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张恒录

2017-10-24 11:48:26  来源: 驻马店网   作者:袁敏 张丽丽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jish171020.jpg

  布雷排雷罔顾生死赤胆忠心家国情怀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张恒录

  开篇诗

  修路架桥工程兵,火线运输保畅通。

  布雷排雷罔生死,赤胆忠心家国情。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老歌牵动着无数抗美援朝老兵的心。如今,他们虽然已是暮年,可心里仍然难忘那惨烈而充满激情的年月。9月底的一天上午,记者来到驿城区诸市镇南街社区,在热心居民的帮助下,找到了在该社区生活的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恒录,听他讲述那段历史。

  英勇事迹被人传颂

  当日上午阳光明媚,南街社区有很多人在晾晒花生。当记者询问张恒录家的地址时,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热心地指引。“张恒录今年80多岁,他参加抗美援朝的事镇上的老年人都知道,听说还在战场上受伤了。”一位老年人自豪地说。

  在这位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张恒录的家,他正在院子里晾晒花生。老人说话声音洪亮,一点儿也不像80多岁的人。得知记者要采访他,张恒录在院内石榴树下的小桌子上,给记者泡上一壶茶后,便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1935年,张恒录出生在遂平县诸市乡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兄妹7人只有他一个男孩。因为家庭贫穷,他只在私塾里读过几天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张恒录的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18岁那年,张恒录得知遂平县招兵,满怀报国之志的他,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

  “我清晰地记得,参军那天是1953年3月1日。”张恒录说,当时他不知道部队准备去哪里。从遂平县乘坐闷罐车一路北上,行驶了四天四夜,中途没有停歇,直达丹东。部队在丹东稍作休整时,张恒录等人领取了一枚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后立即奔赴朝鲜。

  到朝鲜后,张恒录所在部队来到了一个叫“马甲地”(音)的阵地上,部队就在那里安营扎寨。张恒录被分配到了23军201团工兵连,成为一名工程兵。从那时起,张恒录便开始了为期2个月的训练,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学习扫地雷、埋地雷、架桥修路等。

  做事认真负责

  张恒录回忆说,部队到达朝鲜时,战争还在持续。为了隐蔽起来,他们就住在山上临时搭建的茅草屋里。由于驻地距离三八线较近,他们平时的任务就是扫地雷、埋地雷、架桥修路。

  “第一次扫地雷的时候,整个人非常紧张,头上的汗直往下滴。”张恒录说,实地操作了几次后,他就不再害怕了。尽管那么多年过去了,张恒录仍然能够想起当时扫地雷的场景。他告诉记者,那时候人员分成两班,前面的人用机器探测出地雷后,在上面做好标记,后面的人就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将地雷起出来。

  除了清地雷外,张恒录他们也要到前线埋地雷。他说,每个人埋地雷时都是沿着事先画好的线往前走。他们每埋下一枚地雷,都有专门的记录人员在图纸上做标记,以防我军误踩了。虽然埋地雷不像清地雷那么危险,但是也会有事故发生。做事谨慎的张恒录始终保持着零失误的记录,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

  此外,张恒录所在部队还经常修建敌人炸毁的桥梁和道路。1953年深秋,他们接到上级命令,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临津江(音)上面被炸毁的桥梁修好,因为该桥梁是我军通往三八线的主要运输通道。那时候,没有大型机器下水作业,修复工作全部依靠人工完成。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为了保持身体的温度,战士们都是灌一口烧酒起猛子下水。

  “我们都是分成几支小队,分批次下水,前面的人上岸后,排在后面的人便下水接替他工作。”张恒录说,江水冻得人直打颤,上岸后两条腿禁不住地发抖。即便如此,战友们没有一个拖后腿的,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投入到桥梁修复工作中。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他们终于把炸毁的桥梁修复了,确保我军战备物资得以顺利地运输到前线。

  多次受伤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张恒录所在部队并没有离开前线,而是转入到军事训练和防备上。一直到1958年,我军全部撤离朝鲜,张恒录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在那几年里,张恒录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并于1956年8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据张恒录回忆,一次,他和战友们正在修筑一条被炸毁的道路,突然听见飞机的声音越来越近。这时,张恒录大喊一声:“快趴下!”战友们纷纷躲避在一旁的坑道内,从飞机上扔下来的炮弹就在他们之前工作的地方爆炸了。张恒录因为掩护一名行动较慢的战友,被炮弹皮炸伤了腿。所幸的是,他受的只是皮外伤。

  在朝鲜战场上,像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张恒录已经习以为常了。1955年初,张恒录所在部队又接到了紧急任务,让他们立即赶往前线阵地进行军事演练。当时是凌晨一时许,部队行军速度较快,再加上途中山路陡峭,张恒录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左腿骨折了。为此,他在战地医院修养了半年。

  在战地医院修养的那段时间里,战友们经常去看望他,张恒录便向他们打听部队里的事情,询问他们都到哪里执行任务去了。看着战友们激情地讲述执行任务的过程,张恒录的心早已飞到了战场,他想立即回到部队去。待腿伤好点后,张恒录又回到了岗位上。

  安享晚年

  在整个回忆过程中,张恒录的表情淡然,声音平稳。当讲述到自己多次受伤时,他的情绪颇为激动。他告诉记者,战争是残酷的,自己只是侥幸捡回了一条性命,很多战友却牺牲了。“能从朝鲜战场活着回来,能看到祖国一天天强大,能活到今天,我足够幸运了。”张恒录说。

  1958年初,张恒录跟随部队回到国内,见到了阔别5年的亲人。当年底,他应聘到郑州铁路局,当一名普通的工人。4年后,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张恒录辞职回到家乡,投入到当地的建设中。后来,他当了20多年的生产队长。

  “老队长没少为队里出力,大家打心眼儿里感激他。”记者在采访张恒录时,他的邻居听说后赶了过来,讲述了张恒录为大家做的一些好事。据这位邻居介绍,张恒录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回到地方后也不含糊,不仅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也让群众跟着他致富,是大伙眼中的好人。

  张恒录说,他回到国内的第二年,经人介绍与妻子相识,婚后生育了7个孩子。如今,他和儿子张德安居住在一起,已经过上了三代同堂的日子,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来看望他们夫妇。他告诉记者,他的身体还不错,能干些轻活,日子说不上大富大贵,却也过得有滋有味。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