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陈永贵为何搬出钓鱼台?

2016-12-20 14:43:54  来源: 红色中国   作者:张怀英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974年9月陈永贵正式回中央工作。10月29日,他从住了几个月的京西宾馆搬进钓鱼台国宾馆三号楼。

  钓鱼台国宾馆原是北京西城一处绿树掩映的皇家园林,普通老百姓从旁边路过,只能隔着灰色的高墙听到里边的鸟叫声,看到露出墙头的绿树和黄瓦。钓鱼台的大门从早到晚都大大方方地敞开着,大门两侧永远笔挺地站着几位全副武装的军人。很少有人敢在这个威严的大门前驻足张望。至于门内的那座爬着青藤的假山背后还有什么,平民百姓只能去瞎猜了。

  住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党政要员除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之外,还有纪登奎、吴桂贤等人,都是一人一栋楼地住着。吴桂贤是和陈永贵同时搬进去的。陈永贵住在二层一个三间大套房里,有卧室、办公室、会客室。

钓鱼台三号楼

  当天晚上,江青带着山东大葱、煎饼去三号楼看望陈永贵。陈永贵招呼江青坐下,没说几句话,吴桂贤也来看望了。江青拉着吴桂贤说:“你的头梳得太土气。”说着,江青便给吴桂贤梳起头来。陈永贵在旁边刁着烟嘴一口一口地抽烟。

  江青揽着合影的即为普通纺织女工出身的政治局委员、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副总理吴桂贤(左二)。图中其他人分别是:财贸系统的女劳模、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素文(左一);农民副总理陈永贵(右二)、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中央委员邢燕子(右一)。

  三号楼虽然宽敞、舒适,可是对一生爱土地、爱劳动,整天想着怎么多打粮食的陈永贵来说,越住越觉得不是滋味。住了20来天,他就到西藏走了一趟,又找了一个机会回大寨住了20来天。

  12月下旬,陈永贵又从北京回到大寨。他去看我时,我问:“在北京觉得怎么样?”

  陈永贵说:

  “房住得很宽敞,吃得也很好。可是我这个庄稼汉你还不知道?享不了这福。中央让我管农业,从书本、文件上我学不来多少东西,只能从人身上、从土地上学点儿知识。可是那里离地很远,人一般也去不了,我怎么工作?我准备给主席写封信,把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放在大寨、昔阳、全国各地为好。”

  陈永贵走后,我一直在想他的话,觉得这个人很重实际,有雄心壮志,有自知之明。其他住在北京、省城甚至是县城的干部都不想下去,而陈永贵则相反。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几次讲:“生产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如果不下去,就让刘伯承将军放大炮机枪把你们赶下去。”陈永贵不想住在京城,主动要下去,这真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1975年3月,我到北京检查身体,见到了陈永贵。陈永贵又给我谈到他在钓鱼台的感受,说:“50年代常听毛主席反对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我现在才真正尝到了这种滋味,真是文山会海。我哪是这个料子?这样长期下去,乡也误了,城也赶不上,真是扑篮打水两头空。可有啥法子呢?”

  见陈永贵很苦恼,我说:“你是管农业的,多到下面跑一跑,接触点儿实际。坐机关和在生产第一线不一样。你现在不是直接生产粮食,是在制定生产政策和措施,这就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才行。”

  陈永贵很着急地说:“是这样啊!可是我不是今天开会,就是明天学习,看起来也没一会儿闲。你要不主动提,还是下不去。”

  在这种情况的逼迫下,陈永贵在1975年4月份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要求搬出钓鱼台国宾馆,并提出他的工作计划:“三分之一时间回大寨、昔阳蹲点,边劳动,边工作,边总结经验,促进点上的经验在面上更好地推广;再用三分之一时间到全国农村有重点地作些调查研究;留下三分之一时间回中央学习和工作。”毛主席接到陈永贵的报告后,大加赞赏。

  1975年5月3日,毛主席召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开会。主席走进会议室后,向到会的人扫了一眼,坐下后问道:“陈永贵在哪里?”

  陈永贵赶紧站起来:“主席,我在这里。”

  陈永贵在政治局开会时,原来坐在离主席位置较远的地方。毛主席看见后说:“坐到这边来。”陈永贵赶紧到主席身边的沙发上坐下。

  毛主席在这天的政治局会议上说:“永贵呀,你那个‘三三制’真好呀!”

  然后,毛主席念了陈永贵写的信,接着说:“这个‘三三制’的工作时间分配是个军事化。这就是军事化嘛!这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嘛!永贵提出要搬出钓鱼台,我同意。钓鱼台无鱼可钓。”

  说罢,毛主席又向到会的其他政治局委员扫了一眼,问道:“其他政治局委员怎么样?吴桂贤,你怎么样?”

  吴桂贤马上说:“感谢主席的关怀。我也搬出钓鱼台。”

左一为政治局委员、工人副总理吴桂贤

  毛主席接着说:“我党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

  陈永贵的“三三制”工作法受到毛主席表扬后,参加会议的其他政治局委员也都赞扬陈永贵干得好,如果中央的人都蹲在北京不下去,怎么得了啊!

  陈永贵想干的事为什么常常会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呢?我想就在于他是个农民,以农民种地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也许他想的问题不如别人想的那么政治化,但他认为手不能闲着。这一点即使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都是对的。何况他还一直想着全国的地里如何多产出粮食。这种思维在有粮吃时可说起点不高,等到饿肚子时,这一想法便成了最高境界。

  我们再设想一下,那些一心谋私利的人,中央让他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这样中国最好的地方,他会主动搬出来吗?中央让他每天舒舒服服坐在办公室当大官,他还能想到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回到农村参加劳动,受苦受累吗?别说是三分之一,恐怕连三十分之一也做不到。而陈永贵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本文节选自《大寨·陈永贵——我的回忆与思考》。作者张怀英是山西省昔阳县的老县委书记,他和陈永贵从1946年相识到1986年陈永贵去世,保持了40年的战斗友谊。正是他发现和扶持了大寨陈永贵这个典型。本书是张怀英晚年历时十余年完成的力作,详细叙述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旧山河的壮举,和陈永贵从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艰辛之路。书中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拨开人为制造的重重迷雾,认识更加真实的大寨和陈永贵。

  大寨是毛主席树立的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农业学大寨”是毛泽东时代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大寨道路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这个创造也倾注了陈永贵大半辈子的心血和荣辱。陈永贵的命运折射了大寨的命运,大寨道路的命运,中国农村合作化、集体化的命运。通过本书作者大量的一手资料,我们可以全面、完整地了解这段波澜壮阔又令人感慨的历史。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