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孙锡良:私人银行若硬要开张,须先搞清几个问题

2013-07-06 08:26:1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孙锡良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私人银行必须依法办事,反对只坐车不买票 

孙锡良 首发于7月5日

7月6日新闻:国务院办公厅:尝试设立风险自担民营银行


根据媒体信息看政府的政策调子,私人银行很可能由“造势”走向“开门”。这也被视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创新之举。从大方向讲,本人支持任何形式的改革创新举措。但是,本人也坚持认为:任何改革必须依法办事,切不可走“先违法、后规范”的老路,也不可走“只坐车、不买票”的歪路。

 

中国的改革已经陷入到“一改就灵,一私就灵”的危险思维模式,习惯于回避已经看得见的问题,喜欢直接跳过不愿意面对的难关,转而寻求用新套路来掩盖老问题的换装模式。中国经济和金融问题为什么会如此混乱不堪?很大程度上就出在不依法办事,很大程度就出在行政决策有意绕过立法程序,一出大问题,急忙出台“条例”来打补丁,最后,整个国家的面貌就是:穿了一身料子光鲜却又打满补丁的外衣 

 

私人银行如果硬要开张,老百姓肯定也只能面对,但在这之前,本人有几个问题想跟大家讨论一下:

 

第一:私人银行的成立到底有何法可依?有人会说,中国目前已经有《商业银行法》,可以适用于私人银行。本人不赞成这个提法。现有的银行法很明确地规定私人不可吸收存款,并且任何个人不能成立以“银行”为名称的企业机构。

 

私人开设银行,其注册资金是否与国有银行同等对待?如果不对等,将设定在何种水平?如此多的私人资本家等着当银行老板,按什么标准为他们开口子?普通老百姓稍微有点钱是否也可以开银行?如果不可以,道理又在哪里?

 

私人银行的资本金到底是自有资金?还是可以用实物抵压从国有银行套取贷款?如果可以贷款,那么,“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又会在全国疯狂开演,吃亏的仍然是中底层平民。

 

第二:私人银行如何管理?尽管很多人对国有银行意见很大,但从目前的管理机制来看总体上是完善的,层层级级都有相当严密的约束规则,违法违规的案例存在并不代表法律制度的空缺。私人银行跟其它类型的私营实业一样,会有一种老问题,那就是往往缺少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家族式管理比较普遍。私人银行是否仍然要走这种套路?

 

从现实看,“余额宝”购买基金显然不合法,证监会也仅仅是提醒而已,好象大家都在暗中支持某种行为。过去是“先上车后买票”,现在是“坐了车还不买票”,居然还找不到敢约束它的机构,居然还有人为这种行为修一条临时通道?以后,私人银行成立了,如果法律是空白,那他们不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没有法律,谁也管不了他们。

 

第三:私人银行的风险如何控制?普通实体企业,再怎么有风险还有厂房和设备摆在那儿,而银行则不一样,在那里,只有钱是真货。私人银行破产比私人企业破产风险就不知道大多少倍。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私人银行会破产?我很简单地认为:对于私人银行,不管是政府还是储户,都应当以“小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它们,因为那里放的都是人民群众的保命钱和养老钱,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想恶点没坏处。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再烂也是肉烂在锅里,而私人银行一旦烂掉,十有八九会烂到外国去,这个方向是不用质疑的。从中国私人资本的走向来看,可以说稍有点实力的人都在把财富往国外有计划转移。很多人面对中国几十年高速增长中国国民平均收入水平还在世界一百名开外的现实很纳闷,我认为非常好理解:外国人创造财富是往国内流,中国人创造财富是往国外流,普通百姓能不穷吗?私人银行一旦开闸,银行老板们的思路不会有任何不同之处。中国私人银行一旦出现风险就绝对是夺命风险,不是可能。

 

第四:国有银行与私人银行如何做到公平竞争?判断是否公平不能单靠行政条文,必须靠法律约束,国有银行有优越条件,那私人银行肯定办不下去,允许开业不如禁止,何必让储户多一重风险呢?若私人银行优越于国有银行,那国有银行一定会被私有银行掏空,国有商业银行一定会在若干年后成为私人银行家的囊中之物,国有资产一定会成为少数人的玩物。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国有企业破产大潮的那些事儿,都是私企先利用自己“灵活性”对抗国企的“规范性”,用腐败或变相收买的手段营造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结果国企订单纷纷流入私企,本来一直很清高的国企不得不如法炮制,但时机已晚,加之历史包袱很重,大面积破产成为必然,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变私企的主旋律。如果私人银行再演这一套路,国有银行仍然是死路一条,想不破产都不可能。

 

第五:国有银行的困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我个人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如同整个中国经济问题的形成背景和原因是一样的:有法不依。中国经济环境的恶化很大程度上就是有法不依,以权代法比较普遍,以政代法比较吃香,单纯把银行业的问题归罪于管理问题不符合实事。

 

举第一个例子:前些年搞的四万亿刺激政策。行政命令下来了,有十七大行业列入了振兴规划当中(包括七大新兴产业),银行必须给他们贷款。然而,世界危机就在眼前,企业本身处于过剩状态,给了钱,企业也不敢扩张,于是一部分钱只能回流或者流向不该流入的产业,有些企业明知过剩,还是硬着头皮制造新的过剩,浪费巨大。国家是四万亿,地方刺激显然远不止四万亿。这样一来,实体经济五年内没任何起色,银行贷出去的钱形成的风险却已经累积起来了。这能完全怪银行吗?有些地方政府表面看是找银行协商贷款刺激经济,实则是要挟贷款,你在我的地盘,不给钱就别想玩下去了,银行通常也有绕不过去的坎。

 

第二个例子: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问题。这也是过去某些年内国家行政层面的指示,哪个商业大银行都不敢忽视,哪怕再低的价格也得引入,并说这是加入WTO谈判中就承诺过的事。结果呢?农、工、建、交等几大银行,哪一家不让外国鬼子赚走大把大把的?包袱却落在国有银行身上。银行常常要按政府领导意志办事,不出问题那才真是有问题。

 

第三个例子是房地产。银行与房地产现在已经是穿同一条裤子的兄弟。是谁将这两个产业拉在一起变成兄弟的呢?当然是国家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政策促成的。商业银行是企业,它要赚钱,国家政策又给了机遇,同时政府也给了它们支持房地产业的压力,房地产出问题,银行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现在怪商业银行不听话,不很搞笑吗?有几个地产商是听话的吗?房地产有多大问题,银行就有多大问题,单怪银行是不客观的。这两个行业的今天,都是政策制造的。

 

第六:私人银行的成立能解决中国金融业的深层次问题吗?这个问题我在去年二月份就专门谈过,今天不细讲。个人认为:除了制造短期财富效应,除了制造一批权贵大佬以外,从长期看,只会让中国金融业变成可怕的怪胎。有人会说:西方国家多以私人银行为主,不也好好的吗?我说错。西方国家的金融业本质上讲就是国家的“权力柄”,越发达的国家,金融业问题越大,西方金融大资本家就是用银行业的“问题”来绑架政府,就是用循环不断的“问题”来控制政府,让西方政府永远必须想办法满足他们的条件以解决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大家不妨看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不是这样的轨迹?不会制造“问题”的资本家在西方成不了超级金融巨头。少数小银行的破产只不过是金融大鳄们口里吐出的残渣而已。读不懂西方金融巨头们的“金融操控密码”就不是真正理解什么叫政治经济学。

 

中国的私人银行如果能够成功地私分国有大型银行,必将走美欧金融大资本家同样的道路,如果无法做到吃掉国有银行,私人银行的路会很难走下去。在中国,这两种银行长时期友好共存的局面不可能形成。如果中国金融业真的整体上被私人控制,那么铁路、军工、通讯等少数几个国家控制的产业一定会跟着私有化。之后就只面临一个大问题:宪法的修改问题。经济基础彻底私化了,政权基础肯定也会私化,不修宪就等于虚化宪法。这个问题,决策者必须提前有所考虑。我提出这个问题也不是争论姓资姓社,而是希望中国能直面现实,要么守住既定原则,要么放弃既定原则,不能永远掩耳盗铃。

 

中国的改革,不管怎么走,我始终认为必须“常看看宪法”,必须有法可依。全国人大不是放在那里摆看的,改革也不能光靠拍脑袋。退一万步讲,就算不谈公私与姓资姓社的问题,私有银行的开闸也应该依法办事,因为这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最切身利益,开私人银行又不是开个小厂小店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会关系到普通储户身家性命的问题。

 

金融业的问题要解决,难道只有私有化一条路可走?为什么要回避现实问题的症结所在?跳过这道难题去做下一道新题,不久之后,绝对要面对两道难题。

  

我坚定地认为:私人银行的开闸必须先经全国人大立法,再交国务院执行,不能反向!

   

欢迎访问孙锡良教授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825639880


相关文章:

国务院办公厅:尝试设立风险自担民营银行

孙锡良:私人银行若硬要开张,须先搞清几个问题

银监会主席:允许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

国务院再取消一批行政审批: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