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A股还要信仰茅台到几时?

2021-03-03 09:19:45  来源: 新潮沉思录   作者:新华门的卡夫卡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茅台本是一种名贵白酒,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茅台变成了“茅台”,进而变成了“茅台现象”。到现在,甚至茅台现象有发散开来的趋势。就着近期的茅台波动,笔者想谈一谈茅台现象的看法,来龙去脉,归往何方。

  茅台酒:反脆弱的投资品

  作为主流白酒品牌中最为昂贵的白酒,茅台的王者地位是多年来经验、优势的积累,尤其是白酒其实是一种准正式社交专用产品,而最贵的、最好的,自然就是最受认可的。

  遥想新世纪之初,经过90年代多个地方白酒企业的旋起旋灭,市场形成了五粮液和茅台两大品牌的对垒,茅台仅仅稍高五粮液一筹。但不知从何时起,茅台已经完全压制、碾压了五粮液,变成了市场独尊。

  笔者对白酒行业,并无偏见,但和大众一样,认为白酒行业只是作为食品消费品行业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喝酒还对身体有害,实在不宜过度吹捧。那么,茅台酒为什么又能与理性相背离,走出了完全相反的辉煌地位?这与其具备“反脆弱”的特性有关。

  随着茅台价格的上涨,茅台真实的消费需求在被步步抑制,价格是调整供需关系的杠杆,真正消费茅台的消费者会被“驱赶”到习酒、郎酒、国台以及五粮液、洋河、国窖、汾酒等等品牌的阵营。这个逻辑不言而喻。飞天茅台希望价格能够稳定在2000元上下的空间,但因为金融属性的触发,让茅台价格如脱缰的野马不可控制,

  自2012年十八大以来,茅台的价格走势先是大跌,因高端白酒消费的需求骤然减少,茅台从两千多元一瓶直接跌至八九百元一瓶;随后,自2015年以来,茅台的价格逐步回升,这回升稳定、有力、不急不燥。已经形成了所有参与者对“茅台随时间必然涨价”的一致性预期。

  近几年,但凡茅台价格快速冲高后回落,大都是厂家增加渠道供给,渠道交易环节供需短期逆转的结果,不是消费端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茅台集团又在最近出台严惩茅台囤货以及茅台经销商照章纳税、补税的举措,推出在电商平台上1499元/瓶的限量抢购活动。

  我们看茅台集团通过渠道铺开试图降价的效果。有段子为证:

  costco上海开业,全家出动去costco抢茅台!全程花了四个小时,全家6个人,一共抢了12瓶茅台,6瓶五粮液,乱七八糟食品一大堆,晚上茅台2488一瓶价格出手黄牛,盈利12000元,五粮液出售了4瓶,盈利1600元,留两瓶招待家里客人。食品总共花了200元不到,停车费30元,会员卡1800元,总计,盈利约12000元左右,半天时间,感觉很划算!

  而笔者身边的朋友们,也有抢购电商茅的,大多数人抢到后随即加价一千元转售黄牛,反而让黄牛拿到了更贵的茅台,更不可能降价卖了。

  这说明了茅台增加对电商、零售连锁、商场等渠道的直供分流,将会催生出无数“茅台贩子”,他们远在茅台线下网络可视范围之外,无法管控,这对茅台价格上涨是火上浇油。

  我们知道,如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食品囤积居奇,只要限令渠道供给和控制销售,自然囤积者会面临随时间变化而损失的风险,囤积者自然会降低其存量,这样囤积的高位不攻自破。

  根本性原因,在于茅台的稀缺性和普遍接受度,随时间增加的趋势而增加净值,这是复利的形态,这就是它金融属性的来源。茅台的产量是有限的,年产约3.1万吨,而这之中还有大量的茅台被“高端社交”消费掉了,未被消费掉的茅台酒,由于白酒存在和一般食品不同的仓储增值这一特性,即如果没有被消费掉,越存越值钱,既然存在“越存越值钱”这一特点,而不是普通食品的“越存越贱”,就不能用普通的食品逻辑来看待它。

  用大白话说,就是普通的食品消费品,由于保质期的存在,自然囤积存在一个上限,但白酒不是,(酿造)白酒存在越存越香的反常逻辑,使得酿造白酒无法通过直接的管制手段压制其价格。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年春节前,瓶装53°飞天茅台原地涨价一千元,而因为控制囤积,于是茅台集团规定经销商必须原样上缴包装纸箱和封条,而这并未打击到对茅台的囤积,相反其结果是,箱装茅台比瓶装茅台的二手市场价格再高出500-1000元。

  那么,能不能根本性增加供给量,降低其价格?茅台3.1万吨的配额可以技术性调整进行放大的,增加茅台年度供应配额,此举理论上可以降低价格,但这必将面临:茅台“有限供给”的话语逻辑如何自圆其说?价格上涨趋势下配额如何分配?这可能不是让茅台降价,而是试图根本上摧毁茅台品牌,茅台集团恐怕不能答应。

  纵横四海的茅台股和白酒基金

  而比茅台酒在酒类市场、线下市场更加豪横的,无疑是A股上市公司股票“贵州茅台”了。前段时间冲到了2627元/股的历史高价。

  实际上自茅台成为“百元股”、“千元股”以来,伴随着茅台的非议,更多的就不再局限于酒水市场,而是证券市场之中了。笔者并不讳言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股民,笔者买到过880元的茅台,然后1010元卖掉了;买到过1580元的茅台,然后1800元卖掉了,作为一个投机者没有拿到收益,或许读者们会觉得这是笔者非议茅台的原因。但的确对茅台股的信仰,已经变成了如今A股市场的核心信仰,乃至市场基石。

  前面笔者说到过,白酒市场存在一个反脆弱的存货增值逻辑,即与正常情况下食品销售不振变成存货会变成企业的亏损不同,(酿造)白酒如果产生存货,也并不影响企业的经营情况,(酿造)白酒经过存储,可能会产生更高的市场价格,因此一般来说无论销售、市场环境如何,白酒企业的价值是稳健的。2020年,遭遇到历史罕见的“黑天鹅”(新冠疫情)冲击经济活动,春节后“贵州茅台”股价曾一度跌破千元关口,但这并未影响其长期走势,反而在全球疫情和全球放水的加持下股价一路走高。

  那么,真的是单纯的“存储增值”的反脆弱逻辑,就可以支撑起3万亿元的超级市值吗?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相反,作为高度受控于政策和宏观窗口指导的市场,茅台股的情况,就是A股市场的缩影。

  近年来,为扶持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开发,贵州省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投资活动,并因此产生了天量的地方政府债务和准地方政府债务,我们之前谈到过的“独山县”的地方债仅是其中之一的案例。如此庞大的地方债,在宏观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债务率相对较低的几年前,还并不明显,但在这几年,已经矛盾显现。

  地方债市场有“北大连、南湘潭、西毕节、东镇江”的说法,即这几处地方的地方债原则上不好卖。因此,维系偿债能力,对贵州省的债务展期和履约,等待贵州省经济发展的自然成果包覆其债务规模,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还有什么资产能比A股的“股王”更加重磅呢?

  2019年、2020年末,贵州省两次划拨贵州茅台的股份给贵州省国资运营公司,借以融资、充实社保、激活国资、偿还地方债等。而这一操作,也为河北省和安徽省学了去,2020年底,老白干酒发布公告称,衡水市财政局将其通过衡水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老白干集团国有股权的10%,无偿划转给河北省财政厅持有;古井贡在年初发布公告,古井集团6%股权划给安徽省财政厅以充实社保基金。

  因此,在各地方财力相对挖潜有限,举债规模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优质国有资产,特别是白酒这种不影响国计民生的行业企业,如果能吸纳市场热钱,填补地方财政的财力缺口,自然为自上而下的监管部门一路绿灯。因此,实际上涨的并非是白酒股,而是地方财政部门的融资需求。

  但这样的融资工具,一旦为大量散户跑步入场,变成借此希图“发大财”的过桥方法,那原本的泡沫也自然会破裂,甚至动摇到A股的逻辑。因为说白了,在中国的金融运行机制中,A股并非是造富机、百万千万富翁孵化器,而是进行产业融资和社会融资的工具。

  结束包税人,拥抱直接税

  其实茅台的这种现象,也包括其他白酒行业股票,并非是首次出现。在前面,我们更加广为人知的案例就是房地产市场。

  由于我国规划体系长期的发展不健全,导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最终变成了巨大的套利行业。原本因98年亚洲金融危机,在顶层设计中商品房应该因之演变成货币的蓄水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而政绩需求和责任无限的矛盾之下,房地产市场最终形成了现如今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支柱。

  地方政府需要征收土地使用税和城市建设税,而房地产企业事实上充当了这一“包税人”的角色,通过土地出让金一次性向地方政府付清税款,多出的部分就是包税人的利润。而这样的互相依赖共生的结构,形成了社会,政府,企业的“房价永不倒”的一致性预期,甚至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形成了复杂的金融结构,宛若我国财政金融中的毒瘤,难以切割。这种社会的一致性预期,影响是如此深远,即便是去年凭借运气和放水环境套利成功的人,其资金的最终流向也是“一线城市学区房”。

  现如今,茅台酒,白酒股也陷入了这种“政策性”套利工具变成“包税人”的景况。但这样的结果并非钢铁逻辑牢不可破。无论是白酒,还是房产,最大的持有和囤积逻辑就是不需要像普通商品那样付出自然减值代价。而直接税就是破解这一逻辑的利器,如果持有这一行为本身就需要随时间变化支付代价,那囤积的人自然就会三思而后行。

  诚然,征收房产税将直接面对不完全产权,非法产权的房产获得合法产权等问题,但历史滚滚向前,社会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并不是做掩耳盗铃之态就可以的。当社会分化,贫富差距拉开而富裕者持有了社会大多数的存量财富,对这部分静态财产征税,停止富裕者因时间的推移而与普通人越来越大的差距,尤其具有意义。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