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唯心主义的致命逻辑

2021-04-06 16:07:10  来源: 八角楼上   作者:小庄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讲唯物主义的时候,结尾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唯心主义是为少数统治阶级和精英阶级服务的,而只有唯物主义,彻底的唯物主义,才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服务的。

  这个观点当时并没有展开论述,因此后台很多读者对这个结论有疑问,为什么唯心主义就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唯物主义就是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服务的呢?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主要聊一下这个问题。

  一、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

  围绕着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即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前者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后者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英雄属于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这种对立,从根本上说,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在历史观问题上的不同反映。

  唯心主义把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源头,归为人类的意识和精神力量。而在人们通常的感觉和直观中,必然是广大群众默默无闻,少数英雄则叱咤风云,这是因为很多划时代的思想体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最终都是集中由少数“英雄”们来完成的,所以他们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历史的创造者。

  因此,只要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那么就必然会片面的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意志和精神、思想等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英雄史观。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源头,在于其背后的物质动因,那么我们就不可避免的要去探寻少数英雄们那伟大的思想和意识所诞生的物质环境。也就是探寻一下这些伟大的思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追根溯源,发现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史,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都是建立在劳动群众所创造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而劳动群众在物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伟大精神和意识,必然首先诞生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它们固然伟大,但是始终是历史的物质环境中的一部分。

  这就自然地形成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之下,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也是最原始的动力,英雄首先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由此形成了与英雄史观决然对立的群众史观。

  二、

  唯心主义的致命逻辑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说唯心主义是为少数统治阶级和精英阶级服务的,就是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结论。

  既然历史是英雄们创造的,那么英雄们自然就有权力去决定所有历史创造成果的分配。

  这种情况之下,这种分配也必然打上恩赐的标签。

  对吧,这个自然是很明显的,假设是我创造了阿里巴巴,那么我给你一份工作,给你一个饭碗,难道你还不应该感恩戴德吗?还不把这看作是一段福报吗?

  这种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同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又刚好相得益彰,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不断地巩固着其统治地位。

  然而还是鲁迅先生那句话说得好:从来如此,便对吗?

  唯心史观的发展之所以必将被唯物史观所代替,就是因为唯心史观里面,蕴含着一个致命的逻辑,这种致命的逻辑始终伴随在中国五千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不止不休。

  这个致命的逻辑就是:英雄与群众的对立。

  大家发现没有,在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之下,英雄和群众始终是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这种对立就是一种矛盾,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矛盾。

  群众史观,可以把英雄也当做群众中的一部分,并肯定他们在群众中的伟大作用,因而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和尊重。

  可是反过来,英雄史观就绝对不可能把群众也当做英雄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实际上也就滑向了群众史观了。

  因此,这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唯心史观的致命逻辑:英雄与群众的对立。

  这种对立的其中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历史周期率。

  为什么那么说?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历史周期率。

  1945年7月4日下午,来到延安交流的国民党参政员里,有一位黄炎培先生与毛泽东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畅所欲言的交谈。

  黄炎培深谙历史,又有丰富的阅历,他在延安感受到了一种与重庆截然不同的清新气象,可是他的心里也有一种疑惑,这就是中国历史的一种可怕的周期率。

  他对毛泽东坦诚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政党、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大凡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总之没有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国民党初起时,不也是一个万众瞩目的革命政党嘛!共产党会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希望贵党能够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的支配。

  这段说话可谓诚恳之致,而他说到的这个历史周期率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五千年来,唯心史观作用下,英雄与群众的矛盾的发展过程。

  他所说的“初始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力求从万死之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这段话描绘出来的,就是英雄和群众的矛盾还处于一种同一的状态之下,简而言之,就是其还没有上升为主要矛盾,甚至一开始连次要矛盾都算不上,更没有发展到激烈的对抗性阶段。

  这个时候,英雄与群众的矛盾,几乎处于完全不显眼的情况之下,所以大家能够艰难困苦,集中力量完成同样一个目标。

  可是,只要唯心史观的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还存在,那么等到事业取得成功以后,英雄和群众的矛盾就会开始逐渐衍变和发展,慢慢地变成主要矛盾。在这个矛盾的衍变和发展过程中,英雄逐渐走向群众的对立面,形成了对群众的绝对的统治,而群众则逐渐地走向被统治的角色地位。

  伴随着一个阶级(英雄)对另一个阶级(群众)的统治而来的,就是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到“英雄阶级”手里,这个过程在封建主义时代,主要表现为土地兼并,在资本主义时代,则主要表现为资本增值。而伴随着土地兼并和资本增值的过程的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逐渐加深和加重的剥削和压迫。

  这些都是因为英雄阶级与群众阶级矛盾越来越发展到对立面的外在表象。

  也就是出现了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后半段:“及至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其实他说的这些表象,根本上就是一个“英雄”与“群众”的矛盾对立越来越严重的一个过程,直至这种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阶段,就会出现我们所看到的起义或者革命。

  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国民党一开始也是一个万众瞩目的革命政党,其实就是这个时候,他们还处于同群众利益一致的阶段,所以矛盾并不显现为主要矛盾。

  但是,一旦等到他们走上统治地位,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那么他们与群众的矛盾立刻就发展起来,并逐步衍变成主要矛盾。

  随着这种主要矛盾的发展,我们就看到不同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当这种阶级斗争越发的激烈,就成为了革命。

  所以,阶级斗争又是英雄与群众对立的另外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三、

  唯心史观的破产

  相反,如果我们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去看待历史,看待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英雄属于群众的一部分。

  这样的观点之下:英雄和群众之间的矛盾就不是对立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而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为英雄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嘛。

  而且也只有在群众史观之下,英雄和群众的矛盾,才会是人民内部矛盾,因为他们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大家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虽有矛盾,但是这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毛选第五卷,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方法的问题终归是可以改进的,利益的矛盾却只能通过剧烈的对抗来解决。

  所以,唯心史观的致命逻辑就是:英雄与群众始终是处于一种对立状态,在少数的统治阶级逐步加深自己统治的过程中,也就不断地制造出这种统治的对立面,制造出他们自己的掘墓人。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因此这就注定了,它的目标是朝着消除英雄与群众的这种对立,消除这种对立过程中的一切剥削和压迫而前进的。

  也只有彻底的实现了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的全面胜利,我们才有可能看到黄炎培先生所说的那种历史周期率的彻底完结,最终将这个历史周期率的说法完全扔进历史的博物馆里。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