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韩纪民:一生谨记毛主席的教诲——龙开富将军的红色家风

2017-07-15 18:11:35  来源: 乌有之乡   作者:韩纪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龙开富将军标准照

  龙开富(1908—1977),湖南茶陵人,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编入工农革命军。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五次反“围剿”作战、直罗镇战役、四平保卫战役和辽沈、平津、渡江、海南岛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二政治委员等职。从1928年到1945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7年2月3日在沈阳逝世。

  “要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龙开富和夫人高玉清,参加革命几十年,获得很多荣誉,也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是令人称羡的“高干”。高玉清是1933年参加革命的陕北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经人介绍,与龙开富认识并结婚。战争年代她身上留下两处枪伤,每逢阴雨天就疼痛。他们有三个子女:大女儿龙金明,儿子龙康明,小女儿龙延明。两个女儿都是军医,儿子是某单位的驻厂军代表。两位老革命经常对子女说:你们的父亲母亲都是穷苦人出身,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才有今天。不管我们地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要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龙开富将军(后排左五)全家福

  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处处体现在龙开富身上。他注意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米。天不黑,他绝不允许家里人开灯。有一次天没黑但比较暗,小女儿龙燕明就把灯打开了。龙开富发现后说:怎么现在就把灯打开了?要节约用电。督促小女儿马上把灯关掉。女儿当时很不理解:家里住房不用交电费,天暗了怎么不能开灯?龙燕明用的一个小本子只剩几页,没用完就扔在一边。一次回家,发现父亲正用那几页纸写东西,这给她的印象太深了。

  龙家的孩子穿衣服也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样: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传老三。龙开富的二孙子龙虎至今念念不忘穿的是姐姐的旧衣服。穿姐姐的衣服难免“女性化”,这还不算,即使是姐姐的衣服也是接了又接,补了又补。龙虎说:“有一件衣服我至今都记得,深蓝色的烫绒上衣,因为短,下面又接了一截不知从哪件衣服上剪下来的土棕色的布面,胳膊肘部和衣面上还有补丁。” “那时我还是学校的艰苦朴素标兵呢!是全班穿得最差的人。”

  要让高干家庭的孩子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就得让孩子经济独立。龙开富夫妇的工资除了日常花销外,就是资助生活上遇到困难的亲戚朋友,或给贫困老区捐款。1958年,他们给延安贺家沟生产队一次捐款200元。对于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则要求他们靠自己。夫妇俩的三个孩子当时都是普通干部,工资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龙开富的儿子龙康明是军人,他的爱人是政府机关的一名普通职员,家里三个孩子。龙康明患有严重的肝病,有时吃饭要给他增加点特殊的营养。龙虎说:“这个特殊的营养也不过是一小块煮熟的猪肝而已,猪肝切出来只有几片。但就这点美味,馋得我们几个孩子时不时斜睨着,每每此时父亲都会从盘子里匀出点儿给我们。”

  孩子们的婚姻可谓家中大事。找对象论门当户对司空见惯,但龙家对此很淡然。龙开富夫妇认为,孩子找对象绝不能盯着对方的家庭地位。只要双方有共同的革命理想、性格相投、真诚相爱就行。他们唯一的儿子龙康明的女朋友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中专生,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当年就在两人情投意合准备结婚时,婚前检查却意外地发现女友患先天性风湿性心脏病。医生说患这种病可能生不了孩子。当时家里为这事争论过,若儿媳妇不能生育,龙家就断了“香火”。好在龙开富最后拍板,“不能看到人家有病就不要人家了,那样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有病可以治,治不好也没办法。就这样定了!”

  “决不搞一点儿特殊化”

  1950年,东北军区收到一封信,没有任何地址和落款,信封上只有龙飞凤舞的五个字:东北龙开富。毛主席给龙开富来信了!信中说:“你现在是一个领导干部了,更要注意谦虚谨慎,好好学习,多为人民服务。做领导干部,要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毛主席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使龙开富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严格按主席的教诲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处处谦虚谨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搞一点儿特殊化”。

  龙开富有一辆公家配发的小轿车,专车专用。大孙子龙钢上幼儿园时,一天放学下着大雨,司机破例开车接他,受到龙开富严厉批评,一句“车是为我工作配的,不是用来接孩子的”,让小龙钢毕生难忘。龙开富患高血压。一次突然发作,警卫员很着急。他一边给龙金明打电话,一边派首长的车把她接回来。当时龙开富的三个子女只有她一个在身边。等处置完毕,龙开富清醒了,见龙金明在身边,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我病了?怎么回来的?”女儿说:“小凌叔(龙开富警卫员)告诉我你犯病了。让郎师傅开车接的我。”龙开富一听就火了,立刻把几个人叫到一起,声色俱厉地说:“这个车是组织上给我工作上用的,不是你们能坐的,今后不是因工作特别需要,谁也不能用这个车!”

  龙开富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搞特殊化。一年冬天,司机、警卫员、炊事员去医院接他回家,路过后勤部机关服务社顺便买菜。菜架上蔬菜的种类特别少,外观也不鲜亮。炊事员小王抱怨菜不新鲜,说着说着就和售货员吵了起来,菜没买,赌气就走。汽车开走时,服务社主任眼睛一瞥是首长的车,中午时便带着一筐库里保存的新鲜蔬菜,有茄子、辣椒、豆角,品种多样,亲自送到龙开富家里。龙开富一愣,忙问怎么回事?服务社主任立即检讨,连说没有为首长服务好。龙开富知道了事情缘由,立即当着服务社主任的面,严厉地批评炊事员,说:你们不要打着我的旗号办这些事情。我们要和老百姓一样,不能搞特殊化。他坚决要求把菜退了回去。

  龙开富生活中一贯坚持不收礼、不送礼、不吃请。他没多少爱好,闲暇时喜欢钓鱼。有一次到地方的一个农场钓鱼,鱼池的鱼种类少,农场场长提出请首长帮忙联系买些鱼苗。龙开富便帮忙联系,从广州军区搞到了这边没有的稀有鱼苗。农场领导见首长解决了大问题,十分高兴。龙开富再去钓鱼时,农场领导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说:“首长给我们帮了这么大忙,得好好表表我的心意!”龙开富连连摆手说:不用了,我带着干粮呢!你像往常一样给我热热就行。我帮你们是正常的。你要是这么客气,以后就别找我了。龙开富硬是推掉了这桌准备好的答谢宴。

  龙开富的老伴高玉清,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在军区机关也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她到地处丹东的某驻军医院看望大女儿龙金明夫妇。当时医院给夫妻俩分了一个八九平米的小房间,屋里只能放一张大床。高玉清去时,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到了医院也没告诉院领导,就和小夫妻挤住在一起,住了一个多月。她说,我是去探亲,不是去工作,没必要给院里添麻烦。

  龙开富夫妇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相待,亲如家人。保姆陈阿姨身体不大好,有一次突然昏倒,住在龙家的高玉清的侄子高建明当时还小,扶不动,急得直喊。龙开富闻讯,亲自背她到床上,又派保健医生和司机把她送到医院抢救。

  “工作上好好表现,组织上不会埋没你”

  对于少数人的特权思想和搞特殊化的做法,龙开富深恶痛绝。他认为,搞特权是典型的封建糟粕,违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不符合党员领导干部“人民公仆”的基本定位。为此,他不仅生活中处处严格律己律家,政治上更是不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把自己置于组织的严格管理之中,绝不当特殊人,绝不办特殊事。

  龙开富的三个子女都是军人,又深爱军营,在身为高干的父母这棵“大树”下按说是好乘凉的。但是,龙开富坚持原则,从不过问子女提拔晋升的事。虽然有一个高干父亲,但孩子们每年年底都像普通工农出身的干部一样为留队还是转业闹心。儿子龙康明所在单位级别不高,他的职务调得偏慢。1971年,他硬着头皮找到父亲,要求给他们单位领导讲个话,给他由正连提前晋职副营。龙开富不高兴了,说:想进步、晋升,这是组织上考核和安排的,怎么能由我给你说话?工作上好好表现,组织上不会埋没你。靠老子给你说话是不行的。儿子虽然不高兴,但也没辙。

  

  龙开富将军子女合影

  龙开富的大孙女龙湘入伍后在军区后勤门诊部当卫生员,看到身边好多战友上了军区大连卫校学护士,也想通过考卫校提干。她参加两次考试,但都因差几分没录取。她多次央求奶奶给领导打个电话疏通一下(此时龙开富已逝世),还告诉奶奶参加考学补习班的好多孩子考得还不如她好,家里找人都过关了,但奶奶始终没打这个电话。奶奶说:别人家的事我管不了,咱龙家绝不干这种走后门的事!后来因未提干,龙湘不得不脱下心爱的军装,退出现役,做了驻军医院的普通职工。龙湘说:说句心里话,当时我们心里都有怨气。大连卫校是军区后勤部直属单位,后勤部还管着几十所驻军医院。明明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可老人就是不管。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却越来越敬重爷爷奶奶。

  龙开富夫妇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女开后门,也从不对一些亲戚朋友徇私情。高玉清的侄子高建明自小在龙家长大,后在沈阳某驻军医院当医生,当年面临转业。他找到姑姑,央求她给医院说句话,再留两年。高玉清说:“是走是留要听组织安排。如果把你留下了,那个组织上认为应留的就得走,对人家就是不公平。你的愿望满足了,影响也不好,这件事我不能管。只要你努力工作,到地方照样有作为。”高建明只得依依惜别了部队。转业后,他严格按姑姑的要求去做,很快成为地方医院的一名医疗骨干。

  “工作学习要永远摆在第一位”

  龙开富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孩子们的学习却很重视,他认为:抓好学习、做好工作是孩子们安身立命之本,工作学习要永远摆在第一位。

  龙开富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工作繁忙,但每次孩子们探亲休假,他都过问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在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期间,作为毛泽东的警卫员,龙开富担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给毛泽东挑文件和书稿。他对孩子们说:毛主席著作里的许多文稿,是我历尽千难万险从雪山草地背过来的,两万五千里没少一纸一字。书里讲的都是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你们若不学好毛主席的书,不仅对不起毛主席他老人家,也对不起你们的父亲。龙开富对孩子们本职业务学习也督促得很紧,要求他们做到又红又专,踏踏实实地做好组织布置的每项工作。

  龙开富的儿子龙康明学军事工程专业,在单位是业务骨干,负责电子设备、导弹雷达、物资采购一类工作。龙开富夫妇对龙康明的学习、工作要求极为严格,而龙康明也不辜负老人的期望,学习刻苦努力,工作兢兢业业。为培养单位的业务骨干,他经常在单位加班加点,备课、讲课,十分辛苦。他老实、温和,丝毫没有高干子弟的架子。他虽患乙肝,常住院,但始终带病坚持工作。一次外出执行任务,一去就是半年多,工作劳累,又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肝病病情迅速恶化。任务完成后,他不得不住院接受手术治疗,但效果不佳,术后半年就英年早逝,单位定性为因公牺牲,年仅45岁。

  龙开富的大女儿龙金明,小女儿龙燕明学医,都很争气,在军队医院普通岗位一干几十年。龙开富夫妇从未向单位打招呼对她们加以“照顾”。她们也没有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踏着父母的足迹,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工作,完全凭个人的努力奋斗,成长为各自单位的业务骨干。大女儿是某驻军医院的小儿科副主任,小女儿是某驻军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龙开富的大孙子龙钢是现役军人,某综合仓库主任。他15岁没了父亲,30岁失去母亲(患脑血栓去世)。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尊爷爷生前最喜爱的毛主席的全身瓷像,这是爷爷传给他的。龙钢说,爷爷就是他工作的标杆。他凭着自己的实干从基层一路摸爬滚打,历任仓库机要参谋、分部战勤参谋、物资站副站长、战勤科科长等职,2011年任仓库主任、党委副书记,正团职岗位一干就是六年。龙钢初任仓库主任时,这个单位连续十几年没评上过先进。经他和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仓库连续三年在分部组织的搬运机械比武中荣获“团体第一名”,在沈阳军区联勤部组织的“岗位练兵,质量排序”活动随机抽点比武中,取得了综合仓库团体第一名。油料分库翻建改造工程成为军区首个完成总部任务的单位,原总后勤部办的后勤工作要讯报道了这个团级单位的事迹。2015年仓库的冬季训练工作因实绩突出在中央七台军事报道栏目播出。龙钢个人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总部和军区首长多次给予充分肯定。

  “别给组织添麻烦”

  龙开富对家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党就没有龙开富,就没有我们这个家;什么时候都要好好干,别给组织添麻烦”。

  龙开富的的三个孩子都当兵,但毕业分配他从没管过,都分得离家很远。子女曾提出调回他身边工作,被他一一拒绝,一家人常年聚少离多。后来大女儿龙金明夫妇调到辽宁丹东某驻军医院。医院发现龙金明是龙开富的女儿,就主动帮他们联系,他们才得以调到沈阳某驻军医院。龙开富身边总算有大女儿照顾了。儿子龙康明毕业分配到距沈阳很远的二炮某基地,只是在龙开富去世前一年即1976年,他才由组织决定调回沈阳照顾老人起居,那时龙开富已经病重垂危。

  龙钢是龙家的大孙子,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他在军营长大,从小喜欢当兵。报名参军时,他怕多年的愿望实现不了,想走奶奶的后门。龙钢对奶奶说:“能不能找人说一说?”奶奶说:“你去报名试一试。”龙钢说:“报名的人太多,我怕上不去。”奶奶说:“没试你怎么知道不行?”始终不吐口找人说情。大孙子没招了,只好去征兵站报名,按正常手续通过体检、政审穿上了绿军装。龙钢说:我当时对奶奶的做法也不理解,看别人给家里办事很“活泛”,有时还挺羡慕,觉得自家的老人太“死性”。但活到现在这个年龄,我终于明白了,爷爷奶奶这是从小引导我们走正道,把党的好作风传给我们。

  

  龙开富、高玉清夫妇与儿孙合影

  1954年,组织上按标准给龙开富在沈阳安排了一处住所。这座老房子里充满着家人对老人的记忆。2004年,高玉清去世后,由于没有可供置换的住房,一直由大女儿一家住着。2015年,四总部下发通知,要求离退休老干部腾退不合理住房。由于老房子周围都是一些离休的老领导及其后人,清理的难度非常大。组织上找到龙钢,问他能不能做做家里的工作,带头腾房。龙钢二话没说,立即赶回来和家里人商量,很快达成共识,按照组织要求第一个搬了出来。搬家那天,龙开富小女儿特意从大连赶回,全家人认认真真地把老房子打扫一遍,逐个房间录像合影,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龙金明和龙燕明说:“作为龙开富的后人,任何时候不能给部队添麻烦,不能给他抹黑。”

  龙开富和高玉清有个用了多年的小铁皮柜。家人发现,老人对这个小铁皮柜格外珍爱,亲自掌管钥匙,谁也不许碰一下。家人一直以为里面一定放着多么贵重的东西。高玉清过世后,他们打开了这个“宝柜”,结果令人惊讶:里面除了老人穿过的几套旧军装、一只坏了的手表,就是一张家人从未见过的毛主席早年的珍贵照片!这张照片很可能是主席送给龙开富和高玉清留作纪念的。老人革命一辈子,没有给后辈留下什么遗产,但却给后辈留下了值得代代传承的红色家风。

  (此文原载: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百年潮》杂志2017年第7期)

  作者: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后勤杂志社主编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