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秋瑾是如何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成为一个革命者的?

2022-05-12 10:37:0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白依依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

  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

  愿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

  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

  曙光新放文明侯,独去占头筹。

  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

  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这首《勉女.权歌》,是秋瑾填词并于1907年2月用“简谱”刊印在由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第2期上,仅五个月之后的7月15日,秋瑾在绍兴的轩亭口就义,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G命之花。

  如今,斯人已逝,百余年的历史沉浮,我们仅从其留下的诗句和歌曲里便可以感受到热烈和真挚,可以看到一股冲天的豪气,一群女子冲破陈旧的肮脏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走上街头奔走呼号,宣传“男女平权”的思想,觉醒民众。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是封建社会的末期,陈旧的腐朽的传统思想依旧强大,那时的中国人民受着帝国列强和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普通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女性遭受的压迫更为沉重,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的传统礼教观念中“夫为妻纲”,女性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

  在《竞雄女侠秋瑾》中,秋瑾与其哥哥、表哥骑马路过一家小餐馆休息,一个十几岁的哑女背着还在哭啼的婴儿丈夫给客人端茶倒水,更为可气的是脚上还拴着铁链,稍有差错还要被公婆殴打。

  作为童养媳的哑女只是这个家庭里的奴隶,没有任何地位,充满侠义之心的秋瑾救下了哑女,教她读书写字并给她取名“复生”。

  复生,这既是秋瑾对哑女的期望,也是秋瑾对中国女性的期望。

  秋瑾是人,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女性,正因如此,她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

  秋瑾之所以能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首先是因为她从小生活在家境殷实、父亲开明的家庭环境中。从小秋瑾就跟着哥哥们一起上私塾读书、学习骑马击剑。

  儿时的经历让秋瑾能文能武,能写诗、骑马、击剑,是一人间才女,但还不足以让她冲破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

  1896年,21岁的秋瑾在父母之命下与现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的王廷钧完婚,这时的秋瑾如果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走下去,那就是在家相夫教子罢了,然而,早年骑马练剑让她有不熟于男儿的豪气与志向,更能从做官的父亲那里获得许多新的信息和知识。

  她渴望能与人有更多的交流,也渴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婚后的秋瑾随丈夫住在湘潭,但也时常回荷叶镇的婆家,期间,“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三人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

  她们三人皆是近代女.权解放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潇湘三女杰”。唐群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亦是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葛健豪是蔡和森的母亲,五十多岁和儿子蔡和森以及女儿蔡畅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个年代被舆论称誉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

  她们三人互相来往之间,彼此扶持、互相影响,与葛健豪、唐群英的来往让秋瑾继续保持着她的追求和志向。

  但此时的她,依然只能整日在家吟诗作对、舞刀弄枪,没有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为G命者,是什么让她能够彻底冲破传统礼教的家庭束缚呢?

  我想,这得益于她在北京的那段经历。

  1900年,丈夫王廷钧捐官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在《竞雄女侠秋瑾》中有这样的一段,当秋瑾她们一家人的马车进入京城后,四周的街道上尽是佝偻着身躯的、躺着的穷苦老百姓,哭啼声、叹息声不绝于耳,与路上行走着的马车形成鲜明对比,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拉上马车小窗口帘子说“别看了”,好似马车内外如同两个世界。

  ,时长02:52

  突然,马车停了,秋瑾拉开窗帘一看,一个中年妇女背着一个哭啼的孩子,一只手抓着车轮,另一只手伸出来对着马车的小窗户说“您行行好吧”,秋瑾不忍,当即拿了个馒头给她,这时,无数的难民涌上来,秋瑾将她们带的所有吃的都拿了出来。

  这个中年妇女触动了秋瑾,这一群又一群苦难的国人触动了秋瑾,影片中秋瑾后来的回忆显示了她当时的思考“只有我和我的孩子得到温饱是不够的,我希望全天下的母亲和孩子,都可以得到温饱。”

  普遍而沉重的苦难让秋瑾在情感上有了飞跃,她开始把自己和多数人融为一体。

  一方面,秋瑾看到了苦难的现实;另一方面,秋瑾看到了官员的腐败、洋人的得意。之前的秋瑾还寄希望于政府,听闻丈夫做官时,内心还是希望丈夫能做个为民请命的好官。

  到京城之后,买官的丈夫终日无所事事,往返于烟花之地,让她大失所望。而清廷在被八国联军击溃后,更是腐朽之极、软弱不堪,洋人在中国则地位尊崇,政府沦为帝国列强的工具与走狗。

  秋瑾说:“一个慈禧,以一国,换一己之福;但又有谁,可以拿一己,换一国之福呢?”

  1904年7月,秋瑾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这里,秋瑾结识了诸如鲁迅、陈天华、徐锡麟、孙中山等一大批立志于救国救民的志士,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开展妇女运动,宣传男女平权的思想。

  1907年,知道起义失败时的秋瑾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大通学堂,她说:“G命要流血才能成功。”

  秋瑾深知,G命是需要鲜血的;秋瑾更知,鲜血可以唤醒人、亦可以团结人。

  在日留学时,秋瑾写下了《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立志为国牺牲。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好一个“为国牺牲敢惜身”,秋先生,你所做的一切,不仅唤醒了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觉醒者。

  今天,愿更多的人能像秋瑾一样,冲破束缚,勇敢地同黑暗斗争,为多数人的幸福而奋斗!

  【文/白依依,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红色依依”,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