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阿里巴巴,路走窄了

2021-05-09 10:49:34  来源: 新潮沉思录   作者:Nemo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前段时间,阿里巴巴被处以180亿罚款,在此之后,阿里味十足的拍胸脯声明也好,蚂蚁表态的持续深入合规监管也好,都让市场以为行政监管与阿里这家巨头公司于当前态势下暂时握手言和。然而,最近的消息显示事情并没有完,据《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人士的独家报导,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去年蚂蚁集团的股票上市如何可以快速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同时不断有消息传出在蚂蚁完成整改之前,某“人民富豪”被要求禁止离开国内。后续还会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马首富的言行和蚂蚁金服性质的批判分析我们过往已经有不少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在文章底部相关阅读中查看。今天我们从互联网行业层面聊聊阿里这家中国互联网巨无霸到底怎么了。如果要理性地分析阿里到底怎么了,那么市面上有足够多的PPT和研报来摆事实讲道理;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讲点感性的。

  首先要说的是,阿里,以及阿里人的自我定位,一直是“中国互联网的山巅之城”

  淘系电商+支付宝是中国互联网T0级的赚钱买卖,什么都干的业务配置让这个公司的未来看上去充满可能;在中国互联网老大市值的光环之下,所有的员工都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身处的业务线是所在细分行业的一等公民,生来就是为了重构秩序和改变世界。由是,阿里的企业文化里才有了机场里面带工牌的景观,也有了“拉通对齐赋能”的八股文样板戏,有了被阿里收购的互联网企业大部分都会被一通空降操作之后弄死的戏码。

  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但是如果我们扒开那些光鲜亮丽云山雾罩的东西仔细看,就会发现阿里这个自我定位挺迷的,因为从实际表现来看,阿里在太多的行业中都没有获得他自诩的相应市场地位;然而,相比这些姑且都还算在市场上留下了名字的“动物园”(盒马,菜鸟等)们,阿里内部还有一大堆稀奇古怪、市场占有率不足10%甚至5%、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能一直存在的业务,着实不太“山巅”。近两年,坊间总是吐槽,阿里的股票其实没有让市场赚到钱,因为自从围绕电商的平台——支付循环之后,阿里实际并没有做出新的东西:

  云业务看上去是下一个,结果这两年以中美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的杯葛似乎锁死了其发展上限;

  物流曾经是下一个,结果近年来供应链行业的整合浪潮中不知为何逐渐没了菜鸟的名字;

  饿了么其实应该是下一个,然而这波啊,这波是在六楼换发动机(饿了么被阿里收购后,内部曾说我们打美团是六楼打二楼,后来业绩不如美团后 ,又改口说要当个健康的老二,“我们在换发动机”),如今美团和饿了么的市场占有率比大概是7比3;

  也许领导层考虑的是蚂蚁卖理财和盒马的社区团购?然而我们都知道已经呵呵了。

  一个个细分市场的丢失既引发了阿里内部普遍的士气涣散,也使得公众对于这家公司是否还拥有星辰大海的未来这点失去信心。总的来说,阿里正在快速失去巨头公司无所不能的光环,变得像一家“普通”的公司,正常参与竞争也必须接受失败;如果用相对长线的视角来看,其实就是阿里一直以来依赖的电商赛道在增长惯性达到瓶颈之后,就会面临在寻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之前产生不可避免的滞涨,业务的路越找越多,却越走越窄。

  这其实不是阿里一家的问题,后来的滴滴、美团、字节在出行/外卖/短视频行业增速下来了之后面临着类似的焦虑,程度有轻有重而已。所以这些年我们可以看见电商行业的PDD,快手电商的兴起,看到了字节进军游戏和企业办公,看到了滴滴&美团在社区团购上打得如火如荼,都是类似增长焦虑的外化。

  所以从再长一点的时间维度来看,国内这批科技企业都已经或多或少达到了相应产业周期的关口,进一步的整合是不可避免,旧有的市场地位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很快会被重构,并且至少从目前来看,市场的离散化是趋势:电商业有了细分垂直类目平台、生活服务业有了本地化流量分发渠道、游戏业有了精品小厂,消费者有了其他选择,打工人有了新的去处,迄今为止,是件好事。

  如果只是企业的沉浮,那么大家大多也就看个热闹结束;阿里另一个重大槽点,是以“阿里味”和“价值观”为代表的企业文化。

  阿里是一家崇尚丛林法则的公司;阿里早期,以1688为主的面向中小企业的B2B业务和外贸业务是其重要支柱,开展这类业务没法使用什么互联网手段,主要依靠大规模地面推广和销售人员地毯式病毒式的寻找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支被成为“中供铁军”的销售团队,阿里丛林法则的企业文化就孕育其中,“中供铁军”中很多人后来成为阿里其他业务的骨干,主导了阿里企业文化的形成。又有很多人成为其他公司的创始人。很多公司都有过请所谓“中供铁军”人员进行企业价值观和销售经验培训的经力。

  后来,随着淘宝-天猫作为中国电商行业顶端流量分配角色,借此得以攫取超额利润,淘系业务开始逐渐在阿里内部“赢家通吃”。

  再后来,随着上市带来的资本大跃进,阿里干脆抛掉了自己B2B时代赖以起家的线下落地能力,转为追求轻资产、高人效、超量周转的纯线上模式,也确实拿出了相比几大巨头要十足好看的财报数据。在这样的成功之下,阿里内部的分配机制也随之转向,“赢家通吃”成为了主流。丛林法则随之成为阿里基因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大中型企业工作过的读者应该清楚,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此类巨型企业中,不同层级的员工本质是复杂度和权限有差异的执行单元,通过协同分工产出相应结果,并不是表面KPI不高的单元就不重要。“赢家通吃”根子上是对上述基本事实的扭曲。在几何倍数的报酬差异之下,人自然会趋利避害,选择面向KPI汇报工作、向上管理(本质是迎合上级)以及淘汰竞争者;由此,也应孕而生了山头、派系、团团伙伙。

  阿里在太短的时间内弄出太多的业务线产品线,其中除了自己孵化出来的,也有后来收购兼并的;为了实现对于对于复杂而冗长的业务疆界的有效管辖,阿里的选择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手段的功能性,将其核心的淘系电商的运作模式作为放诸四海皆准的金科玉律,然后统一告诉剩下的人“Obey or die”(要么服从,要么去死)利用淘系模式和文化规整不同业务部门形象、统一步调。同样,阿里在与外部合作时也喜欢趾高气昂的用这套东西“赋能”,往往又在把事情搞乱搞死以后拍拍屁股走人,还要责怪是你的问题。

  所以问题又来了,在业绩和市值增长压倒一切的年代里,运转看似没有问题;速度稍微放缓之后,这种淘系模式和其他业务线不匹配的冲突自然会凸显出来。阿里文化在指挥非电商关联行业时的失灵已经有太多,比如去年倒闭的虾米。更要命的是,阿里既不允许,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为相应的行业找到匹配的管理方式,是典型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毕竟十万人规模的公司,其运营管理难度堪比社会治理了。

  目前,阿里这套过往维系控制能力的企业文化工具正在加速失效,然后看上去他们内部对此还处于介于“否认”和“争执”之间的阶段,所以似乎并不能很快整出一套好使的东西做替换。这对于他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价值观,“拥抱变化或者被变化拥抱”到是变成了一种揶揄。

  讲到这里又是老生常谈了:不是阿里一家有这些问题,只是阿里更早地抵达了这个阶段;剩下的公司里面,腾讯的部门墙业界闻名,头条&美团的PUA文化比阿里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往后的公司都还处在努力抵达这个阶段的征途之上。

  本来么,如果只是公司弊病问题,那么阿里顶多是可能变成一家平庸的公司,但奈何阿里的某领导者实在太喜欢跳,手又伸的太长,最终让阿里遭到的反噬远超过公司弊病带来的问题本身。越有病还越作死,只能路越走越窄。

  未来如果还想以一家互联网巨头的身份好好发展下去,那么剥离掉金融属性和某位首富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可能是必要的。希望这也能让其他互联网巨头们引以为鉴,不要像阿里一样把路越走越窄。

  改开后的中国企业得益于市场容量、政策优势和技术扩散在短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短短几十年就获得了和老牌资本主义巨头同台竞技的机会,然而,不要因此就被冲昏了头脑,以为是自己无所不能自己创造了一切,要充分认识到时代和民族复兴提供的舞台的可贵。

  到了今天,作为一家成熟的公司了,要学会自己应对和处理大公司病、市场竞争、技术进步、政策壁垒以及各种各样的黑天鹅,不能再只享受利润不承担责任,不能再老把锅丢给社会和人民了。

  如此而已。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