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连夜返回”,道歉在50年后

2022-06-24 17:02:01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诸震鸣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党生:知青岁月,学习“改天换地”本领的一次历练——我的十年“知青岁月”。昆仑策网载,时隔半个世纪,打开尘封的旧“相册”,回眸“知青岁月”学习“改天换地”本领的热血尝试历历在目,让人思绪万千心潮久久不能平静。1968年12月,毛主席发表“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指示,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在这十年间,我和大家都经历了“知青岁月”的生存极限的挑战和“凤凰涅槃”考试;经历了“灵魂”深处刻骨铭心的碰撞与洗涤;经历了“一穷二白”条件下尝试“改天换地”经济建设本领的淬炼;经历了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人生使命的深刻反思与抉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否定接受再教育的必要性之言论,在一些角落里呈现出此起彼伏之状。党生的文章有力的否定了此种奇谈怪论。而本人的一段经历,则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当年的“上山下乡”真的不无意义。

  春夏之交,南京有两位老同学与苏州三位老同学,在玄妙观牛角浜“太鸿运”饭店会面。席间,南京的陈姓同学竟向本人致歉。听罢,我感到惭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笔者曾有过“连夜返回”的经历。那是在“史无前例”的年代,1966年的夏天我回到苏州过暑假。几天后,陈姓同学来到了我家。原来,他的老家,在距木渎不远、离太湖也不远的横泾,这一次,是专门来看望祖母的。他邀请我去横泾跑一趟,盛情难却自己只得与他结伴而行了。在爱河桥的长途汽车站,乘上了开往木渎的长途汽车。个把小时后,我俩走在了木渎至横泾的乡间小道上。大概是下午5点来钟到的,他的祖母十分热情,又是泡茶又是端上点心,讲先吃一点再准备吃夜饭。

  可是,当时的我闻到的是,门外不远处那个大粪坑散发的阵阵臭味,颠覆了脑瓜子里固有的“泥土的芬芳”之美好;要命的是,成群结队的苍蝇,似是在齐刷刷扑向自己。那一刻,本人就像只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的了。我竟不顾一切地对陈姓同学说,要马上回去,夜饭就不吃了吧。被告之:要回去就一起回去,反正祖母已探望到了。夜幕降临,我俩走在了前往木渎的路上。而到了该镇,长途汽车早就不开了,无奈之下只得找个旅馆过夜。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陈姓同学讲,当时情况是,接待得不怎么好怠慢了我。

  尽管,如今咱看横泾而能留下印象的,不是太湖里的风帆点点,而是间或出现的游船、快艇,还有小高层、新村小区,及掩隐在树丛中的别墅幢幢。别说是装饰得富丽堂皇的洋房了,就是窗明几净的“土房子”、农家乐等,成群结队的苍蝇之出没,也是绝对不可想象的。然而,时间的推移、横泾的今非昔比并不能,让我原谅或开脱自己的傲慢、“自命高贵”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真的,不是陈姓同学而是本人,才真正需要补上这,半个世纪过后的道歉。人到晚年,容易想起“老法头”的一些事情。就是说,只要有“由头”,往事便会浮现在脑海里的。而若干所经历的,则不乏反思人生——倘若本人在农村接受过再教育,还会有如此太不像话之“故事”发生吗?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