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某明性侵养女案,引出一条可怕的“送养”黑色产业链
鲍某明性侵养女案近日频频被舆论推上热搜,双方各执一词的论述也越发将案件推向了复杂难断的境地。
可是今天,我们暂且抛开这一案件,来解密一个更为可怕和黑暗的“送养”产业链。
“送养”孩子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极为正常,你没有孩子,我有,你想要孩子,我不想要,那么两人一搭线,这事就成了。
即使作为亲生父母也认为送孩子给别人是不违法的,甚至还觉得自己给孩子找了一个更好的家庭,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回事。
并且这事一旦牵扯上钱,就完全变味了。
“低补”意思是较低的价钱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送养者和收养者的情况:
送养者方面,或不慎怀孕没能力抚养,或婚姻中一方不愿意抚养……
收养者方面,或难以生育但却十分想要孩子,或大龄未婚想要独自抚养一个孩子,或失独的老年父母希望通过网络“求”得一儿半女……
似乎每一个理由都能促使他们走上送养和收养的道路,可他们没有选择(或无法选择)一个合理合法的途径。于是,贩卖儿童的产业链就逐渐形成了。
收养者(买家)和送养者(卖家)在中间人的牵头下成功交易,金额在几万元到十数万元不等。
送养者很大部分都是孩子的亲生父母,被卖掉的婴儿要么刚出生不久,要么尚未出生,还在母亲肚子里就被买家和卖家谈好了价。
中间人往往赚的是入群费,介绍费。人们能轻易在知乎和QQ等平台搜到“领养送养小孩”的信息(目前两平台已经着手清理),加入相关的群。
一开始,中间人不会直接将买家和卖家拉到真正的交易群,而是先进行考察,确定是真实想要交易之后才会将他们拉进“大池子”,也就是真正的交易群,进群要先交500元群费。
他们在群内只会说是给予(被给予)营养费,而不会说任何有关金钱交易的话语。很多送养和收养者也并不认为这是在贩卖儿童,尽管这在法律上已经构成拐卖儿童罪。
原本我以为这种封建社会买卖子女的场景只会在影视剧中出现,却没想到21世纪的今天,旧社会的悲剧竟然又重演了。
对于那些被交易的儿童来说,他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甚至在尚未出生的时候就被金钱主宰了命运,未来到底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取决于买家。
但这个买家明显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是否会产生伤害儿童的行为也是未可知的。这一送养黑产也为儿童受到虐待、性侵种下了恶果。
孩子,成了这个链条上最无法选择以及最受到伤害的人。
作为父母不想要的累赘,他们就这样在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下,供养了一整条黑色产业链的人。
这条黑色产业链,不但包括中间人、买家、卖家,更包括给孩子开出生证明的医院,销售出生证明的办证人,以及贩卖虚假信息的骗子。
他们无一例外都成了贩卖儿童利益链上的受益者,而金钱正将他们紧紧捆绑在一起。
这条黑色产业链,不是一时半会,说砍断就能砍断的,背后隐含的种种社会现象如果一直难以解决,那么就一直会存在这样的产业链。
无论网络平台监管有多么严格,这些不法分子都能够找到缝隙钻进去,就算抛离网络,他们也能够想尽各种办法找到买家和卖家,而这背后正是巨额利润的诱惑力。
对于那些给孩子开出生证明的机构,销售出生证明的办证人,以及贩卖虚假信息的骗子来说都是如此。
即使当前能掐断这些中间人在网络发布信息的渠道,可是又能严打给灰黑色渠道办理出生证明的医院吗?能严惩销售出生证明的人吗?
如果这些相关机构及人员能够被一网打尽,或许这条黑色产业链还能暂时被砍断。可是面对如此庞杂又隐秘的关系网,要想一网打尽,何其难也!
而人的欲望和对于金钱的朝拜却在无限膨胀,只要这个土壤还在,黑色产业链就永远有砍不完的那一天。
「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高管性侵与送养产业链:为何禽兽越来越多?
- 高管性侵养女案:警惕无良媒体和无耻专家转移斗争大方向
- “美国国籍还当中国律师”,鲍某明的招牌还有多少猫腻?
- 张志坤:有钱人又玩出了新的花样——评某高管性侵养女案
- 性侵养女案藏恐怖细节,牵出送养黑色链:女孩多是卖给那种禽兽
- 鲍某明远不止一个,我们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 律师性侵养女案,还涉嫌另一个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