军事思想,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它是马列主义中国化即在中国——中华民族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科学产物。它是我党我军战胜一切敌人尤其是外国侵略者的无价法宝,是我党我军治军的灵魂。它完全可以而且完全应该依据新的国内外军事动态发展创新,但是,绝不能放在次要地位,更绝不能抛弃;而且于当今尤甚!

  五、苏联苏军在同强大凶狂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残酷激烈战争中是最终胜利者,主要根源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即在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条件下的空前大规模重兵集团、机械化尤其装甲化航空兵化的立体化的残酷激烈而胜利的战争中的正确战略战术,它无疑不仅是世界战争史宝库中的无价珍宝,同时也是我党我军进行反强大侵略者全面现代化立体化战争预习中必须认真深入学习研究的最可宝贵借鉴之一。但是,借鉴就是借鉴,既不能照搬更不能宣宾夺主,取代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根本治军从而教育方针。

  尤其必须看到的是:苏联苏军的最终胜利是在付出了十分惨重惨痛的多次失败并深刻地吸取了严重教训后才取得的。也就是说,它在战争前期的一系列严重战略战术错误也必须同时为我党我军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借鉴。而这一点,我军当时的最高学府亦即刘伯承元帅可能是做得不够的。

  六、从《毛谱》的一系列记载(本文从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1958年的军委扩大整风会议,毛泽东更关注的是反对和批判教条主义问题,因为它事关我党我军治军之本,而不是被所谓“大鸣大放”“火烧”向斜路的大批特整粟裕一系列“严重错误”问题。而且,从他的原秘书戚本禹披露的信息看,他对此是心中另有看法打算的。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为粟裕蒙冤辩诬

  除了上文已引证的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在第三代核心授权以中央军委名义发表纪念粟裕丰功伟绩文章为他平反外,这里再引证一些当年知情老部下的辩诬文章看粟裕有多冤。

  (一)《老部下为粟裕大将辩诬:他没从国外私自调兵回国》(新民晚报2013-02-08 作者乐时呜等)

  “...... 近些年有人不顾事实,写了所谓‘粟裕因三次擅权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评’的文章,造成不良影响。作为粟裕同志的老部下和关心那段历史的人,认为有责任维护中央军委对粟裕同志已做的正确结论,维护党史军史的严肃性,把历史的真相说出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同志以清白。

  2、所谓‘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解放金门、马祖是中央军委的决策。195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1957年底解放金门的作战任务。......1955年2月底到3月初,粟裕邀集各总部、海空军领导同志一起,听取南京军区领导同志关于视察福建的情况汇报,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打马祖作战规模较小,补给容易,战斗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建议‘以解放马祖为下一步军事斗争目标’,争取于1955年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3月5日,粟裕将讨论结果报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并军委。彭德怀于3月9日批示:‘同意先打马祖部署。’

  1955年4月15日,南京军区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全面的进行准备,实施时采取逐岛攻击的作战手段,并准备先攻高登或同时攻占高登和北竿塘,而后再攻占南竿塘’,具体组织指挥工作交由福建军区负责。南京军区将这一部署,同时上报中央军委与总参谋部。

  粟裕看到上述报告后,认为福建军区机构不健全,难以担负此种复杂艰巨的任务,建议南京军区派员加强。......时过两个月,总参谋部一直没有得到福建军区执行情况的报告。6月中旬,粟裕从在北京参加集训的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那里了解到,攻击马祖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不充分,预定参战部队仍在执行一年一度的训练计划,......,他们计划在8月份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两栖作战演习,后即投入战斗。粟裕认为,‘对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确实很差,                       亟须认真执行’。

  6月18日,粟裕与陈赓副总长一起,约见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指出:解放马祖的准备工作应从困难处着想,战斗与战役实施过程中力求速决,以显示我军力最强大,减少美帝干涉的机会。按照南京军区4月15日所作的全面准备逐岛攻击的部署,充分准备,确实进行。粟裕当时将三个茶杯摆成梯阶队形说:......。请他们详细研究,具体计算,将研究结果报告军委最后研定。这次会见谈话,工作人员没有作记录,结果造成与会者记忆误差,引来一场风波。

  彭德怀于7月8日召开福建沿海作战方针问题会议。......可是会议纪要不顾粟、陈二人的说明,仍然在注释中写上:‘粟总长确曾指示,要全面准备,同时攻击。’这个会议纪要,经彭德怀审定后报请毛泽东批示。7月13日,毛泽东在这个会议纪要上批示:‘六月十八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1955年8月31日,粟裕写出《关于六月十八日约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谈攻击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的检讨》,报彭德怀副主席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如实报告了处理马祖战备问题的经过,同时说明会议纪要中的‘注释与上述情况是有出入的。’彭德怀阅后批注:‘已阅。’毛泽东阅后批示:‘已阅,退粟裕同志。’同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阅后‘还毛’。一场风波,终于了结。

  上述事实表明,在对金门马祖战备问题上,粟裕完全是执行中央军委的决定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指示,根本谈不上‘擅权’的。

  2、所谓‘忽视外事纪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后,......总参谋部等各总部仍然直接受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但是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当时国防部没有专门设办公机构,军委办公厅同时也是总参办公厅、国防部办公厅,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此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同志又是国防部长,为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要求有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但是,究竟哪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哪些文电用中央军委或总参谋部名义发出,没有明确规定。总参谋部起草的文电,常常因为署名问题受到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批评。总部机关部门感到难以适从,纷纷要求有明确规定。因此,中央军委1955年3月16日会议决定,责成总参谋部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条例。从1955年到1957 年下半年,总参谋部先后5次拿出条例草案送审,都一次次被打了回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并多次对粟裕说:‘你们问问人家是怎么分工的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以苏军为榜样,这个‘人家’不言自明,就是指苏联军队。

  不久这个机会来了,......索科洛夫斯基说没有现成材料,简要介绍了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和关系,说他们的总参谋部隶属于国防部,没有什么分工问题。几个月后,1958年3月,苏军向我军提供了有关的书面材料。据随行翻译说:‘这是一场礼节性的拜会,谈话时间很短,时间不长,前后加上翻译时间在内,大约二十来分钟,双方主要谈友谊、友好。’

  这件事,......后来又被无限上纲为‘里通外国’。这些大帽子如今早已被掀掉了。

  3、所谓‘越权调兵’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粟裕是十分清楚的。1951年12月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就是以总参谋部名义发出的。

  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回。1958年2月,粟裕提出志愿军撤回国内后具体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军委第143次会议讨论,基本同意第二方案。根据军委会议的决议,总参谋部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总参谋部作战部先是起草了以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没获同意,又改用国防部名义,仍被打回,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说这个命令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总参作战部只好重新起草了以总参名义下达的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送给粟裕。粟裕认为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妥,但是已经几次反复,就在电报稿上写上‘请彭总阅后发’,意在给彭德怀思考审定的空间。彭德怀接到电报稿后直接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结果被否定了。最后志愿军回国的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的。就是说,这个以总参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电报,是根据军委领导指示起草的,这个电报既未上报中央,也未下达部队,是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草稿。这样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怎能成为粟裕‘越权调兵’的证据呢?

  粟裕同志在总参谋部

  1954年12月,军委任命粟裕同志为总参谋长。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向他宣布中央的这个决定时,他很吃惊。他说:‘主席,我不能胜任!’毛主席说:‘你可以胜任。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吧!’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他对中央军委首长和元帅们非常尊重,处理重大问题都事先请示,事后报告。对上级的每一个指示,他都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他对陈赓、黄克诚、张宗逊、张爱萍、李克农等几位副总长都很尊重,遇事总是在一起商量。为了加强集体领导,他建议成立总参谋部党委。他光明磊落,不隐瞒自己观点,从不吹吹拍拍。他不善于交际,全部精力都考虑作战和军队建设问题。他交待我们在办公室搞活动图版,在宿舍也挂了地图。他一不下棋,二不打扑克,像战争年代一样,一有空闲,就手拿几份文电资料,对着地图聚精会神,伫立思考。他一口气可以说出几十个军的部署和任务,思考问题缜密锐敏而有条理。他实事求是,处理问题总是从实际出发,防止主观片面,不说空话和大话,更不看风使舵,或者苟且迎合。他坚持真理,坚守原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决不轻易放弃,总是诚恳地提出来,不顾个人得失。更令我们钦佩的是,粟裕同志能经受住委曲和误解。他说:我相信自己的几十年革命实践是足够说明自己的。”

  (二)战友陈士榘上将谈粟裕蒙冤

  据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那天和我透露过一件事情,就是五十年代在一次小范围的军事会议上,主席曾经流露出对粟裕的不满,而且还使用了激烈的语言。我追问父亲,主席为什么这样?父亲说:主席为什么这样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解放战争跨越长江的时候,主席让粟裕尽快渡江。但是粟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认为需要等待时机,晚了几天。

  “父亲说:‘......但是粟裕1958年还是受了批判,还是有两位老帅对他有看法。‘谁工作中都会有缺点,一上纲上线就没边了。‘由于主席那个时候听了倒粟的汇报,也对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评价。’“

  (三)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罗瑞卿大将谈粟裕蒙冤

  《1958年罗瑞卿评粟裕遭批判一事:有人硬往死里整》(凤凰历史2012-07-21作者张雄文)载:“一个老部下问粟裕到底怎么回事时,罗瑞卿说:‘粟裕也是人,难免有缺点错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常的,但这一回不对了,是有人容不得他,硬往死里整啊!’

  “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也不幸突然落马,被人拿出他整粟裕的方式开始不断地整肃。

  这年的9月15日夜,毛泽东出席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扩大会议时,许多高级将领粉粉揭发彭德怀曾多方面排挤和打击原总参谋长粟裕。

  众人发言后,毛泽东明确表态说:‘去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彭德怀提出来要搞的,批判粟裕彭德怀不能说没有责任。’

  他还用手指一指在座的罗瑞卿:‘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

  罗瑞卿当然为粟裕高兴,当即欠了一下身子,点头表示:‘是!’随后,他找到粟裕,转达了毛泽东的话。

  几个月后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虽然没有公开平反,但待遇明显好于以前。”

  (四)东北战场军事统帅且已擢升中央副主席而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林彪谈粟裕蒙冤

  《华野高层内幕大曝光粟裕竟然敢干这事》(铁血军魂的立方时空《随笔·军事杂谈》2014-04-10)载: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还有若干回忆资料显示,林彪生前最欣赏的高级指挥员就是粟裕。在粟裕蒙冤后,林彪不避嫌疑多次变相安抚。连毛泽东的原秘书戚本禹都知道“林彪后来说过,那个仗(山民注:消灭74师)他不敢打。”(引自《戚本禹回忆录》)

  (五)重要的知情者同样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谈粟裕蒙冤

  为什么要引用戚本禹的话?他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文革中曾被毛泽东批准关进秦城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又被第二代核心坚主判18年徒刑,出狱后对毛泽东无一句冤言,品格高尚令人尊敬!所以,他的回忆可信。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载:

  “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江青对谁都看不上眼,但就是佩服粟裕,《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赞美粟裕的,就是江青去亲自作指导的。毛泽东也是偏爱粟裕的,见了粟裕一天都高兴,听到粟裕来,马上出来迎接。

  “彭德怀整刘伯承、整粟裕,在政治上是犯了大错。刘伯承、粟裕底下有多少人啊!他们对彭德怀能满意吗?事实上当时不但是这些人对彭德怀不满,而且是党内普遍对彭德怀有怨气。

  粟裕有了不起的战功,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毛主席都说粟裕是‘大树将军’,对这样一个人搞残酷斗争,彭德怀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甚至是犯了众怒。这也为他后来在庐山会议上‘墙倒众人推’埋下了伏笔。”

  (六)《粟裕夫人:对粟裕的打击都是来革命阵营内部》(凤凰历史2013-01-19摘自《慰英灵》作者徐充、刘顺安)载:

  “他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征战一生,业绩辉煌;蒙冤半世,压抑坎坷。对他的打击都是来自革命阵营内部。我曾说:粟裕同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位领导说:不,他是伟大人物。我看合起来应该说是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历来名将鲜有善终,古今中外皆然,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于幸免。何况粟裕同志出身于一名普通士兵,为人朴实无华,不事迎合。所以他的悲剧反映着历史、社会、人际以至人性等诸多方面。粟裕同志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难道不是吗?

  常言道,‘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后人何从评说?《粟裕传》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但他之所以蒙冤和平反之所以障碍重重却尚是朦胧和空白。从粟裕同志本人申诉起,到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两位副主席发表文章代表中央军委为他正式平反的十五年间,我随时记下了有关情况。从这仅仅限于我亲身的经历,可略见冰山之一角。

  在希望与失望交替的岁月里,我的泪干了,我的心冷了,在极度痛苦时我曾经激愤,但现在我已经超脱了个人感情冷静地看待这一切,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待了!”

  这就是大彻大悟!

  这就是凤凰涅槃!

  结束语

  该说的愚见,山民以为已经表达清楚。

  末了,谨引粟裕同志生前的晚年悲壮诗句作为结束语,同时谨以此拙文致祭这位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人民英雄英灵:

  《七律·抒情》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壮哉,粟裕大将!

  伟哉,粟裕大将!

  哀哉,粟裕大将!

  二0一八年四月十九日至五月九日晨校改

  于陋屋   晴,无风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应复原他杰出无产阶级革

  命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

  周方

  大纲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二、题外的话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九、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十、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十一、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托依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十二、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敌强大援军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八、涟水(二保)南临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战役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及平反难探源浅析

  一、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探蒙冤的冰山一角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毛泽东要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中央军委绝对领导权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谈粟裕蒙冤及辩诬

  结束语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大约自去年下半年起,当今中外著名学者何新先生在新浪博客连续转刊关于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研究评价文章,认为多年来的一股“造神”风是针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点,凭他的敏锐嗅觉,不无道理。

  但是,在何先生的系列考证研究中,却再次将粟裕定性为一个既无多少独立军事指挥大权且凡独立指挥几乎必败无疑,更揽功诿过甚至谎报战功以至阳奉阴违的不堪现代中国革命军界人物,以至言辞多有贬损讥诮。而且,一切不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来自哪方面的,几全部采信;一切有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如他所宣称信奉的多么权威文史资料,几一概不予采信。对此,山民深感心痛,不唯痛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亦痛何先生,深以为过矣!如果是别人写此类研考文章,山民或不屑一看。山民以为,一切还是以实事求是为归吧。

  只可叹,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献全身于革命,命运却如此多舛!生前蒙冤漫漫26载,死后又冷藏10年,而终于被第三代核心军委主席签发,由其时两军委副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署名发表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为他平反,恢复他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崇高历史地位,高度评价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尤其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高度赞扬他相忍为党为国为军的崇高胸怀品格。然而世事难料,竞然就在正式平反后23年的今天,他又一次被政治斗争推向风口浪尖!

  从何先生发表第一篇关于粟裕研究评价的文章起,就引起山民的关注,遂逐一复制几无遗漏,并另外搜索相关研究文章复制,共达30余万字,打印成8个分册。随后又尽可能仔细地研读相关文献典籍的相关内容,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下文简称《毛谱》)、《毛泽东传》、《邓小平文选》(下文简称《邓选》)、《邓小平谱》(下文简称《邓谱》)、《中国战争通鉴》(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戚本禹回忆录》(香港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下文均略上书出版社名),并两次细看由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历史文献性巨制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而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央军委平反定性评价结论基本相同。所以,本篇文字,就是山民将整个“粟裕问题”综合归纳为两大方面简要谈谈个人愚见,并同时供方家批判。

  二、题外的话

  为什么又扯到题外?其实也还是题内,就是山民此前对何先生的认知。

  山民生性愚顽,知识浅薄,不通世故,不懂权变,一根筋,一条道儿走到黑,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者。故命运多舛九死一生几致失忆,且屡遭贬谪流离而死不悔改,明知眼前是烂泥潭又一脚踏了进去,一生誓言“为文不为媚时语”,最终被体改为特色工人——新无产者。山民能苟活至今,全赖苍天眷怜!

  何先生最初引起山民极大兴趣和关注的,是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他同一个日本学者的访谈录,并随即收藏。后来他的网易博客在山民有了微机就成为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山民窝居偏远小城,无幸买到何先生大作,但其博客文章被复制者,足以打印成好几本书。故对何先生在全面内外私有化改革开放狂潮中苏世独立出淤泥而不染析疑纠谬秉笔直言肃然起敬,且在解析经济疑难杂症、外国文化历史诸方面认为是自己的导师,并不顾愚陋上书党中央领袖举荐重用他和黄奇帆、江涌、戴旭、杜文龙四位先生。故在他宣告世人罹患不治顽症将不久于人世时,山民就破例向他的邮箱发了一封近乎悼词的信,说如果他先我这个伤病缠身的老山民而去是会哭的!但恶性难改,同向他申明:不认同他的若干观点!其实,山民的哭他,更多的是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和被改革开放的新生“草根阶层”!

  本年3月23日,在何博上又看到何先生住院手术并在康复中,唯愿他早日痊愈继续关注国计民生和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局势。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三、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一)以德报冤品格高尚实例

  1、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年10月16日)载:“B老说:陈粟两家1958年后再无私下往来。《粟裕传》传记组采访楚青,问:‘1958年后,陈老总到您家来过吗?’楚青摇摇头,说:‘人家是领导,怎么会到我家里来?’

  “C老说: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主动参加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没工作,处境也不好,粟裕将她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并时常照顾,一直到1975年去世。陈毅次子陈小鲁正关在监狱,罪名是‘现行反革命’。粟裕设法将其弄出,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张茜去世后,粟裕干脆将陈小鲁接到家里,包吃包住,以后还做主,将孤儿的他招为上门女婿。为此,小鲁与大哥昊苏关系很不好。

  “类似以德报冤的还有扶养刘锡荣。刘锡荣父亲刘英,浙南游击时期准备杀掉粟裕。两人互相防备,各带人马分开后,粟裕才知道身边一部下为刘英的暗探,奉命可随时干掉粟裕。刘1942年牺牲后,此人成为粟裕手下将领,又成长为高级干部,但粟裕待之如初,从无穿小鞋之事。后来《粟裕传》传记组到家采访此人,了解刘英派他紧盯粟裕一事。此人几小时默默独坐,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始终不发一言,因不能证实,《粟裕传》传记组只得屏弃这一细节。刘英之子刘锡荣被粟裕派人从要饭路上找回,收为养子,精心培养,成为中纪委副书记。”

  2、张雄文《庐山会议刘少奇提醒粟裕:58年彭整你的事说说》(2013-07-17)载:“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找到粟裕,关切地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不过,粟裕只是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愿意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坚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自己的清白。”

  另据金汕陈义凤文(凤凰网历史2012-05-31)《上将陈士榘晚年揭秘粟裕挨整真实原因》(转摘引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金汕陈义凤著,陈人康口述,人民出版社)载:

  “父亲故去后,我仍然关注粟裕之迷。我听北京一些差不多大的高干子弟讲,彭总1959年在庐山为民请命挨整,有人做粟裕工作,让揭发彭总,因为粟裕被批是彭总主持的。但是粟裕拒绝了,他不愿意干落井下石的事情。一直到文革,粟裕一直处于似倒非倒的状态,他的谨慎低调让他没有成为‘敌人’。”

  这一段回忆,从另一个侧面有力证实上引张文所言非虚。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党军内政治斗争中蒙冤而相忍为党国军队,不对彭德怀落井下石,尤显高凤亮节。伟哉,粟裕!

  (二)长期蒙冤遭打压仍然以国家民族人民安危为重,呕心沥血调研御敌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中外共知,自中央军委1958年“整风”扩大会议开始,粟裕长期蒙冤遭打压直到死后10年!

  而在打倒“四人帮”彻底否定“极左”并全面改革开放初期,一切毛泽东时代的“冤假错案”几乎都“一风吹”,就连轰动全国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都被平反。但是,粟裕蒙冤非但没有被平反,更遭政治冷冻,以至被清出中央军委常委,而末年仅送一个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虚衔。

  此时粟裕老将军的心情,即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亦不难推测。

  然而他却相忍为国家民族安危,以带病之驱踏遍边疆关内战略要地,呕心沥血调查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进而为新世纪政治经济尤其军事形势下中国国防战略方针修改制定做出了其他开国元勋所不及的杰出贡献。

  据《湘潮》2012年第3期李戈瑞《粟裕晚年对未来战争的研究》载:

  “由于粟裕的不懈努力,在1980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粟裕说:‘未来战争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多死多少人,多付出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1977年8月,粟裕在参加完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军委座谈会后,即赴新疆考察,先后到乌鲁木齐、伊宁、独山子、石河子等地察看地形。考察结束后,他就新疆战略战备工作问题,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和军委战备委员会提出许多关于新疆地区战备建设的建议。此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又多次抱病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湖北、广东等地勘察地形、视察部队,深入作战部队和边防海防前哨,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敌我双方的情况,广收资料,精心研究,并与当地驻军和地方党政领导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粟裕外出调研,总是轻车简从,从不讲究吃住,也不参加宴请。有些单位的领导利用晚上或是星期天来看望,他都是先表示谢意,再劝他们不要再来了,免得影响工作。他向身边工作人员交待,绝对不能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任何礼品。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思考,粟裕感到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全过程作具体分析,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战争初期,因为战争初期对整个战争发展进程关系重大。1978年1月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这是他多年来就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思考的结晶。......1997年1月11日和13日,粟裕先后在军事科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对未来战争初期作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山民注:具体研究成果从略)

  “粟裕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边疆海防,为探索未来的反侵略战争,躬身实践,竭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不过,在这里,山民还要说的一点愚见是: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全面入侵的“诱敌深入战略”绝不应一风吹!

  粟裕老将军晚年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大规模入侵战略的研究结果,最终导致改革开放后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对此,山民感到深深的忧虑,基本道理是:既然是我国遭受全面入侵,那就除了美苏两霸再无第三国敢这么做。这也就是说,我国是处在一个相当弱势的战略地位。而在这种极其严峻的不利态势下,全面设防处处抗击,就必然遭致全局被动处处挨打,一如蒋介石的国军抗日。而为要最终战胜强大的入侵者,就必须既有计划地坚守若干战略支撑点,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放弃一部分据点,造成强大敌军的分散占领守备,并在这种战略态势逐步变得有利于我的情况下,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在具有关节点意义的局部地域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装备,歼敌或者至少打残一路,就绝对是我国我军必须使用的正确战略战术。而这里还必须说到的是:尤其是在毛泽东刚刚辞世,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极左”,“一风吹”刮遍全党全军全民即全国的极不正常历史时期中,中央军委的这个决定有多大的正确性成分是值得今人严肃全面深入研究的!

  (三)“两让司令”并非“神话”

  1、“一让司令”的最权威文献证据

  《毛谱》载:194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承、刘晓五人为常委,(十一月二十六日增补曾山为常委),邓子恢任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谭震林任副书记兼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二十九日,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以后又任命谭震林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也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要让粟裕当司令,而张鼎承只当副司令?道理最简单明了:因为粟裕善于用兵!眼前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夺取天下的最关键时期,来不得丝毫犹疑甚至感情用事,甚至论资排辈!

  这不,二十九日中央毛泽东就又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野战军是什么?是决战决胜的最主要战略工具。可见中央毛泽东对粟裕的信任和依重是多么坚定不移!

  难道不是吗?是中央毛泽东下错了棋用错了人吗?铁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不愧古今中外第一兵圣!

  6、“二让司令”的历史知情人权威证词

  第三代核心签发由其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署名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明确说:“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时中央曾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野部队传为美谈。”

  山民认为;

  五、《毛谱》没有记载此事,可能是当时没有现场记录入档,而中央会议讨论仅记要事未提粟裕的个人请求。

  六、无论《毛谱》《邓谱》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文件,并不代表它就不是客观存在。

  仅举两个具体例证:

  一是,第二代核心文化大革命期间写给毛泽东的“永不翻案”的检讨并表忠心信,两谱都没有记载。

  二是,第二代核心在打倒“四人帮”后中央召开的最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发言,《邓谱》亦无记载。

  如果说张震副主席可能因为曾任华野三野参谋长参与粟裕决策指挥淮海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而企冀借助抬高粟裕从而抬高自己的话,那么刘华清副主席则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他都不知道曾有此事,还能在他们合署的文章中写这么一段只会给张震副主席带来荣誉却给自己带来莫大政治耻辱以至麻烦的话吗?

  更何况他们代表中央军委发表此文,完全是为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洗雪沉冤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为人民英勇机智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战线辉煌的历史功勋,还他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也同时代表了粟裕蒙冤后长期压抑的广大华野三野指挥员、许多其他野战军高级指挥员以及众多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5、粟裕在扩大的军委“批粟整风”会上的辩白证词

  据《期刊文萃》被山民截剪保留的文章《粟裕大将蒙冤始末》(可惜出版单位不知道了,年月期数亦无从知道了)载:

  “关于‘一贯反领导’和‘向党要权’。粟裕申辩说:他不仅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也从不争权力。他举例说,1945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为副司令员。他认为张是党内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时张就是司令员,他是副司令员,因此华中军区司令员也应该由张担任才好。因此他压下了中央的这个任命,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中央因此修改了任命。1947年军委要他带王必成纵队到鲁西南,同陈士榘、唐亮的部队汇合统一指挥这六个在外线的纵队,他当即复电军委,强调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自指挥。1948年他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当即明确主张派陈毅到中原去,把华野交给他负责。他当即表态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在毛泽东强调陈毅必须到中原去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

  在此军委扩大会议原始档案没有公开并证实此传闻不实之前,山民只能认为是可信的:这可是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当着众批判官公开说的!他敢撒谎?

  (四)淮海战役临战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再现高风亮节

  本来淮海战役就是在济南战役迅速大胜后,毛泽东中央军委根据华野粟裕“双代”的提议进行的。而且此时的华野已经成为整个战役中最大战略集团亦即决定性力量,整个战役的战场指挥全权从任何角度说,都应该由粟裕总指挥,而且他也完全有此能力。但是,粟裕又一次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

  虽然也同样得到毛泽东中央军委的认可,但事实证明,在整个战役中偏师中野及总前委并未能“统一指挥”,是军委主席毛泽东统一指挥协调,而粟裕独立指挥的华野则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五)“辞元帅”一说的三个有力旁证人证词

  1、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证词

  “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以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                                                                                                                                                                                                                                                                                                                                                                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                                                                                                                                                                                                                                                                                                                                                                  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同志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大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级总编导石征先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的一些情况。”(转引自中国新闻网2017-08-29鞠开《史海勾沉: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授衔大将的真相》)

  李银桥平生与粟裕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到,毫不相干,他的回忆如果无确证是他人后来造谣,那么应当是可信的,尤其是他不会也不屑于凭空为粟裕造什么“神”。而粟裕的原秘书鞠开会丧失人格凭空造李银桥的谣?而且其时还有石征先在场呢!

  2、开国上将陈士榘的回忆证词

  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说:‘现在说话比十年前宽松多了,我前不久听说,解放后陈赓曾对粟裕说过:‘古往今来,有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粟裕打仗好,战场上的事必须尽快敢于做决断,容不得层层请示。可是解放后就不一样了,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一级一级地按规钜办事,按战争年代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做法让一批干部吃了大亏。我刚刚进城也有这种感觉。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当上了总参谋长。他办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不唯上,不唯权。到了1955年评军衔问题时,粟裕很有可能当元帅,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要求不当元帅。主席决定让他当第一大将。’”

  这里需要作一点说明的是:在何先生的研究中,陈士榘被认定为对粟裕军事指挥不服从而关系不睦的华野高级将领之一,还“当了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即进入中央军委。可见他的回忆一是毫无“造神”的意思表达,二是有的极大的可信性。

  5、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证词

  据《戚本禹回忆录》载:“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

  这句简短的回忆,虽然没有提到粟裕辞帅,但是明确说到“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这就是说,至少最初中央评元帅的人选中,粟裕是进入其视野的重要一员。而后来的终于没有被最终确定,中间肯定有中央与粟裕的交际,而“粟裕却从不争功”。

  二、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文献证据:

  《毛谱》(下文略)1946年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来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1948年(下文略)5月5日“在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同陈毅粟裕等商讨渡江问题后,毛泽东于本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电,......为组织协同作战,电报还指出:粟裕兵团‘约于本月底渡河作战。陈、唐所率三、八两纵应回到豫皖苏区,调换一纵西去,以便该兵团有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等六个纵队集结打大仗’。‘本月内请刘、邓命一纵十一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待粟裕命令”,而不是陈毅命令!

  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六)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邓子恢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

  5月21日,“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并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尽可能迅速地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邓会面,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示:粟裕受权指挥华野全军!

  5月29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此电注“[1] 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6月3日,“本日午时,又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中原局、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及四十七军’。本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

  9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电:‘完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总署。’”

  9月11日,“关于济南战役的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起草复许世友并告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华东局、中原局电。“又指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由于华东野战军打援力量的强大和迅速达到攻济目的,徐州之敌未敢北援。”

  上引后两电明白无误确证:粟裕为整个攻济打援战略制定决策指挥者!

  三、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依托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史实表明毛泽东中共中央对粟裕建议高度重视立召陈毅粟裕赴中央汇报,并决定调陈毅立去中原任副职由粟裕“双代”率华野(西兵团)暂不过江而在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改变中原战局

  (一)虽然随后一段时间毛泽东中央军委仍电粟裕重申坚持原定渡江南下战略方针,但随着粟裕兵团在江北歼敌越来越多,胜仗越打越大,战局越来越有利,也就没有继续坚持原方针,而是与粟裕上下协调直接策划指挥了豫东、济南战役直至淮海大决战并大获全胜一举定江北

  这是举世皆知的历史事实。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粟裕按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下江南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调动中原敌军主力若干追逐南下,那就没有豫东歼敌9万、济南歼敌10万淮海大决战歼敌55万一举定江北的历史怍伟大胜利;那么现代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人能够想象得到?

  (二)文献证据

  1、《邓谱》1948年4月18日“和刘伯承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陈毅粟裕,对中央军委决定粟裕率部过长江问题提出建议。“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此电措词委婉,但侧面支持了粟电建议。

  7、邓小平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准备会议的发言:“第二,在外线作战,军委应考虑到外线作战是否能完全自给。外线作战,如稍稍陷入被动就有很大减员,即在平时大兵团一次行动即可减员千人以上。还有,在外线作战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强调自己解决,但军委在计算全盘问题时应加上这些条件。”此意见亦在侧面反映了粟裕建议暂不过江南下的担忧的现实性,从而又变相支持了他暂留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的正确建议。

  3、《邓选》(第三卷)1989年11月20日《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过黄泛区,真困难啊,重装备带不走,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要不要消灭敌人?要消灭,要争取打几个歼灭仗。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成得并不好,消灭的敌人不多,除地方保安部队外,一共只消灭了几个旅。但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经过大别山斗争,二野受到削弱。只有秦基伟的九纵,你们那一坨,保持兴盛的旺气。主体四个纵队就削弱了,更新也困难啊,有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仅两个旅,只有一个纵队是三个旅,就这样迎接淮海战役。”

  由此可见,所谓“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毛泽东统帅的中共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在兵力装备严重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强敌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前提下的军事民主,将帅之间坦诚相见,实事求是取长补短,唯战胜敌人是从。

  句公道话:粟裕一生打过多少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恶仗大仗,蛇吞象的黄桥战役,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以至兵少装劣而最终以华野39万歼强敌40余万的淮海大决战,他是个畏敌退缩的人吗?又是个抗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而不遵的的人吗?

  (三)最重要的直接史实证据

  粟裕为什么强调依托解放区更有利于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且看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巨型历史文献性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及何新解放战争研究《淮海战役的粮食供应》提供的有力数据:江苏、山东、河南、安徽解放区发动男女民工达543万多人,太平车独轮车88万多辆,黄牛毛驴76万多头,船8500多只,担架29万多付,扁担30多万根,筹送军粮9.6亿多斤实用4300多万斤,弹药1400多万斤,转运伤员113万余人;参战兵力与民工比例为1:9。所以,这才有了陈毅那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野10万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拖走大量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大大减轻了对陝北、山东解放区的巨大压力,并创造了新根据地,但是自身同样遭遇严重困难遭受巨大损失,部队过黄泛区丢掉全部重装备,以至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遇到极大了的困难。如果不是华野及时地前后抽调5个纵队包括炮纵驰援,要歼灭黄维兵团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也才有了总前委书记兼中野政委邓小平那句慷慨激昂的决死誓言:那怕是中野全部打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什么是解放区?

  这就是解放区——获得解放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战争伟力!

  什么是人民战争?

  这就是人民战争!而且是人民战争的最光辉典范!!

  四、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一)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

  1、《毛谱》“粟裕致中央军委电”要点(《毛谱》注[2] ):“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电报说:攻济战斗日内可结束,如敌停止北援,我们下步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够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蒲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

  2、9月25日7时,军委毛泽东致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电要点: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粟,甚为必要。

  (七)......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八)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九)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

  5、两电异同及战略眼光长短

  (1)相同点

  A、毛电首先肯定了粟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B、将粟电提出的战役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改为“第二个”和“第三个作战”。由此可见,何来“彻底否定”?!

  (6)相异点

  A、毛电举棋就落在更长远战略棋眼上,由此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点:首先歼灭敌之重兵集团之一黄百韬兵团10万之众,拉开了淮海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B、粟裕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战略眼光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高远,战役决心从而魄力也就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雄壮宏大。

  (7)当时军界说是粟裕的“小淮海战役”引发了毛泽东的“大淮海战役”绝非夸大之词,事实如此,无所谓“造神”。

  当时的军界,不是现在的网界,他们有必要“造神”?须知粟裕其时在全军解放全中国的激烈战争中,而解放后的粟裕又遭贬谪打压!

  (二)刘伯承陈毅李达致中央军委并粟裕电表证了他们与粟裕“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有“原则不同”

  电报要点:

  “军委并粟:

  (三)粟前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以下为二野作战设想,略。

  上述电文,战略意图清楚明确一致:“我们同意“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而没有原则不同。

  (三)刘、陈、邓首先提出围歼黄维兵团改变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攻歼邱、李兵团计划,证明毛泽东也不是神而是从谏如流的英明最高统帅

  1、《邓谱》1948年11月19日“和刘伯承、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提出先打黄维、李延年部的主张。......”

  24日下午3时“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6、刘、陈、邓也不是神,原先预计很快歼灭黄维兵团但轻敌碰上硬钉子,最终华野先后投入5个纵队尤其是炮纵历时19天才最终得以实现。

  7、刘、陈、邓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准战略机遇,敢于在兵力不足装备更落后的情况下决心围歼强敌。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一)到底谁指挥了淮海战役

  1、总指挥:中央军委主席、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

  2、战区主要指挥员:前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总前委陈毅、邓小平;后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

  3、整个战役此5人的战区分合:

  第一阶段:(大体)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并阻援;刘伯承指挥中野部分纵队,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部分纵队及华野少数纵队,主要负责牵制阻援配合。

  第二阶段:刘、陈邓汇合率中野全部及华野5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粟裕率华野主力围堵杜聿明集团并阻援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

  第三阶段:华野全部围歼杜聿明集团;敌刘、李兵团退出战场;中野全体休整。

  4、主要文献证据(只引证第一阶段)

  五、(循上体例)10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相机攻占开封。粟裕则令......与陈、邓协力作战。“陈毅、邓小平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

  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华野全军”、“粟裕则令”,而不是别的任何什么人!

  六、《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0月18日“和刘伯承、陈毅、邓子恢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华北军区:......(二)陈毅、邓小平今日赴郑州前线指挥作战,使用陈、谢电台。请军委与之联络。”

  三、《邓谱》10月24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转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提出关于中原野战军主力转至商丘西南地区后之机动方案。电报说:一、......(一)东线战斗发起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兵团又较远时,我集一、三、四、九纵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而歼击之。......六、如敌北进,则建议刘伯承、李达令六纵紧尾该敌。七、请军委考虑指示。”

  (二)整个战役并未形成统一的陈、邓尤其邓总指挥,而是三、二、一个战场同时受中央军委毛泽东总指挥;华野先绝大部分后全部受粟裕指挥,中野全部及华野少数纵队(一时)受刘陈邓指挥

  主要文献证据

  一、(循上体例)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二、《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1月2日中午,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裕方面多直接指挥。四、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勾通。”

  三、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电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完全同意”粟裕战役部署并授权“机断专行不要请示”!

  四、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二)陈、邓直接指挥包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

  五、11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王建安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然后以韦吉、谭王两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人,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这里明确指出“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六、11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你们似以......。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裕考虑......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妥善,请粟酌办。”

  (三)淮海战役的华野分合兵指挥权辩证:始终的整个战役指挥权属粟裕

  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再分合,完全是因为它所面对的主要敌手是淮海战场最强大的徐蚌集团的多路兵团分进合击和救援造成。初中期的华野全军最主要任务有三:一围歼黄百韬兵团,二抗击多路强大援黄兵团并力求歼灭其一路至少一部分,三直接援助(包括打歼援敌)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围阻杜聿明战略集团;此时的华野,不得不——也完全必要分出谭、王集团(5个纵队)及后来的陈士榘援中野集团(3-5个纵队),此外还有执行机动作战的韦、吉集团,而“双代”粟裕就只能——也完全必要时而指挥全华野时而指挥主力(8个纵队)阻援集团(历史文献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明确说:打了整个淮海战役中最大最惨烈的一场阻击战!而且随即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但狡猾的邱、李兵团没有跟进,围歼计划没能实现。)并居中调度指挥全局,而将围歼黄百韬兵团具体交给谭王集团,将援助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具体交给陈士榘集团。而在最后围歼残存的敌最强大杜聿明之邱李(孙兵团突围时已被歼灭)战略集团时,粟裕又集中华野全军统一指挥。而此时,即使如何先生考证的因病交陈士榘具体指挥,那也证明不了粟裕无决断权。

  须知,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将陈毅调中原任副职,华野由粟裕“双代”绝非儿戏。这是决定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最关键性战场战役,指挥权岂可轻易授人?决战中的华野多次分兵则是根据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的一时权变,而绝非对粟裕的不信任而分权,总指挥权一直在粟裕手里。上文已引毛电即是明证。

  所以,“粟裕在多年后和家人围坐闲话谈到淮海战役时说:‘打了大半辈子仗,最让他紧张的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因为多次任务转移,兵力使用到极限。这时候杜聿明率30万之众从徐州南下,如果稍有失误,让杜聿明跑掉或与黄维兵团汇兵一起,给整个战役的不利影响是难以估计的。而仅靠北线原部署的7个纵队,要承担追击合围杜聿明兵团是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引自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

  再看谭震林是什么人?华野主管政工的副政委。陈士榘是什么人?华野司令部的参谋长后任兵团司令。粟裕代司令兼代政委指挥不了他俩?!

  所以,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的取胜归功于各分战场指挥员,而且断定这个分战场那个分战场都不是最高指挥员统一谋划指挥的逻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再引文献证据:

  三、(循上体例)9月28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饶漱石电,指出:你们召集全军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开一次大会,很有必要。为使你们的会议开得好一些,时间可以有五至十天,而将执行淮海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十月五日以后。”此电首先单指粟裕;次“并告”饶漱石;三指“全军师以上干部”,能不包括许、谭、陈(士榘)?

  同日“关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及改造吴化文部的政策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华东局电,指出:‘......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为顾到攻济兵团的休整,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到酉哿左右。”

  此两电之前电,意旨明确无误:粟裕负责淮海战役部署指挥,饶漱石做全局政治组织后勤保障工作。之后电,则明确将华野两兵团合一指挥,故直接指示粟、谭,而粟此时则是华野代司令代政委,谭是第一副政委。

  二、10月11日“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及淮海战役后的作战计划,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电报题目清楚明确:淮海战役(此为毛泽东中央军委初期战略构想)作战方针及战役后新的作战计划,直接指示饶粟谭,而粟是军事负责人!

  三、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出: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改变,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

  四、10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指出:‘......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下午一时,又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中原局电,指出:完全同意你们马午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

  五、10月2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电,指出:对于淮海战役‘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可能的变化,......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文电列举了以下六种情况:......(五)......华野的计划应放在自己直接有效地钳制邱清泉上面,如此才是最可靠的。(六)济南大捷后干部中可能发生轻敌心理,如不克服此种心理,则可能影响此次作战”。

  注意:关于淮海战役研究部署,此电首先提到饶粟谭,表明战役计划主要由他们尤其是军事主官粟裕提出。因为他们是主力,建议也是粟裕提出的。

  六、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如果粟裕对华野全军无指挥权,他又有什么资格提议整个战役由陈邓指挥?!

  九、《邓谱》(循上体例,下略)11月2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提出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新方案。电报说:......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注意:是提请军委,而不是直接指令粟裕。

  八、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此电直称粟裕等战役部署计划,而且授权其“机断专行,不要请示”,当然包括对谭王集团的指挥。

  九、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注意:此电明示“粟、陈、张应令谭、王”及“运东主力”!

  十、11月1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指出:‘粟、谭、陈、张灰日十时第一步完成对黄兵团之包围,第二步歼灭黄兵团之部署甚好。我们前电有部署不相符者,应照此部署办理。’”

  十一、11月14日“关于歼灭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兵团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电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二十五军、四十四军、一百军,留下黄之兵团部及六十四军吸引邱、李东进,然后以韦吉、谭王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上之敌’。”

  注意:此电明确单指粟裕计划和华野全部!

  十二、11月16日“关于组织淮海战役总前委,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考虑,韦吉各纵及三纵于明日向南撤退一步,正面七纵、十纵、苏十一纵亦同时于明晚向东撤退一大步,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稳妥,请粟酌办。”

  需要说明的是:“粟裕到韦吉处指挥”绝非单独指挥韦吉集团,而是统筹指挥整个打援集团!

  十三、11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并转各纵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电,‘(一)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注意:此电将粟、陈、张列在谭、王之前,是因为前者是野司指挥员,后者是分兵围歼黄兵团的有功主攻集团指挥员。

  同日再电刘陈邓、粟陈张并告谭王、韦吉:“为实现长期隔断徐、蚌围困徐敌,华野应在徐、蚌之间以宿县为枢纽,构筑坚固的阻隔阵地。”注意:此电明指华野,而不是其中那个分兵集团。谁有权对华野具体部署指挥?粟“双代”!

  十四、11月2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批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指出:‘......(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华东野战军奉命将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归还中野建制,并以第七纵队、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部队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之作战。同时以五个纵队担负正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北援的任务。”

  注意:此电表明华野是奉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遵刘、陈、邓部署派兵参加打黄兵团的。

  十五、11月3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一)粟、陈、张,谭、王、李二十九日各电均悉。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三)......,其余两个纵队是否即可照谭、王、李提议开至双沟、大王庄之线,以便配合一纵阻止邱、李主力向两淮逃跑之可能。请刘、陈、邓,粟、陈、张按情况决定。’(二十一日)凌晨,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向西南逃跑。......十二月四日拂晓,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

  注意:不但此电明示谭王李提议由“粟、陈、张按情况决定”,而且华野全军除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阻援敌部队外,原各分兵集团遂再次统一于粟裕野司指挥。

  十六、12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张震电:......“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六日晚孙元良兵团突围被歼。十日晨,粟裕、陈士榘、张震向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建议,再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华东野战军中抽调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经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同意,当晚再抽调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炮兵一部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的作战。”

  注意:此电是向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建议,而不是向刘、陈、邓请示。

  十七、12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请刘伯承来中央商谈战略方针。‘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

  此电为什么单调刘伯承而不调邓小平或陈毅或粟裕?

  原因极简单:刘伯承是杰出军事战略家,而中野已无仗可打,必须全体休整。为什么不调陈、邓?如果陈毅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那就绝不会发生淮海战役前的临陣换将且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他的原职务。至于邓小平,则是中原中野的一个政治定盘星,否则就用不着刘伯承当中原的“双司令”了!而粟裕眼前还堵着杜聿明集团二十多万人马准备随时围歼,根本就抽不出来。

  十八、12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注意:此电单独指名粟裕,连谭震林也不提,更别说什么陈士榘。至此,总算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吧:华东野战军的战役部署指挥大权到底在谁手里!

  十九、12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你们可集中华野全军并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然后一举歼灭杜聿明’。”

  注意:此电更明确无误地对粟裕说“集中华野全军”!至于提到邓小平,那是让他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该干嘛还干嘛!如果说粟裕此时因病不能指挥,那毛泽东指令他“集中华野全军”“一举歼灭杜聿明”岂不是糊涂?!

  二十、《毛谱》注:“邓小平12月30日致中央军委并告粟裕、谭震林电:中野各部必须休整,并争取补充时间,依我看,江淮之间或江汉之间恐无大仗可打,故仍以准备充分再行动似较稳妥。如何请军委核示。”

  此电是对粟、陈、张28日电军委和邓、张(际春)建议中野全部乘江淮敌大撤退部署未定错乱之际发起江淮战役向军委和粟、陈、张的请示和回复,而不是对华野粟、陈、张的指令。

  二十一、1949年1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同意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来电所提关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的建议。......至十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

  看来,粟裕还是没有大病,更没有交出指挥权!

  二十二、(循上体例,下略)4月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总前委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纲要中决定:“由粟裕、张震指挥三野的东线第8第10两兵团为东集团,在张黄港至三江营段渡江作战;谭震林指挥三野的西线第7第9两兵团为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作战。以上两路归粟、张统一指挥”。

  毛泽东中央军委及“纲要”都明确无误地指示华野全军东中两大集团“归粟、张统一指挥”。

  (四)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华野粟裕“双代”是对他杰出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绩的充分肯定,是在事关全国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而又敌强我弱严重情势下决心半、全依托解放区大量以至基本歼灭敌中原有生力量,进而向江南大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关键时刻对他的高度军事信任和重托

  铁的事实证明,粟裕完全没有辜负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厚望:最终在淮海大决战中以39万劣势装备之众力歼强敌重装甲集团40万之众,为辉煌全胜立了头功,同时也创造了古今中外经典例战例中的奇迹!

  1、粟裕“双代”是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任命的间接证据

  (1)(循上体例,“1948年”以下引文略)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三)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徐向前、腾代远、萧克依次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决定”明确无误:没有提华野副司令员为谁。而原先是粟裕。如果此任命中,粟裕仍为副司令员,那么不可能不写明。而新华北军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都一一写明!

  (2)5月12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粟裕电,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确表明,原华野东西两兵团由“粟裕全权指挥”!

  (3)5月29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而此电“注[1]”明确记载:“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陈毅政治委员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2、粟裕“双代”绝非邓小平一中原局地区书记职权所能所敢任命,因为华野为全国全军四大野战军之一

  (1)《邓谱》与《毛谱》明显矛盾之处:5月9日,前者载:“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治委员。”当日中央及军委如有同样明确的任命,后者绝不可能遗漏,即如上文(1)所论证,怎么可能单独遗漏对粟裕的任命?

  (2)一支野战军乃是我党我军同国民党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最精锐主力部队,是最重要的战略战役机动阻击歼击力量,直接关乎我党我军也就是整个革命事业的胜败。它从诞生起,就归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统领指挥,自然而然,这支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也就由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任命。上文引《毛谱》电文就是明证。而邓小平仅为一地区性中原局第一书记,以他的职权,岂能岂敢任命一野战军主要指挥员,尤其还是华东战略区的华东野战军?!

  (3)进一步的更有力旁证

  A、 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在党中央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立碑的庄严奠基典礼上,粟裕成为毛泽东朱德之后第3个执锨铲土的开国元勋!

  而此举岂能儿戏?

  全党核心领袖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是党军国缔造者,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绝非儿戏之人。

  毛泽东岂能不知道谁人才能高低功劳大小:

  战区实际战役策划具体指挥者粟裕三场最精彩的战役活剧:黄桥决战、孟良崮决战、淮海更大决战,横渡长江指挥东中两大集团,上演得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B、全国大陆平定解放台湾提到主要议事日程,而军事上具体负责研究战役战术者是粟裕。

  C、朝战暴发,美军可能入侵朝鲜进而严重威胁新中国首先是东北地区安全,迫使毛泽东中央军委筹划组建东北边防军战略预备集团,首先想到的还是粟裕。

  D、最严重的朝鲜边患解除,新中国急需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粟裕先是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训练和海空军、陆军特种兵建设,继而升任总参谋长,更是毛泽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粟裕的既往卓越军事才能和骄人战绩的高度赏识和充分信任。

  世所共知,至少进入现代社会,世界各国全军统帅机构几乎一无例外,就是国防部、总参谋部,除中国还有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以,这两个部绝非虚设,其部长、总参谋长既绝非虚职,更绝非等闲之辈。

  如果说粟裕是个既无实权又败多胜少更揽功诿过而又混上了总参谋长高位,那么最大最严重的悖论就是:这证明了毛泽东是个名列古今中外的大“昏君”!

  毛泽东是吗?全世界都知道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立党立军立国战无不胜而堪称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的毛泽东,就绝不可能在用人选将上一反慧眼常态,独独对粟裕一闇到底一错再错。尤其是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淮海大决战前,竟对华东中原最大战略集团的近40万人马的华东野战军主帅临阵换将交给粟裕,而将陈毅调到中原去任副职!

  再退一步说,如果粟裕在如此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中表现不佳,那么也就绝不会有先委解放台湾重任,再委东北边防战略军司令重任,更无随后总参谋长重任。纵然毛泽东一再为粟裕昏昏然,那么也必然引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的争议!那么实际发生过吗?没有!

  (五)再简要总结贬损粟裕结论的最重要事实悖证

  1、首先当然就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在华中以及后来的华东将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军事策划以至指挥权交给粟裕

  最主要证据当然首先就是上文的《毛谱》电文。

  2、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署名为粟裕蒙冤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认定:

  一、“粟裕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搏击战场,雄才大略,战功显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巩固国防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党性坚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二、“(三)党和人民对粟裕同志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同志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三、“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四、“他是我军军事科学战线上的开拓者之一。“他运用毛泽东思想,着眼于新形势、新特点,深思我军现代条件下的建设和作战问题,既十分重视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又密切注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注视先进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他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针对反侵略战争面临的问题,对我军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国防建设、战场建设,进行了艰苦而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他以极大的精力指导加强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的建设,加强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加强合成训练和民兵建设,为使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而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建树了重大业绩。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同志当时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的党性和高风亮节。

  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忠诚党的事业,不埋怨,不消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一以贯之地竭尽全力为党为革命努力工作,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3、再引开国元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军事专家对粟裕的卓越战功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地位的评价

  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4日吴跃军文《哪位将领被开国将帅们公认为“中国的战略家”》载:

  “人民日报1984年2月13日发表了中顾委党委萧劲光大将《悼念粟裕同志》文章,指出: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个征战沙场、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是第二个公开称赞粟裕同志为战略家的人。

  1991年2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发表了著名军事教育家郭化若《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一文,称:‘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4年2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迟浩田同志的文章《粟裕大将雄风长在指挥艺术历久长青》,称:‘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2000年9月1人民日报报道《粟裕传》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并讲话:‘他善于洞察战争全局,富有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上述这些开国元勋将军和中央军委重要领导人,有的与粟裕华野三华沾点边儿,有的根本就不沾边儿,而众口一词地认定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恐怕谁也不能说他们也是要“造神”。那么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就是要还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就是要为我党我军保留一份极宝贵的军事遗产!这里尤其有必要重点说到郭化若中将: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解放战争中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华野6纵副司令、4纵政委、三野9兵团政委、(上海解放)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兼政委、(新中国)8兵团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军科院副院长。可以说,他对山、华、三野了如指掌。如果说粟裕真是既无指挥实权又败军失地之将一个,更揽功诿过,而他一个军事理论家却还要说粟裕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那不是犯傻吗?而他又何以教育解放军众高级将领?

  此外,就是前文引述的陈毅1947年3月9日就莱芜战役胜利对记者高度赞扬粟裕的那大段精彩语言,也总不能是自己谦虚而又要造粟裕的什么“神”吧?!

  这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4、至于“让元帅”一说,现虽无正式历史文献明证,但已有上引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等重要知情人的可信披露。

  而“粟裕根本不够评元帅的基本资格”的结论并不能成立:

  何先生2017年8月10日文章《真正的无冕元帅张云逸大将》引证:“查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从上文的大量征引论析中,无可驳辩地证明:粟裕完全有资格依照上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对“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明确规定,授予元帅军衔。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资历和卓越功勋,是他那个时代从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到战区统帅以至全国解放后军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中的大多数人所一致公认的。这一点上文已有引证,尤其是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署名为其平反文章的定性中即明确无误地证明!

  当然,对于军史研究界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定粟裕战绩卓著从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地位,何先生则认为与粟裕曾担任军科院领导人且领导战略战术研究有关。但是,他这个被严厉贬谪的所谓领导人,先是副职,后仅为政委,且被长期层层打压重重封锁。所以,完全不难想象,倒是应该跟风者众,而敢于仗义执言是需要政治勇气的!正如张震副主席后来坦言:他在总参和军科的处境都不好。

  所以,何先生此论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个悖论就是:此时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非但不避讳政治牵连,竟至于顶风而上,偏偏要研究以至颂扬粟裕的什么战绩卓著从而杰出战略战术思想,山民愚以为,这实实是出以公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从而客观公正,决心为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国家民族,亦为这个执政党这支军队留下一个笔值得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他们的高尚品格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的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强大援敌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也就是说,既不能否定整个全战役攻点打援歼敌9万余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也不能否定睢杞战役打援歼敌5万余而遇敌强大援军迫近主动撤出战场的胜利。尤其是将后者的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主要是帝丘店攻坚战)遇敌强固坚守,严密组织指挥不力自损亦严重(“打残了三兄弟”即3个纵队,而粟裕兵团是5个纵队外加中野11纵队!),而敌强大援军又迫近有被被围危险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看成是严重失败而逃亡,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首先是我围攻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包括攻歼黄兵团3个多团)共计5万多人这个大胜利,其次才是自己3个纵队在攻歼中“打残”,又遇到敌强大援军兵团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并未敢追击!

  (三)开封战役胜利是粟裕攻点打援战略部署的序幕

  证据:

  九、《毛谱》1948年(循上体例,下略)5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陈毅不参加此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队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

  十、5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邓小平,并告陈毅、粟裕电:‘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裕、张震歼灭五军。’”

  十一、6月3日“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十二、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告中原、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军及四十军。’”

  注意,此电明示:是粟裕“攻占开封的部署”,并且“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说“不是粟裕指挥的”能成立吗?

  (二)睢杞战役是按攻点打援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局战略部署展开的又一个大战役,取得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5万余人胜利改善中原战略局势,但自损亦严重且敌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

  1、首先是又一战役胜利并为改善中原战略局势起到重大作用

  《华东军事观察家评论我军开封豫东之捷》“[新华社豫东前线17日电]华东人民解放军军事观察家评论开封豫东大捷。指出解放军攻克开封,歼敌3.9万人及在豫东睢杞地区歼灭蒋军区寿年、黄百韬、邱清泉三兵团各一部共5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的伟大胜利,对于今后继续在中原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中原战局及进一步巩固中原解放区的建设将起重大作用。”

  6、帝丘店消耗战是粟裕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军事原则下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未敢追

  一、(循上体例)6月26日“关于发起睢杞战役,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指出:......‘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二、7月6日“本日,国民党军多路逼近睢杞战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三个多团后主动收兵撤出战斗。八日,毛泽东为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电:‘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历时九天的睢杞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包括开封、睢杞战役在内的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配合下,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六个旅,共九万余人。十一日,中共中央发出祝贺睢杞战役胜利的电报。”

  7、攻歼黄百韬兵团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1)先围歼区兵团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的主要原因

  《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在华东野战军突击集团围攻区兵团时,敌邱兵团在蒋介石严令督促和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东援,被华东野战军阻援集团阻于桃林岗、过庄一线。由上蔡北援之胡琏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一部阻滞于周家口、商水地区。原拟增援兖州之整编第25师,在进至腾县后,因豫东告急,又折返商丘,会同第3快速纵队(即伞兵总队)、交警第2总队组成黄百韬兵团,增援区兵团,于7日进至帝丘店附近,并继续西进中。据此,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心转用兵力,首先歼灭黄兵团,然后再回师歼灭整编第72师,并调整了部署”。

  (6)围歼失利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A、首先是敌强大援军逐渐形成夹击之势

  《毛谱》8日电注“[3]: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1948年7月7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胡琏及张轸部继续北上,至昨日午时,18军先头部队已到淮阳西南之李集,刘汝明部12个团到陈留,邱清泉部经兰封东进袭我侧背,商丘又有由津浦线运到大批敌人,拟东西夹击我军。据此情况,加上我军作战近月,已很疲劳,为应付敌可能乘我疲劳之际的进攻,故决定放弃对25师之作战,北撤至民权、考城、荷泽、曹县等地区休整。”

  B、《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主力则迅速向黄兵团全线出击,但由于敌迅速向帝丘店周围收缩,未能将其分割,故战至6日晨,仅歼敌3个多团。此时,全歼该敌至少尚须两昼夜;而西线援敌邱清泉兵团主力已经绕过华东野战军阻援兵团右翼进至龙王店以北地区;东线援敌整编第74师已进至宁陵以西地区;南线援敌胡琏、吴绍周兵团正倾全力北进,其先头部队正向商水地区前进。华东野战军为为保持主动,遂于6日晚撤出战斗。至此,包括开封、睢杞两役在内的豫东战役胜利结束。”

  (7)是我军撤出攻歼黄兵团战场而敌强大援军集团及黄兵团未敢追击,所以既扯不上“败退”更不是“遁回山东”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第十二章《改大戏攻开封狂飙卷豫东》载:“睢杞战役的最后一仗,华野不仅把黄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清泉不寒而栗,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我军与敌脱离后,黄百韬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孙两兵团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地区休整。”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泽东建军之初就确立的最基本战略战术原则之一。既然部队连战近月已十分疲劳,且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急切难下,各路指挥员思想轻敌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碰了硬钉子打成消耗战,而敌多路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夹击危险,那么主动撤出战场就是顺理成章的的必然决定。

  所以,要说华野粟裕西兵团“败退”甚至“遁回山东”,不唯粟裕大将在天之灵会冷笑,那些参与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取得重大胜利的英勇华野的英烈们也绝不会答应!

  而且,从最高统帅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到各军事专家学者,没有哪一个说睢杞战役是失败的!

  (4)帝丘店围攻战歼强敌3个多团相当于一个整师,我军亦“打残了”3个纵队,但整个豫东战役我军总共才伤亡3万余人,这3个纵队又能怎么个“残”法?

  且看大体分析:

  A、整个豫东战役我伤亡3万余人,与歼敌9万余人是1:3,具体分解这3万余人到3个战场,如果攻克开封约1万余人,歼区兵团等部不足1万人,那么围攻黄兵团最多也就是1万多人。

  而往后的淮海大决战,我军则以伤亡18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5万余人,大体比例也是1:3。

  B、最严重的悖论:如果真像何先生说的那样,粟裕“率十多万人”,而最终“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么就以最少5-6万人算,这里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这到底是“中共军”在歼灭“国军”,还是“国军”在歼灭“中共军”?

  而史实是:“中共军”稳操主动权在围攻“国军”,而且是主动撤离战场,而不是相反!

  如果真是要“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粟裕就真不心痛自己的指战员——广大指战员会心甘情愿同他出生入死?那毛泽东中央军委就不处分他——还让他继续指挥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

  由此,“中共军”的这段战史可就真要重新改写了!

  那么,华野西兵团广大指战员能答应吗?

  C、粟裕率部休整补充1月即向毛泽东提出攻济打援建议并组成强大阻援打援集团而不存在“无法再战”的问题。

  证据:

  k、(循上体例)《毛谱》7月16日粟、陈、张致电中央军委:“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一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

  7月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许、谭并粟、陈、唐、张电,同意两部同时休整一月,韦、吉部照粟、陈、唐、张令休整;“(二)休整完毕,或配合粟、陈、唐、张各纵在陇海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同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如果粟裕是一个严重败军失地之将,兵圣最高统帅毛泽东能——敢授权他“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再战包括“攻济南并同时打援”?

  l、“粟裕等8月10日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提雨季华东野战军作战行动的6个方案”。其中“第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

  m、为攻济打援部署,8月2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陈、唐、张电,指出:“......在你们将全军区分为攻城集团和阻援打援集团之后,两个集团均应留出必要的预备兵力,特别是阻援打援集团应留出强大预备兵力,准备在第三种情况下,你们手里有足够多力量歼灭援敌。”

  n、9月12日粟裕致电攻济集团“十纵、三纵、广纵和山东兵团首长:如吴部昨晚确起义,则我应乘机向商埠及城区猛攻,以扩张战果。着令两广纵队(包括野特团),即向北开加入对济南之作战,等待使用,由宋(时轮)、刘(培善)统一指挥之。但附属该纵野政特营,则应南开归建。直到现在,南面援敌尚无动作。因此,决令调叶飞纵队加入济南作战。”

  o、据《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华东野战军依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即以44%弱的兵力,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以56%强的兵力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

  如果照何先生论证其时粟裕西兵团衰弱至不堪再战,那么依照毛泽东中央军委指令组织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岂不就如同儿戏?

  再进一步推论,假如敌军在蒋委员长严令下组成多路强大救援兵团不顾死活地攻击救援,那么粟裕打援兵团又无力再战,就只能再“败退”“逃遁”?须知攻济打援可是粟裕向毛泽东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并被批准的!粟裕毫无底气而竟敢向毛泽东中央军委开如此天大的玩笑?!

  再退一步推论,如果真像何先生所论证,只是由于攻济兵团的速战速决前后只用8天,敌军才未来得及组织强大的救援兵团迅速东进,那么假如华野没有组成由粟裕直接指挥的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敌军也只是坐视王耀武集团被消灭而不迅速坚决救援?而粟裕在向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建议中就曾说:“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1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助。”似此建议,作为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敢代表中央军委委严重败军失地之将粟裕以野战军和战区主将重任,岂不更是天大的儿戏?!

  而《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由徐州北援之敌,虽经蒋介石严令督促,但因察知华东打援兵团严阵以待,惧怕被歼,因而行动迟缓,至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时,国民党军第2兵团方进至曹县地区,第7、第13兵团尚在集结中。”

  所以,何先生之论过矣!

  (5)“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责任辩证:主要责任不在华野西兵团粟裕,战区敌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并整体保持强劲进攻势头是最主要原因,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A、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自伤亡3万余人,敌我损伤比例3:1,与孟良崮血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大体相当,而且基本达到战略预期目的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略局势,华野西兵团粟裕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并获得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B、华野西兵团打攻击围歼顺手仗多,思想轻敌,于急促转兵中围攻已退缩固守的黄兵团帝丘店火力密集配制恰当的坚固阵地,各路指挥员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以至打成消耗战自损严重,是有深刻教训应该认真反省总结的,但这不是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的主要原因,而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e、山东兵团并没有拖住敌整编25师回援(但同时也造成敌山东兵力的相对薄弱,给许谭以可乘之机!),同样中野也未能阻挡住敌强大救援兵团,使其快速直逼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

  f、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9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豫皖苏新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E、敌虽损兵折将9万余人,但在整个豫东战场仍保持着强大的攻击救援兵团,并最终又对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由此造成华野西兵团撤退后豫皖苏新区的兵力空虚而失陷。

  这类似于先前的苏中七战七捷和丢失了苏中解放区,帐要算给粟裕,公正吗?

  所以,这才有1958年军委批粟扩大会议上林彪的那尖锐讽刺:“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何先生研究结论判定:粟裕虽然“七战七捷”,但同时丢失华中解放区而不得不败逃山东解放区避难。山民认为此论亦难成立。

  (三)“七战七捷”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

  《中国战争通鉴·苏中战役》载:“苏中战役从1946年7月13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历时1个半月,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5.3万余人,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摸索了战争初期规律,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走熟路开轻车七战七捷》载: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三个胜利(山民注:中原突围、定陶战役、苏中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线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毛泽东亲拟电文,向各野战军通报苏中作战的经验,接着又把此次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通报全军部队。

  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战士喜爱的歌曲,在部队中流传了很久,很久!”

  (二)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1、首先的两问

  (1)国民党军对苏中解放区及华中野一是占领,二是消灭至少驱逐,而且兵力对比高达4:1,装备更优良无可比,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粟裕华中野不战而退守解放区首府,或“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不会丢?

  (2)面对如此强势敌军,粟裕华中野主动攻击,而且七战七捷,消灭敌人生力军将近自己部队总数的2倍,但因总体力量对比悬殊而而且山野陈毅部未能有力钳制敌军,从而未能根本扭转全局不利局面,以至苏中解放区丢失,反倒成了罪责?

  2、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原因——责任简析

  (1)粟裕的依靠苏中根据地打歼灭战保卫解放区的作战思想和战役方针符合毛泽东中央军委战略方针,并在其直接批准和指挥之下

  A、(循上体例)1946年7月1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云逸、黎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山东、苏北的作战部署,指出:‘对桂顽进攻淮北,应有反击准备,但鲁南大军(山民注:集结鲁南之山野)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电报告知周恩来十二日南京来电内容: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电报提示‘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动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B、7月15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转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电,指出:‘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作战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为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胜仗,方能解决问题。’”

  C、7月1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电:‘徐州附近之作战关系全局,如打得好,歼灭蒋军东进主力,则我军可以南打九十九及五十八等军,可以切断徐蚌路,配合刘邓大军发展新局面,......;如打得不好,则苏中、淮北将处于困难地位。因此,你们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师,得手后再歼第二个师。此两师解决,则全局胜利。’次日,山东野战军自鲁南秘密进入淮北地区。”

  D、7月2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一)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山民注:歼敌3个旅俘师长王铁汉);(二)敌情尚严重,......’”

  E、7月30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粟裕电,指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人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裕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可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

  同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庆祝你们歼灭九十二旅之胜利。’”

  F、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G、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又是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本日,......粟裕电告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已到’,并希望调淮南第五旅去苏中参战。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

  H、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习,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I、8月15日“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认为他们留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很对,指出:‘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二十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J、8月28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电”,通报粟裕、谭震林部的作战经验,指出:‘......;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希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K、8月3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张鼎承、邓子恢,刘伯承、邓小平电,认为粟、谭二十九日来电提出的争取七至十天休息,一面休整一面包围海安的建议‘所见甚是’。......本日华中野战军第五旅攻占黄桥。至此苏中七战七捷结束,共歼敌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俘国民党将军十三名。”

  L、9月9日“关于粟裕、谭震林八日提出的撤围海安北上泗阳、稳定两淮局势的建议,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指出:‘同意放弃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此电改变了中央军委本月四日关于华中野战军攻取杨泰线和西进淮南的决定。”

  (2)面对敌强大重兵集团的多路全面攻势,毛泽东中央军委还没有形成决心将粟裕部北调与陈毅部汇合从而没有形成强有力大机动兵团寻机歼敌以保两淮而各自为战,是内战初期尚无经验的不得已之举,结果最终华中解放区丢失;根本原因是我军严重弱势且被动,各解放区只能各自为战以迎敌并逐步取得有力歼敌经验,失地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 到一九四六年年底的时候,全国各解放区在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下大片失守:长江以南的苏中解放区和豫皖解放区已全部沦为敌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丢失四十六座县城;而张家口和承德地区一系列县城的丢失,不但使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被完全截断,而且令共产党人的中枢——陕甘边区的侧后出现了巨大的威胁。”(摘自:中国青年网2011-04-22,《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和平已经死了”)但更严重的还是:解放区的首府延安不得不放弃——尽管是主动放弃,而党中央也不得不人分两路,由毛泽东率领书记处多数和中央军委转战陕北一年,并且创造了古今中外唯一最经典战例——最经典战争奇迹:最高统帅率领最高统帅部千余人在极其艰险困苦的转战中直接充当了陕北战场调动敌军的最有力诱饵,从而将自己和最高统帅部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而且更不断胜利地指挥了全国五大战场:陕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原!

  山民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古今中外第一兵圣,这就是最有力最重要证据之一!!

  A、(循上体例)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由你率领主力与陈毅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个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遂放弃上述第一方案。

  B、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从而否定陈宋建议。

  C、8月20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3)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而粟裕部远在南部海安远水不解近渴,遂致两淮失陷丢失苏中解放区

  A、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

  先看《毛谱》记载:

  a、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b、8月2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指出:‘现在敌人逐步向东企图打通陇海线,并威胁淮阴、临沂,我军必须寻找机会歼敌。我军休整一个月之计划事实上不可能,将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休整若干天又打,打后又休整若干天,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真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然陈毅“尚能饭否”?

  c、“十二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你们务必在泗阳、淮阴之间歼敌一个至二个旅,顿挫敌锋,以待粟、谭主力到达,歼灭余敌。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十九日,两淮被国民党军占领。“注[2]1946年8月上旬,山东野战军进攻泗县失利,撤至泗阳。9月10日起国民党军沿运河两岸南下,进犯两淮(淮阴、淮安)。”

  B、粟裕主力远在淮安“远水不解近渴”,且单靠中野并不能确保两淮。

  且看《毛谱》记载;9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2],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个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华中野战军主力随即由海安兼程北上淮阴。但两地相距五百华里,一路经水网地带,又缺少船只,天雨不断。本日,谭震林于淮安电告中共中央和陈毅、宋时轮:‘华中主力最快要二十号才能赶到两淮。’......”

  再看上引文《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的有关章节:

  “苏中战役无疑是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的杰作之一。只是,苏中战役并没有缓解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局面,苏中解放区的重要城镇不断丢失,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就在苏中战役进行中,集结于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五个军十五个师十五万人,在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的指挥下,向山东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虽然山东野战军叶飞部、胶东军区许世友部进行了顽强阻击,但因国民党军队最终打通了胶济铁路,山东解放区的军事要点相继丢失,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计划大军南下淮北,在徐州附近寻找战机打几个胜仗,以延缓国民党军对山东的全面攻击。

  但是,接下来的泗县战斗却以陈毅部的严重失利而告终。

  ......

  对泗县的攻击令山东野战军遭受很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在苏中、山东和淮北三个方向上同时并进。身在淮北地区的陈毅对去苏中还是回山东难以抉择,就在他与粟裕电报商讨未果之时,坏消息再次传来:国民党军向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开始了大规模进攻。淮阴无论如何不能失守,陈毅和粟裕立即部署保卫淮阴的作战。但是,陈毅部主力的正面有国民党军的阻拦,部队被缠在战场无法迅速脱身;粟裕部主力远在海安,......。

  向淮阴进攻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此时,整编七十四师攻势迅猛凌厉,华中野战军的‘皮旅’和九纵奉命阻击,尽管官兵不惜生命,英勇作战,依旧无法阻挡整编七十四师对淮阴的一再逼近。‘皮旅’甚至把淮阴城边大运河的堤岸扒开,将整个整编七十四师的攻击路线淹成一片汪洋,但是整编七十四师的进攻还是没有停止。九月十七日拂晓,整编七十四师以两个连的兵力轻装突进,捉到一个共产党士兵并获取了口令后,国民党军冒充共产党骗过淮阴城的岗哨潜入城内。紧接着,整编七十四师的大规模进攻再次开始。内外夹击、里应外合的作战使淮阴城内瞬间陷入混乱的巷战。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攻占淮阴后,继续南进,于二十二日占领淮南。

  两淮相继失守,使共产党人在整个苏中和苏北地区失去了立足之地,大片的解放区由此变成了敌后游击区。......事实证明,面对强敌的进攻,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勇于舍弃一些地盘,集中兵力击敌弱处,才有可能扭转被动局面。......

  整编七十四师从刚刚占领的淮阴出发向涟水发动攻击。此时,连续的作战失利让华中野战军官兵憋了一肚子的火,于是,他们在迎敌的时刻表现出鱼死网破的决绝。守卫涟水城的部队顽强阻击,粟裕调集主力星夜增援。交战双方官兵在黄河大堤上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最终的巨大伤亡迫使整编七十四师放弃攻击退回淮阴。涟水一战,华中野战军也伤亡六千多人。

  在涟水战斗进行的时候,除粟裕因指挥战斗未到之外,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局领导人连续召开会议总结教训。陈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干部的责备。他们因解放区的连续丢失而十分痛苦。陈毅诚恳地承担了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批评,真心实意地维护团结。”

  由此就发生了《毛谱》明确记载的毛泽东9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同意他们的建议,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局面。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次日为中央起草致陈毅等电,指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二十五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并告张云逸、黎玉、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指出以陈士榘任合并后指挥部参谋长为适宜。”

  并进一步发生了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合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而《毛谱》此系列记载所明确反映出来的信息就是:

  五、内战初期,敌强我弱且全面进攻一时难扼制态势明显,而我各解放区只能分兵迎敌,结果则往往难免人损地失,从根本上说,这不是陈、粟的过失,而是从毛泽东中央军委到各解放区及野战军主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

  六、由于山野作战陈毅以及宋时轮指挥明显不给力,所以才最终促使毛泽东党中央下决心作出重大决定:“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党中央对粟裕自抗战以来尤其是苏中战役中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依重。

  “战役指挥”指什么?就是战役目标、计划、部署和具体的前线总指挥!这就是说,这既不是毛泽东党中央的临时性决定,也是在当时陈毅老资名望地位高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最终就是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进行淮海大决战!

  而这一点更有陈毅的自我介绍作为明证:“我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政治工作上,依靠的是谭震林同志;在军事组织指挥上,依靠的是粟裕同志。’我自己则是‘点头’和‘摇头’的关系,也就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要由我来定夺。

  “陈毅对粟裕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陈毅在《关于增强纪律性,反对不良倾向,加强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报告中说:‘这次战斗布置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司令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我们都同意他的意见,他对于战役胜利贡献最大。’1947年3月9日陈毅就莱芜战役对记者谈话量说:‘......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摘自何新博客2017-10-03转风卷战旗《谈谈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

  3、败军之将李默庵关于苏中战役的回忆文章,其他国民党贪腐政要败军之将回忆录,共同的最大特点是粉饰失败揽功诿过:自己党国忠臣良将正人君子;如果都要当成确凿史实,那么整个现代中国革命、党史、军史就要推翻重写,而蒋委员长就更成为“亚圣”要供起来了!

  尤其这个败军之将李默庵,早不写晚不写,惨遭蒙冤贬谪打压的开国大将粟裕逝世了,他又受到第二代核心的高调接见身价倍增,于是就来了这么一套。其实,无非是趁此机会向大陆国人表示他曾经的多么高明,虽败犹荣:虽然损兵折将但不值得心痛,而将整个淮海地区强势国民党军的合力进攻下占领两淮苏中解放区的功劳都要算在他的名下,且一句轻描淡写的“我部上报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就将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贬损成虚报战功的伪君子,一下子打到几乎18层地狱,并且从此成为一些人贬损粟裕的又一新口实!

  所以,还是那两问:

  七战七捷后,苏中解放区丢失了,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5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死守苏中解放区首府甚至处处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八、涟水(二保)南临金门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这里尤其有必要简说金门登陆战役的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这有陈毅1954年“在批判饶漱石问题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录)为证(转引自何新解放战争研究史料《陈毅1954年对饶漱石的批判发言》):

  “有一件事报纸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本来是军事秘密,不该讲到此地,我忍不住讲出来,因为在座各位是民主党派的领导同志,想来也不会对外传出去。

  就在解放上海那年秋天,为了给解放台湾打下基础,党中央决定首先解放金门。这是台湾的门户。三野受命担任这个伟大的任务。可是,当时我作为三野司令员,和饶漱石对如何执行解放金门的任务,发生了分歧意见。

  一向失败主义思想的饶漱石,当时又产生了轻敌思想。......饶漱石认为蒋介石已经完了,只要我军一登陆,金门就会不战而降,派一、二师人进攻金门就能解决问题。

  ......我的意见是蒋介石必定会不惜一切牺牲,坚守金门顽抗,我军必须以全力进攻金门,并且在万一战局不利时,作最坏的准备。饶漱石不同意我的意见,......

  结果,那次战役,我军失败了,损失了一万多人。主要责任落在饶漱石的头上,但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及时反映给党中央,我还是犯了错误。对此,我也作了检讨。”

  另外,记得山民在多年前看的一份资料中,具体指挥战役的是一位副军长,军长不在,他负有直接责任:情报不准,海况不明,未作周密方案,仓促投入作战,且严重违背粟裕关于必须充分准备包括五倍于敌的兵力方能进行作战的指示。

  所以,将此战失败的责任都算给粟裕是不符合史实的。

  而且,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仅以山民所陋知为例:

  兵圣毛泽东:

  一是为打破敌大军对井冈山的大规模“围剿”而与彭德怀分兵,他与朱德向赣南出击,结果连续两次遭到敌军在大余城、寻乌圳下村猛烈袭击几乎被俘而部队折损大半。同时彭德怀也丢了井冈山这个党和红军的唯一根据地——连家都没了!

  二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再次出山并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役,由于情报错误,湘军非但未被围歼反而打成消耗战,几乎顶不住湘军反攻,连红军的宝贝疙瘩陈赓的干部团都拉了上去,并急令红一军团紧急救援,最终不得不撤退。

  而毛泽东品格崇高,从不讳言曾经打过败仗。

  再如周恩来、贺龙、叶挺南昌起义后的进军广州失败;林彪的四平失利;彭德怀的丢井冈山和榆林失利;聂荣臻的大同、集宁失利;陈毅的泗县失利,等等。

  总之,共产党的开国元勋们,既非神仙亦非完人,包括被山民颂为古今第一兵圣的共产党人民军队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而况粟裕呼!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探源浅析

  三、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视蒙冤的冰山一角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批判刘伯承粟裕萧克的文件至今没有解密,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重要说法,多传自当年一些知情人之口。所以,山民这里引用的只能是一些转道而来的认为有其可信性的信息。

  (三)“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及“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1、“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

  A、杨尚昆的“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

  转引自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10-10):“楚(青,粟裕夫人。山民注)老《慰英灵》一书披露:杨尚昆说粟裕1958年蒙冤,不过是因为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德怀)、聂(荣臻),半个是陈毅。”

  B、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披露:“彭德怀斗粟裕的时候,聂荣臻、徐向前也都很积极。当时说是得罪了三个半元帅,那半个是叶剑英。粟裕只听毛主席的,其他人怎么说,他都不管。“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

  4、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主要证据就是强加给粟裕的那些罪名。

  (四)粟裕的罪名及后来透露出来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粟裕的罪名总括起来主要是:

  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和几位元帅关系都搞不好、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

  具体说来主要有:

  1、“三次擅权”: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

  这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恐怕这是当时引起毛泽东震怒恶评从而导致解除其总参谋长职务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次擅权说”的主要根据(据彭德怀全传编写组《粟裕三次“擅权”:“背着”毛泽东调志愿军回国》,老年生活报2013-04-13载):

  “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1955年6月20日深夜,彭德怀接到南京军区急电,说皮定钧(福建军区副司令、中将)从北京回来传达粟裕总参谋长6月18日指示‘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彭德怀看完电报后感到惊异。便把主管作战的副总长陈赓召来询问。陈说,18日那天粟总长召集皮定钧和作战部王尚荣等研究了福建前线作战问题,认为可准备攻打马祖列岛,并应立即准备。能三个岛同时攻击有利于速战速决,但应由南京军区许世友等研究后再定。彭说,毛泽东批准的1954年8月13日军委关于东南沿海作战方针,你们也参与了制定。明确规定每次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求得战则必胜。打一江山岛就是按这个方针选定的。我曾经告诉张爱萍要用牛刀杀鸡。现在仍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看来总参、南京军区对这一方针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现可先告南京军区打马祖准备工作暂停,听候新的指示。

  6月23日彭德怀就此电报事向毛汇报。毛说,目前台海局势以平静为好。彭说,现在看粟裕、陈赓、许世友等对军委8月13日的方针还缺乏深刻认识。为此提议请叶飞、许世友来北京开一次会,有利于军委方针的掌握和贯彻。毛表示同意。

  7月18日彭德怀主持召开福建沿海会议。粟裕说,6月18日开会时只是告皮定钧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三个岛要同时攻击,皮定钧可能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但根据那天的会议记录,皮定钧同志未传达错误,此事应由粟裕自己负责。

  事后彭德怀把审定的记录打印出来呈毛泽东。毛于7月13日在记录上批示:‘6月18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忽略外事纪律

  195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除毛泽东率高规格代表团出席外,中国还派了规格最高的军事代表团。按预定日程,中苏两军领导人对口会见,但仅限于礼仪性质,不谈实质性问题。

  粟裕总参谋长同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会面时说:‘今天向索元帅还有一个请求,就是不知道苏军有没有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的材料,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份。因我们那儿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职责不太明确,我们总参谋部不是不管,而是管的东西太多了。管得太多就可能忽略大的问题,现在总军械部也由总参管了,这样发展下去,总参的工作越来越多了,国防部只剩下办公厅,也就是萧向荣他们了。我们不知道哪些工作应由国防部来管,哪些应由总参来管。’

  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提出,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粟裕已经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材料,是有违外事纪律的。陈毅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

  调兵问题

  粟裕是在1951年11月12月被军委任命为副总参谋长的。1951年12月28日总参曾发文重申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调动的命令,要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才能发出。

  1957年11月,粟裕鉴于撤军事已准备了两三个月,回国后的驻地及分批撤离和单位都已有安排,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此事都知道,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大概是于2月26日,粟用总参名义下达了第一批回国部队3月8日回国的调动命令。彭德怀、毛泽东看到后诧异,这明明违反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规定。彭德怀询问粟裕,粟说只看了电报首页,未看末尾的署名。此事,粟在军委扩大会议5月28日小型会议上作自我批评说:‘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

  粟裕在打马祖、向苏联要材料越权后,又第三次涉及毛泽东的调兵权,这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粟裕的原因。据《彭德怀全传》”。

  (2)“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而且“阴”及被透露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这又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山民,就是一介社民,不可能查阅党国档案资料,而且尤其是“粟裕事件”档案至今仍被冰封,故只能从报刊网络中透露的蛛丝马迹一窥当年的冰山一角。

  张雄文2016-10-10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披露:

  “2007年5月前后,我有幸拜会了诸多粟裕大将的知情者,他们都有粟总善良的一面,待我十分友好。当我向他们打听书本以外的粟裕大将事迹时,他们或谨慎,或爽快,到底叫我知道了许多外人无法了解的事情,现整理出来发布,以备遗忘。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若是脏水桶林彪干的,多好!)我不能一一标明出处,只能以字母代替,并请大家记住李商隐的诗:‘武皇内传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

  “A老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国防部与总参之间的矛盾早被反映到毛泽东那里。粟裕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请求谈工作意见,毛未答应,只交待陈毅了解情况。期间,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人参加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毛泽东叫大家谈谈对粟裕的看法。全场默然。半晌,毛泽东只得点名陈毅:‘你跟他在一起时间最久,你说说!’陈毅面无表情地回答:‘只有一个字,阴!’然后再无别话,全场震惊。这个评价给毛、彭、邓、聂印象极深。几天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总说要加温: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26日、28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粟裕解释自己曾经谦让陈毅当华野司令,陈毅不做声,彭德怀冲口而出:‘这正说明你阴!’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个人主义,就是大盗,大盗盗国!’1948年豫东战役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司令部不同意打(可见《粟裕年谱》),在毛泽东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此时,其中一人(邓小平?)说:‘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要求公开讨论粟裕‘阴’的问题,陈毅做了专题发言,彭大加赞赏:‘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对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8月,毛泽东继续受影响,称粟裕为军队的‘坏人’。

  此后数十年,邓防备粟裕的‘阴’,尽管粟裕1975年示好,总不给他平反,也不重用。不止对越反击作战时弃置一边,中顾委成立,还让粟裕的部下许世友做副主任,粟却为常委。”

  另据上引刊物《期刊文萃》刊《粟裕大将蒙冤始末》中的更明确记载: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奇怪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问题也列入其中。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但是,粟裕越解释,会场上的火药味就越浓。当他说明自己的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和主动不就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一职时,彭德怀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

  “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告洋状’进一步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促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转变,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晚年彭德怀身陷囹圄时,曾多次对58年错整了刘伯承与粟裕表示了发自内心的忏悔。”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代二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毛泽东要通过“大呜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绝对领导权

  (一)“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

  1、粟裕与彭德怀的主要矛盾

  之所以将彭德怀放在第一位,因为他是“倒粟”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推手。

  《彭德怀主管军队信不过粟裕常对其出言不逊》(来源:武汉文史资料,作者梁丞,2013-03-08)载:

  “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山民注: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主要助手。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做了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正式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彭德怀信不过粟裕,另一方面粟裕为人又一向坚持原则,不事迎合,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是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就任总参谋长之后,很快就提出抽出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于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的建议。

  对此,彭德怀认为没有必要,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暴发,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个军区临时抽调部队组织战略预备队。粟裕则坚持认为,等战争暴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一旦暴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阴,将会失去战机。(山民注:在粟倒后,中央军委最终还是组建了战略预备队)

  成立国防部后,各总部仍直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参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于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年,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

  19571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却被军委领导认为粟裕是‘告洋状’。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隔阂与意见分歧,性情比较爆燥的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甚至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都会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在工作中很难得到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的支持,他对军队建设和日常工作提出的许多重要建议和意见,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批复,这不免要影响到总参工作的正常运行,包括他主持下拟定的全军的作战计划,竟也长期得不到批复。而越是这样,粟裕就越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958年9月参加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时,他还当面向毛泽东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跟毛泽东谈谈自己对军队工作和总参工作的意见。......1958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举行第一次小型会议,参加会议者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和军队的中央委员。彭德怀在会议上宣布这次扩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整风、整编两大问题,要采取大呜大放、大争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令粟裕深感意外的是,一天之后,即5月26日,当他接到通知赶去中南海居仁堂参加有军委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时,发现会议竟是冲着他来的。与会者就粟裕在所谓‘总参与国防部关系’上的‘错误’进行批判。批判中给粟裕扣的帽子有‘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还向总参二级部的领导作了专门的传达,明显是为在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定调子。

  “......28日,粟裕就被迫在有5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第二次小型会议上作检讨。但这时会议的气氛还比较缓和。对此,毛泽东很不满意。他认为会议的温度不够,因此要求元帅们和与会者以整风的精神大呜大放,通过会议与小字报相结合的办法,一周之内使空气紧起来。”

  2、粟裕与聂荣臻的主要矛盾

  上引《期刊文萃》载:“由于从建国初期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的,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要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过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必要上报。没想到毛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年夏提出了批评。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作了批示,而且把粟裕与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并借机对聂又作了批评。这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3、粟裕与陈毅的主要矛盾

  他们战区正副主帅之间的主要矛盾,除上文所引陈毅揭批粟裕“阴”的发言中的只言片语外,无从找到更多的资料依据。但是从另外若干回忆性文章的披露中,山民推测可能主要与以下事件有关。

  (1)华野及中间分出的内、西兵团,主帅是陈毅,而毛泽东中央军委却明确指示“军事指挥交粟负责”;而粟裕又是一向对军事有独到深刻见解且敢于坚持己见的副帅,陈毅难免有被架空的感觉:打了胜仗,主要功劳是粟裕的;打了败仗,自己还要首先检讨!

  陈毅是人,不是弥勒佛,再大的肚量,心里能不产生冤恨?

  (2)为改善中原战局,淮海大决战前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华野临阵换将,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仅由于粟裕的极力谦让和挽留,陈毅才得以兼了个虚名的司令兼政委而仍须去中原,粟裕虽是暂取陈毅职权而“双代”,但实际统帅全军。

  这是陈毅从思想感情上极难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尴尬处境。他无法公开冤恨毛泽东和中央,而只能更冤恨粟裕。

  据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文载:

  “A老说:为写《粟裕传》,他采访过东南野战军组建时期的东南局副书记J老。J老亲口说了个真实故事:1948年5月,陈毅被调离华东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任管后勤的副职,心情比较沉闷,但外表还看不出。未上路前,J老陪陈毅下棋,因两人平素较熟,那时等级也不很森严,J老便笑到:‘陈老总,中央原来叫粟司令管打仗,现在又将你调走,看来你打仗不行啊。’陈毅一听,脸色顿时十分难看,忽然起身,一把掀翻桌子,说:‘谁说我打仗不行?’满屋人惊呆了。J老自知造次,忙道谦不迭。”

  (3)陈毅与饶漱石矛盾死结粟裕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饶漱石又十分依重支持粟裕,这可能是陈毅暗恨粟裕的更深层原因。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华中局,军政(党)主官陈饶矛盾分歧激化不能相容,毛泽东和中央不得已调陈去延安参加七大,同时协调二人关系。(详情请参阅陈晋2017-08-21《毛泽东给陈毅回信:“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炼习忍耐”》)但深层死结并未解开。终于在饶被打成“反党集团”主要人物之一时,陈大批揭饶“罪行”才出了一口恶气。

  而由此产生的系列恶果之一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专司军事                                                             且擅长作战计划、部署、指挥的副主官粟却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偏偏他的擅长打仗,又使占据党政主导地位的饶必然要依重支持他。如此一来,一向为人处事低调希望远离人事斗争漩涡的粟就完全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漩涡中间:他该支持哪个?一边是军长、司令员,一边是政委、中央局书记!而尤其他还是一个对军事战略战术善于独立思考又敢于坚持己见的军事副帅,军事主帅陈能不忌恨?

  在陈毅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痛揭粟裕“阴”的发言原稿没有公示于前,民间社会,我这个愚陋山民就只能作此推测:这就是粟裕的所谓“阴”!此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什么“阴”的新证据。相反,“阳”的证据倒是一大堆!

  4、粟裕与后来的第二代核心的主要矛盾

  这只能从并不明确的后来的第二代核心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粟裕的那句尖锐严重揭批发言“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中窥探他内心的愤恨。此外暂无别的明显踪迹可寻。

  但是,在成为第二代核心主导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而为世界瞩目的时候,就明确宣布“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待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引自《邓选》第三卷《对二野历史的回顾》1989年11月20日)——我才是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真正指挥官!

  所以,晚年的粟裕 “(我听他夫人楚青同志对我说,粟裕首长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为什么他不写、不读、不看呢?我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对此有想法。”(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鞠开,2018-03-29,原题:《史海钩沉:粟裕淮海战役大胜斯大林连赞“奇迹”》)

  而在“后来杨德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给58年扩大会议受批评的人平反,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张震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到此为止了。”(摘自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粟裕秘闻》第十四节)

  (二)军委扩大会议批粟走向极端被毛泽东觉察已经偏离他预想的效果时,他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但粟裕终于未能解脱及其根源。

  1、毛泽东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

  “会议期间,毛泽东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毛点头赞同。此后毛说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因此,陈毅听了7月14日粟裕第三次大会检讨之后,主动走上前去握粟裕的手说:‘讲得很好。’并且带头鼓掌,表示通过。......

  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引自上引文)

  2、对批刘撤粟萧毛泽东的处理过程动机,山民推测至少有以下重要之点:

  (1)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见《毛谱》批示)批刘撤粟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加强以他为核心和主导的中央军委在全军的绝对领导权。

  (2)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强化对军队背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教条主义”和“分散主义”批判斗争,从而使军队思想作风回归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且同时也给彭德怀敲了警钟!

  (3)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进一步揭露军队高层的深刻矛盾,从而看清“水”到底有多深,并寻求妥善处理办法。

  (4)通过严批刘粟萧解除粟萧职务以儆效尤,尤其是粟的“违纪”“告洋状”。

  (5)让“三个半元帅”以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批刘倒粟萧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从而基本达到维护他和他们的团结亦即毛泽东的集中统一目的。

  所以,终毛泽东之世,粟裕就不可能得到平反。

  3、尽管对刘粟萧严批粟萧解职,但毛泽东还是严格把握着分寸

  (1)刘被保护过关。

  (2)粟萧被解职但没有严重政治定性,尤其对粟没有定性“反党夺权”“阴谋家”。

  从《戚本禹回忆录》看,毛泽东内心还是喜爱并准备一旦发生大战还要重用粟裕的:“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在此书此节注释中,戚本禹记载:“毛主席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是想重用粟裕的,粟裕是唯一一个主席亲自指定参加中央文革碰头会的。1967年春,毛主席还在一次会议上表扬粟裕,说‘粟裕是我们的大树将军’。这无疑是肯定了粟裕的历史功劳和他对于新中国的无人可替代的贡献。”总之,粟裕与朱老总刘帅一样,而与彭德怀林彪不同:有大才而与世无争,不参与政治斗争,让毛泽东放心!

  这里,山民认为还应该为毛泽东再说句公道话:他组织和推动1958年军委扩大整风会,并没有全错,今人更不应该跟着瞎起哄“一风吹”,其根本道理在于:

  七、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残酷艰危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整套成功的战略战术思想亦即毛泽东军事思想,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它是马列主义中国化即在中国——中华民族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科学产物。它是我党我军战胜一切敌人尤其是外国侵略者的无价法宝,是我党我军治军的灵魂。它完全可以而且完全应该依据新的国内外军事动态发展创新,但是,绝不能放在次要地位,更绝不能抛弃;而且于当今尤甚!

  八、苏联苏军在同强大凶狂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残酷激烈战争中是最终胜利者,主要根源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即在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条件下的空前大规模重兵集团、机械化尤其装甲化航空兵化的立体化的残酷激烈而胜利的战争中的正确战略战术,它无疑不仅是世界战争史宝库中的无价珍宝,同时也是我党我军进行反强大侵略者全面现代化立体化战争预习中必须认真深入学习研究的最可宝贵借鉴之一。但是,借鉴就是借鉴,既不能照搬更不能宣宾夺主,取代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根本治军从而教育方针。

  尤其必须看到的是:苏联苏军的最终胜利是在付出了十分惨重惨痛的多次失败并深刻地吸取了严重教训后才取得的。也就是说,它在战争前期的一系列严重战略战术错误也必须同时为我党我军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借鉴。而这一点,我军当时的最高学府亦即刘伯承元帅可能是做得不够的。

  九、从《毛谱》的一系列记载(本文从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1958年的军委扩大整风会议,毛泽东更关注的是反对和批判教条主义问题,因为它事关我党我军治军之本,而不是被所谓“大鸣大放”“火烧”向斜路的大批特整粟裕一系列“严重错误”问题。而且,从他的原秘书戚本禹披露的信息看,他对此是心中另有看法打算的。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为粟裕蒙冤辩诬

  除了上文已引证的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在第三代核心授权以中央军委名义发表纪念粟裕丰功伟绩文章为他平反外,这里再引证一些当年知情老部下的辩诬文章看粟裕有多冤。

  (一)《老部下为粟裕大将辩诬:他没从国外私自调兵回国》(新民晚报2013-02-08 作者乐时呜等)

  “...... 近些年有人不顾事实,写了所谓‘粟裕因三次擅权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评’的文章,造成不良影响。作为粟裕同志的老部下和关心那段历史的人,认为有责任维护中央军委对粟裕同志已做的正确结论,维护党史军史的严肃性,把历史的真相说出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同志以清白。

  3、所谓‘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解放金门、马祖是中央军委的决策。195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1957年底解放金门的作战任务。......1955年2月底到3月初,粟裕邀集各总部、海空军领导同志一起,听取南京军区领导同志关于视察福建的情况汇报,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打马祖作战规模较小,补给容易,战斗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建议‘以解放马祖为下一步军事斗争目标’,争取于1955年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3月5日,粟裕将讨论结果报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并军委。彭德怀于3月9日批示:‘同意先打马祖部署。’

  1955年4月15日,南京军区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全面的进行准备,实施时采取逐岛攻击的作战手段,并准备先攻高登或同时攻占高登和北竿塘,而后再攻占南竿塘’,具体组织指挥工作交由福建军区负责。南京军区将这一部署,同时上报中央军委与总参谋部。

  粟裕看到上述报告后,认为福建军区机构不健全,难以担负此种复杂艰巨的任务,建议南京军区派员加强。......时过两个月,总参谋部一直没有得到福建军区执行情况的报告。6月中旬,粟裕从在北京参加集训的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那里了解到,攻击马祖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不充分,预定参战部队仍在执行一年一度的训练计划,......,他们计划在8月份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两栖作战演习,后即投入战斗。粟裕认为,‘对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确实很差,                       亟须认真执行’。

  6月18日,粟裕与陈赓副总长一起,约见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指出:解放马祖的准备工作应从困难处着想,战斗与战役实施过程中力求速决,以显示我军力最强大,减少美帝干涉的机会。按照南京军区4月15日所作的全面准备逐岛攻击的部署,充分准备,确实进行。粟裕当时将三个茶杯摆成梯阶队形说:......。请他们详细研究,具体计算,将研究结果报告军委最后研定。这次会见谈话,工作人员没有作记录,结果造成与会者记忆误差,引来一场风波。

  彭德怀于7月8日召开福建沿海作战方针问题会议。......可是会议纪要不顾粟、陈二人的说明,仍然在注释中写上:‘粟总长确曾指示,要全面准备,同时攻击。’这个会议纪要,经彭德怀审定后报请毛泽东批示。7月13日,毛泽东在这个会议纪要上批示:‘六月十八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1955年8月31日,粟裕写出《关于六月十八日约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谈攻击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的检讨》,报彭德怀副主席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如实报告了处理马祖战备问题的经过,同时说明会议纪要中的‘注释与上述情况是有出入的。’彭德怀阅后批注:‘已阅。’毛泽东阅后批示:‘已阅,退粟裕同志。’同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阅后‘还毛’。一场风波,终于了结。

  上述事实表明,在对金门马祖战备问题上,粟裕完全是执行中央军委的决定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指示,根本谈不上‘擅权’的。

  2、所谓‘忽视外事纪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后,......总参谋部等各总部仍然直接受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但是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当时国防部没有专门设办公机构,军委办公厅同时也是总参办公厅、国防部办公厅,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此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同志又是国防部长,为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要求有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但是,究竟哪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哪些文电用中央军委或总参谋部名义发出,没有明确规定。总参谋部起草的文电,常常因为署名问题受到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批评。总部机关部门感到难以适从,纷纷要求有明确规定。因此,中央军委1955年3月16日会议决定,责成总参谋部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条例。从1955年到1957 年下半年,总参谋部先后5次拿出条例草案送审,都一次次被打了回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并多次对粟裕说:‘你们问问人家是怎么分工的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以苏军为榜样,这个‘人家’不言自明,就是指苏联军队。

  不久这个机会来了,......索科洛夫斯基说没有现成材料,简要介绍了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和关系,说他们的总参谋部隶属于国防部,没有什么分工问题。几个月后,1958年3月,苏军向我军提供了有关的书面材料。据随行翻译说:‘这是一场礼节性的拜会,谈话时间很短,时间不长,前后加上翻译时间在内,大约二十来分钟,双方主要谈友谊、友好。’

  这件事,......后来又被无限上纲为‘里通外国’。这些大帽子如今早已被掀掉了。

  3、所谓‘越权调兵’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粟裕是十分清楚的。1951年12月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就是以总参谋部名义发出的。

  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回。1958年2月,粟裕提出志愿军撤回国内后具体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军委第143次会议讨论,基本同意第二方案。根据军委会议的决议,总参谋部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总参谋部作战部先是起草了以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没获同意,又改用国防部名义,仍被打回,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说这个命令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总参作战部只好重新起草了以总参名义下达的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送给粟裕。粟裕认为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妥,但是已经几次反复,就在电报稿上写上‘请彭总阅后发’,意在给彭德怀思考审定的空间。彭德怀接到电报稿后直接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结果被否定了。最后志愿军回国的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的。就是说,这个以总参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电报,是根据军委领导指示起草的,这个电报既未上报中央,也未下达部队,是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草稿。这样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怎能成为粟裕‘越权调兵’的证据呢?

  粟裕同志在总参谋部

  1954年12月,军委任命粟裕同志为总参谋长。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向他宣布中央的这个决定时,他很吃惊。他说:‘主席,我不能胜任!’毛主席说:‘你可以胜任。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吧!’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他对中央军委首长和元帅们非常尊重,处理重大问题都事先请示,事后报告。对上级的每一个指示,他都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他对陈赓、黄克诚、张宗逊、张爱萍、李克农等几位副总长都很尊重,遇事总是在一起商量。为了加强集体领导,他建议成立总参谋部党委。他光明磊落,不隐瞒自己观点,从不吹吹拍拍。他不善于交际,全部精力都考虑作战和军队建设问题。他交待我们在办公室搞活动图版,在宿舍也挂了地图。他一不下棋,二不打扑克,像战争年代一样,一有空闲,就手拿几份文电资料,对着地图聚精会神,伫立思考。他一口气可以说出几十个军的部署和任务,思考问题缜密锐敏而有条理。他实事求是,处理问题总是从实际出发,防止主观片面,不说空话和大话,更不看风使舵,或者苟且迎合。他坚持真理,坚守原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决不轻易放弃,总是诚恳地提出来,不顾个人得失。更令我们钦佩的是,粟裕同志能经受住委曲和误解。他说:我相信自己的几十年革命实践是足够说明自己的。”

  (二)战友陈士榘上将谈粟裕蒙冤

  据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那天和我透露过一件事情,就是五十年代在一次小范围的军事会议上,主席曾经流露出对粟裕的不满,而且还使用了激烈的语言。我追问父亲,主席为什么这样?父亲说:主席为什么这样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解放战争跨越长江的时候,主席让粟裕尽快渡江。但是粟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认为需要等待时机,晚了几天。

  “父亲说:‘......但是粟裕1958年还是受了批判,还是有两位老帅对他有看法。‘谁工作中都会有缺点,一上纲上线就没边了。‘由于主席那个时候听了倒粟的汇报,也对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评价。’“

  (三)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罗瑞卿大将谈粟裕蒙冤

  《1958年罗瑞卿评粟裕遭批判一事:有人硬往死里整》(凤凰历史2012-07-21作者张雄文)载:“一个老部下问粟裕到底怎么回事时,罗瑞卿说:‘粟裕也是人,难免有缺点错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常的,但这一回不对了,是有人容不得他,硬往死里整啊!’

  “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也不幸突然落马,被人拿出他整粟裕的方式开始不断地整肃。

  这年的9月15日夜,毛泽东出席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扩大会议时,许多高级将领粉粉揭发彭德怀曾多方面排挤和打击原总参谋长粟裕。

  众人发言后,毛泽东明确表态说:‘去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彭德怀提出来要搞的,批判粟裕彭德怀不能说没有责任。’

  他还用手指一指在座的罗瑞卿:‘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

  罗瑞卿当然为粟裕高兴,当即欠了一下身子,点头表示:‘是!’随后,他找到粟裕,转达了毛泽东的话。

  几个月后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虽然没有公开平反,但待遇明显好于以前。”

  (四)东北战场军事统帅且已擢升中央副主席而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林彪谈粟裕蒙冤

  《华野高层内幕大曝光粟裕竟然敢干这事》(铁血军魂的立方时空《随笔·军事杂谈》2014-04-10)载: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还有若干回忆资料显示,林彪生前最欣赏的高级指挥员就是粟裕。在粟裕蒙冤后,林彪不避嫌疑多次变相安抚。连毛泽东的原秘书戚本禹都知道“林彪后来说过,那个仗(山民注:消灭74师)他不敢打。”(引自《戚本禹回忆录》)

  (五)重要的知情者同样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谈粟裕蒙冤

  为什么要引用戚本禹的话?他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文革中曾被毛泽东批准关进秦城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又被第二代核心坚主判18年徒刑,出狱后对毛泽东无一句冤言,品格高尚令人尊敬!所以,他的回忆可信。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载:

  “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江青对谁都看不上眼,但就是佩服粟裕,《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赞美粟裕的,就是江青去亲自作指导的。毛泽东也是偏爱粟裕的,见了粟裕一天都高兴,听到粟裕来,马上出来迎接。

  “彭德怀整刘伯承、整粟裕,在政治上是犯了大错。刘伯承、粟裕底下有多少人啊!他们对彭德怀能满意吗?事实上当时不但是这些人对彭德怀不满,而且是党内普遍对彭德怀有怨气。

  粟裕有了不起的战功,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毛主席都说粟裕是‘大树将军’,对这样一个人搞残酷斗争,彭德怀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甚至是犯了众怒。这也为他后来在庐山会议上‘墙倒众人推’埋下了伏笔。”

  (六)《粟裕夫人:对粟裕的打击都是来革命阵营内部》(凤凰历史2013-01-19摘自《慰英灵》作者徐充、刘顺安)载:

  “他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征战一生,业绩辉煌;蒙冤半世,压抑坎坷。对他的打击都是来自革命阵营内部。我曾说:粟裕同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位领导说:不,他是伟大人物。我看合起来应该说是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历来名将鲜有善终,古今中外皆然,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于幸免。何况粟裕同志出身于一名普通士兵,为人朴实无华,不事迎合。所以他的悲剧反映着历史、社会、人际以至人性等诸多方面。粟裕同志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难道不是吗?

  常言道,‘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后人何从评说?《粟裕传》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但他之所以蒙冤和平反之所以障碍重重却尚是朦胧和空白。从粟裕同志本人申诉起,到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两位副主席发表文章代表中央军委为他正式平反的十五年间,我随时记下了有关情况。从这仅仅限于我亲身的经历,可略见冰山之一角。

  在希望与失望交替的岁月里,我的泪干了,我的心冷了,在极度痛苦时我曾经激愤,但现在我已经超脱了个人感情冷静地看待这一切,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待了!”

  这就是大彻大悟!

  这就是凤凰涅槃!

  结束语

  该说的愚见,山民以为已经表达清楚。

  末了,谨引粟裕同志生前的晚年悲壮诗句作为结束语,同时谨以此拙文致祭这位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人民英雄英灵:

  《七律·抒情》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壮哉,粟裕大将!

  伟哉,粟裕大将!

  哀哉,粟裕大将!

  二0一八年四月十九日至五月九日晨校改

  于陋屋   晴,无风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应复原他杰出无产阶级革

  命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

  周方

  大纲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二、题外的话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十三、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十四、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十五、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托依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十六、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敌强大援军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八、涟水(二保)南临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战役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及平反难探源浅析

  一、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探蒙冤的冰山一角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毛泽东要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中央军委绝对领导权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谈粟裕蒙冤及辩诬

  结束语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大约自去年下半年起,当今中外著名学者何新先生在新浪博客连续转刊关于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研究评价文章,认为多年来的一股“造神”风是针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点,凭他的敏锐嗅觉,不无道理。

  但是,在何先生的系列考证研究中,却再次将粟裕定性为一个既无多少独立军事指挥大权且凡独立指挥几乎必败无疑,更揽功诿过甚至谎报战功以至阳奉阴违的不堪现代中国革命军界人物,以至言辞多有贬损讥诮。而且,一切不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来自哪方面的,几全部采信;一切有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如他所宣称信奉的多么权威文史资料,几一概不予采信。对此,山民深感心痛,不唯痛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亦痛何先生,深以为过矣!如果是别人写此类研考文章,山民或不屑一看。山民以为,一切还是以实事求是为归吧。

  只可叹,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献全身于革命,命运却如此多舛!生前蒙冤漫漫26载,死后又冷藏10年,而终于被第三代核心军委主席签发,由其时两军委副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署名发表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为他平反,恢复他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崇高历史地位,高度评价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尤其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高度赞扬他相忍为党为国为军的崇高胸怀品格。然而世事难料,竞然就在正式平反后23年的今天,他又一次被政治斗争推向风口浪尖!

  从何先生发表第一篇关于粟裕研究评价的文章起,就引起山民的关注,遂逐一复制几无遗漏,并另外搜索相关研究文章复制,共达30余万字,打印成8个分册。随后又尽可能仔细地研读相关文献典籍的相关内容,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下文简称《毛谱》)、《毛泽东传》、《邓小平文选》(下文简称《邓选》)、《邓小平谱》(下文简称《邓谱》)、《中国战争通鉴》(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戚本禹回忆录》(香港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下文均略上书出版社名),并两次细看由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历史文献性巨制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而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央军委平反定性评价结论基本相同。所以,本篇文字,就是山民将整个“粟裕问题”综合归纳为两大方面简要谈谈个人愚见,并同时供方家批判。

  二、题外的话

  为什么又扯到题外?其实也还是题内,就是山民此前对何先生的认知。

  山民生性愚顽,知识浅薄,不通世故,不懂权变,一根筋,一条道儿走到黑,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者。故命运多舛九死一生几致失忆,且屡遭贬谪流离而死不悔改,明知眼前是烂泥潭又一脚踏了进去,一生誓言“为文不为媚时语”,最终被体改为特色工人——新无产者。山民能苟活至今,全赖苍天眷怜!

  何先生最初引起山民极大兴趣和关注的,是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他同一个日本学者的访谈录,并随即收藏。后来他的网易博客在山民有了微机就成为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山民窝居偏远小城,无幸买到何先生大作,但其博客文章被复制者,足以打印成好几本书。故对何先生在全面内外私有化改革开放狂潮中苏世独立出淤泥而不染析疑纠谬秉笔直言肃然起敬,且在解析经济疑难杂症、外国文化历史诸方面认为是自己的导师,并不顾愚陋上书党中央领袖举荐重用他和黄奇帆、江涌、戴旭、杜文龙四位先生。故在他宣告世人罹患不治顽症将不久于人世时,山民就破例向他的邮箱发了一封近乎悼词的信,说如果他先我这个伤病缠身的老山民而去是会哭的!但恶性难改,同向他申明:不认同他的若干观点!其实,山民的哭他,更多的是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和被改革开放的新生“草根阶层”!

  本年3月23日,在何博上又看到何先生住院手术并在康复中,唯愿他早日痊愈继续关注国计民生和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局势。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四、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一)以德报冤品格高尚实例

  1、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年10月16日)载:“B老说:陈粟两家1958年后再无私下往来。《粟裕传》传记组采访楚青,问:‘1958年后,陈老总到您家来过吗?’楚青摇摇头,说:‘人家是领导,怎么会到我家里来?’

  “C老说: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主动参加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没工作,处境也不好,粟裕将她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并时常照顾,一直到1975年去世。陈毅次子陈小鲁正关在监狱,罪名是‘现行反革命’。粟裕设法将其弄出,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张茜去世后,粟裕干脆将陈小鲁接到家里,包吃包住,以后还做主,将孤儿的他招为上门女婿。为此,小鲁与大哥昊苏关系很不好。

  “类似以德报冤的还有扶养刘锡荣。刘锡荣父亲刘英,浙南游击时期准备杀掉粟裕。两人互相防备,各带人马分开后,粟裕才知道身边一部下为刘英的暗探,奉命可随时干掉粟裕。刘1942年牺牲后,此人成为粟裕手下将领,又成长为高级干部,但粟裕待之如初,从无穿小鞋之事。后来《粟裕传》传记组到家采访此人,了解刘英派他紧盯粟裕一事。此人几小时默默独坐,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始终不发一言,因不能证实,《粟裕传》传记组只得屏弃这一细节。刘英之子刘锡荣被粟裕派人从要饭路上找回,收为养子,精心培养,成为中纪委副书记。”

  2、张雄文《庐山会议刘少奇提醒粟裕:58年彭整你的事说说》(2013-07-17)载:“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找到粟裕,关切地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不过,粟裕只是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愿意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坚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自己的清白。”

  另据金汕陈义凤文(凤凰网历史2012-05-31)《上将陈士榘晚年揭秘粟裕挨整真实原因》(转摘引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金汕陈义凤著,陈人康口述,人民出版社)载:

  “父亲故去后,我仍然关注粟裕之迷。我听北京一些差不多大的高干子弟讲,彭总1959年在庐山为民请命挨整,有人做粟裕工作,让揭发彭总,因为粟裕被批是彭总主持的。但是粟裕拒绝了,他不愿意干落井下石的事情。一直到文革,粟裕一直处于似倒非倒的状态,他的谨慎低调让他没有成为‘敌人’。”

  这一段回忆,从另一个侧面有力证实上引张文所言非虚。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党军内政治斗争中蒙冤而相忍为党国军队,不对彭德怀落井下石,尤显高凤亮节。伟哉,粟裕!

  (二)长期蒙冤遭打压仍然以国家民族人民安危为重,呕心沥血调研御敌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中外共知,自中央军委1958年“整风”扩大会议开始,粟裕长期蒙冤遭打压直到死后10年!

  而在打倒“四人帮”彻底否定“极左”并全面改革开放初期,一切毛泽东时代的“冤假错案”几乎都“一风吹”,就连轰动全国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都被平反。但是,粟裕蒙冤非但没有被平反,更遭政治冷冻,以至被清出中央军委常委,而末年仅送一个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虚衔。

  此时粟裕老将军的心情,即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亦不难推测。

  然而他却相忍为国家民族安危,以带病之驱踏遍边疆关内战略要地,呕心沥血调查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进而为新世纪政治经济尤其军事形势下中国国防战略方针修改制定做出了其他开国元勋所不及的杰出贡献。

  据《湘潮》2012年第3期李戈瑞《粟裕晚年对未来战争的研究》载:

  “由于粟裕的不懈努力,在1980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粟裕说:‘未来战争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多死多少人,多付出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1977年8月,粟裕在参加完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军委座谈会后,即赴新疆考察,先后到乌鲁木齐、伊宁、独山子、石河子等地察看地形。考察结束后,他就新疆战略战备工作问题,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和军委战备委员会提出许多关于新疆地区战备建设的建议。此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又多次抱病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湖北、广东等地勘察地形、视察部队,深入作战部队和边防海防前哨,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敌我双方的情况,广收资料,精心研究,并与当地驻军和地方党政领导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粟裕外出调研,总是轻车简从,从不讲究吃住,也不参加宴请。有些单位的领导利用晚上或是星期天来看望,他都是先表示谢意,再劝他们不要再来了,免得影响工作。他向身边工作人员交待,绝对不能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任何礼品。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思考,粟裕感到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全过程作具体分析,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战争初期,因为战争初期对整个战争发展进程关系重大。1978年1月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这是他多年来就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思考的结晶。......1997年1月11日和13日,粟裕先后在军事科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对未来战争初期作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山民注:具体研究成果从略)

  “粟裕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边疆海防,为探索未来的反侵略战争,躬身实践,竭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不过,在这里,山民还要说的一点愚见是: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全面入侵的“诱敌深入战略”绝不应一风吹!

  粟裕老将军晚年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大规模入侵战略的研究结果,最终导致改革开放后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对此,山民感到深深的忧虑,基本道理是:既然是我国遭受全面入侵,那就除了美苏两霸再无第三国敢这么做。这也就是说,我国是处在一个相当弱势的战略地位。而在这种极其严峻的不利态势下,全面设防处处抗击,就必然遭致全局被动处处挨打,一如蒋介石的国军抗日。而为要最终战胜强大的入侵者,就必须既有计划地坚守若干战略支撑点,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放弃一部分据点,造成强大敌军的分散占领守备,并在这种战略态势逐步变得有利于我的情况下,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在具有关节点意义的局部地域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装备,歼敌或者至少打残一路,就绝对是我国我军必须使用的正确战略战术。而这里还必须说到的是:尤其是在毛泽东刚刚辞世,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极左”,“一风吹”刮遍全党全军全民即全国的极不正常历史时期中,中央军委的这个决定有多大的正确性成分是值得今人严肃全面深入研究的!

  (三)“两让司令”并非“神话”

  1、“一让司令”的最权威文献证据

  《毛谱》载:194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承、刘晓五人为常委,(十一月二十六日增补曾山为常委),邓子恢任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谭震林任副书记兼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二十九日,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以后又任命谭震林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也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要让粟裕当司令,而张鼎承只当副司令?道理最简单明了:因为粟裕善于用兵!眼前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夺取天下的最关键时期,来不得丝毫犹疑甚至感情用事,甚至论资排辈!

  这不,二十九日中央毛泽东就又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野战军是什么?是决战决胜的最主要战略工具。可见中央毛泽东对粟裕的信任和依重是多么坚定不移!

  难道不是吗?是中央毛泽东下错了棋用错了人吗?铁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不愧古今中外第一兵圣!

  8、“二让司令”的历史知情人权威证词

  第三代核心签发由其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署名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明确说:“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时中央曾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野部队传为美谈。”

  山民认为;

  七、《毛谱》没有记载此事,可能是当时没有现场记录入档,而中央会议讨论仅记要事未提粟裕的个人请求。

  八、无论《毛谱》《邓谱》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文件,并不代表它就不是客观存在。

  仅举两个具体例证:

  一是,第二代核心文化大革命期间写给毛泽东的“永不翻案”的检讨并表忠心信,两谱都没有记载。

  二是,第二代核心在打倒“四人帮”后中央召开的最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发言,《邓谱》亦无记载。

  如果说张震副主席可能因为曾任华野三野参谋长参与粟裕决策指挥淮海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而企冀借助抬高粟裕从而抬高自己的话,那么刘华清副主席则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他都不知道曾有此事,还能在他们合署的文章中写这么一段只会给张震副主席带来荣誉却给自己带来莫大政治耻辱以至麻烦的话吗?

  更何况他们代表中央军委发表此文,完全是为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洗雪沉冤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为人民英勇机智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战线辉煌的历史功勋,还他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也同时代表了粟裕蒙冤后长期压抑的广大华野三野指挥员、许多其他野战军高级指挥员以及众多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6、粟裕在扩大的军委“批粟整风”会上的辩白证词

  据《期刊文萃》被山民截剪保留的文章《粟裕大将蒙冤始末》(可惜出版单位不知道了,年月期数亦无从知道了)载:

  “关于‘一贯反领导’和‘向党要权’。粟裕申辩说:他不仅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也从不争权力。他举例说,1945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为副司令员。他认为张是党内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时张就是司令员,他是副司令员,因此华中军区司令员也应该由张担任才好。因此他压下了中央的这个任命,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中央因此修改了任命。1947年军委要他带王必成纵队到鲁西南,同陈士榘、唐亮的部队汇合统一指挥这六个在外线的纵队,他当即复电军委,强调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自指挥。1948年他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当即明确主张派陈毅到中原去,把华野交给他负责。他当即表态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在毛泽东强调陈毅必须到中原去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

  在此军委扩大会议原始档案没有公开并证实此传闻不实之前,山民只能认为是可信的:这可是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当着众批判官公开说的!他敢撒谎?

  (四)淮海战役临战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再现高风亮节

  本来淮海战役就是在济南战役迅速大胜后,毛泽东中央军委根据华野粟裕“双代”的提议进行的。而且此时的华野已经成为整个战役中最大战略集团亦即决定性力量,整个战役的战场指挥全权从任何角度说,都应该由粟裕总指挥,而且他也完全有此能力。但是,粟裕又一次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

  虽然也同样得到毛泽东中央军委的认可,但事实证明,在整个战役中偏师中野及总前委并未能“统一指挥”,是军委主席毛泽东统一指挥协调,而粟裕独立指挥的华野则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五)“辞元帅”一说的三个有力旁证人证词

  1、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证词

  “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以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                                                                                                                                                                                                                                                                                                                                                                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                                                                                                                                                                                                                                                                                                                                                                  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同志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大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级总编导石征先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的一些情况。”(转引自中国新闻网2017-08-29鞠开《史海勾沉: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授衔大将的真相》)

  李银桥平生与粟裕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到,毫不相干,他的回忆如果无确证是他人后来造谣,那么应当是可信的,尤其是他不会也不屑于凭空为粟裕造什么“神”。而粟裕的原秘书鞠开会丧失人格凭空造李银桥的谣?而且其时还有石征先在场呢!

  2、开国上将陈士榘的回忆证词

  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说:‘现在说话比十年前宽松多了,我前不久听说,解放后陈赓曾对粟裕说过:‘古往今来,有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粟裕打仗好,战场上的事必须尽快敢于做决断,容不得层层请示。可是解放后就不一样了,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一级一级地按规钜办事,按战争年代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做法让一批干部吃了大亏。我刚刚进城也有这种感觉。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当上了总参谋长。他办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不唯上,不唯权。到了1955年评军衔问题时,粟裕很有可能当元帅,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要求不当元帅。主席决定让他当第一大将。’”

  这里需要作一点说明的是:在何先生的研究中,陈士榘被认定为对粟裕军事指挥不服从而关系不睦的华野高级将领之一,还“当了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即进入中央军委。可见他的回忆一是毫无“造神”的意思表达,二是有的极大的可信性。

  6、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证词

  据《戚本禹回忆录》载:“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

  这句简短的回忆,虽然没有提到粟裕辞帅,但是明确说到“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这就是说,至少最初中央评元帅的人选中,粟裕是进入其视野的重要一员。而后来的终于没有被最终确定,中间肯定有中央与粟裕的交际,而“粟裕却从不争功”。

  二、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文献证据:

  《毛谱》(下文略)1946年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来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1948年(下文略)5月5日“在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同陈毅粟裕等商讨渡江问题后,毛泽东于本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电,......为组织协同作战,电报还指出:粟裕兵团‘约于本月底渡河作战。陈、唐所率三、八两纵应回到豫皖苏区,调换一纵西去,以便该兵团有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等六个纵队集结打大仗’。‘本月内请刘、邓命一纵十一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待粟裕命令”,而不是陈毅命令!

  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六)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邓子恢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

  5月21日,“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并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尽可能迅速地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邓会面,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示:粟裕受权指挥华野全军!

  5月29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此电注“[1] 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6月3日,“本日午时,又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中原局、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及四十七军’。本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

  9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电:‘完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总署。’”

  9月11日,“关于济南战役的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起草复许世友并告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华东局、中原局电。“又指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由于华东野战军打援力量的强大和迅速达到攻济目的,徐州之敌未敢北援。”

  上引后两电明白无误确证:粟裕为整个攻济打援战略制定决策指挥者!

  三、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依托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史实表明毛泽东中共中央对粟裕建议高度重视立召陈毅粟裕赴中央汇报,并决定调陈毅立去中原任副职由粟裕“双代”率华野(西兵团)暂不过江而在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改变中原战局

  (一)虽然随后一段时间毛泽东中央军委仍电粟裕重申坚持原定渡江南下战略方针,但随着粟裕兵团在江北歼敌越来越多,胜仗越打越大,战局越来越有利,也就没有继续坚持原方针,而是与粟裕上下协调直接策划指挥了豫东、济南战役直至淮海大决战并大获全胜一举定江北

  这是举世皆知的历史事实。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粟裕按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下江南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调动中原敌军主力若干追逐南下,那就没有豫东歼敌9万、济南歼敌10万淮海大决战歼敌55万一举定江北的历史怍伟大胜利;那么现代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人能够想象得到?

  (二)文献证据

  1、《邓谱》1948年4月18日“和刘伯承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陈毅粟裕,对中央军委决定粟裕率部过长江问题提出建议。“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此电措词委婉,但侧面支持了粟电建议。

  9、邓小平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准备会议的发言:“第二,在外线作战,军委应考虑到外线作战是否能完全自给。外线作战,如稍稍陷入被动就有很大减员,即在平时大兵团一次行动即可减员千人以上。还有,在外线作战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强调自己解决,但军委在计算全盘问题时应加上这些条件。”此意见亦在侧面反映了粟裕建议暂不过江南下的担忧的现实性,从而又变相支持了他暂留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的正确建议。

  3、《邓选》(第三卷)1989年11月20日《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过黄泛区,真困难啊,重装备带不走,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要不要消灭敌人?要消灭,要争取打几个歼灭仗。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成得并不好,消灭的敌人不多,除地方保安部队外,一共只消灭了几个旅。但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经过大别山斗争,二野受到削弱。只有秦基伟的九纵,你们那一坨,保持兴盛的旺气。主体四个纵队就削弱了,更新也困难啊,有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仅两个旅,只有一个纵队是三个旅,就这样迎接淮海战役。”

  由此可见,所谓“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毛泽东统帅的中共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在兵力装备严重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强敌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前提下的军事民主,将帅之间坦诚相见,实事求是取长补短,唯战胜敌人是从。

  句公道话:粟裕一生打过多少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恶仗大仗,蛇吞象的黄桥战役,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以至兵少装劣而最终以华野39万歼强敌40余万的淮海大决战,他是个畏敌退缩的人吗?又是个抗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而不遵的的人吗?

  (三)最重要的直接史实证据

  粟裕为什么强调依托解放区更有利于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且看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巨型历史文献性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及何新解放战争研究《淮海战役的粮食供应》提供的有力数据:江苏、山东、河南、安徽解放区发动男女民工达543万多人,太平车独轮车88万多辆,黄牛毛驴76万多头,船8500多只,担架29万多付,扁担30多万根,筹送军粮9.6亿多斤实用4300多万斤,弹药1400多万斤,转运伤员113万余人;参战兵力与民工比例为1:9。所以,这才有了陈毅那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野10万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拖走大量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大大减轻了对陝北、山东解放区的巨大压力,并创造了新根据地,但是自身同样遭遇严重困难遭受巨大损失,部队过黄泛区丢掉全部重装备,以至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遇到极大了的困难。如果不是华野及时地前后抽调5个纵队包括炮纵驰援,要歼灭黄维兵团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也才有了总前委书记兼中野政委邓小平那句慷慨激昂的决死誓言:那怕是中野全部打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什么是解放区?

  这就是解放区——获得解放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战争伟力!

  什么是人民战争?

  这就是人民战争!而且是人民战争的最光辉典范!!

  四、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一)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

  1、《毛谱》“粟裕致中央军委电”要点(《毛谱》注[2] ):“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电报说:攻济战斗日内可结束,如敌停止北援,我们下步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够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蒲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

  2、9月25日7时,军委毛泽东致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电要点: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粟,甚为必要。

  (十)......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十一)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十二)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

  6、两电异同及战略眼光长短

  (1)相同点

  A、毛电首先肯定了粟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B、将粟电提出的战役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改为“第二个”和“第三个作战”。由此可见,何来“彻底否定”?!

  (8)相异点

  A、毛电举棋就落在更长远战略棋眼上,由此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点:首先歼灭敌之重兵集团之一黄百韬兵团10万之众,拉开了淮海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B、粟裕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战略眼光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高远,战役决心从而魄力也就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雄壮宏大。

  (9)当时军界说是粟裕的“小淮海战役”引发了毛泽东的“大淮海战役”绝非夸大之词,事实如此,无所谓“造神”。

  当时的军界,不是现在的网界,他们有必要“造神”?须知粟裕其时在全军解放全中国的激烈战争中,而解放后的粟裕又遭贬谪打压!

  (二)刘伯承陈毅李达致中央军委并粟裕电表证了他们与粟裕“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有“原则不同”

  电报要点:

  “军委并粟:

  (四)粟前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以下为二野作战设想,略。

  上述电文,战略意图清楚明确一致:“我们同意“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而没有原则不同。

  (三)刘、陈、邓首先提出围歼黄维兵团改变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攻歼邱、李兵团计划,证明毛泽东也不是神而是从谏如流的英明最高统帅

  1、《邓谱》1948年11月19日“和刘伯承、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提出先打黄维、李延年部的主张。......”

  24日下午3时“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8、刘、陈、邓也不是神,原先预计很快歼灭黄维兵团但轻敌碰上硬钉子,最终华野先后投入5个纵队尤其是炮纵历时19天才最终得以实现。

  9、刘、陈、邓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准战略机遇,敢于在兵力不足装备更落后的情况下决心围歼强敌。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一)到底谁指挥了淮海战役

  1、总指挥:中央军委主席、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

  2、战区主要指挥员:前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总前委陈毅、邓小平;后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

  3、整个战役此5人的战区分合:

  第一阶段:(大体)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并阻援;刘伯承指挥中野部分纵队,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部分纵队及华野少数纵队,主要负责牵制阻援配合。

  第二阶段:刘、陈邓汇合率中野全部及华野5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粟裕率华野主力围堵杜聿明集团并阻援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

  第三阶段:华野全部围歼杜聿明集团;敌刘、李兵团退出战场;中野全体休整。

  4、主要文献证据(只引证第一阶段)

  七、(循上体例)10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相机攻占开封。粟裕则令......与陈、邓协力作战。“陈毅、邓小平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

  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华野全军”、“粟裕则令”,而不是别的任何什么人!

  八、《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0月18日“和刘伯承、陈毅、邓子恢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华北军区:......(二)陈毅、邓小平今日赴郑州前线指挥作战,使用陈、谢电台。请军委与之联络。”

  三、《邓谱》10月24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转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提出关于中原野战军主力转至商丘西南地区后之机动方案。电报说:一、......(一)东线战斗发起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兵团又较远时,我集一、三、四、九纵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而歼击之。......六、如敌北进,则建议刘伯承、李达令六纵紧尾该敌。七、请军委考虑指示。”

  (二)整个战役并未形成统一的陈、邓尤其邓总指挥,而是三、二、一个战场同时受中央军委毛泽东总指挥;华野先绝大部分后全部受粟裕指挥,中野全部及华野少数纵队(一时)受刘陈邓指挥

  主要文献证据

  一、(循上体例)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二、《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1月2日中午,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裕方面多直接指挥。四、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勾通。”

  三、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电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完全同意”粟裕战役部署并授权“机断专行不要请示”!

  四、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二)陈、邓直接指挥包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

  五、11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王建安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然后以韦吉、谭王两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人,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这里明确指出“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六、11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你们似以......。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裕考虑......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妥善,请粟酌办。”

  (三)淮海战役的华野分合兵指挥权辩证:始终的整个战役指挥权属粟裕

  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再分合,完全是因为它所面对的主要敌手是淮海战场最强大的徐蚌集团的多路兵团分进合击和救援造成。初中期的华野全军最主要任务有三:一围歼黄百韬兵团,二抗击多路强大援黄兵团并力求歼灭其一路至少一部分,三直接援助(包括打歼援敌)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围阻杜聿明战略集团;此时的华野,不得不——也完全必要分出谭、王集团(5个纵队)及后来的陈士榘援中野集团(3-5个纵队),此外还有执行机动作战的韦、吉集团,而“双代”粟裕就只能——也完全必要时而指挥全华野时而指挥主力(8个纵队)阻援集团(历史文献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明确说:打了整个淮海战役中最大最惨烈的一场阻击战!而且随即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但狡猾的邱、李兵团没有跟进,围歼计划没能实现。)并居中调度指挥全局,而将围歼黄百韬兵团具体交给谭王集团,将援助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具体交给陈士榘集团。而在最后围歼残存的敌最强大杜聿明之邱李(孙兵团突围时已被歼灭)战略集团时,粟裕又集中华野全军统一指挥。而此时,即使如何先生考证的因病交陈士榘具体指挥,那也证明不了粟裕无决断权。

  须知,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将陈毅调中原任副职,华野由粟裕“双代”绝非儿戏。这是决定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最关键性战场战役,指挥权岂可轻易授人?决战中的华野多次分兵则是根据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的一时权变,而绝非对粟裕的不信任而分权,总指挥权一直在粟裕手里。上文已引毛电即是明证。

  所以,“粟裕在多年后和家人围坐闲话谈到淮海战役时说:‘打了大半辈子仗,最让他紧张的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因为多次任务转移,兵力使用到极限。这时候杜聿明率30万之众从徐州南下,如果稍有失误,让杜聿明跑掉或与黄维兵团汇兵一起,给整个战役的不利影响是难以估计的。而仅靠北线原部署的7个纵队,要承担追击合围杜聿明兵团是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引自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

  再看谭震林是什么人?华野主管政工的副政委。陈士榘是什么人?华野司令部的参谋长后任兵团司令。粟裕代司令兼代政委指挥不了他俩?!

  所以,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的取胜归功于各分战场指挥员,而且断定这个分战场那个分战场都不是最高指挥员统一谋划指挥的逻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再引文献证据:

  四、(循上体例)9月28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饶漱石电,指出:你们召集全军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开一次大会,很有必要。为使你们的会议开得好一些,时间可以有五至十天,而将执行淮海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十月五日以后。”此电首先单指粟裕;次“并告”饶漱石;三指“全军师以上干部”,能不包括许、谭、陈(士榘)?

  同日“关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及改造吴化文部的政策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华东局电,指出:‘......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为顾到攻济兵团的休整,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到酉哿左右。”

  此两电之前电,意旨明确无误:粟裕负责淮海战役部署指挥,饶漱石做全局政治组织后勤保障工作。之后电,则明确将华野两兵团合一指挥,故直接指示粟、谭,而粟此时则是华野代司令代政委,谭是第一副政委。

  二、10月11日“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及淮海战役后的作战计划,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电报题目清楚明确:淮海战役(此为毛泽东中央军委初期战略构想)作战方针及战役后新的作战计划,直接指示饶粟谭,而粟是军事负责人!

  三、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出: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改变,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

  四、10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指出:‘......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下午一时,又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中原局电,指出:完全同意你们马午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

  五、10月2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电,指出:对于淮海战役‘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可能的变化,......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文电列举了以下六种情况:......(五)......华野的计划应放在自己直接有效地钳制邱清泉上面,如此才是最可靠的。(六)济南大捷后干部中可能发生轻敌心理,如不克服此种心理,则可能影响此次作战”。

  注意:关于淮海战役研究部署,此电首先提到饶粟谭,表明战役计划主要由他们尤其是军事主官粟裕提出。因为他们是主力,建议也是粟裕提出的。

  六、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如果粟裕对华野全军无指挥权,他又有什么资格提议整个战役由陈邓指挥?!

  十、《邓谱》(循上体例,下略)11月2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提出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新方案。电报说:......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注意:是提请军委,而不是直接指令粟裕。

  八、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此电直称粟裕等战役部署计划,而且授权其“机断专行,不要请示”,当然包括对谭王集团的指挥。

  九、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注意:此电明示“粟、陈、张应令谭、王”及“运东主力”!

  十、11月1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指出:‘粟、谭、陈、张灰日十时第一步完成对黄兵团之包围,第二步歼灭黄兵团之部署甚好。我们前电有部署不相符者,应照此部署办理。’”

  十一、11月14日“关于歼灭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兵团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电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二十五军、四十四军、一百军,留下黄之兵团部及六十四军吸引邱、李东进,然后以韦吉、谭王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上之敌’。”

  注意:此电明确单指粟裕计划和华野全部!

  十二、11月16日“关于组织淮海战役总前委,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考虑,韦吉各纵及三纵于明日向南撤退一步,正面七纵、十纵、苏十一纵亦同时于明晚向东撤退一大步,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稳妥,请粟酌办。”

  需要说明的是:“粟裕到韦吉处指挥”绝非单独指挥韦吉集团,而是统筹指挥整个打援集团!

  十三、11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并转各纵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电,‘(一)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注意:此电将粟、陈、张列在谭、王之前,是因为前者是野司指挥员,后者是分兵围歼黄兵团的有功主攻集团指挥员。

  同日再电刘陈邓、粟陈张并告谭王、韦吉:“为实现长期隔断徐、蚌围困徐敌,华野应在徐、蚌之间以宿县为枢纽,构筑坚固的阻隔阵地。”注意:此电明指华野,而不是其中那个分兵集团。谁有权对华野具体部署指挥?粟“双代”!

  十四、11月2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批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指出:‘......(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华东野战军奉命将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归还中野建制,并以第七纵队、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部队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之作战。同时以五个纵队担负正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北援的任务。”

  注意:此电表明华野是奉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遵刘、陈、邓部署派兵参加打黄兵团的。

  十五、11月3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一)粟、陈、张,谭、王、李二十九日各电均悉。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三)......,其余两个纵队是否即可照谭、王、李提议开至双沟、大王庄之线,以便配合一纵阻止邱、李主力向两淮逃跑之可能。请刘、陈、邓,粟、陈、张按情况决定。’(二十一日)凌晨,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向西南逃跑。......十二月四日拂晓,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

  注意:不但此电明示谭王李提议由“粟、陈、张按情况决定”,而且华野全军除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阻援敌部队外,原各分兵集团遂再次统一于粟裕野司指挥。

  十六、12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张震电:......“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六日晚孙元良兵团突围被歼。十日晨,粟裕、陈士榘、张震向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建议,再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华东野战军中抽调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经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同意,当晚再抽调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炮兵一部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的作战。”

  注意:此电是向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建议,而不是向刘、陈、邓请示。

  十七、12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请刘伯承来中央商谈战略方针。‘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

  此电为什么单调刘伯承而不调邓小平或陈毅或粟裕?

  原因极简单:刘伯承是杰出军事战略家,而中野已无仗可打,必须全体休整。为什么不调陈、邓?如果陈毅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那就绝不会发生淮海战役前的临陣换将且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他的原职务。至于邓小平,则是中原中野的一个政治定盘星,否则就用不着刘伯承当中原的“双司令”了!而粟裕眼前还堵着杜聿明集团二十多万人马准备随时围歼,根本就抽不出来。

  十八、12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注意:此电单独指名粟裕,连谭震林也不提,更别说什么陈士榘。至此,总算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吧:华东野战军的战役部署指挥大权到底在谁手里!

  十九、12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你们可集中华野全军并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然后一举歼灭杜聿明’。”

  注意:此电更明确无误地对粟裕说“集中华野全军”!至于提到邓小平,那是让他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该干嘛还干嘛!如果说粟裕此时因病不能指挥,那毛泽东指令他“集中华野全军”“一举歼灭杜聿明”岂不是糊涂?!

  二十、《毛谱》注:“邓小平12月30日致中央军委并告粟裕、谭震林电:中野各部必须休整,并争取补充时间,依我看,江淮之间或江汉之间恐无大仗可打,故仍以准备充分再行动似较稳妥。如何请军委核示。”

  此电是对粟、陈、张28日电军委和邓、张(际春)建议中野全部乘江淮敌大撤退部署未定错乱之际发起江淮战役向军委和粟、陈、张的请示和回复,而不是对华野粟、陈、张的指令。

  二十一、1949年1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同意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来电所提关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的建议。......至十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

  看来,粟裕还是没有大病,更没有交出指挥权!

  二十二、(循上体例,下略)4月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总前委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纲要中决定:“由粟裕、张震指挥三野的东线第8第10两兵团为东集团,在张黄港至三江营段渡江作战;谭震林指挥三野的西线第7第9两兵团为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作战。以上两路归粟、张统一指挥”。

  毛泽东中央军委及“纲要”都明确无误地指示华野全军东中两大集团“归粟、张统一指挥”。

  (四)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华野粟裕“双代”是对他杰出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绩的充分肯定,是在事关全国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而又敌强我弱严重情势下决心半、全依托解放区大量以至基本歼灭敌中原有生力量,进而向江南大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关键时刻对他的高度军事信任和重托

  铁的事实证明,粟裕完全没有辜负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厚望:最终在淮海大决战中以39万劣势装备之众力歼强敌重装甲集团40万之众,为辉煌全胜立了头功,同时也创造了古今中外经典例战例中的奇迹!

  1、粟裕“双代”是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任命的间接证据

  (1)(循上体例,“1948年”以下引文略)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三)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徐向前、腾代远、萧克依次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决定”明确无误:没有提华野副司令员为谁。而原先是粟裕。如果此任命中,粟裕仍为副司令员,那么不可能不写明。而新华北军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都一一写明!

  (2)5月12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粟裕电,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确表明,原华野东西两兵团由“粟裕全权指挥”!

  (3)5月29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而此电“注[1]”明确记载:“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陈毅政治委员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2、粟裕“双代”绝非邓小平一中原局地区书记职权所能所敢任命,因为华野为全国全军四大野战军之一

  (1)《邓谱》与《毛谱》明显矛盾之处:5月9日,前者载:“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治委员。”当日中央及军委如有同样明确的任命,后者绝不可能遗漏,即如上文(1)所论证,怎么可能单独遗漏对粟裕的任命?

  (2)一支野战军乃是我党我军同国民党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最精锐主力部队,是最重要的战略战役机动阻击歼击力量,直接关乎我党我军也就是整个革命事业的胜败。它从诞生起,就归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统领指挥,自然而然,这支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也就由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任命。上文引《毛谱》电文就是明证。而邓小平仅为一地区性中原局第一书记,以他的职权,岂能岂敢任命一野战军主要指挥员,尤其还是华东战略区的华东野战军?!

  (3)进一步的更有力旁证

  A、 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在党中央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立碑的庄严奠基典礼上,粟裕成为毛泽东朱德之后第3个执锨铲土的开国元勋!

  而此举岂能儿戏?

  全党核心领袖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是党军国缔造者,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绝非儿戏之人。

  毛泽东岂能不知道谁人才能高低功劳大小:

  战区实际战役策划具体指挥者粟裕三场最精彩的战役活剧:黄桥决战、孟良崮决战、淮海更大决战,横渡长江指挥东中两大集团,上演得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B、全国大陆平定解放台湾提到主要议事日程,而军事上具体负责研究战役战术者是粟裕。

  C、朝战暴发,美军可能入侵朝鲜进而严重威胁新中国首先是东北地区安全,迫使毛泽东中央军委筹划组建东北边防军战略预备集团,首先想到的还是粟裕。

  D、最严重的朝鲜边患解除,新中国急需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粟裕先是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训练和海空军、陆军特种兵建设,继而升任总参谋长,更是毛泽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粟裕的既往卓越军事才能和骄人战绩的高度赏识和充分信任。

  世所共知,至少进入现代社会,世界各国全军统帅机构几乎一无例外,就是国防部、总参谋部,除中国还有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以,这两个部绝非虚设,其部长、总参谋长既绝非虚职,更绝非等闲之辈。

  如果说粟裕是个既无实权又败多胜少更揽功诿过而又混上了总参谋长高位,那么最大最严重的悖论就是:这证明了毛泽东是个名列古今中外的大“昏君”!

  毛泽东是吗?全世界都知道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立党立军立国战无不胜而堪称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的毛泽东,就绝不可能在用人选将上一反慧眼常态,独独对粟裕一闇到底一错再错。尤其是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淮海大决战前,竟对华东中原最大战略集团的近40万人马的华东野战军主帅临阵换将交给粟裕,而将陈毅调到中原去任副职!

  再退一步说,如果粟裕在如此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中表现不佳,那么也就绝不会有先委解放台湾重任,再委东北边防战略军司令重任,更无随后总参谋长重任。纵然毛泽东一再为粟裕昏昏然,那么也必然引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的争议!那么实际发生过吗?没有!

  (五)再简要总结贬损粟裕结论的最重要事实悖证

  1、首先当然就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在华中以及后来的华东将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军事策划以至指挥权交给粟裕

  最主要证据当然首先就是上文的《毛谱》电文。

  2、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署名为粟裕蒙冤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认定:

  一、“粟裕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搏击战场,雄才大略,战功显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巩固国防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党性坚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二、“(三)党和人民对粟裕同志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同志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三、“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四、“他是我军军事科学战线上的开拓者之一。“他运用毛泽东思想,着眼于新形势、新特点,深思我军现代条件下的建设和作战问题,既十分重视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又密切注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注视先进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他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针对反侵略战争面临的问题,对我军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国防建设、战场建设,进行了艰苦而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他以极大的精力指导加强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的建设,加强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加强合成训练和民兵建设,为使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而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建树了重大业绩。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同志当时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的党性和高风亮节。

  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忠诚党的事业,不埋怨,不消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一以贯之地竭尽全力为党为革命努力工作,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3、再引开国元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军事专家对粟裕的卓越战功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地位的评价

  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4日吴跃军文《哪位将领被开国将帅们公认为“中国的战略家”》载:

  “人民日报1984年2月13日发表了中顾委党委萧劲光大将《悼念粟裕同志》文章,指出: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个征战沙场、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是第二个公开称赞粟裕同志为战略家的人。

  1991年2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发表了著名军事教育家郭化若《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一文,称:‘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4年2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迟浩田同志的文章《粟裕大将雄风长在指挥艺术历久长青》,称:‘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2000年9月1人民日报报道《粟裕传》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并讲话:‘他善于洞察战争全局,富有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上述这些开国元勋将军和中央军委重要领导人,有的与粟裕华野三华沾点边儿,有的根本就不沾边儿,而众口一词地认定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恐怕谁也不能说他们也是要“造神”。那么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就是要还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就是要为我党我军保留一份极宝贵的军事遗产!这里尤其有必要重点说到郭化若中将: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解放战争中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华野6纵副司令、4纵政委、三野9兵团政委、(上海解放)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兼政委、(新中国)8兵团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军科院副院长。可以说,他对山、华、三野了如指掌。如果说粟裕真是既无指挥实权又败军失地之将一个,更揽功诿过,而他一个军事理论家却还要说粟裕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那不是犯傻吗?而他又何以教育解放军众高级将领?

  此外,就是前文引述的陈毅1947年3月9日就莱芜战役胜利对记者高度赞扬粟裕的那大段精彩语言,也总不能是自己谦虚而又要造粟裕的什么“神”吧?!

  这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4、至于“让元帅”一说,现虽无正式历史文献明证,但已有上引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等重要知情人的可信披露。

  而“粟裕根本不够评元帅的基本资格”的结论并不能成立:

  何先生2017年8月10日文章《真正的无冕元帅张云逸大将》引证:“查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从上文的大量征引论析中,无可驳辩地证明:粟裕完全有资格依照上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对“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明确规定,授予元帅军衔。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资历和卓越功勋,是他那个时代从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到战区统帅以至全国解放后军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中的大多数人所一致公认的。这一点上文已有引证,尤其是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署名为其平反文章的定性中即明确无误地证明!

  当然,对于军史研究界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定粟裕战绩卓著从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地位,何先生则认为与粟裕曾担任军科院领导人且领导战略战术研究有关。但是,他这个被严厉贬谪的所谓领导人,先是副职,后仅为政委,且被长期层层打压重重封锁。所以,完全不难想象,倒是应该跟风者众,而敢于仗义执言是需要政治勇气的!正如张震副主席后来坦言:他在总参和军科的处境都不好。

  所以,何先生此论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个悖论就是:此时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非但不避讳政治牵连,竟至于顶风而上,偏偏要研究以至颂扬粟裕的什么战绩卓著从而杰出战略战术思想,山民愚以为,这实实是出以公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从而客观公正,决心为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国家民族,亦为这个执政党这支军队留下一个笔值得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他们的高尚品格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的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强大援敌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也就是说,既不能否定整个全战役攻点打援歼敌9万余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也不能否定睢杞战役打援歼敌5万余而遇敌强大援军迫近主动撤出战场的胜利。尤其是将后者的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主要是帝丘店攻坚战)遇敌强固坚守,严密组织指挥不力自损亦严重(“打残了三兄弟”即3个纵队,而粟裕兵团是5个纵队外加中野11纵队!),而敌强大援军又迫近有被被围危险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看成是严重失败而逃亡,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首先是我围攻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包括攻歼黄兵团3个多团)共计5万多人这个大胜利,其次才是自己3个纵队在攻歼中“打残”,又遇到敌强大援军兵团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并未敢追击!

  (四)开封战役胜利是粟裕攻点打援战略部署的序幕

  证据:

  十三、《毛谱》1948年(循上体例,下略)5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陈毅不参加此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队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

  十四、5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邓小平,并告陈毅、粟裕电:‘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裕、张震歼灭五军。’”

  十五、6月3日“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十六、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告中原、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军及四十军。’”

  注意,此电明示:是粟裕“攻占开封的部署”,并且“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说“不是粟裕指挥的”能成立吗?

  (二)睢杞战役是按攻点打援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局战略部署展开的又一个大战役,取得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5万余人胜利改善中原战略局势,但自损亦严重且敌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

  1、首先是又一战役胜利并为改善中原战略局势起到重大作用

  《华东军事观察家评论我军开封豫东之捷》“[新华社豫东前线17日电]华东人民解放军军事观察家评论开封豫东大捷。指出解放军攻克开封,歼敌3.9万人及在豫东睢杞地区歼灭蒋军区寿年、黄百韬、邱清泉三兵团各一部共5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的伟大胜利,对于今后继续在中原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中原战局及进一步巩固中原解放区的建设将起重大作用。”

  8、帝丘店消耗战是粟裕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军事原则下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未敢追

  一、(循上体例)6月26日“关于发起睢杞战役,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指出:......‘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二、7月6日“本日,国民党军多路逼近睢杞战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三个多团后主动收兵撤出战斗。八日,毛泽东为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电:‘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历时九天的睢杞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包括开封、睢杞战役在内的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配合下,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六个旅,共九万余人。十一日,中共中央发出祝贺睢杞战役胜利的电报。”

  9、攻歼黄百韬兵团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1)先围歼区兵团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的主要原因

  《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在华东野战军突击集团围攻区兵团时,敌邱兵团在蒋介石严令督促和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东援,被华东野战军阻援集团阻于桃林岗、过庄一线。由上蔡北援之胡琏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一部阻滞于周家口、商水地区。原拟增援兖州之整编第25师,在进至腾县后,因豫东告急,又折返商丘,会同第3快速纵队(即伞兵总队)、交警第2总队组成黄百韬兵团,增援区兵团,于7日进至帝丘店附近,并继续西进中。据此,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心转用兵力,首先歼灭黄兵团,然后再回师歼灭整编第72师,并调整了部署”。

  (8)围歼失利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A、首先是敌强大援军逐渐形成夹击之势

  《毛谱》8日电注“[3]: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1948年7月7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胡琏及张轸部继续北上,至昨日午时,18军先头部队已到淮阳西南之李集,刘汝明部12个团到陈留,邱清泉部经兰封东进袭我侧背,商丘又有由津浦线运到大批敌人,拟东西夹击我军。据此情况,加上我军作战近月,已很疲劳,为应付敌可能乘我疲劳之际的进攻,故决定放弃对25师之作战,北撤至民权、考城、荷泽、曹县等地区休整。”

  B、《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主力则迅速向黄兵团全线出击,但由于敌迅速向帝丘店周围收缩,未能将其分割,故战至6日晨,仅歼敌3个多团。此时,全歼该敌至少尚须两昼夜;而西线援敌邱清泉兵团主力已经绕过华东野战军阻援兵团右翼进至龙王店以北地区;东线援敌整编第74师已进至宁陵以西地区;南线援敌胡琏、吴绍周兵团正倾全力北进,其先头部队正向商水地区前进。华东野战军为为保持主动,遂于6日晚撤出战斗。至此,包括开封、睢杞两役在内的豫东战役胜利结束。”

  (9)是我军撤出攻歼黄兵团战场而敌强大援军集团及黄兵团未敢追击,所以既扯不上“败退”更不是“遁回山东”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第十二章《改大戏攻开封狂飙卷豫东》载:“睢杞战役的最后一仗,华野不仅把黄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清泉不寒而栗,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我军与敌脱离后,黄百韬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孙两兵团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地区休整。”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泽东建军之初就确立的最基本战略战术原则之一。既然部队连战近月已十分疲劳,且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急切难下,各路指挥员思想轻敌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碰了硬钉子打成消耗战,而敌多路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夹击危险,那么主动撤出战场就是顺理成章的的必然决定。

  所以,要说华野粟裕西兵团“败退”甚至“遁回山东”,不唯粟裕大将在天之灵会冷笑,那些参与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取得重大胜利的英勇华野的英烈们也绝不会答应!

  而且,从最高统帅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到各军事专家学者,没有哪一个说睢杞战役是失败的!

  (4)帝丘店围攻战歼强敌3个多团相当于一个整师,我军亦“打残了”3个纵队,但整个豫东战役我军总共才伤亡3万余人,这3个纵队又能怎么个“残”法?

  且看大体分析:

  A、整个豫东战役我伤亡3万余人,与歼敌9万余人是1:3,具体分解这3万余人到3个战场,如果攻克开封约1万余人,歼区兵团等部不足1万人,那么围攻黄兵团最多也就是1万多人。

  而往后的淮海大决战,我军则以伤亡18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5万余人,大体比例也是1:3。

  B、最严重的悖论:如果真像何先生说的那样,粟裕“率十多万人”,而最终“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么就以最少5-6万人算,这里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这到底是“中共军”在歼灭“国军”,还是“国军”在歼灭“中共军”?

  而史实是:“中共军”稳操主动权在围攻“国军”,而且是主动撤离战场,而不是相反!

  如果真是要“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粟裕就真不心痛自己的指战员——广大指战员会心甘情愿同他出生入死?那毛泽东中央军委就不处分他——还让他继续指挥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

  由此,“中共军”的这段战史可就真要重新改写了!

  那么,华野西兵团广大指战员能答应吗?

  C、粟裕率部休整补充1月即向毛泽东提出攻济打援建议并组成强大阻援打援集团而不存在“无法再战”的问题。

  证据:

  p、(循上体例)《毛谱》7月16日粟、陈、张致电中央军委:“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一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

  7月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许、谭并粟、陈、唐、张电,同意两部同时休整一月,韦、吉部照粟、陈、唐、张令休整;“(二)休整完毕,或配合粟、陈、唐、张各纵在陇海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同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如果粟裕是一个严重败军失地之将,兵圣最高统帅毛泽东能——敢授权他“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再战包括“攻济南并同时打援”?

  q、“粟裕等8月10日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提雨季华东野战军作战行动的6个方案”。其中“第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

  r、为攻济打援部署,8月2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陈、唐、张电,指出:“......在你们将全军区分为攻城集团和阻援打援集团之后,两个集团均应留出必要的预备兵力,特别是阻援打援集团应留出强大预备兵力,准备在第三种情况下,你们手里有足够多力量歼灭援敌。”

  s、9月12日粟裕致电攻济集团“十纵、三纵、广纵和山东兵团首长:如吴部昨晚确起义,则我应乘机向商埠及城区猛攻,以扩张战果。着令两广纵队(包括野特团),即向北开加入对济南之作战,等待使用,由宋(时轮)、刘(培善)统一指挥之。但附属该纵野政特营,则应南开归建。直到现在,南面援敌尚无动作。因此,决令调叶飞纵队加入济南作战。”

  t、据《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华东野战军依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即以44%弱的兵力,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以56%强的兵力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

  如果照何先生论证其时粟裕西兵团衰弱至不堪再战,那么依照毛泽东中央军委指令组织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岂不就如同儿戏?

  再进一步推论,假如敌军在蒋委员长严令下组成多路强大救援兵团不顾死活地攻击救援,那么粟裕打援兵团又无力再战,就只能再“败退”“逃遁”?须知攻济打援可是粟裕向毛泽东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并被批准的!粟裕毫无底气而竟敢向毛泽东中央军委开如此天大的玩笑?!

  再退一步推论,如果真像何先生所论证,只是由于攻济兵团的速战速决前后只用8天,敌军才未来得及组织强大的救援兵团迅速东进,那么假如华野没有组成由粟裕直接指挥的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敌军也只是坐视王耀武集团被消灭而不迅速坚决救援?而粟裕在向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建议中就曾说:“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1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助。”似此建议,作为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敢代表中央军委委严重败军失地之将粟裕以野战军和战区主将重任,岂不更是天大的儿戏?!

  而《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由徐州北援之敌,虽经蒋介石严令督促,但因察知华东打援兵团严阵以待,惧怕被歼,因而行动迟缓,至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时,国民党军第2兵团方进至曹县地区,第7、第13兵团尚在集结中。”

  所以,何先生之论过矣!

  (5)“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责任辩证:主要责任不在华野西兵团粟裕,战区敌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并整体保持强劲进攻势头是最主要原因,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A、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自伤亡3万余人,敌我损伤比例3:1,与孟良崮血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大体相当,而且基本达到战略预期目的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略局势,华野西兵团粟裕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并获得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B、华野西兵团打攻击围歼顺手仗多,思想轻敌,于急促转兵中围攻已退缩固守的黄兵团帝丘店火力密集配制恰当的坚固阵地,各路指挥员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以至打成消耗战自损严重,是有深刻教训应该认真反省总结的,但这不是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的主要原因,而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g、山东兵团并没有拖住敌整编25师回援(但同时也造成敌山东兵力的相对薄弱,给许谭以可乘之机!),同样中野也未能阻挡住敌强大救援兵团,使其快速直逼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

  h、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9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豫皖苏新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F、敌虽损兵折将9万余人,但在整个豫东战场仍保持着强大的攻击救援兵团,并最终又对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由此造成华野西兵团撤退后豫皖苏新区的兵力空虚而失陷。

  这类似于先前的苏中七战七捷和丢失了苏中解放区,帐要算给粟裕,公正吗?

  所以,这才有1958年军委批粟扩大会议上林彪的那尖锐讽刺:“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何先生研究结论判定:粟裕虽然“七战七捷”,但同时丢失华中解放区而不得不败逃山东解放区避难。山民认为此论亦难成立。

  (四)“七战七捷”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

  《中国战争通鉴·苏中战役》载:“苏中战役从1946年7月13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历时1个半月,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5.3万余人,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摸索了战争初期规律,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走熟路开轻车七战七捷》载: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三个胜利(山民注:中原突围、定陶战役、苏中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线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毛泽东亲拟电文,向各野战军通报苏中作战的经验,接着又把此次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通报全军部队。

  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战士喜爱的歌曲,在部队中流传了很久,很久!”

  (二)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1、首先的两问

  (1)国民党军对苏中解放区及华中野一是占领,二是消灭至少驱逐,而且兵力对比高达4:1,装备更优良无可比,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粟裕华中野不战而退守解放区首府,或“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不会丢?

  (2)面对如此强势敌军,粟裕华中野主动攻击,而且七战七捷,消灭敌人生力军将近自己部队总数的2倍,但因总体力量对比悬殊而而且山野陈毅部未能有力钳制敌军,从而未能根本扭转全局不利局面,以至苏中解放区丢失,反倒成了罪责?

  2、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原因——责任简析

  (1)粟裕的依靠苏中根据地打歼灭战保卫解放区的作战思想和战役方针符合毛泽东中央军委战略方针,并在其直接批准和指挥之下

  A、(循上体例)1946年7月1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云逸、黎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山东、苏北的作战部署,指出:‘对桂顽进攻淮北,应有反击准备,但鲁南大军(山民注:集结鲁南之山野)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电报告知周恩来十二日南京来电内容: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电报提示‘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动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B、7月15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转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电,指出:‘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作战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为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胜仗,方能解决问题。’”

  C、7月1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电:‘徐州附近之作战关系全局,如打得好,歼灭蒋军东进主力,则我军可以南打九十九及五十八等军,可以切断徐蚌路,配合刘邓大军发展新局面,......;如打得不好,则苏中、淮北将处于困难地位。因此,你们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师,得手后再歼第二个师。此两师解决,则全局胜利。’次日,山东野战军自鲁南秘密进入淮北地区。”

  D、7月2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一)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山民注:歼敌3个旅俘师长王铁汉);(二)敌情尚严重,......’”

  E、7月30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粟裕电,指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人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裕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可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

  同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庆祝你们歼灭九十二旅之胜利。’”

  F、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G、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又是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本日,......粟裕电告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已到’,并希望调淮南第五旅去苏中参战。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

  H、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习,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I、8月15日“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认为他们留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很对,指出:‘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二十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J、8月28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电”,通报粟裕、谭震林部的作战经验,指出:‘......;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希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K、8月3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张鼎承、邓子恢,刘伯承、邓小平电,认为粟、谭二十九日来电提出的争取七至十天休息,一面休整一面包围海安的建议‘所见甚是’。......本日华中野战军第五旅攻占黄桥。至此苏中七战七捷结束,共歼敌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俘国民党将军十三名。”

  L、9月9日“关于粟裕、谭震林八日提出的撤围海安北上泗阳、稳定两淮局势的建议,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指出:‘同意放弃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此电改变了中央军委本月四日关于华中野战军攻取杨泰线和西进淮南的决定。”

  (2)面对敌强大重兵集团的多路全面攻势,毛泽东中央军委还没有形成决心将粟裕部北调与陈毅部汇合从而没有形成强有力大机动兵团寻机歼敌以保两淮而各自为战,是内战初期尚无经验的不得已之举,结果最终华中解放区丢失;根本原因是我军严重弱势且被动,各解放区只能各自为战以迎敌并逐步取得有力歼敌经验,失地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 到一九四六年年底的时候,全国各解放区在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下大片失守:长江以南的苏中解放区和豫皖解放区已全部沦为敌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丢失四十六座县城;而张家口和承德地区一系列县城的丢失,不但使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被完全截断,而且令共产党人的中枢——陕甘边区的侧后出现了巨大的威胁。”(摘自:中国青年网2011-04-22,《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和平已经死了”)但更严重的还是:解放区的首府延安不得不放弃——尽管是主动放弃,而党中央也不得不人分两路,由毛泽东率领书记处多数和中央军委转战陕北一年,并且创造了古今中外唯一最经典战例——最经典战争奇迹:最高统帅率领最高统帅部千余人在极其艰险困苦的转战中直接充当了陕北战场调动敌军的最有力诱饵,从而将自己和最高统帅部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而且更不断胜利地指挥了全国五大战场:陕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原!

  山民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古今中外第一兵圣,这就是最有力最重要证据之一!!

  A、(循上体例)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由你率领主力与陈毅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个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遂放弃上述第一方案。

  B、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从而否定陈宋建议。

  C、8月20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3)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而粟裕部远在南部海安远水不解近渴,遂致两淮失陷丢失苏中解放区

  A、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

  先看《毛谱》记载:

  a、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b、8月2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指出:‘现在敌人逐步向东企图打通陇海线,并威胁淮阴、临沂,我军必须寻找机会歼敌。我军休整一个月之计划事实上不可能,将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休整若干天又打,打后又休整若干天,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真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然陈毅“尚能饭否”?

  c、“十二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你们务必在泗阳、淮阴之间歼敌一个至二个旅,顿挫敌锋,以待粟、谭主力到达,歼灭余敌。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十九日,两淮被国民党军占领。“注[2]1946年8月上旬,山东野战军进攻泗县失利,撤至泗阳。9月10日起国民党军沿运河两岸南下,进犯两淮(淮阴、淮安)。”

  B、粟裕主力远在淮安“远水不解近渴”,且单靠中野并不能确保两淮。

  且看《毛谱》记载;9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2],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个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华中野战军主力随即由海安兼程北上淮阴。但两地相距五百华里,一路经水网地带,又缺少船只,天雨不断。本日,谭震林于淮安电告中共中央和陈毅、宋时轮:‘华中主力最快要二十号才能赶到两淮。’......”

  再看上引文《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的有关章节:

  “苏中战役无疑是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的杰作之一。只是,苏中战役并没有缓解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局面,苏中解放区的重要城镇不断丢失,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就在苏中战役进行中,集结于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五个军十五个师十五万人,在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的指挥下,向山东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虽然山东野战军叶飞部、胶东军区许世友部进行了顽强阻击,但因国民党军队最终打通了胶济铁路,山东解放区的军事要点相继丢失,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计划大军南下淮北,在徐州附近寻找战机打几个胜仗,以延缓国民党军对山东的全面攻击。

  但是,接下来的泗县战斗却以陈毅部的严重失利而告终。

  ......

  对泗县的攻击令山东野战军遭受很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在苏中、山东和淮北三个方向上同时并进。身在淮北地区的陈毅对去苏中还是回山东难以抉择,就在他与粟裕电报商讨未果之时,坏消息再次传来:国民党军向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开始了大规模进攻。淮阴无论如何不能失守,陈毅和粟裕立即部署保卫淮阴的作战。但是,陈毅部主力的正面有国民党军的阻拦,部队被缠在战场无法迅速脱身;粟裕部主力远在海安,......。

  向淮阴进攻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此时,整编七十四师攻势迅猛凌厉,华中野战军的‘皮旅’和九纵奉命阻击,尽管官兵不惜生命,英勇作战,依旧无法阻挡整编七十四师对淮阴的一再逼近。‘皮旅’甚至把淮阴城边大运河的堤岸扒开,将整个整编七十四师的攻击路线淹成一片汪洋,但是整编七十四师的进攻还是没有停止。九月十七日拂晓,整编七十四师以两个连的兵力轻装突进,捉到一个共产党士兵并获取了口令后,国民党军冒充共产党骗过淮阴城的岗哨潜入城内。紧接着,整编七十四师的大规模进攻再次开始。内外夹击、里应外合的作战使淮阴城内瞬间陷入混乱的巷战。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攻占淮阴后,继续南进,于二十二日占领淮南。

  两淮相继失守,使共产党人在整个苏中和苏北地区失去了立足之地,大片的解放区由此变成了敌后游击区。......事实证明,面对强敌的进攻,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勇于舍弃一些地盘,集中兵力击敌弱处,才有可能扭转被动局面。......

  整编七十四师从刚刚占领的淮阴出发向涟水发动攻击。此时,连续的作战失利让华中野战军官兵憋了一肚子的火,于是,他们在迎敌的时刻表现出鱼死网破的决绝。守卫涟水城的部队顽强阻击,粟裕调集主力星夜增援。交战双方官兵在黄河大堤上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最终的巨大伤亡迫使整编七十四师放弃攻击退回淮阴。涟水一战,华中野战军也伤亡六千多人。

  在涟水战斗进行的时候,除粟裕因指挥战斗未到之外,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局领导人连续召开会议总结教训。陈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干部的责备。他们因解放区的连续丢失而十分痛苦。陈毅诚恳地承担了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批评,真心实意地维护团结。”

  由此就发生了《毛谱》明确记载的毛泽东9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同意他们的建议,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局面。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次日为中央起草致陈毅等电,指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二十五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并告张云逸、黎玉、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指出以陈士榘任合并后指挥部参谋长为适宜。”

  并进一步发生了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合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而《毛谱》此系列记载所明确反映出来的信息就是:

  七、内战初期,敌强我弱且全面进攻一时难扼制态势明显,而我各解放区只能分兵迎敌,结果则往往难免人损地失,从根本上说,这不是陈、粟的过失,而是从毛泽东中央军委到各解放区及野战军主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

  八、由于山野作战陈毅以及宋时轮指挥明显不给力,所以才最终促使毛泽东党中央下决心作出重大决定:“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党中央对粟裕自抗战以来尤其是苏中战役中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依重。

  “战役指挥”指什么?就是战役目标、计划、部署和具体的前线总指挥!这就是说,这既不是毛泽东党中央的临时性决定,也是在当时陈毅老资名望地位高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最终就是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进行淮海大决战!

  而这一点更有陈毅的自我介绍作为明证:“我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政治工作上,依靠的是谭震林同志;在军事组织指挥上,依靠的是粟裕同志。’我自己则是‘点头’和‘摇头’的关系,也就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要由我来定夺。

  “陈毅对粟裕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陈毅在《关于增强纪律性,反对不良倾向,加强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报告中说:‘这次战斗布置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司令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我们都同意他的意见,他对于战役胜利贡献最大。’1947年3月9日陈毅就莱芜战役对记者谈话量说:‘......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摘自何新博客2017-10-03转风卷战旗《谈谈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

  3、败军之将李默庵关于苏中战役的回忆文章,其他国民党贪腐政要败军之将回忆录,共同的最大特点是粉饰失败揽功诿过:自己党国忠臣良将正人君子;如果都要当成确凿史实,那么整个现代中国革命、党史、军史就要推翻重写,而蒋委员长就更成为“亚圣”要供起来了!

  尤其这个败军之将李默庵,早不写晚不写,惨遭蒙冤贬谪打压的开国大将粟裕逝世了,他又受到第二代核心的高调接见身价倍增,于是就来了这么一套。其实,无非是趁此机会向大陆国人表示他曾经的多么高明,虽败犹荣:虽然损兵折将但不值得心痛,而将整个淮海地区强势国民党军的合力进攻下占领两淮苏中解放区的功劳都要算在他的名下,且一句轻描淡写的“我部上报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就将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贬损成虚报战功的伪君子,一下子打到几乎18层地狱,并且从此成为一些人贬损粟裕的又一新口实!

  所以,还是那两问:

  七战七捷后,苏中解放区丢失了,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5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死守苏中解放区首府甚至处处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八、涟水(二保)南临金门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这里尤其有必要简说金门登陆战役的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这有陈毅1954年“在批判饶漱石问题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录)为证(转引自何新解放战争研究史料《陈毅1954年对饶漱石的批判发言》):

  “有一件事报纸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本来是军事秘密,不该讲到此地,我忍不住讲出来,因为在座各位是民主党派的领导同志,想来也不会对外传出去。

  就在解放上海那年秋天,为了给解放台湾打下基础,党中央决定首先解放金门。这是台湾的门户。三野受命担任这个伟大的任务。可是,当时我作为三野司令员,和饶漱石对如何执行解放金门的任务,发生了分歧意见。

  一向失败主义思想的饶漱石,当时又产生了轻敌思想。......饶漱石认为蒋介石已经完了,只要我军一登陆,金门就会不战而降,派一、二师人进攻金门就能解决问题。

  ......我的意见是蒋介石必定会不惜一切牺牲,坚守金门顽抗,我军必须以全力进攻金门,并且在万一战局不利时,作最坏的准备。饶漱石不同意我的意见,......

  结果,那次战役,我军失败了,损失了一万多人。主要责任落在饶漱石的头上,但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及时反映给党中央,我还是犯了错误。对此,我也作了检讨。”

  另外,记得山民在多年前看的一份资料中,具体指挥战役的是一位副军长,军长不在,他负有直接责任:情报不准,海况不明,未作周密方案,仓促投入作战,且严重违背粟裕关于必须充分准备包括五倍于敌的兵力方能进行作战的指示。

  所以,将此战失败的责任都算给粟裕是不符合史实的。

  而且,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仅以山民所陋知为例:

  兵圣毛泽东:

  一是为打破敌大军对井冈山的大规模“围剿”而与彭德怀分兵,他与朱德向赣南出击,结果连续两次遭到敌军在大余城、寻乌圳下村猛烈袭击几乎被俘而部队折损大半。同时彭德怀也丢了井冈山这个党和红军的唯一根据地——连家都没了!

  二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再次出山并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役,由于情报错误,湘军非但未被围歼反而打成消耗战,几乎顶不住湘军反攻,连红军的宝贝疙瘩陈赓的干部团都拉了上去,并急令红一军团紧急救援,最终不得不撤退。

  而毛泽东品格崇高,从不讳言曾经打过败仗。

  再如周恩来、贺龙、叶挺南昌起义后的进军广州失败;林彪的四平失利;彭德怀的丢井冈山和榆林失利;聂荣臻的大同、集宁失利;陈毅的泗县失利,等等。

  总之,共产党的开国元勋们,既非神仙亦非完人,包括被山民颂为古今第一兵圣的共产党人民军队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而况粟裕呼!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探源浅析

  四、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视蒙冤的冰山一角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批判刘伯承粟裕萧克的文件至今没有解密,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重要说法,多传自当年一些知情人之口。所以,山民这里引用的只能是一些转道而来的认为有其可信性的信息。

  (四)“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及“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1、“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

  A、杨尚昆的“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

  转引自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10-10):“楚(青,粟裕夫人。山民注)老《慰英灵》一书披露:杨尚昆说粟裕1958年蒙冤,不过是因为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德怀)、聂(荣臻),半个是陈毅。”

  B、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披露:“彭德怀斗粟裕的时候,聂荣臻、徐向前也都很积极。当时说是得罪了三个半元帅,那半个是叶剑英。粟裕只听毛主席的,其他人怎么说,他都不管。“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

  5、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主要证据就是强加给粟裕的那些罪名。

  (五)粟裕的罪名及后来透露出来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粟裕的罪名总括起来主要是:

  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和几位元帅关系都搞不好、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

  具体说来主要有:

  1、“三次擅权”: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

  这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恐怕这是当时引起毛泽东震怒恶评从而导致解除其总参谋长职务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次擅权说”的主要根据(据彭德怀全传编写组《粟裕三次“擅权”:“背着”毛泽东调志愿军回国》,老年生活报2013-04-13载):

  “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1955年6月20日深夜,彭德怀接到南京军区急电,说皮定钧(福建军区副司令、中将)从北京回来传达粟裕总参谋长6月18日指示‘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彭德怀看完电报后感到惊异。便把主管作战的副总长陈赓召来询问。陈说,18日那天粟总长召集皮定钧和作战部王尚荣等研究了福建前线作战问题,认为可准备攻打马祖列岛,并应立即准备。能三个岛同时攻击有利于速战速决,但应由南京军区许世友等研究后再定。彭说,毛泽东批准的1954年8月13日军委关于东南沿海作战方针,你们也参与了制定。明确规定每次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求得战则必胜。打一江山岛就是按这个方针选定的。我曾经告诉张爱萍要用牛刀杀鸡。现在仍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看来总参、南京军区对这一方针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现可先告南京军区打马祖准备工作暂停,听候新的指示。

  6月23日彭德怀就此电报事向毛汇报。毛说,目前台海局势以平静为好。彭说,现在看粟裕、陈赓、许世友等对军委8月13日的方针还缺乏深刻认识。为此提议请叶飞、许世友来北京开一次会,有利于军委方针的掌握和贯彻。毛表示同意。

  7月18日彭德怀主持召开福建沿海会议。粟裕说,6月18日开会时只是告皮定钧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三个岛要同时攻击,皮定钧可能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但根据那天的会议记录,皮定钧同志未传达错误,此事应由粟裕自己负责。

  事后彭德怀把审定的记录打印出来呈毛泽东。毛于7月13日在记录上批示:‘6月18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忽略外事纪律

  195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除毛泽东率高规格代表团出席外,中国还派了规格最高的军事代表团。按预定日程,中苏两军领导人对口会见,但仅限于礼仪性质,不谈实质性问题。

  粟裕总参谋长同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会面时说:‘今天向索元帅还有一个请求,就是不知道苏军有没有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的材料,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份。因我们那儿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职责不太明确,我们总参谋部不是不管,而是管的东西太多了。管得太多就可能忽略大的问题,现在总军械部也由总参管了,这样发展下去,总参的工作越来越多了,国防部只剩下办公厅,也就是萧向荣他们了。我们不知道哪些工作应由国防部来管,哪些应由总参来管。’

  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提出,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粟裕已经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材料,是有违外事纪律的。陈毅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

  调兵问题

  粟裕是在1951年11月12月被军委任命为副总参谋长的。1951年12月28日总参曾发文重申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调动的命令,要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才能发出。

  1957年11月,粟裕鉴于撤军事已准备了两三个月,回国后的驻地及分批撤离和单位都已有安排,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此事都知道,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大概是于2月26日,粟用总参名义下达了第一批回国部队3月8日回国的调动命令。彭德怀、毛泽东看到后诧异,这明明违反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规定。彭德怀询问粟裕,粟说只看了电报首页,未看末尾的署名。此事,粟在军委扩大会议5月28日小型会议上作自我批评说:‘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

  粟裕在打马祖、向苏联要材料越权后,又第三次涉及毛泽东的调兵权,这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粟裕的原因。据《彭德怀全传》”。

  (2)“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而且“阴”及被透露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这又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山民,就是一介社民,不可能查阅党国档案资料,而且尤其是“粟裕事件”档案至今仍被冰封,故只能从报刊网络中透露的蛛丝马迹一窥当年的冰山一角。

  张雄文2016-10-10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披露:

  “2007年5月前后,我有幸拜会了诸多粟裕大将的知情者,他们都有粟总善良的一面,待我十分友好。当我向他们打听书本以外的粟裕大将事迹时,他们或谨慎,或爽快,到底叫我知道了许多外人无法了解的事情,现整理出来发布,以备遗忘。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若是脏水桶林彪干的,多好!)我不能一一标明出处,只能以字母代替,并请大家记住李商隐的诗:‘武皇内传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

  “A老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国防部与总参之间的矛盾早被反映到毛泽东那里。粟裕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请求谈工作意见,毛未答应,只交待陈毅了解情况。期间,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人参加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毛泽东叫大家谈谈对粟裕的看法。全场默然。半晌,毛泽东只得点名陈毅:‘你跟他在一起时间最久,你说说!’陈毅面无表情地回答:‘只有一个字,阴!’然后再无别话,全场震惊。这个评价给毛、彭、邓、聂印象极深。几天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总说要加温: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26日、28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粟裕解释自己曾经谦让陈毅当华野司令,陈毅不做声,彭德怀冲口而出:‘这正说明你阴!’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个人主义,就是大盗,大盗盗国!’1948年豫东战役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司令部不同意打(可见《粟裕年谱》),在毛泽东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此时,其中一人(邓小平?)说:‘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要求公开讨论粟裕‘阴’的问题,陈毅做了专题发言,彭大加赞赏:‘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对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8月,毛泽东继续受影响,称粟裕为军队的‘坏人’。

  此后数十年,邓防备粟裕的‘阴’,尽管粟裕1975年示好,总不给他平反,也不重用。不止对越反击作战时弃置一边,中顾委成立,还让粟裕的部下许世友做副主任,粟却为常委。”

  另据上引刊物《期刊文萃》刊《粟裕大将蒙冤始末》中的更明确记载: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奇怪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问题也列入其中。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但是,粟裕越解释,会场上的火药味就越浓。当他说明自己的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和主动不就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一职时,彭德怀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

  “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告洋状’进一步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促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转变,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晚年彭德怀身陷囹圄时,曾多次对58年错整了刘伯承与粟裕表示了发自内心的忏悔。”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代二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毛泽东要通过“大呜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绝对领导权

  (一)“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

  1、粟裕与彭德怀的主要矛盾

  之所以将彭德怀放在第一位,因为他是“倒粟”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推手。

  《彭德怀主管军队信不过粟裕常对其出言不逊》(来源:武汉文史资料,作者梁丞,2013-03-08)载:

  “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山民注: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主要助手。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做了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正式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彭德怀信不过粟裕,另一方面粟裕为人又一向坚持原则,不事迎合,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是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就任总参谋长之后,很快就提出抽出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于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的建议。

  对此,彭德怀认为没有必要,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暴发,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个军区临时抽调部队组织战略预备队。粟裕则坚持认为,等战争暴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一旦暴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阴,将会失去战机。(山民注:在粟倒后,中央军委最终还是组建了战略预备队)

  成立国防部后,各总部仍直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参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于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年,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

  19571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却被军委领导认为粟裕是‘告洋状’。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隔阂与意见分歧,性情比较爆燥的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甚至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都会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在工作中很难得到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的支持,他对军队建设和日常工作提出的许多重要建议和意见,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批复,这不免要影响到总参工作的正常运行,包括他主持下拟定的全军的作战计划,竟也长期得不到批复。而越是这样,粟裕就越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958年9月参加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时,他还当面向毛泽东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跟毛泽东谈谈自己对军队工作和总参工作的意见。......1958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举行第一次小型会议,参加会议者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和军队的中央委员。彭德怀在会议上宣布这次扩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整风、整编两大问题,要采取大呜大放、大争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令粟裕深感意外的是,一天之后,即5月26日,当他接到通知赶去中南海居仁堂参加有军委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时,发现会议竟是冲着他来的。与会者就粟裕在所谓‘总参与国防部关系’上的‘错误’进行批判。批判中给粟裕扣的帽子有‘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还向总参二级部的领导作了专门的传达,明显是为在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定调子。

  “......28日,粟裕就被迫在有5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第二次小型会议上作检讨。但这时会议的气氛还比较缓和。对此,毛泽东很不满意。他认为会议的温度不够,因此要求元帅们和与会者以整风的精神大呜大放,通过会议与小字报相结合的办法,一周之内使空气紧起来。”

  2、粟裕与聂荣臻的主要矛盾

  上引《期刊文萃》载:“由于从建国初期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的,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要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过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必要上报。没想到毛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年夏提出了批评。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作了批示,而且把粟裕与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并借机对聂又作了批评。这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3、粟裕与陈毅的主要矛盾

  他们战区正副主帅之间的主要矛盾,除上文所引陈毅揭批粟裕“阴”的发言中的只言片语外,无从找到更多的资料依据。但是从另外若干回忆性文章的披露中,山民推测可能主要与以下事件有关。

  (1)华野及中间分出的内、西兵团,主帅是陈毅,而毛泽东中央军委却明确指示“军事指挥交粟负责”;而粟裕又是一向对军事有独到深刻见解且敢于坚持己见的副帅,陈毅难免有被架空的感觉:打了胜仗,主要功劳是粟裕的;打了败仗,自己还要首先检讨!

  陈毅是人,不是弥勒佛,再大的肚量,心里能不产生冤恨?

  (2)为改善中原战局,淮海大决战前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华野临阵换将,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仅由于粟裕的极力谦让和挽留,陈毅才得以兼了个虚名的司令兼政委而仍须去中原,粟裕虽是暂取陈毅职权而“双代”,但实际统帅全军。

  这是陈毅从思想感情上极难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尴尬处境。他无法公开冤恨毛泽东和中央,而只能更冤恨粟裕。

  据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文载:

  “A老说:为写《粟裕传》,他采访过东南野战军组建时期的东南局副书记J老。J老亲口说了个真实故事:1948年5月,陈毅被调离华东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任管后勤的副职,心情比较沉闷,但外表还看不出。未上路前,J老陪陈毅下棋,因两人平素较熟,那时等级也不很森严,J老便笑到:‘陈老总,中央原来叫粟司令管打仗,现在又将你调走,看来你打仗不行啊。’陈毅一听,脸色顿时十分难看,忽然起身,一把掀翻桌子,说:‘谁说我打仗不行?’满屋人惊呆了。J老自知造次,忙道谦不迭。”

  (3)陈毅与饶漱石矛盾死结粟裕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饶漱石又十分依重支持粟裕,这可能是陈毅暗恨粟裕的更深层原因。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华中局,军政(党)主官陈饶矛盾分歧激化不能相容,毛泽东和中央不得已调陈去延安参加七大,同时协调二人关系。(详情请参阅陈晋2017-08-21《毛泽东给陈毅回信:“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炼习忍耐”》)但深层死结并未解开。终于在饶被打成“反党集团”主要人物之一时,陈大批揭饶“罪行”才出了一口恶气。

  而由此产生的系列恶果之一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专司军事                                                             且擅长作战计划、部署、指挥的副主官粟却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偏偏他的擅长打仗,又使占据党政主导地位的饶必然要依重支持他。如此一来,一向为人处事低调希望远离人事斗争漩涡的粟就完全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漩涡中间:他该支持哪个?一边是军长、司令员,一边是政委、中央局书记!而尤其他还是一个对军事战略战术善于独立思考又敢于坚持己见的军事副帅,军事主帅陈能不忌恨?

  在陈毅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痛揭粟裕“阴”的发言原稿没有公示于前,民间社会,我这个愚陋山民就只能作此推测:这就是粟裕的所谓“阴”!此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什么“阴”的新证据。相反,“阳”的证据倒是一大堆!

  4、粟裕与后来的第二代核心的主要矛盾

  这只能从并不明确的后来的第二代核心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粟裕的那句尖锐严重揭批发言“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中窥探他内心的愤恨。此外暂无别的明显踪迹可寻。

  但是,在成为第二代核心主导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而为世界瞩目的时候,就明确宣布“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待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引自《邓选》第三卷《对二野历史的回顾》1989年11月20日)——我才是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真正指挥官!

  所以,晚年的粟裕 “(我听他夫人楚青同志对我说,粟裕首长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为什么他不写、不读、不看呢?我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对此有想法。”(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鞠开,2018-03-29,原题:《史海钩沉:粟裕淮海战役大胜斯大林连赞“奇迹”》)

  而在“后来杨德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给58年扩大会议受批评的人平反,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张震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到此为止了。”(摘自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粟裕秘闻》第十四节)

  (二)军委扩大会议批粟走向极端被毛泽东觉察已经偏离他预想的效果时,他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但粟裕终于未能解脱及其根源。

  1、毛泽东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

  “会议期间,毛泽东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毛点头赞同。此后毛说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因此,陈毅听了7月14日粟裕第三次大会检讨之后,主动走上前去握粟裕的手说:‘讲得很好。’并且带头鼓掌,表示通过。......

  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引自上引文)

  2、对批刘撤粟萧毛泽东的处理过程动机,山民推测至少有以下重要之点:

  (1)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见《毛谱》批示)批刘撤粟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加强以他为核心和主导的中央军委在全军的绝对领导权。

  (2)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强化对军队背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教条主义”和“分散主义”批判斗争,从而使军队思想作风回归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且同时也给彭德怀敲了警钟!

  (3)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进一步揭露军队高层的深刻矛盾,从而看清“水”到底有多深,并寻求妥善处理办法。

  (4)通过严批刘粟萧解除粟萧职务以儆效尤,尤其是粟的“违纪”“告洋状”。

  (5)让“三个半元帅”以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批刘倒粟萧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从而基本达到维护他和他们的团结亦即毛泽东的集中统一目的。

  所以,终毛泽东之世,粟裕就不可能得到平反。

  3、尽管对刘粟萧严批粟萧解职,但毛泽东还是严格把握着分寸

  (1)刘被保护过关。

  (2)粟萧被解职但没有严重政治定性,尤其对粟没有定性“反党夺权”“阴谋家”。

  从《戚本禹回忆录》看,毛泽东内心还是喜爱并准备一旦发生大战还要重用粟裕的:“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在此书此节注释中,戚本禹记载:“毛主席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是想重用粟裕的,粟裕是唯一一个主席亲自指定参加中央文革碰头会的。1967年春,毛主席还在一次会议上表扬粟裕,说‘粟裕是我们的大树将军’。这无疑是肯定了粟裕的历史功劳和他对于新中国的无人可替代的贡献。”总之,粟裕与朱老总刘帅一样,而与彭德怀林彪不同:有大才而与世无争,不参与政治斗争,让毛泽东放心!

  这里,山民认为还应该为毛泽东再说句公道话:他组织和推动1958年军委扩大整风会,并没有全错,今人更不应该跟着瞎起哄“一风吹”,其根本道理在于:

  十、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残酷艰危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整套成功的战略战术思想亦即毛泽东军事思想,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它是马列主义中国化即在中国——中华民族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科学产物。它是我党我军战胜一切敌人尤其是外国侵略者的无价法宝,是我党我军治军的灵魂。它完全可以而且完全应该依据新的国内外军事动态发展创新,但是,绝不能放在次要地位,更绝不能抛弃;而且于当今尤甚!

  十一、苏联苏军在同强大凶狂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残酷激烈战争中是最终胜利者,主要根源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即在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条件下的空前大规模重兵集团、机械化尤其装甲化航空兵化的立体化的残酷激烈而胜利的战争中的正确战略战术,它无疑不仅是世界战争史宝库中的无价珍宝,同时也是我党我军进行反强大侵略者全面现代化立体化战争预习中必须认真深入学习研究的最可宝贵借鉴之一。但是,借鉴就是借鉴,既不能照搬更不能宣宾夺主,取代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根本治军从而教育方针。

  尤其必须看到的是:苏联苏军的最终胜利是在付出了十分惨重惨痛的多次失败并深刻地吸取了严重教训后才取得的。也就是说,它在战争前期的一系列严重战略战术错误也必须同时为我党我军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借鉴。而这一点,我军当时的最高学府亦即刘伯承元帅可能是做得不够的。

  十二、从《毛谱》的一系列记载(本文从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1958年的军委扩大整风会议,毛泽东更关注的是反对和批判教条主义问题,因为它事关我党我军治军之本,而不是被所谓“大鸣大放”“火烧”向斜路的大批特整粟裕一系列“严重错误”问题。而且,从他的原秘书戚本禹披露的信息看,他对此是心中另有看法打算的。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为粟裕蒙冤辩诬

  除了上文已引证的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在第三代核心授权以中央军委名义发表纪念粟裕丰功伟绩文章为他平反外,这里再引证一些当年知情老部下的辩诬文章看粟裕有多冤。

  (一)《老部下为粟裕大将辩诬:他没从国外私自调兵回国》(新民晚报2013-02-08 作者乐时呜等)

  “...... 近些年有人不顾事实,写了所谓‘粟裕因三次擅权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评’的文章,造成不良影响。作为粟裕同志的老部下和关心那段历史的人,认为有责任维护中央军委对粟裕同志已做的正确结论,维护党史军史的严肃性,把历史的真相说出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同志以清白。

  4、所谓‘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解放金门、马祖是中央军委的决策。195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1957年底解放金门的作战任务。......1955年2月底到3月初,粟裕邀集各总部、海空军领导同志一起,听取南京军区领导同志关于视察福建的情况汇报,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打马祖作战规模较小,补给容易,战斗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建议‘以解放马祖为下一步军事斗争目标’,争取于1955年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3月5日,粟裕将讨论结果报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并军委。彭德怀于3月9日批示:‘同意先打马祖部署。’

  1955年4月15日,南京军区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全面的进行准备,实施时采取逐岛攻击的作战手段,并准备先攻高登或同时攻占高登和北竿塘,而后再攻占南竿塘’,具体组织指挥工作交由福建军区负责。南京军区将这一部署,同时上报中央军委与总参谋部。

  粟裕看到上述报告后,认为福建军区机构不健全,难以担负此种复杂艰巨的任务,建议南京军区派员加强。......时过两个月,总参谋部一直没有得到福建军区执行情况的报告。6月中旬,粟裕从在北京参加集训的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那里了解到,攻击马祖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不充分,预定参战部队仍在执行一年一度的训练计划,......,他们计划在8月份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两栖作战演习,后即投入战斗。粟裕认为,‘对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确实很差,                       亟须认真执行’。

  6月18日,粟裕与陈赓副总长一起,约见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指出:解放马祖的准备工作应从困难处着想,战斗与战役实施过程中力求速决,以显示我军力最强大,减少美帝干涉的机会。按照南京军区4月15日所作的全面准备逐岛攻击的部署,充分准备,确实进行。粟裕当时将三个茶杯摆成梯阶队形说:......。请他们详细研究,具体计算,将研究结果报告军委最后研定。这次会见谈话,工作人员没有作记录,结果造成与会者记忆误差,引来一场风波。

  彭德怀于7月8日召开福建沿海作战方针问题会议。......可是会议纪要不顾粟、陈二人的说明,仍然在注释中写上:‘粟总长确曾指示,要全面准备,同时攻击。’这个会议纪要,经彭德怀审定后报请毛泽东批示。7月13日,毛泽东在这个会议纪要上批示:‘六月十八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1955年8月31日,粟裕写出《关于六月十八日约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谈攻击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的检讨》,报彭德怀副主席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如实报告了处理马祖战备问题的经过,同时说明会议纪要中的‘注释与上述情况是有出入的。’彭德怀阅后批注:‘已阅。’毛泽东阅后批示:‘已阅,退粟裕同志。’同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阅后‘还毛’。一场风波,终于了结。

  上述事实表明,在对金门马祖战备问题上,粟裕完全是执行中央军委的决定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指示,根本谈不上‘擅权’的。

  2、所谓‘忽视外事纪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后,......总参谋部等各总部仍然直接受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但是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当时国防部没有专门设办公机构,军委办公厅同时也是总参办公厅、国防部办公厅,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此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同志又是国防部长,为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要求有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但是,究竟哪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哪些文电用中央军委或总参谋部名义发出,没有明确规定。总参谋部起草的文电,常常因为署名问题受到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批评。总部机关部门感到难以适从,纷纷要求有明确规定。因此,中央军委1955年3月16日会议决定,责成总参谋部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条例。从1955年到1957 年下半年,总参谋部先后5次拿出条例草案送审,都一次次被打了回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并多次对粟裕说:‘你们问问人家是怎么分工的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以苏军为榜样,这个‘人家’不言自明,就是指苏联军队。

  不久这个机会来了,......索科洛夫斯基说没有现成材料,简要介绍了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和关系,说他们的总参谋部隶属于国防部,没有什么分工问题。几个月后,1958年3月,苏军向我军提供了有关的书面材料。据随行翻译说:‘这是一场礼节性的拜会,谈话时间很短,时间不长,前后加上翻译时间在内,大约二十来分钟,双方主要谈友谊、友好。’

  这件事,......后来又被无限上纲为‘里通外国’。这些大帽子如今早已被掀掉了。

  3、所谓‘越权调兵’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粟裕是十分清楚的。1951年12月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就是以总参谋部名义发出的。

  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回。1958年2月,粟裕提出志愿军撤回国内后具体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军委第143次会议讨论,基本同意第二方案。根据军委会议的决议,总参谋部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总参谋部作战部先是起草了以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没获同意,又改用国防部名义,仍被打回,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说这个命令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总参作战部只好重新起草了以总参名义下达的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送给粟裕。粟裕认为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妥,但是已经几次反复,就在电报稿上写上‘请彭总阅后发’,意在给彭德怀思考审定的空间。彭德怀接到电报稿后直接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结果被否定了。最后志愿军回国的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的。就是说,这个以总参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电报,是根据军委领导指示起草的,这个电报既未上报中央,也未下达部队,是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草稿。这样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怎能成为粟裕‘越权调兵’的证据呢?

  粟裕同志在总参谋部

  1954年12月,军委任命粟裕同志为总参谋长。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向他宣布中央的这个决定时,他很吃惊。他说:‘主席,我不能胜任!’毛主席说:‘你可以胜任。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吧!’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他对中央军委首长和元帅们非常尊重,处理重大问题都事先请示,事后报告。对上级的每一个指示,他都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他对陈赓、黄克诚、张宗逊、张爱萍、李克农等几位副总长都很尊重,遇事总是在一起商量。为了加强集体领导,他建议成立总参谋部党委。他光明磊落,不隐瞒自己观点,从不吹吹拍拍。他不善于交际,全部精力都考虑作战和军队建设问题。他交待我们在办公室搞活动图版,在宿舍也挂了地图。他一不下棋,二不打扑克,像战争年代一样,一有空闲,就手拿几份文电资料,对着地图聚精会神,伫立思考。他一口气可以说出几十个军的部署和任务,思考问题缜密锐敏而有条理。他实事求是,处理问题总是从实际出发,防止主观片面,不说空话和大话,更不看风使舵,或者苟且迎合。他坚持真理,坚守原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决不轻易放弃,总是诚恳地提出来,不顾个人得失。更令我们钦佩的是,粟裕同志能经受住委曲和误解。他说:我相信自己的几十年革命实践是足够说明自己的。”

  (二)战友陈士榘上将谈粟裕蒙冤

  据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那天和我透露过一件事情,就是五十年代在一次小范围的军事会议上,主席曾经流露出对粟裕的不满,而且还使用了激烈的语言。我追问父亲,主席为什么这样?父亲说:主席为什么这样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解放战争跨越长江的时候,主席让粟裕尽快渡江。但是粟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认为需要等待时机,晚了几天。

  “父亲说:‘......但是粟裕1958年还是受了批判,还是有两位老帅对他有看法。‘谁工作中都会有缺点,一上纲上线就没边了。‘由于主席那个时候听了倒粟的汇报,也对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评价。’“

  (三)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罗瑞卿大将谈粟裕蒙冤

  《1958年罗瑞卿评粟裕遭批判一事:有人硬往死里整》(凤凰历史2012-07-21作者张雄文)载:“一个老部下问粟裕到底怎么回事时,罗瑞卿说:‘粟裕也是人,难免有缺点错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常的,但这一回不对了,是有人容不得他,硬往死里整啊!’

  “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也不幸突然落马,被人拿出他整粟裕的方式开始不断地整肃。

  这年的9月15日夜,毛泽东出席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扩大会议时,许多高级将领粉粉揭发彭德怀曾多方面排挤和打击原总参谋长粟裕。

  众人发言后,毛泽东明确表态说:‘去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彭德怀提出来要搞的,批判粟裕彭德怀不能说没有责任。’

  他还用手指一指在座的罗瑞卿:‘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

  罗瑞卿当然为粟裕高兴,当即欠了一下身子,点头表示:‘是!’随后,他找到粟裕,转达了毛泽东的话。

  几个月后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虽然没有公开平反,但待遇明显好于以前。”

  (四)东北战场军事统帅且已擢升中央副主席而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林彪谈粟裕蒙冤

  《华野高层内幕大曝光粟裕竟然敢干这事》(铁血军魂的立方时空《随笔·军事杂谈》2014-04-10)载: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还有若干回忆资料显示,林彪生前最欣赏的高级指挥员就是粟裕。在粟裕蒙冤后,林彪不避嫌疑多次变相安抚。连毛泽东的原秘书戚本禹都知道“林彪后来说过,那个仗(山民注:消灭74师)他不敢打。”(引自《戚本禹回忆录》)

  (五)重要的知情者同样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谈粟裕蒙冤

  为什么要引用戚本禹的话?他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文革中曾被毛泽东批准关进秦城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又被第二代核心坚主判18年徒刑,出狱后对毛泽东无一句冤言,品格高尚令人尊敬!所以,他的回忆可信。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载:

  “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江青对谁都看不上眼,但就是佩服粟裕,《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赞美粟裕的,就是江青去亲自作指导的。毛泽东也是偏爱粟裕的,见了粟裕一天都高兴,听到粟裕来,马上出来迎接。

  “彭德怀整刘伯承、整粟裕,在政治上是犯了大错。刘伯承、粟裕底下有多少人啊!他们对彭德怀能满意吗?事实上当时不但是这些人对彭德怀不满,而且是党内普遍对彭德怀有怨气。

  粟裕有了不起的战功,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毛主席都说粟裕是‘大树将军’,对这样一个人搞残酷斗争,彭德怀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甚至是犯了众怒。这也为他后来在庐山会议上‘墙倒众人推’埋下了伏笔。”

  (六)《粟裕夫人:对粟裕的打击都是来革命阵营内部》(凤凰历史2013-01-19摘自《慰英灵》作者徐充、刘顺安)载:

  “他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征战一生,业绩辉煌;蒙冤半世,压抑坎坷。对他的打击都是来自革命阵营内部。我曾说:粟裕同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位领导说:不,他是伟大人物。我看合起来应该说是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历来名将鲜有善终,古今中外皆然,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于幸免。何况粟裕同志出身于一名普通士兵,为人朴实无华,不事迎合。所以他的悲剧反映着历史、社会、人际以至人性等诸多方面。粟裕同志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难道不是吗?

  常言道,‘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后人何从评说?《粟裕传》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但他之所以蒙冤和平反之所以障碍重重却尚是朦胧和空白。从粟裕同志本人申诉起,到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两位副主席发表文章代表中央军委为他正式平反的十五年间,我随时记下了有关情况。从这仅仅限于我亲身的经历,可略见冰山之一角。

  在希望与失望交替的岁月里,我的泪干了,我的心冷了,在极度痛苦时我曾经激愤,但现在我已经超脱了个人感情冷静地看待这一切,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待了!”

  这就是大彻大悟!

  这就是凤凰涅槃!

  结束语

  该说的愚见,山民以为已经表达清楚。

  末了,谨引粟裕同志生前的晚年悲壮诗句作为结束语,同时谨以此拙文致祭这位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人民英雄英灵:

  《七律·抒情》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壮哉,粟裕大将!

  伟哉,粟裕大将!

  哀哉,粟裕大将!

  二0一八年四月十九日至五月九日晨校改

  于陋屋   晴,无风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应复原他杰出无产阶级革

  命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

  周方

  大纲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二、题外的话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一、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二、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三、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托依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四、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敌强大援军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八、涟水(二保)南临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战役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及平反难探源浅析

  一、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探蒙冤的冰山一角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毛泽东要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中央军委绝对领导权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谈粟裕蒙冤及辩诬

  结束语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大约自去年下半年起,当今中外著名学者何新先生在新浪博客连续转刊关于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研究评价文章,认为多年来的一股“造神”风是针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点,凭他的敏锐嗅觉,不无道理。

  但是,在何先生的系列考证研究中,却再次将粟裕定性为一个既无多少独立军事指挥大权且凡独立指挥几乎必败无疑,更揽功诿过甚至谎报战功以至阳奉阴违的不堪现代中国革命军界人物,以至言辞多有贬损讥诮。而且,一切不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来自哪方面的,几全部采信;一切有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如他所宣称信奉的多么权威文史资料,几一概不予采信。对此,山民深感心痛,不唯痛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亦痛何先生,深以为过矣!如果是别人写此类研考文章,山民或不屑一看。山民以为,一切还是以实事求是为归吧。

  只可叹,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献全身于革命,命运却如此多舛!生前蒙冤漫漫26载,死后又冷藏10年,而终于被第三代核心军委主席签发,由其时两军委副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署名发表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为他平反,恢复他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崇高历史地位,高度评价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尤其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高度赞扬他相忍为党为国为军的崇高胸怀品格。然而世事难料,竞然就在正式平反后23年的今天,他又一次被政治斗争推向风口浪尖!

  从何先生发表第一篇关于粟裕研究评价的文章起,就引起山民的关注,遂逐一复制几无遗漏,并另外搜索相关研究文章复制,共达30余万字,打印成8个分册。随后又尽可能仔细地研读相关文献典籍的相关内容,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下文简称《毛谱》)、《毛泽东传》、《邓小平文选》(下文简称《邓选》)、《邓小平谱》(下文简称《邓谱》)、《中国战争通鉴》(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戚本禹回忆录》(香港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下文均略上书出版社名),并两次细看由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历史文献性巨制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而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央军委平反定性评价结论基本相同。所以,本篇文字,就是山民将整个“粟裕问题”综合归纳为两大方面简要谈谈个人愚见,并同时供方家批判。

  二、题外的话

  为什么又扯到题外?其实也还是题内,就是山民此前对何先生的认知。

  山民生性愚顽,知识浅薄,不通世故,不懂权变,一根筋,一条道儿走到黑,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者。故命运多舛九死一生几致失忆,且屡遭贬谪流离而死不悔改,明知眼前是烂泥潭又一脚踏了进去,一生誓言“为文不为媚时语”,最终被体改为特色工人——新无产者。山民能苟活至今,全赖苍天眷怜!

  何先生最初引起山民极大兴趣和关注的,是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他同一个日本学者的访谈录,并随即收藏。后来他的网易博客在山民有了微机就成为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山民窝居偏远小城,无幸买到何先生大作,但其博客文章被复制者,足以打印成好几本书。故对何先生在全面内外私有化改革开放狂潮中苏世独立出淤泥而不染析疑纠谬秉笔直言肃然起敬,且在解析经济疑难杂症、外国文化历史诸方面认为是自己的导师,并不顾愚陋上书党中央领袖举荐重用他和黄奇帆、江涌、戴旭、杜文龙四位先生。故在他宣告世人罹患不治顽症将不久于人世时,山民就破例向他的邮箱发了一封近乎悼词的信,说如果他先我这个伤病缠身的老山民而去是会哭的!但恶性难改,同向他申明:不认同他的若干观点!其实,山民的哭他,更多的是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和被改革开放的新生“草根阶层”!

  本年3月23日,在何博上又看到何先生住院手术并在康复中,唯愿他早日痊愈继续关注国计民生和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局势。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一、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一)以德报冤品格高尚实例

  1、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年10月16日)载:“B老说:陈粟两家1958年后再无私下往来。《粟裕传》传记组采访楚青,问:‘1958年后,陈老总到您家来过吗?’楚青摇摇头,说:‘人家是领导,怎么会到我家里来?’

  “C老说: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主动参加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没工作,处境也不好,粟裕将她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并时常照顾,一直到1975年去世。陈毅次子陈小鲁正关在监狱,罪名是‘现行反革命’。粟裕设法将其弄出,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张茜去世后,粟裕干脆将陈小鲁接到家里,包吃包住,以后还做主,将孤儿的他招为上门女婿。为此,小鲁与大哥昊苏关系很不好。

  “类似以德报冤的还有扶养刘锡荣。刘锡荣父亲刘英,浙南游击时期准备杀掉粟裕。两人互相防备,各带人马分开后,粟裕才知道身边一部下为刘英的暗探,奉命可随时干掉粟裕。刘1942年牺牲后,此人成为粟裕手下将领,又成长为高级干部,但粟裕待之如初,从无穿小鞋之事。后来《粟裕传》传记组到家采访此人,了解刘英派他紧盯粟裕一事。此人几小时默默独坐,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始终不发一言,因不能证实,《粟裕传》传记组只得屏弃这一细节。刘英之子刘锡荣被粟裕派人从要饭路上找回,收为养子,精心培养,成为中纪委副书记。”

  2、张雄文《庐山会议刘少奇提醒粟裕:58年彭整你的事说说》(2013-07-17)载:“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找到粟裕,关切地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不过,粟裕只是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愿意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坚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自己的清白。”

  另据金汕陈义凤文(凤凰网历史2012-05-31)《上将陈士榘晚年揭秘粟裕挨整真实原因》(转摘引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金汕陈义凤著,陈人康口述,人民出版社)载:

  “父亲故去后,我仍然关注粟裕之迷。我听北京一些差不多大的高干子弟讲,彭总1959年在庐山为民请命挨整,有人做粟裕工作,让揭发彭总,因为粟裕被批是彭总主持的。但是粟裕拒绝了,他不愿意干落井下石的事情。一直到文革,粟裕一直处于似倒非倒的状态,他的谨慎低调让他没有成为‘敌人’。”

  这一段回忆,从另一个侧面有力证实上引张文所言非虚。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党军内政治斗争中蒙冤而相忍为党国军队,不对彭德怀落井下石,尤显高凤亮节。伟哉,粟裕!

  (二)长期蒙冤遭打压仍然以国家民族人民安危为重,呕心沥血调研御敌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中外共知,自中央军委1958年“整风”扩大会议开始,粟裕长期蒙冤遭打压直到死后10年!

  而在打倒“四人帮”彻底否定“极左”并全面改革开放初期,一切毛泽东时代的“冤假错案”几乎都“一风吹”,就连轰动全国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都被平反。但是,粟裕蒙冤非但没有被平反,更遭政治冷冻,以至被清出中央军委常委,而末年仅送一个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虚衔。

  此时粟裕老将军的心情,即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亦不难推测。

  然而他却相忍为国家民族安危,以带病之驱踏遍边疆关内战略要地,呕心沥血调查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进而为新世纪政治经济尤其军事形势下中国国防战略方针修改制定做出了其他开国元勋所不及的杰出贡献。

  据《湘潮》2012年第3期李戈瑞《粟裕晚年对未来战争的研究》载:

  “由于粟裕的不懈努力,在1980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粟裕说:‘未来战争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多死多少人,多付出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1977年8月,粟裕在参加完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军委座谈会后,即赴新疆考察,先后到乌鲁木齐、伊宁、独山子、石河子等地察看地形。考察结束后,他就新疆战略战备工作问题,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和军委战备委员会提出许多关于新疆地区战备建设的建议。此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又多次抱病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湖北、广东等地勘察地形、视察部队,深入作战部队和边防海防前哨,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敌我双方的情况,广收资料,精心研究,并与当地驻军和地方党政领导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粟裕外出调研,总是轻车简从,从不讲究吃住,也不参加宴请。有些单位的领导利用晚上或是星期天来看望,他都是先表示谢意,再劝他们不要再来了,免得影响工作。他向身边工作人员交待,绝对不能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任何礼品。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思考,粟裕感到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全过程作具体分析,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战争初期,因为战争初期对整个战争发展进程关系重大。1978年1月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这是他多年来就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思考的结晶。......1997年1月11日和13日,粟裕先后在军事科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对未来战争初期作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山民注:具体研究成果从略)

  “粟裕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边疆海防,为探索未来的反侵略战争,躬身实践,竭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不过,在这里,山民还要说的一点愚见是: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全面入侵的“诱敌深入战略”绝不应一风吹!

  粟裕老将军晚年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大规模入侵战略的研究结果,最终导致改革开放后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对此,山民感到深深的忧虑,基本道理是:既然是我国遭受全面入侵,那就除了美苏两霸再无第三国敢这么做。这也就是说,我国是处在一个相当弱势的战略地位。而在这种极其严峻的不利态势下,全面设防处处抗击,就必然遭致全局被动处处挨打,一如蒋介石的国军抗日。而为要最终战胜强大的入侵者,就必须既有计划地坚守若干战略支撑点,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放弃一部分据点,造成强大敌军的分散占领守备,并在这种战略态势逐步变得有利于我的情况下,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在具有关节点意义的局部地域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装备,歼敌或者至少打残一路,就绝对是我国我军必须使用的正确战略战术。而这里还必须说到的是:尤其是在毛泽东刚刚辞世,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极左”,“一风吹”刮遍全党全军全民即全国的极不正常历史时期中,中央军委的这个决定有多大的正确性成分是值得今人严肃全面深入研究的!

  (三)“两让司令”并非“神话”

  1、“一让司令”的最权威文献证据

  《毛谱》载:194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承、刘晓五人为常委,(十一月二十六日增补曾山为常委),邓子恢任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谭震林任副书记兼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二十九日,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以后又任命谭震林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也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要让粟裕当司令,而张鼎承只当副司令?道理最简单明了:因为粟裕善于用兵!眼前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夺取天下的最关键时期,来不得丝毫犹疑甚至感情用事,甚至论资排辈!

  这不,二十九日中央毛泽东就又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野战军是什么?是决战决胜的最主要战略工具。可见中央毛泽东对粟裕的信任和依重是多么坚定不移!

  难道不是吗?是中央毛泽东下错了棋用错了人吗?铁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不愧古今中外第一兵圣!

  2、“二让司令”的历史知情人权威证词

  第三代核心签发由其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署名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明确说:“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时中央曾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野部队传为美谈。”

  山民认为;

  一、《毛谱》没有记载此事,可能是当时没有现场记录入档,而中央会议讨论仅记要事未提粟裕的个人请求。

  二、无论《毛谱》《邓谱》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文件,并不代表它就不是客观存在。

  仅举两个具体例证:

  一是,第二代核心文化大革命期间写给毛泽东的“永不翻案”的检讨并表忠心信,两谱都没有记载。

  二是,第二代核心在打倒“四人帮”后中央召开的最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发言,《邓谱》亦无记载。

  如果说张震副主席可能因为曾任华野三野参谋长参与粟裕决策指挥淮海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而企冀借助抬高粟裕从而抬高自己的话,那么刘华清副主席则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他都不知道曾有此事,还能在他们合署的文章中写这么一段只会给张震副主席带来荣誉却给自己带来莫大政治耻辱以至麻烦的话吗?

  更何况他们代表中央军委发表此文,完全是为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洗雪沉冤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为人民英勇机智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战线辉煌的历史功勋,还他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也同时代表了粟裕蒙冤后长期压抑的广大华野三野指挥员、许多其他野战军高级指挥员以及众多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3、粟裕在扩大的军委“批粟整风”会上的辩白证词

  据《期刊文萃》被山民截剪保留的文章《粟裕大将蒙冤始末》(可惜出版单位不知道了,年月期数亦无从知道了)载:

  “关于‘一贯反领导’和‘向党要权’。粟裕申辩说:他不仅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也从不争权力。他举例说,1945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为副司令员。他认为张是党内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时张就是司令员,他是副司令员,因此华中军区司令员也应该由张担任才好。因此他压下了中央的这个任命,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中央因此修改了任命。1947年军委要他带王必成纵队到鲁西南,同陈士榘、唐亮的部队汇合统一指挥这六个在外线的纵队,他当即复电军委,强调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自指挥。1948年他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当即明确主张派陈毅到中原去,把华野交给他负责。他当即表态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在毛泽东强调陈毅必须到中原去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

  在此军委扩大会议原始档案没有公开并证实此传闻不实之前,山民只能认为是可信的:这可是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当着众批判官公开说的!他敢撒谎?

  (四)淮海战役临战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再现高风亮节

  本来淮海战役就是在济南战役迅速大胜后,毛泽东中央军委根据华野粟裕“双代”的提议进行的。而且此时的华野已经成为整个战役中最大战略集团亦即决定性力量,整个战役的战场指挥全权从任何角度说,都应该由粟裕总指挥,而且他也完全有此能力。但是,粟裕又一次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

  虽然也同样得到毛泽东中央军委的认可,但事实证明,在整个战役中偏师中野及总前委并未能“统一指挥”,是军委主席毛泽东统一指挥协调,而粟裕独立指挥的华野则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五)“辞元帅”一说的三个有力旁证人证词

  1、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证词

  “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以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                                                                                                                                                                                                                                                                                                                                                                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                                                                                                                                                                                                                                                                                                                                                                  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同志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大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级总编导石征先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的一些情况。”(转引自中国新闻网2017-08-29鞠开《史海勾沉: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授衔大将的真相》)

  李银桥平生与粟裕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到,毫不相干,他的回忆如果无确证是他人后来造谣,那么应当是可信的,尤其是他不会也不屑于凭空为粟裕造什么“神”。而粟裕的原秘书鞠开会丧失人格凭空造李银桥的谣?而且其时还有石征先在场呢!

  2、开国上将陈士榘的回忆证词

  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说:‘现在说话比十年前宽松多了,我前不久听说,解放后陈赓曾对粟裕说过:‘古往今来,有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粟裕打仗好,战场上的事必须尽快敢于做决断,容不得层层请示。可是解放后就不一样了,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一级一级地按规钜办事,按战争年代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做法让一批干部吃了大亏。我刚刚进城也有这种感觉。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当上了总参谋长。他办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不唯上,不唯权。到了1955年评军衔问题时,粟裕很有可能当元帅,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要求不当元帅。主席决定让他当第一大将。’”

  这里需要作一点说明的是:在何先生的研究中,陈士榘被认定为对粟裕军事指挥不服从而关系不睦的华野高级将领之一,还“当了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即进入中央军委。可见他的回忆一是毫无“造神”的意思表达,二是有的极大的可信性。

  3、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证词

  据《戚本禹回忆录》载:“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

  这句简短的回忆,虽然没有提到粟裕辞帅,但是明确说到“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这就是说,至少最初中央评元帅的人选中,粟裕是进入其视野的重要一员。而后来的终于没有被最终确定,中间肯定有中央与粟裕的交际,而“粟裕却从不争功”。

  二、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文献证据:

  《毛谱》(下文略)1946年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来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1948年(下文略)5月5日“在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同陈毅粟裕等商讨渡江问题后,毛泽东于本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电,......为组织协同作战,电报还指出:粟裕兵团‘约于本月底渡河作战。陈、唐所率三、八两纵应回到豫皖苏区,调换一纵西去,以便该兵团有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等六个纵队集结打大仗’。‘本月内请刘、邓命一纵十一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待粟裕命令”,而不是陈毅命令!

  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六)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邓子恢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

  5月21日,“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并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尽可能迅速地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邓会面,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示:粟裕受权指挥华野全军!

  5月29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此电注“[1] 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6月3日,“本日午时,又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中原局、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及四十七军’。本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

  9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电:‘完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总署。’”

  9月11日,“关于济南战役的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起草复许世友并告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华东局、中原局电。“又指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由于华东野战军打援力量的强大和迅速达到攻济目的,徐州之敌未敢北援。”

  上引后两电明白无误确证:粟裕为整个攻济打援战略制定决策指挥者!

  三、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依托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史实表明毛泽东中共中央对粟裕建议高度重视立召陈毅粟裕赴中央汇报,并决定调陈毅立去中原任副职由粟裕“双代”率华野(西兵团)暂不过江而在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改变中原战局

  (一)虽然随后一段时间毛泽东中央军委仍电粟裕重申坚持原定渡江南下战略方针,但随着粟裕兵团在江北歼敌越来越多,胜仗越打越大,战局越来越有利,也就没有继续坚持原方针,而是与粟裕上下协调直接策划指挥了豫东、济南战役直至淮海大决战并大获全胜一举定江北

  这是举世皆知的历史事实。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粟裕按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下江南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调动中原敌军主力若干追逐南下,那就没有豫东歼敌9万、济南歼敌10万淮海大决战歼敌55万一举定江北的历史怍伟大胜利;那么现代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人能够想象得到?

  (二)文献证据

  1、《邓谱》1948年4月18日“和刘伯承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陈毅粟裕,对中央军委决定粟裕率部过长江问题提出建议。“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此电措词委婉,但侧面支持了粟电建议。

  3、邓小平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准备会议的发言:“第二,在外线作战,军委应考虑到外线作战是否能完全自给。外线作战,如稍稍陷入被动就有很大减员,即在平时大兵团一次行动即可减员千人以上。还有,在外线作战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强调自己解决,但军委在计算全盘问题时应加上这些条件。”此意见亦在侧面反映了粟裕建议暂不过江南下的担忧的现实性,从而又变相支持了他暂留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的正确建议。

  3、《邓选》(第三卷)1989年11月20日《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过黄泛区,真困难啊,重装备带不走,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要不要消灭敌人?要消灭,要争取打几个歼灭仗。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成得并不好,消灭的敌人不多,除地方保安部队外,一共只消灭了几个旅。但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经过大别山斗争,二野受到削弱。只有秦基伟的九纵,你们那一坨,保持兴盛的旺气。主体四个纵队就削弱了,更新也困难啊,有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仅两个旅,只有一个纵队是三个旅,就这样迎接淮海战役。”

  由此可见,所谓“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毛泽东统帅的中共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在兵力装备严重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强敌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前提下的军事民主,将帅之间坦诚相见,实事求是取长补短,唯战胜敌人是从。

  句公道话:粟裕一生打过多少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恶仗大仗,蛇吞象的黄桥战役,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以至兵少装劣而最终以华野39万歼强敌40余万的淮海大决战,他是个畏敌退缩的人吗?又是个抗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而不遵的的人吗?

  (三)最重要的直接史实证据

  粟裕为什么强调依托解放区更有利于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且看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巨型历史文献性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及何新解放战争研究《淮海战役的粮食供应》提供的有力数据:江苏、山东、河南、安徽解放区发动男女民工达543万多人,太平车独轮车88万多辆,黄牛毛驴76万多头,船8500多只,担架29万多付,扁担30多万根,筹送军粮9.6亿多斤实用4300多万斤,弹药1400多万斤,转运伤员113万余人;参战兵力与民工比例为1:9。所以,这才有了陈毅那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野10万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拖走大量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大大减轻了对陝北、山东解放区的巨大压力,并创造了新根据地,但是自身同样遭遇严重困难遭受巨大损失,部队过黄泛区丢掉全部重装备,以至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遇到极大了的困难。如果不是华野及时地前后抽调5个纵队包括炮纵驰援,要歼灭黄维兵团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也才有了总前委书记兼中野政委邓小平那句慷慨激昂的决死誓言:那怕是中野全部打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什么是解放区?

  这就是解放区——获得解放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战争伟力!

  什么是人民战争?

  这就是人民战争!而且是人民战争的最光辉典范!!

  四、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一)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

  1、《毛谱》“粟裕致中央军委电”要点(《毛谱》注[2] ):“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电报说:攻济战斗日内可结束,如敌停止北援,我们下步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够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蒲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

  2、9月25日7时,军委毛泽东致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电要点: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粟,甚为必要。

  (一)......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二)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

  3、两电异同及战略眼光长短

  (1)相同点

  A、毛电首先肯定了粟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B、将粟电提出的战役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改为“第二个”和“第三个作战”。由此可见,何来“彻底否定”?!

  (2)相异点

  A、毛电举棋就落在更长远战略棋眼上,由此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点:首先歼灭敌之重兵集团之一黄百韬兵团10万之众,拉开了淮海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B、粟裕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战略眼光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高远,战役决心从而魄力也就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雄壮宏大。

  (3)当时军界说是粟裕的“小淮海战役”引发了毛泽东的“大淮海战役”绝非夸大之词,事实如此,无所谓“造神”。

  当时的军界,不是现在的网界,他们有必要“造神”?须知粟裕其时在全军解放全中国的激烈战争中,而解放后的粟裕又遭贬谪打压!

  (二)刘伯承陈毅李达致中央军委并粟裕电表证了他们与粟裕“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有“原则不同”

  电报要点:

  “军委并粟:

  (一)粟前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以下为二野作战设想,略。

  上述电文,战略意图清楚明确一致:“我们同意“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而没有原则不同。

  (三)刘、陈、邓首先提出围歼黄维兵团改变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攻歼邱、李兵团计划,证明毛泽东也不是神而是从谏如流的英明最高统帅

  1、《邓谱》1948年11月19日“和刘伯承、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提出先打黄维、李延年部的主张。......”

  24日下午3时“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2、刘、陈、邓也不是神,原先预计很快歼灭黄维兵团但轻敌碰上硬钉子,最终华野先后投入5个纵队尤其是炮纵历时19天才最终得以实现。

  3、刘、陈、邓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准战略机遇,敢于在兵力不足装备更落后的情况下决心围歼强敌。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一)到底谁指挥了淮海战役

  1、总指挥:中央军委主席、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

  2、战区主要指挥员:前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总前委陈毅、邓小平;后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

  3、整个战役此5人的战区分合:

  第一阶段:(大体)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并阻援;刘伯承指挥中野部分纵队,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部分纵队及华野少数纵队,主要负责牵制阻援配合。

  第二阶段:刘、陈邓汇合率中野全部及华野5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粟裕率华野主力围堵杜聿明集团并阻援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

  第三阶段:华野全部围歼杜聿明集团;敌刘、李兵团退出战场;中野全体休整。

  4、主要文献证据(只引证第一阶段)

  一、(循上体例)10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相机攻占开封。粟裕则令......与陈、邓协力作战。“陈毅、邓小平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

  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华野全军”、“粟裕则令”,而不是别的任何什么人!

  二、《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0月18日“和刘伯承、陈毅、邓子恢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华北军区:......(二)陈毅、邓小平今日赴郑州前线指挥作战,使用陈、谢电台。请军委与之联络。”

  三、《邓谱》10月24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转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提出关于中原野战军主力转至商丘西南地区后之机动方案。电报说:一、......(一)东线战斗发起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兵团又较远时,我集一、三、四、九纵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而歼击之。......六、如敌北进,则建议刘伯承、李达令六纵紧尾该敌。七、请军委考虑指示。”

  (二)整个战役并未形成统一的陈、邓尤其邓总指挥,而是三、二、一个战场同时受中央军委毛泽东总指挥;华野先绝大部分后全部受粟裕指挥,中野全部及华野少数纵队(一时)受刘陈邓指挥

  主要文献证据

  一、(循上体例)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二、《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1月2日中午,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裕方面多直接指挥。四、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勾通。”

  三、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电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完全同意”粟裕战役部署并授权“机断专行不要请示”!

  四、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二)陈、邓直接指挥包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

  五、11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王建安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然后以韦吉、谭王两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人,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这里明确指出“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六、11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你们似以......。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裕考虑......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妥善,请粟酌办。”

  (三)淮海战役的华野分合兵指挥权辩证:始终的整个战役指挥权属粟裕

  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再分合,完全是因为它所面对的主要敌手是淮海战场最强大的徐蚌集团的多路兵团分进合击和救援造成。初中期的华野全军最主要任务有三:一围歼黄百韬兵团,二抗击多路强大援黄兵团并力求歼灭其一路至少一部分,三直接援助(包括打歼援敌)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围阻杜聿明战略集团;此时的华野,不得不——也完全必要分出谭、王集团(5个纵队)及后来的陈士榘援中野集团(3-5个纵队),此外还有执行机动作战的韦、吉集团,而“双代”粟裕就只能——也完全必要时而指挥全华野时而指挥主力(8个纵队)阻援集团(历史文献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明确说:打了整个淮海战役中最大最惨烈的一场阻击战!而且随即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但狡猾的邱、李兵团没有跟进,围歼计划没能实现。)并居中调度指挥全局,而将围歼黄百韬兵团具体交给谭王集团,将援助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具体交给陈士榘集团。而在最后围歼残存的敌最强大杜聿明之邱李(孙兵团突围时已被歼灭)战略集团时,粟裕又集中华野全军统一指挥。而此时,即使如何先生考证的因病交陈士榘具体指挥,那也证明不了粟裕无决断权。

  须知,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将陈毅调中原任副职,华野由粟裕“双代”绝非儿戏。这是决定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最关键性战场战役,指挥权岂可轻易授人?决战中的华野多次分兵则是根据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的一时权变,而绝非对粟裕的不信任而分权,总指挥权一直在粟裕手里。上文已引毛电即是明证。

  所以,“粟裕在多年后和家人围坐闲话谈到淮海战役时说:‘打了大半辈子仗,最让他紧张的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因为多次任务转移,兵力使用到极限。这时候杜聿明率30万之众从徐州南下,如果稍有失误,让杜聿明跑掉或与黄维兵团汇兵一起,给整个战役的不利影响是难以估计的。而仅靠北线原部署的7个纵队,要承担追击合围杜聿明兵团是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引自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

  再看谭震林是什么人?华野主管政工的副政委。陈士榘是什么人?华野司令部的参谋长后任兵团司令。粟裕代司令兼代政委指挥不了他俩?!

  所以,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的取胜归功于各分战场指挥员,而且断定这个分战场那个分战场都不是最高指挥员统一谋划指挥的逻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再引文献证据:

  一、(循上体例)9月28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饶漱石电,指出:你们召集全军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开一次大会,很有必要。为使你们的会议开得好一些,时间可以有五至十天,而将执行淮海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十月五日以后。”此电首先单指粟裕;次“并告”饶漱石;三指“全军师以上干部”,能不包括许、谭、陈(士榘)?

  同日“关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及改造吴化文部的政策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华东局电,指出:‘......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为顾到攻济兵团的休整,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到酉哿左右。”

  此两电之前电,意旨明确无误:粟裕负责淮海战役部署指挥,饶漱石做全局政治组织后勤保障工作。之后电,则明确将华野两兵团合一指挥,故直接指示粟、谭,而粟此时则是华野代司令代政委,谭是第一副政委。

  二、10月11日“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及淮海战役后的作战计划,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电报题目清楚明确:淮海战役(此为毛泽东中央军委初期战略构想)作战方针及战役后新的作战计划,直接指示饶粟谭,而粟是军事负责人!

  三、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出: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改变,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

  四、10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指出:‘......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下午一时,又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中原局电,指出:完全同意你们马午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

  五、10月2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电,指出:对于淮海战役‘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可能的变化,......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文电列举了以下六种情况:......(五)......华野的计划应放在自己直接有效地钳制邱清泉上面,如此才是最可靠的。(六)济南大捷后干部中可能发生轻敌心理,如不克服此种心理,则可能影响此次作战”。

  注意:关于淮海战役研究部署,此电首先提到饶粟谭,表明战役计划主要由他们尤其是军事主官粟裕提出。因为他们是主力,建议也是粟裕提出的。

  六、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如果粟裕对华野全军无指挥权,他又有什么资格提议整个战役由陈邓指挥?!

  七、《邓谱》(循上体例,下略)11月2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提出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新方案。电报说:......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注意:是提请军委,而不是直接指令粟裕。

  八、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此电直称粟裕等战役部署计划,而且授权其“机断专行,不要请示”,当然包括对谭王集团的指挥。

  九、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注意:此电明示“粟、陈、张应令谭、王”及“运东主力”!

  十、11月1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指出:‘粟、谭、陈、张灰日十时第一步完成对黄兵团之包围,第二步歼灭黄兵团之部署甚好。我们前电有部署不相符者,应照此部署办理。’”

  十一、11月14日“关于歼灭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兵团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电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二十五军、四十四军、一百军,留下黄之兵团部及六十四军吸引邱、李东进,然后以韦吉、谭王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上之敌’。”

  注意:此电明确单指粟裕计划和华野全部!

  十二、11月16日“关于组织淮海战役总前委,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考虑,韦吉各纵及三纵于明日向南撤退一步,正面七纵、十纵、苏十一纵亦同时于明晚向东撤退一大步,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稳妥,请粟酌办。”

  需要说明的是:“粟裕到韦吉处指挥”绝非单独指挥韦吉集团,而是统筹指挥整个打援集团!

  十三、11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并转各纵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电,‘(一)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注意:此电将粟、陈、张列在谭、王之前,是因为前者是野司指挥员,后者是分兵围歼黄兵团的有功主攻集团指挥员。

  同日再电刘陈邓、粟陈张并告谭王、韦吉:“为实现长期隔断徐、蚌围困徐敌,华野应在徐、蚌之间以宿县为枢纽,构筑坚固的阻隔阵地。”注意:此电明指华野,而不是其中那个分兵集团。谁有权对华野具体部署指挥?粟“双代”!

  十四、11月2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批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指出:‘......(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华东野战军奉命将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归还中野建制,并以第七纵队、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部队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之作战。同时以五个纵队担负正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北援的任务。”

  注意:此电表明华野是奉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遵刘、陈、邓部署派兵参加打黄兵团的。

  十五、11月3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一)粟、陈、张,谭、王、李二十九日各电均悉。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三)......,其余两个纵队是否即可照谭、王、李提议开至双沟、大王庄之线,以便配合一纵阻止邱、李主力向两淮逃跑之可能。请刘、陈、邓,粟、陈、张按情况决定。’(二十一日)凌晨,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向西南逃跑。......十二月四日拂晓,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

  注意:不但此电明示谭王李提议由“粟、陈、张按情况决定”,而且华野全军除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阻援敌部队外,原各分兵集团遂再次统一于粟裕野司指挥。

  十六、12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张震电:......“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六日晚孙元良兵团突围被歼。十日晨,粟裕、陈士榘、张震向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建议,再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华东野战军中抽调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经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同意,当晚再抽调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炮兵一部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的作战。”

  注意:此电是向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建议,而不是向刘、陈、邓请示。

  十七、12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请刘伯承来中央商谈战略方针。‘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

  此电为什么单调刘伯承而不调邓小平或陈毅或粟裕?

  原因极简单:刘伯承是杰出军事战略家,而中野已无仗可打,必须全体休整。为什么不调陈、邓?如果陈毅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那就绝不会发生淮海战役前的临陣换将且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他的原职务。至于邓小平,则是中原中野的一个政治定盘星,否则就用不着刘伯承当中原的“双司令”了!而粟裕眼前还堵着杜聿明集团二十多万人马准备随时围歼,根本就抽不出来。

  十八、12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注意:此电单独指名粟裕,连谭震林也不提,更别说什么陈士榘。至此,总算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吧:华东野战军的战役部署指挥大权到底在谁手里!

  十九、12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你们可集中华野全军并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然后一举歼灭杜聿明’。”

  注意:此电更明确无误地对粟裕说“集中华野全军”!至于提到邓小平,那是让他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该干嘛还干嘛!如果说粟裕此时因病不能指挥,那毛泽东指令他“集中华野全军”“一举歼灭杜聿明”岂不是糊涂?!

  二十、《毛谱》注:“邓小平12月30日致中央军委并告粟裕、谭震林电:中野各部必须休整,并争取补充时间,依我看,江淮之间或江汉之间恐无大仗可打,故仍以准备充分再行动似较稳妥。如何请军委核示。”

  此电是对粟、陈、张28日电军委和邓、张(际春)建议中野全部乘江淮敌大撤退部署未定错乱之际发起江淮战役向军委和粟、陈、张的请示和回复,而不是对华野粟、陈、张的指令。

  二十一、1949年1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同意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来电所提关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的建议。......至十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

  看来,粟裕还是没有大病,更没有交出指挥权!

  二十二、(循上体例,下略)4月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总前委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纲要中决定:“由粟裕、张震指挥三野的东线第8第10两兵团为东集团,在张黄港至三江营段渡江作战;谭震林指挥三野的西线第7第9两兵团为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作战。以上两路归粟、张统一指挥”。

  毛泽东中央军委及“纲要”都明确无误地指示华野全军东中两大集团“归粟、张统一指挥”。

  (四)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华野粟裕“双代”是对他杰出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绩的充分肯定,是在事关全国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而又敌强我弱严重情势下决心半、全依托解放区大量以至基本歼灭敌中原有生力量,进而向江南大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关键时刻对他的高度军事信任和重托

  铁的事实证明,粟裕完全没有辜负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厚望:最终在淮海大决战中以39万劣势装备之众力歼强敌重装甲集团40万之众,为辉煌全胜立了头功,同时也创造了古今中外经典例战例中的奇迹!

  1、粟裕“双代”是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任命的间接证据

  (1)(循上体例,“1948年”以下引文略)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三)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徐向前、腾代远、萧克依次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决定”明确无误:没有提华野副司令员为谁。而原先是粟裕。如果此任命中,粟裕仍为副司令员,那么不可能不写明。而新华北军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都一一写明!

  (2)5月12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粟裕电,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确表明,原华野东西两兵团由“粟裕全权指挥”!

  (3)5月29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而此电“注[1]”明确记载:“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陈毅政治委员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2、粟裕“双代”绝非邓小平一中原局地区书记职权所能所敢任命,因为华野为全国全军四大野战军之一

  (1)《邓谱》与《毛谱》明显矛盾之处:5月9日,前者载:“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治委员。”当日中央及军委如有同样明确的任命,后者绝不可能遗漏,即如上文(1)所论证,怎么可能单独遗漏对粟裕的任命?

  (2)一支野战军乃是我党我军同国民党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最精锐主力部队,是最重要的战略战役机动阻击歼击力量,直接关乎我党我军也就是整个革命事业的胜败。它从诞生起,就归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统领指挥,自然而然,这支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也就由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任命。上文引《毛谱》电文就是明证。而邓小平仅为一地区性中原局第一书记,以他的职权,岂能岂敢任命一野战军主要指挥员,尤其还是华东战略区的华东野战军?!

  (3)进一步的更有力旁证

  A、 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在党中央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立碑的庄严奠基典礼上,粟裕成为毛泽东朱德之后第3个执锨铲土的开国元勋!

  而此举岂能儿戏?

  全党核心领袖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是党军国缔造者,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绝非儿戏之人。

  毛泽东岂能不知道谁人才能高低功劳大小:

  战区实际战役策划具体指挥者粟裕三场最精彩的战役活剧:黄桥决战、孟良崮决战、淮海更大决战,横渡长江指挥东中两大集团,上演得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B、全国大陆平定解放台湾提到主要议事日程,而军事上具体负责研究战役战术者是粟裕。

  C、朝战暴发,美军可能入侵朝鲜进而严重威胁新中国首先是东北地区安全,迫使毛泽东中央军委筹划组建东北边防军战略预备集团,首先想到的还是粟裕。

  D、最严重的朝鲜边患解除,新中国急需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粟裕先是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训练和海空军、陆军特种兵建设,继而升任总参谋长,更是毛泽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粟裕的既往卓越军事才能和骄人战绩的高度赏识和充分信任。

  世所共知,至少进入现代社会,世界各国全军统帅机构几乎一无例外,就是国防部、总参谋部,除中国还有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以,这两个部绝非虚设,其部长、总参谋长既绝非虚职,更绝非等闲之辈。

  如果说粟裕是个既无实权又败多胜少更揽功诿过而又混上了总参谋长高位,那么最大最严重的悖论就是:这证明了毛泽东是个名列古今中外的大“昏君”!

  毛泽东是吗?全世界都知道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立党立军立国战无不胜而堪称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的毛泽东,就绝不可能在用人选将上一反慧眼常态,独独对粟裕一闇到底一错再错。尤其是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淮海大决战前,竟对华东中原最大战略集团的近40万人马的华东野战军主帅临阵换将交给粟裕,而将陈毅调到中原去任副职!

  再退一步说,如果粟裕在如此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中表现不佳,那么也就绝不会有先委解放台湾重任,再委东北边防战略军司令重任,更无随后总参谋长重任。纵然毛泽东一再为粟裕昏昏然,那么也必然引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的争议!那么实际发生过吗?没有!

  (五)再简要总结贬损粟裕结论的最重要事实悖证

  1、首先当然就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在华中以及后来的华东将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军事策划以至指挥权交给粟裕

  最主要证据当然首先就是上文的《毛谱》电文。

  2、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署名为粟裕蒙冤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认定:

  一、“粟裕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搏击战场,雄才大略,战功显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巩固国防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党性坚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二、“(三)党和人民对粟裕同志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同志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三、“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四、“他是我军军事科学战线上的开拓者之一。“他运用毛泽东思想,着眼于新形势、新特点,深思我军现代条件下的建设和作战问题,既十分重视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又密切注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注视先进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他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针对反侵略战争面临的问题,对我军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国防建设、战场建设,进行了艰苦而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他以极大的精力指导加强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的建设,加强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加强合成训练和民兵建设,为使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而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建树了重大业绩。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同志当时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的党性和高风亮节。

  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忠诚党的事业,不埋怨,不消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一以贯之地竭尽全力为党为革命努力工作,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3、再引开国元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军事专家对粟裕的卓越战功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地位的评价

  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4日吴跃军文《哪位将领被开国将帅们公认为“中国的战略家”》载:

  “人民日报1984年2月13日发表了中顾委党委萧劲光大将《悼念粟裕同志》文章,指出: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个征战沙场、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是第二个公开称赞粟裕同志为战略家的人。

  1991年2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发表了著名军事教育家郭化若《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一文,称:‘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4年2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迟浩田同志的文章《粟裕大将雄风长在指挥艺术历久长青》,称:‘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2000年9月1人民日报报道《粟裕传》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并讲话:‘他善于洞察战争全局,富有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上述这些开国元勋将军和中央军委重要领导人,有的与粟裕华野三华沾点边儿,有的根本就不沾边儿,而众口一词地认定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恐怕谁也不能说他们也是要“造神”。那么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就是要还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就是要为我党我军保留一份极宝贵的军事遗产!这里尤其有必要重点说到郭化若中将: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解放战争中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华野6纵副司令、4纵政委、三野9兵团政委、(上海解放)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兼政委、(新中国)8兵团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军科院副院长。可以说,他对山、华、三野了如指掌。如果说粟裕真是既无指挥实权又败军失地之将一个,更揽功诿过,而他一个军事理论家却还要说粟裕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那不是犯傻吗?而他又何以教育解放军众高级将领?

  此外,就是前文引述的陈毅1947年3月9日就莱芜战役胜利对记者高度赞扬粟裕的那大段精彩语言,也总不能是自己谦虚而又要造粟裕的什么“神”吧?!

  这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4、至于“让元帅”一说,现虽无正式历史文献明证,但已有上引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等重要知情人的可信披露。

  而“粟裕根本不够评元帅的基本资格”的结论并不能成立:

  何先生2017年8月10日文章《真正的无冕元帅张云逸大将》引证:“查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从上文的大量征引论析中,无可驳辩地证明:粟裕完全有资格依照上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对“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明确规定,授予元帅军衔。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资历和卓越功勋,是他那个时代从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到战区统帅以至全国解放后军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中的大多数人所一致公认的。这一点上文已有引证,尤其是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署名为其平反文章的定性中即明确无误地证明!

  当然,对于军史研究界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定粟裕战绩卓著从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地位,何先生则认为与粟裕曾担任军科院领导人且领导战略战术研究有关。但是,他这个被严厉贬谪的所谓领导人,先是副职,后仅为政委,且被长期层层打压重重封锁。所以,完全不难想象,倒是应该跟风者众,而敢于仗义执言是需要政治勇气的!正如张震副主席后来坦言:他在总参和军科的处境都不好。

  所以,何先生此论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个悖论就是:此时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非但不避讳政治牵连,竟至于顶风而上,偏偏要研究以至颂扬粟裕的什么战绩卓著从而杰出战略战术思想,山民愚以为,这实实是出以公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从而客观公正,决心为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国家民族,亦为这个执政党这支军队留下一个笔值得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他们的高尚品格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的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强大援敌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也就是说,既不能否定整个全战役攻点打援歼敌9万余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也不能否定睢杞战役打援歼敌5万余而遇敌强大援军迫近主动撤出战场的胜利。尤其是将后者的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主要是帝丘店攻坚战)遇敌强固坚守,严密组织指挥不力自损亦严重(“打残了三兄弟”即3个纵队,而粟裕兵团是5个纵队外加中野11纵队!),而敌强大援军又迫近有被被围危险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看成是严重失败而逃亡,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首先是我围攻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包括攻歼黄兵团3个多团)共计5万多人这个大胜利,其次才是自己3个纵队在攻歼中“打残”,又遇到敌强大援军兵团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并未敢追击!

  (一)开封战役胜利是粟裕攻点打援战略部署的序幕

  证据:

  一、《毛谱》1948年(循上体例,下略)5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陈毅不参加此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队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

  二、5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邓小平,并告陈毅、粟裕电:‘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裕、张震歼灭五军。’”

  三、6月3日“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四、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告中原、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军及四十军。’”

  注意,此电明示:是粟裕“攻占开封的部署”,并且“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说“不是粟裕指挥的”能成立吗?

  (二)睢杞战役是按攻点打援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局战略部署展开的又一个大战役,取得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5万余人胜利改善中原战略局势,但自损亦严重且敌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

  1、首先是又一战役胜利并为改善中原战略局势起到重大作用

  《华东军事观察家评论我军开封豫东之捷》“[新华社豫东前线17日电]华东人民解放军军事观察家评论开封豫东大捷。指出解放军攻克开封,歼敌3.9万人及在豫东睢杞地区歼灭蒋军区寿年、黄百韬、邱清泉三兵团各一部共5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的伟大胜利,对于今后继续在中原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中原战局及进一步巩固中原解放区的建设将起重大作用。”

  2、帝丘店消耗战是粟裕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军事原则下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未敢追

  一、(循上体例)6月26日“关于发起睢杞战役,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指出:......‘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二、7月6日“本日,国民党军多路逼近睢杞战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三个多团后主动收兵撤出战斗。八日,毛泽东为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电:‘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历时九天的睢杞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包括开封、睢杞战役在内的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配合下,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六个旅,共九万余人。十一日,中共中央发出祝贺睢杞战役胜利的电报。”

  3、攻歼黄百韬兵团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1)先围歼区兵团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的主要原因

  《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在华东野战军突击集团围攻区兵团时,敌邱兵团在蒋介石严令督促和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东援,被华东野战军阻援集团阻于桃林岗、过庄一线。由上蔡北援之胡琏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一部阻滞于周家口、商水地区。原拟增援兖州之整编第25师,在进至腾县后,因豫东告急,又折返商丘,会同第3快速纵队(即伞兵总队)、交警第2总队组成黄百韬兵团,增援区兵团,于7日进至帝丘店附近,并继续西进中。据此,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心转用兵力,首先歼灭黄兵团,然后再回师歼灭整编第72师,并调整了部署”。

  (2)围歼失利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A、首先是敌强大援军逐渐形成夹击之势

  《毛谱》8日电注“[3]: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1948年7月7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胡琏及张轸部继续北上,至昨日午时,18军先头部队已到淮阳西南之李集,刘汝明部12个团到陈留,邱清泉部经兰封东进袭我侧背,商丘又有由津浦线运到大批敌人,拟东西夹击我军。据此情况,加上我军作战近月,已很疲劳,为应付敌可能乘我疲劳之际的进攻,故决定放弃对25师之作战,北撤至民权、考城、荷泽、曹县等地区休整。”

  B、《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主力则迅速向黄兵团全线出击,但由于敌迅速向帝丘店周围收缩,未能将其分割,故战至6日晨,仅歼敌3个多团。此时,全歼该敌至少尚须两昼夜;而西线援敌邱清泉兵团主力已经绕过华东野战军阻援兵团右翼进至龙王店以北地区;东线援敌整编第74师已进至宁陵以西地区;南线援敌胡琏、吴绍周兵团正倾全力北进,其先头部队正向商水地区前进。华东野战军为为保持主动,遂于6日晚撤出战斗。至此,包括开封、睢杞两役在内的豫东战役胜利结束。”

  (3)是我军撤出攻歼黄兵团战场而敌强大援军集团及黄兵团未敢追击,所以既扯不上“败退”更不是“遁回山东”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第十二章《改大戏攻开封狂飙卷豫东》载:“睢杞战役的最后一仗,华野不仅把黄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清泉不寒而栗,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我军与敌脱离后,黄百韬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孙两兵团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地区休整。”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泽东建军之初就确立的最基本战略战术原则之一。既然部队连战近月已十分疲劳,且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急切难下,各路指挥员思想轻敌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碰了硬钉子打成消耗战,而敌多路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夹击危险,那么主动撤出战场就是顺理成章的的必然决定。

  所以,要说华野粟裕西兵团“败退”甚至“遁回山东”,不唯粟裕大将在天之灵会冷笑,那些参与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取得重大胜利的英勇华野的英烈们也绝不会答应!

  而且,从最高统帅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到各军事专家学者,没有哪一个说睢杞战役是失败的!

  (4)帝丘店围攻战歼强敌3个多团相当于一个整师,我军亦“打残了”3个纵队,但整个豫东战役我军总共才伤亡3万余人,这3个纵队又能怎么个“残”法?

  且看大体分析:

  A、整个豫东战役我伤亡3万余人,与歼敌9万余人是1:3,具体分解这3万余人到3个战场,如果攻克开封约1万余人,歼区兵团等部不足1万人,那么围攻黄兵团最多也就是1万多人。

  而往后的淮海大决战,我军则以伤亡18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5万余人,大体比例也是1:3。

  B、最严重的悖论:如果真像何先生说的那样,粟裕“率十多万人”,而最终“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么就以最少5-6万人算,这里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这到底是“中共军”在歼灭“国军”,还是“国军”在歼灭“中共军”?

  而史实是:“中共军”稳操主动权在围攻“国军”,而且是主动撤离战场,而不是相反!

  如果真是要“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粟裕就真不心痛自己的指战员——广大指战员会心甘情愿同他出生入死?那毛泽东中央军委就不处分他——还让他继续指挥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

  由此,“中共军”的这段战史可就真要重新改写了!

  那么,华野西兵团广大指战员能答应吗?

  C、粟裕率部休整补充1月即向毛泽东提出攻济打援建议并组成强大阻援打援集团而不存在“无法再战”的问题。

  证据:

  a、(循上体例)《毛谱》7月16日粟、陈、张致电中央军委:“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一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

  7月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许、谭并粟、陈、唐、张电,同意两部同时休整一月,韦、吉部照粟、陈、唐、张令休整;“(二)休整完毕,或配合粟、陈、唐、张各纵在陇海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同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如果粟裕是一个严重败军失地之将,兵圣最高统帅毛泽东能——敢授权他“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再战包括“攻济南并同时打援”?

  b、“粟裕等8月10日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提雨季华东野战军作战行动的6个方案”。其中“第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

  c、为攻济打援部署,8月2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陈、唐、张电,指出:“......在你们将全军区分为攻城集团和阻援打援集团之后,两个集团均应留出必要的预备兵力,特别是阻援打援集团应留出强大预备兵力,准备在第三种情况下,你们手里有足够多力量歼灭援敌。”

  d、9月12日粟裕致电攻济集团“十纵、三纵、广纵和山东兵团首长:如吴部昨晚确起义,则我应乘机向商埠及城区猛攻,以扩张战果。着令两广纵队(包括野特团),即向北开加入对济南之作战,等待使用,由宋(时轮)、刘(培善)统一指挥之。但附属该纵野政特营,则应南开归建。直到现在,南面援敌尚无动作。因此,决令调叶飞纵队加入济南作战。”

  e、据《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华东野战军依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即以44%弱的兵力,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以56%强的兵力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

  如果照何先生论证其时粟裕西兵团衰弱至不堪再战,那么依照毛泽东中央军委指令组织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岂不就如同儿戏?

  再进一步推论,假如敌军在蒋委员长严令下组成多路强大救援兵团不顾死活地攻击救援,那么粟裕打援兵团又无力再战,就只能再“败退”“逃遁”?须知攻济打援可是粟裕向毛泽东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并被批准的!粟裕毫无底气而竟敢向毛泽东中央军委开如此天大的玩笑?!

  再退一步推论,如果真像何先生所论证,只是由于攻济兵团的速战速决前后只用8天,敌军才未来得及组织强大的救援兵团迅速东进,那么假如华野没有组成由粟裕直接指挥的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敌军也只是坐视王耀武集团被消灭而不迅速坚决救援?而粟裕在向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建议中就曾说:“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1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助。”似此建议,作为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敢代表中央军委委严重败军失地之将粟裕以野战军和战区主将重任,岂不更是天大的儿戏?!

  而《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由徐州北援之敌,虽经蒋介石严令督促,但因察知华东打援兵团严阵以待,惧怕被歼,因而行动迟缓,至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时,国民党军第2兵团方进至曹县地区,第7、第13兵团尚在集结中。”

  所以,何先生之论过矣!

  (5)“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责任辩证:主要责任不在华野西兵团粟裕,战区敌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并整体保持强劲进攻势头是最主要原因,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A、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自伤亡3万余人,敌我损伤比例3:1,与孟良崮血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大体相当,而且基本达到战略预期目的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略局势,华野西兵团粟裕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并获得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B、华野西兵团打攻击围歼顺手仗多,思想轻敌,于急促转兵中围攻已退缩固守的黄兵团帝丘店火力密集配制恰当的坚固阵地,各路指挥员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以至打成消耗战自损严重,是有深刻教训应该认真反省总结的,但这不是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的主要原因,而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a、山东兵团并没有拖住敌整编25师回援(但同时也造成敌山东兵力的相对薄弱,给许谭以可乘之机!),同样中野也未能阻挡住敌强大救援兵团,使其快速直逼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

  b、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9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豫皖苏新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C、敌虽损兵折将9万余人,但在整个豫东战场仍保持着强大的攻击救援兵团,并最终又对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由此造成华野西兵团撤退后豫皖苏新区的兵力空虚而失陷。

  这类似于先前的苏中七战七捷和丢失了苏中解放区,帐要算给粟裕,公正吗?

  所以,这才有1958年军委批粟扩大会议上林彪的那尖锐讽刺:“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何先生研究结论判定:粟裕虽然“七战七捷”,但同时丢失华中解放区而不得不败逃山东解放区避难。山民认为此论亦难成立。

  (一)“七战七捷”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

  《中国战争通鉴·苏中战役》载:“苏中战役从1946年7月13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历时1个半月,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5.3万余人,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摸索了战争初期规律,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走熟路开轻车七战七捷》载: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三个胜利(山民注:中原突围、定陶战役、苏中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线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毛泽东亲拟电文,向各野战军通报苏中作战的经验,接着又把此次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通报全军部队。

  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战士喜爱的歌曲,在部队中流传了很久,很久!”

  (二)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1、首先的两问

  (1)国民党军对苏中解放区及华中野一是占领,二是消灭至少驱逐,而且兵力对比高达4:1,装备更优良无可比,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粟裕华中野不战而退守解放区首府,或“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不会丢?

  (2)面对如此强势敌军,粟裕华中野主动攻击,而且七战七捷,消灭敌人生力军将近自己部队总数的2倍,但因总体力量对比悬殊而而且山野陈毅部未能有力钳制敌军,从而未能根本扭转全局不利局面,以至苏中解放区丢失,反倒成了罪责?

  2、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原因——责任简析

  (1)粟裕的依靠苏中根据地打歼灭战保卫解放区的作战思想和战役方针符合毛泽东中央军委战略方针,并在其直接批准和指挥之下

  A、(循上体例)1946年7月1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云逸、黎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山东、苏北的作战部署,指出:‘对桂顽进攻淮北,应有反击准备,但鲁南大军(山民注:集结鲁南之山野)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电报告知周恩来十二日南京来电内容: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电报提示‘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动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B、7月15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转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电,指出:‘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作战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为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胜仗,方能解决问题。’”

  C、7月1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电:‘徐州附近之作战关系全局,如打得好,歼灭蒋军东进主力,则我军可以南打九十九及五十八等军,可以切断徐蚌路,配合刘邓大军发展新局面,......;如打得不好,则苏中、淮北将处于困难地位。因此,你们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师,得手后再歼第二个师。此两师解决,则全局胜利。’次日,山东野战军自鲁南秘密进入淮北地区。”

  D、7月2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一)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山民注:歼敌3个旅俘师长王铁汉);(二)敌情尚严重,......’”

  E、7月30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粟裕电,指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人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裕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可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

  同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庆祝你们歼灭九十二旅之胜利。’”

  F、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G、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又是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本日,......粟裕电告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已到’,并希望调淮南第五旅去苏中参战。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

  H、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习,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I、8月15日“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认为他们留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很对,指出:‘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二十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J、8月28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电”,通报粟裕、谭震林部的作战经验,指出:‘......;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希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K、8月3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张鼎承、邓子恢,刘伯承、邓小平电,认为粟、谭二十九日来电提出的争取七至十天休息,一面休整一面包围海安的建议‘所见甚是’。......本日华中野战军第五旅攻占黄桥。至此苏中七战七捷结束,共歼敌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俘国民党将军十三名。”

  L、9月9日“关于粟裕、谭震林八日提出的撤围海安北上泗阳、稳定两淮局势的建议,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指出:‘同意放弃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此电改变了中央军委本月四日关于华中野战军攻取杨泰线和西进淮南的决定。”

  (2)面对敌强大重兵集团的多路全面攻势,毛泽东中央军委还没有形成决心将粟裕部北调与陈毅部汇合从而没有形成强有力大机动兵团寻机歼敌以保两淮而各自为战,是内战初期尚无经验的不得已之举,结果最终华中解放区丢失;根本原因是我军严重弱势且被动,各解放区只能各自为战以迎敌并逐步取得有力歼敌经验,失地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 到一九四六年年底的时候,全国各解放区在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下大片失守:长江以南的苏中解放区和豫皖解放区已全部沦为敌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丢失四十六座县城;而张家口和承德地区一系列县城的丢失,不但使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被完全截断,而且令共产党人的中枢——陕甘边区的侧后出现了巨大的威胁。”(摘自:中国青年网2011-04-22,《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和平已经死了”)但更严重的还是:解放区的首府延安不得不放弃——尽管是主动放弃,而党中央也不得不人分两路,由毛泽东率领书记处多数和中央军委转战陕北一年,并且创造了古今中外唯一最经典战例——最经典战争奇迹:最高统帅率领最高统帅部千余人在极其艰险困苦的转战中直接充当了陕北战场调动敌军的最有力诱饵,从而将自己和最高统帅部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而且更不断胜利地指挥了全国五大战场:陕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原!

  山民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古今中外第一兵圣,这就是最有力最重要证据之一!!

  A、(循上体例)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由你率领主力与陈毅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个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遂放弃上述第一方案。

  B、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从而否定陈宋建议。

  C、8月20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3)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而粟裕部远在南部海安远水不解近渴,遂致两淮失陷丢失苏中解放区

  A、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

  先看《毛谱》记载:

  a、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b、8月2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指出:‘现在敌人逐步向东企图打通陇海线,并威胁淮阴、临沂,我军必须寻找机会歼敌。我军休整一个月之计划事实上不可能,将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休整若干天又打,打后又休整若干天,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真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然陈毅“尚能饭否”?

  c、“十二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你们务必在泗阳、淮阴之间歼敌一个至二个旅,顿挫敌锋,以待粟、谭主力到达,歼灭余敌。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十九日,两淮被国民党军占领。“注[2]1946年8月上旬,山东野战军进攻泗县失利,撤至泗阳。9月10日起国民党军沿运河两岸南下,进犯两淮(淮阴、淮安)。”

  B、粟裕主力远在淮安“远水不解近渴”,且单靠中野并不能确保两淮。

  且看《毛谱》记载;9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2],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个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华中野战军主力随即由海安兼程北上淮阴。但两地相距五百华里,一路经水网地带,又缺少船只,天雨不断。本日,谭震林于淮安电告中共中央和陈毅、宋时轮:‘华中主力最快要二十号才能赶到两淮。’......”

  再看上引文《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的有关章节:

  “苏中战役无疑是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的杰作之一。只是,苏中战役并没有缓解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局面,苏中解放区的重要城镇不断丢失,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就在苏中战役进行中,集结于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五个军十五个师十五万人,在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的指挥下,向山东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虽然山东野战军叶飞部、胶东军区许世友部进行了顽强阻击,但因国民党军队最终打通了胶济铁路,山东解放区的军事要点相继丢失,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计划大军南下淮北,在徐州附近寻找战机打几个胜仗,以延缓国民党军对山东的全面攻击。

  但是,接下来的泗县战斗却以陈毅部的严重失利而告终。

  ......

  对泗县的攻击令山东野战军遭受很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在苏中、山东和淮北三个方向上同时并进。身在淮北地区的陈毅对去苏中还是回山东难以抉择,就在他与粟裕电报商讨未果之时,坏消息再次传来:国民党军向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开始了大规模进攻。淮阴无论如何不能失守,陈毅和粟裕立即部署保卫淮阴的作战。但是,陈毅部主力的正面有国民党军的阻拦,部队被缠在战场无法迅速脱身;粟裕部主力远在海安,......。

  向淮阴进攻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此时,整编七十四师攻势迅猛凌厉,华中野战军的‘皮旅’和九纵奉命阻击,尽管官兵不惜生命,英勇作战,依旧无法阻挡整编七十四师对淮阴的一再逼近。‘皮旅’甚至把淮阴城边大运河的堤岸扒开,将整个整编七十四师的攻击路线淹成一片汪洋,但是整编七十四师的进攻还是没有停止。九月十七日拂晓,整编七十四师以两个连的兵力轻装突进,捉到一个共产党士兵并获取了口令后,国民党军冒充共产党骗过淮阴城的岗哨潜入城内。紧接着,整编七十四师的大规模进攻再次开始。内外夹击、里应外合的作战使淮阴城内瞬间陷入混乱的巷战。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攻占淮阴后,继续南进,于二十二日占领淮南。

  两淮相继失守,使共产党人在整个苏中和苏北地区失去了立足之地,大片的解放区由此变成了敌后游击区。......事实证明,面对强敌的进攻,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勇于舍弃一些地盘,集中兵力击敌弱处,才有可能扭转被动局面。......

  整编七十四师从刚刚占领的淮阴出发向涟水发动攻击。此时,连续的作战失利让华中野战军官兵憋了一肚子的火,于是,他们在迎敌的时刻表现出鱼死网破的决绝。守卫涟水城的部队顽强阻击,粟裕调集主力星夜增援。交战双方官兵在黄河大堤上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最终的巨大伤亡迫使整编七十四师放弃攻击退回淮阴。涟水一战,华中野战军也伤亡六千多人。

  在涟水战斗进行的时候,除粟裕因指挥战斗未到之外,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局领导人连续召开会议总结教训。陈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干部的责备。他们因解放区的连续丢失而十分痛苦。陈毅诚恳地承担了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批评,真心实意地维护团结。”

  由此就发生了《毛谱》明确记载的毛泽东9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同意他们的建议,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局面。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次日为中央起草致陈毅等电,指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二十五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并告张云逸、黎玉、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指出以陈士榘任合并后指挥部参谋长为适宜。”

  并进一步发生了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合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而《毛谱》此系列记载所明确反映出来的信息就是:

  一、内战初期,敌强我弱且全面进攻一时难扼制态势明显,而我各解放区只能分兵迎敌,结果则往往难免人损地失,从根本上说,这不是陈、粟的过失,而是从毛泽东中央军委到各解放区及野战军主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

  二、由于山野作战陈毅以及宋时轮指挥明显不给力,所以才最终促使毛泽东党中央下决心作出重大决定:“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党中央对粟裕自抗战以来尤其是苏中战役中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依重。

  “战役指挥”指什么?就是战役目标、计划、部署和具体的前线总指挥!这就是说,这既不是毛泽东党中央的临时性决定,也是在当时陈毅老资名望地位高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最终就是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进行淮海大决战!

  而这一点更有陈毅的自我介绍作为明证:“我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政治工作上,依靠的是谭震林同志;在军事组织指挥上,依靠的是粟裕同志。’我自己则是‘点头’和‘摇头’的关系,也就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要由我来定夺。

  “陈毅对粟裕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陈毅在《关于增强纪律性,反对不良倾向,加强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报告中说:‘这次战斗布置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司令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我们都同意他的意见,他对于战役胜利贡献最大。’1947年3月9日陈毅就莱芜战役对记者谈话量说:‘......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摘自何新博客2017-10-03转风卷战旗《谈谈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

  3、败军之将李默庵关于苏中战役的回忆文章,其他国民党贪腐政要败军之将回忆录,共同的最大特点是粉饰失败揽功诿过:自己党国忠臣良将正人君子;如果都要当成确凿史实,那么整个现代中国革命、党史、军史就要推翻重写,而蒋委员长就更成为“亚圣”要供起来了!

  尤其这个败军之将李默庵,早不写晚不写,惨遭蒙冤贬谪打压的开国大将粟裕逝世了,他又受到第二代核心的高调接见身价倍增,于是就来了这么一套。其实,无非是趁此机会向大陆国人表示他曾经的多么高明,虽败犹荣:虽然损兵折将但不值得心痛,而将整个淮海地区强势国民党军的合力进攻下占领两淮苏中解放区的功劳都要算在他的名下,且一句轻描淡写的“我部上报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就将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贬损成虚报战功的伪君子,一下子打到几乎18层地狱,并且从此成为一些人贬损粟裕的又一新口实!

  所以,还是那两问:

  七战七捷后,苏中解放区丢失了,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5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死守苏中解放区首府甚至处处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八、涟水(二保)南临金门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这里尤其有必要简说金门登陆战役的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这有陈毅1954年“在批判饶漱石问题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录)为证(转引自何新解放战争研究史料《陈毅1954年对饶漱石的批判发言》):

  “有一件事报纸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本来是军事秘密,不该讲到此地,我忍不住讲出来,因为在座各位是民主党派的领导同志,想来也不会对外传出去。

  就在解放上海那年秋天,为了给解放台湾打下基础,党中央决定首先解放金门。这是台湾的门户。三野受命担任这个伟大的任务。可是,当时我作为三野司令员,和饶漱石对如何执行解放金门的任务,发生了分歧意见。

  一向失败主义思想的饶漱石,当时又产生了轻敌思想。......饶漱石认为蒋介石已经完了,只要我军一登陆,金门就会不战而降,派一、二师人进攻金门就能解决问题。

  ......我的意见是蒋介石必定会不惜一切牺牲,坚守金门顽抗,我军必须以全力进攻金门,并且在万一战局不利时,作最坏的准备。饶漱石不同意我的意见,......

  结果,那次战役,我军失败了,损失了一万多人。主要责任落在饶漱石的头上,但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及时反映给党中央,我还是犯了错误。对此,我也作了检讨。”

  另外,记得山民在多年前看的一份资料中,具体指挥战役的是一位副军长,军长不在,他负有直接责任:情报不准,海况不明,未作周密方案,仓促投入作战,且严重违背粟裕关于必须充分准备包括五倍于敌的兵力方能进行作战的指示。

  所以,将此战失败的责任都算给粟裕是不符合史实的。

  而且,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仅以山民所陋知为例:

  兵圣毛泽东:

  一是为打破敌大军对井冈山的大规模“围剿”而与彭德怀分兵,他与朱德向赣南出击,结果连续两次遭到敌军在大余城、寻乌圳下村猛烈袭击几乎被俘而部队折损大半。同时彭德怀也丢了井冈山这个党和红军的唯一根据地——连家都没了!

  二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再次出山并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役,由于情报错误,湘军非但未被围歼反而打成消耗战,几乎顶不住湘军反攻,连红军的宝贝疙瘩陈赓的干部团都拉了上去,并急令红一军团紧急救援,最终不得不撤退。

  而毛泽东品格崇高,从不讳言曾经打过败仗。

  再如周恩来、贺龙、叶挺南昌起义后的进军广州失败;林彪的四平失利;彭德怀的丢井冈山和榆林失利;聂荣臻的大同、集宁失利;陈毅的泗县失利,等等。

  总之,共产党的开国元勋们,既非神仙亦非完人,包括被山民颂为古今第一兵圣的共产党人民军队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而况粟裕呼!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探源浅析

  一、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视蒙冤的冰山一角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批判刘伯承粟裕萧克的文件至今没有解密,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重要说法,多传自当年一些知情人之口。所以,山民这里引用的只能是一些转道而来的认为有其可信性的信息。

  (一)“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及“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1、“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

  A、杨尚昆的“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

  转引自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10-10):“楚(青,粟裕夫人。山民注)老《慰英灵》一书披露:杨尚昆说粟裕1958年蒙冤,不过是因为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德怀)、聂(荣臻),半个是陈毅。”

  B、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披露:“彭德怀斗粟裕的时候,聂荣臻、徐向前也都很积极。当时说是得罪了三个半元帅,那半个是叶剑英。粟裕只听毛主席的,其他人怎么说,他都不管。“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

  2、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主要证据就是强加给粟裕的那些罪名。

  (二)粟裕的罪名及后来透露出来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粟裕的罪名总括起来主要是:

  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和几位元帅关系都搞不好、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

  具体说来主要有:

  1、“三次擅权”: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

  这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恐怕这是当时引起毛泽东震怒恶评从而导致解除其总参谋长职务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次擅权说”的主要根据(据彭德怀全传编写组《粟裕三次“擅权”:“背着”毛泽东调志愿军回国》,老年生活报2013-04-13载):

  “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1955年6月20日深夜,彭德怀接到南京军区急电,说皮定钧(福建军区副司令、中将)从北京回来传达粟裕总参谋长6月18日指示‘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彭德怀看完电报后感到惊异。便把主管作战的副总长陈赓召来询问。陈说,18日那天粟总长召集皮定钧和作战部王尚荣等研究了福建前线作战问题,认为可准备攻打马祖列岛,并应立即准备。能三个岛同时攻击有利于速战速决,但应由南京军区许世友等研究后再定。彭说,毛泽东批准的1954年8月13日军委关于东南沿海作战方针,你们也参与了制定。明确规定每次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求得战则必胜。打一江山岛就是按这个方针选定的。我曾经告诉张爱萍要用牛刀杀鸡。现在仍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看来总参、南京军区对这一方针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现可先告南京军区打马祖准备工作暂停,听候新的指示。

  6月23日彭德怀就此电报事向毛汇报。毛说,目前台海局势以平静为好。彭说,现在看粟裕、陈赓、许世友等对军委8月13日的方针还缺乏深刻认识。为此提议请叶飞、许世友来北京开一次会,有利于军委方针的掌握和贯彻。毛表示同意。

  7月18日彭德怀主持召开福建沿海会议。粟裕说,6月18日开会时只是告皮定钧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三个岛要同时攻击,皮定钧可能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但根据那天的会议记录,皮定钧同志未传达错误,此事应由粟裕自己负责。

  事后彭德怀把审定的记录打印出来呈毛泽东。毛于7月13日在记录上批示:‘6月18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忽略外事纪律

  195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除毛泽东率高规格代表团出席外,中国还派了规格最高的军事代表团。按预定日程,中苏两军领导人对口会见,但仅限于礼仪性质,不谈实质性问题。

  粟裕总参谋长同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会面时说:‘今天向索元帅还有一个请求,就是不知道苏军有没有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的材料,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份。因我们那儿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职责不太明确,我们总参谋部不是不管,而是管的东西太多了。管得太多就可能忽略大的问题,现在总军械部也由总参管了,这样发展下去,总参的工作越来越多了,国防部只剩下办公厅,也就是萧向荣他们了。我们不知道哪些工作应由国防部来管,哪些应由总参来管。’

  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提出,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粟裕已经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材料,是有违外事纪律的。陈毅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

  调兵问题

  粟裕是在1951年11月12月被军委任命为副总参谋长的。1951年12月28日总参曾发文重申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调动的命令,要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才能发出。

  1957年11月,粟裕鉴于撤军事已准备了两三个月,回国后的驻地及分批撤离和单位都已有安排,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此事都知道,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大概是于2月26日,粟用总参名义下达了第一批回国部队3月8日回国的调动命令。彭德怀、毛泽东看到后诧异,这明明违反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规定。彭德怀询问粟裕,粟说只看了电报首页,未看末尾的署名。此事,粟在军委扩大会议5月28日小型会议上作自我批评说:‘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

  粟裕在打马祖、向苏联要材料越权后,又第三次涉及毛泽东的调兵权,这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粟裕的原因。据《彭德怀全传》”。

  (2)“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而且“阴”及被透露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这又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山民,就是一介社民,不可能查阅党国档案资料,而且尤其是“粟裕事件”档案至今仍被冰封,故只能从报刊网络中透露的蛛丝马迹一窥当年的冰山一角。

  张雄文2016-10-10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披露:

  “2007年5月前后,我有幸拜会了诸多粟裕大将的知情者,他们都有粟总善良的一面,待我十分友好。当我向他们打听书本以外的粟裕大将事迹时,他们或谨慎,或爽快,到底叫我知道了许多外人无法了解的事情,现整理出来发布,以备遗忘。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若是脏水桶林彪干的,多好!)我不能一一标明出处,只能以字母代替,并请大家记住李商隐的诗:‘武皇内传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

  “A老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国防部与总参之间的矛盾早被反映到毛泽东那里。粟裕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请求谈工作意见,毛未答应,只交待陈毅了解情况。期间,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人参加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毛泽东叫大家谈谈对粟裕的看法。全场默然。半晌,毛泽东只得点名陈毅:‘你跟他在一起时间最久,你说说!’陈毅面无表情地回答:‘只有一个字,阴!’然后再无别话,全场震惊。这个评价给毛、彭、邓、聂印象极深。几天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总说要加温: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26日、28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粟裕解释自己曾经谦让陈毅当华野司令,陈毅不做声,彭德怀冲口而出:‘这正说明你阴!’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个人主义,就是大盗,大盗盗国!’1948年豫东战役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司令部不同意打(可见《粟裕年谱》),在毛泽东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此时,其中一人(邓小平?)说:‘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要求公开讨论粟裕‘阴’的问题,陈毅做了专题发言,彭大加赞赏:‘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对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8月,毛泽东继续受影响,称粟裕为军队的‘坏人’。

  此后数十年,邓防备粟裕的‘阴’,尽管粟裕1975年示好,总不给他平反,也不重用。不止对越反击作战时弃置一边,中顾委成立,还让粟裕的部下许世友做副主任,粟却为常委。”

  另据上引刊物《期刊文萃》刊《粟裕大将蒙冤始末》中的更明确记载: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奇怪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问题也列入其中。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但是,粟裕越解释,会场上的火药味就越浓。当他说明自己的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和主动不就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一职时,彭德怀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

  “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告洋状’进一步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促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转变,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晚年彭德怀身陷囹圄时,曾多次对58年错整了刘伯承与粟裕表示了发自内心的忏悔。”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代二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毛泽东要通过“大呜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绝对领导权

  (一)“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

  1、粟裕与彭德怀的主要矛盾

  之所以将彭德怀放在第一位,因为他是“倒粟”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推手。

  《彭德怀主管军队信不过粟裕常对其出言不逊》(来源:武汉文史资料,作者梁丞,2013-03-08)载:

  “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山民注: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主要助手。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做了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正式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彭德怀信不过粟裕,另一方面粟裕为人又一向坚持原则,不事迎合,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是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就任总参谋长之后,很快就提出抽出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于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的建议。

  对此,彭德怀认为没有必要,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暴发,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个军区临时抽调部队组织战略预备队。粟裕则坚持认为,等战争暴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一旦暴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阴,将会失去战机。(山民注:在粟倒后,中央军委最终还是组建了战略预备队)

  成立国防部后,各总部仍直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参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于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年,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

  19571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却被军委领导认为粟裕是‘告洋状’。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隔阂与意见分歧,性情比较爆燥的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甚至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都会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在工作中很难得到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的支持,他对军队建设和日常工作提出的许多重要建议和意见,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批复,这不免要影响到总参工作的正常运行,包括他主持下拟定的全军的作战计划,竟也长期得不到批复。而越是这样,粟裕就越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958年9月参加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时,他还当面向毛泽东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跟毛泽东谈谈自己对军队工作和总参工作的意见。......1958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举行第一次小型会议,参加会议者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和军队的中央委员。彭德怀在会议上宣布这次扩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整风、整编两大问题,要采取大呜大放、大争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令粟裕深感意外的是,一天之后,即5月26日,当他接到通知赶去中南海居仁堂参加有军委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时,发现会议竟是冲着他来的。与会者就粟裕在所谓‘总参与国防部关系’上的‘错误’进行批判。批判中给粟裕扣的帽子有‘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还向总参二级部的领导作了专门的传达,明显是为在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定调子。

  “......28日,粟裕就被迫在有5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第二次小型会议上作检讨。但这时会议的气氛还比较缓和。对此,毛泽东很不满意。他认为会议的温度不够,因此要求元帅们和与会者以整风的精神大呜大放,通过会议与小字报相结合的办法,一周之内使空气紧起来。”

  2、粟裕与聂荣臻的主要矛盾

  上引《期刊文萃》载:“由于从建国初期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的,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要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过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必要上报。没想到毛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年夏提出了批评。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作了批示,而且把粟裕与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并借机对聂又作了批评。这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3、粟裕与陈毅的主要矛盾

  他们战区正副主帅之间的主要矛盾,除上文所引陈毅揭批粟裕“阴”的发言中的只言片语外,无从找到更多的资料依据。但是从另外若干回忆性文章的披露中,山民推测可能主要与以下事件有关。

  (1)华野及中间分出的内、西兵团,主帅是陈毅,而毛泽东中央军委却明确指示“军事指挥交粟负责”;而粟裕又是一向对军事有独到深刻见解且敢于坚持己见的副帅,陈毅难免有被架空的感觉:打了胜仗,主要功劳是粟裕的;打了败仗,自己还要首先检讨!

  陈毅是人,不是弥勒佛,再大的肚量,心里能不产生冤恨?

  (2)为改善中原战局,淮海大决战前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华野临阵换将,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仅由于粟裕的极力谦让和挽留,陈毅才得以兼了个虚名的司令兼政委而仍须去中原,粟裕虽是暂取陈毅职权而“双代”,但实际统帅全军。

  这是陈毅从思想感情上极难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尴尬处境。他无法公开冤恨毛泽东和中央,而只能更冤恨粟裕。

  据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文载:

  “A老说:为写《粟裕传》,他采访过东南野战军组建时期的东南局副书记J老。J老亲口说了个真实故事:1948年5月,陈毅被调离华东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任管后勤的副职,心情比较沉闷,但外表还看不出。未上路前,J老陪陈毅下棋,因两人平素较熟,那时等级也不很森严,J老便笑到:‘陈老总,中央原来叫粟司令管打仗,现在又将你调走,看来你打仗不行啊。’陈毅一听,脸色顿时十分难看,忽然起身,一把掀翻桌子,说:‘谁说我打仗不行?’满屋人惊呆了。J老自知造次,忙道谦不迭。”

  (3)陈毅与饶漱石矛盾死结粟裕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饶漱石又十分依重支持粟裕,这可能是陈毅暗恨粟裕的更深层原因。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华中局,军政(党)主官陈饶矛盾分歧激化不能相容,毛泽东和中央不得已调陈去延安参加七大,同时协调二人关系。(详情请参阅陈晋2017-08-21《毛泽东给陈毅回信:“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炼习忍耐”》)但深层死结并未解开。终于在饶被打成“反党集团”主要人物之一时,陈大批揭饶“罪行”才出了一口恶气。

  而由此产生的系列恶果之一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专司军事                                                             且擅长作战计划、部署、指挥的副主官粟却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偏偏他的擅长打仗,又使占据党政主导地位的饶必然要依重支持他。如此一来,一向为人处事低调希望远离人事斗争漩涡的粟就完全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漩涡中间:他该支持哪个?一边是军长、司令员,一边是政委、中央局书记!而尤其他还是一个对军事战略战术善于独立思考又敢于坚持己见的军事副帅,军事主帅陈能不忌恨?

  在陈毅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痛揭粟裕“阴”的发言原稿没有公示于前,民间社会,我这个愚陋山民就只能作此推测:这就是粟裕的所谓“阴”!此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什么“阴”的新证据。相反,“阳”的证据倒是一大堆!

  4、粟裕与后来的第二代核心的主要矛盾

  这只能从并不明确的后来的第二代核心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粟裕的那句尖锐严重揭批发言“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中窥探他内心的愤恨。此外暂无别的明显踪迹可寻。

  但是,在成为第二代核心主导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而为世界瞩目的时候,就明确宣布“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待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引自《邓选》第三卷《对二野历史的回顾》1989年11月20日)——我才是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真正指挥官!

  所以,晚年的粟裕 “(我听他夫人楚青同志对我说,粟裕首长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为什么他不写、不读、不看呢?我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对此有想法。”(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鞠开,2018-03-29,原题:《史海钩沉:粟裕淮海战役大胜斯大林连赞“奇迹”》)

  而在“后来杨德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给58年扩大会议受批评的人平反,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张震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到此为止了。”(摘自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粟裕秘闻》第十四节)

  (二)军委扩大会议批粟走向极端被毛泽东觉察已经偏离他预想的效果时,他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但粟裕终于未能解脱及其根源。

  1、毛泽东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

  “会议期间,毛泽东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毛点头赞同。此后毛说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因此,陈毅听了7月14日粟裕第三次大会检讨之后,主动走上前去握粟裕的手说:‘讲得很好。’并且带头鼓掌,表示通过。......

  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引自上引文)

  2、对批刘撤粟萧毛泽东的处理过程动机,山民推测至少有以下重要之点:

  (1)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见《毛谱》批示)批刘撤粟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加强以他为核心和主导的中央军委在全军的绝对领导权。

  (2)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强化对军队背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教条主义”和“分散主义”批判斗争,从而使军队思想作风回归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且同时也给彭德怀敲了警钟!

  (3)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进一步揭露军队高层的深刻矛盾,从而看清“水”到底有多深,并寻求妥善处理办法。

  (4)通过严批刘粟萧解除粟萧职务以儆效尤,尤其是粟的“违纪”“告洋状”。

  (5)让“三个半元帅”以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批刘倒粟萧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从而基本达到维护他和他们的团结亦即毛泽东的集中统一目的。

  所以,终毛泽东之世,粟裕就不可能得到平反。

  3、尽管对刘粟萧严批粟萧解职,但毛泽东还是严格把握着分寸

  (1)刘被保护过关。

  (2)粟萧被解职但没有严重政治定性,尤其对粟没有定性“反党夺权”“阴谋家”。

  从《戚本禹回忆录》看,毛泽东内心还是喜爱并准备一旦发生大战还要重用粟裕的:“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在此书此节注释中,戚本禹记载:“毛主席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是想重用粟裕的,粟裕是唯一一个主席亲自指定参加中央文革碰头会的。1967年春,毛主席还在一次会议上表扬粟裕,说‘粟裕是我们的大树将军’。这无疑是肯定了粟裕的历史功劳和他对于新中国的无人可替代的贡献。”总之,粟裕与朱老总刘帅一样,而与彭德怀林彪不同:有大才而与世无争,不参与政治斗争,让毛泽东放心!

  这里,山民认为还应该为毛泽东再说句公道话:他组织和推动1958年军委扩大整风会,并没有全错,今人更不应该跟着瞎起哄“一风吹”,其根本道理在于:

  一、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残酷艰危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整套成功的战略战术思想亦即毛泽东军事思想,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它是马列主义中国化即在中国——中华民族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科学产物。它是我党我军战胜一切敌人尤其是外国侵略者的无价法宝,是我党我军治军的灵魂。它完全可以而且完全应该依据新的国内外军事动态发展创新,但是,绝不能放在次要地位,更绝不能抛弃;而且于当今尤甚!

  二、苏联苏军在同强大凶狂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残酷激烈战争中是最终胜利者,主要根源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即在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条件下的空前大规模重兵集团、机械化尤其装甲化航空兵化的立体化的残酷激烈而胜利的战争中的正确战略战术,它无疑不仅是世界战争史宝库中的无价珍宝,同时也是我党我军进行反强大侵略者全面现代化立体化战争预习中必须认真深入学习研究的最可宝贵借鉴之一。但是,借鉴就是借鉴,既不能照搬更不能宣宾夺主,取代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根本治军从而教育方针。

  尤其必须看到的是:苏联苏军的最终胜利是在付出了十分惨重惨痛的多次失败并深刻地吸取了严重教训后才取得的。也就是说,它在战争前期的一系列严重战略战术错误也必须同时为我党我军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借鉴。而这一点,我军当时的最高学府亦即刘伯承元帅可能是做得不够的。

  三、从《毛谱》的一系列记载(本文从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1958年的军委扩大整风会议,毛泽东更关注的是反对和批判教条主义问题,因为它事关我党我军治军之本,而不是被所谓“大鸣大放”“火烧”向斜路的大批特整粟裕一系列“严重错误”问题。而且,从他的原秘书戚本禹披露的信息看,他对此是心中另有看法打算的。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为粟裕蒙冤辩诬

  除了上文已引证的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在第三代核心授权以中央军委名义发表纪念粟裕丰功伟绩文章为他平反外,这里再引证一些当年知情老部下的辩诬文章看粟裕有多冤。

  (一)《老部下为粟裕大将辩诬:他没从国外私自调兵回国》(新民晚报2013-02-08 作者乐时呜等)

  “...... 近些年有人不顾事实,写了所谓‘粟裕因三次擅权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评’的文章,造成不良影响。作为粟裕同志的老部下和关心那段历史的人,认为有责任维护中央军委对粟裕同志已做的正确结论,维护党史军史的严肃性,把历史的真相说出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同志以清白。

  1、所谓‘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解放金门、马祖是中央军委的决策。195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1957年底解放金门的作战任务。......1955年2月底到3月初,粟裕邀集各总部、海空军领导同志一起,听取南京军区领导同志关于视察福建的情况汇报,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打马祖作战规模较小,补给容易,战斗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建议‘以解放马祖为下一步军事斗争目标’,争取于1955年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3月5日,粟裕将讨论结果报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并军委。彭德怀于3月9日批示:‘同意先打马祖部署。’

  1955年4月15日,南京军区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全面的进行准备,实施时采取逐岛攻击的作战手段,并准备先攻高登或同时攻占高登和北竿塘,而后再攻占南竿塘’,具体组织指挥工作交由福建军区负责。南京军区将这一部署,同时上报中央军委与总参谋部。

  粟裕看到上述报告后,认为福建军区机构不健全,难以担负此种复杂艰巨的任务,建议南京军区派员加强。......时过两个月,总参谋部一直没有得到福建军区执行情况的报告。6月中旬,粟裕从在北京参加集训的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那里了解到,攻击马祖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不充分,预定参战部队仍在执行一年一度的训练计划,......,他们计划在8月份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两栖作战演习,后即投入战斗。粟裕认为,‘对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确实很差,                       亟须认真执行’。

  6月18日,粟裕与陈赓副总长一起,约见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指出:解放马祖的准备工作应从困难处着想,战斗与战役实施过程中力求速决,以显示我军力最强大,减少美帝干涉的机会。按照南京军区4月15日所作的全面准备逐岛攻击的部署,充分准备,确实进行。粟裕当时将三个茶杯摆成梯阶队形说:......。请他们详细研究,具体计算,将研究结果报告军委最后研定。这次会见谈话,工作人员没有作记录,结果造成与会者记忆误差,引来一场风波。

  彭德怀于7月8日召开福建沿海作战方针问题会议。......可是会议纪要不顾粟、陈二人的说明,仍然在注释中写上:‘粟总长确曾指示,要全面准备,同时攻击。’这个会议纪要,经彭德怀审定后报请毛泽东批示。7月13日,毛泽东在这个会议纪要上批示:‘六月十八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1955年8月31日,粟裕写出《关于六月十八日约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谈攻击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的检讨》,报彭德怀副主席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如实报告了处理马祖战备问题的经过,同时说明会议纪要中的‘注释与上述情况是有出入的。’彭德怀阅后批注:‘已阅。’毛泽东阅后批示:‘已阅,退粟裕同志。’同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阅后‘还毛’。一场风波,终于了结。

  上述事实表明,在对金门马祖战备问题上,粟裕完全是执行中央军委的决定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指示,根本谈不上‘擅权’的。

  2、所谓‘忽视外事纪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后,......总参谋部等各总部仍然直接受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但是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当时国防部没有专门设办公机构,军委办公厅同时也是总参办公厅、国防部办公厅,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此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同志又是国防部长,为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要求有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但是,究竟哪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哪些文电用中央军委或总参谋部名义发出,没有明确规定。总参谋部起草的文电,常常因为署名问题受到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批评。总部机关部门感到难以适从,纷纷要求有明确规定。因此,中央军委1955年3月16日会议决定,责成总参谋部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条例。从1955年到1957 年下半年,总参谋部先后5次拿出条例草案送审,都一次次被打了回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并多次对粟裕说:‘你们问问人家是怎么分工的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以苏军为榜样,这个‘人家’不言自明,就是指苏联军队。

  不久这个机会来了,......索科洛夫斯基说没有现成材料,简要介绍了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和关系,说他们的总参谋部隶属于国防部,没有什么分工问题。几个月后,1958年3月,苏军向我军提供了有关的书面材料。据随行翻译说:‘这是一场礼节性的拜会,谈话时间很短,时间不长,前后加上翻译时间在内,大约二十来分钟,双方主要谈友谊、友好。’

  这件事,......后来又被无限上纲为‘里通外国’。这些大帽子如今早已被掀掉了。

  3、所谓‘越权调兵’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粟裕是十分清楚的。1951年12月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就是以总参谋部名义发出的。

  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回。1958年2月,粟裕提出志愿军撤回国内后具体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军委第143次会议讨论,基本同意第二方案。根据军委会议的决议,总参谋部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总参谋部作战部先是起草了以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没获同意,又改用国防部名义,仍被打回,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说这个命令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总参作战部只好重新起草了以总参名义下达的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送给粟裕。粟裕认为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妥,但是已经几次反复,就在电报稿上写上‘请彭总阅后发’,意在给彭德怀思考审定的空间。彭德怀接到电报稿后直接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结果被否定了。最后志愿军回国的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的。就是说,这个以总参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电报,是根据军委领导指示起草的,这个电报既未上报中央,也未下达部队,是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草稿。这样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怎能成为粟裕‘越权调兵’的证据呢?

  粟裕同志在总参谋部

  1954年12月,军委任命粟裕同志为总参谋长。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向他宣布中央的这个决定时,他很吃惊。他说:‘主席,我不能胜任!’毛主席说:‘你可以胜任。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吧!’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他对中央军委首长和元帅们非常尊重,处理重大问题都事先请示,事后报告。对上级的每一个指示,他都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他对陈赓、黄克诚、张宗逊、张爱萍、李克农等几位副总长都很尊重,遇事总是在一起商量。为了加强集体领导,他建议成立总参谋部党委。他光明磊落,不隐瞒自己观点,从不吹吹拍拍。他不善于交际,全部精力都考虑作战和军队建设问题。他交待我们在办公室搞活动图版,在宿舍也挂了地图。他一不下棋,二不打扑克,像战争年代一样,一有空闲,就手拿几份文电资料,对着地图聚精会神,伫立思考。他一口气可以说出几十个军的部署和任务,思考问题缜密锐敏而有条理。他实事求是,处理问题总是从实际出发,防止主观片面,不说空话和大话,更不看风使舵,或者苟且迎合。他坚持真理,坚守原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决不轻易放弃,总是诚恳地提出来,不顾个人得失。更令我们钦佩的是,粟裕同志能经受住委曲和误解。他说:我相信自己的几十年革命实践是足够说明自己的。”

  (二)战友陈士榘上将谈粟裕蒙冤

  据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那天和我透露过一件事情,就是五十年代在一次小范围的军事会议上,主席曾经流露出对粟裕的不满,而且还使用了激烈的语言。我追问父亲,主席为什么这样?父亲说:主席为什么这样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解放战争跨越长江的时候,主席让粟裕尽快渡江。但是粟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认为需要等待时机,晚了几天。

  “父亲说:‘......但是粟裕1958年还是受了批判,还是有两位老帅对他有看法。‘谁工作中都会有缺点,一上纲上线就没边了。‘由于主席那个时候听了倒粟的汇报,也对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评价。’“

  (三)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罗瑞卿大将谈粟裕蒙冤

  《1958年罗瑞卿评粟裕遭批判一事:有人硬往死里整》(凤凰历史2012-07-21作者张雄文)载:“一个老部下问粟裕到底怎么回事时,罗瑞卿说:‘粟裕也是人,难免有缺点错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常的,但这一回不对了,是有人容不得他,硬往死里整啊!’

  “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也不幸突然落马,被人拿出他整粟裕的方式开始不断地整肃。

  这年的9月15日夜,毛泽东出席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扩大会议时,许多高级将领粉粉揭发彭德怀曾多方面排挤和打击原总参谋长粟裕。

  众人发言后,毛泽东明确表态说:‘去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彭德怀提出来要搞的,批判粟裕彭德怀不能说没有责任。’

  他还用手指一指在座的罗瑞卿:‘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

  罗瑞卿当然为粟裕高兴,当即欠了一下身子,点头表示:‘是!’随后,他找到粟裕,转达了毛泽东的话。

  几个月后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虽然没有公开平反,但待遇明显好于以前。”

  (四)东北战场军事统帅且已擢升中央副主席而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林彪谈粟裕蒙冤

  《华野高层内幕大曝光粟裕竟然敢干这事》(铁血军魂的立方时空《随笔·军事杂谈》2014-04-10)载: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还有若干回忆资料显示,林彪生前最欣赏的高级指挥员就是粟裕。在粟裕蒙冤后,林彪不避嫌疑多次变相安抚。连毛泽东的原秘书戚本禹都知道“林彪后来说过,那个仗(山民注:消灭74师)他不敢打。”(引自《戚本禹回忆录》)

  (五)重要的知情者同样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谈粟裕蒙冤

  为什么要引用戚本禹的话?他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文革中曾被毛泽东批准关进秦城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又被第二代核心坚主判18年徒刑,出狱后对毛泽东无一句冤言,品格高尚令人尊敬!所以,他的回忆可信。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载:

  “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江青对谁都看不上眼,但就是佩服粟裕,《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赞美粟裕的,就是江青去亲自作指导的。毛泽东也是偏爱粟裕的,见了粟裕一天都高兴,听到粟裕来,马上出来迎接。

  “彭德怀整刘伯承、整粟裕,在政治上是犯了大错。刘伯承、粟裕底下有多少人啊!他们对彭德怀能满意吗?事实上当时不但是这些人对彭德怀不满,而且是党内普遍对彭德怀有怨气。

  粟裕有了不起的战功,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毛主席都说粟裕是‘大树将军’,对这样一个人搞残酷斗争,彭德怀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甚至是犯了众怒。这也为他后来在庐山会议上‘墙倒众人推’埋下了伏笔。”

  (六)《粟裕夫人:对粟裕的打击都是来革命阵营内部》(凤凰历史2013-01-19摘自《慰英灵》作者徐充、刘顺安)载:

  “他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征战一生,业绩辉煌;蒙冤半世,压抑坎坷。对他的打击都是来自革命阵营内部。我曾说:粟裕同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位领导说:不,他是伟大人物。我看合起来应该说是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历来名将鲜有善终,古今中外皆然,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于幸免。何况粟裕同志出身于一名普通士兵,为人朴实无华,不事迎合。所以他的悲剧反映着历史、社会、人际以至人性等诸多方面。粟裕同志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难道不是吗?

  常言道,‘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后人何从评说?《粟裕传》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但他之所以蒙冤和平反之所以障碍重重却尚是朦胧和空白。从粟裕同志本人申诉起,到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两位副主席发表文章代表中央军委为他正式平反的十五年间,我随时记下了有关情况。从这仅仅限于我亲身的经历,可略见冰山之一角。

  在希望与失望交替的岁月里,我的泪干了,我的心冷了,在极度痛苦时我曾经激愤,但现在我已经超脱了个人感情冷静地看待这一切,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待了!”

  这就是大彻大悟!

  这就是凤凰涅槃!

  结束语

  该说的愚见,山民以为已经表达清楚。

  末了,谨引粟裕同志生前的晚年悲壮诗句作为结束语,同时谨以此拙文致祭这位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人民英雄英灵:

  《七律·抒情》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壮哉,粟裕大将!

  伟哉,粟裕大将!

  哀哉,粟裕大将!

  二0一八年四月十九日至五月九日晨校改

  于陋屋   晴,无风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应复原他杰出无产阶级革

  命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

  周方

  大纲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二、题外的话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五、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六、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七、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托依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八、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敌强大援军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八、涟水(二保)南临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战役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及平反难探源浅析

  一、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探蒙冤的冰山一角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毛泽东要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中央军委绝对领导权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谈粟裕蒙冤及辩诬

  结束语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大约自去年下半年起,当今中外著名学者何新先生在新浪博客连续转刊关于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研究评价文章,认为多年来的一股“造神”风是针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点,凭他的敏锐嗅觉,不无道理。

  但是,在何先生的系列考证研究中,却再次将粟裕定性为一个既无多少独立军事指挥大权且凡独立指挥几乎必败无疑,更揽功诿过甚至谎报战功以至阳奉阴违的不堪现代中国革命军界人物,以至言辞多有贬损讥诮。而且,一切不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来自哪方面的,几全部采信;一切有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如他所宣称信奉的多么权威文史资料,几一概不予采信。对此,山民深感心痛,不唯痛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亦痛何先生,深以为过矣!如果是别人写此类研考文章,山民或不屑一看。山民以为,一切还是以实事求是为归吧。

  只可叹,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献全身于革命,命运却如此多舛!生前蒙冤漫漫26载,死后又冷藏10年,而终于被第三代核心军委主席签发,由其时两军委副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署名发表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为他平反,恢复他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崇高历史地位,高度评价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尤其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高度赞扬他相忍为党为国为军的崇高胸怀品格。然而世事难料,竞然就在正式平反后23年的今天,他又一次被政治斗争推向风口浪尖!

  从何先生发表第一篇关于粟裕研究评价的文章起,就引起山民的关注,遂逐一复制几无遗漏,并另外搜索相关研究文章复制,共达30余万字,打印成8个分册。随后又尽可能仔细地研读相关文献典籍的相关内容,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下文简称《毛谱》)、《毛泽东传》、《邓小平文选》(下文简称《邓选》)、《邓小平谱》(下文简称《邓谱》)、《中国战争通鉴》(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戚本禹回忆录》(香港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下文均略上书出版社名),并两次细看由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历史文献性巨制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而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央军委平反定性评价结论基本相同。所以,本篇文字,就是山民将整个“粟裕问题”综合归纳为两大方面简要谈谈个人愚见,并同时供方家批判。

  二、题外的话

  为什么又扯到题外?其实也还是题内,就是山民此前对何先生的认知。

  山民生性愚顽,知识浅薄,不通世故,不懂权变,一根筋,一条道儿走到黑,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者。故命运多舛九死一生几致失忆,且屡遭贬谪流离而死不悔改,明知眼前是烂泥潭又一脚踏了进去,一生誓言“为文不为媚时语”,最终被体改为特色工人——新无产者。山民能苟活至今,全赖苍天眷怜!

  何先生最初引起山民极大兴趣和关注的,是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他同一个日本学者的访谈录,并随即收藏。后来他的网易博客在山民有了微机就成为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山民窝居偏远小城,无幸买到何先生大作,但其博客文章被复制者,足以打印成好几本书。故对何先生在全面内外私有化改革开放狂潮中苏世独立出淤泥而不染析疑纠谬秉笔直言肃然起敬,且在解析经济疑难杂症、外国文化历史诸方面认为是自己的导师,并不顾愚陋上书党中央领袖举荐重用他和黄奇帆、江涌、戴旭、杜文龙四位先生。故在他宣告世人罹患不治顽症将不久于人世时,山民就破例向他的邮箱发了一封近乎悼词的信,说如果他先我这个伤病缠身的老山民而去是会哭的!但恶性难改,同向他申明:不认同他的若干观点!其实,山民的哭他,更多的是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和被改革开放的新生“草根阶层”!

  本年3月23日,在何博上又看到何先生住院手术并在康复中,唯愿他早日痊愈继续关注国计民生和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局势。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二、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一)以德报冤品格高尚实例

  1、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年10月16日)载:“B老说:陈粟两家1958年后再无私下往来。《粟裕传》传记组采访楚青,问:‘1958年后,陈老总到您家来过吗?’楚青摇摇头,说:‘人家是领导,怎么会到我家里来?’

  “C老说: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主动参加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没工作,处境也不好,粟裕将她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并时常照顾,一直到1975年去世。陈毅次子陈小鲁正关在监狱,罪名是‘现行反革命’。粟裕设法将其弄出,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张茜去世后,粟裕干脆将陈小鲁接到家里,包吃包住,以后还做主,将孤儿的他招为上门女婿。为此,小鲁与大哥昊苏关系很不好。

  “类似以德报冤的还有扶养刘锡荣。刘锡荣父亲刘英,浙南游击时期准备杀掉粟裕。两人互相防备,各带人马分开后,粟裕才知道身边一部下为刘英的暗探,奉命可随时干掉粟裕。刘1942年牺牲后,此人成为粟裕手下将领,又成长为高级干部,但粟裕待之如初,从无穿小鞋之事。后来《粟裕传》传记组到家采访此人,了解刘英派他紧盯粟裕一事。此人几小时默默独坐,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始终不发一言,因不能证实,《粟裕传》传记组只得屏弃这一细节。刘英之子刘锡荣被粟裕派人从要饭路上找回,收为养子,精心培养,成为中纪委副书记。”

  2、张雄文《庐山会议刘少奇提醒粟裕:58年彭整你的事说说》(2013-07-17)载:“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找到粟裕,关切地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不过,粟裕只是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愿意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坚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自己的清白。”

  另据金汕陈义凤文(凤凰网历史2012-05-31)《上将陈士榘晚年揭秘粟裕挨整真实原因》(转摘引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金汕陈义凤著,陈人康口述,人民出版社)载:

  “父亲故去后,我仍然关注粟裕之迷。我听北京一些差不多大的高干子弟讲,彭总1959年在庐山为民请命挨整,有人做粟裕工作,让揭发彭总,因为粟裕被批是彭总主持的。但是粟裕拒绝了,他不愿意干落井下石的事情。一直到文革,粟裕一直处于似倒非倒的状态,他的谨慎低调让他没有成为‘敌人’。”

  这一段回忆,从另一个侧面有力证实上引张文所言非虚。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党军内政治斗争中蒙冤而相忍为党国军队,不对彭德怀落井下石,尤显高凤亮节。伟哉,粟裕!

  (二)长期蒙冤遭打压仍然以国家民族人民安危为重,呕心沥血调研御敌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中外共知,自中央军委1958年“整风”扩大会议开始,粟裕长期蒙冤遭打压直到死后10年!

  而在打倒“四人帮”彻底否定“极左”并全面改革开放初期,一切毛泽东时代的“冤假错案”几乎都“一风吹”,就连轰动全国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都被平反。但是,粟裕蒙冤非但没有被平反,更遭政治冷冻,以至被清出中央军委常委,而末年仅送一个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虚衔。

  此时粟裕老将军的心情,即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亦不难推测。

  然而他却相忍为国家民族安危,以带病之驱踏遍边疆关内战略要地,呕心沥血调查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进而为新世纪政治经济尤其军事形势下中国国防战略方针修改制定做出了其他开国元勋所不及的杰出贡献。

  据《湘潮》2012年第3期李戈瑞《粟裕晚年对未来战争的研究》载:

  “由于粟裕的不懈努力,在1980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粟裕说:‘未来战争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多死多少人,多付出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1977年8月,粟裕在参加完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军委座谈会后,即赴新疆考察,先后到乌鲁木齐、伊宁、独山子、石河子等地察看地形。考察结束后,他就新疆战略战备工作问题,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和军委战备委员会提出许多关于新疆地区战备建设的建议。此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又多次抱病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湖北、广东等地勘察地形、视察部队,深入作战部队和边防海防前哨,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敌我双方的情况,广收资料,精心研究,并与当地驻军和地方党政领导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粟裕外出调研,总是轻车简从,从不讲究吃住,也不参加宴请。有些单位的领导利用晚上或是星期天来看望,他都是先表示谢意,再劝他们不要再来了,免得影响工作。他向身边工作人员交待,绝对不能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任何礼品。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思考,粟裕感到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全过程作具体分析,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战争初期,因为战争初期对整个战争发展进程关系重大。1978年1月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这是他多年来就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思考的结晶。......1997年1月11日和13日,粟裕先后在军事科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对未来战争初期作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山民注:具体研究成果从略)

  “粟裕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边疆海防,为探索未来的反侵略战争,躬身实践,竭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不过,在这里,山民还要说的一点愚见是: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全面入侵的“诱敌深入战略”绝不应一风吹!

  粟裕老将军晚年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大规模入侵战略的研究结果,最终导致改革开放后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对此,山民感到深深的忧虑,基本道理是:既然是我国遭受全面入侵,那就除了美苏两霸再无第三国敢这么做。这也就是说,我国是处在一个相当弱势的战略地位。而在这种极其严峻的不利态势下,全面设防处处抗击,就必然遭致全局被动处处挨打,一如蒋介石的国军抗日。而为要最终战胜强大的入侵者,就必须既有计划地坚守若干战略支撑点,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放弃一部分据点,造成强大敌军的分散占领守备,并在这种战略态势逐步变得有利于我的情况下,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在具有关节点意义的局部地域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装备,歼敌或者至少打残一路,就绝对是我国我军必须使用的正确战略战术。而这里还必须说到的是:尤其是在毛泽东刚刚辞世,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极左”,“一风吹”刮遍全党全军全民即全国的极不正常历史时期中,中央军委的这个决定有多大的正确性成分是值得今人严肃全面深入研究的!

  (三)“两让司令”并非“神话”

  1、“一让司令”的最权威文献证据

  《毛谱》载:194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承、刘晓五人为常委,(十一月二十六日增补曾山为常委),邓子恢任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谭震林任副书记兼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二十九日,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以后又任命谭震林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也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要让粟裕当司令,而张鼎承只当副司令?道理最简单明了:因为粟裕善于用兵!眼前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夺取天下的最关键时期,来不得丝毫犹疑甚至感情用事,甚至论资排辈!

  这不,二十九日中央毛泽东就又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野战军是什么?是决战决胜的最主要战略工具。可见中央毛泽东对粟裕的信任和依重是多么坚定不移!

  难道不是吗?是中央毛泽东下错了棋用错了人吗?铁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不愧古今中外第一兵圣!

  4、“二让司令”的历史知情人权威证词

  第三代核心签发由其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署名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明确说:“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时中央曾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野部队传为美谈。”

  山民认为;

  三、《毛谱》没有记载此事,可能是当时没有现场记录入档,而中央会议讨论仅记要事未提粟裕的个人请求。

  四、无论《毛谱》《邓谱》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文件,并不代表它就不是客观存在。

  仅举两个具体例证:

  一是,第二代核心文化大革命期间写给毛泽东的“永不翻案”的检讨并表忠心信,两谱都没有记载。

  二是,第二代核心在打倒“四人帮”后中央召开的最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发言,《邓谱》亦无记载。

  如果说张震副主席可能因为曾任华野三野参谋长参与粟裕决策指挥淮海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而企冀借助抬高粟裕从而抬高自己的话,那么刘华清副主席则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他都不知道曾有此事,还能在他们合署的文章中写这么一段只会给张震副主席带来荣誉却给自己带来莫大政治耻辱以至麻烦的话吗?

  更何况他们代表中央军委发表此文,完全是为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洗雪沉冤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为人民英勇机智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战线辉煌的历史功勋,还他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也同时代表了粟裕蒙冤后长期压抑的广大华野三野指挥员、许多其他野战军高级指挥员以及众多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4、粟裕在扩大的军委“批粟整风”会上的辩白证词

  据《期刊文萃》被山民截剪保留的文章《粟裕大将蒙冤始末》(可惜出版单位不知道了,年月期数亦无从知道了)载:

  “关于‘一贯反领导’和‘向党要权’。粟裕申辩说:他不仅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也从不争权力。他举例说,1945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为副司令员。他认为张是党内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时张就是司令员,他是副司令员,因此华中军区司令员也应该由张担任才好。因此他压下了中央的这个任命,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中央因此修改了任命。1947年军委要他带王必成纵队到鲁西南,同陈士榘、唐亮的部队汇合统一指挥这六个在外线的纵队,他当即复电军委,强调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自指挥。1948年他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当即明确主张派陈毅到中原去,把华野交给他负责。他当即表态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在毛泽东强调陈毅必须到中原去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

  在此军委扩大会议原始档案没有公开并证实此传闻不实之前,山民只能认为是可信的:这可是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当着众批判官公开说的!他敢撒谎?

  (四)淮海战役临战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再现高风亮节

  本来淮海战役就是在济南战役迅速大胜后,毛泽东中央军委根据华野粟裕“双代”的提议进行的。而且此时的华野已经成为整个战役中最大战略集团亦即决定性力量,整个战役的战场指挥全权从任何角度说,都应该由粟裕总指挥,而且他也完全有此能力。但是,粟裕又一次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

  虽然也同样得到毛泽东中央军委的认可,但事实证明,在整个战役中偏师中野及总前委并未能“统一指挥”,是军委主席毛泽东统一指挥协调,而粟裕独立指挥的华野则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五)“辞元帅”一说的三个有力旁证人证词

  1、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证词

  “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以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                                                                                                                                                                                                                                                                                                                                                                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                                                                                                                                                                                                                                                                                                                                                                  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同志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大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级总编导石征先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的一些情况。”(转引自中国新闻网2017-08-29鞠开《史海勾沉: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授衔大将的真相》)

  李银桥平生与粟裕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到,毫不相干,他的回忆如果无确证是他人后来造谣,那么应当是可信的,尤其是他不会也不屑于凭空为粟裕造什么“神”。而粟裕的原秘书鞠开会丧失人格凭空造李银桥的谣?而且其时还有石征先在场呢!

  2、开国上将陈士榘的回忆证词

  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说:‘现在说话比十年前宽松多了,我前不久听说,解放后陈赓曾对粟裕说过:‘古往今来,有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粟裕打仗好,战场上的事必须尽快敢于做决断,容不得层层请示。可是解放后就不一样了,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一级一级地按规钜办事,按战争年代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做法让一批干部吃了大亏。我刚刚进城也有这种感觉。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当上了总参谋长。他办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不唯上,不唯权。到了1955年评军衔问题时,粟裕很有可能当元帅,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要求不当元帅。主席决定让他当第一大将。’”

  这里需要作一点说明的是:在何先生的研究中,陈士榘被认定为对粟裕军事指挥不服从而关系不睦的华野高级将领之一,还“当了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即进入中央军委。可见他的回忆一是毫无“造神”的意思表达,二是有的极大的可信性。

  4、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证词

  据《戚本禹回忆录》载:“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

  这句简短的回忆,虽然没有提到粟裕辞帅,但是明确说到“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这就是说,至少最初中央评元帅的人选中,粟裕是进入其视野的重要一员。而后来的终于没有被最终确定,中间肯定有中央与粟裕的交际,而“粟裕却从不争功”。

  二、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文献证据:

  《毛谱》(下文略)1946年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来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1948年(下文略)5月5日“在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同陈毅粟裕等商讨渡江问题后,毛泽东于本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电,......为组织协同作战,电报还指出:粟裕兵团‘约于本月底渡河作战。陈、唐所率三、八两纵应回到豫皖苏区,调换一纵西去,以便该兵团有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等六个纵队集结打大仗’。‘本月内请刘、邓命一纵十一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待粟裕命令”,而不是陈毅命令!

  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六)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邓子恢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

  5月21日,“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并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尽可能迅速地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邓会面,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示:粟裕受权指挥华野全军!

  5月29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此电注“[1] 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6月3日,“本日午时,又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中原局、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及四十七军’。本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

  9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电:‘完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总署。’”

  9月11日,“关于济南战役的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起草复许世友并告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华东局、中原局电。“又指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由于华东野战军打援力量的强大和迅速达到攻济目的,徐州之敌未敢北援。”

  上引后两电明白无误确证:粟裕为整个攻济打援战略制定决策指挥者!

  三、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依托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史实表明毛泽东中共中央对粟裕建议高度重视立召陈毅粟裕赴中央汇报,并决定调陈毅立去中原任副职由粟裕“双代”率华野(西兵团)暂不过江而在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改变中原战局

  (一)虽然随后一段时间毛泽东中央军委仍电粟裕重申坚持原定渡江南下战略方针,但随着粟裕兵团在江北歼敌越来越多,胜仗越打越大,战局越来越有利,也就没有继续坚持原方针,而是与粟裕上下协调直接策划指挥了豫东、济南战役直至淮海大决战并大获全胜一举定江北

  这是举世皆知的历史事实。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粟裕按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下江南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调动中原敌军主力若干追逐南下,那就没有豫东歼敌9万、济南歼敌10万淮海大决战歼敌55万一举定江北的历史怍伟大胜利;那么现代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人能够想象得到?

  (二)文献证据

  1、《邓谱》1948年4月18日“和刘伯承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陈毅粟裕,对中央军委决定粟裕率部过长江问题提出建议。“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此电措词委婉,但侧面支持了粟电建议。

  5、邓小平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准备会议的发言:“第二,在外线作战,军委应考虑到外线作战是否能完全自给。外线作战,如稍稍陷入被动就有很大减员,即在平时大兵团一次行动即可减员千人以上。还有,在外线作战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强调自己解决,但军委在计算全盘问题时应加上这些条件。”此意见亦在侧面反映了粟裕建议暂不过江南下的担忧的现实性,从而又变相支持了他暂留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的正确建议。

  3、《邓选》(第三卷)1989年11月20日《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过黄泛区,真困难啊,重装备带不走,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要不要消灭敌人?要消灭,要争取打几个歼灭仗。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成得并不好,消灭的敌人不多,除地方保安部队外,一共只消灭了几个旅。但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经过大别山斗争,二野受到削弱。只有秦基伟的九纵,你们那一坨,保持兴盛的旺气。主体四个纵队就削弱了,更新也困难啊,有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仅两个旅,只有一个纵队是三个旅,就这样迎接淮海战役。”

  由此可见,所谓“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毛泽东统帅的中共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在兵力装备严重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强敌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前提下的军事民主,将帅之间坦诚相见,实事求是取长补短,唯战胜敌人是从。

  句公道话:粟裕一生打过多少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恶仗大仗,蛇吞象的黄桥战役,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以至兵少装劣而最终以华野39万歼强敌40余万的淮海大决战,他是个畏敌退缩的人吗?又是个抗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而不遵的的人吗?

  (三)最重要的直接史实证据

  粟裕为什么强调依托解放区更有利于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且看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巨型历史文献性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及何新解放战争研究《淮海战役的粮食供应》提供的有力数据:江苏、山东、河南、安徽解放区发动男女民工达543万多人,太平车独轮车88万多辆,黄牛毛驴76万多头,船8500多只,担架29万多付,扁担30多万根,筹送军粮9.6亿多斤实用4300多万斤,弹药1400多万斤,转运伤员113万余人;参战兵力与民工比例为1:9。所以,这才有了陈毅那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野10万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拖走大量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大大减轻了对陝北、山东解放区的巨大压力,并创造了新根据地,但是自身同样遭遇严重困难遭受巨大损失,部队过黄泛区丢掉全部重装备,以至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遇到极大了的困难。如果不是华野及时地前后抽调5个纵队包括炮纵驰援,要歼灭黄维兵团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也才有了总前委书记兼中野政委邓小平那句慷慨激昂的决死誓言:那怕是中野全部打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什么是解放区?

  这就是解放区——获得解放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战争伟力!

  什么是人民战争?

  这就是人民战争!而且是人民战争的最光辉典范!!

  四、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一)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

  1、《毛谱》“粟裕致中央军委电”要点(《毛谱》注[2] ):“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电报说:攻济战斗日内可结束,如敌停止北援,我们下步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够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蒲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

  2、9月25日7时,军委毛泽东致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电要点: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粟,甚为必要。

  (四)......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五)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六)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

  4、两电异同及战略眼光长短

  (1)相同点

  A、毛电首先肯定了粟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B、将粟电提出的战役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改为“第二个”和“第三个作战”。由此可见,何来“彻底否定”?!

  (4)相异点

  A、毛电举棋就落在更长远战略棋眼上,由此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点:首先歼灭敌之重兵集团之一黄百韬兵团10万之众,拉开了淮海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B、粟裕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战略眼光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高远,战役决心从而魄力也就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雄壮宏大。

  (5)当时军界说是粟裕的“小淮海战役”引发了毛泽东的“大淮海战役”绝非夸大之词,事实如此,无所谓“造神”。

  当时的军界,不是现在的网界,他们有必要“造神”?须知粟裕其时在全军解放全中国的激烈战争中,而解放后的粟裕又遭贬谪打压!

  (二)刘伯承陈毅李达致中央军委并粟裕电表证了他们与粟裕“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有“原则不同”

  电报要点:

  “军委并粟:

  (二)粟前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以下为二野作战设想,略。

  上述电文,战略意图清楚明确一致:“我们同意“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而没有原则不同。

  (三)刘、陈、邓首先提出围歼黄维兵团改变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攻歼邱、李兵团计划,证明毛泽东也不是神而是从谏如流的英明最高统帅

  1、《邓谱》1948年11月19日“和刘伯承、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提出先打黄维、李延年部的主张。......”

  24日下午3时“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4、刘、陈、邓也不是神,原先预计很快歼灭黄维兵团但轻敌碰上硬钉子,最终华野先后投入5个纵队尤其是炮纵历时19天才最终得以实现。

  5、刘、陈、邓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准战略机遇,敢于在兵力不足装备更落后的情况下决心围歼强敌。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一)到底谁指挥了淮海战役

  1、总指挥:中央军委主席、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

  2、战区主要指挥员:前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总前委陈毅、邓小平;后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

  3、整个战役此5人的战区分合:

  第一阶段:(大体)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并阻援;刘伯承指挥中野部分纵队,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部分纵队及华野少数纵队,主要负责牵制阻援配合。

  第二阶段:刘、陈邓汇合率中野全部及华野5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粟裕率华野主力围堵杜聿明集团并阻援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

  第三阶段:华野全部围歼杜聿明集团;敌刘、李兵团退出战场;中野全体休整。

  4、主要文献证据(只引证第一阶段)

  三、(循上体例)10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相机攻占开封。粟裕则令......与陈、邓协力作战。“陈毅、邓小平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

  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华野全军”、“粟裕则令”,而不是别的任何什么人!

  四、《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0月18日“和刘伯承、陈毅、邓子恢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华北军区:......(二)陈毅、邓小平今日赴郑州前线指挥作战,使用陈、谢电台。请军委与之联络。”

  三、《邓谱》10月24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转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提出关于中原野战军主力转至商丘西南地区后之机动方案。电报说:一、......(一)东线战斗发起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兵团又较远时,我集一、三、四、九纵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而歼击之。......六、如敌北进,则建议刘伯承、李达令六纵紧尾该敌。七、请军委考虑指示。”

  (二)整个战役并未形成统一的陈、邓尤其邓总指挥,而是三、二、一个战场同时受中央军委毛泽东总指挥;华野先绝大部分后全部受粟裕指挥,中野全部及华野少数纵队(一时)受刘陈邓指挥

  主要文献证据

  一、(循上体例)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二、《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1月2日中午,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裕方面多直接指挥。四、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勾通。”

  三、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电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完全同意”粟裕战役部署并授权“机断专行不要请示”!

  四、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二)陈、邓直接指挥包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

  五、11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王建安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然后以韦吉、谭王两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人,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这里明确指出“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六、11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你们似以......。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裕考虑......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妥善,请粟酌办。”

  (三)淮海战役的华野分合兵指挥权辩证:始终的整个战役指挥权属粟裕

  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再分合,完全是因为它所面对的主要敌手是淮海战场最强大的徐蚌集团的多路兵团分进合击和救援造成。初中期的华野全军最主要任务有三:一围歼黄百韬兵团,二抗击多路强大援黄兵团并力求歼灭其一路至少一部分,三直接援助(包括打歼援敌)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围阻杜聿明战略集团;此时的华野,不得不——也完全必要分出谭、王集团(5个纵队)及后来的陈士榘援中野集团(3-5个纵队),此外还有执行机动作战的韦、吉集团,而“双代”粟裕就只能——也完全必要时而指挥全华野时而指挥主力(8个纵队)阻援集团(历史文献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明确说:打了整个淮海战役中最大最惨烈的一场阻击战!而且随即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但狡猾的邱、李兵团没有跟进,围歼计划没能实现。)并居中调度指挥全局,而将围歼黄百韬兵团具体交给谭王集团,将援助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具体交给陈士榘集团。而在最后围歼残存的敌最强大杜聿明之邱李(孙兵团突围时已被歼灭)战略集团时,粟裕又集中华野全军统一指挥。而此时,即使如何先生考证的因病交陈士榘具体指挥,那也证明不了粟裕无决断权。

  须知,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将陈毅调中原任副职,华野由粟裕“双代”绝非儿戏。这是决定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最关键性战场战役,指挥权岂可轻易授人?决战中的华野多次分兵则是根据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的一时权变,而绝非对粟裕的不信任而分权,总指挥权一直在粟裕手里。上文已引毛电即是明证。

  所以,“粟裕在多年后和家人围坐闲话谈到淮海战役时说:‘打了大半辈子仗,最让他紧张的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因为多次任务转移,兵力使用到极限。这时候杜聿明率30万之众从徐州南下,如果稍有失误,让杜聿明跑掉或与黄维兵团汇兵一起,给整个战役的不利影响是难以估计的。而仅靠北线原部署的7个纵队,要承担追击合围杜聿明兵团是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引自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

  再看谭震林是什么人?华野主管政工的副政委。陈士榘是什么人?华野司令部的参谋长后任兵团司令。粟裕代司令兼代政委指挥不了他俩?!

  所以,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的取胜归功于各分战场指挥员,而且断定这个分战场那个分战场都不是最高指挥员统一谋划指挥的逻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再引文献证据:

  二、(循上体例)9月28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饶漱石电,指出:你们召集全军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开一次大会,很有必要。为使你们的会议开得好一些,时间可以有五至十天,而将执行淮海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十月五日以后。”此电首先单指粟裕;次“并告”饶漱石;三指“全军师以上干部”,能不包括许、谭、陈(士榘)?

  同日“关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及改造吴化文部的政策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华东局电,指出:‘......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为顾到攻济兵团的休整,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到酉哿左右。”

  此两电之前电,意旨明确无误:粟裕负责淮海战役部署指挥,饶漱石做全局政治组织后勤保障工作。之后电,则明确将华野两兵团合一指挥,故直接指示粟、谭,而粟此时则是华野代司令代政委,谭是第一副政委。

  二、10月11日“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及淮海战役后的作战计划,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电报题目清楚明确:淮海战役(此为毛泽东中央军委初期战略构想)作战方针及战役后新的作战计划,直接指示饶粟谭,而粟是军事负责人!

  三、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出: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改变,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

  四、10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指出:‘......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下午一时,又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中原局电,指出:完全同意你们马午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

  五、10月2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电,指出:对于淮海战役‘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可能的变化,......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文电列举了以下六种情况:......(五)......华野的计划应放在自己直接有效地钳制邱清泉上面,如此才是最可靠的。(六)济南大捷后干部中可能发生轻敌心理,如不克服此种心理,则可能影响此次作战”。

  注意:关于淮海战役研究部署,此电首先提到饶粟谭,表明战役计划主要由他们尤其是军事主官粟裕提出。因为他们是主力,建议也是粟裕提出的。

  六、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如果粟裕对华野全军无指挥权,他又有什么资格提议整个战役由陈邓指挥?!

  八、《邓谱》(循上体例,下略)11月2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提出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新方案。电报说:......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注意:是提请军委,而不是直接指令粟裕。

  八、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此电直称粟裕等战役部署计划,而且授权其“机断专行,不要请示”,当然包括对谭王集团的指挥。

  九、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注意:此电明示“粟、陈、张应令谭、王”及“运东主力”!

  十、11月1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指出:‘粟、谭、陈、张灰日十时第一步完成对黄兵团之包围,第二步歼灭黄兵团之部署甚好。我们前电有部署不相符者,应照此部署办理。’”

  十一、11月14日“关于歼灭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兵团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电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二十五军、四十四军、一百军,留下黄之兵团部及六十四军吸引邱、李东进,然后以韦吉、谭王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上之敌’。”

  注意:此电明确单指粟裕计划和华野全部!

  十二、11月16日“关于组织淮海战役总前委,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考虑,韦吉各纵及三纵于明日向南撤退一步,正面七纵、十纵、苏十一纵亦同时于明晚向东撤退一大步,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稳妥,请粟酌办。”

  需要说明的是:“粟裕到韦吉处指挥”绝非单独指挥韦吉集团,而是统筹指挥整个打援集团!

  十三、11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并转各纵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电,‘(一)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注意:此电将粟、陈、张列在谭、王之前,是因为前者是野司指挥员,后者是分兵围歼黄兵团的有功主攻集团指挥员。

  同日再电刘陈邓、粟陈张并告谭王、韦吉:“为实现长期隔断徐、蚌围困徐敌,华野应在徐、蚌之间以宿县为枢纽,构筑坚固的阻隔阵地。”注意:此电明指华野,而不是其中那个分兵集团。谁有权对华野具体部署指挥?粟“双代”!

  十四、11月2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批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指出:‘......(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华东野战军奉命将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归还中野建制,并以第七纵队、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部队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之作战。同时以五个纵队担负正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北援的任务。”

  注意:此电表明华野是奉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遵刘、陈、邓部署派兵参加打黄兵团的。

  十五、11月3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一)粟、陈、张,谭、王、李二十九日各电均悉。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三)......,其余两个纵队是否即可照谭、王、李提议开至双沟、大王庄之线,以便配合一纵阻止邱、李主力向两淮逃跑之可能。请刘、陈、邓,粟、陈、张按情况决定。’(二十一日)凌晨,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向西南逃跑。......十二月四日拂晓,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

  注意:不但此电明示谭王李提议由“粟、陈、张按情况决定”,而且华野全军除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阻援敌部队外,原各分兵集团遂再次统一于粟裕野司指挥。

  十六、12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张震电:......“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六日晚孙元良兵团突围被歼。十日晨,粟裕、陈士榘、张震向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建议,再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华东野战军中抽调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经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同意,当晚再抽调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炮兵一部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的作战。”

  注意:此电是向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建议,而不是向刘、陈、邓请示。

  十七、12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请刘伯承来中央商谈战略方针。‘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

  此电为什么单调刘伯承而不调邓小平或陈毅或粟裕?

  原因极简单:刘伯承是杰出军事战略家,而中野已无仗可打,必须全体休整。为什么不调陈、邓?如果陈毅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那就绝不会发生淮海战役前的临陣换将且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他的原职务。至于邓小平,则是中原中野的一个政治定盘星,否则就用不着刘伯承当中原的“双司令”了!而粟裕眼前还堵着杜聿明集团二十多万人马准备随时围歼,根本就抽不出来。

  十八、12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注意:此电单独指名粟裕,连谭震林也不提,更别说什么陈士榘。至此,总算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吧:华东野战军的战役部署指挥大权到底在谁手里!

  十九、12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你们可集中华野全军并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然后一举歼灭杜聿明’。”

  注意:此电更明确无误地对粟裕说“集中华野全军”!至于提到邓小平,那是让他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该干嘛还干嘛!如果说粟裕此时因病不能指挥,那毛泽东指令他“集中华野全军”“一举歼灭杜聿明”岂不是糊涂?!

  二十、《毛谱》注:“邓小平12月30日致中央军委并告粟裕、谭震林电:中野各部必须休整,并争取补充时间,依我看,江淮之间或江汉之间恐无大仗可打,故仍以准备充分再行动似较稳妥。如何请军委核示。”

  此电是对粟、陈、张28日电军委和邓、张(际春)建议中野全部乘江淮敌大撤退部署未定错乱之际发起江淮战役向军委和粟、陈、张的请示和回复,而不是对华野粟、陈、张的指令。

  二十一、1949年1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同意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来电所提关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的建议。......至十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

  看来,粟裕还是没有大病,更没有交出指挥权!

  二十二、(循上体例,下略)4月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总前委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纲要中决定:“由粟裕、张震指挥三野的东线第8第10两兵团为东集团,在张黄港至三江营段渡江作战;谭震林指挥三野的西线第7第9两兵团为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作战。以上两路归粟、张统一指挥”。

  毛泽东中央军委及“纲要”都明确无误地指示华野全军东中两大集团“归粟、张统一指挥”。

  (四)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华野粟裕“双代”是对他杰出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绩的充分肯定,是在事关全国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而又敌强我弱严重情势下决心半、全依托解放区大量以至基本歼灭敌中原有生力量,进而向江南大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关键时刻对他的高度军事信任和重托

  铁的事实证明,粟裕完全没有辜负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厚望:最终在淮海大决战中以39万劣势装备之众力歼强敌重装甲集团40万之众,为辉煌全胜立了头功,同时也创造了古今中外经典例战例中的奇迹!

  1、粟裕“双代”是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任命的间接证据

  (1)(循上体例,“1948年”以下引文略)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三)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徐向前、腾代远、萧克依次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决定”明确无误:没有提华野副司令员为谁。而原先是粟裕。如果此任命中,粟裕仍为副司令员,那么不可能不写明。而新华北军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都一一写明!

  (2)5月12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粟裕电,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确表明,原华野东西两兵团由“粟裕全权指挥”!

  (3)5月29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而此电“注[1]”明确记载:“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陈毅政治委员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2、粟裕“双代”绝非邓小平一中原局地区书记职权所能所敢任命,因为华野为全国全军四大野战军之一

  (1)《邓谱》与《毛谱》明显矛盾之处:5月9日,前者载:“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治委员。”当日中央及军委如有同样明确的任命,后者绝不可能遗漏,即如上文(1)所论证,怎么可能单独遗漏对粟裕的任命?

  (2)一支野战军乃是我党我军同国民党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最精锐主力部队,是最重要的战略战役机动阻击歼击力量,直接关乎我党我军也就是整个革命事业的胜败。它从诞生起,就归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统领指挥,自然而然,这支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也就由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任命。上文引《毛谱》电文就是明证。而邓小平仅为一地区性中原局第一书记,以他的职权,岂能岂敢任命一野战军主要指挥员,尤其还是华东战略区的华东野战军?!

  (3)进一步的更有力旁证

  A、 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在党中央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立碑的庄严奠基典礼上,粟裕成为毛泽东朱德之后第3个执锨铲土的开国元勋!

  而此举岂能儿戏?

  全党核心领袖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是党军国缔造者,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绝非儿戏之人。

  毛泽东岂能不知道谁人才能高低功劳大小:

  战区实际战役策划具体指挥者粟裕三场最精彩的战役活剧:黄桥决战、孟良崮决战、淮海更大决战,横渡长江指挥东中两大集团,上演得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B、全国大陆平定解放台湾提到主要议事日程,而军事上具体负责研究战役战术者是粟裕。

  C、朝战暴发,美军可能入侵朝鲜进而严重威胁新中国首先是东北地区安全,迫使毛泽东中央军委筹划组建东北边防军战略预备集团,首先想到的还是粟裕。

  D、最严重的朝鲜边患解除,新中国急需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粟裕先是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训练和海空军、陆军特种兵建设,继而升任总参谋长,更是毛泽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粟裕的既往卓越军事才能和骄人战绩的高度赏识和充分信任。

  世所共知,至少进入现代社会,世界各国全军统帅机构几乎一无例外,就是国防部、总参谋部,除中国还有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以,这两个部绝非虚设,其部长、总参谋长既绝非虚职,更绝非等闲之辈。

  如果说粟裕是个既无实权又败多胜少更揽功诿过而又混上了总参谋长高位,那么最大最严重的悖论就是:这证明了毛泽东是个名列古今中外的大“昏君”!

  毛泽东是吗?全世界都知道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立党立军立国战无不胜而堪称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的毛泽东,就绝不可能在用人选将上一反慧眼常态,独独对粟裕一闇到底一错再错。尤其是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淮海大决战前,竟对华东中原最大战略集团的近40万人马的华东野战军主帅临阵换将交给粟裕,而将陈毅调到中原去任副职!

  再退一步说,如果粟裕在如此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中表现不佳,那么也就绝不会有先委解放台湾重任,再委东北边防战略军司令重任,更无随后总参谋长重任。纵然毛泽东一再为粟裕昏昏然,那么也必然引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的争议!那么实际发生过吗?没有!

  (五)再简要总结贬损粟裕结论的最重要事实悖证

  1、首先当然就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在华中以及后来的华东将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军事策划以至指挥权交给粟裕

  最主要证据当然首先就是上文的《毛谱》电文。

  2、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署名为粟裕蒙冤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认定:

  一、“粟裕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搏击战场,雄才大略,战功显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巩固国防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党性坚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二、“(三)党和人民对粟裕同志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同志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三、“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四、“他是我军军事科学战线上的开拓者之一。“他运用毛泽东思想,着眼于新形势、新特点,深思我军现代条件下的建设和作战问题,既十分重视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又密切注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注视先进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他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针对反侵略战争面临的问题,对我军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国防建设、战场建设,进行了艰苦而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他以极大的精力指导加强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的建设,加强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加强合成训练和民兵建设,为使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而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建树了重大业绩。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同志当时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的党性和高风亮节。

  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忠诚党的事业,不埋怨,不消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一以贯之地竭尽全力为党为革命努力工作,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3、再引开国元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军事专家对粟裕的卓越战功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地位的评价

  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4日吴跃军文《哪位将领被开国将帅们公认为“中国的战略家”》载:

  “人民日报1984年2月13日发表了中顾委党委萧劲光大将《悼念粟裕同志》文章,指出: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个征战沙场、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是第二个公开称赞粟裕同志为战略家的人。

  1991年2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发表了著名军事教育家郭化若《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一文,称:‘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4年2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迟浩田同志的文章《粟裕大将雄风长在指挥艺术历久长青》,称:‘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2000年9月1人民日报报道《粟裕传》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并讲话:‘他善于洞察战争全局,富有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上述这些开国元勋将军和中央军委重要领导人,有的与粟裕华野三华沾点边儿,有的根本就不沾边儿,而众口一词地认定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恐怕谁也不能说他们也是要“造神”。那么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就是要还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就是要为我党我军保留一份极宝贵的军事遗产!这里尤其有必要重点说到郭化若中将: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解放战争中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华野6纵副司令、4纵政委、三野9兵团政委、(上海解放)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兼政委、(新中国)8兵团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军科院副院长。可以说,他对山、华、三野了如指掌。如果说粟裕真是既无指挥实权又败军失地之将一个,更揽功诿过,而他一个军事理论家却还要说粟裕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那不是犯傻吗?而他又何以教育解放军众高级将领?

  此外,就是前文引述的陈毅1947年3月9日就莱芜战役胜利对记者高度赞扬粟裕的那大段精彩语言,也总不能是自己谦虚而又要造粟裕的什么“神”吧?!

  这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4、至于“让元帅”一说,现虽无正式历史文献明证,但已有上引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等重要知情人的可信披露。

  而“粟裕根本不够评元帅的基本资格”的结论并不能成立:

  何先生2017年8月10日文章《真正的无冕元帅张云逸大将》引证:“查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从上文的大量征引论析中,无可驳辩地证明:粟裕完全有资格依照上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对“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明确规定,授予元帅军衔。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资历和卓越功勋,是他那个时代从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到战区统帅以至全国解放后军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中的大多数人所一致公认的。这一点上文已有引证,尤其是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署名为其平反文章的定性中即明确无误地证明!

  当然,对于军史研究界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定粟裕战绩卓著从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地位,何先生则认为与粟裕曾担任军科院领导人且领导战略战术研究有关。但是,他这个被严厉贬谪的所谓领导人,先是副职,后仅为政委,且被长期层层打压重重封锁。所以,完全不难想象,倒是应该跟风者众,而敢于仗义执言是需要政治勇气的!正如张震副主席后来坦言:他在总参和军科的处境都不好。

  所以,何先生此论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个悖论就是:此时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非但不避讳政治牵连,竟至于顶风而上,偏偏要研究以至颂扬粟裕的什么战绩卓著从而杰出战略战术思想,山民愚以为,这实实是出以公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从而客观公正,决心为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国家民族,亦为这个执政党这支军队留下一个笔值得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他们的高尚品格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的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强大援敌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也就是说,既不能否定整个全战役攻点打援歼敌9万余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也不能否定睢杞战役打援歼敌5万余而遇敌强大援军迫近主动撤出战场的胜利。尤其是将后者的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主要是帝丘店攻坚战)遇敌强固坚守,严密组织指挥不力自损亦严重(“打残了三兄弟”即3个纵队,而粟裕兵团是5个纵队外加中野11纵队!),而敌强大援军又迫近有被被围危险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看成是严重失败而逃亡,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首先是我围攻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包括攻歼黄兵团3个多团)共计5万多人这个大胜利,其次才是自己3个纵队在攻歼中“打残”,又遇到敌强大援军兵团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并未敢追击!

  (二)开封战役胜利是粟裕攻点打援战略部署的序幕

  证据:

  五、《毛谱》1948年(循上体例,下略)5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陈毅不参加此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队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

  六、5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邓小平,并告陈毅、粟裕电:‘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裕、张震歼灭五军。’”

  七、6月3日“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八、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告中原、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军及四十军。’”

  注意,此电明示:是粟裕“攻占开封的部署”,并且“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说“不是粟裕指挥的”能成立吗?

  (二)睢杞战役是按攻点打援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局战略部署展开的又一个大战役,取得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5万余人胜利改善中原战略局势,但自损亦严重且敌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

  1、首先是又一战役胜利并为改善中原战略局势起到重大作用

  《华东军事观察家评论我军开封豫东之捷》“[新华社豫东前线17日电]华东人民解放军军事观察家评论开封豫东大捷。指出解放军攻克开封,歼敌3.9万人及在豫东睢杞地区歼灭蒋军区寿年、黄百韬、邱清泉三兵团各一部共5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的伟大胜利,对于今后继续在中原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中原战局及进一步巩固中原解放区的建设将起重大作用。”

  4、帝丘店消耗战是粟裕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军事原则下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未敢追

  一、(循上体例)6月26日“关于发起睢杞战役,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指出:......‘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二、7月6日“本日,国民党军多路逼近睢杞战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三个多团后主动收兵撤出战斗。八日,毛泽东为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电:‘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历时九天的睢杞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包括开封、睢杞战役在内的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配合下,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六个旅,共九万余人。十一日,中共中央发出祝贺睢杞战役胜利的电报。”

  5、攻歼黄百韬兵团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1)先围歼区兵团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的主要原因

  《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在华东野战军突击集团围攻区兵团时,敌邱兵团在蒋介石严令督促和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东援,被华东野战军阻援集团阻于桃林岗、过庄一线。由上蔡北援之胡琏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一部阻滞于周家口、商水地区。原拟增援兖州之整编第25师,在进至腾县后,因豫东告急,又折返商丘,会同第3快速纵队(即伞兵总队)、交警第2总队组成黄百韬兵团,增援区兵团,于7日进至帝丘店附近,并继续西进中。据此,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心转用兵力,首先歼灭黄兵团,然后再回师歼灭整编第72师,并调整了部署”。

  (4)围歼失利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A、首先是敌强大援军逐渐形成夹击之势

  《毛谱》8日电注“[3]: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1948年7月7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胡琏及张轸部继续北上,至昨日午时,18军先头部队已到淮阳西南之李集,刘汝明部12个团到陈留,邱清泉部经兰封东进袭我侧背,商丘又有由津浦线运到大批敌人,拟东西夹击我军。据此情况,加上我军作战近月,已很疲劳,为应付敌可能乘我疲劳之际的进攻,故决定放弃对25师之作战,北撤至民权、考城、荷泽、曹县等地区休整。”

  B、《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主力则迅速向黄兵团全线出击,但由于敌迅速向帝丘店周围收缩,未能将其分割,故战至6日晨,仅歼敌3个多团。此时,全歼该敌至少尚须两昼夜;而西线援敌邱清泉兵团主力已经绕过华东野战军阻援兵团右翼进至龙王店以北地区;东线援敌整编第74师已进至宁陵以西地区;南线援敌胡琏、吴绍周兵团正倾全力北进,其先头部队正向商水地区前进。华东野战军为为保持主动,遂于6日晚撤出战斗。至此,包括开封、睢杞两役在内的豫东战役胜利结束。”

  (5)是我军撤出攻歼黄兵团战场而敌强大援军集团及黄兵团未敢追击,所以既扯不上“败退”更不是“遁回山东”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第十二章《改大戏攻开封狂飙卷豫东》载:“睢杞战役的最后一仗,华野不仅把黄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清泉不寒而栗,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我军与敌脱离后,黄百韬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孙两兵团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地区休整。”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泽东建军之初就确立的最基本战略战术原则之一。既然部队连战近月已十分疲劳,且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急切难下,各路指挥员思想轻敌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碰了硬钉子打成消耗战,而敌多路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夹击危险,那么主动撤出战场就是顺理成章的的必然决定。

  所以,要说华野粟裕西兵团“败退”甚至“遁回山东”,不唯粟裕大将在天之灵会冷笑,那些参与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取得重大胜利的英勇华野的英烈们也绝不会答应!

  而且,从最高统帅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到各军事专家学者,没有哪一个说睢杞战役是失败的!

  (4)帝丘店围攻战歼强敌3个多团相当于一个整师,我军亦“打残了”3个纵队,但整个豫东战役我军总共才伤亡3万余人,这3个纵队又能怎么个“残”法?

  且看大体分析:

  A、整个豫东战役我伤亡3万余人,与歼敌9万余人是1:3,具体分解这3万余人到3个战场,如果攻克开封约1万余人,歼区兵团等部不足1万人,那么围攻黄兵团最多也就是1万多人。

  而往后的淮海大决战,我军则以伤亡18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5万余人,大体比例也是1:3。

  B、最严重的悖论:如果真像何先生说的那样,粟裕“率十多万人”,而最终“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么就以最少5-6万人算,这里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这到底是“中共军”在歼灭“国军”,还是“国军”在歼灭“中共军”?

  而史实是:“中共军”稳操主动权在围攻“国军”,而且是主动撤离战场,而不是相反!

  如果真是要“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粟裕就真不心痛自己的指战员——广大指战员会心甘情愿同他出生入死?那毛泽东中央军委就不处分他——还让他继续指挥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

  由此,“中共军”的这段战史可就真要重新改写了!

  那么,华野西兵团广大指战员能答应吗?

  C、粟裕率部休整补充1月即向毛泽东提出攻济打援建议并组成强大阻援打援集团而不存在“无法再战”的问题。

  证据:

  f、(循上体例)《毛谱》7月16日粟、陈、张致电中央军委:“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一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

  7月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许、谭并粟、陈、唐、张电,同意两部同时休整一月,韦、吉部照粟、陈、唐、张令休整;“(二)休整完毕,或配合粟、陈、唐、张各纵在陇海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同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如果粟裕是一个严重败军失地之将,兵圣最高统帅毛泽东能——敢授权他“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再战包括“攻济南并同时打援”?

  g、“粟裕等8月10日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提雨季华东野战军作战行动的6个方案”。其中“第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

  h、为攻济打援部署,8月2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陈、唐、张电,指出:“......在你们将全军区分为攻城集团和阻援打援集团之后,两个集团均应留出必要的预备兵力,特别是阻援打援集团应留出强大预备兵力,准备在第三种情况下,你们手里有足够多力量歼灭援敌。”

  i、9月12日粟裕致电攻济集团“十纵、三纵、广纵和山东兵团首长:如吴部昨晚确起义,则我应乘机向商埠及城区猛攻,以扩张战果。着令两广纵队(包括野特团),即向北开加入对济南之作战,等待使用,由宋(时轮)、刘(培善)统一指挥之。但附属该纵野政特营,则应南开归建。直到现在,南面援敌尚无动作。因此,决令调叶飞纵队加入济南作战。”

  j、据《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华东野战军依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即以44%弱的兵力,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以56%强的兵力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

  如果照何先生论证其时粟裕西兵团衰弱至不堪再战,那么依照毛泽东中央军委指令组织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岂不就如同儿戏?

  再进一步推论,假如敌军在蒋委员长严令下组成多路强大救援兵团不顾死活地攻击救援,那么粟裕打援兵团又无力再战,就只能再“败退”“逃遁”?须知攻济打援可是粟裕向毛泽东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并被批准的!粟裕毫无底气而竟敢向毛泽东中央军委开如此天大的玩笑?!

  再退一步推论,如果真像何先生所论证,只是由于攻济兵团的速战速决前后只用8天,敌军才未来得及组织强大的救援兵团迅速东进,那么假如华野没有组成由粟裕直接指挥的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敌军也只是坐视王耀武集团被消灭而不迅速坚决救援?而粟裕在向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建议中就曾说:“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1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助。”似此建议,作为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敢代表中央军委委严重败军失地之将粟裕以野战军和战区主将重任,岂不更是天大的儿戏?!

  而《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由徐州北援之敌,虽经蒋介石严令督促,但因察知华东打援兵团严阵以待,惧怕被歼,因而行动迟缓,至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时,国民党军第2兵团方进至曹县地区,第7、第13兵团尚在集结中。”

  所以,何先生之论过矣!

  (5)“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责任辩证:主要责任不在华野西兵团粟裕,战区敌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并整体保持强劲进攻势头是最主要原因,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A、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自伤亡3万余人,敌我损伤比例3:1,与孟良崮血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大体相当,而且基本达到战略预期目的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略局势,华野西兵团粟裕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并获得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B、华野西兵团打攻击围歼顺手仗多,思想轻敌,于急促转兵中围攻已退缩固守的黄兵团帝丘店火力密集配制恰当的坚固阵地,各路指挥员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以至打成消耗战自损严重,是有深刻教训应该认真反省总结的,但这不是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的主要原因,而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c、山东兵团并没有拖住敌整编25师回援(但同时也造成敌山东兵力的相对薄弱,给许谭以可乘之机!),同样中野也未能阻挡住敌强大救援兵团,使其快速直逼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

  d、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9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豫皖苏新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D、敌虽损兵折将9万余人,但在整个豫东战场仍保持着强大的攻击救援兵团,并最终又对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由此造成华野西兵团撤退后豫皖苏新区的兵力空虚而失陷。

  这类似于先前的苏中七战七捷和丢失了苏中解放区,帐要算给粟裕,公正吗?

  所以,这才有1958年军委批粟扩大会议上林彪的那尖锐讽刺:“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何先生研究结论判定:粟裕虽然“七战七捷”,但同时丢失华中解放区而不得不败逃山东解放区避难。山民认为此论亦难成立。

  (二)“七战七捷”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

  《中国战争通鉴·苏中战役》载:“苏中战役从1946年7月13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历时1个半月,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5.3万余人,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摸索了战争初期规律,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走熟路开轻车七战七捷》载: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三个胜利(山民注:中原突围、定陶战役、苏中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线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毛泽东亲拟电文,向各野战军通报苏中作战的经验,接着又把此次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通报全军部队。

  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战士喜爱的歌曲,在部队中流传了很久,很久!”

  (二)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1、首先的两问

  (1)国民党军对苏中解放区及华中野一是占领,二是消灭至少驱逐,而且兵力对比高达4:1,装备更优良无可比,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粟裕华中野不战而退守解放区首府,或“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不会丢?

  (2)面对如此强势敌军,粟裕华中野主动攻击,而且七战七捷,消灭敌人生力军将近自己部队总数的2倍,但因总体力量对比悬殊而而且山野陈毅部未能有力钳制敌军,从而未能根本扭转全局不利局面,以至苏中解放区丢失,反倒成了罪责?

  2、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原因——责任简析

  (1)粟裕的依靠苏中根据地打歼灭战保卫解放区的作战思想和战役方针符合毛泽东中央军委战略方针,并在其直接批准和指挥之下

  A、(循上体例)1946年7月1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云逸、黎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山东、苏北的作战部署,指出:‘对桂顽进攻淮北,应有反击准备,但鲁南大军(山民注:集结鲁南之山野)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电报告知周恩来十二日南京来电内容: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电报提示‘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动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B、7月15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转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电,指出:‘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作战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为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胜仗,方能解决问题。’”

  C、7月1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电:‘徐州附近之作战关系全局,如打得好,歼灭蒋军东进主力,则我军可以南打九十九及五十八等军,可以切断徐蚌路,配合刘邓大军发展新局面,......;如打得不好,则苏中、淮北将处于困难地位。因此,你们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师,得手后再歼第二个师。此两师解决,则全局胜利。’次日,山东野战军自鲁南秘密进入淮北地区。”

  D、7月2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一)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山民注:歼敌3个旅俘师长王铁汉);(二)敌情尚严重,......’”

  E、7月30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粟裕电,指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人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裕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可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

  同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庆祝你们歼灭九十二旅之胜利。’”

  F、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G、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又是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本日,......粟裕电告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已到’,并希望调淮南第五旅去苏中参战。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

  H、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习,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I、8月15日“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认为他们留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很对,指出:‘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二十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J、8月28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电”,通报粟裕、谭震林部的作战经验,指出:‘......;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希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K、8月3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张鼎承、邓子恢,刘伯承、邓小平电,认为粟、谭二十九日来电提出的争取七至十天休息,一面休整一面包围海安的建议‘所见甚是’。......本日华中野战军第五旅攻占黄桥。至此苏中七战七捷结束,共歼敌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俘国民党将军十三名。”

  L、9月9日“关于粟裕、谭震林八日提出的撤围海安北上泗阳、稳定两淮局势的建议,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指出:‘同意放弃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此电改变了中央军委本月四日关于华中野战军攻取杨泰线和西进淮南的决定。”

  (2)面对敌强大重兵集团的多路全面攻势,毛泽东中央军委还没有形成决心将粟裕部北调与陈毅部汇合从而没有形成强有力大机动兵团寻机歼敌以保两淮而各自为战,是内战初期尚无经验的不得已之举,结果最终华中解放区丢失;根本原因是我军严重弱势且被动,各解放区只能各自为战以迎敌并逐步取得有力歼敌经验,失地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 到一九四六年年底的时候,全国各解放区在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下大片失守:长江以南的苏中解放区和豫皖解放区已全部沦为敌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丢失四十六座县城;而张家口和承德地区一系列县城的丢失,不但使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被完全截断,而且令共产党人的中枢——陕甘边区的侧后出现了巨大的威胁。”(摘自:中国青年网2011-04-22,《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和平已经死了”)但更严重的还是:解放区的首府延安不得不放弃——尽管是主动放弃,而党中央也不得不人分两路,由毛泽东率领书记处多数和中央军委转战陕北一年,并且创造了古今中外唯一最经典战例——最经典战争奇迹:最高统帅率领最高统帅部千余人在极其艰险困苦的转战中直接充当了陕北战场调动敌军的最有力诱饵,从而将自己和最高统帅部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而且更不断胜利地指挥了全国五大战场:陕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原!

  山民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古今中外第一兵圣,这就是最有力最重要证据之一!!

  A、(循上体例)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由你率领主力与陈毅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个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遂放弃上述第一方案。

  B、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从而否定陈宋建议。

  C、8月20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3)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而粟裕部远在南部海安远水不解近渴,遂致两淮失陷丢失苏中解放区

  A、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

  先看《毛谱》记载:

  a、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b、8月2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指出:‘现在敌人逐步向东企图打通陇海线,并威胁淮阴、临沂,我军必须寻找机会歼敌。我军休整一个月之计划事实上不可能,将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休整若干天又打,打后又休整若干天,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真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然陈毅“尚能饭否”?

  c、“十二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你们务必在泗阳、淮阴之间歼敌一个至二个旅,顿挫敌锋,以待粟、谭主力到达,歼灭余敌。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十九日,两淮被国民党军占领。“注[2]1946年8月上旬,山东野战军进攻泗县失利,撤至泗阳。9月10日起国民党军沿运河两岸南下,进犯两淮(淮阴、淮安)。”

  B、粟裕主力远在淮安“远水不解近渴”,且单靠中野并不能确保两淮。

  且看《毛谱》记载;9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2],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个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华中野战军主力随即由海安兼程北上淮阴。但两地相距五百华里,一路经水网地带,又缺少船只,天雨不断。本日,谭震林于淮安电告中共中央和陈毅、宋时轮:‘华中主力最快要二十号才能赶到两淮。’......”

  再看上引文《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的有关章节:

  “苏中战役无疑是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的杰作之一。只是,苏中战役并没有缓解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局面,苏中解放区的重要城镇不断丢失,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就在苏中战役进行中,集结于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五个军十五个师十五万人,在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的指挥下,向山东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虽然山东野战军叶飞部、胶东军区许世友部进行了顽强阻击,但因国民党军队最终打通了胶济铁路,山东解放区的军事要点相继丢失,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计划大军南下淮北,在徐州附近寻找战机打几个胜仗,以延缓国民党军对山东的全面攻击。

  但是,接下来的泗县战斗却以陈毅部的严重失利而告终。

  ......

  对泗县的攻击令山东野战军遭受很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在苏中、山东和淮北三个方向上同时并进。身在淮北地区的陈毅对去苏中还是回山东难以抉择,就在他与粟裕电报商讨未果之时,坏消息再次传来:国民党军向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开始了大规模进攻。淮阴无论如何不能失守,陈毅和粟裕立即部署保卫淮阴的作战。但是,陈毅部主力的正面有国民党军的阻拦,部队被缠在战场无法迅速脱身;粟裕部主力远在海安,......。

  向淮阴进攻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此时,整编七十四师攻势迅猛凌厉,华中野战军的‘皮旅’和九纵奉命阻击,尽管官兵不惜生命,英勇作战,依旧无法阻挡整编七十四师对淮阴的一再逼近。‘皮旅’甚至把淮阴城边大运河的堤岸扒开,将整个整编七十四师的攻击路线淹成一片汪洋,但是整编七十四师的进攻还是没有停止。九月十七日拂晓,整编七十四师以两个连的兵力轻装突进,捉到一个共产党士兵并获取了口令后,国民党军冒充共产党骗过淮阴城的岗哨潜入城内。紧接着,整编七十四师的大规模进攻再次开始。内外夹击、里应外合的作战使淮阴城内瞬间陷入混乱的巷战。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攻占淮阴后,继续南进,于二十二日占领淮南。

  两淮相继失守,使共产党人在整个苏中和苏北地区失去了立足之地,大片的解放区由此变成了敌后游击区。......事实证明,面对强敌的进攻,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勇于舍弃一些地盘,集中兵力击敌弱处,才有可能扭转被动局面。......

  整编七十四师从刚刚占领的淮阴出发向涟水发动攻击。此时,连续的作战失利让华中野战军官兵憋了一肚子的火,于是,他们在迎敌的时刻表现出鱼死网破的决绝。守卫涟水城的部队顽强阻击,粟裕调集主力星夜增援。交战双方官兵在黄河大堤上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最终的巨大伤亡迫使整编七十四师放弃攻击退回淮阴。涟水一战,华中野战军也伤亡六千多人。

  在涟水战斗进行的时候,除粟裕因指挥战斗未到之外,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局领导人连续召开会议总结教训。陈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干部的责备。他们因解放区的连续丢失而十分痛苦。陈毅诚恳地承担了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批评,真心实意地维护团结。”

  由此就发生了《毛谱》明确记载的毛泽东9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同意他们的建议,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局面。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次日为中央起草致陈毅等电,指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二十五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并告张云逸、黎玉、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指出以陈士榘任合并后指挥部参谋长为适宜。”

  并进一步发生了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合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而《毛谱》此系列记载所明确反映出来的信息就是:

  三、内战初期,敌强我弱且全面进攻一时难扼制态势明显,而我各解放区只能分兵迎敌,结果则往往难免人损地失,从根本上说,这不是陈、粟的过失,而是从毛泽东中央军委到各解放区及野战军主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

  四、由于山野作战陈毅以及宋时轮指挥明显不给力,所以才最终促使毛泽东党中央下决心作出重大决定:“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党中央对粟裕自抗战以来尤其是苏中战役中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依重。

  “战役指挥”指什么?就是战役目标、计划、部署和具体的前线总指挥!这就是说,这既不是毛泽东党中央的临时性决定,也是在当时陈毅老资名望地位高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最终就是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进行淮海大决战!

  而这一点更有陈毅的自我介绍作为明证:“我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政治工作上,依靠的是谭震林同志;在军事组织指挥上,依靠的是粟裕同志。’我自己则是‘点头’和‘摇头’的关系,也就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要由我来定夺。

  “陈毅对粟裕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陈毅在《关于增强纪律性,反对不良倾向,加强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报告中说:‘这次战斗布置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司令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我们都同意他的意见,他对于战役胜利贡献最大。’1947年3月9日陈毅就莱芜战役对记者谈话量说:‘......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摘自何新博客2017-10-03转风卷战旗《谈谈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

  3、败军之将李默庵关于苏中战役的回忆文章,其他国民党贪腐政要败军之将回忆录,共同的最大特点是粉饰失败揽功诿过:自己党国忠臣良将正人君子;如果都要当成确凿史实,那么整个现代中国革命、党史、军史就要推翻重写,而蒋委员长就更成为“亚圣”要供起来了!

  尤其这个败军之将李默庵,早不写晚不写,惨遭蒙冤贬谪打压的开国大将粟裕逝世了,他又受到第二代核心的高调接见身价倍增,于是就来了这么一套。其实,无非是趁此机会向大陆国人表示他曾经的多么高明,虽败犹荣:虽然损兵折将但不值得心痛,而将整个淮海地区强势国民党军的合力进攻下占领两淮苏中解放区的功劳都要算在他的名下,且一句轻描淡写的“我部上报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就将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贬损成虚报战功的伪君子,一下子打到几乎18层地狱,并且从此成为一些人贬损粟裕的又一新口实!

  所以,还是那两问:

  七战七捷后,苏中解放区丢失了,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5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死守苏中解放区首府甚至处处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八、涟水(二保)南临金门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这里尤其有必要简说金门登陆战役的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这有陈毅1954年“在批判饶漱石问题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录)为证(转引自何新解放战争研究史料《陈毅1954年对饶漱石的批判发言》):

  “有一件事报纸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本来是军事秘密,不该讲到此地,我忍不住讲出来,因为在座各位是民主党派的领导同志,想来也不会对外传出去。

  就在解放上海那年秋天,为了给解放台湾打下基础,党中央决定首先解放金门。这是台湾的门户。三野受命担任这个伟大的任务。可是,当时我作为三野司令员,和饶漱石对如何执行解放金门的任务,发生了分歧意见。

  一向失败主义思想的饶漱石,当时又产生了轻敌思想。......饶漱石认为蒋介石已经完了,只要我军一登陆,金门就会不战而降,派一、二师人进攻金门就能解决问题。

  ......我的意见是蒋介石必定会不惜一切牺牲,坚守金门顽抗,我军必须以全力进攻金门,并且在万一战局不利时,作最坏的准备。饶漱石不同意我的意见,......

  结果,那次战役,我军失败了,损失了一万多人。主要责任落在饶漱石的头上,但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及时反映给党中央,我还是犯了错误。对此,我也作了检讨。”

  另外,记得山民在多年前看的一份资料中,具体指挥战役的是一位副军长,军长不在,他负有直接责任:情报不准,海况不明,未作周密方案,仓促投入作战,且严重违背粟裕关于必须充分准备包括五倍于敌的兵力方能进行作战的指示。

  所以,将此战失败的责任都算给粟裕是不符合史实的。

  而且,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仅以山民所陋知为例:

  兵圣毛泽东:

  一是为打破敌大军对井冈山的大规模“围剿”而与彭德怀分兵,他与朱德向赣南出击,结果连续两次遭到敌军在大余城、寻乌圳下村猛烈袭击几乎被俘而部队折损大半。同时彭德怀也丢了井冈山这个党和红军的唯一根据地——连家都没了!

  二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再次出山并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役,由于情报错误,湘军非但未被围歼反而打成消耗战,几乎顶不住湘军反攻,连红军的宝贝疙瘩陈赓的干部团都拉了上去,并急令红一军团紧急救援,最终不得不撤退。

  而毛泽东品格崇高,从不讳言曾经打过败仗。

  再如周恩来、贺龙、叶挺南昌起义后的进军广州失败;林彪的四平失利;彭德怀的丢井冈山和榆林失利;聂荣臻的大同、集宁失利;陈毅的泗县失利,等等。

  总之,共产党的开国元勋们,既非神仙亦非完人,包括被山民颂为古今第一兵圣的共产党人民军队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而况粟裕呼!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探源浅析

  二、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视蒙冤的冰山一角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批判刘伯承粟裕萧克的文件至今没有解密,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重要说法,多传自当年一些知情人之口。所以,山民这里引用的只能是一些转道而来的认为有其可信性的信息。

  (二)“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及“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1、“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

  A、杨尚昆的“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

  转引自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10-10):“楚(青,粟裕夫人。山民注)老《慰英灵》一书披露:杨尚昆说粟裕1958年蒙冤,不过是因为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德怀)、聂(荣臻),半个是陈毅。”

  B、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披露:“彭德怀斗粟裕的时候,聂荣臻、徐向前也都很积极。当时说是得罪了三个半元帅,那半个是叶剑英。粟裕只听毛主席的,其他人怎么说,他都不管。“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

  3、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主要证据就是强加给粟裕的那些罪名。

  (三)粟裕的罪名及后来透露出来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粟裕的罪名总括起来主要是:

  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和几位元帅关系都搞不好、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

  具体说来主要有:

  1、“三次擅权”: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

  这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恐怕这是当时引起毛泽东震怒恶评从而导致解除其总参谋长职务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次擅权说”的主要根据(据彭德怀全传编写组《粟裕三次“擅权”:“背着”毛泽东调志愿军回国》,老年生活报2013-04-13载):

  “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1955年6月20日深夜,彭德怀接到南京军区急电,说皮定钧(福建军区副司令、中将)从北京回来传达粟裕总参谋长6月18日指示‘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彭德怀看完电报后感到惊异。便把主管作战的副总长陈赓召来询问。陈说,18日那天粟总长召集皮定钧和作战部王尚荣等研究了福建前线作战问题,认为可准备攻打马祖列岛,并应立即准备。能三个岛同时攻击有利于速战速决,但应由南京军区许世友等研究后再定。彭说,毛泽东批准的1954年8月13日军委关于东南沿海作战方针,你们也参与了制定。明确规定每次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求得战则必胜。打一江山岛就是按这个方针选定的。我曾经告诉张爱萍要用牛刀杀鸡。现在仍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看来总参、南京军区对这一方针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现可先告南京军区打马祖准备工作暂停,听候新的指示。

  6月23日彭德怀就此电报事向毛汇报。毛说,目前台海局势以平静为好。彭说,现在看粟裕、陈赓、许世友等对军委8月13日的方针还缺乏深刻认识。为此提议请叶飞、许世友来北京开一次会,有利于军委方针的掌握和贯彻。毛表示同意。

  7月18日彭德怀主持召开福建沿海会议。粟裕说,6月18日开会时只是告皮定钧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三个岛要同时攻击,皮定钧可能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但根据那天的会议记录,皮定钧同志未传达错误,此事应由粟裕自己负责。

  事后彭德怀把审定的记录打印出来呈毛泽东。毛于7月13日在记录上批示:‘6月18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忽略外事纪律

  195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除毛泽东率高规格代表团出席外,中国还派了规格最高的军事代表团。按预定日程,中苏两军领导人对口会见,但仅限于礼仪性质,不谈实质性问题。

  粟裕总参谋长同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会面时说:‘今天向索元帅还有一个请求,就是不知道苏军有没有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的材料,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份。因我们那儿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职责不太明确,我们总参谋部不是不管,而是管的东西太多了。管得太多就可能忽略大的问题,现在总军械部也由总参管了,这样发展下去,总参的工作越来越多了,国防部只剩下办公厅,也就是萧向荣他们了。我们不知道哪些工作应由国防部来管,哪些应由总参来管。’

  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提出,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粟裕已经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材料,是有违外事纪律的。陈毅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

  调兵问题

  粟裕是在1951年11月12月被军委任命为副总参谋长的。1951年12月28日总参曾发文重申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调动的命令,要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才能发出。

  1957年11月,粟裕鉴于撤军事已准备了两三个月,回国后的驻地及分批撤离和单位都已有安排,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此事都知道,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大概是于2月26日,粟用总参名义下达了第一批回国部队3月8日回国的调动命令。彭德怀、毛泽东看到后诧异,这明明违反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规定。彭德怀询问粟裕,粟说只看了电报首页,未看末尾的署名。此事,粟在军委扩大会议5月28日小型会议上作自我批评说:‘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

  粟裕在打马祖、向苏联要材料越权后,又第三次涉及毛泽东的调兵权,这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粟裕的原因。据《彭德怀全传》”。

  (2)“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而且“阴”及被透露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这又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山民,就是一介社民,不可能查阅党国档案资料,而且尤其是“粟裕事件”档案至今仍被冰封,故只能从报刊网络中透露的蛛丝马迹一窥当年的冰山一角。

  张雄文2016-10-10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披露:

  “2007年5月前后,我有幸拜会了诸多粟裕大将的知情者,他们都有粟总善良的一面,待我十分友好。当我向他们打听书本以外的粟裕大将事迹时,他们或谨慎,或爽快,到底叫我知道了许多外人无法了解的事情,现整理出来发布,以备遗忘。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若是脏水桶林彪干的,多好!)我不能一一标明出处,只能以字母代替,并请大家记住李商隐的诗:‘武皇内传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

  “A老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国防部与总参之间的矛盾早被反映到毛泽东那里。粟裕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请求谈工作意见,毛未答应,只交待陈毅了解情况。期间,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人参加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毛泽东叫大家谈谈对粟裕的看法。全场默然。半晌,毛泽东只得点名陈毅:‘你跟他在一起时间最久,你说说!’陈毅面无表情地回答:‘只有一个字,阴!’然后再无别话,全场震惊。这个评价给毛、彭、邓、聂印象极深。几天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总说要加温: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26日、28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粟裕解释自己曾经谦让陈毅当华野司令,陈毅不做声,彭德怀冲口而出:‘这正说明你阴!’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个人主义,就是大盗,大盗盗国!’1948年豫东战役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司令部不同意打(可见《粟裕年谱》),在毛泽东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此时,其中一人(邓小平?)说:‘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要求公开讨论粟裕‘阴’的问题,陈毅做了专题发言,彭大加赞赏:‘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对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8月,毛泽东继续受影响,称粟裕为军队的‘坏人’。

  此后数十年,邓防备粟裕的‘阴’,尽管粟裕1975年示好,总不给他平反,也不重用。不止对越反击作战时弃置一边,中顾委成立,还让粟裕的部下许世友做副主任,粟却为常委。”

  另据上引刊物《期刊文萃》刊《粟裕大将蒙冤始末》中的更明确记载: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奇怪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问题也列入其中。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但是,粟裕越解释,会场上的火药味就越浓。当他说明自己的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和主动不就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一职时,彭德怀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

  “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告洋状’进一步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促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转变,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晚年彭德怀身陷囹圄时,曾多次对58年错整了刘伯承与粟裕表示了发自内心的忏悔。”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代二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毛泽东要通过“大呜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绝对领导权

  (一)“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

  1、粟裕与彭德怀的主要矛盾

  之所以将彭德怀放在第一位,因为他是“倒粟”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推手。

  《彭德怀主管军队信不过粟裕常对其出言不逊》(来源:武汉文史资料,作者梁丞,2013-03-08)载:

  “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山民注: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主要助手。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做了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正式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彭德怀信不过粟裕,另一方面粟裕为人又一向坚持原则,不事迎合,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是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就任总参谋长之后,很快就提出抽出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于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的建议。

  对此,彭德怀认为没有必要,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暴发,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个军区临时抽调部队组织战略预备队。粟裕则坚持认为,等战争暴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一旦暴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阴,将会失去战机。(山民注:在粟倒后,中央军委最终还是组建了战略预备队)

  成立国防部后,各总部仍直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参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于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年,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

  19571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却被军委领导认为粟裕是‘告洋状’。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隔阂与意见分歧,性情比较爆燥的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甚至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都会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在工作中很难得到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的支持,他对军队建设和日常工作提出的许多重要建议和意见,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批复,这不免要影响到总参工作的正常运行,包括他主持下拟定的全军的作战计划,竟也长期得不到批复。而越是这样,粟裕就越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958年9月参加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时,他还当面向毛泽东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跟毛泽东谈谈自己对军队工作和总参工作的意见。......1958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举行第一次小型会议,参加会议者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和军队的中央委员。彭德怀在会议上宣布这次扩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整风、整编两大问题,要采取大呜大放、大争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令粟裕深感意外的是,一天之后,即5月26日,当他接到通知赶去中南海居仁堂参加有军委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时,发现会议竟是冲着他来的。与会者就粟裕在所谓‘总参与国防部关系’上的‘错误’进行批判。批判中给粟裕扣的帽子有‘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还向总参二级部的领导作了专门的传达,明显是为在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定调子。

  “......28日,粟裕就被迫在有5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第二次小型会议上作检讨。但这时会议的气氛还比较缓和。对此,毛泽东很不满意。他认为会议的温度不够,因此要求元帅们和与会者以整风的精神大呜大放,通过会议与小字报相结合的办法,一周之内使空气紧起来。”

  2、粟裕与聂荣臻的主要矛盾

  上引《期刊文萃》载:“由于从建国初期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的,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要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过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必要上报。没想到毛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年夏提出了批评。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作了批示,而且把粟裕与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并借机对聂又作了批评。这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3、粟裕与陈毅的主要矛盾

  他们战区正副主帅之间的主要矛盾,除上文所引陈毅揭批粟裕“阴”的发言中的只言片语外,无从找到更多的资料依据。但是从另外若干回忆性文章的披露中,山民推测可能主要与以下事件有关。

  (1)华野及中间分出的内、西兵团,主帅是陈毅,而毛泽东中央军委却明确指示“军事指挥交粟负责”;而粟裕又是一向对军事有独到深刻见解且敢于坚持己见的副帅,陈毅难免有被架空的感觉:打了胜仗,主要功劳是粟裕的;打了败仗,自己还要首先检讨!

  陈毅是人,不是弥勒佛,再大的肚量,心里能不产生冤恨?

  (2)为改善中原战局,淮海大决战前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华野临阵换将,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仅由于粟裕的极力谦让和挽留,陈毅才得以兼了个虚名的司令兼政委而仍须去中原,粟裕虽是暂取陈毅职权而“双代”,但实际统帅全军。

  这是陈毅从思想感情上极难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尴尬处境。他无法公开冤恨毛泽东和中央,而只能更冤恨粟裕。

  据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文载:

  “A老说:为写《粟裕传》,他采访过东南野战军组建时期的东南局副书记J老。J老亲口说了个真实故事:1948年5月,陈毅被调离华东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任管后勤的副职,心情比较沉闷,但外表还看不出。未上路前,J老陪陈毅下棋,因两人平素较熟,那时等级也不很森严,J老便笑到:‘陈老总,中央原来叫粟司令管打仗,现在又将你调走,看来你打仗不行啊。’陈毅一听,脸色顿时十分难看,忽然起身,一把掀翻桌子,说:‘谁说我打仗不行?’满屋人惊呆了。J老自知造次,忙道谦不迭。”

  (3)陈毅与饶漱石矛盾死结粟裕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饶漱石又十分依重支持粟裕,这可能是陈毅暗恨粟裕的更深层原因。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华中局,军政(党)主官陈饶矛盾分歧激化不能相容,毛泽东和中央不得已调陈去延安参加七大,同时协调二人关系。(详情请参阅陈晋2017-08-21《毛泽东给陈毅回信:“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炼习忍耐”》)但深层死结并未解开。终于在饶被打成“反党集团”主要人物之一时,陈大批揭饶“罪行”才出了一口恶气。

  而由此产生的系列恶果之一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专司军事                                                             且擅长作战计划、部署、指挥的副主官粟却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偏偏他的擅长打仗,又使占据党政主导地位的饶必然要依重支持他。如此一来,一向为人处事低调希望远离人事斗争漩涡的粟就完全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漩涡中间:他该支持哪个?一边是军长、司令员,一边是政委、中央局书记!而尤其他还是一个对军事战略战术善于独立思考又敢于坚持己见的军事副帅,军事主帅陈能不忌恨?

  在陈毅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痛揭粟裕“阴”的发言原稿没有公示于前,民间社会,我这个愚陋山民就只能作此推测:这就是粟裕的所谓“阴”!此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什么“阴”的新证据。相反,“阳”的证据倒是一大堆!

  4、粟裕与后来的第二代核心的主要矛盾

  这只能从并不明确的后来的第二代核心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粟裕的那句尖锐严重揭批发言“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中窥探他内心的愤恨。此外暂无别的明显踪迹可寻。

  但是,在成为第二代核心主导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而为世界瞩目的时候,就明确宣布“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待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引自《邓选》第三卷《对二野历史的回顾》1989年11月20日)——我才是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真正指挥官!

  所以,晚年的粟裕 “(我听他夫人楚青同志对我说,粟裕首长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为什么他不写、不读、不看呢?我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对此有想法。”(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鞠开,2018-03-29,原题:《史海钩沉:粟裕淮海战役大胜斯大林连赞“奇迹”》)

  而在“后来杨德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给58年扩大会议受批评的人平反,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张震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到此为止了。”(摘自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粟裕秘闻》第十四节)

  (二)军委扩大会议批粟走向极端被毛泽东觉察已经偏离他预想的效果时,他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但粟裕终于未能解脱及其根源。

  1、毛泽东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

  “会议期间,毛泽东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毛点头赞同。此后毛说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因此,陈毅听了7月14日粟裕第三次大会检讨之后,主动走上前去握粟裕的手说:‘讲得很好。’并且带头鼓掌,表示通过。......

  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引自上引文)

  2、对批刘撤粟萧毛泽东的处理过程动机,山民推测至少有以下重要之点:

  (1)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见《毛谱》批示)批刘撤粟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加强以他为核心和主导的中央军委在全军的绝对领导权。

  (2)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强化对军队背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教条主义”和“分散主义”批判斗争,从而使军队思想作风回归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且同时也给彭德怀敲了警钟!

  (3)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进一步揭露军队高层的深刻矛盾,从而看清“水”到底有多深,并寻求妥善处理办法。

  (4)通过严批刘粟萧解除粟萧职务以儆效尤,尤其是粟的“违纪”“告洋状”。

  (5)让“三个半元帅”以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批刘倒粟萧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从而基本达到维护他和他们的团结亦即毛泽东的集中统一目的。

  所以,终毛泽东之世,粟裕就不可能得到平反。

  3、尽管对刘粟萧严批粟萧解职,但毛泽东还是严格把握着分寸

  (1)刘被保护过关。

  (2)粟萧被解职但没有严重政治定性,尤其对粟没有定性“反党夺权”“阴谋家”。

  从《戚本禹回忆录》看,毛泽东内心还是喜爱并准备一旦发生大战还要重用粟裕的:“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在此书此节注释中,戚本禹记载:“毛主席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是想重用粟裕的,粟裕是唯一一个主席亲自指定参加中央文革碰头会的。1967年春,毛主席还在一次会议上表扬粟裕,说‘粟裕是我们的大树将军’。这无疑是肯定了粟裕的历史功劳和他对于新中国的无人可替代的贡献。”总之,粟裕与朱老总刘帅一样,而与彭德怀林彪不同:有大才而与世无争,不参与政治斗争,让毛泽东放心!

  这里,山民认为还应该为毛泽东再说句公道话:他组织和推动1958年军委扩大整风会,并没有全错,今人更不应该跟着瞎起哄“一风吹”,其根本道理在于:

  四、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残酷艰危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整套成功的战略战术思想亦即毛泽东军事思想,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它是马列主义中国化即在中国——中华民族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科学产物。它是我党我军战胜一切敌人尤其是外国侵略者的无价法宝,是我党我军治军的灵魂。它完全可以而且完全应该依据新的国内外军事动态发展创新,但是,绝不能放在次要地位,更绝不能抛弃;而且于当今尤甚!

  五、苏联苏军在同强大凶狂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残酷激烈战争中是最终胜利者,主要根源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即在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条件下的空前大规模重兵集团、机械化尤其装甲化航空兵化的立体化的残酷激烈而胜利的战争中的正确战略战术,它无疑不仅是世界战争史宝库中的无价珍宝,同时也是我党我军进行反强大侵略者全面现代化立体化战争预习中必须认真深入学习研究的最可宝贵借鉴之一。但是,借鉴就是借鉴,既不能照搬更不能宣宾夺主,取代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根本治军从而教育方针。

  尤其必须看到的是:苏联苏军的最终胜利是在付出了十分惨重惨痛的多次失败并深刻地吸取了严重教训后才取得的。也就是说,它在战争前期的一系列严重战略战术错误也必须同时为我党我军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借鉴。而这一点,我军当时的最高学府亦即刘伯承元帅可能是做得不够的。

  六、从《毛谱》的一系列记载(本文从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1958年的军委扩大整风会议,毛泽东更关注的是反对和批判教条主义问题,因为它事关我党我军治军之本,而不是被所谓“大鸣大放”“火烧”向斜路的大批特整粟裕一系列“严重错误”问题。而且,从他的原秘书戚本禹披露的信息看,他对此是心中另有看法打算的。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为粟裕蒙冤辩诬

  除了上文已引证的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在第三代核心授权以中央军委名义发表纪念粟裕丰功伟绩文章为他平反外,这里再引证一些当年知情老部下的辩诬文章看粟裕有多冤。

  (一)《老部下为粟裕大将辩诬:他没从国外私自调兵回国》(新民晚报2013-02-08 作者乐时呜等)

  “...... 近些年有人不顾事实,写了所谓‘粟裕因三次擅权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评’的文章,造成不良影响。作为粟裕同志的老部下和关心那段历史的人,认为有责任维护中央军委对粟裕同志已做的正确结论,维护党史军史的严肃性,把历史的真相说出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同志以清白。

  2、所谓‘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解放金门、马祖是中央军委的决策。195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1957年底解放金门的作战任务。......1955年2月底到3月初,粟裕邀集各总部、海空军领导同志一起,听取南京军区领导同志关于视察福建的情况汇报,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打马祖作战规模较小,补给容易,战斗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建议‘以解放马祖为下一步军事斗争目标’,争取于1955年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3月5日,粟裕将讨论结果报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并军委。彭德怀于3月9日批示:‘同意先打马祖部署。’

  1955年4月15日,南京军区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全面的进行准备,实施时采取逐岛攻击的作战手段,并准备先攻高登或同时攻占高登和北竿塘,而后再攻占南竿塘’,具体组织指挥工作交由福建军区负责。南京军区将这一部署,同时上报中央军委与总参谋部。

  粟裕看到上述报告后,认为福建军区机构不健全,难以担负此种复杂艰巨的任务,建议南京军区派员加强。......时过两个月,总参谋部一直没有得到福建军区执行情况的报告。6月中旬,粟裕从在北京参加集训的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那里了解到,攻击马祖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不充分,预定参战部队仍在执行一年一度的训练计划,......,他们计划在8月份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两栖作战演习,后即投入战斗。粟裕认为,‘对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确实很差,                       亟须认真执行’。

  6月18日,粟裕与陈赓副总长一起,约见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指出:解放马祖的准备工作应从困难处着想,战斗与战役实施过程中力求速决,以显示我军力最强大,减少美帝干涉的机会。按照南京军区4月15日所作的全面准备逐岛攻击的部署,充分准备,确实进行。粟裕当时将三个茶杯摆成梯阶队形说:......。请他们详细研究,具体计算,将研究结果报告军委最后研定。这次会见谈话,工作人员没有作记录,结果造成与会者记忆误差,引来一场风波。

  彭德怀于7月8日召开福建沿海作战方针问题会议。......可是会议纪要不顾粟、陈二人的说明,仍然在注释中写上:‘粟总长确曾指示,要全面准备,同时攻击。’这个会议纪要,经彭德怀审定后报请毛泽东批示。7月13日,毛泽东在这个会议纪要上批示:‘六月十八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1955年8月31日,粟裕写出《关于六月十八日约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谈攻击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的检讨》,报彭德怀副主席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如实报告了处理马祖战备问题的经过,同时说明会议纪要中的‘注释与上述情况是有出入的。’彭德怀阅后批注:‘已阅。’毛泽东阅后批示:‘已阅,退粟裕同志。’同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阅后‘还毛’。一场风波,终于了结。

  上述事实表明,在对金门马祖战备问题上,粟裕完全是执行中央军委的决定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指示,根本谈不上‘擅权’的。

  2、所谓‘忽视外事纪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后,......总参谋部等各总部仍然直接受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但是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当时国防部没有专门设办公机构,军委办公厅同时也是总参办公厅、国防部办公厅,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此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同志又是国防部长,为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要求有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但是,究竟哪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哪些文电用中央军委或总参谋部名义发出,没有明确规定。总参谋部起草的文电,常常因为署名问题受到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批评。总部机关部门感到难以适从,纷纷要求有明确规定。因此,中央军委1955年3月16日会议决定,责成总参谋部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条例。从1955年到1957 年下半年,总参谋部先后5次拿出条例草案送审,都一次次被打了回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并多次对粟裕说:‘你们问问人家是怎么分工的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以苏军为榜样,这个‘人家’不言自明,就是指苏联军队。

  不久这个机会来了,......索科洛夫斯基说没有现成材料,简要介绍了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和关系,说他们的总参谋部隶属于国防部,没有什么分工问题。几个月后,1958年3月,苏军向我军提供了有关的书面材料。据随行翻译说:‘这是一场礼节性的拜会,谈话时间很短,时间不长,前后加上翻译时间在内,大约二十来分钟,双方主要谈友谊、友好。’

  这件事,......后来又被无限上纲为‘里通外国’。这些大帽子如今早已被掀掉了。

  3、所谓‘越权调兵’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粟裕是十分清楚的。1951年12月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就是以总参谋部名义发出的。

  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回。1958年2月,粟裕提出志愿军撤回国内后具体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军委第143次会议讨论,基本同意第二方案。根据军委会议的决议,总参谋部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总参谋部作战部先是起草了以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没获同意,又改用国防部名义,仍被打回,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说这个命令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总参作战部只好重新起草了以总参名义下达的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送给粟裕。粟裕认为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妥,但是已经几次反复,就在电报稿上写上‘请彭总阅后发’,意在给彭德怀思考审定的空间。彭德怀接到电报稿后直接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结果被否定了。最后志愿军回国的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的。就是说,这个以总参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电报,是根据军委领导指示起草的,这个电报既未上报中央,也未下达部队,是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草稿。这样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怎能成为粟裕‘越权调兵’的证据呢?

  粟裕同志在总参谋部

  1954年12月,军委任命粟裕同志为总参谋长。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向他宣布中央的这个决定时,他很吃惊。他说:‘主席,我不能胜任!’毛主席说:‘你可以胜任。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吧!’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他对中央军委首长和元帅们非常尊重,处理重大问题都事先请示,事后报告。对上级的每一个指示,他都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他对陈赓、黄克诚、张宗逊、张爱萍、李克农等几位副总长都很尊重,遇事总是在一起商量。为了加强集体领导,他建议成立总参谋部党委。他光明磊落,不隐瞒自己观点,从不吹吹拍拍。他不善于交际,全部精力都考虑作战和军队建设问题。他交待我们在办公室搞活动图版,在宿舍也挂了地图。他一不下棋,二不打扑克,像战争年代一样,一有空闲,就手拿几份文电资料,对着地图聚精会神,伫立思考。他一口气可以说出几十个军的部署和任务,思考问题缜密锐敏而有条理。他实事求是,处理问题总是从实际出发,防止主观片面,不说空话和大话,更不看风使舵,或者苟且迎合。他坚持真理,坚守原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决不轻易放弃,总是诚恳地提出来,不顾个人得失。更令我们钦佩的是,粟裕同志能经受住委曲和误解。他说:我相信自己的几十年革命实践是足够说明自己的。”

  (二)战友陈士榘上将谈粟裕蒙冤

  据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那天和我透露过一件事情,就是五十年代在一次小范围的军事会议上,主席曾经流露出对粟裕的不满,而且还使用了激烈的语言。我追问父亲,主席为什么这样?父亲说:主席为什么这样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解放战争跨越长江的时候,主席让粟裕尽快渡江。但是粟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认为需要等待时机,晚了几天。

  “父亲说:‘......但是粟裕1958年还是受了批判,还是有两位老帅对他有看法。‘谁工作中都会有缺点,一上纲上线就没边了。‘由于主席那个时候听了倒粟的汇报,也对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评价。’“

  (三)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罗瑞卿大将谈粟裕蒙冤

  《1958年罗瑞卿评粟裕遭批判一事:有人硬往死里整》(凤凰历史2012-07-21作者张雄文)载:“一个老部下问粟裕到底怎么回事时,罗瑞卿说:‘粟裕也是人,难免有缺点错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常的,但这一回不对了,是有人容不得他,硬往死里整啊!’

  “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也不幸突然落马,被人拿出他整粟裕的方式开始不断地整肃。

  这年的9月15日夜,毛泽东出席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扩大会议时,许多高级将领粉粉揭发彭德怀曾多方面排挤和打击原总参谋长粟裕。

  众人发言后,毛泽东明确表态说:‘去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彭德怀提出来要搞的,批判粟裕彭德怀不能说没有责任。’

  他还用手指一指在座的罗瑞卿:‘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

  罗瑞卿当然为粟裕高兴,当即欠了一下身子,点头表示:‘是!’随后,他找到粟裕,转达了毛泽东的话。

  几个月后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虽然没有公开平反,但待遇明显好于以前。”

  (四)东北战场军事统帅且已擢升中央副主席而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林彪谈粟裕蒙冤

  《华野高层内幕大曝光粟裕竟然敢干这事》(铁血军魂的立方时空《随笔·军事杂谈》2014-04-10)载: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还有若干回忆资料显示,林彪生前最欣赏的高级指挥员就是粟裕。在粟裕蒙冤后,林彪不避嫌疑多次变相安抚。连毛泽东的原秘书戚本禹都知道“林彪后来说过,那个仗(山民注:消灭74师)他不敢打。”(引自《戚本禹回忆录》)

  (五)重要的知情者同样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谈粟裕蒙冤

  为什么要引用戚本禹的话?他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文革中曾被毛泽东批准关进秦城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又被第二代核心坚主判18年徒刑,出狱后对毛泽东无一句冤言,品格高尚令人尊敬!所以,他的回忆可信。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载:

  “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江青对谁都看不上眼,但就是佩服粟裕,《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赞美粟裕的,就是江青去亲自作指导的。毛泽东也是偏爱粟裕的,见了粟裕一天都高兴,听到粟裕来,马上出来迎接。

  “彭德怀整刘伯承、整粟裕,在政治上是犯了大错。刘伯承、粟裕底下有多少人啊!他们对彭德怀能满意吗?事实上当时不但是这些人对彭德怀不满,而且是党内普遍对彭德怀有怨气。

  粟裕有了不起的战功,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毛主席都说粟裕是‘大树将军’,对这样一个人搞残酷斗争,彭德怀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甚至是犯了众怒。这也为他后来在庐山会议上‘墙倒众人推’埋下了伏笔。”

  (六)《粟裕夫人:对粟裕的打击都是来革命阵营内部》(凤凰历史2013-01-19摘自《慰英灵》作者徐充、刘顺安)载:

  “他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征战一生,业绩辉煌;蒙冤半世,压抑坎坷。对他的打击都是来自革命阵营内部。我曾说:粟裕同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位领导说:不,他是伟大人物。我看合起来应该说是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历来名将鲜有善终,古今中外皆然,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于幸免。何况粟裕同志出身于一名普通士兵,为人朴实无华,不事迎合。所以他的悲剧反映着历史、社会、人际以至人性等诸多方面。粟裕同志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难道不是吗?

  常言道,‘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后人何从评说?《粟裕传》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但他之所以蒙冤和平反之所以障碍重重却尚是朦胧和空白。从粟裕同志本人申诉起,到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两位副主席发表文章代表中央军委为他正式平反的十五年间,我随时记下了有关情况。从这仅仅限于我亲身的经历,可略见冰山之一角。

  在希望与失望交替的岁月里,我的泪干了,我的心冷了,在极度痛苦时我曾经激愤,但现在我已经超脱了个人感情冷静地看待这一切,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待了!”

  这就是大彻大悟!

  这就是凤凰涅槃!

  结束语

  该说的愚见,山民以为已经表达清楚。

  末了,谨引粟裕同志生前的晚年悲壮诗句作为结束语,同时谨以此拙文致祭这位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人民英雄英灵:

  《七律·抒情》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壮哉,粟裕大将!

  伟哉,粟裕大将!

  哀哉,粟裕大将!

  二0一八年四月十九日至五月九日晨校改

  于陋屋   晴,无风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应复原他杰出无产阶级革

  命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

  周方

  大纲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二、题外的话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九、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十、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十一、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托依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十二、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敌强大援军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八、涟水(二保)南临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战役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及平反难探源浅析

  一、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探蒙冤的冰山一角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毛泽东要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中央军委绝对领导权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谈粟裕蒙冤及辩诬

  结束语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大约自去年下半年起,当今中外著名学者何新先生在新浪博客连续转刊关于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研究评价文章,认为多年来的一股“造神”风是针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点,凭他的敏锐嗅觉,不无道理。

  但是,在何先生的系列考证研究中,却再次将粟裕定性为一个既无多少独立军事指挥大权且凡独立指挥几乎必败无疑,更揽功诿过甚至谎报战功以至阳奉阴违的不堪现代中国革命军界人物,以至言辞多有贬损讥诮。而且,一切不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来自哪方面的,几全部采信;一切有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如他所宣称信奉的多么权威文史资料,几一概不予采信。对此,山民深感心痛,不唯痛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亦痛何先生,深以为过矣!如果是别人写此类研考文章,山民或不屑一看。山民以为,一切还是以实事求是为归吧。

  只可叹,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献全身于革命,命运却如此多舛!生前蒙冤漫漫26载,死后又冷藏10年,而终于被第三代核心军委主席签发,由其时两军委副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署名发表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为他平反,恢复他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崇高历史地位,高度评价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尤其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高度赞扬他相忍为党为国为军的崇高胸怀品格。然而世事难料,竞然就在正式平反后23年的今天,他又一次被政治斗争推向风口浪尖!

  从何先生发表第一篇关于粟裕研究评价的文章起,就引起山民的关注,遂逐一复制几无遗漏,并另外搜索相关研究文章复制,共达30余万字,打印成8个分册。随后又尽可能仔细地研读相关文献典籍的相关内容,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下文简称《毛谱》)、《毛泽东传》、《邓小平文选》(下文简称《邓选》)、《邓小平谱》(下文简称《邓谱》)、《中国战争通鉴》(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戚本禹回忆录》(香港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下文均略上书出版社名),并两次细看由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历史文献性巨制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而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央军委平反定性评价结论基本相同。所以,本篇文字,就是山民将整个“粟裕问题”综合归纳为两大方面简要谈谈个人愚见,并同时供方家批判。

  二、题外的话

  为什么又扯到题外?其实也还是题内,就是山民此前对何先生的认知。

  山民生性愚顽,知识浅薄,不通世故,不懂权变,一根筋,一条道儿走到黑,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者。故命运多舛九死一生几致失忆,且屡遭贬谪流离而死不悔改,明知眼前是烂泥潭又一脚踏了进去,一生誓言“为文不为媚时语”,最终被体改为特色工人——新无产者。山民能苟活至今,全赖苍天眷怜!

  何先生最初引起山民极大兴趣和关注的,是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他同一个日本学者的访谈录,并随即收藏。后来他的网易博客在山民有了微机就成为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山民窝居偏远小城,无幸买到何先生大作,但其博客文章被复制者,足以打印成好几本书。故对何先生在全面内外私有化改革开放狂潮中苏世独立出淤泥而不染析疑纠谬秉笔直言肃然起敬,且在解析经济疑难杂症、外国文化历史诸方面认为是自己的导师,并不顾愚陋上书党中央领袖举荐重用他和黄奇帆、江涌、戴旭、杜文龙四位先生。故在他宣告世人罹患不治顽症将不久于人世时,山民就破例向他的邮箱发了一封近乎悼词的信,说如果他先我这个伤病缠身的老山民而去是会哭的!但恶性难改,同向他申明:不认同他的若干观点!其实,山民的哭他,更多的是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和被改革开放的新生“草根阶层”!

  本年3月23日,在何博上又看到何先生住院手术并在康复中,唯愿他早日痊愈继续关注国计民生和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局势。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三、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一)以德报冤品格高尚实例

  1、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年10月16日)载:“B老说:陈粟两家1958年后再无私下往来。《粟裕传》传记组采访楚青,问:‘1958年后,陈老总到您家来过吗?’楚青摇摇头,说:‘人家是领导,怎么会到我家里来?’

  “C老说: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主动参加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没工作,处境也不好,粟裕将她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并时常照顾,一直到1975年去世。陈毅次子陈小鲁正关在监狱,罪名是‘现行反革命’。粟裕设法将其弄出,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张茜去世后,粟裕干脆将陈小鲁接到家里,包吃包住,以后还做主,将孤儿的他招为上门女婿。为此,小鲁与大哥昊苏关系很不好。

  “类似以德报冤的还有扶养刘锡荣。刘锡荣父亲刘英,浙南游击时期准备杀掉粟裕。两人互相防备,各带人马分开后,粟裕才知道身边一部下为刘英的暗探,奉命可随时干掉粟裕。刘1942年牺牲后,此人成为粟裕手下将领,又成长为高级干部,但粟裕待之如初,从无穿小鞋之事。后来《粟裕传》传记组到家采访此人,了解刘英派他紧盯粟裕一事。此人几小时默默独坐,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始终不发一言,因不能证实,《粟裕传》传记组只得屏弃这一细节。刘英之子刘锡荣被粟裕派人从要饭路上找回,收为养子,精心培养,成为中纪委副书记。”

  2、张雄文《庐山会议刘少奇提醒粟裕:58年彭整你的事说说》(2013-07-17)载:“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找到粟裕,关切地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不过,粟裕只是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愿意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坚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自己的清白。”

  另据金汕陈义凤文(凤凰网历史2012-05-31)《上将陈士榘晚年揭秘粟裕挨整真实原因》(转摘引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金汕陈义凤著,陈人康口述,人民出版社)载:

  “父亲故去后,我仍然关注粟裕之迷。我听北京一些差不多大的高干子弟讲,彭总1959年在庐山为民请命挨整,有人做粟裕工作,让揭发彭总,因为粟裕被批是彭总主持的。但是粟裕拒绝了,他不愿意干落井下石的事情。一直到文革,粟裕一直处于似倒非倒的状态,他的谨慎低调让他没有成为‘敌人’。”

  这一段回忆,从另一个侧面有力证实上引张文所言非虚。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党军内政治斗争中蒙冤而相忍为党国军队,不对彭德怀落井下石,尤显高凤亮节。伟哉,粟裕!

  (二)长期蒙冤遭打压仍然以国家民族人民安危为重,呕心沥血调研御敌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中外共知,自中央军委1958年“整风”扩大会议开始,粟裕长期蒙冤遭打压直到死后10年!

  而在打倒“四人帮”彻底否定“极左”并全面改革开放初期,一切毛泽东时代的“冤假错案”几乎都“一风吹”,就连轰动全国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都被平反。但是,粟裕蒙冤非但没有被平反,更遭政治冷冻,以至被清出中央军委常委,而末年仅送一个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虚衔。

  此时粟裕老将军的心情,即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亦不难推测。

  然而他却相忍为国家民族安危,以带病之驱踏遍边疆关内战略要地,呕心沥血调查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进而为新世纪政治经济尤其军事形势下中国国防战略方针修改制定做出了其他开国元勋所不及的杰出贡献。

  据《湘潮》2012年第3期李戈瑞《粟裕晚年对未来战争的研究》载:

  “由于粟裕的不懈努力,在1980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粟裕说:‘未来战争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多死多少人,多付出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1977年8月,粟裕在参加完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军委座谈会后,即赴新疆考察,先后到乌鲁木齐、伊宁、独山子、石河子等地察看地形。考察结束后,他就新疆战略战备工作问题,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和军委战备委员会提出许多关于新疆地区战备建设的建议。此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又多次抱病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湖北、广东等地勘察地形、视察部队,深入作战部队和边防海防前哨,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敌我双方的情况,广收资料,精心研究,并与当地驻军和地方党政领导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粟裕外出调研,总是轻车简从,从不讲究吃住,也不参加宴请。有些单位的领导利用晚上或是星期天来看望,他都是先表示谢意,再劝他们不要再来了,免得影响工作。他向身边工作人员交待,绝对不能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任何礼品。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思考,粟裕感到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全过程作具体分析,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战争初期,因为战争初期对整个战争发展进程关系重大。1978年1月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这是他多年来就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思考的结晶。......1997年1月11日和13日,粟裕先后在军事科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对未来战争初期作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山民注:具体研究成果从略)

  “粟裕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边疆海防,为探索未来的反侵略战争,躬身实践,竭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不过,在这里,山民还要说的一点愚见是: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全面入侵的“诱敌深入战略”绝不应一风吹!

  粟裕老将军晚年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大规模入侵战略的研究结果,最终导致改革开放后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对此,山民感到深深的忧虑,基本道理是:既然是我国遭受全面入侵,那就除了美苏两霸再无第三国敢这么做。这也就是说,我国是处在一个相当弱势的战略地位。而在这种极其严峻的不利态势下,全面设防处处抗击,就必然遭致全局被动处处挨打,一如蒋介石的国军抗日。而为要最终战胜强大的入侵者,就必须既有计划地坚守若干战略支撑点,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放弃一部分据点,造成强大敌军的分散占领守备,并在这种战略态势逐步变得有利于我的情况下,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在具有关节点意义的局部地域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装备,歼敌或者至少打残一路,就绝对是我国我军必须使用的正确战略战术。而这里还必须说到的是:尤其是在毛泽东刚刚辞世,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极左”,“一风吹”刮遍全党全军全民即全国的极不正常历史时期中,中央军委的这个决定有多大的正确性成分是值得今人严肃全面深入研究的!

  (三)“两让司令”并非“神话”

  1、“一让司令”的最权威文献证据

  《毛谱》载:194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承、刘晓五人为常委,(十一月二十六日增补曾山为常委),邓子恢任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谭震林任副书记兼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二十九日,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以后又任命谭震林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也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要让粟裕当司令,而张鼎承只当副司令?道理最简单明了:因为粟裕善于用兵!眼前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夺取天下的最关键时期,来不得丝毫犹疑甚至感情用事,甚至论资排辈!

  这不,二十九日中央毛泽东就又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野战军是什么?是决战决胜的最主要战略工具。可见中央毛泽东对粟裕的信任和依重是多么坚定不移!

  难道不是吗?是中央毛泽东下错了棋用错了人吗?铁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不愧古今中外第一兵圣!

  6、“二让司令”的历史知情人权威证词

  第三代核心签发由其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署名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明确说:“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时中央曾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野部队传为美谈。”

  山民认为;

  五、《毛谱》没有记载此事,可能是当时没有现场记录入档,而中央会议讨论仅记要事未提粟裕的个人请求。

  六、无论《毛谱》《邓谱》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文件,并不代表它就不是客观存在。

  仅举两个具体例证:

  一是,第二代核心文化大革命期间写给毛泽东的“永不翻案”的检讨并表忠心信,两谱都没有记载。

  二是,第二代核心在打倒“四人帮”后中央召开的最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发言,《邓谱》亦无记载。

  如果说张震副主席可能因为曾任华野三野参谋长参与粟裕决策指挥淮海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而企冀借助抬高粟裕从而抬高自己的话,那么刘华清副主席则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他都不知道曾有此事,还能在他们合署的文章中写这么一段只会给张震副主席带来荣誉却给自己带来莫大政治耻辱以至麻烦的话吗?

  更何况他们代表中央军委发表此文,完全是为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洗雪沉冤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为人民英勇机智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战线辉煌的历史功勋,还他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也同时代表了粟裕蒙冤后长期压抑的广大华野三野指挥员、许多其他野战军高级指挥员以及众多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5、粟裕在扩大的军委“批粟整风”会上的辩白证词

  据《期刊文萃》被山民截剪保留的文章《粟裕大将蒙冤始末》(可惜出版单位不知道了,年月期数亦无从知道了)载:

  “关于‘一贯反领导’和‘向党要权’。粟裕申辩说:他不仅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也从不争权力。他举例说,1945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为副司令员。他认为张是党内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时张就是司令员,他是副司令员,因此华中军区司令员也应该由张担任才好。因此他压下了中央的这个任命,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中央因此修改了任命。1947年军委要他带王必成纵队到鲁西南,同陈士榘、唐亮的部队汇合统一指挥这六个在外线的纵队,他当即复电军委,强调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自指挥。1948年他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当即明确主张派陈毅到中原去,把华野交给他负责。他当即表态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在毛泽东强调陈毅必须到中原去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

  在此军委扩大会议原始档案没有公开并证实此传闻不实之前,山民只能认为是可信的:这可是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当着众批判官公开说的!他敢撒谎?

  (四)淮海战役临战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再现高风亮节

  本来淮海战役就是在济南战役迅速大胜后,毛泽东中央军委根据华野粟裕“双代”的提议进行的。而且此时的华野已经成为整个战役中最大战略集团亦即决定性力量,整个战役的战场指挥全权从任何角度说,都应该由粟裕总指挥,而且他也完全有此能力。但是,粟裕又一次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

  虽然也同样得到毛泽东中央军委的认可,但事实证明,在整个战役中偏师中野及总前委并未能“统一指挥”,是军委主席毛泽东统一指挥协调,而粟裕独立指挥的华野则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五)“辞元帅”一说的三个有力旁证人证词

  1、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证词

  “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以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                                                                                                                                                                                                                                                                                                                                                                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                                                                                                                                                                                                                                                                                                                                                                  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同志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大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级总编导石征先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的一些情况。”(转引自中国新闻网2017-08-29鞠开《史海勾沉: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授衔大将的真相》)

  李银桥平生与粟裕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到,毫不相干,他的回忆如果无确证是他人后来造谣,那么应当是可信的,尤其是他不会也不屑于凭空为粟裕造什么“神”。而粟裕的原秘书鞠开会丧失人格凭空造李银桥的谣?而且其时还有石征先在场呢!

  2、开国上将陈士榘的回忆证词

  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说:‘现在说话比十年前宽松多了,我前不久听说,解放后陈赓曾对粟裕说过:‘古往今来,有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粟裕打仗好,战场上的事必须尽快敢于做决断,容不得层层请示。可是解放后就不一样了,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一级一级地按规钜办事,按战争年代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做法让一批干部吃了大亏。我刚刚进城也有这种感觉。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当上了总参谋长。他办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不唯上,不唯权。到了1955年评军衔问题时,粟裕很有可能当元帅,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要求不当元帅。主席决定让他当第一大将。’”

  这里需要作一点说明的是:在何先生的研究中,陈士榘被认定为对粟裕军事指挥不服从而关系不睦的华野高级将领之一,还“当了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即进入中央军委。可见他的回忆一是毫无“造神”的意思表达,二是有的极大的可信性。

  5、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证词

  据《戚本禹回忆录》载:“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

  这句简短的回忆,虽然没有提到粟裕辞帅,但是明确说到“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这就是说,至少最初中央评元帅的人选中,粟裕是进入其视野的重要一员。而后来的终于没有被最终确定,中间肯定有中央与粟裕的交际,而“粟裕却从不争功”。

  二、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文献证据:

  《毛谱》(下文略)1946年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来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1948年(下文略)5月5日“在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同陈毅粟裕等商讨渡江问题后,毛泽东于本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电,......为组织协同作战,电报还指出:粟裕兵团‘约于本月底渡河作战。陈、唐所率三、八两纵应回到豫皖苏区,调换一纵西去,以便该兵团有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等六个纵队集结打大仗’。‘本月内请刘、邓命一纵十一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待粟裕命令”,而不是陈毅命令!

  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六)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邓子恢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

  5月21日,“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并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尽可能迅速地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邓会面,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示:粟裕受权指挥华野全军!

  5月29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此电注“[1] 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6月3日,“本日午时,又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中原局、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及四十七军’。本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

  9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电:‘完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总署。’”

  9月11日,“关于济南战役的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起草复许世友并告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华东局、中原局电。“又指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由于华东野战军打援力量的强大和迅速达到攻济目的,徐州之敌未敢北援。”

  上引后两电明白无误确证:粟裕为整个攻济打援战略制定决策指挥者!

  三、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依托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史实表明毛泽东中共中央对粟裕建议高度重视立召陈毅粟裕赴中央汇报,并决定调陈毅立去中原任副职由粟裕“双代”率华野(西兵团)暂不过江而在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改变中原战局

  (一)虽然随后一段时间毛泽东中央军委仍电粟裕重申坚持原定渡江南下战略方针,但随着粟裕兵团在江北歼敌越来越多,胜仗越打越大,战局越来越有利,也就没有继续坚持原方针,而是与粟裕上下协调直接策划指挥了豫东、济南战役直至淮海大决战并大获全胜一举定江北

  这是举世皆知的历史事实。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粟裕按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下江南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调动中原敌军主力若干追逐南下,那就没有豫东歼敌9万、济南歼敌10万淮海大决战歼敌55万一举定江北的历史怍伟大胜利;那么现代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人能够想象得到?

  (二)文献证据

  1、《邓谱》1948年4月18日“和刘伯承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陈毅粟裕,对中央军委决定粟裕率部过长江问题提出建议。“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此电措词委婉,但侧面支持了粟电建议。

  7、邓小平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准备会议的发言:“第二,在外线作战,军委应考虑到外线作战是否能完全自给。外线作战,如稍稍陷入被动就有很大减员,即在平时大兵团一次行动即可减员千人以上。还有,在外线作战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强调自己解决,但军委在计算全盘问题时应加上这些条件。”此意见亦在侧面反映了粟裕建议暂不过江南下的担忧的现实性,从而又变相支持了他暂留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的正确建议。

  3、《邓选》(第三卷)1989年11月20日《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过黄泛区,真困难啊,重装备带不走,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要不要消灭敌人?要消灭,要争取打几个歼灭仗。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成得并不好,消灭的敌人不多,除地方保安部队外,一共只消灭了几个旅。但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经过大别山斗争,二野受到削弱。只有秦基伟的九纵,你们那一坨,保持兴盛的旺气。主体四个纵队就削弱了,更新也困难啊,有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仅两个旅,只有一个纵队是三个旅,就这样迎接淮海战役。”

  由此可见,所谓“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毛泽东统帅的中共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在兵力装备严重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强敌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前提下的军事民主,将帅之间坦诚相见,实事求是取长补短,唯战胜敌人是从。

  句公道话:粟裕一生打过多少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恶仗大仗,蛇吞象的黄桥战役,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以至兵少装劣而最终以华野39万歼强敌40余万的淮海大决战,他是个畏敌退缩的人吗?又是个抗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而不遵的的人吗?

  (三)最重要的直接史实证据

  粟裕为什么强调依托解放区更有利于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且看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巨型历史文献性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及何新解放战争研究《淮海战役的粮食供应》提供的有力数据:江苏、山东、河南、安徽解放区发动男女民工达543万多人,太平车独轮车88万多辆,黄牛毛驴76万多头,船8500多只,担架29万多付,扁担30多万根,筹送军粮9.6亿多斤实用4300多万斤,弹药1400多万斤,转运伤员113万余人;参战兵力与民工比例为1:9。所以,这才有了陈毅那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野10万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拖走大量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大大减轻了对陝北、山东解放区的巨大压力,并创造了新根据地,但是自身同样遭遇严重困难遭受巨大损失,部队过黄泛区丢掉全部重装备,以至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遇到极大了的困难。如果不是华野及时地前后抽调5个纵队包括炮纵驰援,要歼灭黄维兵团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也才有了总前委书记兼中野政委邓小平那句慷慨激昂的决死誓言:那怕是中野全部打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什么是解放区?

  这就是解放区——获得解放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战争伟力!

  什么是人民战争?

  这就是人民战争!而且是人民战争的最光辉典范!!

  四、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一)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

  1、《毛谱》“粟裕致中央军委电”要点(《毛谱》注[2] ):“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电报说:攻济战斗日内可结束,如敌停止北援,我们下步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够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蒲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

  2、9月25日7时,军委毛泽东致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电要点: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粟,甚为必要。

  (七)......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八)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九)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

  5、两电异同及战略眼光长短

  (1)相同点

  A、毛电首先肯定了粟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B、将粟电提出的战役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改为“第二个”和“第三个作战”。由此可见,何来“彻底否定”?!

  (6)相异点

  A、毛电举棋就落在更长远战略棋眼上,由此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点:首先歼灭敌之重兵集团之一黄百韬兵团10万之众,拉开了淮海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B、粟裕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战略眼光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高远,战役决心从而魄力也就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雄壮宏大。

  (7)当时军界说是粟裕的“小淮海战役”引发了毛泽东的“大淮海战役”绝非夸大之词,事实如此,无所谓“造神”。

  当时的军界,不是现在的网界,他们有必要“造神”?须知粟裕其时在全军解放全中国的激烈战争中,而解放后的粟裕又遭贬谪打压!

  (二)刘伯承陈毅李达致中央军委并粟裕电表证了他们与粟裕“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有“原则不同”

  电报要点:

  “军委并粟:

  (三)粟前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以下为二野作战设想,略。

  上述电文,战略意图清楚明确一致:“我们同意“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而没有原则不同。

  (三)刘、陈、邓首先提出围歼黄维兵团改变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攻歼邱、李兵团计划,证明毛泽东也不是神而是从谏如流的英明最高统帅

  1、《邓谱》1948年11月19日“和刘伯承、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提出先打黄维、李延年部的主张。......”

  24日下午3时“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6、刘、陈、邓也不是神,原先预计很快歼灭黄维兵团但轻敌碰上硬钉子,最终华野先后投入5个纵队尤其是炮纵历时19天才最终得以实现。

  7、刘、陈、邓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准战略机遇,敢于在兵力不足装备更落后的情况下决心围歼强敌。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一)到底谁指挥了淮海战役

  1、总指挥:中央军委主席、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

  2、战区主要指挥员:前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总前委陈毅、邓小平;后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

  3、整个战役此5人的战区分合:

  第一阶段:(大体)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并阻援;刘伯承指挥中野部分纵队,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部分纵队及华野少数纵队,主要负责牵制阻援配合。

  第二阶段:刘、陈邓汇合率中野全部及华野5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粟裕率华野主力围堵杜聿明集团并阻援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

  第三阶段:华野全部围歼杜聿明集团;敌刘、李兵团退出战场;中野全体休整。

  4、主要文献证据(只引证第一阶段)

  五、(循上体例)10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相机攻占开封。粟裕则令......与陈、邓协力作战。“陈毅、邓小平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

  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华野全军”、“粟裕则令”,而不是别的任何什么人!

  六、《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0月18日“和刘伯承、陈毅、邓子恢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华北军区:......(二)陈毅、邓小平今日赴郑州前线指挥作战,使用陈、谢电台。请军委与之联络。”

  三、《邓谱》10月24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转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提出关于中原野战军主力转至商丘西南地区后之机动方案。电报说:一、......(一)东线战斗发起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兵团又较远时,我集一、三、四、九纵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而歼击之。......六、如敌北进,则建议刘伯承、李达令六纵紧尾该敌。七、请军委考虑指示。”

  (二)整个战役并未形成统一的陈、邓尤其邓总指挥,而是三、二、一个战场同时受中央军委毛泽东总指挥;华野先绝大部分后全部受粟裕指挥,中野全部及华野少数纵队(一时)受刘陈邓指挥

  主要文献证据

  一、(循上体例)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二、《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1月2日中午,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裕方面多直接指挥。四、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勾通。”

  三、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电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完全同意”粟裕战役部署并授权“机断专行不要请示”!

  四、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二)陈、邓直接指挥包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

  五、11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王建安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然后以韦吉、谭王两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人,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这里明确指出“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六、11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你们似以......。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裕考虑......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妥善,请粟酌办。”

  (三)淮海战役的华野分合兵指挥权辩证:始终的整个战役指挥权属粟裕

  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再分合,完全是因为它所面对的主要敌手是淮海战场最强大的徐蚌集团的多路兵团分进合击和救援造成。初中期的华野全军最主要任务有三:一围歼黄百韬兵团,二抗击多路强大援黄兵团并力求歼灭其一路至少一部分,三直接援助(包括打歼援敌)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围阻杜聿明战略集团;此时的华野,不得不——也完全必要分出谭、王集团(5个纵队)及后来的陈士榘援中野集团(3-5个纵队),此外还有执行机动作战的韦、吉集团,而“双代”粟裕就只能——也完全必要时而指挥全华野时而指挥主力(8个纵队)阻援集团(历史文献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明确说:打了整个淮海战役中最大最惨烈的一场阻击战!而且随即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但狡猾的邱、李兵团没有跟进,围歼计划没能实现。)并居中调度指挥全局,而将围歼黄百韬兵团具体交给谭王集团,将援助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具体交给陈士榘集团。而在最后围歼残存的敌最强大杜聿明之邱李(孙兵团突围时已被歼灭)战略集团时,粟裕又集中华野全军统一指挥。而此时,即使如何先生考证的因病交陈士榘具体指挥,那也证明不了粟裕无决断权。

  须知,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将陈毅调中原任副职,华野由粟裕“双代”绝非儿戏。这是决定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最关键性战场战役,指挥权岂可轻易授人?决战中的华野多次分兵则是根据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的一时权变,而绝非对粟裕的不信任而分权,总指挥权一直在粟裕手里。上文已引毛电即是明证。

  所以,“粟裕在多年后和家人围坐闲话谈到淮海战役时说:‘打了大半辈子仗,最让他紧张的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因为多次任务转移,兵力使用到极限。这时候杜聿明率30万之众从徐州南下,如果稍有失误,让杜聿明跑掉或与黄维兵团汇兵一起,给整个战役的不利影响是难以估计的。而仅靠北线原部署的7个纵队,要承担追击合围杜聿明兵团是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引自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

  再看谭震林是什么人?华野主管政工的副政委。陈士榘是什么人?华野司令部的参谋长后任兵团司令。粟裕代司令兼代政委指挥不了他俩?!

  所以,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的取胜归功于各分战场指挥员,而且断定这个分战场那个分战场都不是最高指挥员统一谋划指挥的逻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再引文献证据:

  三、(循上体例)9月28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饶漱石电,指出:你们召集全军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开一次大会,很有必要。为使你们的会议开得好一些,时间可以有五至十天,而将执行淮海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十月五日以后。”此电首先单指粟裕;次“并告”饶漱石;三指“全军师以上干部”,能不包括许、谭、陈(士榘)?

  同日“关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及改造吴化文部的政策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华东局电,指出:‘......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为顾到攻济兵团的休整,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到酉哿左右。”

  此两电之前电,意旨明确无误:粟裕负责淮海战役部署指挥,饶漱石做全局政治组织后勤保障工作。之后电,则明确将华野两兵团合一指挥,故直接指示粟、谭,而粟此时则是华野代司令代政委,谭是第一副政委。

  二、10月11日“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及淮海战役后的作战计划,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电报题目清楚明确:淮海战役(此为毛泽东中央军委初期战略构想)作战方针及战役后新的作战计划,直接指示饶粟谭,而粟是军事负责人!

  三、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出: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改变,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

  四、10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指出:‘......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下午一时,又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中原局电,指出:完全同意你们马午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

  五、10月2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电,指出:对于淮海战役‘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可能的变化,......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文电列举了以下六种情况:......(五)......华野的计划应放在自己直接有效地钳制邱清泉上面,如此才是最可靠的。(六)济南大捷后干部中可能发生轻敌心理,如不克服此种心理,则可能影响此次作战”。

  注意:关于淮海战役研究部署,此电首先提到饶粟谭,表明战役计划主要由他们尤其是军事主官粟裕提出。因为他们是主力,建议也是粟裕提出的。

  六、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如果粟裕对华野全军无指挥权,他又有什么资格提议整个战役由陈邓指挥?!

  九、《邓谱》(循上体例,下略)11月2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提出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新方案。电报说:......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注意:是提请军委,而不是直接指令粟裕。

  八、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此电直称粟裕等战役部署计划,而且授权其“机断专行,不要请示”,当然包括对谭王集团的指挥。

  九、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注意:此电明示“粟、陈、张应令谭、王”及“运东主力”!

  十、11月1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指出:‘粟、谭、陈、张灰日十时第一步完成对黄兵团之包围,第二步歼灭黄兵团之部署甚好。我们前电有部署不相符者,应照此部署办理。’”

  十一、11月14日“关于歼灭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兵团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电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二十五军、四十四军、一百军,留下黄之兵团部及六十四军吸引邱、李东进,然后以韦吉、谭王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上之敌’。”

  注意:此电明确单指粟裕计划和华野全部!

  十二、11月16日“关于组织淮海战役总前委,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考虑,韦吉各纵及三纵于明日向南撤退一步,正面七纵、十纵、苏十一纵亦同时于明晚向东撤退一大步,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稳妥,请粟酌办。”

  需要说明的是:“粟裕到韦吉处指挥”绝非单独指挥韦吉集团,而是统筹指挥整个打援集团!

  十三、11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并转各纵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电,‘(一)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注意:此电将粟、陈、张列在谭、王之前,是因为前者是野司指挥员,后者是分兵围歼黄兵团的有功主攻集团指挥员。

  同日再电刘陈邓、粟陈张并告谭王、韦吉:“为实现长期隔断徐、蚌围困徐敌,华野应在徐、蚌之间以宿县为枢纽,构筑坚固的阻隔阵地。”注意:此电明指华野,而不是其中那个分兵集团。谁有权对华野具体部署指挥?粟“双代”!

  十四、11月2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批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指出:‘......(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华东野战军奉命将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归还中野建制,并以第七纵队、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部队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之作战。同时以五个纵队担负正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北援的任务。”

  注意:此电表明华野是奉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遵刘、陈、邓部署派兵参加打黄兵团的。

  十五、11月3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一)粟、陈、张,谭、王、李二十九日各电均悉。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三)......,其余两个纵队是否即可照谭、王、李提议开至双沟、大王庄之线,以便配合一纵阻止邱、李主力向两淮逃跑之可能。请刘、陈、邓,粟、陈、张按情况决定。’(二十一日)凌晨,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向西南逃跑。......十二月四日拂晓,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

  注意:不但此电明示谭王李提议由“粟、陈、张按情况决定”,而且华野全军除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阻援敌部队外,原各分兵集团遂再次统一于粟裕野司指挥。

  十六、12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张震电:......“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六日晚孙元良兵团突围被歼。十日晨,粟裕、陈士榘、张震向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建议,再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华东野战军中抽调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经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同意,当晚再抽调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炮兵一部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的作战。”

  注意:此电是向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建议,而不是向刘、陈、邓请示。

  十七、12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请刘伯承来中央商谈战略方针。‘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

  此电为什么单调刘伯承而不调邓小平或陈毅或粟裕?

  原因极简单:刘伯承是杰出军事战略家,而中野已无仗可打,必须全体休整。为什么不调陈、邓?如果陈毅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那就绝不会发生淮海战役前的临陣换将且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他的原职务。至于邓小平,则是中原中野的一个政治定盘星,否则就用不着刘伯承当中原的“双司令”了!而粟裕眼前还堵着杜聿明集团二十多万人马准备随时围歼,根本就抽不出来。

  十八、12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注意:此电单独指名粟裕,连谭震林也不提,更别说什么陈士榘。至此,总算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吧:华东野战军的战役部署指挥大权到底在谁手里!

  十九、12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你们可集中华野全军并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然后一举歼灭杜聿明’。”

  注意:此电更明确无误地对粟裕说“集中华野全军”!至于提到邓小平,那是让他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该干嘛还干嘛!如果说粟裕此时因病不能指挥,那毛泽东指令他“集中华野全军”“一举歼灭杜聿明”岂不是糊涂?!

  二十、《毛谱》注:“邓小平12月30日致中央军委并告粟裕、谭震林电:中野各部必须休整,并争取补充时间,依我看,江淮之间或江汉之间恐无大仗可打,故仍以准备充分再行动似较稳妥。如何请军委核示。”

  此电是对粟、陈、张28日电军委和邓、张(际春)建议中野全部乘江淮敌大撤退部署未定错乱之际发起江淮战役向军委和粟、陈、张的请示和回复,而不是对华野粟、陈、张的指令。

  二十一、1949年1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同意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来电所提关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的建议。......至十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

  看来,粟裕还是没有大病,更没有交出指挥权!

  二十二、(循上体例,下略)4月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总前委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纲要中决定:“由粟裕、张震指挥三野的东线第8第10两兵团为东集团,在张黄港至三江营段渡江作战;谭震林指挥三野的西线第7第9两兵团为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作战。以上两路归粟、张统一指挥”。

  毛泽东中央军委及“纲要”都明确无误地指示华野全军东中两大集团“归粟、张统一指挥”。

  (四)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华野粟裕“双代”是对他杰出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绩的充分肯定,是在事关全国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而又敌强我弱严重情势下决心半、全依托解放区大量以至基本歼灭敌中原有生力量,进而向江南大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关键时刻对他的高度军事信任和重托

  铁的事实证明,粟裕完全没有辜负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厚望:最终在淮海大决战中以39万劣势装备之众力歼强敌重装甲集团40万之众,为辉煌全胜立了头功,同时也创造了古今中外经典例战例中的奇迹!

  1、粟裕“双代”是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任命的间接证据

  (1)(循上体例,“1948年”以下引文略)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三)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徐向前、腾代远、萧克依次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决定”明确无误:没有提华野副司令员为谁。而原先是粟裕。如果此任命中,粟裕仍为副司令员,那么不可能不写明。而新华北军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都一一写明!

  (2)5月12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粟裕电,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确表明,原华野东西两兵团由“粟裕全权指挥”!

  (3)5月29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而此电“注[1]”明确记载:“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陈毅政治委员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2、粟裕“双代”绝非邓小平一中原局地区书记职权所能所敢任命,因为华野为全国全军四大野战军之一

  (1)《邓谱》与《毛谱》明显矛盾之处:5月9日,前者载:“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治委员。”当日中央及军委如有同样明确的任命,后者绝不可能遗漏,即如上文(1)所论证,怎么可能单独遗漏对粟裕的任命?

  (2)一支野战军乃是我党我军同国民党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最精锐主力部队,是最重要的战略战役机动阻击歼击力量,直接关乎我党我军也就是整个革命事业的胜败。它从诞生起,就归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统领指挥,自然而然,这支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也就由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任命。上文引《毛谱》电文就是明证。而邓小平仅为一地区性中原局第一书记,以他的职权,岂能岂敢任命一野战军主要指挥员,尤其还是华东战略区的华东野战军?!

  (3)进一步的更有力旁证

  A、 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在党中央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立碑的庄严奠基典礼上,粟裕成为毛泽东朱德之后第3个执锨铲土的开国元勋!

  而此举岂能儿戏?

  全党核心领袖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是党军国缔造者,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绝非儿戏之人。

  毛泽东岂能不知道谁人才能高低功劳大小:

  战区实际战役策划具体指挥者粟裕三场最精彩的战役活剧:黄桥决战、孟良崮决战、淮海更大决战,横渡长江指挥东中两大集团,上演得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B、全国大陆平定解放台湾提到主要议事日程,而军事上具体负责研究战役战术者是粟裕。

  C、朝战暴发,美军可能入侵朝鲜进而严重威胁新中国首先是东北地区安全,迫使毛泽东中央军委筹划组建东北边防军战略预备集团,首先想到的还是粟裕。

  D、最严重的朝鲜边患解除,新中国急需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粟裕先是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训练和海空军、陆军特种兵建设,继而升任总参谋长,更是毛泽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粟裕的既往卓越军事才能和骄人战绩的高度赏识和充分信任。

  世所共知,至少进入现代社会,世界各国全军统帅机构几乎一无例外,就是国防部、总参谋部,除中国还有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以,这两个部绝非虚设,其部长、总参谋长既绝非虚职,更绝非等闲之辈。

  如果说粟裕是个既无实权又败多胜少更揽功诿过而又混上了总参谋长高位,那么最大最严重的悖论就是:这证明了毛泽东是个名列古今中外的大“昏君”!

  毛泽东是吗?全世界都知道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立党立军立国战无不胜而堪称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的毛泽东,就绝不可能在用人选将上一反慧眼常态,独独对粟裕一闇到底一错再错。尤其是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淮海大决战前,竟对华东中原最大战略集团的近40万人马的华东野战军主帅临阵换将交给粟裕,而将陈毅调到中原去任副职!

  再退一步说,如果粟裕在如此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中表现不佳,那么也就绝不会有先委解放台湾重任,再委东北边防战略军司令重任,更无随后总参谋长重任。纵然毛泽东一再为粟裕昏昏然,那么也必然引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的争议!那么实际发生过吗?没有!

  (五)再简要总结贬损粟裕结论的最重要事实悖证

  1、首先当然就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在华中以及后来的华东将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军事策划以至指挥权交给粟裕

  最主要证据当然首先就是上文的《毛谱》电文。

  2、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署名为粟裕蒙冤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认定:

  一、“粟裕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搏击战场,雄才大略,战功显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巩固国防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党性坚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二、“(三)党和人民对粟裕同志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同志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三、“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四、“他是我军军事科学战线上的开拓者之一。“他运用毛泽东思想,着眼于新形势、新特点,深思我军现代条件下的建设和作战问题,既十分重视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又密切注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注视先进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他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针对反侵略战争面临的问题,对我军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国防建设、战场建设,进行了艰苦而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他以极大的精力指导加强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的建设,加强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加强合成训练和民兵建设,为使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而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建树了重大业绩。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同志当时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的党性和高风亮节。

  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忠诚党的事业,不埋怨,不消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一以贯之地竭尽全力为党为革命努力工作,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3、再引开国元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军事专家对粟裕的卓越战功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地位的评价

  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4日吴跃军文《哪位将领被开国将帅们公认为“中国的战略家”》载:

  “人民日报1984年2月13日发表了中顾委党委萧劲光大将《悼念粟裕同志》文章,指出: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个征战沙场、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是第二个公开称赞粟裕同志为战略家的人。

  1991年2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发表了著名军事教育家郭化若《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一文,称:‘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4年2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迟浩田同志的文章《粟裕大将雄风长在指挥艺术历久长青》,称:‘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2000年9月1人民日报报道《粟裕传》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并讲话:‘他善于洞察战争全局,富有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上述这些开国元勋将军和中央军委重要领导人,有的与粟裕华野三华沾点边儿,有的根本就不沾边儿,而众口一词地认定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恐怕谁也不能说他们也是要“造神”。那么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就是要还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就是要为我党我军保留一份极宝贵的军事遗产!这里尤其有必要重点说到郭化若中将: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解放战争中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华野6纵副司令、4纵政委、三野9兵团政委、(上海解放)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兼政委、(新中国)8兵团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军科院副院长。可以说,他对山、华、三野了如指掌。如果说粟裕真是既无指挥实权又败军失地之将一个,更揽功诿过,而他一个军事理论家却还要说粟裕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那不是犯傻吗?而他又何以教育解放军众高级将领?

  此外,就是前文引述的陈毅1947年3月9日就莱芜战役胜利对记者高度赞扬粟裕的那大段精彩语言,也总不能是自己谦虚而又要造粟裕的什么“神”吧?!

  这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4、至于“让元帅”一说,现虽无正式历史文献明证,但已有上引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等重要知情人的可信披露。

  而“粟裕根本不够评元帅的基本资格”的结论并不能成立:

  何先生2017年8月10日文章《真正的无冕元帅张云逸大将》引证:“查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从上文的大量征引论析中,无可驳辩地证明:粟裕完全有资格依照上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对“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明确规定,授予元帅军衔。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资历和卓越功勋,是他那个时代从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到战区统帅以至全国解放后军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中的大多数人所一致公认的。这一点上文已有引证,尤其是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署名为其平反文章的定性中即明确无误地证明!

  当然,对于军史研究界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定粟裕战绩卓著从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地位,何先生则认为与粟裕曾担任军科院领导人且领导战略战术研究有关。但是,他这个被严厉贬谪的所谓领导人,先是副职,后仅为政委,且被长期层层打压重重封锁。所以,完全不难想象,倒是应该跟风者众,而敢于仗义执言是需要政治勇气的!正如张震副主席后来坦言:他在总参和军科的处境都不好。

  所以,何先生此论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个悖论就是:此时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非但不避讳政治牵连,竟至于顶风而上,偏偏要研究以至颂扬粟裕的什么战绩卓著从而杰出战略战术思想,山民愚以为,这实实是出以公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从而客观公正,决心为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国家民族,亦为这个执政党这支军队留下一个笔值得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他们的高尚品格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的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强大援敌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也就是说,既不能否定整个全战役攻点打援歼敌9万余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也不能否定睢杞战役打援歼敌5万余而遇敌强大援军迫近主动撤出战场的胜利。尤其是将后者的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主要是帝丘店攻坚战)遇敌强固坚守,严密组织指挥不力自损亦严重(“打残了三兄弟”即3个纵队,而粟裕兵团是5个纵队外加中野11纵队!),而敌强大援军又迫近有被被围危险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看成是严重失败而逃亡,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首先是我围攻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包括攻歼黄兵团3个多团)共计5万多人这个大胜利,其次才是自己3个纵队在攻歼中“打残”,又遇到敌强大援军兵团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并未敢追击!

  (三)开封战役胜利是粟裕攻点打援战略部署的序幕

  证据:

  九、《毛谱》1948年(循上体例,下略)5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陈毅不参加此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队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

  十、5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邓小平,并告陈毅、粟裕电:‘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裕、张震歼灭五军。’”

  十一、6月3日“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十二、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告中原、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军及四十军。’”

  注意,此电明示:是粟裕“攻占开封的部署”,并且“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说“不是粟裕指挥的”能成立吗?

  (二)睢杞战役是按攻点打援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局战略部署展开的又一个大战役,取得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5万余人胜利改善中原战略局势,但自损亦严重且敌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

  1、首先是又一战役胜利并为改善中原战略局势起到重大作用

  《华东军事观察家评论我军开封豫东之捷》“[新华社豫东前线17日电]华东人民解放军军事观察家评论开封豫东大捷。指出解放军攻克开封,歼敌3.9万人及在豫东睢杞地区歼灭蒋军区寿年、黄百韬、邱清泉三兵团各一部共5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的伟大胜利,对于今后继续在中原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中原战局及进一步巩固中原解放区的建设将起重大作用。”

  6、帝丘店消耗战是粟裕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军事原则下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未敢追

  一、(循上体例)6月26日“关于发起睢杞战役,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指出:......‘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二、7月6日“本日,国民党军多路逼近睢杞战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三个多团后主动收兵撤出战斗。八日,毛泽东为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电:‘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历时九天的睢杞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包括开封、睢杞战役在内的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配合下,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六个旅,共九万余人。十一日,中共中央发出祝贺睢杞战役胜利的电报。”

  7、攻歼黄百韬兵团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1)先围歼区兵团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的主要原因

  《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在华东野战军突击集团围攻区兵团时,敌邱兵团在蒋介石严令督促和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东援,被华东野战军阻援集团阻于桃林岗、过庄一线。由上蔡北援之胡琏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一部阻滞于周家口、商水地区。原拟增援兖州之整编第25师,在进至腾县后,因豫东告急,又折返商丘,会同第3快速纵队(即伞兵总队)、交警第2总队组成黄百韬兵团,增援区兵团,于7日进至帝丘店附近,并继续西进中。据此,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心转用兵力,首先歼灭黄兵团,然后再回师歼灭整编第72师,并调整了部署”。

  (6)围歼失利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A、首先是敌强大援军逐渐形成夹击之势

  《毛谱》8日电注“[3]: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1948年7月7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胡琏及张轸部继续北上,至昨日午时,18军先头部队已到淮阳西南之李集,刘汝明部12个团到陈留,邱清泉部经兰封东进袭我侧背,商丘又有由津浦线运到大批敌人,拟东西夹击我军。据此情况,加上我军作战近月,已很疲劳,为应付敌可能乘我疲劳之际的进攻,故决定放弃对25师之作战,北撤至民权、考城、荷泽、曹县等地区休整。”

  B、《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主力则迅速向黄兵团全线出击,但由于敌迅速向帝丘店周围收缩,未能将其分割,故战至6日晨,仅歼敌3个多团。此时,全歼该敌至少尚须两昼夜;而西线援敌邱清泉兵团主力已经绕过华东野战军阻援兵团右翼进至龙王店以北地区;东线援敌整编第74师已进至宁陵以西地区;南线援敌胡琏、吴绍周兵团正倾全力北进,其先头部队正向商水地区前进。华东野战军为为保持主动,遂于6日晚撤出战斗。至此,包括开封、睢杞两役在内的豫东战役胜利结束。”

  (7)是我军撤出攻歼黄兵团战场而敌强大援军集团及黄兵团未敢追击,所以既扯不上“败退”更不是“遁回山东”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第十二章《改大戏攻开封狂飙卷豫东》载:“睢杞战役的最后一仗,华野不仅把黄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清泉不寒而栗,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我军与敌脱离后,黄百韬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孙两兵团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地区休整。”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泽东建军之初就确立的最基本战略战术原则之一。既然部队连战近月已十分疲劳,且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急切难下,各路指挥员思想轻敌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碰了硬钉子打成消耗战,而敌多路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夹击危险,那么主动撤出战场就是顺理成章的的必然决定。

  所以,要说华野粟裕西兵团“败退”甚至“遁回山东”,不唯粟裕大将在天之灵会冷笑,那些参与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取得重大胜利的英勇华野的英烈们也绝不会答应!

  而且,从最高统帅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到各军事专家学者,没有哪一个说睢杞战役是失败的!

  (4)帝丘店围攻战歼强敌3个多团相当于一个整师,我军亦“打残了”3个纵队,但整个豫东战役我军总共才伤亡3万余人,这3个纵队又能怎么个“残”法?

  且看大体分析:

  A、整个豫东战役我伤亡3万余人,与歼敌9万余人是1:3,具体分解这3万余人到3个战场,如果攻克开封约1万余人,歼区兵团等部不足1万人,那么围攻黄兵团最多也就是1万多人。

  而往后的淮海大决战,我军则以伤亡18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5万余人,大体比例也是1:3。

  B、最严重的悖论:如果真像何先生说的那样,粟裕“率十多万人”,而最终“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么就以最少5-6万人算,这里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这到底是“中共军”在歼灭“国军”,还是“国军”在歼灭“中共军”?

  而史实是:“中共军”稳操主动权在围攻“国军”,而且是主动撤离战场,而不是相反!

  如果真是要“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粟裕就真不心痛自己的指战员——广大指战员会心甘情愿同他出生入死?那毛泽东中央军委就不处分他——还让他继续指挥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

  由此,“中共军”的这段战史可就真要重新改写了!

  那么,华野西兵团广大指战员能答应吗?

  C、粟裕率部休整补充1月即向毛泽东提出攻济打援建议并组成强大阻援打援集团而不存在“无法再战”的问题。

  证据:

  k、(循上体例)《毛谱》7月16日粟、陈、张致电中央军委:“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一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

  7月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许、谭并粟、陈、唐、张电,同意两部同时休整一月,韦、吉部照粟、陈、唐、张令休整;“(二)休整完毕,或配合粟、陈、唐、张各纵在陇海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同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如果粟裕是一个严重败军失地之将,兵圣最高统帅毛泽东能——敢授权他“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再战包括“攻济南并同时打援”?

  l、“粟裕等8月10日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提雨季华东野战军作战行动的6个方案”。其中“第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

  m、为攻济打援部署,8月2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陈、唐、张电,指出:“......在你们将全军区分为攻城集团和阻援打援集团之后,两个集团均应留出必要的预备兵力,特别是阻援打援集团应留出强大预备兵力,准备在第三种情况下,你们手里有足够多力量歼灭援敌。”

  n、9月12日粟裕致电攻济集团“十纵、三纵、广纵和山东兵团首长:如吴部昨晚确起义,则我应乘机向商埠及城区猛攻,以扩张战果。着令两广纵队(包括野特团),即向北开加入对济南之作战,等待使用,由宋(时轮)、刘(培善)统一指挥之。但附属该纵野政特营,则应南开归建。直到现在,南面援敌尚无动作。因此,决令调叶飞纵队加入济南作战。”

  o、据《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华东野战军依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即以44%弱的兵力,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以56%强的兵力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

  如果照何先生论证其时粟裕西兵团衰弱至不堪再战,那么依照毛泽东中央军委指令组织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岂不就如同儿戏?

  再进一步推论,假如敌军在蒋委员长严令下组成多路强大救援兵团不顾死活地攻击救援,那么粟裕打援兵团又无力再战,就只能再“败退”“逃遁”?须知攻济打援可是粟裕向毛泽东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并被批准的!粟裕毫无底气而竟敢向毛泽东中央军委开如此天大的玩笑?!

  再退一步推论,如果真像何先生所论证,只是由于攻济兵团的速战速决前后只用8天,敌军才未来得及组织强大的救援兵团迅速东进,那么假如华野没有组成由粟裕直接指挥的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敌军也只是坐视王耀武集团被消灭而不迅速坚决救援?而粟裕在向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建议中就曾说:“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1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助。”似此建议,作为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敢代表中央军委委严重败军失地之将粟裕以野战军和战区主将重任,岂不更是天大的儿戏?!

  而《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由徐州北援之敌,虽经蒋介石严令督促,但因察知华东打援兵团严阵以待,惧怕被歼,因而行动迟缓,至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时,国民党军第2兵团方进至曹县地区,第7、第13兵团尚在集结中。”

  所以,何先生之论过矣!

  (5)“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责任辩证:主要责任不在华野西兵团粟裕,战区敌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并整体保持强劲进攻势头是最主要原因,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A、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自伤亡3万余人,敌我损伤比例3:1,与孟良崮血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大体相当,而且基本达到战略预期目的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略局势,华野西兵团粟裕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并获得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B、华野西兵团打攻击围歼顺手仗多,思想轻敌,于急促转兵中围攻已退缩固守的黄兵团帝丘店火力密集配制恰当的坚固阵地,各路指挥员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以至打成消耗战自损严重,是有深刻教训应该认真反省总结的,但这不是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的主要原因,而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e、山东兵团并没有拖住敌整编25师回援(但同时也造成敌山东兵力的相对薄弱,给许谭以可乘之机!),同样中野也未能阻挡住敌强大救援兵团,使其快速直逼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

  f、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9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豫皖苏新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E、敌虽损兵折将9万余人,但在整个豫东战场仍保持着强大的攻击救援兵团,并最终又对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由此造成华野西兵团撤退后豫皖苏新区的兵力空虚而失陷。

  这类似于先前的苏中七战七捷和丢失了苏中解放区,帐要算给粟裕,公正吗?

  所以,这才有1958年军委批粟扩大会议上林彪的那尖锐讽刺:“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何先生研究结论判定:粟裕虽然“七战七捷”,但同时丢失华中解放区而不得不败逃山东解放区避难。山民认为此论亦难成立。

  (三)“七战七捷”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

  《中国战争通鉴·苏中战役》载:“苏中战役从1946年7月13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历时1个半月,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5.3万余人,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摸索了战争初期规律,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走熟路开轻车七战七捷》载: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三个胜利(山民注:中原突围、定陶战役、苏中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线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毛泽东亲拟电文,向各野战军通报苏中作战的经验,接着又把此次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通报全军部队。

  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战士喜爱的歌曲,在部队中流传了很久,很久!”

  (二)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1、首先的两问

  (1)国民党军对苏中解放区及华中野一是占领,二是消灭至少驱逐,而且兵力对比高达4:1,装备更优良无可比,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粟裕华中野不战而退守解放区首府,或“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不会丢?

  (2)面对如此强势敌军,粟裕华中野主动攻击,而且七战七捷,消灭敌人生力军将近自己部队总数的2倍,但因总体力量对比悬殊而而且山野陈毅部未能有力钳制敌军,从而未能根本扭转全局不利局面,以至苏中解放区丢失,反倒成了罪责?

  2、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原因——责任简析

  (1)粟裕的依靠苏中根据地打歼灭战保卫解放区的作战思想和战役方针符合毛泽东中央军委战略方针,并在其直接批准和指挥之下

  A、(循上体例)1946年7月1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云逸、黎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山东、苏北的作战部署,指出:‘对桂顽进攻淮北,应有反击准备,但鲁南大军(山民注:集结鲁南之山野)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电报告知周恩来十二日南京来电内容: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电报提示‘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动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B、7月15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转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电,指出:‘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作战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为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胜仗,方能解决问题。’”

  C、7月1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电:‘徐州附近之作战关系全局,如打得好,歼灭蒋军东进主力,则我军可以南打九十九及五十八等军,可以切断徐蚌路,配合刘邓大军发展新局面,......;如打得不好,则苏中、淮北将处于困难地位。因此,你们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师,得手后再歼第二个师。此两师解决,则全局胜利。’次日,山东野战军自鲁南秘密进入淮北地区。”

  D、7月2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一)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山民注:歼敌3个旅俘师长王铁汉);(二)敌情尚严重,......’”

  E、7月30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粟裕电,指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人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裕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可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

  同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庆祝你们歼灭九十二旅之胜利。’”

  F、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G、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又是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本日,......粟裕电告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已到’,并希望调淮南第五旅去苏中参战。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

  H、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习,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I、8月15日“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认为他们留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很对,指出:‘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二十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J、8月28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电”,通报粟裕、谭震林部的作战经验,指出:‘......;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希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K、8月3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张鼎承、邓子恢,刘伯承、邓小平电,认为粟、谭二十九日来电提出的争取七至十天休息,一面休整一面包围海安的建议‘所见甚是’。......本日华中野战军第五旅攻占黄桥。至此苏中七战七捷结束,共歼敌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俘国民党将军十三名。”

  L、9月9日“关于粟裕、谭震林八日提出的撤围海安北上泗阳、稳定两淮局势的建议,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指出:‘同意放弃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此电改变了中央军委本月四日关于华中野战军攻取杨泰线和西进淮南的决定。”

  (2)面对敌强大重兵集团的多路全面攻势,毛泽东中央军委还没有形成决心将粟裕部北调与陈毅部汇合从而没有形成强有力大机动兵团寻机歼敌以保两淮而各自为战,是内战初期尚无经验的不得已之举,结果最终华中解放区丢失;根本原因是我军严重弱势且被动,各解放区只能各自为战以迎敌并逐步取得有力歼敌经验,失地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 到一九四六年年底的时候,全国各解放区在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下大片失守:长江以南的苏中解放区和豫皖解放区已全部沦为敌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丢失四十六座县城;而张家口和承德地区一系列县城的丢失,不但使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被完全截断,而且令共产党人的中枢——陕甘边区的侧后出现了巨大的威胁。”(摘自:中国青年网2011-04-22,《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和平已经死了”)但更严重的还是:解放区的首府延安不得不放弃——尽管是主动放弃,而党中央也不得不人分两路,由毛泽东率领书记处多数和中央军委转战陕北一年,并且创造了古今中外唯一最经典战例——最经典战争奇迹:最高统帅率领最高统帅部千余人在极其艰险困苦的转战中直接充当了陕北战场调动敌军的最有力诱饵,从而将自己和最高统帅部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而且更不断胜利地指挥了全国五大战场:陕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原!

  山民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古今中外第一兵圣,这就是最有力最重要证据之一!!

  A、(循上体例)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由你率领主力与陈毅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个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遂放弃上述第一方案。

  B、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从而否定陈宋建议。

  C、8月20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3)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而粟裕部远在南部海安远水不解近渴,遂致两淮失陷丢失苏中解放区

  A、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

  先看《毛谱》记载:

  a、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b、8月2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指出:‘现在敌人逐步向东企图打通陇海线,并威胁淮阴、临沂,我军必须寻找机会歼敌。我军休整一个月之计划事实上不可能,将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休整若干天又打,打后又休整若干天,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真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然陈毅“尚能饭否”?

  c、“十二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你们务必在泗阳、淮阴之间歼敌一个至二个旅,顿挫敌锋,以待粟、谭主力到达,歼灭余敌。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十九日,两淮被国民党军占领。“注[2]1946年8月上旬,山东野战军进攻泗县失利,撤至泗阳。9月10日起国民党军沿运河两岸南下,进犯两淮(淮阴、淮安)。”

  B、粟裕主力远在淮安“远水不解近渴”,且单靠中野并不能确保两淮。

  且看《毛谱》记载;9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2],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个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华中野战军主力随即由海安兼程北上淮阴。但两地相距五百华里,一路经水网地带,又缺少船只,天雨不断。本日,谭震林于淮安电告中共中央和陈毅、宋时轮:‘华中主力最快要二十号才能赶到两淮。’......”

  再看上引文《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的有关章节:

  “苏中战役无疑是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的杰作之一。只是,苏中战役并没有缓解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局面,苏中解放区的重要城镇不断丢失,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就在苏中战役进行中,集结于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五个军十五个师十五万人,在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的指挥下,向山东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虽然山东野战军叶飞部、胶东军区许世友部进行了顽强阻击,但因国民党军队最终打通了胶济铁路,山东解放区的军事要点相继丢失,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计划大军南下淮北,在徐州附近寻找战机打几个胜仗,以延缓国民党军对山东的全面攻击。

  但是,接下来的泗县战斗却以陈毅部的严重失利而告终。

  ......

  对泗县的攻击令山东野战军遭受很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在苏中、山东和淮北三个方向上同时并进。身在淮北地区的陈毅对去苏中还是回山东难以抉择,就在他与粟裕电报商讨未果之时,坏消息再次传来:国民党军向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开始了大规模进攻。淮阴无论如何不能失守,陈毅和粟裕立即部署保卫淮阴的作战。但是,陈毅部主力的正面有国民党军的阻拦,部队被缠在战场无法迅速脱身;粟裕部主力远在海安,......。

  向淮阴进攻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此时,整编七十四师攻势迅猛凌厉,华中野战军的‘皮旅’和九纵奉命阻击,尽管官兵不惜生命,英勇作战,依旧无法阻挡整编七十四师对淮阴的一再逼近。‘皮旅’甚至把淮阴城边大运河的堤岸扒开,将整个整编七十四师的攻击路线淹成一片汪洋,但是整编七十四师的进攻还是没有停止。九月十七日拂晓,整编七十四师以两个连的兵力轻装突进,捉到一个共产党士兵并获取了口令后,国民党军冒充共产党骗过淮阴城的岗哨潜入城内。紧接着,整编七十四师的大规模进攻再次开始。内外夹击、里应外合的作战使淮阴城内瞬间陷入混乱的巷战。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攻占淮阴后,继续南进,于二十二日占领淮南。

  两淮相继失守,使共产党人在整个苏中和苏北地区失去了立足之地,大片的解放区由此变成了敌后游击区。......事实证明,面对强敌的进攻,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勇于舍弃一些地盘,集中兵力击敌弱处,才有可能扭转被动局面。......

  整编七十四师从刚刚占领的淮阴出发向涟水发动攻击。此时,连续的作战失利让华中野战军官兵憋了一肚子的火,于是,他们在迎敌的时刻表现出鱼死网破的决绝。守卫涟水城的部队顽强阻击,粟裕调集主力星夜增援。交战双方官兵在黄河大堤上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最终的巨大伤亡迫使整编七十四师放弃攻击退回淮阴。涟水一战,华中野战军也伤亡六千多人。

  在涟水战斗进行的时候,除粟裕因指挥战斗未到之外,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局领导人连续召开会议总结教训。陈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干部的责备。他们因解放区的连续丢失而十分痛苦。陈毅诚恳地承担了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批评,真心实意地维护团结。”

  由此就发生了《毛谱》明确记载的毛泽东9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同意他们的建议,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局面。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次日为中央起草致陈毅等电,指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二十五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并告张云逸、黎玉、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指出以陈士榘任合并后指挥部参谋长为适宜。”

  并进一步发生了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合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而《毛谱》此系列记载所明确反映出来的信息就是:

  五、内战初期,敌强我弱且全面进攻一时难扼制态势明显,而我各解放区只能分兵迎敌,结果则往往难免人损地失,从根本上说,这不是陈、粟的过失,而是从毛泽东中央军委到各解放区及野战军主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

  六、由于山野作战陈毅以及宋时轮指挥明显不给力,所以才最终促使毛泽东党中央下决心作出重大决定:“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党中央对粟裕自抗战以来尤其是苏中战役中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依重。

  “战役指挥”指什么?就是战役目标、计划、部署和具体的前线总指挥!这就是说,这既不是毛泽东党中央的临时性决定,也是在当时陈毅老资名望地位高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最终就是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进行淮海大决战!

  而这一点更有陈毅的自我介绍作为明证:“我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政治工作上,依靠的是谭震林同志;在军事组织指挥上,依靠的是粟裕同志。’我自己则是‘点头’和‘摇头’的关系,也就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要由我来定夺。

  “陈毅对粟裕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陈毅在《关于增强纪律性,反对不良倾向,加强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报告中说:‘这次战斗布置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司令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我们都同意他的意见,他对于战役胜利贡献最大。’1947年3月9日陈毅就莱芜战役对记者谈话量说:‘......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摘自何新博客2017-10-03转风卷战旗《谈谈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

  3、败军之将李默庵关于苏中战役的回忆文章,其他国民党贪腐政要败军之将回忆录,共同的最大特点是粉饰失败揽功诿过:自己党国忠臣良将正人君子;如果都要当成确凿史实,那么整个现代中国革命、党史、军史就要推翻重写,而蒋委员长就更成为“亚圣”要供起来了!

  尤其这个败军之将李默庵,早不写晚不写,惨遭蒙冤贬谪打压的开国大将粟裕逝世了,他又受到第二代核心的高调接见身价倍增,于是就来了这么一套。其实,无非是趁此机会向大陆国人表示他曾经的多么高明,虽败犹荣:虽然损兵折将但不值得心痛,而将整个淮海地区强势国民党军的合力进攻下占领两淮苏中解放区的功劳都要算在他的名下,且一句轻描淡写的“我部上报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就将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贬损成虚报战功的伪君子,一下子打到几乎18层地狱,并且从此成为一些人贬损粟裕的又一新口实!

  所以,还是那两问:

  七战七捷后,苏中解放区丢失了,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5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死守苏中解放区首府甚至处处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八、涟水(二保)南临金门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这里尤其有必要简说金门登陆战役的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这有陈毅1954年“在批判饶漱石问题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录)为证(转引自何新解放战争研究史料《陈毅1954年对饶漱石的批判发言》):

  “有一件事报纸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本来是军事秘密,不该讲到此地,我忍不住讲出来,因为在座各位是民主党派的领导同志,想来也不会对外传出去。

  就在解放上海那年秋天,为了给解放台湾打下基础,党中央决定首先解放金门。这是台湾的门户。三野受命担任这个伟大的任务。可是,当时我作为三野司令员,和饶漱石对如何执行解放金门的任务,发生了分歧意见。

  一向失败主义思想的饶漱石,当时又产生了轻敌思想。......饶漱石认为蒋介石已经完了,只要我军一登陆,金门就会不战而降,派一、二师人进攻金门就能解决问题。

  ......我的意见是蒋介石必定会不惜一切牺牲,坚守金门顽抗,我军必须以全力进攻金门,并且在万一战局不利时,作最坏的准备。饶漱石不同意我的意见,......

  结果,那次战役,我军失败了,损失了一万多人。主要责任落在饶漱石的头上,但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及时反映给党中央,我还是犯了错误。对此,我也作了检讨。”

  另外,记得山民在多年前看的一份资料中,具体指挥战役的是一位副军长,军长不在,他负有直接责任:情报不准,海况不明,未作周密方案,仓促投入作战,且严重违背粟裕关于必须充分准备包括五倍于敌的兵力方能进行作战的指示。

  所以,将此战失败的责任都算给粟裕是不符合史实的。

  而且,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仅以山民所陋知为例:

  兵圣毛泽东:

  一是为打破敌大军对井冈山的大规模“围剿”而与彭德怀分兵,他与朱德向赣南出击,结果连续两次遭到敌军在大余城、寻乌圳下村猛烈袭击几乎被俘而部队折损大半。同时彭德怀也丢了井冈山这个党和红军的唯一根据地——连家都没了!

  二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再次出山并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役,由于情报错误,湘军非但未被围歼反而打成消耗战,几乎顶不住湘军反攻,连红军的宝贝疙瘩陈赓的干部团都拉了上去,并急令红一军团紧急救援,最终不得不撤退。

  而毛泽东品格崇高,从不讳言曾经打过败仗。

  再如周恩来、贺龙、叶挺南昌起义后的进军广州失败;林彪的四平失利;彭德怀的丢井冈山和榆林失利;聂荣臻的大同、集宁失利;陈毅的泗县失利,等等。

  总之,共产党的开国元勋们,既非神仙亦非完人,包括被山民颂为古今第一兵圣的共产党人民军队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而况粟裕呼!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探源浅析

  三、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视蒙冤的冰山一角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批判刘伯承粟裕萧克的文件至今没有解密,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重要说法,多传自当年一些知情人之口。所以,山民这里引用的只能是一些转道而来的认为有其可信性的信息。

  (三)“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及“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1、“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

  A、杨尚昆的“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

  转引自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10-10):“楚(青,粟裕夫人。山民注)老《慰英灵》一书披露:杨尚昆说粟裕1958年蒙冤,不过是因为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德怀)、聂(荣臻),半个是陈毅。”

  B、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披露:“彭德怀斗粟裕的时候,聂荣臻、徐向前也都很积极。当时说是得罪了三个半元帅,那半个是叶剑英。粟裕只听毛主席的,其他人怎么说,他都不管。“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

  4、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主要证据就是强加给粟裕的那些罪名。

  (四)粟裕的罪名及后来透露出来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粟裕的罪名总括起来主要是:

  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和几位元帅关系都搞不好、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

  具体说来主要有:

  1、“三次擅权”: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

  这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恐怕这是当时引起毛泽东震怒恶评从而导致解除其总参谋长职务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次擅权说”的主要根据(据彭德怀全传编写组《粟裕三次“擅权”:“背着”毛泽东调志愿军回国》,老年生活报2013-04-13载):

  “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1955年6月20日深夜,彭德怀接到南京军区急电,说皮定钧(福建军区副司令、中将)从北京回来传达粟裕总参谋长6月18日指示‘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彭德怀看完电报后感到惊异。便把主管作战的副总长陈赓召来询问。陈说,18日那天粟总长召集皮定钧和作战部王尚荣等研究了福建前线作战问题,认为可准备攻打马祖列岛,并应立即准备。能三个岛同时攻击有利于速战速决,但应由南京军区许世友等研究后再定。彭说,毛泽东批准的1954年8月13日军委关于东南沿海作战方针,你们也参与了制定。明确规定每次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求得战则必胜。打一江山岛就是按这个方针选定的。我曾经告诉张爱萍要用牛刀杀鸡。现在仍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看来总参、南京军区对这一方针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现可先告南京军区打马祖准备工作暂停,听候新的指示。

  6月23日彭德怀就此电报事向毛汇报。毛说,目前台海局势以平静为好。彭说,现在看粟裕、陈赓、许世友等对军委8月13日的方针还缺乏深刻认识。为此提议请叶飞、许世友来北京开一次会,有利于军委方针的掌握和贯彻。毛表示同意。

  7月18日彭德怀主持召开福建沿海会议。粟裕说,6月18日开会时只是告皮定钧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三个岛要同时攻击,皮定钧可能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但根据那天的会议记录,皮定钧同志未传达错误,此事应由粟裕自己负责。

  事后彭德怀把审定的记录打印出来呈毛泽东。毛于7月13日在记录上批示:‘6月18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忽略外事纪律

  195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除毛泽东率高规格代表团出席外,中国还派了规格最高的军事代表团。按预定日程,中苏两军领导人对口会见,但仅限于礼仪性质,不谈实质性问题。

  粟裕总参谋长同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会面时说:‘今天向索元帅还有一个请求,就是不知道苏军有没有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的材料,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份。因我们那儿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职责不太明确,我们总参谋部不是不管,而是管的东西太多了。管得太多就可能忽略大的问题,现在总军械部也由总参管了,这样发展下去,总参的工作越来越多了,国防部只剩下办公厅,也就是萧向荣他们了。我们不知道哪些工作应由国防部来管,哪些应由总参来管。’

  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提出,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粟裕已经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材料,是有违外事纪律的。陈毅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

  调兵问题

  粟裕是在1951年11月12月被军委任命为副总参谋长的。1951年12月28日总参曾发文重申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调动的命令,要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才能发出。

  1957年11月,粟裕鉴于撤军事已准备了两三个月,回国后的驻地及分批撤离和单位都已有安排,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此事都知道,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大概是于2月26日,粟用总参名义下达了第一批回国部队3月8日回国的调动命令。彭德怀、毛泽东看到后诧异,这明明违反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规定。彭德怀询问粟裕,粟说只看了电报首页,未看末尾的署名。此事,粟在军委扩大会议5月28日小型会议上作自我批评说:‘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

  粟裕在打马祖、向苏联要材料越权后,又第三次涉及毛泽东的调兵权,这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粟裕的原因。据《彭德怀全传》”。

  (2)“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而且“阴”及被透露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这又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山民,就是一介社民,不可能查阅党国档案资料,而且尤其是“粟裕事件”档案至今仍被冰封,故只能从报刊网络中透露的蛛丝马迹一窥当年的冰山一角。

  张雄文2016-10-10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披露:

  “2007年5月前后,我有幸拜会了诸多粟裕大将的知情者,他们都有粟总善良的一面,待我十分友好。当我向他们打听书本以外的粟裕大将事迹时,他们或谨慎,或爽快,到底叫我知道了许多外人无法了解的事情,现整理出来发布,以备遗忘。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若是脏水桶林彪干的,多好!)我不能一一标明出处,只能以字母代替,并请大家记住李商隐的诗:‘武皇内传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

  “A老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国防部与总参之间的矛盾早被反映到毛泽东那里。粟裕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请求谈工作意见,毛未答应,只交待陈毅了解情况。期间,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人参加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毛泽东叫大家谈谈对粟裕的看法。全场默然。半晌,毛泽东只得点名陈毅:‘你跟他在一起时间最久,你说说!’陈毅面无表情地回答:‘只有一个字,阴!’然后再无别话,全场震惊。这个评价给毛、彭、邓、聂印象极深。几天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总说要加温: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26日、28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粟裕解释自己曾经谦让陈毅当华野司令,陈毅不做声,彭德怀冲口而出:‘这正说明你阴!’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个人主义,就是大盗,大盗盗国!’1948年豫东战役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司令部不同意打(可见《粟裕年谱》),在毛泽东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此时,其中一人(邓小平?)说:‘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要求公开讨论粟裕‘阴’的问题,陈毅做了专题发言,彭大加赞赏:‘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对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8月,毛泽东继续受影响,称粟裕为军队的‘坏人’。

  此后数十年,邓防备粟裕的‘阴’,尽管粟裕1975年示好,总不给他平反,也不重用。不止对越反击作战时弃置一边,中顾委成立,还让粟裕的部下许世友做副主任,粟却为常委。”

  另据上引刊物《期刊文萃》刊《粟裕大将蒙冤始末》中的更明确记载: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奇怪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问题也列入其中。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但是,粟裕越解释,会场上的火药味就越浓。当他说明自己的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和主动不就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一职时,彭德怀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

  “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告洋状’进一步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促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转变,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晚年彭德怀身陷囹圄时,曾多次对58年错整了刘伯承与粟裕表示了发自内心的忏悔。”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代二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毛泽东要通过“大呜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绝对领导权

  (一)“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

  1、粟裕与彭德怀的主要矛盾

  之所以将彭德怀放在第一位,因为他是“倒粟”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推手。

  《彭德怀主管军队信不过粟裕常对其出言不逊》(来源:武汉文史资料,作者梁丞,2013-03-08)载:

  “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山民注: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主要助手。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做了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正式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彭德怀信不过粟裕,另一方面粟裕为人又一向坚持原则,不事迎合,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是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就任总参谋长之后,很快就提出抽出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于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的建议。

  对此,彭德怀认为没有必要,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暴发,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个军区临时抽调部队组织战略预备队。粟裕则坚持认为,等战争暴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一旦暴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阴,将会失去战机。(山民注:在粟倒后,中央军委最终还是组建了战略预备队)

  成立国防部后,各总部仍直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参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于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年,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

  19571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却被军委领导认为粟裕是‘告洋状’。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隔阂与意见分歧,性情比较爆燥的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甚至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都会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在工作中很难得到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的支持,他对军队建设和日常工作提出的许多重要建议和意见,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批复,这不免要影响到总参工作的正常运行,包括他主持下拟定的全军的作战计划,竟也长期得不到批复。而越是这样,粟裕就越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958年9月参加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时,他还当面向毛泽东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跟毛泽东谈谈自己对军队工作和总参工作的意见。......1958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举行第一次小型会议,参加会议者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和军队的中央委员。彭德怀在会议上宣布这次扩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整风、整编两大问题,要采取大呜大放、大争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令粟裕深感意外的是,一天之后,即5月26日,当他接到通知赶去中南海居仁堂参加有军委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时,发现会议竟是冲着他来的。与会者就粟裕在所谓‘总参与国防部关系’上的‘错误’进行批判。批判中给粟裕扣的帽子有‘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还向总参二级部的领导作了专门的传达,明显是为在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定调子。

  “......28日,粟裕就被迫在有5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第二次小型会议上作检讨。但这时会议的气氛还比较缓和。对此,毛泽东很不满意。他认为会议的温度不够,因此要求元帅们和与会者以整风的精神大呜大放,通过会议与小字报相结合的办法,一周之内使空气紧起来。”

  2、粟裕与聂荣臻的主要矛盾

  上引《期刊文萃》载:“由于从建国初期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的,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要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过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必要上报。没想到毛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年夏提出了批评。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作了批示,而且把粟裕与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并借机对聂又作了批评。这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3、粟裕与陈毅的主要矛盾

  他们战区正副主帅之间的主要矛盾,除上文所引陈毅揭批粟裕“阴”的发言中的只言片语外,无从找到更多的资料依据。但是从另外若干回忆性文章的披露中,山民推测可能主要与以下事件有关。

  (1)华野及中间分出的内、西兵团,主帅是陈毅,而毛泽东中央军委却明确指示“军事指挥交粟负责”;而粟裕又是一向对军事有独到深刻见解且敢于坚持己见的副帅,陈毅难免有被架空的感觉:打了胜仗,主要功劳是粟裕的;打了败仗,自己还要首先检讨!

  陈毅是人,不是弥勒佛,再大的肚量,心里能不产生冤恨?

  (2)为改善中原战局,淮海大决战前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华野临阵换将,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仅由于粟裕的极力谦让和挽留,陈毅才得以兼了个虚名的司令兼政委而仍须去中原,粟裕虽是暂取陈毅职权而“双代”,但实际统帅全军。

  这是陈毅从思想感情上极难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尴尬处境。他无法公开冤恨毛泽东和中央,而只能更冤恨粟裕。

  据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文载:

  “A老说:为写《粟裕传》,他采访过东南野战军组建时期的东南局副书记J老。J老亲口说了个真实故事:1948年5月,陈毅被调离华东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任管后勤的副职,心情比较沉闷,但外表还看不出。未上路前,J老陪陈毅下棋,因两人平素较熟,那时等级也不很森严,J老便笑到:‘陈老总,中央原来叫粟司令管打仗,现在又将你调走,看来你打仗不行啊。’陈毅一听,脸色顿时十分难看,忽然起身,一把掀翻桌子,说:‘谁说我打仗不行?’满屋人惊呆了。J老自知造次,忙道谦不迭。”

  (3)陈毅与饶漱石矛盾死结粟裕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饶漱石又十分依重支持粟裕,这可能是陈毅暗恨粟裕的更深层原因。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华中局,军政(党)主官陈饶矛盾分歧激化不能相容,毛泽东和中央不得已调陈去延安参加七大,同时协调二人关系。(详情请参阅陈晋2017-08-21《毛泽东给陈毅回信:“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炼习忍耐”》)但深层死结并未解开。终于在饶被打成“反党集团”主要人物之一时,陈大批揭饶“罪行”才出了一口恶气。

  而由此产生的系列恶果之一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专司军事                                                             且擅长作战计划、部署、指挥的副主官粟却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偏偏他的擅长打仗,又使占据党政主导地位的饶必然要依重支持他。如此一来,一向为人处事低调希望远离人事斗争漩涡的粟就完全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漩涡中间:他该支持哪个?一边是军长、司令员,一边是政委、中央局书记!而尤其他还是一个对军事战略战术善于独立思考又敢于坚持己见的军事副帅,军事主帅陈能不忌恨?

  在陈毅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痛揭粟裕“阴”的发言原稿没有公示于前,民间社会,我这个愚陋山民就只能作此推测:这就是粟裕的所谓“阴”!此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什么“阴”的新证据。相反,“阳”的证据倒是一大堆!

  4、粟裕与后来的第二代核心的主要矛盾

  这只能从并不明确的后来的第二代核心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粟裕的那句尖锐严重揭批发言“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中窥探他内心的愤恨。此外暂无别的明显踪迹可寻。

  但是,在成为第二代核心主导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而为世界瞩目的时候,就明确宣布“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待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引自《邓选》第三卷《对二野历史的回顾》1989年11月20日)——我才是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真正指挥官!

  所以,晚年的粟裕 “(我听他夫人楚青同志对我说,粟裕首长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为什么他不写、不读、不看呢?我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对此有想法。”(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鞠开,2018-03-29,原题:《史海钩沉:粟裕淮海战役大胜斯大林连赞“奇迹”》)

  而在“后来杨德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给58年扩大会议受批评的人平反,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张震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到此为止了。”(摘自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粟裕秘闻》第十四节)

  (二)军委扩大会议批粟走向极端被毛泽东觉察已经偏离他预想的效果时,他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但粟裕终于未能解脱及其根源。

  1、毛泽东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

  “会议期间,毛泽东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毛点头赞同。此后毛说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因此,陈毅听了7月14日粟裕第三次大会检讨之后,主动走上前去握粟裕的手说:‘讲得很好。’并且带头鼓掌,表示通过。......

  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引自上引文)

  2、对批刘撤粟萧毛泽东的处理过程动机,山民推测至少有以下重要之点:

  (1)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见《毛谱》批示)批刘撤粟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加强以他为核心和主导的中央军委在全军的绝对领导权。

  (2)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强化对军队背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教条主义”和“分散主义”批判斗争,从而使军队思想作风回归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且同时也给彭德怀敲了警钟!

  (3)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进一步揭露军队高层的深刻矛盾,从而看清“水”到底有多深,并寻求妥善处理办法。

  (4)通过严批刘粟萧解除粟萧职务以儆效尤,尤其是粟的“违纪”“告洋状”。

  (5)让“三个半元帅”以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批刘倒粟萧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从而基本达到维护他和他们的团结亦即毛泽东的集中统一目的。

  所以,终毛泽东之世,粟裕就不可能得到平反。

  3、尽管对刘粟萧严批粟萧解职,但毛泽东还是严格把握着分寸

  (1)刘被保护过关。

  (2)粟萧被解职但没有严重政治定性,尤其对粟没有定性“反党夺权”“阴谋家”。

  从《戚本禹回忆录》看,毛泽东内心还是喜爱并准备一旦发生大战还要重用粟裕的:“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在此书此节注释中,戚本禹记载:“毛主席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是想重用粟裕的,粟裕是唯一一个主席亲自指定参加中央文革碰头会的。1967年春,毛主席还在一次会议上表扬粟裕,说‘粟裕是我们的大树将军’。这无疑是肯定了粟裕的历史功劳和他对于新中国的无人可替代的贡献。”总之,粟裕与朱老总刘帅一样,而与彭德怀林彪不同:有大才而与世无争,不参与政治斗争,让毛泽东放心!

  这里,山民认为还应该为毛泽东再说句公道话:他组织和推动1958年军委扩大整风会,并没有全错,今人更不应该跟着瞎起哄“一风吹”,其根本道理在于:

  七、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残酷艰危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整套成功的战略战术思想亦即毛泽东军事思想,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它是马列主义中国化即在中国——中华民族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科学产物。它是我党我军战胜一切敌人尤其是外国侵略者的无价法宝,是我党我军治军的灵魂。它完全可以而且完全应该依据新的国内外军事动态发展创新,但是,绝不能放在次要地位,更绝不能抛弃;而且于当今尤甚!

  八、苏联苏军在同强大凶狂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残酷激烈战争中是最终胜利者,主要根源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即在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条件下的空前大规模重兵集团、机械化尤其装甲化航空兵化的立体化的残酷激烈而胜利的战争中的正确战略战术,它无疑不仅是世界战争史宝库中的无价珍宝,同时也是我党我军进行反强大侵略者全面现代化立体化战争预习中必须认真深入学习研究的最可宝贵借鉴之一。但是,借鉴就是借鉴,既不能照搬更不能宣宾夺主,取代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根本治军从而教育方针。

  尤其必须看到的是:苏联苏军的最终胜利是在付出了十分惨重惨痛的多次失败并深刻地吸取了严重教训后才取得的。也就是说,它在战争前期的一系列严重战略战术错误也必须同时为我党我军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借鉴。而这一点,我军当时的最高学府亦即刘伯承元帅可能是做得不够的。

  九、从《毛谱》的一系列记载(本文从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1958年的军委扩大整风会议,毛泽东更关注的是反对和批判教条主义问题,因为它事关我党我军治军之本,而不是被所谓“大鸣大放”“火烧”向斜路的大批特整粟裕一系列“严重错误”问题。而且,从他的原秘书戚本禹披露的信息看,他对此是心中另有看法打算的。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为粟裕蒙冤辩诬

  除了上文已引证的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在第三代核心授权以中央军委名义发表纪念粟裕丰功伟绩文章为他平反外,这里再引证一些当年知情老部下的辩诬文章看粟裕有多冤。

  (一)《老部下为粟裕大将辩诬:他没从国外私自调兵回国》(新民晚报2013-02-08 作者乐时呜等)

  “...... 近些年有人不顾事实,写了所谓‘粟裕因三次擅权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评’的文章,造成不良影响。作为粟裕同志的老部下和关心那段历史的人,认为有责任维护中央军委对粟裕同志已做的正确结论,维护党史军史的严肃性,把历史的真相说出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同志以清白。

  3、所谓‘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解放金门、马祖是中央军委的决策。195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1957年底解放金门的作战任务。......1955年2月底到3月初,粟裕邀集各总部、海空军领导同志一起,听取南京军区领导同志关于视察福建的情况汇报,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打马祖作战规模较小,补给容易,战斗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建议‘以解放马祖为下一步军事斗争目标’,争取于1955年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3月5日,粟裕将讨论结果报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并军委。彭德怀于3月9日批示:‘同意先打马祖部署。’

  1955年4月15日,南京军区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全面的进行准备,实施时采取逐岛攻击的作战手段,并准备先攻高登或同时攻占高登和北竿塘,而后再攻占南竿塘’,具体组织指挥工作交由福建军区负责。南京军区将这一部署,同时上报中央军委与总参谋部。

  粟裕看到上述报告后,认为福建军区机构不健全,难以担负此种复杂艰巨的任务,建议南京军区派员加强。......时过两个月,总参谋部一直没有得到福建军区执行情况的报告。6月中旬,粟裕从在北京参加集训的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那里了解到,攻击马祖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不充分,预定参战部队仍在执行一年一度的训练计划,......,他们计划在8月份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两栖作战演习,后即投入战斗。粟裕认为,‘对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确实很差,                       亟须认真执行’。

  6月18日,粟裕与陈赓副总长一起,约见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指出:解放马祖的准备工作应从困难处着想,战斗与战役实施过程中力求速决,以显示我军力最强大,减少美帝干涉的机会。按照南京军区4月15日所作的全面准备逐岛攻击的部署,充分准备,确实进行。粟裕当时将三个茶杯摆成梯阶队形说:......。请他们详细研究,具体计算,将研究结果报告军委最后研定。这次会见谈话,工作人员没有作记录,结果造成与会者记忆误差,引来一场风波。

  彭德怀于7月8日召开福建沿海作战方针问题会议。......可是会议纪要不顾粟、陈二人的说明,仍然在注释中写上:‘粟总长确曾指示,要全面准备,同时攻击。’这个会议纪要,经彭德怀审定后报请毛泽东批示。7月13日,毛泽东在这个会议纪要上批示:‘六月十八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1955年8月31日,粟裕写出《关于六月十八日约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谈攻击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的检讨》,报彭德怀副主席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如实报告了处理马祖战备问题的经过,同时说明会议纪要中的‘注释与上述情况是有出入的。’彭德怀阅后批注:‘已阅。’毛泽东阅后批示:‘已阅,退粟裕同志。’同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阅后‘还毛’。一场风波,终于了结。

  上述事实表明,在对金门马祖战备问题上,粟裕完全是执行中央军委的决定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指示,根本谈不上‘擅权’的。

  2、所谓‘忽视外事纪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后,......总参谋部等各总部仍然直接受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但是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当时国防部没有专门设办公机构,军委办公厅同时也是总参办公厅、国防部办公厅,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此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同志又是国防部长,为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要求有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但是,究竟哪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哪些文电用中央军委或总参谋部名义发出,没有明确规定。总参谋部起草的文电,常常因为署名问题受到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批评。总部机关部门感到难以适从,纷纷要求有明确规定。因此,中央军委1955年3月16日会议决定,责成总参谋部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条例。从1955年到1957 年下半年,总参谋部先后5次拿出条例草案送审,都一次次被打了回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并多次对粟裕说:‘你们问问人家是怎么分工的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以苏军为榜样,这个‘人家’不言自明,就是指苏联军队。

  不久这个机会来了,......索科洛夫斯基说没有现成材料,简要介绍了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和关系,说他们的总参谋部隶属于国防部,没有什么分工问题。几个月后,1958年3月,苏军向我军提供了有关的书面材料。据随行翻译说:‘这是一场礼节性的拜会,谈话时间很短,时间不长,前后加上翻译时间在内,大约二十来分钟,双方主要谈友谊、友好。’

  这件事,......后来又被无限上纲为‘里通外国’。这些大帽子如今早已被掀掉了。

  3、所谓‘越权调兵’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粟裕是十分清楚的。1951年12月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就是以总参谋部名义发出的。

  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回。1958年2月,粟裕提出志愿军撤回国内后具体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军委第143次会议讨论,基本同意第二方案。根据军委会议的决议,总参谋部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总参谋部作战部先是起草了以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没获同意,又改用国防部名义,仍被打回,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说这个命令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总参作战部只好重新起草了以总参名义下达的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送给粟裕。粟裕认为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妥,但是已经几次反复,就在电报稿上写上‘请彭总阅后发’,意在给彭德怀思考审定的空间。彭德怀接到电报稿后直接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结果被否定了。最后志愿军回国的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的。就是说,这个以总参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电报,是根据军委领导指示起草的,这个电报既未上报中央,也未下达部队,是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草稿。这样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怎能成为粟裕‘越权调兵’的证据呢?

  粟裕同志在总参谋部

  1954年12月,军委任命粟裕同志为总参谋长。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向他宣布中央的这个决定时,他很吃惊。他说:‘主席,我不能胜任!’毛主席说:‘你可以胜任。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吧!’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他对中央军委首长和元帅们非常尊重,处理重大问题都事先请示,事后报告。对上级的每一个指示,他都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他对陈赓、黄克诚、张宗逊、张爱萍、李克农等几位副总长都很尊重,遇事总是在一起商量。为了加强集体领导,他建议成立总参谋部党委。他光明磊落,不隐瞒自己观点,从不吹吹拍拍。他不善于交际,全部精力都考虑作战和军队建设问题。他交待我们在办公室搞活动图版,在宿舍也挂了地图。他一不下棋,二不打扑克,像战争年代一样,一有空闲,就手拿几份文电资料,对着地图聚精会神,伫立思考。他一口气可以说出几十个军的部署和任务,思考问题缜密锐敏而有条理。他实事求是,处理问题总是从实际出发,防止主观片面,不说空话和大话,更不看风使舵,或者苟且迎合。他坚持真理,坚守原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决不轻易放弃,总是诚恳地提出来,不顾个人得失。更令我们钦佩的是,粟裕同志能经受住委曲和误解。他说:我相信自己的几十年革命实践是足够说明自己的。”

  (二)战友陈士榘上将谈粟裕蒙冤

  据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那天和我透露过一件事情,就是五十年代在一次小范围的军事会议上,主席曾经流露出对粟裕的不满,而且还使用了激烈的语言。我追问父亲,主席为什么这样?父亲说:主席为什么这样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解放战争跨越长江的时候,主席让粟裕尽快渡江。但是粟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认为需要等待时机,晚了几天。

  “父亲说:‘......但是粟裕1958年还是受了批判,还是有两位老帅对他有看法。‘谁工作中都会有缺点,一上纲上线就没边了。‘由于主席那个时候听了倒粟的汇报,也对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评价。’“

  (三)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罗瑞卿大将谈粟裕蒙冤

  《1958年罗瑞卿评粟裕遭批判一事:有人硬往死里整》(凤凰历史2012-07-21作者张雄文)载:“一个老部下问粟裕到底怎么回事时,罗瑞卿说:‘粟裕也是人,难免有缺点错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常的,但这一回不对了,是有人容不得他,硬往死里整啊!’

  “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也不幸突然落马,被人拿出他整粟裕的方式开始不断地整肃。

  这年的9月15日夜,毛泽东出席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扩大会议时,许多高级将领粉粉揭发彭德怀曾多方面排挤和打击原总参谋长粟裕。

  众人发言后,毛泽东明确表态说:‘去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彭德怀提出来要搞的,批判粟裕彭德怀不能说没有责任。’

  他还用手指一指在座的罗瑞卿:‘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

  罗瑞卿当然为粟裕高兴,当即欠了一下身子,点头表示:‘是!’随后,他找到粟裕,转达了毛泽东的话。

  几个月后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虽然没有公开平反,但待遇明显好于以前。”

  (四)东北战场军事统帅且已擢升中央副主席而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林彪谈粟裕蒙冤

  《华野高层内幕大曝光粟裕竟然敢干这事》(铁血军魂的立方时空《随笔·军事杂谈》2014-04-10)载: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还有若干回忆资料显示,林彪生前最欣赏的高级指挥员就是粟裕。在粟裕蒙冤后,林彪不避嫌疑多次变相安抚。连毛泽东的原秘书戚本禹都知道“林彪后来说过,那个仗(山民注:消灭74师)他不敢打。”(引自《戚本禹回忆录》)

  (五)重要的知情者同样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谈粟裕蒙冤

  为什么要引用戚本禹的话?他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文革中曾被毛泽东批准关进秦城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又被第二代核心坚主判18年徒刑,出狱后对毛泽东无一句冤言,品格高尚令人尊敬!所以,他的回忆可信。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载:

  “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江青对谁都看不上眼,但就是佩服粟裕,《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赞美粟裕的,就是江青去亲自作指导的。毛泽东也是偏爱粟裕的,见了粟裕一天都高兴,听到粟裕来,马上出来迎接。

  “彭德怀整刘伯承、整粟裕,在政治上是犯了大错。刘伯承、粟裕底下有多少人啊!他们对彭德怀能满意吗?事实上当时不但是这些人对彭德怀不满,而且是党内普遍对彭德怀有怨气。

  粟裕有了不起的战功,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毛主席都说粟裕是‘大树将军’,对这样一个人搞残酷斗争,彭德怀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甚至是犯了众怒。这也为他后来在庐山会议上‘墙倒众人推’埋下了伏笔。”

  (六)《粟裕夫人:对粟裕的打击都是来革命阵营内部》(凤凰历史2013-01-19摘自《慰英灵》作者徐充、刘顺安)载:

  “他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征战一生,业绩辉煌;蒙冤半世,压抑坎坷。对他的打击都是来自革命阵营内部。我曾说:粟裕同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位领导说:不,他是伟大人物。我看合起来应该说是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历来名将鲜有善终,古今中外皆然,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于幸免。何况粟裕同志出身于一名普通士兵,为人朴实无华,不事迎合。所以他的悲剧反映着历史、社会、人际以至人性等诸多方面。粟裕同志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难道不是吗?

  常言道,‘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后人何从评说?《粟裕传》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但他之所以蒙冤和平反之所以障碍重重却尚是朦胧和空白。从粟裕同志本人申诉起,到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两位副主席发表文章代表中央军委为他正式平反的十五年间,我随时记下了有关情况。从这仅仅限于我亲身的经历,可略见冰山之一角。

  在希望与失望交替的岁月里,我的泪干了,我的心冷了,在极度痛苦时我曾经激愤,但现在我已经超脱了个人感情冷静地看待这一切,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待了!”

  这就是大彻大悟!

  这就是凤凰涅槃!

  结束语

  该说的愚见,山民以为已经表达清楚。

  末了,谨引粟裕同志生前的晚年悲壮诗句作为结束语,同时谨以此拙文致祭这位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人民英雄英灵:

  《七律·抒情》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壮哉,粟裕大将!

  伟哉,粟裕大将!

  哀哉,粟裕大将!

  二0一八年四月十九日至五月九日晨校改

  于陋屋   晴,无风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应复原他杰出无产阶级革

  命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

  周方

  大纲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二、题外的话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十三、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十四、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十五、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托依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十六、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敌强大援军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八、涟水(二保)南临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战役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及平反难探源浅析

  一、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探蒙冤的冰山一角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毛泽东要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中央军委绝对领导权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谈粟裕蒙冤及辩诬

  结束语

  事情的缘起

  题内题外的话

  一、题内的话

  大约自去年下半年起,当今中外著名学者何新先生在新浪博客连续转刊关于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研究评价文章,认为多年来的一股“造神”风是针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点,凭他的敏锐嗅觉,不无道理。

  但是,在何先生的系列考证研究中,却再次将粟裕定性为一个既无多少独立军事指挥大权且凡独立指挥几乎必败无疑,更揽功诿过甚至谎报战功以至阳奉阴违的不堪现代中国革命军界人物,以至言辞多有贬损讥诮。而且,一切不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来自哪方面的,几全部采信;一切有利于粟裕的证据,无论如他所宣称信奉的多么权威文史资料,几一概不予采信。对此,山民深感心痛,不唯痛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亦痛何先生,深以为过矣!如果是别人写此类研考文章,山民或不屑一看。山民以为,一切还是以实事求是为归吧。

  只可叹,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献全身于革命,命运却如此多舛!生前蒙冤漫漫26载,死后又冷藏10年,而终于被第三代核心军委主席签发,由其时两军委副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署名发表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为他平反,恢复他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崇高历史地位,高度评价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尤其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高度赞扬他相忍为党为国为军的崇高胸怀品格。然而世事难料,竞然就在正式平反后23年的今天,他又一次被政治斗争推向风口浪尖!

  从何先生发表第一篇关于粟裕研究评价的文章起,就引起山民的关注,遂逐一复制几无遗漏,并另外搜索相关研究文章复制,共达30余万字,打印成8个分册。随后又尽可能仔细地研读相关文献典籍的相关内容,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年谱》(下文简称《毛谱》)、《毛泽东传》、《邓小平文选》(下文简称《邓选》)、《邓小平谱》(下文简称《邓谱》)、《中国战争通鉴》(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戚本禹回忆录》(香港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下文均略上书出版社名),并两次细看由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历史文献性巨制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而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央军委平反定性评价结论基本相同。所以,本篇文字,就是山民将整个“粟裕问题”综合归纳为两大方面简要谈谈个人愚见,并同时供方家批判。

  二、题外的话

  为什么又扯到题外?其实也还是题内,就是山民此前对何先生的认知。

  山民生性愚顽,知识浅薄,不通世故,不懂权变,一根筋,一条道儿走到黑,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者。故命运多舛九死一生几致失忆,且屡遭贬谪流离而死不悔改,明知眼前是烂泥潭又一脚踏了进去,一生誓言“为文不为媚时语”,最终被体改为特色工人——新无产者。山民能苟活至今,全赖苍天眷怜!

  何先生最初引起山民极大兴趣和关注的,是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他同一个日本学者的访谈录,并随即收藏。后来他的网易博客在山民有了微机就成为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山民窝居偏远小城,无幸买到何先生大作,但其博客文章被复制者,足以打印成好几本书。故对何先生在全面内外私有化改革开放狂潮中苏世独立出淤泥而不染析疑纠谬秉笔直言肃然起敬,且在解析经济疑难杂症、外国文化历史诸方面认为是自己的导师,并不顾愚陋上书党中央领袖举荐重用他和黄奇帆、江涌、戴旭、杜文龙四位先生。故在他宣告世人罹患不治顽症将不久于人世时,山民就破例向他的邮箱发了一封近乎悼词的信,说如果他先我这个伤病缠身的老山民而去是会哭的!但恶性难改,同向他申明:不认同他的若干观点!其实,山民的哭他,更多的是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和被改革开放的新生“草根阶层”!

  本年3月23日,在何博上又看到何先生住院手术并在康复中,唯愿他早日痊愈继续关注国计民生和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局势。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前已

  遭蒙冤今日不应再遭贬损

  四、如此革命品格胸怀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一)以德报冤品格高尚实例

  1、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年10月16日)载:“B老说:陈粟两家1958年后再无私下往来。《粟裕传》传记组采访楚青,问:‘1958年后,陈老总到您家来过吗?’楚青摇摇头,说:‘人家是领导,怎么会到我家里来?’

  “C老说: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主动参加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没工作,处境也不好,粟裕将她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并时常照顾,一直到1975年去世。陈毅次子陈小鲁正关在监狱,罪名是‘现行反革命’。粟裕设法将其弄出,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张茜去世后,粟裕干脆将陈小鲁接到家里,包吃包住,以后还做主,将孤儿的他招为上门女婿。为此,小鲁与大哥昊苏关系很不好。

  “类似以德报冤的还有扶养刘锡荣。刘锡荣父亲刘英,浙南游击时期准备杀掉粟裕。两人互相防备,各带人马分开后,粟裕才知道身边一部下为刘英的暗探,奉命可随时干掉粟裕。刘1942年牺牲后,此人成为粟裕手下将领,又成长为高级干部,但粟裕待之如初,从无穿小鞋之事。后来《粟裕传》传记组到家采访此人,了解刘英派他紧盯粟裕一事。此人几小时默默独坐,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始终不发一言,因不能证实,《粟裕传》传记组只得屏弃这一细节。刘英之子刘锡荣被粟裕派人从要饭路上找回,收为养子,精心培养,成为中纪委副书记。”

  2、张雄文《庐山会议刘少奇提醒粟裕:58年彭整你的事说说》(2013-07-17)载:“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找到粟裕,关切地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不过,粟裕只是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愿意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坚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自己的清白。”

  另据金汕陈义凤文(凤凰网历史2012-05-31)《上将陈士榘晚年揭秘粟裕挨整真实原因》(转摘引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金汕陈义凤著,陈人康口述,人民出版社)载:

  “父亲故去后,我仍然关注粟裕之迷。我听北京一些差不多大的高干子弟讲,彭总1959年在庐山为民请命挨整,有人做粟裕工作,让揭发彭总,因为粟裕被批是彭总主持的。但是粟裕拒绝了,他不愿意干落井下石的事情。一直到文革,粟裕一直处于似倒非倒的状态,他的谨慎低调让他没有成为‘敌人’。”

  这一段回忆,从另一个侧面有力证实上引张文所言非虚。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党军内政治斗争中蒙冤而相忍为党国军队,不对彭德怀落井下石,尤显高凤亮节。伟哉,粟裕!

  (二)长期蒙冤遭打压仍然以国家民族人民安危为重,呕心沥血调研御敌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中外共知,自中央军委1958年“整风”扩大会议开始,粟裕长期蒙冤遭打压直到死后10年!

  而在打倒“四人帮”彻底否定“极左”并全面改革开放初期,一切毛泽东时代的“冤假错案”几乎都“一风吹”,就连轰动全国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都被平反。但是,粟裕蒙冤非但没有被平反,更遭政治冷冻,以至被清出中央军委常委,而末年仅送一个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虚衔。

  此时粟裕老将军的心情,即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亦不难推测。

  然而他却相忍为国家民族安危,以带病之驱踏遍边疆关内战略要地,呕心沥血调查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进而为新世纪政治经济尤其军事形势下中国国防战略方针修改制定做出了其他开国元勋所不及的杰出贡献。

  据《湘潮》2012年第3期李戈瑞《粟裕晚年对未来战争的研究》载:

  “由于粟裕的不懈努力,在1980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粟裕说:‘未来战争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就会多死多少人,多付出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1977年8月,粟裕在参加完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军委座谈会后,即赴新疆考察,先后到乌鲁木齐、伊宁、独山子、石河子等地察看地形。考察结束后,他就新疆战略战备工作问题,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和军委战备委员会提出许多关于新疆地区战备建设的建议。此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又多次抱病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湖北、广东等地勘察地形、视察部队,深入作战部队和边防海防前哨,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敌我双方的情况,广收资料,精心研究,并与当地驻军和地方党政领导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粟裕外出调研,总是轻车简从,从不讲究吃住,也不参加宴请。有些单位的领导利用晚上或是星期天来看望,他都是先表示谢意,再劝他们不要再来了,免得影响工作。他向身边工作人员交待,绝对不能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任何礼品。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思考,粟裕感到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全过程作具体分析,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战争初期,因为战争初期对整个战争发展进程关系重大。1978年1月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这是他多年来就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思考的结晶。......1997年1月11日和13日,粟裕先后在军事科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对未来战争初期作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山民注:具体研究成果从略)

  “粟裕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边疆海防,为探索未来的反侵略战争,躬身实践,竭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不过,在这里,山民还要说的一点愚见是: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全面入侵的“诱敌深入战略”绝不应一风吹!

  粟裕老将军晚年对我国我军战胜超级大国大规模入侵战略的研究结果,最终导致改革开放后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肯定了‘诱敌深入’不再是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全局的方针,也不是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的战略措施。”

  对此,山民感到深深的忧虑,基本道理是:既然是我国遭受全面入侵,那就除了美苏两霸再无第三国敢这么做。这也就是说,我国是处在一个相当弱势的战略地位。而在这种极其严峻的不利态势下,全面设防处处抗击,就必然遭致全局被动处处挨打,一如蒋介石的国军抗日。而为要最终战胜强大的入侵者,就必须既有计划地坚守若干战略支撑点,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放弃一部分据点,造成强大敌军的分散占领守备,并在这种战略态势逐步变得有利于我的情况下,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在具有关节点意义的局部地域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装备,歼敌或者至少打残一路,就绝对是我国我军必须使用的正确战略战术。而这里还必须说到的是:尤其是在毛泽东刚刚辞世,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极左”,“一风吹”刮遍全党全军全民即全国的极不正常历史时期中,中央军委的这个决定有多大的正确性成分是值得今人严肃全面深入研究的!

  (三)“两让司令”并非“神话”

  1、“一让司令”的最权威文献证据

  《毛谱》载:194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承、刘晓五人为常委,(十一月二十六日增补曾山为常委),邓子恢任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谭震林任副书记兼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二十九日,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张鼎承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以后又任命谭震林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也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要让粟裕当司令,而张鼎承只当副司令?道理最简单明了:因为粟裕善于用兵!眼前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夺取天下的最关键时期,来不得丝毫犹疑甚至感情用事,甚至论资排辈!

  这不,二十九日中央毛泽东就又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野战军是什么?是决战决胜的最主要战略工具。可见中央毛泽东对粟裕的信任和依重是多么坚定不移!

  难道不是吗?是中央毛泽东下错了棋用错了人吗?铁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不愧古今中外第一兵圣!

  8、“二让司令”的历史知情人权威证词

  第三代核心签发由其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署名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明确说:“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时中央曾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野部队传为美谈。”

  山民认为;

  七、《毛谱》没有记载此事,可能是当时没有现场记录入档,而中央会议讨论仅记要事未提粟裕的个人请求。

  八、无论《毛谱》《邓谱》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文件,并不代表它就不是客观存在。

  仅举两个具体例证:

  一是,第二代核心文化大革命期间写给毛泽东的“永不翻案”的检讨并表忠心信,两谱都没有记载。

  二是,第二代核心在打倒“四人帮”后中央召开的最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发言,《邓谱》亦无记载。

  如果说张震副主席可能因为曾任华野三野参谋长参与粟裕决策指挥淮海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而企冀借助抬高粟裕从而抬高自己的话,那么刘华清副主席则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他都不知道曾有此事,还能在他们合署的文章中写这么一段只会给张震副主席带来荣誉却给自己带来莫大政治耻辱以至麻烦的话吗?

  更何况他们代表中央军委发表此文,完全是为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洗雪沉冤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为人民英勇机智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战线辉煌的历史功勋,还他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也同时代表了粟裕蒙冤后长期压抑的广大华野三野指挥员、许多其他野战军高级指挥员以及众多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6、粟裕在扩大的军委“批粟整风”会上的辩白证词

  据《期刊文萃》被山民截剪保留的文章《粟裕大将蒙冤始末》(可惜出版单位不知道了,年月期数亦无从知道了)载:

  “关于‘一贯反领导’和‘向党要权’。粟裕申辩说:他不仅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也从不争权力。他举例说,1945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为副司令员。他认为张是党内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时张就是司令员,他是副司令员,因此华中军区司令员也应该由张担任才好。因此他压下了中央的这个任命,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中央因此修改了任命。1947年军委要他带王必成纵队到鲁西南,同陈士榘、唐亮的部队汇合统一指挥这六个在外线的纵队,他当即复电军委,强调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自指挥。1948年他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当即明确主张派陈毅到中原去,把华野交给他负责。他当即表态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在毛泽东强调陈毅必须到中原去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

  在此军委扩大会议原始档案没有公开并证实此传闻不实之前,山民只能认为是可信的:这可是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当着众批判官公开说的!他敢撒谎?

  (四)淮海战役临战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再现高风亮节

  本来淮海战役就是在济南战役迅速大胜后,毛泽东中央军委根据华野粟裕“双代”的提议进行的。而且此时的华野已经成为整个战役中最大战略集团亦即决定性力量,整个战役的战场指挥全权从任何角度说,都应该由粟裕总指挥,而且他也完全有此能力。但是,粟裕又一次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

  虽然也同样得到毛泽东中央军委的认可,但事实证明,在整个战役中偏师中野及总前委并未能“统一指挥”,是军委主席毛泽东统一指挥协调,而粟裕独立指挥的华野则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五)“辞元帅”一说的三个有力旁证人证词

  1、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证词

  “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以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                                                                                                                                                                                                                                                                                                                                                                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                                                                                                                                                                                                                                                                                                                                                                  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同志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大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级总编导石征先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的一些情况。”(转引自中国新闻网2017-08-29鞠开《史海勾沉: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授衔大将的真相》)

  李银桥平生与粟裕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到,毫不相干,他的回忆如果无确证是他人后来造谣,那么应当是可信的,尤其是他不会也不屑于凭空为粟裕造什么“神”。而粟裕的原秘书鞠开会丧失人格凭空造李银桥的谣?而且其时还有石征先在场呢!

  2、开国上将陈士榘的回忆证词

  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说:‘现在说话比十年前宽松多了,我前不久听说,解放后陈赓曾对粟裕说过:‘古往今来,有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粟裕打仗好,战场上的事必须尽快敢于做决断,容不得层层请示。可是解放后就不一样了,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一级一级地按规钜办事,按战争年代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做法让一批干部吃了大亏。我刚刚进城也有这种感觉。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当上了总参谋长。他办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不唯上,不唯权。到了1955年评军衔问题时,粟裕很有可能当元帅,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要求不当元帅。主席决定让他当第一大将。’”

  这里需要作一点说明的是:在何先生的研究中,陈士榘被认定为对粟裕军事指挥不服从而关系不睦的华野高级将领之一,还“当了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即进入中央军委。可见他的回忆一是毫无“造神”的意思表达,二是有的极大的可信性。

  6、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证词

  据《戚本禹回忆录》载:“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

  这句简短的回忆,虽然没有提到粟裕辞帅,但是明确说到“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这就是说,至少最初中央评元帅的人选中,粟裕是进入其视野的重要一员。而后来的终于没有被最终确定,中间肯定有中央与粟裕的交际,而“粟裕却从不争功”。

  二、毛泽东中央军委电“军事指挥交粟负责”指令奠定陈粟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指挥体制基本架构直至粟裕“双代”司令政委

  文献证据:

  《毛谱》(下文略)1946年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来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1948年(下文略)5月5日“在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同陈毅粟裕等商讨渡江问题后,毛泽东于本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电,......为组织协同作战,电报还指出:粟裕兵团‘约于本月底渡河作战。陈、唐所率三、八两纵应回到豫皖苏区,调换一纵西去,以便该兵团有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等六个纵队集结打大仗’。‘本月内请刘、邓命一纵十一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待粟裕命令”,而不是陈毅命令!

  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六)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邓子恢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

  5月21日,“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并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尽可能迅速地偕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豫西和刘、邓会面,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示:粟裕受权指挥华野全军!

  5月29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此电注“[1] 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6月3日,“本日午时,又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中原局、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及四十七军’。本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

  9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电:‘完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总署。’”

  9月11日,“关于济南战役的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起草复许世友并告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华东局、中原局电。“又指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由于华东野战军打援力量的强大和迅速达到攻济目的,徐州之敌未敢北援。”

  上引后两电明白无误确证:粟裕为整个攻济打援战略制定决策指挥者!

  三、粟裕致毛泽东中央军委电提暂不下江南留在江北依托解放区大量歼敌方案绝非“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而是为史实证明极具战略眼光的宝贵建议并获基本同意

  史实表明毛泽东中共中央对粟裕建议高度重视立召陈毅粟裕赴中央汇报,并决定调陈毅立去中原任副职由粟裕“双代”率华野(西兵团)暂不过江而在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改变中原战局

  (一)虽然随后一段时间毛泽东中央军委仍电粟裕重申坚持原定渡江南下战略方针,但随着粟裕兵团在江北歼敌越来越多,胜仗越打越大,战局越来越有利,也就没有继续坚持原方针,而是与粟裕上下协调直接策划指挥了豫东、济南战役直至淮海大决战并大获全胜一举定江北

  这是举世皆知的历史事实。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粟裕按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下江南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调动中原敌军主力若干追逐南下,那就没有豫东歼敌9万、济南歼敌10万淮海大决战歼敌55万一举定江北的历史怍伟大胜利;那么现代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人能够想象得到?

  (二)文献证据

  1、《邓谱》1948年4月18日“和刘伯承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陈毅粟裕,对中央军委决定粟裕率部过长江问题提出建议。“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此电措词委婉,但侧面支持了粟电建议。

  9、邓小平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准备会议的发言:“第二,在外线作战,军委应考虑到外线作战是否能完全自给。外线作战,如稍稍陷入被动就有很大减员,即在平时大兵团一次行动即可减员千人以上。还有,在外线作战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强调自己解决,但军委在计算全盘问题时应加上这些条件。”此意见亦在侧面反映了粟裕建议暂不过江南下的担忧的现实性,从而又变相支持了他暂留江北依托解放区打几个大仗的正确建议。

  3、《邓选》(第三卷)1989年11月20日《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过黄泛区,真困难啊,重装备带不走,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要不要消灭敌人?要消灭,要争取打几个歼灭仗。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成得并不好,消灭的敌人不多,除地方保安部队外,一共只消灭了几个旅。但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经过大别山斗争,二野受到削弱。只有秦基伟的九纵,你们那一坨,保持兴盛的旺气。主体四个纵队就削弱了,更新也困难啊,有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仅两个旅,只有一个纵队是三个旅,就这样迎接淮海战役。”

  由此可见,所谓“畏惧无后方作战”“抗命”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毛泽东统帅的中共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在兵力装备严重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强敌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前提下的军事民主,将帅之间坦诚相见,实事求是取长补短,唯战胜敌人是从。

  句公道话:粟裕一生打过多少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恶仗大仗,蛇吞象的黄桥战役,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战役,以至兵少装劣而最终以华野39万歼强敌40余万的淮海大决战,他是个畏敌退缩的人吗?又是个抗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而不遵的的人吗?

  (三)最重要的直接史实证据

  粟裕为什么强调依托解放区更有利于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且看第三代核心题写片名的巨型历史文献性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及何新解放战争研究《淮海战役的粮食供应》提供的有力数据:江苏、山东、河南、安徽解放区发动男女民工达543万多人,太平车独轮车88万多辆,黄牛毛驴76万多头,船8500多只,担架29万多付,扁担30多万根,筹送军粮9.6亿多斤实用4300多万斤,弹药1400多万斤,转运伤员113万余人;参战兵力与民工比例为1:9。所以,这才有了陈毅那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野10万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拖走大量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大大减轻了对陝北、山东解放区的巨大压力,并创造了新根据地,但是自身同样遭遇严重困难遭受巨大损失,部队过黄泛区丢掉全部重装备,以至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遇到极大了的困难。如果不是华野及时地前后抽调5个纵队包括炮纵驰援,要歼灭黄维兵团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也才有了总前委书记兼中野政委邓小平那句慷慨激昂的决死誓言:那怕是中野全部打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什么是解放区?

  这就是解放区——获得解放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战争伟力!

  什么是人民战争?

  这就是人民战争!而且是人民战争的最光辉典范!!

  四、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第二阶段打黄维还是刘陈邓首先提出而毛泽东改变原计划的,区别在于战略眼光长短:毛泽东落子在更长远大局的棋眼上

  (一)毛泽东没有“彻底否定”粟裕“举行淮海战役”建议

  1、《毛谱》“粟裕致中央军委电”要点(《毛谱》注[2] ):“粟裕1948年9月24日7时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电报说:攻济战斗日内可结束,如敌停止北援,我们下步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够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蒲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

  2、9月25日7时,军委毛泽东致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电要点: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粟,甚为必要。

  (十)......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十一)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十二)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

  6、两电异同及战略眼光长短

  (1)相同点

  A、毛电首先肯定了粟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B、将粟电提出的战役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改为“第二个”和“第三个作战”。由此可见,何来“彻底否定”?!

  (8)相异点

  A、毛电举棋就落在更长远战略棋眼上,由此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点:首先歼灭敌之重兵集团之一黄百韬兵团10万之众,拉开了淮海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B、粟裕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战略眼光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高远,战役决心从而魄力也就没有最高统帅那样雄壮宏大。

  (9)当时军界说是粟裕的“小淮海战役”引发了毛泽东的“大淮海战役”绝非夸大之词,事实如此,无所谓“造神”。

  当时的军界,不是现在的网界,他们有必要“造神”?须知粟裕其时在全军解放全中国的激烈战争中,而解放后的粟裕又遭贬谪打压!

  (二)刘伯承陈毅李达致中央军委并粟裕电表证了他们与粟裕“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有“原则不同”

  电报要点:

  “军委并粟:

  (四)粟前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以下为二野作战设想,略。

  上述电文,战略意图清楚明确一致:“我们同意“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而没有原则不同。

  (三)刘、陈、邓首先提出围歼黄维兵团改变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原定攻歼邱、李兵团计划,证明毛泽东也不是神而是从谏如流的英明最高统帅

  1、《邓谱》1948年11月19日“和刘伯承、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提出先打黄维、李延年部的主张。......”

  24日下午3时“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8、刘、陈、邓也不是神,原先预计很快歼灭黄维兵团但轻敌碰上硬钉子,最终华野先后投入5个纵队尤其是炮纵历时19天才最终得以实现。

  9、刘、陈、邓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准战略机遇,敢于在兵力不足装备更落后的情况下决心围歼强敌。

  五、淮海战役指挥权辩证: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指挥华野全军权始终没有改变,粟裕在整个战役战术决策指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杰出作用

  (一)到底谁指挥了淮海战役

  1、总指挥:中央军委主席、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

  2、战区主要指挥员:前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总前委陈毅、邓小平;后期,华野粟裕,中野刘伯承

  3、整个战役此5人的战区分合:

  第一阶段:(大体)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并阻援;刘伯承指挥中野部分纵队,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部分纵队及华野少数纵队,主要负责牵制阻援配合。

  第二阶段:刘、陈邓汇合率中野全部及华野5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粟裕率华野主力围堵杜聿明集团并阻援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

  第三阶段:华野全部围歼杜聿明集团;敌刘、李兵团退出战场;中野全体休整。

  4、主要文献证据(只引证第一阶段)

  七、(循上体例)10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相机攻占开封。粟裕则令......与陈、邓协力作战。“陈毅、邓小平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

  注意:此电明确指示:“华野全军”、“粟裕则令”,而不是别的任何什么人!

  八、《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0月18日“和刘伯承、陈毅、邓子恢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华北军区:......(二)陈毅、邓小平今日赴郑州前线指挥作战,使用陈、谢电台。请军委与之联络。”

  三、《邓谱》10月24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转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提出关于中原野战军主力转至商丘西南地区后之机动方案。电报说:一、......(一)东线战斗发起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兵团又较远时,我集一、三、四、九纵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而歼击之。......六、如敌北进,则建议刘伯承、李达令六纵紧尾该敌。七、请军委考虑指示。”

  (二)整个战役并未形成统一的陈、邓尤其邓总指挥,而是三、二、一个战场同时受中央军委毛泽东总指挥;华野先绝大部分后全部受粟裕指挥,中野全部及华野少数纵队(一时)受刘陈邓指挥

  主要文献证据

  一、(循上体例)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二、《邓谱》1948年(“1948年”,以下引文略)“11月2日中午,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裕方面多直接指挥。四、华野三纵与我们电台还未弄通,请粟谭转令该纵注意勾通。”

  三、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电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完全同意”粟裕战役部署并授权“机断专行不要请示”!

  四、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二)陈、邓直接指挥包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

  五、11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王建安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然后以韦吉、谭王两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人,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这里明确指出“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集中力量”,“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线上之敌”!

  六、11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你们似以......。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裕考虑......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妥善,请粟酌办。”

  (三)淮海战役的华野分合兵指挥权辩证:始终的整个战役指挥权属粟裕

  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再分合,完全是因为它所面对的主要敌手是淮海战场最强大的徐蚌集团的多路兵团分进合击和救援造成。初中期的华野全军最主要任务有三:一围歼黄百韬兵团,二抗击多路强大援黄兵团并力求歼灭其一路至少一部分,三直接援助(包括打歼援敌)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围阻杜聿明战略集团;此时的华野,不得不——也完全必要分出谭、王集团(5个纵队)及后来的陈士榘援中野集团(3-5个纵队),此外还有执行机动作战的韦、吉集团,而“双代”粟裕就只能——也完全必要时而指挥全华野时而指挥主力(8个纵队)阻援集团(历史文献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明确说:打了整个淮海战役中最大最惨烈的一场阻击战!而且随即主动后撤诱敌深入,但狡猾的邱、李兵团没有跟进,围歼计划没能实现。)并居中调度指挥全局,而将围歼黄百韬兵团具体交给谭王集团,将援助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具体交给陈士榘集团。而在最后围歼残存的敌最强大杜聿明之邱李(孙兵团突围时已被歼灭)战略集团时,粟裕又集中华野全军统一指挥。而此时,即使如何先生考证的因病交陈士榘具体指挥,那也证明不了粟裕无决断权。

  须知,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将陈毅调中原任副职,华野由粟裕“双代”绝非儿戏。这是决定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最关键性战场战役,指挥权岂可轻易授人?决战中的华野多次分兵则是根据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的一时权变,而绝非对粟裕的不信任而分权,总指挥权一直在粟裕手里。上文已引毛电即是明证。

  所以,“粟裕在多年后和家人围坐闲话谈到淮海战役时说:‘打了大半辈子仗,最让他紧张的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因为多次任务转移,兵力使用到极限。这时候杜聿明率30万之众从徐州南下,如果稍有失误,让杜聿明跑掉或与黄维兵团汇兵一起,给整个战役的不利影响是难以估计的。而仅靠北线原部署的7个纵队,要承担追击合围杜聿明兵团是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引自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解说词)

  再看谭震林是什么人?华野主管政工的副政委。陈士榘是什么人?华野司令部的参谋长后任兵团司令。粟裕代司令兼代政委指挥不了他俩?!

  所以,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的取胜归功于各分战场指挥员,而且断定这个分战场那个分战场都不是最高指挥员统一谋划指挥的逻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再引文献证据:

  四、(循上体例)9月28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饶漱石电,指出:你们召集全军师以上干部在曲阜开一次大会,很有必要。为使你们的会议开得好一些,时间可以有五至十天,而将执行淮海战役的时间推迟到十月五日以后。”此电首先单指粟裕;次“并告”饶漱石;三指“全军师以上干部”,能不包括许、谭、陈(士榘)?

  同日“关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及改造吴化文部的政策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华东局电,指出:‘......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为顾到攻济兵团的休整,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到酉哿左右。”

  此两电之前电,意旨明确无误:粟裕负责淮海战役部署指挥,饶漱石做全局政治组织后勤保障工作。之后电,则明确将华野两兵团合一指挥,故直接指示粟、谭,而粟此时则是华野代司令代政委,谭是第一副政委。

  二、10月11日“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及淮海战役后的作战计划,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电报题目清楚明确:淮海战役(此为毛泽东中央军委初期战略构想)作战方针及战役后新的作战计划,直接指示饶粟谭,而粟是军事负责人!

  三、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出: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改变,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

  四、10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中原局电,指出:‘......为了保障我华野全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胜利,请你们准备着,......’“下午一时,又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中原局电,指出:完全同意你们马午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

  五、10月2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电,指出:对于淮海战役‘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可能的变化,......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文电列举了以下六种情况:......(五)......华野的计划应放在自己直接有效地钳制邱清泉上面,如此才是最可靠的。(六)济南大捷后干部中可能发生轻敌心理,如不克服此种心理,则可能影响此次作战”。

  注意:关于淮海战役研究部署,此电首先提到饶粟谭,表明战役计划主要由他们尤其是军事主官粟裕提出。因为他们是主力,建议也是粟裕提出的。

  六、11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电,同意粟裕十月三十一日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如果粟裕对华野全军无指挥权,他又有什么资格提议整个战役由陈邓指挥?!

  十、《邓谱》(循上体例,下略)11月2日“和陈毅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等,提出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新方案。电报说:......三、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注意:是提请军委,而不是直接指令粟裕。

  八、11月7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完全同意粟裕等六日所述发起战役的部署,并指出:‘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注意:此电直称粟裕等战役部署计划,而且授权其“机断专行,不要请示”,当然包括对谭王集团的指挥。

  九、11月9日“关于对徐州之敌总退却的估计和作战部署问题,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电,指出:......(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注意:此电明示“粟、陈、张应令谭、王”及“运东主力”!

  十、11月1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指出:‘粟、谭、陈、张灰日十时第一步完成对黄兵团之包围,第二步歼灭黄兵团之部署甚好。我们前电有部署不相符者,应照此部署办理。’”

  十一、11月14日“关于歼灭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兵团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韦国清、吉洛,谭震林及华东局、中原局电,:‘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电计划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黄匪二十五军、四十四军、一百军,留下黄之兵团部及六十四军吸引邱、李东进,然后以韦吉、谭王集团向邱、李东西合围’。‘我们应即决定以中原......之全力,以徐蚌路为枢纽,对付黄维及南面可能增加之敌,华野全部则对付陇海上之敌’。”

  注意:此电明确单指粟裕计划和华野全部!

  十二、11月16日“关于组织淮海战役总前委,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电,指出:‘......,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电,指出:......粟裕到韦吉处指挥极好。请粟考虑,韦吉各纵及三纵于明日向南撤退一步,正面七纵、十纵、苏十一纵亦同时于明晚向东撤退一大步,待十八日晚谭震林、王建安向碾庄总攻时,同时大举向邱、李攻击,似较稳妥,请粟酌办。”

  需要说明的是:“粟裕到韦吉处指挥”绝非单独指挥韦吉集团,而是统筹指挥整个打援集团!

  十三、11月2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并转各纵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电,‘(一)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注意:此电将粟、陈、张列在谭、王之前,是因为前者是野司指挥员,后者是分兵围歼黄兵团的有功主攻集团指挥员。

  同日再电刘陈邓、粟陈张并告谭王、韦吉:“为实现长期隔断徐、蚌围困徐敌,华野应在徐、蚌之间以宿县为枢纽,构筑坚固的阻隔阵地。”注意:此电明指华野,而不是其中那个分兵集团。谁有权对华野具体部署指挥?粟“双代”!

  十四、11月2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批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指出:‘......(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华东野战军奉命将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归还中野建制,并以第七纵队、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部队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之作战。同时以五个纵队担负正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北援的任务。”

  注意:此电表明华野是奉毛泽东中央军委之命,遵刘、陈、邓部署派兵参加打黄兵团的。

  十五、11月3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李迎希电:‘(一)粟、陈、张,谭、王、李二十九日各电均悉。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三)......,其余两个纵队是否即可照谭、王、李提议开至双沟、大王庄之线,以便配合一纵阻止邱、李主力向两淮逃跑之可能。请刘、陈、邓,粟、陈、张按情况决定。’(二十一日)凌晨,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向西南逃跑。......十二月四日拂晓,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

  注意:不但此电明示谭王李提议由“粟、陈、张按情况决定”,而且华野全军除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阻援敌部队外,原各分兵集团遂再次统一于粟裕野司指挥。

  十六、12月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张震电:......“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六日晚孙元良兵团突围被歼。十日晨,粟裕、陈士榘、张震向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建议,再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华东野战军中抽调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经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同意,当晚再抽调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炮兵一部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的作战。”

  注意:此电是向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建议,而不是向刘、陈、邓请示。

  十七、12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请刘伯承来中央商谈战略方针。‘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

  此电为什么单调刘伯承而不调邓小平或陈毅或粟裕?

  原因极简单:刘伯承是杰出军事战略家,而中野已无仗可打,必须全体休整。为什么不调陈、邓?如果陈毅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那就绝不会发生淮海战役前的临陣换将且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他的原职务。至于邓小平,则是中原中野的一个政治定盘星,否则就用不着刘伯承当中原的“双司令”了!而粟裕眼前还堵着杜聿明集团二十多万人马准备随时围歼,根本就抽不出来。

  十八、12月1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注意:此电单独指名粟裕,连谭震林也不提,更别说什么陈士榘。至此,总算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吧:华东野战军的战役部署指挥大权到底在谁手里!

  十九、12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你们可集中华野全军并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然后一举歼灭杜聿明’。”

  注意:此电更明确无误地对粟裕说“集中华野全军”!至于提到邓小平,那是让他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该干嘛还干嘛!如果说粟裕此时因病不能指挥,那毛泽东指令他“集中华野全军”“一举歼灭杜聿明”岂不是糊涂?!

  二十、《毛谱》注:“邓小平12月30日致中央军委并告粟裕、谭震林电:中野各部必须休整,并争取补充时间,依我看,江淮之间或江汉之间恐无大仗可打,故仍以准备充分再行动似较稳妥。如何请军委核示。”

  此电是对粟、陈、张28日电军委和邓、张(际春)建议中野全部乘江淮敌大撤退部署未定错乱之际发起江淮战役向军委和粟、陈、张的请示和回复,而不是对华野粟、陈、张的指令。

  二十一、1949年1月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同意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来电所提关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的建议。......至十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

  看来,粟裕还是没有大病,更没有交出指挥权!

  二十二、(循上体例,下略)4月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总前委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纲要中决定:“由粟裕、张震指挥三野的东线第8第10两兵团为东集团,在张黄港至三江营段渡江作战;谭震林指挥三野的西线第7第9两兵团为中集团,在枞阳至裕溪口段渡江作战。以上两路归粟、张统一指挥”。

  毛泽东中央军委及“纲要”都明确无误地指示华野全军东中两大集团“归粟、张统一指挥”。

  (四)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华野粟裕“双代”是对他杰出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绩的充分肯定,是在事关全国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而又敌强我弱严重情势下决心半、全依托解放区大量以至基本歼灭敌中原有生力量,进而向江南大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关键时刻对他的高度军事信任和重托

  铁的事实证明,粟裕完全没有辜负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厚望:最终在淮海大决战中以39万劣势装备之众力歼强敌重装甲集团40万之众,为辉煌全胜立了头功,同时也创造了古今中外经典例战例中的奇迹!

  1、粟裕“双代”是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任命的间接证据

  (1)(循上体例,“1948年”以下引文略)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确定人选的决定:......(三)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聂荣臻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徐向前、腾代远、萧克依次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七)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决定”明确无误:没有提华野副司令员为谁。而原先是粟裕。如果此任命中,粟裕仍为副司令员,那么不可能不写明。而新华北军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都一一写明!

  (2)5月12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粟裕电,指出:‘......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作战。’”

  注意:此电明确表明,原华野东西两兵团由“粟裕全权指挥”!

  (3)5月29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粟裕并告许世友、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及华东局电:‘许、谭以执行你们俭电第一方案为好,......’”而此电“注[1]”明确记载:“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陈毅政治委员已离开华东野战军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2、粟裕“双代”绝非邓小平一中原局地区书记职权所能所敢任命,因为华野为全国全军四大野战军之一

  (1)《邓谱》与《毛谱》明显矛盾之处:5月9日,前者载:“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治委员。”当日中央及军委如有同样明确的任命,后者绝不可能遗漏,即如上文(1)所论证,怎么可能单独遗漏对粟裕的任命?

  (2)一支野战军乃是我党我军同国民党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最精锐主力部队,是最重要的战略战役机动阻击歼击力量,直接关乎我党我军也就是整个革命事业的胜败。它从诞生起,就归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统领指挥,自然而然,这支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也就由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任命。上文引《毛谱》电文就是明证。而邓小平仅为一地区性中原局第一书记,以他的职权,岂能岂敢任命一野战军主要指挥员,尤其还是华东战略区的华东野战军?!

  (3)进一步的更有力旁证

  A、 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在党中央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立碑的庄严奠基典礼上,粟裕成为毛泽东朱德之后第3个执锨铲土的开国元勋!

  而此举岂能儿戏?

  全党核心领袖全军最高统帅毛泽东,是党军国缔造者,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绝非儿戏之人。

  毛泽东岂能不知道谁人才能高低功劳大小:

  战区实际战役策划具体指挥者粟裕三场最精彩的战役活剧:黄桥决战、孟良崮决战、淮海更大决战,横渡长江指挥东中两大集团,上演得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B、全国大陆平定解放台湾提到主要议事日程,而军事上具体负责研究战役战术者是粟裕。

  C、朝战暴发,美军可能入侵朝鲜进而严重威胁新中国首先是东北地区安全,迫使毛泽东中央军委筹划组建东北边防军战略预备集团,首先想到的还是粟裕。

  D、最严重的朝鲜边患解除,新中国急需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粟裕先是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训练和海空军、陆军特种兵建设,继而升任总参谋长,更是毛泽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粟裕的既往卓越军事才能和骄人战绩的高度赏识和充分信任。

  世所共知,至少进入现代社会,世界各国全军统帅机构几乎一无例外,就是国防部、总参谋部,除中国还有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以,这两个部绝非虚设,其部长、总参谋长既绝非虚职,更绝非等闲之辈。

  如果说粟裕是个既无实权又败多胜少更揽功诿过而又混上了总参谋长高位,那么最大最严重的悖论就是:这证明了毛泽东是个名列古今中外的大“昏君”!

  毛泽东是吗?全世界都知道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立党立军立国战无不胜而堪称古今中外第一兵圣的毛泽东,就绝不可能在用人选将上一反慧眼常态,独独对粟裕一闇到底一错再错。尤其是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淮海大决战前,竟对华东中原最大战略集团的近40万人马的华东野战军主帅临阵换将交给粟裕,而将陈毅调到中原去任副职!

  再退一步说,如果粟裕在如此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中表现不佳,那么也就绝不会有先委解放台湾重任,再委东北边防战略军司令重任,更无随后总参谋长重任。纵然毛泽东一再为粟裕昏昏然,那么也必然引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的争议!那么实际发生过吗?没有!

  (五)再简要总结贬损粟裕结论的最重要事实悖证

  1、首先当然就是毛泽东中央军委在华中以及后来的华东将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军事策划以至指挥权交给粟裕

  最主要证据当然首先就是上文的《毛谱》电文。

  2、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署名为粟裕蒙冤平反的文章《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认定:

  一、“粟裕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搏击战场,雄才大略,战功显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巩固国防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党性坚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二、“(三)党和人民对粟裕同志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同志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三、“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四、“他是我军军事科学战线上的开拓者之一。“他运用毛泽东思想,着眼于新形势、新特点,深思我军现代条件下的建设和作战问题,既十分重视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又密切注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注视先进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他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针对反侵略战争面临的问题,对我军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国防建设、战场建设,进行了艰苦而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他以极大的精力指导加强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的建设,加强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加强合成训练和民兵建设,为使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而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建树了重大业绩。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粟裕同志当时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又一次表现了坚强的党性和高风亮节。

  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忠诚党的事业,不埋怨,不消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一以贯之地竭尽全力为党为革命努力工作,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3、再引开国元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军事专家对粟裕的卓越战功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地位的评价

  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4日吴跃军文《哪位将领被开国将帅们公认为“中国的战略家”》载:

  “人民日报1984年2月13日发表了中顾委党委萧劲光大将《悼念粟裕同志》文章,指出: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个征战沙场、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是第二个公开称赞粟裕同志为战略家的人。

  1991年2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发表了著名军事教育家郭化若《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一文,称:‘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4年2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迟浩田同志的文章《粟裕大将雄风长在指挥艺术历久长青》,称:‘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

  2000年9月1人民日报报道《粟裕传》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并讲话:‘他善于洞察战争全局,富有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上述这些开国元勋将军和中央军委重要领导人,有的与粟裕华野三华沾点边儿,有的根本就不沾边儿,而众口一词地认定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恐怕谁也不能说他们也是要“造神”。那么他们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就是要还粟裕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的本来面目,就是要为我党我军保留一份极宝贵的军事遗产!这里尤其有必要重点说到郭化若中将: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解放战争中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华野6纵副司令、4纵政委、三野9兵团政委、(上海解放)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兼政委、(新中国)8兵团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军科院副院长。可以说,他对山、华、三野了如指掌。如果说粟裕真是既无指挥实权又败军失地之将一个,更揽功诿过,而他一个军事理论家却还要说粟裕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那不是犯傻吗?而他又何以教育解放军众高级将领?

  此外,就是前文引述的陈毅1947年3月9日就莱芜战役胜利对记者高度赞扬粟裕的那大段精彩语言,也总不能是自己谦虚而又要造粟裕的什么“神”吧?!

  这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4、至于“让元帅”一说,现虽无正式历史文献明证,但已有上引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等重要知情人的可信披露。

  而“粟裕根本不够评元帅的基本资格”的结论并不能成立:

  何先生2017年8月10日文章《真正的无冕元帅张云逸大将》引证:“查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从上文的大量征引论析中,无可驳辩地证明:粟裕完全有资格依照上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对“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明确规定,授予元帅军衔。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资历和卓越功勋,是他那个时代从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到战区统帅以至全国解放后军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中的大多数人所一致公认的。这一点上文已有引证,尤其是由第三代核心签发两军委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署名为其平反文章的定性中即明确无误地证明!

  当然,对于军史研究界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定粟裕战绩卓著从而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地位,何先生则认为与粟裕曾担任军科院领导人且领导战略战术研究有关。但是,他这个被严厉贬谪的所谓领导人,先是副职,后仅为政委,且被长期层层打压重重封锁。所以,完全不难想象,倒是应该跟风者众,而敢于仗义执言是需要政治勇气的!正如张震副主席后来坦言:他在总参和军科的处境都不好。

  所以,何先生此论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个悖论就是:此时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非但不避讳政治牵连,竟至于顶风而上,偏偏要研究以至颂扬粟裕的什么战绩卓著从而杰出战略战术思想,山民愚以为,这实实是出以公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从而客观公正,决心为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国家民族,亦为这个执政党这支军队留下一个笔值得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他们的高尚品格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六、整个豫东战役及其中的睢杞战役胜败辩证:是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而不是失败;是强大援敌迫近且自损严重主动撤出战场而不是逃亡

  也就是说,既不能否定整个全战役攻点打援歼敌9万余改善中原战局的战略胜利,也不能否定睢杞战役打援歼敌5万余而遇敌强大援军迫近主动撤出战场的胜利。尤其是将后者的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主要是帝丘店攻坚战)遇敌强固坚守,严密组织指挥不力自损亦严重(“打残了三兄弟”即3个纵队,而粟裕兵团是5个纵队外加中野11纵队!),而敌强大援军又迫近有被被围危险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看成是严重失败而逃亡,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首先是我围攻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包括攻歼黄兵团3个多团)共计5万多人这个大胜利,其次才是自己3个纵队在攻歼中“打残”,又遇到敌强大援军兵团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并未敢追击!

  (四)开封战役胜利是粟裕攻点打援战略部署的序幕

  证据:

  十三、《毛谱》1948年(循上体例,下略)5月1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陈毅不参加此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队之作战,并指挥许、谭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

  十四、5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邓小平,并告陈毅、粟裕电:‘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裕、张震歼灭五军。’”

  十五、6月3日“致电粟裕、张震:‘陈、唐钳制十八军是临时性任务,不日即可归还建制。你们举行大战役时应待陈、唐归建以后。’”

  十六、6月17日“关于将寻歼第五军改变为攻占开封的部署,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并告中原、华东局电,指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请刘、邓确实钳制十八军及四十军。’”

  注意,此电明示:是粟裕“攻占开封的部署”,并且“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说“不是粟裕指挥的”能成立吗?

  (二)睢杞战役是按攻点打援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局战略部署展开的又一个大战役,取得歼灭区、黄、邱兵团等部5万余人胜利改善中原战略局势,但自损亦严重且敌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围危险而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

  1、首先是又一战役胜利并为改善中原战略局势起到重大作用

  《华东军事观察家评论我军开封豫东之捷》“[新华社豫东前线17日电]华东人民解放军军事观察家评论开封豫东大捷。指出解放军攻克开封,歼敌3.9万人及在豫东睢杞地区歼灭蒋军区寿年、黄百韬、邱清泉三兵团各一部共5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的伟大胜利,对于今后继续在中原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中原战局及进一步巩固中原解放区的建设将起重大作用。”

  8、帝丘店消耗战是粟裕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军事原则下的主动撤出战场休整补充而敌军未敢追

  一、(循上体例)6月26日“关于发起睢杞战役,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粟裕、陈士榘、张震电。指出:......‘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二、7月6日“本日,国民党军多路逼近睢杞战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三个多团后主动收兵撤出战斗。八日,毛泽东为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电:‘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历时九天的睢杞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包括开封、睢杞战役在内的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配合下,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六个旅,共九万余人。十一日,中共中央发出祝贺睢杞战役胜利的电报。”

  9、攻歼黄百韬兵团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1)先围歼区兵团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的主要原因

  《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在华东野战军突击集团围攻区兵团时,敌邱兵团在蒋介石严令督促和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东援,被华东野战军阻援集团阻于桃林岗、过庄一线。由上蔡北援之胡琏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一部阻滞于周家口、商水地区。原拟增援兖州之整编第25师,在进至腾县后,因豫东告急,又折返商丘,会同第3快速纵队(即伞兵总队)、交警第2总队组成黄百韬兵团,增援区兵团,于7日进至帝丘店附近,并继续西进中。据此,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心转用兵力,首先歼灭黄兵团,然后再回师歼灭整编第72师,并调整了部署”。

  (8)围歼失利打成消耗战且不得不撤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A、首先是敌强大援军逐渐形成夹击之势

  《毛谱》8日电注“[3]: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1948年7月7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胡琏及张轸部继续北上,至昨日午时,18军先头部队已到淮阳西南之李集,刘汝明部12个团到陈留,邱清泉部经兰封东进袭我侧背,商丘又有由津浦线运到大批敌人,拟东西夹击我军。据此情况,加上我军作战近月,已很疲劳,为应付敌可能乘我疲劳之际的进攻,故决定放弃对25师之作战,北撤至民权、考城、荷泽、曹县等地区休整。”

  B、《中国战争通鉴·豫东战役》(下卷)载:“主力则迅速向黄兵团全线出击,但由于敌迅速向帝丘店周围收缩,未能将其分割,故战至6日晨,仅歼敌3个多团。此时,全歼该敌至少尚须两昼夜;而西线援敌邱清泉兵团主力已经绕过华东野战军阻援兵团右翼进至龙王店以北地区;东线援敌整编第74师已进至宁陵以西地区;南线援敌胡琏、吴绍周兵团正倾全力北进,其先头部队正向商水地区前进。华东野战军为为保持主动,遂于6日晚撤出战斗。至此,包括开封、睢杞两役在内的豫东战役胜利结束。”

  (9)是我军撤出攻歼黄兵团战场而敌强大援军集团及黄兵团未敢追击,所以既扯不上“败退”更不是“遁回山东”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第十二章《改大戏攻开封狂飙卷豫东》载:“睢杞战役的最后一仗,华野不仅把黄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清泉不寒而栗,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我军与敌脱离后,黄百韬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孙两兵团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地区休整。”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泽东建军之初就确立的最基本战略战术原则之一。既然部队连战近月已十分疲劳,且在围歼区兵团过程中又急促转兵攻歼黄兵团急切难下,各路指挥员思想轻敌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碰了硬钉子打成消耗战,而敌多路强大援军迫近有被夹击危险,那么主动撤出战场就是顺理成章的的必然决定。

  所以,要说华野粟裕西兵团“败退”甚至“遁回山东”,不唯粟裕大将在天之灵会冷笑,那些参与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取得重大胜利的英勇华野的英烈们也绝不会答应!

  而且,从最高统帅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到各军事专家学者,没有哪一个说睢杞战役是失败的!

  (4)帝丘店围攻战歼强敌3个多团相当于一个整师,我军亦“打残了”3个纵队,但整个豫东战役我军总共才伤亡3万余人,这3个纵队又能怎么个“残”法?

  且看大体分析:

  A、整个豫东战役我伤亡3万余人,与歼敌9万余人是1:3,具体分解这3万余人到3个战场,如果攻克开封约1万余人,歼区兵团等部不足1万人,那么围攻黄兵团最多也就是1万多人。

  而往后的淮海大决战,我军则以伤亡18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5万余人,大体比例也是1:3。

  B、最严重的悖论:如果真像何先生说的那样,粟裕“率十多万人”,而最终“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么就以最少5-6万人算,这里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这到底是“中共军”在歼灭“国军”,还是“国军”在歼灭“中共军”?

  而史实是:“中共军”稳操主动权在围攻“国军”,而且是主动撤离战场,而不是相反!

  如果真是要“伤亡过半”“一说超过5万人”,那粟裕就真不心痛自己的指战员——广大指战员会心甘情愿同他出生入死?那毛泽东中央军委就不处分他——还让他继续指挥西兵团以至华野全军?

  由此,“中共军”的这段战史可就真要重新改写了!

  那么,华野西兵团广大指战员能答应吗?

  C、粟裕率部休整补充1月即向毛泽东提出攻济打援建议并组成强大阻援打援集团而不存在“无法再战”的问题。

  证据:

  p、(循上体例)《毛谱》7月16日粟、陈、张致电中央军委:“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一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

  7月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许、谭并粟、陈、唐、张电,同意两部同时休整一月,韦、吉部照粟、陈、唐、张令休整;“(二)休整完毕,或配合粟、陈、唐、张各纵在陇海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同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如果粟裕是一个严重败军失地之将,兵圣最高统帅毛泽东能——敢授权他“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再战包括“攻济南并同时打援”?

  q、“粟裕等8月10日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提雨季华东野战军作战行动的6个方案”。其中“第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

  r、为攻济打援部署,8月2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粟、陈、唐、张电,指出:“......在你们将全军区分为攻城集团和阻援打援集团之后,两个集团均应留出必要的预备兵力,特别是阻援打援集团应留出强大预备兵力,准备在第三种情况下,你们手里有足够多力量歼灭援敌。”

  s、9月12日粟裕致电攻济集团“十纵、三纵、广纵和山东兵团首长:如吴部昨晚确起义,则我应乘机向商埠及城区猛攻,以扩张战果。着令两广纵队(包括野特团),即向北开加入对济南之作战,等待使用,由宋(时轮)、刘(培善)统一指挥之。但附属该纵野政特营,则应南开归建。直到现在,南面援敌尚无动作。因此,决令调叶飞纵队加入济南作战。”

  t、据《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华东野战军依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即以44%弱的兵力,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以56%强的兵力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

  如果照何先生论证其时粟裕西兵团衰弱至不堪再战,那么依照毛泽东中央军委指令组织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岂不就如同儿戏?

  再进一步推论,假如敌军在蒋委员长严令下组成多路强大救援兵团不顾死活地攻击救援,那么粟裕打援兵团又无力再战,就只能再“败退”“逃遁”?须知攻济打援可是粟裕向毛泽东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并被批准的!粟裕毫无底气而竟敢向毛泽东中央军委开如此天大的玩笑?!

  再退一步推论,如果真像何先生所论证,只是由于攻济兵团的速战速决前后只用8天,敌军才未来得及组织强大的救援兵团迅速东进,那么假如华野没有组成由粟裕直接指挥的18万之众的阻援打援兵团的“强大预备兵力”,敌军也只是坐视王耀武集团被消灭而不迅速坚决救援?而粟裕在向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建议中就曾说:“以许、谭现有力量攻济与打援,均难得手。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1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助。”似此建议,作为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敢代表中央军委委严重败军失地之将粟裕以野战军和战区主将重任,岂不更是天大的儿戏?!

  而《中国战争通鉴·济南战役》载:“由徐州北援之敌,虽经蒋介石严令督促,但因察知华东打援兵团严阵以待,惧怕被歼,因而行动迟缓,至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时,国民党军第2兵团方进至曹县地区,第7、第13兵团尚在集结中。”

  所以,何先生之论过矣!

  (5)“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责任辩证:主要责任不在华野西兵团粟裕,战区敌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并整体保持强劲进攻势头是最主要原因,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A、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自伤亡3万余人,敌我损伤比例3:1,与孟良崮血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大体相当,而且基本达到战略预期目的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善中原战略局势,华野西兵团粟裕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并获得毛泽东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B、华野西兵团打攻击围歼顺手仗多,思想轻敌,于急促转兵中围攻已退缩固守的黄兵团帝丘店火力密集配制恰当的坚固阵地,各路指挥员严密侦察组织指挥不力以至打成消耗战自损严重,是有深刻教训应该认真反省总结的,但这不是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的主要原因,而许谭兵团和二野没有钳制住援兵集团,亦是重要原因。

  g、山东兵团并没有拖住敌整编25师回援(但同时也造成敌山东兵力的相对薄弱,给许谭以可乘之机!),同样中野也未能阻挡住敌强大救援兵团,使其快速直逼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

  h、整个豫东战役,奋战近月,歼敌9万余人,最终“丢失了新开辟的豫皖苏新区”,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9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豫皖苏新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F、敌虽损兵折将9万余人,但在整个豫东战场仍保持着强大的攻击救援兵团,并最终又对华野西兵团形成夹击之势,由此造成华野西兵团撤退后豫皖苏新区的兵力空虚而失陷。

  这类似于先前的苏中七战七捷和丢失了苏中解放区,帐要算给粟裕,公正吗?

  所以,这才有1958年军委批粟扩大会议上林彪的那尖锐讽刺:“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

  七、“七战七捷”和丢失华中解放区功过责任辩证:前者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后者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何先生研究结论判定:粟裕虽然“七战七捷”,但同时丢失华中解放区而不得不败逃山东解放区避难。山民认为此论亦难成立。

  (四)“七战七捷”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辉范例尤其宝贵经验

  《中国战争通鉴·苏中战役》载:“苏中战役从1946年7月13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历时1个半月,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5.3万余人,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摸索了战争初期规律,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粟裕·走熟路开轻车七战七捷》载: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三个胜利(山民注:中原突围、定陶战役、苏中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线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并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毛泽东亲拟电文,向各野战军通报苏中作战的经验,接着又把此次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通报全军部队。

  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战士喜爱的歌曲,在部队中流传了很久,很久!”

  (二)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责任不能强加给粟裕

  1、首先的两问

  (1)国民党军对苏中解放区及华中野一是占领,二是消灭至少驱逐,而且兵力对比高达4:1,装备更优良无可比,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粟裕华中野不战而退守解放区首府,或“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不会丢?

  (2)面对如此强势敌军,粟裕华中野主动攻击,而且七战七捷,消灭敌人生力军将近自己部队总数的2倍,但因总体力量对比悬殊而而且山野陈毅部未能有力钳制敌军,从而未能根本扭转全局不利局面,以至苏中解放区丢失,反倒成了罪责?

  2、丢失苏中解放区的主要原因——责任简析

  (1)粟裕的依靠苏中根据地打歼灭战保卫解放区的作战思想和战役方针符合毛泽东中央军委战略方针,并在其直接批准和指挥之下

  A、(循上体例)1946年7月13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云逸、黎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山东、苏北的作战部署,指出:‘对桂顽进攻淮北,应有反击准备,但鲁南大军(山民注:集结鲁南之山野)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电报告知周恩来十二日南京来电内容: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电报提示‘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动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B、7月15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转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电,指出:‘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作战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为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胜仗,方能解决问题。’”

  C、7月1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电:‘徐州附近之作战关系全局,如打得好,歼灭蒋军东进主力,则我军可以南打九十九及五十八等军,可以切断徐蚌路,配合刘邓大军发展新局面,......;如打得不好,则苏中、淮北将处于困难地位。因此,你们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师,得手后再歼第二个师。此两师解决,则全局胜利。’次日,山东野战军自鲁南秘密进入淮北地区。”

  D、7月2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一)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山民注:歼敌3个旅俘师长王铁汉);(二)敌情尚严重,......’”

  E、7月30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鼎承、邓子恢、粟裕电,指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人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裕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可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

  同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庆祝你们歼灭九十二旅之胜利。’”

  F、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G、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又是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本日,......粟裕电告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已到’,并希望调淮南第五旅去苏中参战。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

  H、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习,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I、8月15日“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认为他们留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很对,指出:‘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二十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J、8月28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电”,通报粟裕、谭震林部的作战经验,指出:‘......;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希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K、8月3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张鼎承、邓子恢,刘伯承、邓小平电,认为粟、谭二十九日来电提出的争取七至十天休息,一面休整一面包围海安的建议‘所见甚是’。......本日华中野战军第五旅攻占黄桥。至此苏中七战七捷结束,共歼敌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俘国民党将军十三名。”

  L、9月9日“关于粟裕、谭震林八日提出的撤围海安北上泗阳、稳定两淮局势的建议,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谭震林电,指出:‘同意放弃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此电改变了中央军委本月四日关于华中野战军攻取杨泰线和西进淮南的决定。”

  (2)面对敌强大重兵集团的多路全面攻势,毛泽东中央军委还没有形成决心将粟裕部北调与陈毅部汇合从而没有形成强有力大机动兵团寻机歼敌以保两淮而各自为战,是内战初期尚无经验的不得已之举,结果最终华中解放区丢失;根本原因是我军严重弱势且被动,各解放区只能各自为战以迎敌并逐步取得有力歼敌经验,失地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 到一九四六年年底的时候,全国各解放区在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下大片失守:长江以南的苏中解放区和豫皖解放区已全部沦为敌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丢失四十六座县城;而张家口和承德地区一系列县城的丢失,不但使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被完全截断,而且令共产党人的中枢——陕甘边区的侧后出现了巨大的威胁。”(摘自:中国青年网2011-04-22,《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和平已经死了”)但更严重的还是:解放区的首府延安不得不放弃——尽管是主动放弃,而党中央也不得不人分两路,由毛泽东率领书记处多数和中央军委转战陕北一年,并且创造了古今中外唯一最经典战例——最经典战争奇迹:最高统帅率领最高统帅部千余人在极其艰险困苦的转战中直接充当了陕北战场调动敌军的最有力诱饵,从而将自己和最高统帅部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而且更不断胜利地指挥了全国五大战场:陕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原!

  山民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古今中外第一兵圣,这就是最有力最重要证据之一!!

  A、(循上体例)8月7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陈毅电:‘由你率领主力与陈毅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微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个方案意见如何盼告’。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遂放弃上述第一方案。

  B、8月12日“关于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作战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指出:‘......马上南调,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从而否定陈宋建议。

  C、8月20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张云逸、邓子恢、并粟裕谭震林电:‘粟裕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3)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而粟裕部远在南部海安远水不解近渴,遂致两淮失陷丢失苏中解放区

  A、北线陈宋部作战钳制敌军不力。

  先看《毛谱》记载:

  a、8月4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叶赖纵队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你们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

  b、8月29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指出:‘现在敌人逐步向东企图打通陇海线,并威胁淮阴、临沂,我军必须寻找机会歼敌。我军休整一个月之计划事实上不可能,将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休整若干天又打,打后又休整若干天,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真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然陈毅“尚能饭否”?

  c、“十二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电;‘你们务必在泗阳、淮阴之间歼敌一个至二个旅,顿挫敌锋,以待粟、谭主力到达,歼灭余敌。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十九日,两淮被国民党军占领。“注[2]1946年8月上旬,山东野战军进攻泗县失利,撤至泗阳。9月10日起国民党军沿运河两岸南下,进犯两淮(淮阴、淮安)。”

  B、粟裕主力远在淮安“远水不解近渴”,且单靠中野并不能确保两淮。

  且看《毛谱》记载;9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2],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个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华中野战军主力随即由海安兼程北上淮阴。但两地相距五百华里,一路经水网地带,又缺少船只,天雨不断。本日,谭震林于淮安电告中共中央和陈毅、宋时轮:‘华中主力最快要二十号才能赶到两淮。’......”

  再看上引文《解放战争(上、下)》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的有关章节:

  “苏中战役无疑是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的杰作之一。只是,苏中战役并没有缓解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局面,苏中解放区的重要城镇不断丢失,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就在苏中战役进行中,集结于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五个军十五个师十五万人,在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的指挥下,向山东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虽然山东野战军叶飞部、胶东军区许世友部进行了顽强阻击,但因国民党军队最终打通了胶济铁路,山东解放区的军事要点相继丢失,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计划大军南下淮北,在徐州附近寻找战机打几个胜仗,以延缓国民党军对山东的全面攻击。

  但是,接下来的泗县战斗却以陈毅部的严重失利而告终。

  ......

  对泗县的攻击令山东野战军遭受很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在苏中、山东和淮北三个方向上同时并进。身在淮北地区的陈毅对去苏中还是回山东难以抉择,就在他与粟裕电报商讨未果之时,坏消息再次传来:国民党军向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开始了大规模进攻。淮阴无论如何不能失守,陈毅和粟裕立即部署保卫淮阴的作战。但是,陈毅部主力的正面有国民党军的阻拦,部队被缠在战场无法迅速脱身;粟裕部主力远在海安,......。

  向淮阴进攻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此时,整编七十四师攻势迅猛凌厉,华中野战军的‘皮旅’和九纵奉命阻击,尽管官兵不惜生命,英勇作战,依旧无法阻挡整编七十四师对淮阴的一再逼近。‘皮旅’甚至把淮阴城边大运河的堤岸扒开,将整个整编七十四师的攻击路线淹成一片汪洋,但是整编七十四师的进攻还是没有停止。九月十七日拂晓,整编七十四师以两个连的兵力轻装突进,捉到一个共产党士兵并获取了口令后,国民党军冒充共产党骗过淮阴城的岗哨潜入城内。紧接着,整编七十四师的大规模进攻再次开始。内外夹击、里应外合的作战使淮阴城内瞬间陷入混乱的巷战。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攻占淮阴后,继续南进,于二十二日占领淮南。

  两淮相继失守,使共产党人在整个苏中和苏北地区失去了立足之地,大片的解放区由此变成了敌后游击区。......事实证明,面对强敌的进攻,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勇于舍弃一些地盘,集中兵力击敌弱处,才有可能扭转被动局面。......

  整编七十四师从刚刚占领的淮阴出发向涟水发动攻击。此时,连续的作战失利让华中野战军官兵憋了一肚子的火,于是,他们在迎敌的时刻表现出鱼死网破的决绝。守卫涟水城的部队顽强阻击,粟裕调集主力星夜增援。交战双方官兵在黄河大堤上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最终的巨大伤亡迫使整编七十四师放弃攻击退回淮阴。涟水一战,华中野战军也伤亡六千多人。

  在涟水战斗进行的时候,除粟裕因指挥战斗未到之外,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局领导人连续召开会议总结教训。陈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干部的责备。他们因解放区的连续丢失而十分痛苦。陈毅诚恳地承担了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批评,真心实意地维护团结。”

  由此就发生了《毛谱》明确记载的毛泽东9月22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同意他们的建议,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局面。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次日为中央起草致陈毅等电,指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二十五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并告张云逸、黎玉、张鼎承、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指出以陈士榘任合并后指挥部参谋长为适宜。”

  并进一步发生了10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陈毅、张鼎承、邓子恢、曾山并告粟裕、谭震林电:‘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合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而《毛谱》此系列记载所明确反映出来的信息就是:

  七、内战初期,敌强我弱且全面进攻一时难扼制态势明显,而我各解放区只能分兵迎敌,结果则往往难免人损地失,从根本上说,这不是陈、粟的过失,而是从毛泽东中央军委到各解放区及野战军主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

  八、由于山野作战陈毅以及宋时轮指挥明显不给力,所以才最终促使毛泽东党中央下决心作出重大决定:“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党中央对粟裕自抗战以来尤其是苏中战役中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从而骄人战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依重。

  “战役指挥”指什么?就是战役目标、计划、部署和具体的前线总指挥!这就是说,这既不是毛泽东党中央的临时性决定,也是在当时陈毅老资名望地位高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最终就是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由粟裕“双代”进行淮海大决战!

  而这一点更有陈毅的自我介绍作为明证:“我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政治工作上,依靠的是谭震林同志;在军事组织指挥上,依靠的是粟裕同志。’我自己则是‘点头’和‘摇头’的关系,也就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要由我来定夺。

  “陈毅对粟裕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陈毅在《关于增强纪律性,反对不良倾向,加强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报告中说:‘这次战斗布置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司令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我们都同意他的意见,他对于战役胜利贡献最大。’1947年3月9日陈毅就莱芜战役对记者谈话量说:‘......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摘自何新博客2017-10-03转风卷战旗《谈谈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

  3、败军之将李默庵关于苏中战役的回忆文章,其他国民党贪腐政要败军之将回忆录,共同的最大特点是粉饰失败揽功诿过:自己党国忠臣良将正人君子;如果都要当成确凿史实,那么整个现代中国革命、党史、军史就要推翻重写,而蒋委员长就更成为“亚圣”要供起来了!

  尤其这个败军之将李默庵,早不写晚不写,惨遭蒙冤贬谪打压的开国大将粟裕逝世了,他又受到第二代核心的高调接见身价倍增,于是就来了这么一套。其实,无非是趁此机会向大陆国人表示他曾经的多么高明,虽败犹荣:虽然损兵折将但不值得心痛,而将整个淮海地区强势国民党军的合力进攻下占领两淮苏中解放区的功劳都要算在他的名下,且一句轻描淡写的“我部上报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就将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贬损成虚报战功的伪君子,一下子打到几乎18层地狱,并且从此成为一些人贬损粟裕的又一新口实!

  所以,还是那两问:

  七战七捷后,苏中解放区丢失了,帐要算给粟裕,那么不主动出击,更没有歼敌5万余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死守苏中解放区首府甚至处处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苏中解放区反而就不能丢失?

  那么依当今伟大军事战略家看,这个兵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八、涟水(二保)南临金门战役失利不足以掩盖粟裕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历史定位,尤其金门登陆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这里尤其有必要简说金门登陆战役的失败,责任不能都算给粟裕。这有陈毅1954年“在批判饶漱石问题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录)为证(转引自何新解放战争研究史料《陈毅1954年对饶漱石的批判发言》):

  “有一件事报纸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本来是军事秘密,不该讲到此地,我忍不住讲出来,因为在座各位是民主党派的领导同志,想来也不会对外传出去。

  就在解放上海那年秋天,为了给解放台湾打下基础,党中央决定首先解放金门。这是台湾的门户。三野受命担任这个伟大的任务。可是,当时我作为三野司令员,和饶漱石对如何执行解放金门的任务,发生了分歧意见。

  一向失败主义思想的饶漱石,当时又产生了轻敌思想。......饶漱石认为蒋介石已经完了,只要我军一登陆,金门就会不战而降,派一、二师人进攻金门就能解决问题。

  ......我的意见是蒋介石必定会不惜一切牺牲,坚守金门顽抗,我军必须以全力进攻金门,并且在万一战局不利时,作最坏的准备。饶漱石不同意我的意见,......

  结果,那次战役,我军失败了,损失了一万多人。主要责任落在饶漱石的头上,但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及时反映给党中央,我还是犯了错误。对此,我也作了检讨。”

  另外,记得山民在多年前看的一份资料中,具体指挥战役的是一位副军长,军长不在,他负有直接责任:情报不准,海况不明,未作周密方案,仓促投入作战,且严重违背粟裕关于必须充分准备包括五倍于敌的兵力方能进行作战的指示。

  所以,将此战失败的责任都算给粟裕是不符合史实的。

  而且,类似失利从古今第一兵圣毛泽东到其他开国元帅多有其人。

  仅以山民所陋知为例:

  兵圣毛泽东:

  一是为打破敌大军对井冈山的大规模“围剿”而与彭德怀分兵,他与朱德向赣南出击,结果连续两次遭到敌军在大余城、寻乌圳下村猛烈袭击几乎被俘而部队折损大半。同时彭德怀也丢了井冈山这个党和红军的唯一根据地——连家都没了!

  二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再次出山并亲自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役,由于情报错误,湘军非但未被围歼反而打成消耗战,几乎顶不住湘军反攻,连红军的宝贝疙瘩陈赓的干部团都拉了上去,并急令红一军团紧急救援,最终不得不撤退。

  而毛泽东品格崇高,从不讳言曾经打过败仗。

  再如周恩来、贺龙、叶挺南昌起义后的进军广州失败;林彪的四平失利;彭德怀的丢井冈山和榆林失利;聂荣臻的大同、集宁失利;陈毅的泗县失利,等等。

  总之,共产党的开国元勋们,既非神仙亦非完人,包括被山民颂为古今第一兵圣的共产党人民军队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而况粟裕呼!

  粟裕蒙冤的冰山一角探源浅析

  四、从社会流散的零散材料窥视蒙冤的冰山一角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批判刘伯承粟裕萧克的文件至今没有解密,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重要说法,多传自当年一些知情人之口。所以,山民这里引用的只能是一些转道而来的认为有其可信性的信息。

  (四)“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及“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1、“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只道出了现象

  A、杨尚昆的“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说”。

  转引自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2016-10-10):“楚(青,粟裕夫人。山民注)老《慰英灵》一书披露:杨尚昆说粟裕1958年蒙冤,不过是因为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德怀)、聂(荣臻),半个是陈毅。”

  B、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的“得罪了三个半元帅说”。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披露:“彭德怀斗粟裕的时候,聂荣臻、徐向前也都很积极。当时说是得罪了三个半元帅,那半个是叶剑英。粟裕只听毛主席的,其他人怎么说,他都不管。“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

  5、主要根源还是军权功劳纠结

  主要证据就是强加给粟裕的那些罪名。

  (五)粟裕的罪名及后来透露出来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粟裕的罪名总括起来主要是:

  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和几位元帅关系都搞不好、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

  具体说来主要有:

  1、“三次擅权”:有野心、向党要权、向国防部争权、告洋状里通外国

  这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恐怕这是当时引起毛泽东震怒恶评从而导致解除其总参谋长职务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次擅权说”的主要根据(据彭德怀全传编写组《粟裕三次“擅权”:“背着”毛泽东调志愿军回国》,老年生活报2013-04-13载):

  “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1955年6月20日深夜,彭德怀接到南京军区急电,说皮定钧(福建军区副司令、中将)从北京回来传达粟裕总参谋长6月18日指示‘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彭德怀看完电报后感到惊异。便把主管作战的副总长陈赓召来询问。陈说,18日那天粟总长召集皮定钧和作战部王尚荣等研究了福建前线作战问题,认为可准备攻打马祖列岛,并应立即准备。能三个岛同时攻击有利于速战速决,但应由南京军区许世友等研究后再定。彭说,毛泽东批准的1954年8月13日军委关于东南沿海作战方针,你们也参与了制定。明确规定每次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求得战则必胜。打一江山岛就是按这个方针选定的。我曾经告诉张爱萍要用牛刀杀鸡。现在仍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看来总参、南京军区对这一方针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现可先告南京军区打马祖准备工作暂停,听候新的指示。

  6月23日彭德怀就此电报事向毛汇报。毛说,目前台海局势以平静为好。彭说,现在看粟裕、陈赓、许世友等对军委8月13日的方针还缺乏深刻认识。为此提议请叶飞、许世友来北京开一次会,有利于军委方针的掌握和贯彻。毛表示同意。

  7月18日彭德怀主持召开福建沿海会议。粟裕说,6月18日开会时只是告皮定钧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三个岛要同时攻击,皮定钧可能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但根据那天的会议记录,皮定钧同志未传达错误,此事应由粟裕自己负责。

  事后彭德怀把审定的记录打印出来呈毛泽东。毛于7月13日在记录上批示:‘6月18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忽略外事纪律

  195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除毛泽东率高规格代表团出席外,中国还派了规格最高的军事代表团。按预定日程,中苏两军领导人对口会见,但仅限于礼仪性质,不谈实质性问题。

  粟裕总参谋长同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会面时说:‘今天向索元帅还有一个请求,就是不知道苏军有没有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的材料,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份。因我们那儿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职责不太明确,我们总参谋部不是不管,而是管的东西太多了。管得太多就可能忽略大的问题,现在总军械部也由总参管了,这样发展下去,总参的工作越来越多了,国防部只剩下办公厅,也就是萧向荣他们了。我们不知道哪些工作应由国防部来管,哪些应由总参来管。’

  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提出,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粟裕已经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材料,是有违外事纪律的。陈毅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

  调兵问题

  粟裕是在1951年11月12月被军委任命为副总参谋长的。1951年12月28日总参曾发文重申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调动的命令,要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才能发出。

  1957年11月,粟裕鉴于撤军事已准备了两三个月,回国后的驻地及分批撤离和单位都已有安排,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此事都知道,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大概是于2月26日,粟用总参名义下达了第一批回国部队3月8日回国的调动命令。彭德怀、毛泽东看到后诧异,这明明违反师以上和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规定。彭德怀询问粟裕,粟说只看了电报首页,未看末尾的署名。此事,粟在军委扩大会议5月28日小型会议上作自我批评说:‘很多事情,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超越了职权,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

  粟裕在打马祖、向苏联要材料越权后,又第三次涉及毛泽东的调兵权,这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粟裕的原因。据《彭德怀全传》”。

  (2)“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而且“阴”及被透露的彭陈聂邓批粟少部分言论

  这又是一些极其严重的政治大帽子——严重政治错误甚至罪行!

  山民,就是一介社民,不可能查阅党国档案资料,而且尤其是“粟裕事件”档案至今仍被冰封,故只能从报刊网络中透露的蛛丝马迹一窥当年的冰山一角。

  张雄文2016-10-10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披露:

  “2007年5月前后,我有幸拜会了诸多粟裕大将的知情者,他们都有粟总善良的一面,待我十分友好。当我向他们打听书本以外的粟裕大将事迹时,他们或谨慎,或爽快,到底叫我知道了许多外人无法了解的事情,现整理出来发布,以备遗忘。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若是脏水桶林彪干的,多好!)我不能一一标明出处,只能以字母代替,并请大家记住李商隐的诗:‘武皇内传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

  “A老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国防部与总参之间的矛盾早被反映到毛泽东那里。粟裕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请求谈工作意见,毛未答应,只交待陈毅了解情况。期间,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人参加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毛泽东叫大家谈谈对粟裕的看法。全场默然。半晌,毛泽东只得点名陈毅:‘你跟他在一起时间最久,你说说!’陈毅面无表情地回答:‘只有一个字,阴!’然后再无别话,全场震惊。这个评价给毛、彭、邓、聂印象极深。几天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总说要加温: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26日、28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粟裕解释自己曾经谦让陈毅当华野司令,陈毅不做声,彭德怀冲口而出:‘这正说明你阴!’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个人主义,就是大盗,大盗盗国!’1948年豫东战役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司令部不同意打(可见《粟裕年谱》),在毛泽东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此时,其中一人(邓小平?)说:‘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要求公开讨论粟裕‘阴’的问题,陈毅做了专题发言,彭大加赞赏:‘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对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8月,毛泽东继续受影响,称粟裕为军队的‘坏人’。

  此后数十年,邓防备粟裕的‘阴’,尽管粟裕1975年示好,总不给他平反,也不重用。不止对越反击作战时弃置一边,中顾委成立,还让粟裕的部下许世友做副主任,粟却为常委。”

  另据上引刊物《期刊文萃》刊《粟裕大将蒙冤始末》中的更明确记载: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奇怪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问题也列入其中。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但是,粟裕越解释,会场上的火药味就越浓。当他说明自己的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和主动不就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一职时,彭德怀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

  “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告洋状’进一步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促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转变,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晚年彭德怀身陷囹圄时,曾多次对58年错整了刘伯承与粟裕表示了发自内心的忏悔。”

  二、蒙冤探源:“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代二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毛泽东要通过“大呜大放”“火烧”整风使军队依照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加强绝对领导权

  (一)“三个半元帅”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要批臭批倒粟裕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

  1、粟裕与彭德怀的主要矛盾

  之所以将彭德怀放在第一位,因为他是“倒粟”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推手。

  《彭德怀主管军队信不过粟裕常对其出言不逊》(来源:武汉文史资料,作者梁丞,2013-03-08)载:

  “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山民注: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主要助手。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做了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正式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彭德怀信不过粟裕,另一方面粟裕为人又一向坚持原则,不事迎合,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是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就任总参谋长之后,很快就提出抽出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于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的建议。

  对此,彭德怀认为没有必要,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暴发,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个军区临时抽调部队组织战略预备队。粟裕则坚持认为,等战争暴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一旦暴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阴,将会失去战机。(山民注:在粟倒后,中央军委最终还是组建了战略预备队)

  成立国防部后,各总部仍直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参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于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年,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

  19571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却被军委领导认为粟裕是‘告洋状’。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隔阂与意见分歧,性情比较爆燥的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甚至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都会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在工作中很难得到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的支持,他对军队建设和日常工作提出的许多重要建议和意见,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批复,这不免要影响到总参工作的正常运行,包括他主持下拟定的全军的作战计划,竟也长期得不到批复。而越是这样,粟裕就越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958年9月参加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时,他还当面向毛泽东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跟毛泽东谈谈自己对军队工作和总参工作的意见。......1958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举行第一次小型会议,参加会议者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和军队的中央委员。彭德怀在会议上宣布这次扩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整风、整编两大问题,要采取大呜大放、大争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令粟裕深感意外的是,一天之后,即5月26日,当他接到通知赶去中南海居仁堂参加有军委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时,发现会议竟是冲着他来的。与会者就粟裕在所谓‘总参与国防部关系’上的‘错误’进行批判。批判中给粟裕扣的帽子有‘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还向总参二级部的领导作了专门的传达,明显是为在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粟裕定调子。

  “......28日,粟裕就被迫在有5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第二次小型会议上作检讨。但这时会议的气氛还比较缓和。对此,毛泽东很不满意。他认为会议的温度不够,因此要求元帅们和与会者以整风的精神大呜大放,通过会议与小字报相结合的办法,一周之内使空气紧起来。”

  2、粟裕与聂荣臻的主要矛盾

  上引《期刊文萃》载:“由于从建国初期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的,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要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过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必要上报。没想到毛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年夏提出了批评。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作了批示,而且把粟裕与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并借机对聂又作了批评。这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3、粟裕与陈毅的主要矛盾

  他们战区正副主帅之间的主要矛盾,除上文所引陈毅揭批粟裕“阴”的发言中的只言片语外,无从找到更多的资料依据。但是从另外若干回忆性文章的披露中,山民推测可能主要与以下事件有关。

  (1)华野及中间分出的内、西兵团,主帅是陈毅,而毛泽东中央军委却明确指示“军事指挥交粟负责”;而粟裕又是一向对军事有独到深刻见解且敢于坚持己见的副帅,陈毅难免有被架空的感觉:打了胜仗,主要功劳是粟裕的;打了败仗,自己还要首先检讨!

  陈毅是人,不是弥勒佛,再大的肚量,心里能不产生冤恨?

  (2)为改善中原战局,淮海大决战前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华野临阵换将,调陈毅去中原任副职,而仅由于粟裕的极力谦让和挽留,陈毅才得以兼了个虚名的司令兼政委而仍须去中原,粟裕虽是暂取陈毅职权而“双代”,但实际统帅全军。

  这是陈毅从思想感情上极难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尴尬处境。他无法公开冤恨毛泽东和中央,而只能更冤恨粟裕。

  据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文载:

  “A老说:为写《粟裕传》,他采访过东南野战军组建时期的东南局副书记J老。J老亲口说了个真实故事:1948年5月,陈毅被调离华东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任管后勤的副职,心情比较沉闷,但外表还看不出。未上路前,J老陪陈毅下棋,因两人平素较熟,那时等级也不很森严,J老便笑到:‘陈老总,中央原来叫粟司令管打仗,现在又将你调走,看来你打仗不行啊。’陈毅一听,脸色顿时十分难看,忽然起身,一把掀翻桌子,说:‘谁说我打仗不行?’满屋人惊呆了。J老自知造次,忙道谦不迭。”

  (3)陈毅与饶漱石矛盾死结粟裕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饶漱石又十分依重支持粟裕,这可能是陈毅暗恨粟裕的更深层原因。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华中局,军政(党)主官陈饶矛盾分歧激化不能相容,毛泽东和中央不得已调陈去延安参加七大,同时协调二人关系。(详情请参阅陈晋2017-08-21《毛泽东给陈毅回信:“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炼习忍耐”》)但深层死结并未解开。终于在饶被打成“反党集团”主要人物之一时,陈大批揭饶“罪行”才出了一口恶气。

  而由此产生的系列恶果之一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专司军事                                                             且擅长作战计划、部署、指挥的副主官粟却夹在中间左右不是。而偏偏他的擅长打仗,又使占据党政主导地位的饶必然要依重支持他。如此一来,一向为人处事低调希望远离人事斗争漩涡的粟就完全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漩涡中间:他该支持哪个?一边是军长、司令员,一边是政委、中央局书记!而尤其他还是一个对军事战略战术善于独立思考又敢于坚持己见的军事副帅,军事主帅陈能不忌恨?

  在陈毅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痛揭粟裕“阴”的发言原稿没有公示于前,民间社会,我这个愚陋山民就只能作此推测:这就是粟裕的所谓“阴”!此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什么“阴”的新证据。相反,“阳”的证据倒是一大堆!

  4、粟裕与后来的第二代核心的主要矛盾

  这只能从并不明确的后来的第二代核心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粟裕的那句尖锐严重揭批发言“只有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中窥探他内心的愤恨。此外暂无别的明显踪迹可寻。

  但是,在成为第二代核心主导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而为世界瞩目的时候,就明确宣布“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待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引自《邓选》第三卷《对二野历史的回顾》1989年11月20日)——我才是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真正指挥官!

  所以,晚年的粟裕 “(我听他夫人楚青同志对我说,粟裕首长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为什么他不写、不读、不看呢?我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作报告的时候,有人在拍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把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杀了,他对此有想法。”(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鞠开,2018-03-29,原题:《史海钩沉:粟裕淮海战役大胜斯大林连赞“奇迹”》)

  而在“后来杨德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给58年扩大会议受批评的人平反,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张震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到此为止了。”(摘自上引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粟裕秘闻》第十四节)

  (二)军委扩大会议批粟走向极端被毛泽东觉察已经偏离他预想的效果时,他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但粟裕终于未能解脱及其根源。

  1、毛泽东说了句公道话为会议踩了刹车

  “会议期间,毛泽东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毛点头赞同。此后毛说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因此,陈毅听了7月14日粟裕第三次大会检讨之后,主动走上前去握粟裕的手说:‘讲得很好。’并且带头鼓掌,表示通过。......

  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引自上引文)

  2、对批刘撤粟萧毛泽东的处理过程动机,山民推测至少有以下重要之点:

  (1)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见《毛谱》批示)批刘撤粟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加强以他为核心和主导的中央军委在全军的绝对领导权。

  (2)通过“大鸣大放”“火烧”整风惩前毖后,进一步强化对军队背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教条主义”和“分散主义”批判斗争,从而使军队思想作风回归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且同时也给彭德怀敲了警钟!

  (3)通过“大鸣大放”“火烧”,进一步揭露军队高层的深刻矛盾,从而看清“水”到底有多深,并寻求妥善处理办法。

  (4)通过严批刘粟萧解除粟萧职务以儆效尤,尤其是粟的“违纪”“告洋状”。

  (5)让“三个半元帅”以及后来的第二代核心批刘倒粟萧拔除眼中钉出口恶气,从而基本达到维护他和他们的团结亦即毛泽东的集中统一目的。

  所以,终毛泽东之世,粟裕就不可能得到平反。

  3、尽管对刘粟萧严批粟萧解职,但毛泽东还是严格把握着分寸

  (1)刘被保护过关。

  (2)粟萧被解职但没有严重政治定性,尤其对粟没有定性“反党夺权”“阴谋家”。

  从《戚本禹回忆录》看,毛泽东内心还是喜爱并准备一旦发生大战还要重用粟裕的:“不管彭德怀他们怎么整他,主席还是信任他。毛主席说过:‘粟裕是打不倒的,打起仗来我还是用粟裕。’”在此书此节注释中,戚本禹记载:“毛主席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是想重用粟裕的,粟裕是唯一一个主席亲自指定参加中央文革碰头会的。1967年春,毛主席还在一次会议上表扬粟裕,说‘粟裕是我们的大树将军’。这无疑是肯定了粟裕的历史功劳和他对于新中国的无人可替代的贡献。”总之,粟裕与朱老总刘帅一样,而与彭德怀林彪不同:有大才而与世无争,不参与政治斗争,让毛泽东放心!

  这里,山民认为还应该为毛泽东再说句公道话:他组织和推动1958年军委扩大整风会,并没有全错,今人更不应该跟着瞎起哄“一风吹”,其根本道理在于:

  十、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残酷艰危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整套成功的战略战术思想亦即毛泽东军事思想,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它是马列主义中国化即在中国——中华民族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科学产物。它是我党我军战胜一切敌人尤其是外国侵略者的无价法宝,是我党我军治军的灵魂。它完全可以而且完全应该依据新的国内外军事动态发展创新,但是,绝不能放在次要地位,更绝不能抛弃;而且于当今尤甚!

  十一、苏联苏军在同强大凶狂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残酷激烈战争中是最终胜利者,主要根源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即在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条件下的空前大规模重兵集团、机械化尤其装甲化航空兵化的立体化的残酷激烈而胜利的战争中的正确战略战术,它无疑不仅是世界战争史宝库中的无价珍宝,同时也是我党我军进行反强大侵略者全面现代化立体化战争预习中必须认真深入学习研究的最可宝贵借鉴之一。但是,借鉴就是借鉴,既不能照搬更不能宣宾夺主,取代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根本治军从而教育方针。

  尤其必须看到的是:苏联苏军的最终胜利是在付出了十分惨重惨痛的多次失败并深刻地吸取了严重教训后才取得的。也就是说,它在战争前期的一系列严重战略战术错误也必须同时为我党我军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借鉴。而这一点,我军当时的最高学府亦即刘伯承元帅可能是做得不够的。

  十二、从《毛谱》的一系列记载(本文从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1958年的军委扩大整风会议,毛泽东更关注的是反对和批判教条主义问题,因为它事关我党我军治军之本,而不是被所谓“大鸣大放”“火烧”向斜路的大批特整粟裕一系列“严重错误”问题。而且,从他的原秘书戚本禹披露的信息看,他对此是心中另有看法打算的。

  三、老部下战友和重要知情者为粟裕蒙冤辩诬

  除了上文已引证的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在第三代核心授权以中央军委名义发表纪念粟裕丰功伟绩文章为他平反外,这里再引证一些当年知情老部下的辩诬文章看粟裕有多冤。

  (一)《老部下为粟裕大将辩诬:他没从国外私自调兵回国》(新民晚报2013-02-08 作者乐时呜等)

  “...... 近些年有人不顾事实,写了所谓‘粟裕因三次擅权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评’的文章,造成不良影响。作为粟裕同志的老部下和关心那段历史的人,认为有责任维护中央军委对粟裕同志已做的正确结论,维护党史军史的严肃性,把历史的真相说出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同志以清白。

  4、所谓‘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解放金门、马祖是中央军委的决策。195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1957年底解放金门的作战任务。......1955年2月底到3月初,粟裕邀集各总部、海空军领导同志一起,听取南京军区领导同志关于视察福建的情况汇报,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打马祖作战规模较小,补给容易,战斗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建议‘以解放马祖为下一步军事斗争目标’,争取于1955年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3月5日,粟裕将讨论结果报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并军委。彭德怀于3月9日批示:‘同意先打马祖部署。’

  1955年4月15日,南京军区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全面的进行准备,实施时采取逐岛攻击的作战手段,并准备先攻高登或同时攻占高登和北竿塘,而后再攻占南竿塘’,具体组织指挥工作交由福建军区负责。南京军区将这一部署,同时上报中央军委与总参谋部。

  粟裕看到上述报告后,认为福建军区机构不健全,难以担负此种复杂艰巨的任务,建议南京军区派员加强。......时过两个月,总参谋部一直没有得到福建军区执行情况的报告。6月中旬,粟裕从在北京参加集训的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那里了解到,攻击马祖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不充分,预定参战部队仍在执行一年一度的训练计划,......,他们计划在8月份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两栖作战演习,后即投入战斗。粟裕认为,‘对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确实很差,                       亟须认真执行’。

  6月18日,粟裕与陈赓副总长一起,约见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指出:解放马祖的准备工作应从困难处着想,战斗与战役实施过程中力求速决,以显示我军力最强大,减少美帝干涉的机会。按照南京军区4月15日所作的全面准备逐岛攻击的部署,充分准备,确实进行。粟裕当时将三个茶杯摆成梯阶队形说:......。请他们详细研究,具体计算,将研究结果报告军委最后研定。这次会见谈话,工作人员没有作记录,结果造成与会者记忆误差,引来一场风波。

  彭德怀于7月8日召开福建沿海作战方针问题会议。......可是会议纪要不顾粟、陈二人的说明,仍然在注释中写上:‘粟总长确曾指示,要全面准备,同时攻击。’这个会议纪要,经彭德怀审定后报请毛泽东批示。7月13日,毛泽东在这个会议纪要上批示:‘六月十八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1955年8月31日,粟裕写出《关于六月十八日约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谈攻击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的检讨》,报彭德怀副主席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如实报告了处理马祖战备问题的经过,同时说明会议纪要中的‘注释与上述情况是有出入的。’彭德怀阅后批注:‘已阅。’毛泽东阅后批示:‘已阅,退粟裕同志。’同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阅后‘还毛’。一场风波,终于了结。

  上述事实表明,在对金门马祖战备问题上,粟裕完全是执行中央军委的决定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指示,根本谈不上‘擅权’的。

  2、所谓‘忽视外事纪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后,......总参谋部等各总部仍然直接受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但是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当时国防部没有专门设办公机构,军委办公厅同时也是总参办公厅、国防部办公厅,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此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同志又是国防部长,为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要求有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但是,究竟哪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哪些文电用中央军委或总参谋部名义发出,没有明确规定。总参谋部起草的文电,常常因为署名问题受到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批评。总部机关部门感到难以适从,纷纷要求有明确规定。因此,中央军委1955年3月16日会议决定,责成总参谋部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条例。从1955年到1957 年下半年,总参谋部先后5次拿出条例草案送审,都一次次被打了回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并多次对粟裕说:‘你们问问人家是怎么分工的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以苏军为榜样,这个‘人家’不言自明,就是指苏联军队。

  不久这个机会来了,......索科洛夫斯基说没有现成材料,简要介绍了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和关系,说他们的总参谋部隶属于国防部,没有什么分工问题。几个月后,1958年3月,苏军向我军提供了有关的书面材料。据随行翻译说:‘这是一场礼节性的拜会,谈话时间很短,时间不长,前后加上翻译时间在内,大约二十来分钟,双方主要谈友谊、友好。’

  这件事,......后来又被无限上纲为‘里通外国’。这些大帽子如今早已被掀掉了。

  3、所谓‘越权调兵’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粟裕是十分清楚的。1951年12月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就是以总参谋部名义发出的。

  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回。1958年2月,粟裕提出志愿军撤回国内后具体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军委第143次会议讨论,基本同意第二方案。根据军委会议的决议,总参谋部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总参谋部作战部先是起草了以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没获同意,又改用国防部名义,仍被打回,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说这个命令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总参作战部只好重新起草了以总参名义下达的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送给粟裕。粟裕认为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妥,但是已经几次反复,就在电报稿上写上‘请彭总阅后发’,意在给彭德怀思考审定的空间。彭德怀接到电报稿后直接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结果被否定了。最后志愿军回国的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的。就是说,这个以总参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电报,是根据军委领导指示起草的,这个电报既未上报中央,也未下达部队,是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草稿。这样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怎能成为粟裕‘越权调兵’的证据呢?

  粟裕同志在总参谋部

  1954年12月,军委任命粟裕同志为总参谋长。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向他宣布中央的这个决定时,他很吃惊。他说:‘主席,我不能胜任!’毛主席说:‘你可以胜任。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吧!’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他对中央军委首长和元帅们非常尊重,处理重大问题都事先请示,事后报告。对上级的每一个指示,他都认真研究和贯彻执行。他对陈赓、黄克诚、张宗逊、张爱萍、李克农等几位副总长都很尊重,遇事总是在一起商量。为了加强集体领导,他建议成立总参谋部党委。他光明磊落,不隐瞒自己观点,从不吹吹拍拍。他不善于交际,全部精力都考虑作战和军队建设问题。他交待我们在办公室搞活动图版,在宿舍也挂了地图。他一不下棋,二不打扑克,像战争年代一样,一有空闲,就手拿几份文电资料,对着地图聚精会神,伫立思考。他一口气可以说出几十个军的部署和任务,思考问题缜密锐敏而有条理。他实事求是,处理问题总是从实际出发,防止主观片面,不说空话和大话,更不看风使舵,或者苟且迎合。他坚持真理,坚守原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决不轻易放弃,总是诚恳地提出来,不顾个人得失。更令我们钦佩的是,粟裕同志能经受住委曲和误解。他说:我相信自己的几十年革命实践是足够说明自己的。”

  (二)战友陈士榘上将谈粟裕蒙冤

  据上引《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载:

  “父亲那天和我透露过一件事情,就是五十年代在一次小范围的军事会议上,主席曾经流露出对粟裕的不满,而且还使用了激烈的语言。我追问父亲,主席为什么这样?父亲说:主席为什么这样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解放战争跨越长江的时候,主席让粟裕尽快渡江。但是粟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认为需要等待时机,晚了几天。

  “父亲说:‘......但是粟裕1958年还是受了批判,还是有两位老帅对他有看法。‘谁工作中都会有缺点,一上纲上线就没边了。‘由于主席那个时候听了倒粟的汇报,也对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评价。’“

  (三)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罗瑞卿大将谈粟裕蒙冤

  《1958年罗瑞卿评粟裕遭批判一事:有人硬往死里整》(凤凰历史2012-07-21作者张雄文)载:“一个老部下问粟裕到底怎么回事时,罗瑞卿说:‘粟裕也是人,难免有缺点错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常的,但这一回不对了,是有人容不得他,硬往死里整啊!’

  “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也不幸突然落马,被人拿出他整粟裕的方式开始不断地整肃。

  这年的9月15日夜,毛泽东出席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扩大会议时,许多高级将领粉粉揭发彭德怀曾多方面排挤和打击原总参谋长粟裕。

  众人发言后,毛泽东明确表态说:‘去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彭德怀提出来要搞的,批判粟裕彭德怀不能说没有责任。’

  他还用手指一指在座的罗瑞卿:‘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

  罗瑞卿当然为粟裕高兴,当即欠了一下身子,点头表示:‘是!’随后,他找到粟裕,转达了毛泽东的话。

  几个月后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虽然没有公开平反,但待遇明显好于以前。”

  (四)东北战场军事统帅且已擢升中央副主席而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林彪谈粟裕蒙冤

  《华野高层内幕大曝光粟裕竟然敢干这事》(铁血军魂的立方时空《随笔·军事杂谈》2014-04-10)载:

  “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

  还有若干回忆资料显示,林彪生前最欣赏的高级指挥员就是粟裕。在粟裕蒙冤后,林彪不避嫌疑多次变相安抚。连毛泽东的原秘书戚本禹都知道“林彪后来说过,那个仗(山民注:消灭74师)他不敢打。”(引自《戚本禹回忆录》)

  (五)重要的知情者同样与粟裕八杆子打不到的毛泽东原秘书戚本禹谈粟裕蒙冤

  为什么要引用戚本禹的话?他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文革中曾被毛泽东批准关进秦城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又被第二代核心坚主判18年徒刑,出狱后对毛泽东无一句冤言,品格高尚令人尊敬!所以,他的回忆可信。

  《戚本禹回忆录·关于彭德怀等老帅批判大将粟裕》载:

  “建国后,论战功,粟裕是应该评为元帅的,可粟裕却从不争功。江青对谁都看不上眼,但就是佩服粟裕,《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赞美粟裕的,就是江青去亲自作指导的。毛泽东也是偏爱粟裕的,见了粟裕一天都高兴,听到粟裕来,马上出来迎接。

  “彭德怀整刘伯承、整粟裕,在政治上是犯了大错。刘伯承、粟裕底下有多少人啊!他们对彭德怀能满意吗?事实上当时不但是这些人对彭德怀不满,而且是党内普遍对彭德怀有怨气。

  粟裕有了不起的战功,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毛主席都说粟裕是‘大树将军’,对这样一个人搞残酷斗争,彭德怀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甚至是犯了众怒。这也为他后来在庐山会议上‘墙倒众人推’埋下了伏笔。”

  (六)《粟裕夫人:对粟裕的打击都是来革命阵营内部》(凤凰历史2013-01-19摘自《慰英灵》作者徐充、刘顺安)载:

  “他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征战一生,业绩辉煌;蒙冤半世,压抑坎坷。对他的打击都是来自革命阵营内部。我曾说:粟裕同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位领导说:不,他是伟大人物。我看合起来应该说是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历来名将鲜有善终,古今中外皆然,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于幸免。何况粟裕同志出身于一名普通士兵,为人朴实无华,不事迎合。所以他的悲剧反映着历史、社会、人际以至人性等诸多方面。粟裕同志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难道不是吗?

  常言道,‘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后人何从评说?《粟裕传》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但他之所以蒙冤和平反之所以障碍重重却尚是朦胧和空白。从粟裕同志本人申诉起,到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两位副主席发表文章代表中央军委为他正式平反的十五年间,我随时记下了有关情况。从这仅仅限于我亲身的经历,可略见冰山之一角。

  在希望与失望交替的岁月里,我的泪干了,我的心冷了,在极度痛苦时我曾经激愤,但现在我已经超脱了个人感情冷静地看待这一切,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待了!”

  这就是大彻大悟!

  这就是凤凰涅槃!

  结束语

  该说的愚见,山民以为已经表达清楚。

  末了,谨引粟裕同志生前的晚年悲壮诗句作为结束语,同时谨以此拙文致祭这位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人民英雄英灵:

  《七律·抒情》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壮哉,粟裕大将!

  伟哉,粟裕大将!

  哀哉,粟裕大将!

  二0一八年四月十九日至五月九日晨校改

  于陋屋   晴,无风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