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国家一提倡“阳刚之气”,上帝就发笑

2021-02-02 10:17:24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道一人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教育部近日有答复。我看了看,人们似乎调侃和吐槽的居多。答复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阳刚之气”, 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

  人们为什么对答复不满意?我看两个方面值得讨论:1、哲学上的原因;2、人与自然互动。

  1、哲学上的原因。国人思考问题高度的对称性,特别两性上的观察:阴阳对称、两性谐和。阴阳不仅性质上的同存同灭,而且数量上的相等:互根互抱、互为因果;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不阴则不阳、过阴则过阳。培养学生“阳刚之气”而不提“阴柔之气”,他与华人思维习惯不符,人们吐槽一下也很正常。

  2、人与自然互动。从确定性和清晰性递减递弱方向,两性之别可以三个层面观察,第一性状,第二性状,第三性状。第一性状是指人的生殖生理系统;第二性状是指人的体表如毛发皮肤、骨骼肌肉、喉结发育、声音;第三性状是社会赋予两性的不同角色。第一性状全世界古今中外是最清晰的,不会任何岐义,第二性状则不同种族有些微差别,比如有些种族男性的毛发发达,第三性状除不同种族有些差别外,也随着文明发展而改观。但无论种族或历史文化变迁的不同,有些内核总是不变的,社会赋予两性的不同角色,总有内核不变的东西,这些内核与人的自然生物性,也即第一性状和第二性状紧密关联――比如男性较多承受一些重体力活,女性较多承受轻体力活。女子出外征战,男子在家守家,只是听说,从来未被证实过。

  上帝为啥发笑?治脚癣吃泻药。答复放在了个体的外观或行为举止的培养上,不同角色的社会担当视而不见,许多是精神意志上的。答非所问、避重就轻,人们吐槽一下也很正常。我的看法:虽然答非所问、避重就轻,仍然可给个点赞,至少态度积极,民间和政府有望找到共识,是个时间问题;我不急,可那究竟是个什么问题?

  社会正常运转下是不可能存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问题的,既使存在那也极个别,不会上升到社会问题,极个别“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那也就象瞎子聋子身有疾患,更容易被社会运转所淘汰。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出现,那么切入点应该就是社会,个体矫正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矫正,需要矫正这个社会

  我的见解:培养学生“阳刚之气”仍没错,仍须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需要立法制度保证,各种社会舆论督促,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商业和服务机构等,提倡整个社会的“阳刚之气”及“阴柔之气”、两气和谐。这些未必触及实质,但沿着已有轨迹继续运行仍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在认识和智慧方面,套用一句熟悉的提法: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这里我要说的是:认识问题的实质,相当于行为上也就过半了。

  那究竟是个什么问题?其实那是国民精神问题,那是整个的国民精神不健康问题。既然提案就是《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教育部回复也算切题;而这只是表面的,“阳刚之气”及“阴柔之气”的缺失都是表层化的东西,深层次问题是国民精神不健康。这个问题的提出也绝非三两日,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讨论就是热题,然而八十年代大讨论的结局不太理想,于是乎今天的人们总想绕过他,结果也就答非所问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民精神不健康,他与我们民族所经历的文明之路息息相关,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西方文明的介入,我们也不会认识到这是个问题。社会存在总是天择(自然选择)与人择,天治(按照自然规律治理社会)与人治的交互,秦汉以前天择和天治在交互中占据主导,秦汉以后人择和人治的比重逐渐抬升,华人文明逐渐走向种族逆淘汰;此后的社会形态上有两个突出现象:政治上的“治乱循环周期律”,文化和国民精神上的“阳盛之厄与阴盛之灾的交互循环”(简称“双交互与双循环”)。男性的“阳刚之气”缺失只是阴盛之灾下的一个具体表现,还有更多的其他表现,弥漫在整个社会。在中国古老的五徳始终学说下,“阴盛之灾”他就是由“阳盛之厄”所导致,不再需要其他外因或解释――事实上一个现成例子,一个社会特别他的统治层充斥者“娘炮”、“暖男”、“阴盛阳衰”,那么这个社会就容易导致外敌入侵。中国的汉族族群与少数民族经常演绎这类故事;“阴盛之灾”既由前一个“阳盛之厄”所导致,又触发下一次的“阳盛之厄”,秦汉以后整个社会就这样不断的在“阳盛之厄”与“阴盛之灾”中交替循环。阴盛之灾下给你看到是男性的“阳刚之气”缺失一面,诸如每天的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然而另一面却又是整个社会的暴戾喧嚣之气,社会紊乱杀戮流血,是为“阳盛之厄”。

  因此要根治男性的“阳刚之气”缺失,就要切断“双交互与双循环”,要切断“双交互与双循环”,就要充分认识秦汉以后 “种族逆淘汰”以及人择和人治比重逐渐抬升问题的严重性,华人进入现代社会,这个问题是没法回避的。

  ×××××××××××××××××××××××××××××××××××××××

  天择与人择、天治与人治关系问题,这在中国古代是一直有争论的,但这个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好,甚至找不到解决他的终极理论,到了近现代西方文化进入后,这个问题反而被西方思想置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主义思想)。这个问题就是“黄老思想”(或者叫做“黄老法”、“天道”),这里简单交待一下:

  黄老治理天下理想是尊天依法,依据天道治理人间社会,他有一整套具体法令法术,诸如天曲日术、月令等等;然而天法天道不能自行,他要靠人的意志(人间法)去推行。于是黄老思想中不可避免存在两套“法”,也即天道天法和人间法:天道法是主要的,静态无为的,但他不能自行;人间法是辅助的,是动态有为的。那么这个人间法又怎样去运行?也即法的权柄授予谁?不可避免的授予“君王”――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不二选择。“君王”拥有这个权柄去推行天道法,有两把权柄,也即“德”与“刑”。

  黄老思想的底色是“天道法”,但他的运行又要靠君王的“德”与“刑”去推动。这个思想在战国已形成系统,然而战国后到秦汉,就再也没有发展,自己也被埋入黄土,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重现天日――毛泽东作为出土后第一批读者,很可能受其启发发起了“批林批孔”运动(近来越来越多研究者持这个看法)。秦汉以后就一直在“德”与“刑”之间摆动,也就形成两派,儒家与法家,儒家重“德”治,法家重“刑”律。

  我们今天所说法家有两义,其一是指黄老,另一个是指注重刑律的法家。实际上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到后期分别进入儒家、法家和道家,他本身隐没在历史长河中。

  秦汉以后中国的问题就在“德”与“刑”之间的摆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之争(或“儒道之争”)。按照最初的黄老思想,“德”与“刑”只是辅助的,根本落点在天道法;无论“德”还是“刑”,他都是人择和人治,但却冲击取代了天择和天治。今人有研究,这本身也是黄老思想的宿命。

  今天黄老的“天道法”思想仍在启发国人,遵行天道法就可避免种族逆淘汰,这是我不变的观点,但怎样去推动?无自我意志的“天道法”仍须人的意志去推动,推动的权柄在哪儿?他当然不可再授予君王,但是权柄究竟在哪儿?这仍然是个问题。理论上我们已解决,权柄在人民,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可究竟怎样去落实,这不仍然是个实际问题吗?

  当初黄老一定也认识到这个实际问题的,于是不得不授权柄于君王。今天这个问题仍未解决,但我相信两千年过去了,华人智慧又有很大进步,特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其他文明智慧,这也算黄老思想的继续吧?

  ×××××××××××××××××××××××××××××××××××××××

  秦汉以后天择大权旁落,这对华人是个巨大打击,种族逆淘汰加速进行,我在多篇文章中列举音律系统的失落、数学系统的失落、逻辑系统的失落、形而上系统的失落来证明,这几个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智力原因,其中一个失落,大概率的会导致其他几个同时也失落。我年轻时研究数学,总是对这些关联性事物的同时失落感到好奇,并一直追踪原因;并且这些失落也很容易找到证据。比如音律系统失落(比如“礼乐”一词不再出现后世文献,只提“礼治”;又比如“六经”变“五经”,其中的《乐经》被后世弄丢了):音律系统是人类精神和意志重要的表达系统,也是人类智力的重要表征,早于文字就出现和完备,但是奇怪,汉字系统完备后音律系统竟然丢失。其实我们观察一个个体也能得出结论:一个习惯以音律表达感情和意志的人,通常要比习惯用文字来表达的人更阳光,一个民族何尝不是?中国自秦汉以后儒家独尊,汉字几乎成为儒家独一工具,两宋更是“淫词艳曲”、“娱乐致死”、“垃圾文学”、“词人无用”、“宋词嫖妓”(参见辽宁王忠新的《蒙在宋词上洗不掉的耻辱》),这些无需音律的文字更是被苏东坡这类亦官亦艺的老男人们掌控,实实在在的“阳刚之气”又下一层。

  我这里以音律系统的失落作举例,来说明秦汉以后的种族逆淘汰是天择大权旁落所致,天择一定是音律系统完备的,世界所有民族你去研究比较,天择一定首选完备的音律系统。你看一看四岁以前的小孩,他无论说话、吵闹、哭还是唱,他都有音律,可以清晰表达他的内心想法和精神意志,哪怕他用文辞去骗家长,我们仍可从他的音律中准确揣摸他的心思。事实上我们可以列举很多这样的例子,都能证明秦汉以后的人择人治冲击天择天治,造成华人智力衰退;男性的“阳刚之气”缺失只是个周期现象,要看到他另一面,就是忽而的暴戾和嚣张。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