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成都晚报》被注销:全国报纸退场的真相

2020-12-13 16:55:44  来源: 天府新生活   作者:极简的阿炳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全国报纸数量近2000份,死一两份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不停地死,扎堆来死,甚至形成退场潮,就值得关注了。

  本月早些时候,《成都晚报》被注销。这份从休刊、停刊的“植物人”状态吊了无数岁月的媒体,终于算是真的死了。

  从2013年起,传统媒体的退场,就被国人预判。仿佛不死反而不正常。

  那么有人要问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跟老百姓有仇么?也不是的。

  稍微疏理一下你就知道,过去很多时候,大多数人的正义,还是靠传统媒体才得以主张的。从很大程度上说,传统媒体是普通人的靠山。

  那就奇怪了:今天的人真的是黑白颠倒,恩将仇报?

  也不尽然。

  回到今天的话题:《成都晚报》。

  借着《成都晚报》的退场,我来复盘一下全国报纸退场的真相。

  在此之前,先说说跟《成都晚报》仅有的一点交集。

  首先声明,我不是晚报人。我所说的一切,都不带功利色彩。

  记得十多岁时,为了补贴家用,我学会做一种无本生意:写稿。

  由于没有老师,不懂规律,什么都写,什么报纸都投,命中率极低。

  有一天,我投了一稿给《成都晚报》。很快就发了,虽然是豆腐块,于当时的我而言,意义远比稿费重要得多。我对发我稿的编辑印象好极。爱屋及乌,我对《成都晚报》的印象也好极。

  后来到了成都,做了记者,对晚报的印象有了很大变化。

  最初的变化,也来自于晚报的人。

  此人是谁不好点名,现在是公务员。

  我们同跑一个口。

  有一天,有司请客。席间,论及成都最牛逼的媒体。当然大家异口同声地认为是商报。

  晚报的这位仁兄当即起立,以万分不屑的口气说道:商报算个鸟,一帮没有编制的泥腿子,不就是平台好一点而已。

  我知道持此种观点的晚报人不在少数。

  所有人目光立即转向我,看我有什么意见。

  我是商报人,必须回应。

  我陈述了一个事实,没有说谁好谁坏。

  我说,晚报广告需要排队一月以上的时候,商报的广告收入不到1000万。晚报大爷一样横扫成都政商两界的时候,商报的记者去政府机关和大企业采访通常要被赶出来。晚报全国排名前十的时候,商报屁都不是。晚报横行成都的时间是几十年。晚报被商报打败的时间是一个半月。

  我说,如果真有人认为商报平台好,我在这里做一个假设:把晚报现有人马与商报互换,商报会很快步晚报的后尘。

  我说,晚报不是死在形势上,也不是灭在商报手上,而是灭于自己之手。

  一帮拥有所谓编制身份的人,一帮把文件等同于新闻把读者当弱智的人,一帮除了搞关系擅长什么都不擅长的人,一帮既盲目自大又极度自悲的人,办坏一家媒体很正常,不办坏才不正常。而且可以预见,只要政府不托底,晚报一年都撑不下去。不是商报太强,是晚报太弱。

  自那以后,此人和我结仇。

  自此以后,成都媒体界从不把晚报当对手。

  自此以后,我对晚报的好感终结。

  到了今天,我对晚报的过往已超越了爱恨。

  今天之所以还要说它,是因为晚报的灭,太有共性,是全国所有已灭和将灭报纸的缩影。

  1

  纸媒的消亡,有一些现象值得思考:一、报纸要消亡的论调已唱了十年,近年鞋子掉下来,大家终于放心了。二、其实全国有多少纸媒早已是植物人状态,死而不僵多少年了。甚至连“垂死挣扎”都不算,早就不挣扎也懒得挣扎了,以烂为烂,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一份报纸死与活,不在于你是否继续出版,而在于你还有没有影响力。

  2

  现在报社的存在感是这样刷的:卖水果、卖药、卖服装、卖保健品……卖一切可以卖的。

  不一而足,就差卖淫了,如果法律允许的话,相信有媒体也是会干的。

  以仅有的那点少得可怜的公信力去直接做起买卖来。

  一做买卖,就会受到利益驱使,一受到利益驱使,就会丢掉底线,恶性循环,越来越往死路上奔。最后当仅有的一点公信力也被耗尽,连不死都难,连死都要死得很难看。

  3

  现在还不死的报纸又如何?有些报纸发行怎么解决?向每一个员工下达订阅量,订不出几百份就下岗。

  现在纸媒里面的人,又是些什么人呢?在纸媒炼成功力的人,分流到了各行各业,新媒体或者营销圈,或者创业,留下的人天天诅咒:要死了、快死了、快要死了、赶快死!纸媒是被媒体人自己咒死的。

  它出现一个什么现象: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纸媒这样,被连续诅咒十多年,并且主要是被纸媒人自己诅咒。因此迎来一个死亡潮是必然的,只须耐心等待,时间早迟而已。

  4

  太多纸媒处于植物人、僵尸的状态,太多纸媒死前死相难看,就差跪地求饶,完全置媒体是社会公器的性质和媒体底线于不顾。

  大量报社在选人上有问题,选出一群对社会、生活、生存环境知之甚少,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屌丝。

  这点,从留下和离开的人身上最能说明问题。

  离开的大多是优秀者或者资深媒体人;留下的人大多年轻化、屌丝化。

  留下的人是什么心态呢?

  分几种:

  一种是混日子的人,一种是出去找到不工作的人,一种,则是因为离开不划算(工作的年限太长),等着报纸死了好退休。不过,留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天天发牢骚,抱怨媒体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行业、后悔自己入错了行。

  问题是,今天,现有环境下,哪个行业没有镣铐?难道惟独报纸?不是这个逻辑。

  那么,纸媒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在今天开始死亡历程?

  一般从众的说法,是受新媒体冲击,让国人的阅读行为改变,普遍变为浅阅读。

  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大嘴巴朱亚的理解:

  第一,手机捅一刀(被新媒体干死),第二、自己捅一刀(被自己干

  死),第三、对手捅一刀(被同行干死)。

  5

  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企业的死,一定是自己干死的。

  中国那么多雾霾,人也没死绝。你如果说有人死一定是雾霾的原因,就是屁话。那以前没有雾霾,怎么还是有很多人死?怎么还是有很多人因肺病而死?按这样的逻辑,那么在冬天,你是不是认为死亡是因为寒冷?在盛夏,你同样会认为死亡是高温所至。人首先应该学会和掌握的本领就是去适应环境。天冷,加衣增温。天热,脱衣纳凉。人永远是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来保持生命健康和获得生存机会。如果环境变了,如果你又改变不了环境,你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抗力。

  只有过时的纸媒人,没有过时的纸媒。如果新媒体那么厉害,那怎么没有干死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怎么没有干死《三联生活周刊》……

  很大程度上,其实都是纸媒人对自己的辩解。因为任何人死,都是自己免疫力低、任何企业死,都是自己管理不善。

  6

  纸媒被谁干死?是被整个员工的自我屌丝化自己把自己干死的。

  什么叫自我屌丝化?

  报纸打天下的的时代是什么时代?是话语权威化和中心化的时代。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是去中心化和时代。

  报纸存活的本质是什么?本质不只是快,而是权威,而是信任感和公信力。

  以前说一个事情靠谱与否,一句话就行“报纸上都说了”,可见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厉害。报纸表面上看是比快,但其实并非如此。你看全球负责任的大报名报,在做一个报道时,多方求证,力求真实,为了真相,不惜时间和成本。

  但现在的绝大多数的报纸在做权威性和公信力吗?结论是否定的。

  他们跑去跟网络拼快,拼所谓的信息量,拼媚、拼俗、拼丑、拼烂,跟商人拼做生意,跟官员拼玩政治。

  7

  那么报社的人怎么就自我屌丝化了呢?

  90年代做报纸的人,都是文学青年或者说文化人、经历了那场举世瞩目的新旧变革阵痛的一代,所以有情怀,有理想,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立志以新闻报答社会是这一代人的共同理想和人文特征。新闻对生于70年代的从业者来说,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因此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现在呢?现在媒体的从业人员,一律年轻化。年轻化本无不可,但如果是受游戏影响长大、少读书甚至不读书、爱好狭窄而又极其自我的一群人呢?他们,首先会被网络打倒,再反过头来把自己的报纸干死。

  那么这样的群体是怎么走进媒体的?不得不说报社还有一个人事管理上的怪胎:极其行政化、极其势利化、极其公式化和极其外行化。

  在年龄上有一个很吓人的红线:35岁。35岁以上基本等于走在淘汰的路上,如果没当上领导的话。

  有点常识的人应该知道,人在什么时候综合素质最强,35岁以后。

  而极大多数报纸却将35岁以后的人定在淘汰之首。

  有一年,美国记者华莱士来华采访,被全国所有媒体热炒。

  热炒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记者的高龄:70多岁。

  记得当时我还兴奋了一阵子,以为报纸终于认识到用人的核心。

  但接下来的事实让我绝望:炒作归炒作,在用人上,依然故我。

  在内容管理上更有一个很吓人的制度:叫漏稿制度。

  我就不明白了:如果每家媒体的内容都一样,全国一家报纸就够了,哪需要几千家?

  8

  报社在报纸走向上也有一个怪胎:内容上有婆婆管,而生存上自生自灭(也就办报的资金自己想办法)。以前有过的一句笑谈“自带伙食吃公家”,逼良为娼,也是一种外因。

  当然最重要的是内因:

  一、从态度上,2004年后,记者的消息主要就依赖网络,并且特别喜欢捕风捉影,主动拼烂。二、有新闻不报,老是去自我炒作——现在所有媒体爱说一句行话叫作“炒作”。虚张声势,以假乱真,毫不诚实。比如,自己搞一个活动明明只来了几十人,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敢说上千。比如,自己的发行量明明只有几万,对外的说法上往往变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三、从业人员太缺乏专业训练。很多媒体记者做文章的水平,说难听点连读者都不如。

  很多媒体人,拿通稿、同行串稿、网上爬稿等等,无论从采访到写作,没当一回事。

  立场问题。媒体,给钱就炒作。比如某开发商给它一个广告,明天马上把它的楼盘吹上天。如果恰好这家开发商出质量问题了,它是绝对不会报道的。有奶就是娘,哪里会有公信力和权威性?没有了权威性和公信力,谁还把你当媒体?

  9

  报社对内容制造上舍不得投入,而活得好的媒体,比如《三联》等,为了一篇好稿可以抽几十万经费。试问我们有几家报纸会这么做?一个只产出不投入或小投入的媒体不死才怪。

  别光眼红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靠内容创新发达的媒体,你知道别人一个节目投入多少吗?

  太多的报纸简单地找一帮才从大学出来的小孩、一帮廉价劳动力,以低廉的成本和低水平的管理去贱踏行业糊弄读者。有几家报纸有“腕”、更别说“大腕”?在人才上不投入、不培养、不储备,只能得到恶性循环的后果。看看你的竞争对手,大的网络公司一年投入多少?一张收入数亿十数亿的报纸一年投入多少?

  有句话叫穷则思变,它根本不想变,甚至害怕变,一直自娱自乐、自以为是,变本加厉地透支媒体的已经少得可怜了的一点公信力。

  10

  不敢创新。国内的报纸,在印刷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印出的仍然是脏手的产品。这个问题日本、德国、美国早就解决了,为什么你还是无动于衷?连纸张、印刷都不愿改变?凭什么不死?

  一帮没有水平、没有理想、没有立场、没有新闻职业感的屌丝,每天在办公室给自己找各种死亡的理由和借口。你跟他说任何创新,都会得到一句话:我有难处,政府在管着我。严重的怨妇情结和死猪样子。

  所以报纸的死亡,跟任何方面的关系都不大,是他们太想死了。

  什么是报人?至少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至少要求真务实,不要哗众取宠;至少要有良知、正义和底线。

  好像有了一个足够的理由,就会死得坦然,死得体面。但今天没有理由会给你。

  今天,如果你有兴趣、有机会、有办法进到报社的中干会上,你会发现,很多都在玩手机,都在通过手机“思考”。这帮所谓的中干,会后再去领导一群更喜欢玩手机的小兵,一个时代就这样诞生了。纸媒人自己被手机、网络打败了,而不是纸媒被网络打败了。一群早就被网络打倒的人,怎么可能办出不被网络打倒的报纸?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