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张维为和王绍光的“政体思维与政道思维”
请别生造术语制造“中西对立”
再软的铁也比再硬的木头要硬,因为他们的材质不同,这是常识;稍通自然科学的人都知道:金刚石与石墨的软硬性天壤之别――金刚石可以将玻璃切开,石墨只能用来做铅笔写字,然而他们的材质与成份配比完全相同,只是“形式”不同,也即《化学》上所说分子结构不一样,他们是“同分异构体”。
因此有哲学派别把“形式”(或“结构”)也看作一种存在,类似物质(材质)那样决定事物性质的存在。两种存在相互依存、同现同隐,任何结构都吸附于特定物质,任何物质都具有特定结构;世界上不存在游离于物质之外的结构,也不存在赤裸裸不具结构的物质――那是你眼睛不好,请用放大镜、显微镜去看!社会领域同样如此。比如国家治理,他要达到一定的治理目标,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国家治理服务于少贵族数还是国民大多数就是目标,采用何种形式――比如共和制还是联邦制就是手段。手段与目标相互依存,恰似一枚硬币两个面,总是同现同隐。
《这就是中国》第52期张维为和王绍光发表了一个奇怪观点:西方人治理国家讲手段不讲目标,称之为“政体思维”,中国人讲治理目标不讲治理手段,称之为“政道思维”。历史上哪有这样的事情,古今中外都不可能的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工人、农民和全体劳动人民,他是通过“共和制”、“人大”、“政协”等具体的治理形式来达到,西方人吵吵嚷嚷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上选来选去,也是因为不同利益集团目标不一样。
中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即采用了“共和制”这种形式,服务于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全体劳动人民,随着历史的演变,国民主体成份也许会有变化,比如个体私有成份会逐渐增加,治理形式也会适当调整――比如“两会”人数比例等。这些行为与思考与中西方差别无关,不可生拉硬扯扯上“中西差别”。
随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渐退出主流话语场,中国传统以及更多陌生术语粉墨登场,许多都打着“国学”旗号以增强其合法性,诸如“儒家”、“王阳明”、“道家”等等。以我观察,中国精英大人物有生造术语的习惯,生造或搭配一个陌生术语,定义他、解释他,然后依其强势话语地位强加社会,影响国民思维,影响权力人物决策。“政体”就是政治体制的缩写,“政道”据说来自牟宗三的《政道与治道》。虽说源有据,然而除了张维为和王绍光之类一天27小时埋头于“文字”堆的人群外,大部分国民不知何物;玩弄文字本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而对大部分国民却是个不堪。
《这就是中国》是中国内地有影响的政论节目,生猛的生造搭配术语是这档节目的特色,至今52期,每期堆砌一大堆术语,营造的氛围不是“中西差别”就是“中西对立”。然而要有根有据,不能乱解释。昨天我写了篇《西方人政体思维,中国人政道思维?张维为和王绍光他俩葫芦里究竟装啥药》(点击查看),今天再写一篇。
「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西方人政体思维,中国人政道思维?张维为和王绍光他俩葫芦里究竟装啥药
- 怎样的社会主义才是未来?——张维为理论批判
- 王绍光:作为疾控金科玉律,预防为主70年来为何总是落实难?
- 道一人:不忘镰刀和榔头就是不忘初心——谈苏联老电影与中国老电影的片头有何不同?
- 王绍光:预防必须为主——中国疾控体系的四次危机及其教训
- 张维为:美国忘恩负义,我们当年大量买美债原来是帮美国啊
- 张维为视频节目:小议中美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