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之:清华大学的“俗”与北大的“雅”
北大清华,中国的最高学府,百年来,他们也是中国文化与社会思潮奔涌搏击的漩涡中心,每个时期社会思潮的涌动,主流支流的搏击交融,在这里都能看到投影。
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的一段尬舞在网上引起热议,并受到批评——俗!
“这些清华女生的舞蹈,看不出艺术的美感、青春的灵感、运动的快感。编排之粗糙,表演之拙劣,军乐之尴尬,不看校名和背后的大礼堂,还以为坟头蹦迪、赶集卖艺、洗浴中心开业。”
告别崇高,个性解放,自由,求仁得仁,硕果落地。
时代精神总要钟灵毓秀于最高学府。
最高学府,自然斯文雅致为主。
说到“雅”,不禁想到北大一件往事。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标志着北大博雅精神的高调回归。
2014年5月5日,北大官方宣布,要在处于校园中心位置的静园建设新的燕京学堂,建立“具有开创性的”中国学基地,并招收以国际学生为主的一年制中国学硕士。这一计划很快在校内和北大校友中引起争议,并随着在网络和媒体上公开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篇批评文章《燕京学堂,当代士林的标准像》最具代表性:
再说燕京学堂的“文化主体性”。记得1980年代起,名称的英译全国统一都用汉语拼音,唯独北大坚持民国范儿的Peking University——当然还有Tsinghua。如今办个创收班,名字也非要起出司徒雷登的感觉来……面对此次质疑,北大领导又是介绍“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活动现场”,又是援引“哈佛大学校长去秋在新生入学式上的讲话”,听着就像肯德基炸鸡海淀分店的经理刚从路易斯维尔总部集训归来,时差还没倒过来呢……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燕京学堂”,及其在一手中国用英语讲授的二手中国即“中国学”,不傻的都知道是忽悠,但其中流露出的殖民地文化心态却一点不假。这种心态,从198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中后期,盛行了整整20年,记得世纪之交的时候,北京开了个普普通通的文化讨论会,因为有几个外国学者与会,于是规定英语为“工作语言”,中国的发言者也必须说英国话,这位朋友不会英文,问能不能用中文,组织方说可以用其他外文,结果这位朋友只好用比利牛斯一带的语言对牛弹琴。
还是回来说士林。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士林。富丽堂皇、庭院深深、彷佛专门为培养当代李后主和跨国李天一的燕京学堂,可谓士林两极分化的标准像。士林的两极分化,有市场化的外部环境和官僚化的内部环境前拉后推,在近二十年里愈演愈烈。将“精英经历”、“世界领袖”之类写入燕京学堂广告词的北京大学,的确很容易跟街上的“大富豪宾馆”、“维多利亚削面馆”混为一谈。论境界真是一模一样。
这是一个方面。既是社会思潮搏击,自然也会有另一面。比如,北大既有的经济学权威为天作则的高端宏声,也有寒素教授如孔庆东们地之隅的微弱呼喊……北大清华,只有将他们置于历史变迁和思潮博弈中审视,才能品出最高学府的文化意味。

「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高校社科界系列座谈会清华大学专场召开
- 朱镕基为清华大学经管新楼落成作批示
- 北大第三医院张煜医生:肿瘤治疗人财两空,很多源于医生肆意妄为
-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
- 公益墓地怎牟利?北大教授: 人多地少是早晚的事
- 100多年前,北大的“老兔子”为啥称“小兔子”为“兄”?
- 宪之:从“觉醒”历“新启蒙”到再《觉醒年代》
- 清华大学辟谣:“杨振宁去世”系假消息
- “算命式培训”的中公教育,凭啥给北大捐10个亿?
- 一位北大教授的思考:鲁迅给中国社会留下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