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泪眼朦胧 感慨万千:不忘初心的老共产党员

2017-09-19 17:24:4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严守忠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不忘初心的老共产党员

 ——记老酒厂陈夕华书记二三事 

严守忠

timg (47).jpg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最令我佩服的共产党人就是陈夕华同志。

  陈夕华,1922年出生、河北省献县城西翟庄人。1948年参加革命后随大军一路南下。南京解放后,陈和他的一批战友,奉命接收了南京城。陈成为下关区的一名科级工作人员,行政17级。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后的一九六三年,江苏省委抽调了一批干部赴灾区“里下河”工作(史称“六三干部”,即一九六三年由省城南京派遣到苏中贫困地区工作的一批干部),陈名列其中。指派至高邮农村工作。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一九六八年,陈夕华同志受命担任三结合的高邮老酒厂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老酒厂是当地一家颇有知名度的小型酿酒企业。员工不多,只有70多人。陈夕华同志来到这个厂后,团结和依靠全体职工,凝聚人心、消除派性、组织生产。使一盘散沙的企业成为产、供、销经营正常的企业。酿酒生产由传统的固态发酵发展为液态发酵。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走向机械化生产;利润、税收达到了全县总额的三十分之一。

  老酒厂的前身,是由三家私人糟坊经公私合营组建的企业。企业自组建以来,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陈夕华同志的廉洁奉公、正直正派的品德,给近百名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属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美名在工人中间广为流传。只要接触到酒厂的老工人,提起陈夕华的名字,都会翘起大拇指对你说:“陈书记好人啊,真正的共产党员!”下面是我耳闻目睹和经历的几件事情,回忆记录下来,可见老书记的为人和声望了。

  蜗居斗室、无怨无悔

  陈书记是只身一人来到酒厂的。爱人和其一双未成年儿女远在河北献县农村的老家。陈到任后,居住的卧室仅有七、八平方米的。除了一张一米宽的床、一张老式的写字台和一张长板凳外,别无其它家具。陈书记的卧室,原先是一间老旧的普通民居房。有十六平方米左右。其前任将其从中间隔开,里间为卧室、外间为会客室。前任因工作需要离开了酒厂,但仍然占据着里间,不愿将里间的卧室腾出来,提供给新来的书记使用。对此,陈书记并不计较。就这样,老书记蜗居斗室竟八年之久。

  战争年代的风餐露宿,行军打仗的艰苦岁月,给陈书记留下了胃病,但他从不吭声。当胃病严重发作时,无法适应食堂的饭菜,就在卧室里用煤油炉自己煮烂面条充饥。我转业进厂后,厂里安排的宿舍刚好在陈书记的对面。当我目睹陈书记胃病发作的状况,很不忍心,就向食堂人员反映,食堂的师傅们说:“我们知道这个情况,想要为他单做些有营养的羹汤,他坚决不肯,没办法,我们拗不过他。”好多工人也知道了这件事,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早餐,他有时在厂对面的烧饼店排队买点烧饼回来泡泡吃。有时排队的人多,店里的服务员都认识这位令人敬重的老书记,让他先买,他都婉言谢绝,并说“没关系!没关系!”。有时遇到有人插队,他都要管一下,劝插队的自觉排队。可见他对每一件小事都严格要求自己。

  跟班劳作、拒收餐费

  液态酿酒的生产工艺要求很高,昼夜不停地连续生产是酿酒行业的特点。有好几次深夜,生产出现了故障,酒出不来,报告陈书记后,陈立即起身前往生产车间,询问情况、观看仪表、查找原因。指导生产工人、技术人员通宵达旦排查原因,直至故障排除,生产正常。事后,有关人员据实为其领取了夜餐费,陈拒绝接收。还严厉批评了为他领取夜餐费的当事人。责令其如数退还财务部门。此后,再遇到此类事再也没有人敢多事了。

  陈支书数年来以厂为家,不分昼夜、起早贪黑,到底加了多少班谁也数不清。可是,他除了按月领取应得的工资外,从未向财务领过一分钱。

  自掏腰包、委托吃请

  七十年代初期,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对于酒厂来说,计划分配的能源与实际消耗的能源尚有一定缺口,这就需要企业“广开门路、找米下锅。”记得有一次,厂里因煤炭不济,面临停产。陈书记让大家想方设法地找煤炭。一位姓胡的供销员请示:“我联系到了买煤炭的路子,需到饭店招待一下煤矿上来工作人员,厂里要花点票子。”老书记踌躇一会,自己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些钱,委托胡姓的供销员,请煤矿上来的工作人员吃一顿。陈书记十分厌恶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的庸俗做法。再说,当时的财务制度没有“招待费”这样的开支项目。故陈书记宁可自掏腰包,也绝不用公款吃喝招待。

  陈书记在酒厂任职八年,从未接受过职工的吃请,更谈不上收受礼品了。

  两袖清风、回归故里  

  陈书记忘我地工作,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自己觉得力不从心,愧对党和人民的重托,向上级组织提出了重新安排领导来酒厂工作,自己告老还乡。不久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工人们听说老书记要离开大家,异常地辛酸和依依不舍。老书记连饯行酒都不允许大家为他办。只请来了摄影师,纷纷同老书记合影留念。组织上安排我、工友们叮嘱我,一定要将老书记送到返乡的火车上。我受组织的委托和老工人的托付,从邮城乘轮船到镇江火车站后,将陈书记的一只木箱办理了托运手续。这个比拉杆箱稍大一点的木箱,就是老书记革命几十年的全部家当。在镇江我陪老书记游览了市区和金山寺。游玩的公交车票和景点的门票我争着要付钱,都被他阻拦了。连我自己送老书记去南京的轮船票、火车票都是老书记支付的。我辩解说,这是公差,可以报销。他全然不从。到达南京后,前往下关看望了一起南下的战友。当晚,即登上了北上返乡的火车。

  望着远去的火车,我已泪眼朦胧,感慨万千!一位平凡的党的基层干部,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一张收据、见证高尚

  前不久,我在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了一张夹在书内的收据。这张收据是七五年一月份的,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按照当时的国家规定,老干部离、退休后,其工资等福利关系均转至当地的民政部门。为防止衔接不好,酒厂给老书记寄了次月的工资。他收到后,立即退了回来,并留言称当地已发了工资,寄来的工资重复了故退回。上面的收据就是老书记退回给酒厂的工资凭证。

  就在老书记返乡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厂里给他寄了50元的“困难补贴”。陈书记的老家献县,是河北沧州地区下辖的一个县。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资源溃乏、土地贫瘠,十分贫穷。而他一家数口老老小小都在农村,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厂里给他补助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春节后不久,却接到陈书记的来信说,我没有困难,以后千万别再寄了。此后,我们尊重老书记的意见,再也没有给他寄过一分钱。

  点点滴滴,显示了老书记这位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尚的人品、人格!老书记是平凡的,也是了不起的,他在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心中,竖起了一座真正共产党人的丰碑!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