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真的爱农民,就让更多农民过上你自己想过的生活

2021-03-25 10:50:40  来源: 集体主义农村   作者:牛角石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最近读到了孙锡良老师的一篇文章,对他的农村十问非常感同身受。想结合自己最近接触农村的一些感受谈点想法和读后感。

  一问:人知识分子是否真的爱农村?

  二问:你自己真心爱农村和农民吗?

  三问;专家凭什么让农民守住传统文化?

  四问:农民守村就能守住传统文化?

  五问:退休后愿意回家养老吗?

  六问:你和你的农民老乡还有多少共同语言?

  七问:你们能否把伪善换成真心?

  八问:农民变市民真的会返流吗?

  九问:有多少农民还愿意让自己的后代回乡接班务农?

  十问:你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吗?

  孙锡良

  要回答这些问题,孙老师说不妨从文人知识分子对毛主席的态度说起,在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群体中,到农村当过知青的,有些人一提到自己下乡的经历就痛恨毛主席,说曾经的农村经历差点毁了他们一生。

  把农村经历视为苦难的一帮人,他们能真心喜欢农村和农民?会真心视农民为兄弟? 孙老师说他不信。

  在我看来,曾经有许多知识青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去到农村,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他们是积极主动争取,还是迫于当时的政治舆论环境,总之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是向往农村,满怀期待的,去了之后是否能吃苦耐劳,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又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人回忆起来对这段经历是充满自豪和对农民有深厚感情的,而有的人之所以认为被耽误了青春,那也是因为政策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可以有回城的机会以及重新参加高考。

  这对于那些原本打算扎根农村一辈子,断了退路的文人来说,不就是开了天大的玩笑,有的人放弃了学业,有的人甚至在农村结婚生子,留下,还是回城,不就是两难的抉择。

  毕竟当年的农村还还是相对较苦的,城市哪怕当工人地位也是较高的,何况知识分子在当时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不必现在批量生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困难,那时候回城考上大学的不愁没有好工作。

  当知识青年们有更好的出路,即便再喜欢农村,也会基于现实考量做出回城的选择,更何况那些自认为下乡就是被流放,住农村就是住牛棚的人呢,想方设法也要离开这个在他们眼中的炼狱之地。

  孙老师说他爱农民,是因为他出身农民,但他根本不想当农民,如果真想一辈子当农民,就不会拼命从农村考出来。

  我们不也是如此,父母盼着孩子读书就是不希望我们将来有更好的前途,不用像他们一样只能在农村种地干苦力。

  农村的人都觉得城里知识分子的工作好,不用风吹日晒雨淋的,希望孩子留在大城市才算有出息,很多人读完书以后便不再回到农村,农村无法吸引他们,甚至国家社会花大力气培养的精英学霸出国留学后,不再回国的,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所谓爱家乡,爱祖国那是基于历史情感,不是因为真的认为农村有多美好,祖国多么伟大,如果真的美好,毕业了还会想办法回到农村,如果真的爱国,出去了,还会想办法回到祖国。

  孙老师灵魂拷问:多少人是从农村出来的?是否与有相同的内心世界?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回农村奉献?

  就说我自己吧,大学毕业时候理所当然就觉得应该去大城市,开拓眼界,学习新东西。在北京待了几年,结婚有孩子了自然就考虑上学问题,没户口没房子是很困难的。

  当时有想过回到家乡父母身边,这样有人帮忙照顾小孩挺好,但是村里面已经撤点并校,没有中小学了,只能去县城读书,接送又是一个大问题不说,即便是有校车的镇上,据说一个班都是七八十个学生,教学效果堪忧。

  即便你说那么多农民的小孩都在那里读书,你的小孩为什么不能,农民如果能自由选择更好的学校为什么要在一个镇上挤?全县那么多村镇,还有山区,城里的好学校也是需要条件的。

  何况整个县城就三个中学,最好的是一中,我就是那个学校出来的,不能说母校不好,老师们都挺好,但确实没法跟成都的学校竞争,整个四川省的考卷,出题的老师估计来自成都的教师就占绝大多数。

  我在镇上的初中是前三名,除了两个保送生,中考我是全校第一,全县前100名,考进县里最好高中的重点实验班里,虽说理科不占优势,转了文科还算不错,但高考是跟整个省PK,结果成绩出来,全班都并不理想。肯定也有考上重点大学的,数量相当少,大部分都被刷下去了,跟成都的升学率没法比。

  况且如果我们大学毕业还跑回去种地,村里人会觉得没出息,认为在城里混不下去才回农村的吧,总之肯定会有异样的眼光和五颜六色的评价,父母也会觉得没面子,心里即便希望你陪在身边,也不会真的欢迎你回去种田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种地都得闹不少笑话吧。

  农村出来的人就知道,陶渊明诗句中描绘的悠闲意境,城里人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和那些真正以种地为生计的农村生活,完全是两回事。这也是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本质区别。

  如果不靠种地,在村里面根本就没有工作啊,没公司没企业,即便远一点的地方有工厂企业,工资也很低,大学毕业的回去农村或县城,总是显得高不成低不就,除非当村官儿或考上公务员还能勉强说的过去。

  一些人总是痛心疾首地高呼:“农村快亡了,农村文化快灭了,请守住农村!请守住传统文化!”

  然而,他自己回到农村守文化了吗?

  连封建社会真有乡情的人,退休了都会回到家乡,包括农村,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来改造并传承乡村文化。都听过告老还乡这个词儿。

  今天,有几人愿意扎根农村去研究文化和传承文化?

  坐在舒适的城市别墅里高呼农村人要守文化,是伪道德还是伪信仰?

  今日之农民早已不是封建之农民,他们可以行走世界,他们可以见识现代,你城里人享受到的信息时代文化之风,农民也可以即时享受,凭什么要他们坚守传统文化?

  城里人过新生活,享受各种丰富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你想让农民总是过旧生活?只能接受中低水平的教育,只能在卫生院看病,最好别跟城里人抢占医疗资源?

  农民不傻的好不好,例如我们村的人都知道四川省华西医院和省中医院最好,小病小痛就算了,动手术或大病都愿意去好医院找好大夫。也都知道主城区四七九中学最好等,条件好的父母照旧争抢着在主城区给孩子买学区房。

  信息传递如此发达的今天,早已不再是可以垄断知识,利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来培养愚民的时代了。

  即便农民愿意守住传统,他们能守得住吗? 文化的诠释与继承,永远需要文化的根底,若农民自身缺少文化积淀,他们如何解释传统文化?

  以农耕为谋身立命条件的农民,哪来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他们如何传承文化正统?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很多农村弥漫的不是传统文化,是杂乱的现象和想法,许多从农村出来的城里人,张口闭口就是:农村空气好,退休好养老。

  孙老师灵魂拷问:有多少人退休后回农村养老了? 你自己退休后会回村养老吗?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干。虚伪的嘴和真实的心永远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在知识分子心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正义和爱心,始终喜欢把自己包装成“大爱者”和“大仁者”,个个想当农民的救世主,为此不惜讲许多言不由衷的热爱农民宣言。

  孙老师的灵魂拷问又来了:

  看着城市里流动的农民工,你们给出了多少爱?

  你们跟仍在农村种地的老乡还有多少共同语言?

  你还能跟幼时的玩伴谈天说地吗?

  如果做不到,那是为什么?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中国有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上,大多数人就喜爱“把己不欲硬施于人”,自己不想当农民,自己想办法逃出农村,然后又高呼让农民守着农村。

  这有什么好处呢? 让农民把自己当成爱农民的大善人,让自己可以时刻成为同情农民的大好人,偶尔还能让自己回到农村去施舍一把。

  这些人的内心真实动机是什么?是优势心理。

  自己成功了,自己需要有足够多的农民来为自己撑底,从而实现自己的比较优势。

  对农民的真心关怀是什么?

  就是让现有的大多数农民改变被同情的身份,让他们成为跟我们一样的平等人,同情是一种不平等环境下的爱,平等了,才能做到互爱。

  伪情结,本质上是想维持自己的虚荣心。

  当然对愿意留在农村的老乡,孙老师并没有任何歧视心理。

  我本人也是非常倾佩那些真心愿意扎根农村,致力于乡村振兴的知识分子。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亲朋好友我也是很有感情的,希望他们的日子能越过越好。

  最近接触到宝华村,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我也特别想在那儿感受一下田园生活,让孩子们吃上安全健康的食物,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一点力量,但是现实问题是如果每天来回跑,就像上班一样通勤不现实,那就不是田园生活,是下乡工作了。

  何况早晚得接送小孩,即便安排家人接送,我可以住在村里,娃娃的学习和作业谁来管,即便丈夫毫无怨言担起责任,没长翅膀的他也不能同时接送两个,迟到也就罢了,多少都会影响他的工作,每个人时间精力有限。

  如果我长期驻扎在村里,一月回一次城里,还是一周回一次,扪心自问,舍得跟孩子们分开吗?仅仅为了传承乡土文化,给孩子转学到村里,全家人去过田园生活?那得多大的勇气?

  扪心自问,我再有情怀,也不大可能为了跟我毫无血缘关系的农民赔上孩子们一生的前途,除非国家取消高考制度,社会就业取消文凭限制,这样在哪里读书都没有文化差异和就业门槛。

  推己及人,就可以理解当年毛时代为什么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候,要取消高考了,有这个分化知识分子和工农阶层的指挥棒在,谁也不会真的特想一辈子去农村种地的,那些说喜欢农村的城里人,节假日偶尔去村里休闲度假和游山玩水倒是十分乐意的。

  中国大约有2.6亿动态农民外出务工,简称农民工。实际上,他们就是正规的工人,加个“农”字就改变了他们的身份和待遇。

  从事农业的就是农民,从事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的就是工人,搞个混合概念,本质上是想剥离工人本该有的合法待遇,把外出务工农民从法律上给架空。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反对农村耕地返还到村集体,让农民工继续拥农村耕地,以保证农民失去城市谋生能力时返流。

  那些希望把现有农民稳在农村的人,理想是让农民的后代继续承担农村发展和农业安全的任务。对于40岁以上的农民而言,也许有一定希望。

  然而,这些农民的儿孙还能如你所愿吗?大家不妨回乡问问看,有几个农民愿意让自己的儿孙继承自己的耕田家业?即便农民父母们愿意,儿孙们还有几个会种田的?

  让农民不脱离农民身份,又让农民有生活出路,城里人最理想的办法就是继续让农民外出当农民工,继续背井离乡,继续让子女和老人留守。

  城里人,不想生二胎,说是不容易带,不容易养,天天守在小孩身边都这么困难重重,你让背井离乡的人怎么敢生孩子?

  你让靠电话和视频联系的父母如何培养出人才?

  农村发展,是为了向前,不是为了后退而发展,乡村振兴绝不能陷入这样的思路。

  从世界所有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城市化是一种必然,所谓逆转现象,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实际上也就是资本下乡圈地占资源。

  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下,有钱人到乡村盖别墅,他们工作在城里,子女也在城市受最好的教育,周末或节假日开车到郊外或山里小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感观而已。

  但如果农村没有好的工作,种地挣不到什么钱,工农二代只会越来越往城市集中,只能靠打工维持生计。

  如果又不能在城市扎根,不能安家落户享受城市教育医疗资源,那么年轻人就只能如候鸟般来回迁徙流动,留守乡村的只能是儿童与老人。

  农村到底该怎么办?若真的爱农民,就让更多农民过上你自己想过的生活。


 

南街村

给广大红友的福利

  其他购买方式:

  一、添加客服微信:13152013731(同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更便捷

  您每一次的分享,都是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南街村的支持!

  您每一份的购买,都是对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南街人的赞赏!

  感谢每一位支持社会主义的同志

  我们一起努力为了心中不灭的理想之光!我们一起努力为了心中不灭的理想之光!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